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周期的调整方法-九
DKJ中文说明书
目录一、用途 (1)二、规格、型号 (1)三、主要技术性能 (1)四、工作原理与结构说明 (2)五、电动执行器的检查与调整 (13)六、电动执行器的安装使用 (15)一、用途DKJ型电动执行机构,是DDZ型电动单元组合式检测,调节仪表的执行单元。
它接受调节或变送单元的信号,自动地完成调节任务,广泛地用于电站、冶金化工、石油、建材、轻工、水处理,城建等工业部门。
DKJ型电动执行器的自动调节系统经配用DFD—05、DFD—07或DFD—09Ⅱ型(DFD—0500、DFD—0700、DFD—0900Ⅲ型)电动操作器后可实现调节系统的手动←→自动无扰动切换。
产品位置发送器采用新式的传感元件,结构设计新颖,恒流特性、输出电流精度和可靠性等都比差动变压器有很大提高,执行机构型号后面无(M)字母的执行机构位置发送器为差动变压器式结构。
执行机构型号后面有(M)字母标记的执行机构,位置发送器是模块化结构,其可靠性、稳定性更高。
本产品装有始、终端电器限位开关,使系统安全可靠。
无(M)标记的电动执行机构的位置发送器仍为分立器件和差动变压器式,但也全部装有电气行程限位。
说明:我厂原生产带有电气限位开关的角行程电动执行机构型号为ZKJ型,现在生产的DKJ型角行程电动执行机构也全部装有电气限位开关,特此说明。
二、规格、型号表一三、主要技术性能(一)、输入信号:Ⅱ型0~10mA,DC;Ⅲ型4~20mA,DC(二)、输入通道:三个(三)、输入电阻:Ⅱ型200Ω;Ⅲ型250Ω(四)、输出力矩:见表一(五)、输出轴每转时间100±20秒(六)、输出轴有效转角900(七)、死区:Ⅱ型≤150μA;Ⅲ型≤240μA(八)、阻尼特性:输出轴震荡次数不超过“三个半”周期(九)、基本误差:±2.5%(十)、回差1.5%(十一)、电源电压:200V~50Hz(十二)、使用环境温度:放大器:0—500C执行器:-25—+700C(十三)、使用环境相对湿度:放大器:10%~70%执行器:≤95%四、工作原理与结构说明DKJ型电动执行器是一个用两相交流伺服电动机为原动机的位置伺服机构,其系统方块图如图一所示:n生的磁通与极性相反的位置反馈电流在反馈绕组中流过所产生的磁通进行代数相加,比较后的偏差信号经过放大,使功率级有足够的功率输出,以驱动两相伺服电动机的转动,使减速器的输出轴朝着减小这一偏差信号的方向转动,直到这种偏差信号小于死区为止,此时输出轴就稳定在与输入信号相对应转角位置上.由于电动机带有制动装置,能保证在电机断电以后迅速地制动,从而限制输出轴的惯性惰走,克服负载反作用力矩的影响,改善系统的稳定性.系统位置反馈回路中串接直流毫安表,测量位置发送器的输出电流以间接指示阀位的开度,现将电动执行器各部分原理(原理图见图2)简述如下:(一)伺服放大器: 伺服放大器采用交流无触点开关量输出,其结构有挂墙式或盘装式.通用型伺服放大器可以与DKJ—210(2100) ~DKJ—610A(6100A)执行机构配套使用.但DKJ—6100执行机构由于是双电机驱动,惯性大必需要用带有电制动功能的多功能放大器GAMX(位置定位器),GAMX也可与其它规格配套使用.GAMX还有断信号保护功能等.详见GAMX说明书.放大器电路原理图见图2.伺服放大器与执行机构分别单独安装,放大器安装在室内,执行机构在现场安装.一般放大器单独定货,我厂可以成套供应.二)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是由电动机及角位移发送器和减速器组成的.1\电动机伺服电动机采用鼠笼式两相交流伺服电动机,定子上均布着两个相差90°电角度的定子绕组(匝数线径相同)分别和伺服放大器的二组主回路相连,借分相电容使两个绕组互为激磁相和控制相,其合成产生定子旋转磁场, 定子旋转磁场在鼠笼转子内产生转子电流与旋转磁场相互作用,在转子导体上就有电磁力,电磁力产生电磁转矩,使转子旋转.旋转方向取决于定子的两个绕组的电压相位上谁超前.由于转子电阻较(大,两相伺服电动机具有较大的起动转矩和软的机械特性.伺服电动机内装有制动器,用来限制电动机在断电后转子和减速器的输出轴的惯性惰走及负载反作用力矩的影响,使减速器的输出轴准确地停在相应位置上.目前,我厂生产的伺服电动机的制动器均采用杠杆傍磁式.但后面的制动结构又分两种(1)DKJ-510型制动器见图例3-A;(2)DKJ-210~410,610,610A型制动器见图3-B.(1)DKJ-510型制动器.图3-A型杠杆式制动结构是在电动机定子的一端装有两块杠杆衔铁,电机通电时,利用定子磁声,使衔铁吸服在定子内表面,使杠杆另一端产生缶电机轴的位 ,借助杠杆这端装有的梯形楔板斜面,将制动闸瓦顶开,使其与定在电机轴上的制动轮脱, 机以额定转速旆转.当电机断电以后,定子磁声消失, 衔铁放,制动闸瓦则由弹簧的压力而抑紧制动轮,使电机制动.在制动闸瓦上装有调节螺钵,可调节制动闸瓦和制动轮之间的相对位置(即衔铁和定子之间的距离)以保证可靠地吸合和制动.这里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在调整调节好的状态破坏.并定时检查调整以保证制动器可靠地吸合与制动.(2)DKJ--210~410.610,610A型制动器:图3—B,这种制动器结构与DKJ-510型制动器不同的是衔铁所带动的杠杆不是作用在楔块上,而是托起制动盘,使制动轮脱开,当电机断电时, 衔铁被释放,在弹簧作用下,制动盘压在制动轮上制动电机.制动盘两端的螺钉可调整,改变制动盘与制动轮的间隙,两导杆上的螺母可调整弹簧压力以改变制动力矩.制动器后罩装有手反,将手反旆在手动位置,制动秀与制动轮脱开,执行器可手操作,将手反旆在自动位置,即可保证断电时电动机制动.2.减速器:减速器的结构是采用一级渐开线直齿轮和一级少齿差行星传动.付动机构具有体积小,传动大,效率高,噪音小,寿命长等优点.其中少齿差结构基本部件是由渐开线内齿轮,行星轮,偏心套和联轴器等组成.传动理是偏心套的转动使行星轮与内齿轮啮合作行星运动(即星轮的轴心绕内齿轮轴心作公转,行星轮绕自轴心作自转)利用内齿轮齿数Z2与行星轮齿数Z1,差的很少.当偏心套带动行星轮转动时,行星轮绕偏心轴中心所作的运动为反向低速自转运动,行星轮的自转速度很慢,将行星轮的自转通过轴和联轴器变成输出轴的输出传动.传动结构示意图见图4-A,电位器式及差动变压器式.减速器上均有操作手轮供就地调整和操作用.3.模块位置发送器我厂生产的位置发送器是参考国外西德、日本、法国等先进工业国电动执行器的最新样机研制而成的。
晶体材料基础---第九讲 晶体生长方法(1)
G = -RTln(+1) 溶液生长的关键:控制溶液的过饱和度,使溶液达到过饱和 状态。 使溶液达到过饱和的途径有:
籽晶的培养:配置过饱和溶液,放置在烘箱中,过几天就可 以得到自发成核的小晶粒。
21
1、降温法
基本原理:利用物质较大的正溶解度温度系数,在晶体生长
过程中逐渐降低温度,使析出的溶质不断在籽晶上生长。 适合于溶解度与其温度系数都较大的物质 ( 物质的溶解度温 度系数最好不低于1.5g/1000g 溶液.oC)。 合适的起始温度为60度左右。降温区间以15-20oC为宜。 40℃时,一些物质的溶解度及其温度系数
亚稳区大小可用过饱和度(或过冷度)来估计。 亚稳区的大小既与结晶物质的本性有关,也容易受外界条 件的影响,如搅拌、振动、温度、杂质等。 不同物质溶液的亚稳区差别相当大。 过饱和度的表示方式: 浓度驱动力: c = c-c* 过饱和比: s = c/c* 过饱和度 或相对过饱和度 = c /c* = s -1 ——结晶过程的驱动力
5
一、溶液和溶解度 1、溶液和溶液浓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溶液: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所组成的均匀混合体系称为溶液。
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
2. 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基本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电子云等。
