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心理学第七章复习重点
心理学(第七章)
发散思维
砖头的用途
造房子、砌围墙、修路等 用作锤子 代替尺划线 用来刹住斜坡上的车辆 砸人、打狗等 碾碎作红色颜料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1.直觉思维
是一种非逻辑思维,人脑对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 新现象能够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0.4+5/6)×0.75×[(0.875-7/8)÷2/3]
2.主体的认识水平、知识经验; 3.主体活动的积极性
发现问题的途径
1.社会需要、社会实践 2.同范例比较,找到差距 3.注意事件进程中的异常现象
第四节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动机强度 2. 问题情境
第四节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3.定势 是对活动的一种预先的内部准备状态。
3.抽象思维:
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1.聚合思维
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 的思维方式
狮子比猎豹重 狐狸比猎狗轻 狮子比熊轻 猎豹比猎狗重 熊比大象轻
狐狸最轻
聚合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2.发散思维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 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方式。
通过系统化,可以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明 确、清晰和完整;通过具体化,则可以使我们 对事物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
第三节 概念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 特征的反映。
二、概念的种类
从不同的角度分: 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2.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关系概念 3.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4.单独概念;普遍概念;集合概念 5.实物概念和抽象概念 6.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7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思维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
思维发生的指标(概括性、间接性、解决问题)2、思维的分类(1)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指向性的不同:聚合式思维;发散式思维(3)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常规思维;创造思维3、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度(2)思维的灵活性(3)思维的深刻性(4)思维的独立性(5)思维的敏捷性(6)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人类各种认识过程。
(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经不只是单纯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理解了的知觉。
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机械记忆发展成为意义记忆,即理解了的记忆。
(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①思维使儿童的情绪活动越来越复杂化。
②思维发生和发展使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
③思维的发生发展,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应的可能,从而出现了意识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
二、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①前概念阶段或象征性阶段(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
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
前概念阶段,儿童思维中的物体已经减少个别性,带有某些一般性,概括性。
前概念思维的特点,还表现在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中。
前概念思维是“中心化”的思维,或称“自我中心思维”。
②直觉思维阶段(4-7岁)直觉思维阶段是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的中间阶段。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七章技能的形成+实战演练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七章技能的形成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技能的两大分类及形成阶段。
(2)操作技能及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3)心智技能形成的有关理论。
考纲链接1.技能的概念: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2.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中的各种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技能的种类:(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它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4.技能的作用:(1)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2)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3)影响着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5.操作技能的分类:(1)从对外部刺激的调节方式看,分为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2)从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看,可分为封闭型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3)从所涉及的骨骼、肌肉及动作幅度大小,可分为精细动作技能和粗放动作技能.6.心智技能的分类:(1)根据适用范围不同,分为一般心智技能和专门心智技能;(2)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7.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8.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像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9.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心理学第七章
第七章意识状态第一节意识与无意识一、意识(一)什么是意识。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二)意识的特征(多选)1.觉知性。
意识的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
2.能动性。
3.目的性。
