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辞赋、骈文、散文 - 副本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骈体文

古代汉语骈体文

一、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2、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3、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4、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5、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注: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

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

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

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

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以对偶句为主,也可用排比句。

二、骈体文的发展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

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三、骈文和散文(一)含义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

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

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

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

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

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

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

”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

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

”(《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

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

”这些见解相当精辟。

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

”“散文家认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盖以文章为经世致用之工具也。

【新祥旭考研辅导】中国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的辞赋

【新祥旭考研辅导】中国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的辞赋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魏晋南北朝文坛开拓出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多元发展前景,其中辞赋创作的时代特征最突出: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成为风气,文章句式结构发生变化,其结果是骈文的出现和成熟;赋体也趋于骈化。

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一、“以气质为体”与“以情纬文”。

(一)沈约将建安文风归纳为“以气质为体”(《宋书·谢灵运传论》),气质体现为个性,文学更注重个性表现。

曹丕“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陆机“吐滂沛乎寸心”(《文赋》)建安辞赋、书信、诏令等的创作,既表现为对旧体载的改造,也表现为强化应用文的文学性,开其后文章创体增类、标能竞才的风尚。

(二)刘勰“气爽才丽”评魏三祖(《文心雕龙·乐府》),“气爽”与“才丽”结合,是建安群才共同特点。

沈约:“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宋书·谢灵运传论》)建安文章重“气质”,故对藻饰讲求情辞相称,为后世建立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典范。

三、曹操教令有通脱之风,思想无所顾忌,行文风格不拘常例。

如《让县自明本志令》自述身世志愿,恳切坦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因称心而言,流动率真之气,易带个人色彩。

四、曹丕、曹植的书札。

写作动因似无具体事由,内容多抒当下的悲欢契阔之情,裁书叙心,情文并茂。

如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曹植《与吴季重书》、陈琳《为袁绍檄豫州》、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曹丕“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与吴质书》)。

“乐”,透露出创作与鉴赏双方对作品文学性的瞩目。

繁钦《与魏文帝笺》、吴质《答东阿王书》、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增加用典和骈偶成分。

从总趋势上看,建安文有从辞清志显到藻饰渐繁的过程。

五、词赋。

(一)词赋的新局面—抒情小赋,拓展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

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的发展方向,魏晋之际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随着情感表现领域扩大,作者表现力在个性化基础上进一步加强。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骈体文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骈体文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骈体文一、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2、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3、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4、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5、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注: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

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

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

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

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以对偶句为主,也可用排比句。

二、骈体文的发展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

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三、骈文和散文(一)含义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

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

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

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

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

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

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

”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

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

”(《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

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

”这些见解相当精辟。

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

骈文与骈赋和散文的区别

骈文与骈赋和散文的区别

骈文与骈赋和散文的区别【篇一:骈文与骈赋和散文的区别】骈文与赋的异同是什么? - 知乎登录加入知乎骈文与赋的异同是什么?我想知道它们具体的发展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区别又在哪?能否举例说明?显示全部关注者7被浏览1293添加评论分享邀请回答关注问题写回答2 个回答默认排序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3 人赞同了该回答我觉得还是先整清楚一个维度问题吧,骈文和赋不是一个维度上的区分。

我讲啰嗦点吧,也好明白。

文分韵文和非韵文,需不需要押韵是以文体来讲的,跟骈或散无关。

比如赋、诔、铭等这些文体是韵文,需要押韵。

而序、跋、书信等文体是非韵文,不需要押韵。

确定文体也就确定押不押韵。

而你写赋呢,你可以写散赋也可以写骈赋,无论啥都要押韵。

同理写序,散骈皆可,都不需要押韵。

也就是说,骈文和赋,是存在叠加关系的两个文体标准,叠加起来称为骈赋。

赋偏重的是文章内容,比如铺陈赋物;而骈偏重的是文章格式,比如对仗。

我觉得两者并不能直接比较异同。

要说发展的话,只能说,骈文(赋)是文章(赋)的骈化过程的极值。

3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文史爱好者/trans3 人赞同了该回答赋与骈文不是一类事物,划分的依据不同,也不存在发展的问题。