2. 元素周期表: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律、主族元素、副族元素、0族元素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2.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原子的发现和历史,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好奇心。
2. 讲解原子结构:介绍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概念,讲解电子云的概念。
3. 介绍元素周期表:讲解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律、主族元素、副族元素、0族元素等。
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为什么钠元素性质活泼等,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进行分析。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理解。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程度,包括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概念的认识。
2. 评价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包括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律、主族元素、副族元素、0族元素等。
3. 评价学生运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分析来进行评估。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的内部结构,包括原子核的组成、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关系等。
2.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史,介绍门捷列夫等科学家在元素周期表发展中的贡献。
3. 探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如在材料科学、药物化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化学元素周期表演示实验
化学元素周期表演示实验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周期和族的分类。
2. 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包括原子序数、电子排布、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3. 让学生掌握常见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分析元素性质、预测元素间反应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记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元素周期表奥秘的欲望。
2.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本课程针对九年级学生,他们在前期化学学习中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
课程性质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课,旨在通过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实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设计和评估中实现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材中“元素周期表”章节为依据,教学内容如下: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元素周期律:原子序数、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3. 常见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4.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分析元素性质、预测元素间反应。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回顾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周期表,总结周期、族的规律。
第二课时:讲解元素周期律,通过实例分析原子序数、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第三课时:实验演示,验证元素周期律,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数据。
第四课时:学习常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探讨元素周期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
三、教学方法针对“化学元素周期表演示实验”的教学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材为蓝本,系统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及应用。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一. 原子结构1. 原子核的构成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2. 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3. 原子构成4. 表示方法二. 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区别和联系1. 区别2. 联系【名师点睛】(1) 在辨析核素和同素异形体时,通常只根据二者研究范畴不同即可作出判断。
(2) 同种元素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同位素原子,所以元素的种类数目远少于原子种类的数目。
(3) 自然界中,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
三. “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小结1. “10电子”微粒2. “18电子”微粒四.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 周期2. 族3. 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共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60多种元素,全部为金属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
特别提醒元素周期表中主、副族的分界线:(1) 第ⅡA族与第ⅢB族之间,即第2、3列之间;(2) 第ⅡB族与第ⅢA族之间,即第12、13列之间。