(单/空)人能够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够调节自己的行为,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各种出现的情况和困难并予以克服和解决。
这是人的意识(目的性)的表现(这是什么性)。
4.社会历史性。
(三)意识的水平(很难理解,不太能考)1.焦点集中。
2.下意识。
3.前意识。
4.潜意识。
(四)意识状态。
二、无意识(一)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二)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1.催眠。
2.白日梦。
3.冥想。
第二节注意(本章重点)一、概述(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有两点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忽略其它的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选择的对象上。
(二)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有特性。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脱离具体的心理过程而单独存在。
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共有特性....。
(三)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这是注意最重要和最富有意义的功能。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外部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适应性动作出现;二是无关动作停止;三是呼吸运动变化。
(五)注意的理论。
1.过滤器理论。
2.衰减理论。
3.晚期选择理论。
4.认知资源理论。
5.双重加工理论。
二、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注意的发生主要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知识归纳:第七章
心理学复习知识归纳:第七章第七章、思维(一)什么是思维1、定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2、思维过程的特征1)、间接性: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事物,以推测事物过去的进程,认识事物实现的本质,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
2)、概括性:a.概括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
b.概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间接性以概括性为前提的。
(二)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过程的凭借物划分:a.直观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划分: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3、根据思维结果的思考程度与意识清晰度划分:a.直觉思维b.分析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a.常规思维b.创造思维5、根据思维原型划分:a.经验思维b.理论思维(三)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具体化与抽象化(四)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或技能,使问题得以明确的思维操作过程。
(五)问题解决的策略现代认知心理学将问题解决策略分为1、算法式策略:就是在问题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将问题解决。
2、启发式策略: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1、手段——目标分析2、逆向搜索3、爬山法(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境:a、问题元素的排列与组合方式b、问题情境包含元素的多少2、认知结构:指对问题的认识、看法、印象等方面的心理反应。
3、定势: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其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4、功能固着:指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功能。
5、情绪:积极情绪有助于问题解决,消极情绪妨碍问题解决。
6、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当前问题解决的影响。
考研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第七章注意
第七章注意场景一:在一个班级的联系会上,你正专注于同学的表演,对周围其他人的谈话充耳不闻,但是如果你从他们的谈话中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你会有什么反应?场景二:美国东方航空401航班在即将飞达迈阿密国际机场时,前轮指示灯突然不亮,三名机组人员同时专注于查看灯泡的问题,而忽略了控制飞机的自动驾驶仪,恰巧飞机高度测量表也失灵,飞机开始下滑,直至离坠毁8秒钟时,副驾驶才注意到高度测量表的问题,但为时已晚iexclshyiexclshy意识是一个以一定阈限为境界的有限领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领域,才又被领会的可能。
在这个领域内有一个范围狭小的中心区域,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中心区域,才会获得最大的清晰性和鲜明性,这个中心区域被称为iexcl注意焦点iexcl±。
也就是说注意是心理内容的清晰领会状态。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1908)《情感和注意心理学》机能主义:W.James(1892)《心理学教科书》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实验一: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如:右耳:4,9,3左耳:6,2,7被试可以用两种方式再现:①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
(正确率65%)②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
(正确率20%)实验二:左耳(追随耳):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被试都报告为: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到的)实验三: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
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
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
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
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
考研答题万能模板1.知道用什么原理作答,但不会写原理?第一种情况:考查辩证关系的,A和B的辩证关系。
心理学每章节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每章节知识点总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心灵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
心理学的主要发展阶段包括启蒙时期、心理学的建立和形成期、实验心理学的兴起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
在现代,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二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等。