骈文是指用整齐的对偶句写的文章,相对的概念是散文;赋则是一种文体,相对的概念是诗、文、词等等。

骈文与赋的区别是多方面的。

从起源看,赋的源泉一是屈原、宋玉的楚地文学,二是荀子的《赋篇》;骈偶句古已有之,在汉魏时期,文章中偶句愈多、对仗愈工,渐渐发展为骈文。

从句法上看,骈文致力骈偶,而赋的正宗为散体大赋,自然以散句为主,至少骈散不拘。

从内容上看,“赋体物而浏亮”,兼抒情,多铺陈排比;而骈文因为只是文章的骈化,故可以胜任各种内容。

从格式看,赋要押韵;骈文需要平仄谐婉,句式对仗。

而且赋受儒学博识名物观念的影响,喜用僻字奇字,骈文则好隶事用典。

赋的题目一般带有“赋”字,骈文的题目没有固定规则。

赋和骈文又有共同性。

比如追求声律、敷衍辞藻、描写详尽等等。

中国文学发展之骈文介绍

中国文学发展之骈文介绍

骈文在浩若烟海、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学发展上,有一种曾经流行了一千余年的文体,它介乎韵文和散文之间,行文要求对仗、骈偶、用典、有一定声律和讲求藻饰,这就是骈文。

一骈丽文体中国独有段玉裁在《说文》中对“骈”的阐释是:“骈,驾二马也。

从马,并声。

”意思是指两匹马并驾一车,对此引伸开来就是对偶之意。

而以骈来对文体命名,也确实抓住了骈体文最基本最直觉的特点。

一般来说,骈体文通篇的句式是两两相对,构成了对偶、或叫丽辞、对仗,如同两马并驾齐驱。

什么是骈文呢?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中做了比较通俗明了的解释:“骈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成分;而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可以悦目,声调和谐,又可悦耳,也帮助文章情韵。

因此能够投人所好,成功了不废的体制。

”可以说,骈文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汉字单音只义,易于凝炼,便于对偶、双声、叠韵、重叠、复义,既可以加强语气,又能够使语言从容不迫,更有助于增加声情之美。

中国文字的神奇韵味就在于语言功能的多样性,汉语言文字可以依靠自身调节组成千姿百态的句型,这就很容易创造整齐对偶的句子,为骈体文的产生提供了最重要的语言基础,经过酝酿和发展,加以作家的主观努力,最终形成骈文,一时间在文坛独领风骚。

从审美角度上看,中国古代哲学所推崇的儒家之说“中庸之道”是骈文形成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核心意旨即使万事万物能够阴阳互补,达到动态性的稳定平衡、协调谐和,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左右着作家的创作思维,使他们在创作上追求中和之美、典雅之美、温柔之美和含蓄之美。

而骈文这种文体可以明了地表达作家的这种美的追求。

此外,骈文的精美对偶、华丽藻饰能给人以美的联想和愉悦,读起来琅琅上口,引起人们在听觉上、视觉上的快意和美感;语言上的简洁和精练,便于人们交流思想,社会实用性很强,以至于封建统治阶层也对骈文情有独钟。

虽然王朝频频更迭,唐以后各朝的诏书、奏表大都以骈体文为主,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清朝乾隆朝诏书目的。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散文和骈文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散文和骈文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散文和骈文
古代文学中的散文和骈文是两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1. 散文:
散文是一种不拘泥于严格韵律和固定格式的文学形式,它在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散文的写作风格自由灵活,语言质朴自然,内容广泛多样,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和见解。

在古代文学中,散文常常被用于记录历史事件、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等。

2. 骈文:
骈文是一种注重对仗、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文学形式,它在古代文学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骈文的写作风格严谨工整,语言优美华丽,内容多以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在古代文学中,骈文常常被用于写作诗歌、辞赋等。

总的来说,散文和骈文是古代文学中的两种重要文学形式,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在古代文学中,这两种文学形式常常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课件).ppt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课件).ppt