五.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 元素周期表在元素推断中的应用(1) 利用元素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推断。
等式一:周期序数=电子层数;等式二: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等式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利用短周期中族序数与周期数的关系推断。
(3) 定位法:利用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上阳下”推断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如a X(n+1)+、b Y n+、c Z(n+1)-、d M 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为则它们的原子序数关系为a>b>d>c。
2. 元素原子序数差的确定方法(1) 同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原子序数差。
(2) 同主族相邻两元素原子序数的差值情况。
①若为ⅠA、ⅡA族元素,则原子序数的差值等于上周期元素所在周期的元素种类数。
PKPM电算
PKPM计算书项目编号: No.1项目名称: 维美德西安造纸机械有限公司办公楼计算人: 王川专业负责人: 王川校核人: 王川日期: 2018-05-30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目录一. 设计依据 (4)二. 计算软件信息 (4)三. 结构模型概况 (4)1. 系统总信息 (4)2. 楼层信息 (10)3. 各层等效尺寸 (11)4. 层塔属性 (11)四. 工况和组合 (12)1. 工况设定 (12)2. 工况信息 (12)3. 构件内力基本组合系数 (13)五. 质量信息 (13)1. 结构质量分布 (13)2. 各层刚心、偏心率信息 (15)六. 立面规则性 (15)1. 楼层侧向剪切刚度 (15)2. [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刚度 (16)3. 各楼层受剪承载力 (17)4. 楼层薄弱层调整系数 (18)5. 楼层侧向剪弯刚度 (19)七. 抗震分析及调整 (19)1.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 (19)2. 各地震方向参与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 (21)3. 地震作用下结构剪重比及其调整 (21)4. 偶然偏心信息 (24)5. 各振型的地震力(按抗规5.2.5调整前) (24)6. 各振型的基底剪力 (25)八. 结构体系指标及二道防线调整 (26)1. 竖向构件倾覆力矩及百分比(抗规方式) (26)2. 竖向构件地震剪力及百分比 (28)3. 各层规定水平力 (30)4. 竖向构件倾覆力矩及百分比(力学方式) (30)九. 变形验算 (32)1. 普通结构楼层位移指标统计 (32)2. 大震下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36)十. 抗倾覆和稳定验算 (36)1. 抗倾覆验算 (36)2. 整体稳定刚重比验算 (37)3. 二阶效应系数及内力放大 (37)十一. 超筋超限信息 (38)1. 超筋超限信息汇总 (38)十二. 指标汇总 (38)1. 指标汇总信息 (38)十三. 结构分析及设计结果简图 (39)1. 结构平面简图 (39)2. 荷载简图 (42)3. 配筋简图 (44)一. 设计依据本工程按照如下规范、规程进行设计: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年版)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068-2010,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6.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009-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二. 计算软件信息本工程计算软件为SATWE V4.1.0版。
结构设计中剪重比不合格时候的调整方法
根据新《抗规》5.2.5条的条文说明,当结构底部总剪力小于规定时,则各楼层均需要进行调整,不能只调整不满足的楼层,按照条文说明,调整方法如下:1、结构基本周期位于设计反应谱的加速度控制段,既T1<Tg时,各楼层均需乘以同样大小的增大系数;2、结构基本周期位于设计反应谱的位移控制段,既T1>5Tg时,各楼层均需按底部的剪力差值放大楼层地震剪力;3、结构基本周期位于设计反应谱的速度控制段,既5Tg >T1>Tg时,则增加值应大于底部的剪力差值,顶部增加值取动位移作用和速度作用二者的平均值,中间各层的增加值可近似按线性分布。
举例,一栋十层建筑,底部剪力2000KN,顶部剪力1000KN,底部计算需要放大至1.10倍,1、如结构基本周期小于Tg,则各层乘以1.10倍放大系数即可;2、如结构基本周期大于5Tg,则各层应放大2000x0.1=200KN,以上各层按各层剪力与200KN的比值,乘以放大系数,比如顶层需放大200/1000=0.2倍,需要乘以1.20倍放大系数才够;3、如结构基本周期小于5Tg,但大于Tg,则顶层按前两种情况的平均值放大,第一种放大了1000x0.1=100KN,第二种放大了200KN,则应放大(100+200)/2=150KN,即顶层放大系数为1.15,中间各层按从底层的200KN到顶层的150KN差值线性分布,比如第九层就应当放大155KN,假设楼层地震剪力为1100KN,放大系数就是1.14。
按此条文说明,编制者对放大系数的规定如此详细,也暗示剪重比不足是不宜出现在底层的,而实际上大部分结构都是底层剪重比不足,必须对结构进行调整来满足剪重比的规定。
如果真要放大,按这种条文说明的方法来则很麻烦,不知道新版PKPM是否也有相应修改来满足这个条文说明,而不是老版本那样只放大不满足的楼层。
PKPM框架结构步骤
一、执行PMCAD主菜单1,输入结构的整体模型(一)根据建筑平、立、剖面图输入轴线1、结构标准层“轴线输入”1)结构图中尺寸是指中心线尺寸,而非建筑平面图中的外轮廓尺寸2)根据上一层建筑平面的布置,在本层结构平面图中适当增设次梁3)只有楼层板、梁、柱等构件布置完全一样(位置、截面、材料),并且层高相同时,才能归并为一个结构标准层2、“网格生成”——轴线命名(二)估算(主、次)梁、板、柱等构件截面尺寸,并进行“构件定义”1、梁1)抗震规范第条规定:b≥2002)主梁:h = (1/8~1/12) l ,b=(1/3~1/2)h3)次梁:h = (1/12~1/16) l ,b=(1/3~1/2)h2、框架柱:1)抗震规范第条规定:矩形柱bc、hc≥300,圆形柱d≥3502)控制柱的轴压比——柱的轴压比限值,抗震等级为一到四级时,分别为~——柱轴力放大系数,考虑柱受弯曲影响, =~——楼面竖向荷载单位面积的折算值, =13~15kN/m2——柱计算截面以上的楼层数——柱的负荷面积3、板楼板厚:h = l /40 ~ l /45 (单向板) 且h≥60mmh = l /50 ~ l /45 (双向板) 且h≥80mm(三)选择各标准层进行梁、柱构件布置,“楼层定义”1、构件布置,柱只能布置在节点上,主梁只能布置在轴线上。
2、偏心,主要考虑外轮廓平齐。
3、本层修改,删除不需要的梁、柱等。
4、本层信息,给出本标准层板厚、材料等级、层高。
5、截面显示,查看本标准层梁、柱构件的布置及截面尺寸、偏心是否正确。
6、换标准层,进行下一标准层的构件布置,尽量用复制网格,以保证上下层节点对齐。
(四)定义各层楼、屋面恒、活荷载,“荷载定义”1、荷载标准层,是指上下相邻且荷载布置完全相同的层。
