登临诗专题 教师版 - 含答案
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练习:18.登临词二首 Word版含答案
“稻粮谋”?“稻粱谋”!2012年第1期的《群言》,刊有《二O一一年:我们的悲伤、追问与希望》,其中写道:“他们彻底颠覆了律师‘只为稻粮谋’,学者只知‘埋首书斋’的固有形象,为中国法律人赢得史无前例的光荣。
”句中的“稻粮谋”,是“稻粱谋”之误。
“稻粱”,指稻和粱,是两种谷物,古代常并称。
“稻粱谋”是一个词,本指禽鸟寻觅稻粱作为食物,后喻指谋求衣食。
比如,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龚自珍《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中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已成名句。
粮,是谷类食物的统称。
“稻”和“粮”一般不并用,没有“稻粮谋”的说法。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房寿山走近作者相关知识词的一些专门术语(二)有的词人不按旧谱填词,而自编曲调,叫“自度曲”或“自制曲”。
但旧词谱毕竟是公认的词牌,而自创词牌要写得好并得到人们的认可,颇为不易。
阕和叠:有些词牌只有一段,叫单调。
但大多数词牌都分段。
分两段的,叫双叠。
上段叫上阕(也叫上片),下段叫下阕(也叫下片)。
有些词牌分三段,则称为三叠。
最长的词有四段,称为四叠。
为了写一个内容,把某个词牌连续使用,叫联章。
小令、中调、长调:这是对词牌按长短进行的一种分类。
小令最短,中调次之,长调最长。
但究竟多少字为小令,多少字为中调、长调,其说不一。
识记字音澄.(chénɡ)如簇.(cù)去棹.(zhào)斜矗.(chù) 鹭.起(lù) 腥膻.(shān)“册”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是刻有文字的竖立的五条线。
在发明纸以前,人们用竹片或木片写字,这些木片、竹片称为“简”。
一篇文章写完,就用绳子或牛皮把这些“简”串编在一起,称为“册”。
“册”的本义即为简册,又引申为古代帝王的封官授爵的诏书。
“册”还同“策”,当“计策”“计谋”讲。
“册”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册”组成的字大都与书册或名籍有关,如“典”“嗣”“扁”等,但后世词典一般不设立“册”部。
《登临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高品质版
◆ 18 登临词二首草与禾秧苗孔子东游,见田里放着农具,而农人已去,便拾起锄头,围着一棵禾秧苗,费力地铲了起来。
不一会儿,农人回来了,一见大怒,愤怒地说:“你为什么铲我的禾秧苗?” 孔子感到很奇怪,便指着禾秧苗说:“ 你看,我铲的明明是草呀。
” 没想到农人更加恼火地说:“ 我种的就是喂马的草!”孔子不禁目瞪口呆。
微感言: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赏读:孔子(在回答弟子子张问政时)说:“ 在位的时候不要疲倦怠惰,执行政令时要保持忠心。
”烈士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
——《刘梦得文集》赏读:(做出显要事功的)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原因,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节操,为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
——谢良佐赏读:一个人必须先立定志向,立定志向才有根本。
比方树木,就须先有根本,然后不断培养,后来成为一棵成材的大树。
一、作者视窗《桂枝香》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亦擅长诗词。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念奴娇·登多景楼》陈亮(1143-1194),字同甫(也作“同父” ),永康(今属浙江)人。
学者称之为龙川先生。
擅长政论文,大都具有精辟独到的见解。
他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是辛派词人中重要的一员。
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二、写作背景《桂枝香》: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作江宁知府时。
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使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因此,当他登上金陵高处,面对江山胜迹,不禁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念奴娇·登多景楼》: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为驳斥投降派所谓“江南不易保” 的谬论,亲自到京口、建康等地观察地形。
2017-2018学年粤教版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18 登临词二首 Word版含答案
18登临词二首课时训练18登临词二首一、夯基训练1.对王安石《桂枝香》这首词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千里澄江似练”化用谢脁名句“澄江静如练”,一个“练”字,勾画出千里江面似一匹白绢,波光闪亮的景象。
B.“画图难足”一句的意思是说:眼前的金陵美景,用画笔都难以完美地描绘出来。
C.“念往昔……相续”几句,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因果关系——以骄奢始,以悲恨终。
D.“漫嗟荣辱”句中的“漫”即“慢”,意思是慢慢地感叹伤嗟亡国者的耻辱。
答案:D解析:“漫”是副词,随便、随意的意思。
2.填空。
王安石,北宋家、家、家。
字,号半山,又称王荆公、王文(谥号)公。
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之一,主张文章“”,作品集为。
答案:政治思想文学介甫唐宋八大家务为有补于世《临川先生文集》二、延伸阅读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导学号55010018)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拦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②寻得雁分付③。
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拦: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③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参考答案: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解析:解答炼字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寻找并鉴赏诗中词语时,可首先考虑动词、形容词;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理解;③答题时,应力求步骤规范,语言严谨、顺畅。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案:示例①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之情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②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借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解答“虚实关系题”的一般思路:先说明“虚实”,再解说作用。
一般认为,具体形象是实写,思想感情是虚写;“言此”是实,“意彼”为虚。
高二语文《登临词二首》同步练习习 粤教版选修6