实验法可以控制变量,验证因果关系;调查法可以收集大量数据,了解人群特征;观察法可以直接观察行为,获得真实数据;案例研究法可以深入了解个体案例,得出特定结论。
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互为补充,有助于全面了解心理学的相关问题。
第三章:感知与知觉感知是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加工过程,知觉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意义的理解和认知的过程。
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心理学盲点等。
感知与知觉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个体对外界的认识和了解。
第四章:学习与记忆学习是个体通过经验和训练,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记忆是将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并随时能够回忆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包括条件反射、继承、认知学习等;记忆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等。
学习与记忆是人类智力活动的关键环节,对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
第五章:情感与情绪情感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感受,情绪是指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反应。
情感包括爱、恨、悲伤、快乐等;情绪包括愤怒、快乐、悲伤、焦虑等。
情感和情绪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人类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章:动机与需要动机是指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和目的,需要是指个体为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而进行行动的动机。
动机的类型包括生理动机、心理动机、社会动机等;需要的分类包括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社会需要等。
动机和需要是人类行为和行动的重要驱动力,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和目标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第七章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七章情绪与情感一、名词解释1、情绪与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心境: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它带有持久性、弥散性的特点。
3、激情: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4、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5、道德感: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6、理智感: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7、美感:认对美的体验,它是人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美的评价标准,在创作或欣赏美的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二、填空1、通常情绪是指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2、情绪带有情境性比较不稳定,情感比较稳定。
3、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4、认识过程是通过感念或形象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是通过态度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5、表情可以分为面部、身段和言语。
6、按照情绪请度和持续时间可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情绪状态。
7、自然条件可以影响心境,社会条件对心境起主要作用。
8、激情可由重大事件、意向冲突和过度抑制所引起。
9、应激可能使人做出大胆勇敢的行为,也可能使人做出不适当的行为。
10、义务感和责任感使道德感的核心。
11、道德感按其形式可分为直觉的的情感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
12、道德感是使道德感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
13、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艺术美感三类。
14、情绪情感的基本功能是驱动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
15、原始情绪或基本情绪可分为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16、高级的社会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7、惊慌失措,目瞪口呆体现的心理学原理是应激状态的消极反应。
三、选择1、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能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7、8章重点内容
(四)
结构化的观察与非 按照观察内容和方式是否有明确的形式结构,观察法可分成结构化的和非结构化的。
结构化的观察
1. 结构化的观察
① 研究者事先设定了统一的观察内容和项目;
② 观察过程中采用统一的记录方法(如特定格式的记录表);
③ 对所有观察对象使用同样的观察方式和记录方法。
① 只有大致明确的观察目的;
4/27
2. 取样观察
取样观察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观察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或 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记录。
3. 评定观察
评定观察要求在反复观察的基础上,采用评定量表对行为或事件做出性质上的或数量 上的判断。
四、观察内容
(1)个体的语言行为。包括个人讲话的内容、组织方式、表达习惯(如字词的不同念 法、言词⻛格)及副语言(语调、语速、重音)等。
察者重新工作后,他需要核对他观察的中断期间另一位观察者观察到和记录下了什 么。
5. 同一个孩子每天至少要被观察三次,并且所有偶然观察到的现象都要被记录下来。
二、观察法的适用范围
优点
1. 第一,观察法因为“要求条件低”,所以适用于广泛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
2. 第二,在实验控制难以进行的情况下,观察法却能大显身手。
2. 由于对详细记录的较高要求,一般难于做手工记录,而较多使用摄像技术,将现场 实况全部实录下来,以后再做处理。
能提供关于个体行为及其发生环境等方面的详尽资料,并可做⻓久的保留,用于多种 目的的分析,从而经济而有效地利用观察资料。
缺点
然而,这种方法对记录技术要求高,手记困难,而且资料的分析过程复杂,做大样本 的实况详录尤其困难。
1. 只有直接观察才能被调査者引用,并且为了精确起⻅,这些直接观察还要和其他研 究者的观察进行比较。
教师资格证《中学心理学》备考重点:第七章.doc
教师资格证《中学心理学》备考重点:第七章2018教师资格证《中学心理学》备考重点:第七章第七章技能的形成第一节技能的概述1、定义: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2、特点(三点P105-106):①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不同于本能行为。