三、创作特征。
• 第一,与两汉的辞赋创作相比,这一时期赋的题 材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抒情、说理、叙事、登 临、伤别等内容,无一不可入赋。
• 第二,赋的抒情性大大加强,而在体制上则趋于 短小,长篇巨制的大赋的数量逐渐减少,因此, 抒情小开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辞赋创作的一大特 征。
• 第三,由于受到骈文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辞赋在 句式上逐渐骈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赋体,即 骈赋。
• 2、咏物赋。咏物赋在汉代还多赋写个体事物,虽 有托物言志之意,但寄托兴发不深。魏晋南北朝 咏物赋题材广泛,风花雪月、江海山云、水禽林 鸟、春燕秋蝉皆有赋文,它们广泛地表现了自然 与社会中诸种事物的意义和个性特征,反映出人 们对事物观察理解的细致和深入。这些咏物赋也 都有浓重抒情,虽是一草一木,都赋有人的性情 思想,赋家不仅通过个体事物的特性写出它的社 会象征意义,同时还把咏物与写景结合,写出某 种事物的环境特点,写出某种事物的生活与时代 氛围。
• 抒情赋。抒情赋在汉代就间有出现,司马相 如的《长门赋》、张衡的《归田赋》、赵壹 的《刺世疾邪赋》,都充满赋家浓重情思, 富有诗意。从建安开始,这类小赋更加兴盛。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觉醒时代,作家多用作 赋来驰骋才华。赋文甚多,呈现出缤纷灿烂 摇曳多姿的局面。这时期的抒情赋篇幅短小, 语言凝炼,诗意浓重。它们有的十几句成文, 有的数十句一篇,情思活泼,主题集中。抒 情性极强。语言清丽流畅,赋中夹杂大量的 诗句,诗意很浓、用典较多,且用典故中的 本事议论抒情。抒情与描写结合,多借用自 然界的形象事物表现社会生活的抽象性,形 象生动。
• 第二,语音方面:骈文讲究平仄。讲究平仄的谐和 调,是永明新体诗的追求,但这一时期受永明体诗 歌创作的影响,文的创作也注意声调的谐美。尽管 骈文创作没有象诗歌那样有“四声八病”的严格限 制,但追求平仄配合,造成辘轳交往,也是骈文文 体的特点之一。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和散⽂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赋,⾃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赋,但咏物抒情⼩赋占了较⼤的⽐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与⼩赋作者于⼀⾝,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种增加语⾔对称美的修辞⼿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代之⽂学”。

骈⽂和散⽂是相对⽴⽽存在的。

散⽂是⼀种⽐语⾔精练⽽⼜不受形式约束的⾃由体⽂章。

由于⽂⼈⼤量地⾃觉运⽤骈偶这种修辞⼿法,因⽽南北朝的散⽂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的是北魏郦道元的《⽔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是咏物赋增多,⼤多取材于“草区禽族”,⽽在此外的⼀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则表现为除个别⼤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也⽇趋活泼,很⼤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对楚王神⼥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神⼥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个神⼈相恋,⽽⼜⽆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氛与神奇⾊彩。

作者将⼀位端庄秀丽的美⼥形象刻画得⼗分⽣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的神情,更画出了⽔上⼥神的特点,给⼈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尘,动⽆常则,若危若安,进⽌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宋⽟《神⼥赋》可以⽐拟。

王粲在辞赋⽅⾯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3.不拘常体的呼声
萧子显《南齐书· 文学传论》 :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张融《门律自序》: “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政当使 常有其体。”
4、齐梁美文的兴盛
(1)齐梁前期 :江淹、任昉等 江淹《别赋》《恨赋》 任昉《奏弹刘整》 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俳谐性的代表 刘勰《文心雕龙》
《水经注· 卷二十六》青州临朐

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冶泉水注之。水 出西溪,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 之侧,有一祠,……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 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 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 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 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 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 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
《水经注》的成就
1.《水经注》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 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地志) 2.对山水之美作出了亲切生动的描述,以北 方本土作家的身份创作“六朝地志之大成。”(清陈运
熔 《〈荆州记〉序》