高二语文粤教版《登临词二首》同步练习(答题时间:15分钟)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郴州旅舍①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①此词约作于1097年,其时秦观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
②幸自:本自,本来是。
1. 填空:秦观是北宋时_________派著名词人,这一词派的代表词人有_________等。
(请写出一位)2. 秦观好友苏轼认为末二句“郴江”之问最为精彩,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赞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甚至认为苏轼的看法“仅得皮相”。
那你更认同谁的评价?请从诗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分析。
【试题答案】1. 婉约(词)柳永(李清照)2. 苏东坡和王国维二人看问题角度不同。
各有所爱,但都不失为各有一得。
答案并不绝对化,示例如下:第一种:更认同苏轼的看法。
这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其实是借此问含蓄表达了词人的感情:(以下三种任选其一)①意即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
②意即词人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的斗争漩涡中去呢?③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不可预测,就像这绕着的郴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潇湘而去。
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地方!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注入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
第二种: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
这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杜鹃阵阵悲鸣中惨淡夕阳正徐徐落下。
高中语文 318 登临词二首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
3-18 登临词二首(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5分)A.千里澄江如练,翠峰如簇。
B.采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C.一水横陈,连岗三面,作出争雄势。
D.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解析A项应为“千里澄江似练”,B项应为“彩舟云淡”,C项应为“做出争雄势”。
答案 D2.下列选项中没有使用典故的一项是( )(5分)A.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B.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C.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D.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解析B项用了关于王导、谢安的典故,典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
C项用了祖逖北伐中流击楫的典故。
D项典出《晋书·谢安传》,“小儿辈”指谢安之弟谢石、侄儿谢玄、其儿子谢琰。
答案 A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六朝:是指建都于建康的东晋、西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B.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
..》遗曲《后庭》遗曲:即《玉树后庭花》。
C.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河洛:黄河和洛水,代指中原地区。
D.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还:通“环”。
此意:指收复中原的愿望。
解析A项六朝应指建都于建康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答案 A4.下列选项中对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长江之水,江水澄澈,像白色的绸带,山峰青翠拥簇,好像竖起的箭头,历历在目。
B.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此句写江面,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江波之上。
细看凝目处,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斜插的旗子高高飘浮。
C.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镇江北面横贯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冈。
这样的地理形式,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
2018粤教版语文选修第18课登临词二首word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登临词二首学习目标一、体会《桂枝香》一词作者对六朝因荒淫接踵覆亡的感叹,体会《念奴娇·登多景楼》一词作者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策略的否定和批判,感受作者踊跃北伐抗金、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
二、积累掌握登临词中常见意象的涵义。
3、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涵义。
教学重点一、了解典故运用的作用。
二、对登临所见景象进行赏析。
导学流程:一、解读《桂枝香》(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人。
世称王荆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逻辑严谨,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精练,奇崛峭拔。
其诗擅长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有如其文。
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作江宁知府时。
二十连年的仕宦生涯,使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短处有深刻的了解,对朝廷的前途感动一种深深地忧虑。
因此,当他登上金陵高处,面对江山胜迹,不由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二)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词的上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景物?写景。
是作者晚秋(暮秋)登高远眺所看到的景色。
长江(橙江似练)、翠峰、船只(征帆去悼)、残阳、酒旗(酒家)、彩舟、星河(长江)、白鹭。
(板书)作者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画,为咱们展示了一幅秀丽的山河图。
2.本次的上片在描画建康一带壮丽的河山和繁荣的景象时,用了哪些手法?(1)白描手法。
词人刻画眼前江山,借谢眺名句——“澄江静如练”。
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
然后写江山——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织于闪闪江波之上。
凝神细看,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