②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③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种类:(P106-107)①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②心智技能:能力技能、认知技能4、作用(P108):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P108-113)一、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操作定向:含义,定向映象2、操作模仿:含义,动作特点(四点)3、操作整合:含义,动作特点(四点)4、操作熟练:含义,动作特点(四点)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P113-121)一、理论1、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加理培林前苏联)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安德森):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3、我国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P117-119)①原型定向:4注意点②原型操作:4注意点③原型内化:4注意点二、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
心理学每章知识点
心理学每章知识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理论。
以下是心理学的每章知识点的概述,以及每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一章:心理学的历史和方法学在这一章中,学生将了解心理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方法。
重要的知识点包括心理学的不同流派和学派、研究设计和方法、伦理原则和数据分析。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心理学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心理学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神经科学和生物心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神经系统和大脑对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大脑的解剖结构、神经元的功能以及神经递质的作用。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大脑如何控制我们的行为、思维和情感,并了解神经系统的疾病和障碍。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感觉与知觉是我们获取和理解世界信息的过程。
这一章介绍了感觉系统、感觉心理物理学以及知觉的构造。
学生将了解到感觉和知觉如何被我们的感官器官、大脑和心理过程所影响。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人类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过程以及知觉错觉的形成非常重要。
第四章:意识和觉醒这一章主要涵盖人类意识和觉醒的研究。
学生将学习到意识的定义、意识状态的变化和意识的神经基础。
这些知识点将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意识状态(如睡眠、梦境、催眠和药物影响)对我们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第五章:学习学习是心理学中的关键概念,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章将介绍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认知学习的理论和实践。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类学习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原理来改善教育和培训方法。
第六章:记忆记忆是指我们将信息存储和检索的能力。
这一章将讨论记忆的组织、存储和检索过程。
学生将了解到记忆的类型、记忆的修正和记忆问题的原因。
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理解记忆是如何影响学习、决策和问题解决的过程非常重要。
第七章:思维和语言思维和语言是我们生成和表达思想的工具。
这一章将介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思维错误,并探讨语言的组织和发展。
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七章动机知识点总结
号召力。
4
第七章 动机
1、 动机概述 (P202)
① 定义 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
心理倾向或动力
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② 功能★ 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
对一定的目的,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
续时间
量
内驱力: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内驱力的基础,因需要而产生内驱力,内驱
力大致与需要呈正相关,但需要和内驱力不是等同
的
诱因:凡是能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刺激,均称为诱因。
有机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得到满足时,称为正诱因;
有机体因逃离或回避它而得到满足时,称为负诱因
需要、本能和内驱力存在于有机体内部,它们所处的状态和释放的能量是无
期望概率为 0.5 是最优的。
佛洛姆把期望达到的结果分为两个层次:由特定努力导致特定的第一层次
结果,从第一层次结果产生第二层次结果。
3
6、 价值观 (P227)
①定义 ②特征
★
③结构
④表现 形式
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主观性 对于客观存在的客体,个人都是依据主体自身的
需要对客体的意义进行评价的
的合力。
其中,效价是指个人对特定结果的情绪指向,即对特定结果的爱好强度。效
价有正负之分:如果个人喜欢其可得的结果,则为正效价;如果个人漠视其
观点
结果,则为 0;如果个人不喜欢其可得的结果,则为负效价。
期望是指个人预测特定行为在达到特定结果的可能性时的主观认知,而不
是客观实在。期望的范围在[-1,1],效价与主观期望概率成反比,因此,主观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学习资料.ppt
应用: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
原因的稳定性影响对未来行动结果(成功与失
败)的预期。原因的部位(内外源)与可控性 将响情绪反应。
积极的归因模式(请仿写第二句)
(1)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2)失败→ →
/
→
。
消极的归因模式(请仿写第三句)
(1)激励动机作用 (2)提供信息作用
为了有效的激励学习动机,反馈应该是即时 的、充分的。
精品课件
三、学习的反馈(续)
验证学习反馈作用的实验
学习材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心算
成绩进步学生(%)
甲组(有反馈) 前30次练习 乙组(无反馈)
43 36
甲组(无反馈) 后15次练习 乙组(有反馈)
精品课件
返回目录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人为什么要学习?
精品课件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定义: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 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结构: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主 要的因素,而需要又是更为基本的。
诱因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那些客体、情境
和条件。需要
如:求知欲
精品课件
人
行为 结果
功效期待 结果期待