所记大小河流1252条,记述时间上起先秦,下 至南北朝约2000多年。记述内容包括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 物掌故、神话故事等等。 3.清朗疏朴的文风,对于唐以后古文家的游 记文影响极大。
《文心雕龙·物色》论心物之关系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 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 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 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 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 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 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 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中国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 骈文与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 骈文与散文

三、 魏晋论辩文的勃兴
魏晋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形成继春秋战国 以后又一个高峰期。各种思想交锋争辩, 成为一时风尚。谈辩之风影响于文章,便 是论辩文的勃兴。
魏晋论辨文勃兴的表现
(一)主题广泛
研寻哲理、衡论宗教、品藻人物、箴贬风俗、讨论 礼制等
(二)名家辈出 正始名士: 何晏、王弼等,“并师心独见,
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 竹林名士:阮籍、嵇康等,
《水经注·卷二十六》青州临朐
▪ 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冶泉水注之。水
出西溪,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 之侧,有一祠,……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 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 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 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 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 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 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
1.宋文帝立玄、儒、文、史、四学,文学的独立性地 位更加明确。
2.史传文学的骈化 晋陈寿《三国志》 “质而不野” 刘宋范晔《后汉书》:骈文论史 3.骈俪句法在刘宋文章中的运用。 傅亮、元嘉三大家
傅亮《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
近振旅河湄,扬旍西迈。将届旧京,威怀司雍。 河流遄疾,道阻且长。加以伊洛榛芜,津途久废。 伐木通径,淹引时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故洛 水浮桥。山川无改,城阙为墟。宫庙隳顿,钟虡 空列。观宇之馀,鞠为禾黍。廛里萧条,鸡犬罕 音。感旧永怀,痛心在目。
文也。” ▪ 3.梁·萧绎《金楼子·立言篇》: ▪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
会,情灵摇荡。”
文笔之辨的实质
▪ 文笔之辨的实质是对文学特质的探求。 ▪ 有韵与否是当时通行的一个文学特征和标

中国古典文学:辞赋

中国古典文学:辞赋

中国古典文学:辞赋中国古典文学:辞赋辞赋为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

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辞”与“赋”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

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

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

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

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

辞赋为赋之别称。

滥觞于骚,盛于汉,故世称汉赋。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辞赋类者,风雅之变体也。

楚人最工为之,盖非独屈子而已。

余尝谓《渔父》,及楚人《以弋说襄王》,宋玉《对王问遗行》,皆设辞无事实,皆辞赋余耳。

辞赋固当有韵,然古人亦有无韵者,以义在托讽,亦谓之赋耳。

汉世校书有《辞赋略》,其所列者甚当。

”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

”辞赋也称词赋。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部·词赋》:“《唐书·薛登传》:天授中,上疏曰,汉世求士,必先其行,魏取放达,晋先门阀,陈梁荐士特尚词赋,试赋取人,始于梁陈也。

唐天宝十三载,始试诗赋,盖用梁陈之意云,科举之以词赋,此其始也。

国家自神宗专以经术取士,词赋遂罢。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

关于诗与赋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

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关于骈体文的说明骈体文(即骈文)是在辞赋影响下产生的文体,起源于

关于骈体文的说明骈体文(即骈文)是在辞赋影响下产生的文体,起源于

关于骈体文的说明骈体文(即骈文)是在辞赋影响下产生的文体,起源于汉、魏时期,成形于南北朝。

全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其中以四字六字句相间为固定格式的,又称“四六文”,是骈文的一种。