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
“彩舟”“星河”两句让全词顿增明丽色彩。
“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星夜之洲渚。
画面仍是作者所写实景,而不是想象。
粤教版-语文-高二第18课《登临词二首》同步试题
第18课登临词二首一、基础训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箭簇.(cù)涕.泣(tì)澄.江(chénɡ)B.船棹.(zhào) 嗔.怪(chēn) 瞠.目(táng)C.矗.立(c hù) 笑靥.(yàn) 戮.力(lù)D.腥膻..(xīnɡ shān) 风骚.(sāo) 祖逖.(dì)解析:B项,“瞠”读“chēnɡ”;C项,“靥”读“yè”;D项,“逖”读“tì”。
答案:A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千古凭高对此,曼嗟荣辱B.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C.混认作、天限南疆北界D.正好长驱,不需反顾解析:A项,曼—漫;C项,混—浑;D项,需—须。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肃:凉爽B.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商女:歌女C.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此意:指此时的想法,即收复中原的愿望D.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强对:强大的对手,即强敌解析:A项,肃:萧瑟。
答案:A4.下列各句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B.六朝旧事/随/流水C.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D.但/寒烟衰草/凝绿解析:A项,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答案:A二、阅读提升(一)课内赏析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桂枝香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上片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看到了澄澈的长江、苍翠的山峰、来来往往的船只、残阳、斜插着的酒旗、彩舟、白鹭。
登临诗专题教师含答案 (1)
《与诸子登岘山》、《九日齐山登高》、《安定城楼》——登临诗专题学案整理人:李斌一、专题知识积累:“登山则情满于山”,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
历代诗人在登高诗歌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情感,使登高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多元,从而赋予它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
登山、楼、台、阁形式不同意义相似。
登临诗常用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比兴登临诗常见情感:(一)、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山河。
借此抒发作者的登临的愉悦之情(二)、寄寓登高幽情。
感悟人生哲理(生死的思考)或抒发自己的追求(三)、抒怀励志。
抒发作者的远大理想和豪情壮志(四)、悲羁旅流离之愁,抒思乡怀亲之苦。
抒发作者思乡怀人或孤寂感伤的情感(五)、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
怀古抒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
二、研习反馈:与诸子登岘山(一)预习展示1、字音岘()山沾襟()2、解释重点字词诸子:(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代谢:成古今:第一联的意思: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胜迹:我辈:复:第二联的意思: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3)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浅:深:第三联的意思: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碑:沾襟:第四联的意思: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二)合作探究(1)前四句是诗人对羊祜的话进行概括,结合羊祜的故事,纵观全诗你能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
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烟灭无闻”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
“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
登临诗专题教师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9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王珪[注]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此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惨遭失败,有感于此,遂作此诗。
最新登临诗专题教师版
《与诸子登岘山》、《九日齐山登高》、《安定城楼》——登临诗专题学案整理人:李斌一、专题知识积累:“登山则情满于山”,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
历代诗人在登高诗歌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情感,使登高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多元,从而赋予它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
登山、楼、台、阁形式不同意义相似。
登临诗常用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比兴登临诗常见情感:(一)、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山河。
借此抒发作者的登临的愉悦之情赏景是登高诗的重要内容。
只有登高,才能让更广阔的美景进入自己的视野,跳出狭小的生活圈子,给心灵自由的空间,尽情翱翔,寻觅登高之趣,驱遣世俗之累和心中劳烦。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寄寓登高幽情。
感悟人生哲理(生死的思考)或抒发自己的追求登高四望,放眼天地,顿觉宇宙之浩大,个人之渺小,人生之短促,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唐代诗人,也随岁月的磨砺和仕途的坎坷而生出颇多感慨。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借登高抒发了羁于世俗尘网中郁郁不得志的感愤情绪。
表达了封建社会中正直而富有才能的人士遭受压抑的悲哀,反映了他们在失意境地中孤单寂寞的情怀。
(三)、抒怀励志。
抒发作者的远大理想和豪情壮志《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表达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四)、悲羁旅流离之愁,抒思乡怀亲之苦。
抒发作者思乡怀人或孤寂感伤的情感异地漂泊,身如浮萍,思乡之情,如影随形。
登高远眺,更觉孤独冷清,归思难收。
对游子而言,登高便是寄托乡思的最佳场所。