六、自我价值论
该理论由卡芬顿(Covington)提出。 认为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的主要需要。学生通
过努力,获得成功,可以提高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培养和保护学
生的自尊。
精品课件
链接:不同价值导向学习者的比 较
3、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 程,因而它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知识要点1.学习的定义和过程:学习是指通过获取新知识、技能或经验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能力和态度。
学习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考和操作等环节。
2.记忆的定义和类型:记忆是根据个体的经验和知识进行信息的存储和提取。
记忆按照时间分为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按内容分为语义记忆、事实记忆和程序记忆。
3.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暂时存储信息的能力,容量有限。
通过重复暗示、编码等方式可以延长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
4.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在短时记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加工和操作的能力。
它包括对信息的分析、整合和转化等过程。
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对工作记忆的发挥起到重要的作用。
5.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持久存储信息的能力,容量较大。
记忆的巩固和存储受到情境和情绪的影响,需要通过重复和归类等方式来加深记忆的印象。
6.记忆的遗忘和提取:遗忘是指信息无法从记忆中检索出来的现象,遗忘的原因有干扰、丢失和干涩等。
提取是指从记忆中获取特定信息的过程。
7.学习与记忆的过程:有效的学习和记忆过程包括注意、编码、加工和提取等步骤。
注意能力和学习策略对于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8.学习与记忆的影响因素:学习和记忆受到个体的注意力、情绪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对学习和记忆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9.学习困难与记忆衰退:学习困难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扰,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足等。
记忆衰退是指个体在记忆能力方面的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衰退现象比较常见。
10.学习与记忆的训练策略:为了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果,个体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训练策略,如分步训练、反复训练和多模式呈现等。
第七章意动心理学
第七章意动心理学知识点要求与习题考核知识点:意动心理学;形质学派;符茨堡学派;二重心理学;布伦塔诺和冯特的区别;斯顿夫机能心理学的实质和特点。
考核要求1.理解意动心理学是欧洲机能心理学兴起的重要标志。
其基本观点:(1)心理学对象是心理活动(意动)、心理机能和心理过程,不是心理内容。
(2)把心理活动分为观念、判断和爱憎等三种活动。
其实是认识和情意二分法。
(3)心理学方法上反对内省法,主张采用反省或内部知觉,即现象学方法。
布伦塔诺是创始人,主要著作是 1874 年出版《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提出心理学研究意动,包括表象的意动,判断的意动,爱憎的意动。
2.理解形质学派是由奥国心理学家厄棱费尔和麦农于 19 世纪末建立的一个学派。
他们从意动心理学的观点出发,主张形、形质的形成有赖于意动。
这种观点通过威塔塞克传递给格式塔学派。
3.了解符茨堡学派是 20 世纪初在德国符获堡大学心理学研究室屈尔佩领导下以研究思维著称的一个心理学派。
重要的研究有三项:(1)马尔比的判断研究(1901):(2)瓦特的联想研究(1904);(3)彪勒的思考研究(1907)。
这一学派关于无意象思维的实验研究成果,打破了传统的意识心理学的禁锢,提出了无意识参与思维活动的基本理论的问题,但是,对无意象思维的争论很激烈,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未。
4.掌握概念:无意象思维,屈尔佩为代表的符茨堡学派发现,思维内容中有既不是感觉、意象、也不是感情的因素。
思维中含有更多的元素。
5.掌握二重心理学是 19 世纪末由屈尔佩和麦塞尔提出的把意动和内容均作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
认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机能和内容两项心理现象。
但是,冯特内容心理学和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属于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屈尔佩和麦塞尔不了解内容与机能两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因而才有二重心理学之说。
6.理解布伦塔诺和冯特的区别:(1)冯特是第—位专业心理学家,而布伦塔诺是哲学心理学思想家;(2)冯特以心理内容、意识构造和感觉元素为中心,进行静态、分析和复合的研究;而布伦塔诺则以心理活动、意识机能和整体指向为中心,进行动态、描述和整合的研究;(3)冯特以心理化学和经验主义为主要理论基础重实验,采用实验内省法;而布伦塔诺则继承亚里士多德哲学和德国理性主义的传统,重经验,采用思辨、反省、描述等现象学方法。
28793学习心理与辅导知识点归纳(第七章)
第七章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与类型第一节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一、学习陣碍的界定1.柯克的定义学习障碍(LD)这一术语最初是由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Kiric, 1963)提出的,以后学习障碍的定义一直在不断地修改完善。
这个定义的特点是:指出了学习障碍的表现特征,排除了其他痒碍因素,内容比较具体,但仍受到专家的批评。
哈密尔(HarnmiU)等人指出:以“心理过程异常”为学习障碍的原因,不易确定与评价。
2.哈密尔的定义针对上述定义的不足,哈密尔主持的全国学习障碍联合会在 1981 年提出 7" 新的定义:二、学业不良的界定学业不良的确定与评价的参照系有关,根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学业不良可分为相对学业不良、绝对学业不良和成绩不足三种类型。
(1)相对学业不良以一特定群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为相对学业不良。
按照这种方法,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可以区分出比例人致相同的学业不良学生。
这种界定的缺陷在于学业不良的划分,随着班级情境变化而变化,一个学生在重点中学是“学业不良”,而到了普通中学就可能不属于“学业不良”。
这种人为划分很不合理,总要打击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绝对学业不良以规定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参照标准,达不到教学目标者为绝对学业不良。
这里的目标,是指各年级、各门学科领域可以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
这种界定虽比相对学业不良合理些,但也不是没有问题。
关键在于基本标准(目标)如何定,一般认为,有三种B标:②一是最大限度目标或乐观值,二是中间目标或最优值。
三是最小限度目标或悲观值。
(3)成绩不足以个人的能力水平为评价的参照标准。
如果学生的实际学业成绩明显低于从其能力来看应达到的水准,这种现象称为成绩不足。