骈文具有声韵优美整齐,注重艺术性的优点,但后来的骈文由于追求这种形式美,影响了表情达意,形成不良的浮艳文风。

唐宋的“古文运动”就是为纠正这种不良倾向而发起的。

骈体文的几个主要特点骈体文,究竟具备那些主要特点呢?我们不妨举一篇作品为例:谢赵王赉白罗袍裤启庾信某启:垂赉白罗袍裤一具。

程据上表,空渝雉头;王恭入雪,虚称鹤氅。

未有悬机巧蝶,变 奇文,凤不去而恒飞,花虽寒而不落。

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

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

对天山之积雪,尚得开衿;冒广厦之长风,犹当挥汗。

白龟报主,终自无期;黄雀谢恩,竟知何曰?这是六朝时作家庾信(513—581,字子山),为了答谢北周赵王招赐给他一身棉衣而写的谢启。

这在六朝骈文中属于短篇,却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章。

我们结合这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骈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全篇文章都是用对偶句组成这篇文章除“某启”下一句是散句外,均可以分为上、下联;上、下联之间的字数、语句结构和词性都是相互对称、相互配对的。

而且对偶相当精巧工整,如人名对人名(程据、王恭)、数字对数字(千金、百结)、颜色对颜色(黄葛、青绫)、地名对地名(天山、广厦)、动物对动物(白龟、黄雀)等等。

文中除了把相近的概念做为对仗外,还着意用一些反义词配对,如“恒飞”对“不落”,“暂暖”对“长寒”,等等,用反义词配对,内容既显得充实、有变化,而且也显得更加工整。

骈体文的对仗是逐渐要求严格和工整起来的。

初期的骈体文,一般只要能对就行,而后期骈体文则力求工整和精巧①。

另外,初期的骈体文虽然以对仗句为主,但也不避掺杂若干散句,所谓“迭用奇偶,节以杂佩”(《文心雕龙·丽辞》),其作用在于引起下文或结束上文,并使之文气通畅。

古代韵文骈文散文文体知识

古代韵文骈文散文文体知识

古代韵文骈文散文文体知识第一篇:古代韵文骈文散文文体知识古代韵文骈文散文文体知识(一)韵文 1.诗(1)古体诗:在句式上有四、五、六、七言、杂言等,用韵和篇幅较为自由,在文体上有的有“吟”、“歌”、“行”等作标志。

如:《诗经》、《楚词》、《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近体诗:规格、音韵有严格要求,又称格律诗。

A.律诗:有五律和七律。

每首8句。

每句7言为七律,五言为五律。

B.绝句:有五绝后七绝。

每首4句。

每句五言为五绝,七言为七绝。

2.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

每首词都有词牌,不同的词牌,段数、句数、字数不同。

从字数上看,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1)小令:字数在58个以内。

如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2)中调:字数在58-90字之间。

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长调:字数在91以上。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曲:由词“蜕化”而来的一种文学样式。

元曲可分为散曲和杂剧。

(1)散曲:最明显的标志是宫调名。

散曲有小令、套数两种。

小令是独立的一支曲子,套数是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

如马致远《越调 ? 天净沙》、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杂剧:由曲子、宾白、科介组合在一起,用来在舞台表演故事的一种形式。

如关汉卿《窦娥怨》。

4.辞赋:对押韵要求不严格,文中间有散文句式。

如杜牧《阿房宫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箴铭哀诔:一般是全文押韵,不杂有散文句式。

如刘禹锡《陋室铭》、《红楼梦》中贾宝玉祭奠晴文的《芙蓉诔》。

(二)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在词汇上大量用典,追求华丽;在句式上多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故称“四六文”。