2、此处定义的荷载是指楼、屋面统一的恒、活荷载,个别房间荷载不同的留在PM主菜单3局部修改(五)根据建筑方案,将各结构标准层和荷载标准层进行组装,形成结构整体模型,“楼层组装”1、楼层的组装就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
YJK参数设置详细解析
结构总体信息 换层位于地上 2 层时, 转换层所在层号应填入 5。
程序不能自动识别转换层, 需要人工指定。
对于高位转换的判断, 转换层位置以嵌固端起算, 即以 (转换层所在层号- 嵌固端所在层号+1)进行判断,是否为 3 层或 3 层以上转换。
9、加强层所在层号:人工指定。
根据《高规》 10.3 、《抗规》 6.1.10 条并结合工 程实际情况填写。
10、底框层数:用于框支剪力墙结构。
高规 10.211、施工模拟加载层步长:一般默认 1.12、恒活荷载计算信息: (P66)1)一般不允许不计算恒活荷载,也较少选一次性加载模型; 2) 模拟施工加载一模式: 采用的是整体刚度分层加载模型, 该模型应用与各 种类型的下传荷载的结构,但不使用与有吊柱的情况;3) 按模拟施工二: 计算时程序将竖向构件的轴向刚度放大十倍, 削弱了竖向 荷载按刚度的重分配, 柱墙上分得的轴力比较均匀, 传给基础的荷载更为合 理。
4)模拟施工加载三:采用分层刚度分层加载模型,接近于施工过程。
故此建议一般对多、 高层建筑首选模拟施工 3。
对钢结构或大型体育馆类 (指 没有严格的标准层概念) 结构应选一次加载。
对于长悬臂结构或有吊柱结构, 由于一般是采用悬挑脚手架的施工工艺, 故对悬臂部分应采用一次加载进行1、结构体系:按实际情况填写。
2、结构材料信息:按实际情况填写。
3 、结构所在地区: 一般选择“全国”。
分为全国 、上海 、广东, 分别采用中国国家规范、上海地区规程和广东地区规程。
B 类建筑和 A 类建筑选项只在坚定 加固版本中才可选择。
4、地下室层数:定义与上部结构整体分析的地下室层数,根据实际情况输入,无则填 0。
5、嵌固端所在层号: (P219~224) 抗规 6.1.14 条: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 2 倍。
如果地下室首层的侧向刚度大于其上一层侧向刚度的 2 倍,可将地下一层顶 板作为嵌固部位; 如果不大于 2 倍,可将嵌固端逐层下移到符合要求的部位, 直到嵌固端所在层侧向刚度大于上部结构一层的 2 倍。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教案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3)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规律;(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及其应用;(2)元素周期表中族、周期的分布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1)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2)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族的概念及分布规律;(3)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 完成练习题,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如药物设计、材料科学等。
2. 分享成果: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七、案例分析1. 案例一: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以某种药物的设计为例,讲解如何利用元素周期律选择合适的元素进行药物设计。
2. 案例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九年级化学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案
目标:学生将能够理解和识别不同物质的组成元素,并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什么是化学元素2.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3.不同元素的特征和性质4.组成物质的化学反应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所接触到的大部分物质是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的?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二、学习(30分钟)1.介绍化学元素的定义和性质。
2.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3.分享一些常见元素的特征和性质,例如氧气、水、铁等。
4.让学生观察和实验,通过实验验证不同元素的性质和反应性。
三、巩固(20分钟)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的方式,列出不同物质的元素组成。
2.学生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所研究的物质的元素组成。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报告和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拓展(20分钟)1.利用互动课件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元素的特征和性质。
2.分组研究:让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物质,深入研究该物质的元素组成,并尝试在实验室中制备该物质。
3.学生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体会。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课程内容,概括本节课学到的关键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元素周期表有什么作用?了解元素的特征和性质有什么实际应用?教学辅助材料:1.元素周期表图册和互动课件2.实验材料和器具:例如试管、燃烧器等3.实验记录本和研究报告模板教学评估:1.学生完成元素组成物质报告和实验记录的质量和准确性。
2.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3.学生回答问题和教师提出的思考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元素和元素周期表,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实验和小组研究,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化学元素的特性和反应性。
然而,教案中未覆盖所有元素和物质的组成,需要根据班级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结构设计计算书(参考)
结构设计计算书(参考)1.绪论1.1 ⼯程背景本项⽬为9层钢筋混凝⼟框架结构体系,占地⾯积约为960.96 m 2,总建筑⾯积约为8811.84 m 2;层⾼3.6m,平⾯尺⼨为18.3m×52.0m 。
采⽤桩基础,室内地坪为±0.000m ,室外内⾼差0.6m 。
框架梁、柱、楼⾯、屋⾯板板均为现浇。