三、差生的界定(1)学习成绩差 (2) 学习能力差(3)成绩、品行双差第二节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一、智能发展特点1.高级认知能力不足学习困难学生在言语、数理、思维、记忆、观察、空间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均与学习优、中等生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山东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综合复习第七章-教师.doc
2011年山东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综合复习第七章-教师资格考试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综合复习第七章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1.有结构的问题的基本特征:问题的明确性;解法的确定性。
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问题解决的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4.有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建立问题表征;搜寻解法(问题类比;手段—目的分析;问题分解;想法—检验);解法的执行与评价。
5.无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实施、监察解决方案;调整解决方案。
6.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7.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8.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9.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10.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特点是: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11.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1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方式:类比思维;假设检验与科学发现。
类比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
当面对一个问题是,如果一个人没有直接相关的知识,那他可能会通过类比的方法把不直接相关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当前的问题中。
程正方《心理学》第7章-情绪与情感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A
适应功能
B
动机功能
C
组织功能
D
信号功能 (社会功能)
(一)适应功能
情绪是个体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工具) 达尔文曾指出,情绪最初只有生存适应的功能,情绪的社 会性涵义是后天派生出来的。 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如婴儿出生时不具备独 立的维持生存的能力,这时主要依赖情绪来传递信息、与成 人交流, 得到成人的抚养。 从成人角度而言,个体可借助各种情绪和情感来了解其自 身和他人的处境或状态,以求得良好的适应。
➢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把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这三 种非言语交往方式,统称为体语。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的类别
一、情绪的基本形式
➢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能的。
快乐
愤怒
恐惧
悲哀
当愿望得以实 现、紧张状态 消除时所产生 的情绪体验。
当愿望不能实现 或达到目的的行 动受到挫折时引 起的一种紧张而 不愉快的情绪。
(三)组织功能
➢ 情绪的组织作用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
– 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研究表 明,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
➢ 表现: – 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 – 情绪能影响记忆 – 情绪常常支配人的行为
(四)信号功能
➢ 情绪在人际之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 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 6 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 • 宣泄法
– 大哭一场 – 进行剧烈的活动 – 找人倾诉
• 语言调节法 对自己说话,自我鼓励 • 目标转换法 把不顺心的事情放下,去做喜欢的事,
如打球、游泳、听音乐等
心理学基础第七章
2
一、意识及其状态与层面 二、睡眠与梦 三、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
3
一、意识及其状态与层面
• 意识的界说
–是对环境的感觉觉知 –是选择性注意:鸡尾酒会效应 –是内部指向觉知
• 意识的状态
–正常条件下的意识状态 –非正常条件下的意识状态:催眠、毒品、酒精
一個項目一分 5-12分的人,才有可能進入催眠狀態 8-12分的人,才有可能進入深度催眠 研究中(533個大學生) , 進入被催眠狀態 (25%) 、深度催眠(10%) 、完全無法催眠 (10%)
26
–易受催眠者特征:
• ①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 ②想象力丰富; • ③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 ④依赖性强; • ⑤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 ⑥有经验分离的经历。
30
• 催眠的效果
–对有关运动能力或知觉经验的暗示作出反应
你的手臂不能弯曲了 有只苍蝇在你跟前飞
–减少疼痛
预期和害怕会使疼痛增强,催眠可以消除这种心理
–旧记忆还原
–催眠后遗忘
–催眠后暗示
恐惧蜘蛛、花粉过敏
31
三、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
• 静修
32
• 静思
–是让意识远离对外界的关注而改变意识的一种 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 知识和良好状态。
– 周公解梦 – 梦与创造性思维
21
应用
如何捕捉梦? • • • • 计划准备记录 不用闹钟醒 醒后不要睁眼 在同一本梦的日记本里 记录梦
• 如何对梦提出问题? 人物(有谁?认识谁?) • 发生了什么 • 什么地方 • 什么时候?你在梦中是 几岁? • 谁应对梦中的事负责 • 在梦中你是个什么样的 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本章重点:
1、动机的概念、功能与产生;
2、动机的种类;
3、社会性动机;
4、动机理论;
5、情绪情感的界定与种类;
6、情绪情感的表达;
7、情绪情感的功能
第一节 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定义:
1、动机概念: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二、动机的产生:
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是诱因,引导个体趋向特定的目标。
1、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2、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根据需要的性质不同划分。
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划分。
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划分不同。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中等强度动机效率最高