如吴均《与朱元思书》、王勃《藤王阁序》。

(三)散文 1.史传文:(1)编年体:主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5
(二)重要作家作品 1、王粲的《登楼赋》 2、曹植的《洛神赋》 3、向秀的《思旧赋》 4、阮籍的《大人先生传》 5、潘岳的《秋兴赋》 6、潘岳的《西征赋》 7、左思的《三都赋》
6
第二节 南北朝的骈文和辞赋
一、骈文的形式特点和形成轨迹 (一)骈文的形式特点 骈文又叫骈偶文、骈俪文、四六文。 1、讲究对偶 2、讲究声律 3、讲究用典 4、讲究辞藻
13
第三节 北朝散文的三部名著
一、郦道元的《水经注》 郦道元(469?-527),字善长。范 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为三国时的地 理著作《水经》所作的注释,是一部系统 完整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山水散 文。
14
《水经》一书中记载了全国二百三十七 条江河的源流走向。《水经注》则博采了 古代四百多种有关文献,和作者大量实地 考查的资料,对《水经》原著进行了大量 的补充和阐述,不仅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 水道的主流、支脉的所经流程,地理地貌, 还随之记载了许多有关的历史、传说、风 俗、民情。
3
6、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7、诸葛亮:《出师表》 8、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9、李密:《陈情表》 10、王羲之:《兰亭集序》 11、陶渊明:《桃花源记》 《兰亭集序》和《桃花源记》是纯文学 散文,其他各篇为应用性散文。 魏晋学术性散文(从略)。
4
二、魏晋辞赋 (一)魏晋辞赋的特点 继汉末抒情小赋之后,魏晋抒情小赋 大量涌现,表现出抒情化、小品化、个性 化和诗赋交互影响的特征。 散体大赋数量不多,除传统的重大题 材外,也开始注重表现个人生活中的大事 情,如潘岳的《西征赋》。
19
《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洛阳内外70多处 佛寺景观。洛阳伽蓝不仅是当年北魏佛教 隆盛的象征,也是当年北魏国力强盛的象 征,作者的笔下,字里行间寓含着对北魏 全盛时国力昌盛和中原文化的自豪,以及 对世事衰变的伤怀之情。

辞赋骈文骈赋

辞赋骈文骈赋
北朝赋因庾信的入北,出现了一批内容 充实又技巧精致的慷慨悲凉之作,代表 作庾信《哀江南赋》。
三、魏晋南北朝散文与骈文
1、魏晋南北朝散文
建安散文注重抒发个性情怀,注重文 采。代表作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丕《与吴质书》、曹植《求自试 表》。
正始散文,谈玄的大量出现,如何晏 《无为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等, 但最有名的是对司马氏统治进行讽刺 的文章,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 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四四四四对,如“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 士不还,寒风萧瑟”(庾信《哀江南赋序》)
四六四六对,如“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 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同上)
六四六四对,如“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 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同上)
骈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有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孔稚圭 《北山移文》、吴均《与宋元思书》、 丘迟《与陈伯之书》等。庾信入北朝后 的《哀江南赋序》可称为是骈文的颠峰 之作。
如: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
非河桥之可闻?
写绝望的思念,表示强调,很容易重复。上 句从视觉写,用否定句式;下句从听觉写, 用反问句式,避免了重复,而又有一种刚健 之气。
(2)用典
典故有鲜明形象,能产生象征意义
如:荒谷(形象鲜明);秦庭、周粟 (双关);荆璧睨柱(活用)
用的好的“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
自己在西魏、北周做官的矛盾复杂心情
羞耻感、内疚、悔恨、痛惜:“畏南山之雨, 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两度 不忠)
为自己辩解:“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 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受骗);“申 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 之以血”(其实是忠心的)

古诗词骈文

古诗词骈文

古诗词骈文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

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起源发展: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