1.1.1 设计资料1.1.1.1 ⽓象资料夏季最⾼⽓温42.3C ?,冬季室外⽓温最低9C ?-。
冻⼟深度25cm ,基本风荷载W 。
=0.35kN/ m 2;基本雪荷载为0.2 kN/ m 2。
年降⽔量680mm 。
1.1.1.2 地质条件建筑场地地形平坦,地基⼟成因类型为冰⽔洪积层。
⾃上⽽下叙述如下:新近沉积层(第⼀层),粉质粘⼟,厚度0.5—1.0⽶,岩性特点,团粒状⼤孔结构,⽋压密。
粉质粘⼟层(第⼆层),地质主要岩性为黄褐⾊分之粘⼟,硬塑状态,具有⼤孔结构,厚度约3.0⽶, qsk=35—40kPa 。
粉质粘⼟层(第三层),地质岩性为褐黄⾊粉质粘⼟,具微层理,含铁锰结核,可塑状态,厚度3.5⽶, qsk=30—35kPa 。
粉质粘⼟层(第四层),岩性为褐黄⾊粉质粘⼟,具微层理,含铁锰结核,硬塑状态,厚度未揭露,qsk=40—60kPa,qpk=1500—2000kPa 。
不考虑地下⽔。
1.1.1.3 地基⼟指标⾃然容重1.90g/cm 2,液限25.5%,塑性指数9.1,空隙⽐0.683,计算强度150kp/m2。
1.1.1.4 地震设防烈度7度1.1.1.5 抗震等级三级1.1.1.6 设计地震分组α=(表3.8《⾼层建筑结构》)场地为1类⼀组Tg(s)=0.25s max0.161.1.2 材料柱采⽤C30,纵筋采⽤HRB335,箍筋采⽤HPB235,梁采⽤C30,纵筋采⽤HRB335,箍筋采⽤HPB235。
基础采⽤C30,纵筋采⽤HRB400,箍筋采⽤HPB235。
元素周期律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在本节中,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内容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本节内容以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归纳总结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难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实质的揭示,也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从资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钠、镁、铝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比较)得出结论,具体来说,对于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由学生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观察Na与冷水、Mg与冷水、Mg与沸水、Mg和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证据,来推导出结论。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自己去分析卡片(Si、P、S、Cl元素的性质事实)资料获取信息或观看实验录像或电脑模拟动画,以获得直观的感性的材料。
时序预测中的季节性调整技巧(九)
时序预测中的季节性调整技巧时序预测是指根据过去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方法预测未来的趋势。
在实际应用中,很多时间序列数据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例如销售数据、气温数据等。
因此,季节性调整在时序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解季节性调整季节性调整是指在进行时序预测时,剔除季节性因素对数据进行调整,以便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趋势。
通常季节性调整包括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方法。
移动平均法是通过计算一定时间段内的数据均值来平滑季节性变化,指数平滑法则是利用加权平均法对季节性变化进行平滑处理。
二、选择合适的季节性调整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季节性调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稳定季节性变化的数据,可以选择移动平均法进行调整;对于季节性变化不稳定的数据,可以选择指数平滑法进行调整。
此外,还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结合两种方法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考虑季节性调整的周期性在进行季节性调整时,需要考虑数据的季节性调整周期。
不同的数据可能具有不同的季节性周期,例如月度销售数据的季节性周期是12个月,季节性调整周期是月份;而季节性调整周期是一周的数据,季节性周期是7天。
因此,在进行季节性调整时,需要根据数据的周期性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利用外部因素进行季节性调整在时序预测中,除了考虑数据自身的季节性因素外,还可以利用外部因素进行季节性调整。
例如,气温数据的季节性变化受到季节性气候因素的影响,可以根据实际的气候情况进行季节性调整,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五、综合考虑趋势和季节性因素在进行时序预测时,需要综合考虑数据的趋势和季节性因素。
一般来说,可以先进行季节性调整,然后再对趋势进行预测。
在进行季节性调整时,需要注意保留数据的趋势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趋势预测。
六、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季节性调整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时序预测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季节性调整。
例如,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季节性调整,可以更好地捕捉数据的季节性变化,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四章第一节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20202021学年新)解析版)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本章内容是继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之后又一个化学的理论知识点,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体会化学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基础,也是整个周期表周期律的基础,这一节学不好,就很难体会化学上结构决定性质的奥秘,也就很难体会化学的规律性,本节内容共有13个重点内容,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吧!一、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原子结构示意图①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
②弧线表示电子层。