(2009.4)10.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称之为()
A.生导动机
B.内在动机
C.需要
D.诱因
(2006.7)11.动机的产生依赖于需要和诱因,下列哪项属于找水喝的诱因?( )
A.水
B.口渴
C.寻求水源
D.喝水
(2008.7)11.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水平( ) A.低B.高C.中等D.不变
(2006.7)1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并且,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加大会表现得()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2006.4) 10.在困难复杂的学习或工作中,其活动效率与动机强度的关系是()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中度最适宜
D.两者无关
(2006.4 名词)诱因
(2009.7 名词解释)24.动机
(2008.4 ,2007.4简答)动机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性动机
一、交往动机:
n概念: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n 产生的原因有合作、情谊、归属。
二、成就动机:
n概念: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其结构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n 成就动机的特征:
n 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n 具有坚定信念
n 正确的归因方式
三、工作动机:
n工作动机:最有效、最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n工作动机四理论:X理论(经济人)、Y理论(工作)、V理论(自我价值)、Z理论(个人价值感与组织目标的一致
(2009.7)13.动机可以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下列不属于社会性动机的是()
A,繁衍动机
B.交往动机
C,成就动机
D.工作动机
(2008.4)16,与人们对于友谊、他人支持、合作等内在需要有关的动机是()
A.交往动机
B.成就动机
C.工作动机
D.成长动机
(2009.4 名词解释)成就动机
(2007.7 简答)29.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
第三节 动机理论
一、本能理论:有机体生来就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
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如生、死、性、攻击性)
二、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后便趋于消失。
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越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该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
n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由低级到高级排列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
(1)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2)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
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三、认知与期待理论
n 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2007.4)12.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由低到高排列的第四层次为()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18.在动机理论中,着重强调人的较高级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作用的理论,被称为( )
A.认知理论B.期待理论C.需要理论D.交往理论
第四节 情绪情感及其种类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n 构成包括三个层面:
n 主观体验
n 生理唤醒
n 外部行为
二、情绪情感区别
n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更多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更多与社会需要相需要。
n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情绪发生早,情感发生晚。
n从反映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三、情绪情感的种类
n情绪的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n 情绪状态:
n 心境
n 激情
n 应激
n 情感的种类:
n道德感
n 理智感
n 美感
n 情绪情感的表达
n 表情
n 表情的种类
n 面部表情
n 身段表情
n 语调表情
(2008.4)7.公安机关有时会使用测谎仪帮助鉴别犯罪嫌疑人,其使用原理主要是()
A,情绪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B,人在情绪反应时,常常伴随一定的生理唤醒C.情绪产生时,伴随外部表现
D.情绪情感是一种自我察觉
(2009.7)16.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情绪与情感的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B.情绪发生晚,情感产生早
C.情绪情感同时产生
D.情绪情感都是与生俱来的
(2007.7)l,人类四种基本的情绪是()
A.快乐、愤怒、恐俱和悲哀B,快乐、痛苦、恐惧和悲哀C.快乐、痛苦、恐惧和愤怒D.快乐、痛苦、愤怒和悲哀
(2009.7)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2009.4)9.“人逢喜事精神爽”形容的是()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美感
(2008.7)12,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
这表现出的情绪状态属于()
A.表情B,激情C心境D.应激
(2007.7)2,在意外紧急情况下,人出现肌肉紧张、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适应性,这种情绪状况
是()
A.激情B,应激C,心境D,道德感
(2009.4 简答)情绪、情感的区别
(2008.7 简答)28.简述情绪表达的方式。
第五节 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n 情绪具有激励作用
n 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
n 促进功能
n 瓦解作用
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19.“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这说明情绪具有的功能是()A.信号功能B.调控功能C.激励功能D.健康功能
(2009.7 论述)33.试述情绪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考点小结
1、动机的概念与功能
2、动机产生的原因
3、动机的分类
4、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5、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成就动机的结构及其特征、工作动机的类型
6、动机理论
7、情绪、情感的概念及其区别
8、情绪状态的类型
9、情感的种类
10、表情的种类
11、情绪、情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