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

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南朝美文

美文衍变 齐梁
傅亮、元嘉三
大家 抒情小赋 议论文
诗体赋
写景文
(一)宋世文风 “讹而新”(《文心雕龙·通变》) 诡诞而新奇 傅亮《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 ;谢灵运《岭表赋》《山居赋》;颜 延之《赭白马赋》《陶徵士诔》;鲍 照《芜城赋》
“若夫藻扃黼帐,歌堂舞阁之基;璇渊 碧树,弋林钓渚之馆;吴蔡齐秦之声,鱼龙 爵马之玩;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绝。东都妙 姬,南国佳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莫不 埋魂幽石,委骨穷尘。岂忆同辇之愉乐,离 宫之苦辛哉?”(《芜城赋》)
28
(二)重要作家作品 1、谢灵运的山水赋如《岭表赋》、《长溪赋》、《 山居赋》 2、鲍照的《芜城赋》 3、谢惠连的《雪赋》 4、谢庄的《月赋》 5、江淹的《恨赋》、《别赋》 6、庾信的《哀江南赋》、《小园赋》
29
第三节 北朝散文的三部名著
一、郦道元的《水经注》 郦道元(469?-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 涿州)人。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为三国时的地理著作《水经》 所作的注释,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优秀 的山水散文。
20
二、魏晋辞赋 (一)魏晋辞赋的特点 继汉末抒情小赋之后,魏晋抒情小赋大量涌现,表现 出抒情化、小品化、个性化和诗赋交互影响的特征。 散体大赋数量不多,除传统的重大题材外,也开始注 重表现个人生活中的大事情,如潘岳的《西征赋》。
21
(二)重要作家作品 1、王粲的《登楼赋》 2、曹植的《洛神赋》 3、向秀的《思旧赋》 4、阮籍的《大人先生传》 5、潘岳的《秋兴赋》 6、潘岳的《西征赋》 7、左思的《三都赋》
26
6、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7、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8、徐陵的《玉台新咏序》 9、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与朱元思书》) 10、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27
三、南北朝时期的辞赋 (一)南北朝辞赋的特点 南北朝时期的辞赋、受骈体文的影响,在形式上发展 为骈体赋。 在内容上往往融入诗的意境,进一步表现出诗歌化的 特征。
2.曹丕、曹植与“建安七子”——“以情纬文 ,以文被质。”(《宋书· 谢灵运传论》)
曹丕《与吴质书》;曹植《与吴季重书》、《与 杨祖德书》;陈琳《为袁绍檄豫州》;阮瑀《为 曹公作书与孙权》 “当斯之时,愿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 ,伐云梦之竹以为笛,斩泗滨之梓以为筝,食若 填巨壑,饮若灌漏卮,其乐固难量,岂非大丈夫 之乐哉?” ( 《与吴季重书》 )
35
《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洛阳内外70多处佛寺景观。洛 阳伽蓝不仅是当年北魏佛教隆盛的象征,也是当年北魏国 力强盛的象征,作者的笔下,字里行间寓含着对北魏全盛 时国力昌盛和中原文化的自豪,以及对世事衰变的伤怀之 情。
36
作者在记载洛阳佛寺的时候,不仅具体描写了寺庙的 规模、形制、建筑、兴废始末,还随之记载了有关政治 历史事件,社会经济情况、市井民俗、异闻传说、佛教 故事,以及一些人物事迹,也揭露了王公贵族奢侈贪婪 ,侵渔百姓的罪行,流露了对统治者营建过度,不恤百 姓的不满,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
三、北朝文风——融合的表现
郦道元《水经注》与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 骈文和散文
பைடு நூலகம்
17
第一节 魏晋散文和辞赋
一、魏晋散文 (一)魏晋散文的特点 应用性散文的文学性和个性特征大为增强,体现出“ 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 《宋书·谢灵运传论》 )的艺 术追求。 纯文学散文清新隽秀,引人入胜。 学术性散文主题广泛,名家辈出,论辩色彩浓厚。
30
《水经》一书中记载了全国二百三十七条江河的源流走 向。《水经注》则博采了古代四百多种有关文献,和作者 大量实地考查的资料,对《水经》原著进行了大量的补充 和阐述,不仅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水道的主流、支脉的所 经流程,地理地貌,还随之记载了许多有关的历史、传说 、风俗、民情。
31
郦道元是北朝人,一生从未涉足南方,但他不以南北 为鸿沟,为注《水经》广泛吸收晋宋地志著作中的材料, 如东晋时袁山松的《宜都山川记》、罗含的《湘中记》、 刘宋时盛弘之的《荆州记》等,在荟萃和保存六朝地记方 面有重要的贡献。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体观念
• “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刘师培《中国中古 文学史讲义》
• 一、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学体裁
•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夫文本同而末异,盖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 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 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 四科八体
(二)辞赋
抒情小赋的涌现,显示出抒情化、小 品化的倾向,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 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向 秀《思旧赋》;阮籍《猕猴赋》;陶潜《归 去来兮辞》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 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 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 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 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登楼赋》 )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 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 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洛神赋》 )