③弧线内数字表示该层中的电子数。
(2)离子结构示意图①当主族中的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形成与少一个电子层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形成与电子层数相同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2020·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高一期末)有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它们属于不同种元素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它们都是离子它们都具有稀有气体原子的稳定结构【答案】C【分析】根据结构示意图分析可得,四种微粒分别为O2-、Ne、Mg2+和Al3+。
【详解】由分析可知,它们属于不同元素,故A不选;根据结构示意图,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故B不选;由分析可知,第二种微粒不是离子,是氖原子,故C选;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氦有2个),是稳定结构,第二种微粒就是Ne,其他几种微粒都和Ne的原子结构相同,故D不选;故选C。
二、明确符号A Z X±c n±m中各个字母的含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可近似地代替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3)阳离子M n+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n;阴离子N n-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n。
(2020·福建南安市·高一期中)科学研究表明,月球上有丰富的He资源,可开发利用作未来的新型能源。
周期比——精选推荐
周期⽐周期⽐⼀、规范规定1、2010《⾼规》规定条⽂说明:⼆、陈岱林《PKPM多⾼层结构计算软件应⽤指南》三、陈岱林《PKPM结构CAD软件问题解惑及⼯程应⽤实例解析》:四、陈岱林论⽂《抗震计算中⼏个问题的研究》五、朱炳寅《⾼层建筑混凝⼟结构技术规程应⽤与分析JGJ3-2010》六、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问答与分析》第⼆版七、杨星《PKPM结构软件从⼊门到精通》⼋、朗筑结构张⽼师答:《抗规》3.5.3条第三款规定:结构在两个主轴⽅向动⼒特性宜相近。
就是说第⼀平动周期和第⼆平动周期越接近越好,《抗规》5.2.2条第⼆款规定,当相邻振型周期⽐⼩于0.85时,可不考虑扭转耦联,当相邻周期⽐⼤于0.85时要考虑扭转耦联,⽽PKPM默认考虑扭转耦联。
所以,⼀般最好使第⼆平动周期与第⼀平动周期⽐值⼤于0.85。
答:第⼆周期最好是平动,因为上⾯说了,最好使第⼆平动周期与第⼀平动周期⽐值⼤于0.85,如果第⼆周期是扭转,第⼆平动周期与第⼀平动周期⽐值会⼩于0.85,那么就不满⾜《抗规》结构在两个主轴⽅向动⼒特性宜相近的规定。
所以⼀般最好使扭转振型出现在第三阶及以后。
答:不是的。
对于不对称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只要保证总的平动系数⼤于80%以上就可以了,⾮要调成(X+Y)为(0+1)或者(1+0)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
当然,对于对称结构,这样调整则是可以的。
九、⽼庄结构观点⼗、个⼈总结1、计算周期⽐不⽤考虑偶然偏⼼2、计算周期⽐要考虑强制刚性楼板假定,对于不适宜刚性楼板假定的复杂⾼层建筑结构,不宜考虑周期⽐控制3、多层建筑结构可不考虑周期⽐(多层执⾏混规和抗规,抗规并没有周期⽐的规定),但有条件时也宜执⾏《⾼规》中关于周期⽐的规定4、计算周期⽐要⽤整体振动的周期,不能⽤局部振动周期,计算周期⽐前先判断振型是否是整体振动5、第⼀周期⼀定是平动周期(第⼀周期为扭转周期,周期⽐肯定不满⾜),第⼆周期最好为平动周期,扭转周期最好出现在第三阶振型以后6、平动周期或扭转周期最好使平动成分或扭转成分在80%以上,陈岱林认为超过80%即认为是纯粹的平动或纯粹的扭转,⽽⾼规9.2.5条最严格的也才控制到70%,所以认为达到或超过80%即可,当然接近100%更好了。
九年级化学教学大纲
九年级化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九年级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实验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酸碱和盐的性质及应用-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2. 溶液与离子反应- 溶液的浓度与溶解度- 酸碱中和反应和滴定法- 离子间的化学反应3. 燃烧与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反应的基本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电池反应和腐蚀4. 酸碱中和反应与盐类的应用- 酸碱反应的理论和实验- 酸碱指示剂的应用- 盐的性质和应用5. 化学能和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能的基本概念和变化-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和实验测定- 动态平衡和化学平衡常数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讨论- 教师通过讲解引入新知识,学生通过讨论提问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2. 实验探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图片和实物展示- 使用图片和实物展示材料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等来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价- 学生根据实验活动撰写实验报告,教师通过评价实验报告来评估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考试评价- 定期进行化学知识的书面考试,以评估学生对各个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教辅材料2. 图片和实物展示材料3. 化学实验室设备和试剂六、教学安排本教学大纲按照九年级学年的学习周期进行安排,具体的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七、教学参考标准本教学大纲参考了国内外相关化学教学标准和教材,以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年级水平相适应,并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应用。
八、教学反馈和改进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反馈,教师将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不断优化化学教学效果。
需要设置抗震缝的几种情况