借登高念亲怀友,在远眺中寄托思慕之心和惆怅之情。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诗】2020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题18登临词二首含答案
【关键字】唐诗18登临词二首课时训练18登临词二首一、夯基训练1.对王安石《桂枝香》这首词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千里澄江似练”化用谢脁名句“澄江静如练”,一个“练”字,勾画出千里江面似一匹白绢,波光闪亮的景象。
B.“画图难足”一句的意思是说:眼前的金陵美景,用画笔都难以完美地描绘出来。
C.“念往昔……相续”几句,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因果关系——以骄奢始,以悲恨终。
D.“漫嗟荣辱”句中的“漫”即“慢”,意思是慢慢地感叹伤嗟亡国者的耻辱。
答案:D解析:“漫”是副词,随便、随意的意思。
2.填空。
王安石,北宋家、家、家。
字,号半山,又称王荆公、王文(谥号)公。
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之一,主张文章“”,作品集为。
答案:政治思想文学介甫唐宋八大家务为有补于世《临川先生文集》二、延伸阅读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导学号55010018)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拦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②寻得雁分付③。
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拦: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③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参照答案: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解析:解答炼字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寻找并鉴赏诗中词语时,可首先考虑动词、形容词;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理解;③答题时,应力求步骤规范,语言严谨、顺畅。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案:示例①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之情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②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借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解答“虚实关系题”的一般思路:先说明“虚实”,再解说作用。
一般认为,具体形象是实写,思想感情是虚写;“言此”是实,“意彼”为虚。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登临群诗《登鹳雀楼》《望岳》《登幽州台歌》课堂实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临群诗《登鹳雀楼》《望岳》《登幽州台歌》课堂实录第一部分:诵读登临诗,探寻共同点师:同学们好,老师们好,我们已经在海波老师和同学们的课堂中领略到诗意三中,朗诵果然不同凡响。
接下来,我们继续做诗意三中的代言人,好吗?如果说,词是宋代文学的主要样式,那么,在整个文学艺苑中,唐诗更是一枝奇葩,她绚烂、明亮。
唐代诗人写的登临诗更是最璀璨的。
下面请同学们从朗诵开始,做诗意三中的代言人。
哪位同学特别想去校园广播站做诗歌朗诵主持的,请举手。
有没有?(多名学生举手)师:想去是吗?好的,有请。
你也想去,好的。
我们把这三首选读一首。
生读《登鹳雀楼》,吐字清晰,发音响亮,声情并茂。
师:好!你读得字正腔圆,非常适合做代言人。
谁继续来做代言人?师:刚才举手的那位女孩子,你来读。
生读《望岳》,台上、台下师生自发为女孩鼓掌。
【自我反思:该女生读完,舞台上的同学、舞台下面的老师们均报以热烈地掌声,可是,我竟然就以一个单薄的“好” 字表扬,又进入了下一首的朗读,这让我羞愧得要找地缝钻,实录几乎做不下去了。
为了赶时间,欠孩子一个及时的赞美啊!再仔细听录音时,感觉这个可爱的小女孩读出诗人攀登泰山、极目远眺的身临其境;读出远望、近望泰山时的赞叹;读出登至山腰时的陶醉;读出将要攀登绝顶的豪情。
读得是真好啊!作为教师,我们真的不能只关注课堂的进度,而忽视学生的表现。
】(又有学生举手。
但有一个学生向我投来期待我给她朗读机会的眼神。
我抓住了。
)师:你的眼神很有期待感,请你!生读《登幽州台歌》。
师:好,你读出了不见贤明君王的苍茫孤独。
刚才三位同学主动举手把这三首诗读过了,它们都有共同的点。
你们发现共同点是什么呢?生:登高怀远。
师:都是登高怀远诗,这就叫登临诗。
登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屏显】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楼、阁等)而情思涌动,赋诗兴叹,抒发自己的胸怀的诗词。
像这样的诗词有很多,举个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诸子登岘山》、《九日齐山登高》、《安定城楼》——登临诗专题学案整理人:李斌一、专题知识积累:“登山则情满于山”,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
历代诗人在登高诗歌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情感,使登高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多元,从而赋予它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
登山、楼、台、阁形式不同意义相似。
登临诗常用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比兴登临诗常见情感:(一)、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山河。
借此抒发作者的登临的愉悦之情(二)、寄寓登高幽情。
感悟人生哲理(生死的思考)或抒发自己的追求(三)、抒怀励志。
抒发作者的远大理想和豪情壮志(四)、悲羁旅流离之愁,抒思乡怀亲之苦。
抒发作者思乡怀人或孤寂感伤的情感(五)、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
怀古抒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
二、研习反馈:与诸子登岘山(一)预习展示1、字音岘()山沾襟()2、解释重点字词诸子:(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代谢:成古今:第一联的意思: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胜迹:我辈:复:第二联的意思: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3)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浅:深:第三联的意思: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碑:沾襟:第四联的意思: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二)合作探究(1)前四句是诗人对羊祜的话进行概括,结合羊祜的故事,纵观全诗你能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
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烟灭无闻”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
“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
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
这首《与诸子登岘山》是抒发他登临岘山时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的怀古诗。
(2)第三联写的是什么?对诗人的感情表达起到什么作用?答:登山所见之景。