3.诗体赋的创作实践
庾信《春赋》《哀江南赋》并序; 徐陵《玉台新咏》序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 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 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 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 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 闻?” ( 《哀江南赋序》)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散文
文风衍变的过程
魏晋—情文并备 渐趋骈俪 南北朝 南朝—新变
北朝—融合
一、魏晋文风
情文并备,华丽的共性与鲜明的个性并存
(一)应用文体:政令、章表、书信等 1.曹操:“尚通脱”思想无所顾忌,行文不拘常 例 《求贤令》“唯才是举” 《举贤勿拘品行令》“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 之术”“勿有所遗” “汉末让表,以三为断。曹公称为表不必三让 ,又勿得浮华。所以魏初章表,指事造实,求其靡丽 ,则未足美矣。”(《文心雕龙· 章表》)
18
(二)重要作家作品 1、孔融:《与曹操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 2、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3、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又与吴质书》 4、曹植:《与杨德祖书》、《与吴季重书》、《求 自试表》、《求通亲亲表》 5、陈琳:《为袁绍檄豫州》
19
6、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7、诸葛亮:《出师表》 8、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9、李密:《陈情表》 10、王羲之:《兰亭集序》 11、陶渊明:《桃花源记》 《兰亭集序》和《桃花源记》是纯文学散文,其他各篇 为应用性散文。 魏晋学术性散文(从略)。
34
公元547年,杨衒之行役重览洛阳,有感于洛阳“城 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唯恐佛寺当 年景观“后世无传,故撰斯记。” 《广弘明集》说,杨衒之“见寺宇壮丽,捐费金碧,王 公相竟,侵渔百姓,乃撰《洛阳伽蓝记》,言不恤众庶也 。”由此可知,杨衒之作《洛阳伽蓝记》,实是激于由佛 寺盛衰所生发的政治感慨,和对王公贵族竞争豪富,侵渔 百姓的不满。
39
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颜之推(约529-591),字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 沂)人。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一部以儒家思想训诫子弟如 何立身治家的书,成书于隋初。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在 封建时代影响很大。
40
专接本真题汇编
填空题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出自 《______》一文。 (2013) 6.《洛神赋》的作者是( ),《登楼赋》的作者是 ( )。 (2015)
24
骈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先秦典籍中已经存在。 文章大量使用骈句,始自汉代。 魏晋和刘宋时期,更加追求文章的对偶和辞采,又力求 用典故表达思想,骈文于此正式成立。 齐梁时期,骈文便进入了骈偶精工、声律严整、用典绵 密、辞藻华靡、句式趋于四、六的成熟兴盛期。
25
二、南朝骈文的重要作家作品 1、颜延之的《陶征士诔》、《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2、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 3、范晔《后汉书》的论赞 4、刘勰的《文心雕龙》 5、任昉的《奏弹刘整》
32
《水经注》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对山水景物的出色 描写上。如《江水注》中对三峡的描写,《河水注》中对 孟门山的描写等。 郦道元将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自己的喜爱之情往 往情不自禁地流注于笔端。 《水经注》描写山水真切形象,文风清朗疏朴,对后世 的山水散文有直接的影响。
33
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杨衒之,生卒年不详,北平(今天津蓟县一带)人。 北魏自孝文帝公元495年迁都洛阳之后,京城内外, 大量修建佛寺,形成了洛阳佛寺极盛的景况,“京城表里 ,凡有一千余寺。”四十年后,这些佛寺大部分都毁于兵 火之中。
4.写景文的精致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 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 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丘迟《与陈伯之书 》)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 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 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 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宋 元思书》)
22
第二节 南北朝的骈文和辞赋
一、骈文的形式特点和形成轨迹 (一)骈文的形式特点 骈文又叫骈偶文、骈俪文、四六文。 1、讲究对偶 2、讲究声律 3、讲究用典 4、讲究辞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