结构位移,周期控制(1. 位移比(层间位移比):1.1 名词释义:(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1.3 控制目的: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 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1.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3.4.2条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当存在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高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结构休系Δu/h限值框架 1/550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筒中筒,剪力墙 1/1000框支层 1/10001.4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PKPM软件中的SATWE程序对每一楼层计算并输出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平均水平位移、平均层间位移角及相应的比值,详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第一单元第3课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第一单元第3课:原子的结构和周期表1. 原子结构的探索从古希腊时期的原子理论开始,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发展。
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由汤姆逊、卢瑟福和玻尔等科学家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雏形,包括电子云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等。
2. 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在第一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的基本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每种粒子在原子核内外的位置和作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内部,而电子则以电子云的形式分布在原子核外。
3. 原子的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原子的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第三课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以及如何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进行分类和排列。
这一部分的内容将对我们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联系有着重要的帮助。
4. 对第三课的理解和个人观点通过学习原子结构和周期表,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原子的微观世界是如此精彩而又神秘。
在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科学家们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
我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原子这一微观世界的奥秘,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回顾通过对第一单元第3课的学习,我们对原子结构和周期表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原子的结构和周期表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对我们理解和掌握其它化学知识也至关重要。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一定能更好地探索和理解原子这一微观世界的奥秘,为化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期待您的反馈和进一步交流。
原子结构的探索是化学领域里的一项重大探索,从古希腊时期的原子理论开始,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发展。
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由汤姆逊、卢瑟福和玻尔等科学家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雏形,包括电子云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等。
这些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使得我们对原子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周期的调整方法九扭转周期发生在第五阵型需不需要调整?说明了什么,扭转周期能不能发生在第一周期,如果发生在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怎么调整?答:从结果上看抗扭刚度偏大,抗扭构件可削弱些造价上可能会经济些,也就是说出现在第五阵型是可能的,主要是不经济,具体要不要调整是各结构优化的问题,而不是结构安全问题。
个人认为扭转周期发生在哪个振型都是有可能的,是平动还是扭动,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比值的体现,扭转周期越靠前,说明扭转刚度越大,结构越不安全,构件更容易因为扭转而破坏,因为竖向构件在受到扭矩总用时,离结构刚心越远的竖向构件将承受越大的剪力,构件的剪力破坏是脆性的,而目前结构设计均基于小震作用的组合内力进行配筋,中震和大震通过构造措施来实现的,例如强柱弱梁,强剪弱弯,也就是在结构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产生的扭矩作用将明显增大结构构件的剪力,造成竖向墙柱构件不足以抵抗水平剪力,从而导致发生脆性剪切破坏,甚至导致整体结构倒塌,当第一阵型是扭转周期的时候,扭转时间最长,使得发生扭转破坏的几率最大,非常危险。
附:第一或第二振型为扭转时的调整方法1)SATWE程序中的振型是以其周期的长短排序的。
2)结构的第一、第二振型宜为平动,扭转周期宜出现在第三振型及以后。
见抗规3.5.3条3款及条文说明“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周期和振型)宜相近”;高规7.1.1条条文说明“在抗震结构中……宜使两个方向的刚度接近”;高规8.1.7条7款“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布置宜使各主轴方向的侧移刚度接近”。
3)结构的刚度(包括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与对应周期成反比关系,即刚度越大周期越小,刚度越小周期越大。
4)抗侧力构件对结构扭转刚度的贡献与其距结构刚心的距离成正比关系,结构外围的抗侧力构件对结构的扭转刚度贡献最大。