“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
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3)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答: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4)有人认为“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请试分析。
答: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
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
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安定城楼(一)预习展示1、字音迢( )递汀()洲王粲()扁()舟鹓()雏()2、解释重点字词(1)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迢递:汀洲:第一联的意思:高高的城墙百尺楼,绿杨枝头的外面是一望无尽的水边绿地。
(2)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虚垂泪:第二联的意思:想当初,贾谊年少时,有心报国,却怀才不遇,只能空自落泪;王粲生不逢时,虽有满腹经纶,却只能远游流浪。
(3)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永忆:归白发:入扁舟:第三联的意思:常常向往像范蠡那样做一番回旋天地的大功业后,再乘扁舟归隐江湖。
(4)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成滋味:猜意:竟未休:第四联的意思:那些小人为官位利禄猜忌别人,就像愚蠢的鸱鸟那样以腐烂的死鼠为美味却猜忌凤凰与它抢食,岂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饮啊。
(二)合作探究(1)典故贾谊垂涕王粲远游的用意?贾谊,西汉前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少年得志,才华横溢。
但后来遭人猜忌排斥,抑郁而死。
贾谊从小精通诗书,18岁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在洛阳一带很有名。
贾谊发表了著名的《过秦论》,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震动满朝文武。
贾谊年纪轻轻就得皇帝赏识,招致小人的嫉妒,又大力提倡改革,得罪权贵,结果上下左右均在文帝面前诽谤他,久而久之,文帝也觉得他人缘不佳,就把他调出京。
后来贾谊作了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不慎坠马身亡。
贾谊本无责任,但他害怕文帝追究,又追悔自己疏忽,没尽太傅的责任。
从此更加郁郁寡欢,哭泣不已。
一年后竟伤感过度而死,时年33岁。
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
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这里李商隐以两人自比,突出怀才不遇和寄人篱下的感受。
(2)典故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功成后归隐江湖的用意?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带着西施乘扁舟归隐五湖。
李商隐用此典故,是说自己也想像范蠡那样功成名就之后归隐江湖。
(3)典故引入庄子的文章《庄子·秋水》的用意?《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李商隐以庄子自比,表明自己有高远的心志,却受到谗佞小人的嫉妒。
(4)有人说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你怎么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主要抒写了诗人自己建功立业的志趣、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无端受谗的愤慨。
它是晚唐时期年轻李商隐在朋党争斗中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的真实写照。
表明自己应试博学宏辞,不是为了区区禄位。
远道投幕,婚于王氏,也不是另攀高枝以求飞黄腾达。
对于那些利禄熏心的权贵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无端造谣中伤,则表现了极大的愤怒。
九日齐山登高(一)预习展示1、注音涵()酩()酊()晖()霑()迢()2、解释重点字词九日:(1)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涵:翠微:第一联的意思: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2)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尘世:第二联的意思: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3)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但:酩酊:恨:第三联的意思: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4)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霑衣第四联的意思: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二)合作探究1、山上的花儿那么多,为何作者偏爱菊,把他们插满头呢?我们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特别喜欢菊花,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成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2、作者在此用到了“但将”二字,这两个字表现了诗人内心什么样的心情?其实就是“只能用酩酊大醉来酬答重阳佳节,实在没有什么其它好的办法了。
无奈的心情。
3、在这句诗中,有一个“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好在何处吗?“涵”:是包含、包容、“沉浸”的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
把江水拟人化了,因此在这里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总结:“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
4、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吗,试作分析?同意。
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
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
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
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三、拓展提升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2011湖北卷登城望湖楼晚景刘敞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分)(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分)(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4分)【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承上启下(3)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9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