5)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其两个主轴(第二振型转角方向和第三振型转角方向,一般都靠近X轴和Y轴)的侧移刚度过小,此时宜沿两主轴适当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或沿两主轴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
6)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的侧移刚度相差较大,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其中一主轴(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侧移刚度是合理的;但相对于另一主轴(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侧移刚度则过小,此时宜适当削弱结构内部沿“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或适当加强结构外围(主要是沿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
7)某主轴方向的层间位移角小于限值(见高规表4.6.3,下同)较多时,对该主轴方向宜采用“加强结构外围刚度”的方法;某主轴方向的层间位移角大于限值较多时,对该主轴方向宜采用“削弱结构内部刚度”的方法;某主轴方向的层间位移角接近限值时,对该主轴方向宜同时采用“加强结构外围刚度”和“削弱结构内部刚度”的方法。
8)在进行上述调整的同时,应注意使周期比满足高规4.3.5条的要求。
9)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周期比肯定不满足规范的要求;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周期比较难满足规范的要求。
【答1】简单的说,当扭转周期不在第一周期时,就是有一个轴的平面刚度超过了扭转刚度。
把扭转周期下面那个轴的刚度调弱或把第一周期对应的轴刚度调强就解决了。
举个例子,振型号周期转角平动系数(X+Y) 扭转系数1 2.1675 177.14 0.95 ( 0.95+0.00 ) 0.052 1.7877 13.53 0.08 ( 0.07+0.01 ) 0.923 1.5541 88.93 0.99 ( 0.00+0.99 ) 0.01第一周期是X向的,刚度正常,第二周期是扭转周期,调这个,把第三周期对应的Y轴调弱点,让Y轴刚度小于扭转刚度。
扭转就调过来了。
【答2】理论上不错,实际上应尽量调小结构中部Y向刚度,要不在调大Y向周期时,扭转周期也在变大.【答3】1,2周期平动,3周期扭转,不成主要削弱中间,加强周边,通过振型图看哪里强虚弱哪里,哪里弱加强哪里【答4】周边不宜过分加强.不然会引起内力过于集中,对基础和构件设计不利合理的结构应该有合适的刚度大小和布置.举个例子:一般来说在相同条件下框剪结构比框筒结构受力合理.因为框筒的刚度太集中在核心筒区域了.第一振型应是平动的原因2010-05-15 23:12动力学认为结构的第一周期应该是出现该振形时所需要的能量最小,第二周期所需要的能量次之,依次往后推。
我认为规范规定Tt/T1<0.9就是为了让对结构产生作用的能量中的大部分只够激起结构的平动而不是扭转。
按照动力学理论,结构第一周期只与结构本身的质量、刚度和边界条件有关,与外界力没有关系,地震只是提供一个激振力,基底剪力是反映这个激振效果的一个指标,这个除了以上的条件外,同时就跟地震参数有关,比如加速度的值。
而结构最容易出现振动的振型就应该是第一振型,这个振型所需要的能量最小,最容易发生。
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扭转振型不能太靠前,起码不能出现再第一振型。
通高层设计中是可行的。
关于第二平动周期与扭转周期比较接近的问题是相对的,我个人认为就是说能拉大到0.9以下最好,但是不能拉到0.9以下,也尽量不要超的太多。
怎么理解主振型?pkpm采用了wilson教授的质量参与系数的概念(可以查看sap和etabs),比如我们计算15个振型,质量参与系数达到了98%,那么15个振型当中就有一个质量参与系数最大的振型,比如是2振型,它对这个98%的贡献最大(比如达到40%),那么我们就认为它就是主振型。
而其它的振型的贡献可能相对很小。
主振型的意义在于:它可能不是最容易被激励起的振型,但是它一旦被激励起了,那么它就是结构振动的主要成分,所以我们在抗震的时候我特别给与关注,尽量避免它与扭转振型靠近。
这也就是我建议ljbwhu 将T2与Tt拉大点的原因。
在常规的高层结构设计中,由于各种限制,不容易出现以下这种情况:当结构中存在某些相对软弱的部分或者构件的时候,则结构的主振型会出现的比较靠后,这很容易理解,因为软弱的地方在激励能量相对小的时候就会局部振动,此时不是整体振动,所以该振型的质量参与系数很小,但是它们却是低阶振型。
所以我前面的贴子提到了模型错误,这里的错误并不是指模型逻辑上的错误,而是某些构件的刚度、尺寸、材料等原因的错误,造成局部软弱。
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但是也可能出现,所以要避免。
主振型:对于某个特定的地震作用引起的结构反应而言,一般每个参与振型都有着一定的贡献,贡献最大的振型就是主振型,贡献指标的确定一般有两个,一是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二是应变能的贡献大小。
一般而言,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比较直观,容易被我们接受扭转为主的振型中, 周期最长的称为第一扭转为主的振型, 其周期称为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 。
平动为主的振型中, 根据确定的两个水平坐标轴方向X 、Y , 可区分为X 向平动为主的振型和Y 向平动为主的振型。
假定X 、Y 方向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即两个方向平动为主的振型中周期最长的振型) 的周期值分别记为T1 X和T1 Y,其中的大者位T1,小者为T2。
则T1 即为《高规》第41315 条中所说的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2 姑且称作平动为主的第二自振周期。
研究表明, 结构扭转第一自振周期与地震作用方向的平动第一自振周期之比值, 对结构的扭转响应有明显影响, 当两者接近时, 结构的扭转效应显著增大[7 ] 。
《高规》第41315 条对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 之比值进行了限制, 其目的就是控制结构扭转刚度不能过弱, 以减小扭转效应。
《高规》对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二自振周期T2 之比值没有进行限制, 主要考虑到实际工程中, 单纯的一阶扭转或平动振型的工程较少, 多数工程的振型是扭转和平动相伴随的, 即使是平动振型, 往往在两个坐标轴方向都有分量。
针对上述情况, 限制Tt 与T1 的比值是必要的, 也是合理的, 具有广泛适用性; 如对Tt 与T2 的比值也加以同样的限制, 对一般工程是偏严的要求。
对特殊工程,如比较规则、扭转中心与质心相重合的结构, 当两个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相差过大时, 可对Tt 与T2 的比值加以限制, 一般不宜大于1.0。
实际上, 按照《抗震规范》第31513 条的规定,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不宜相差过大, 以使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上具有比较相近的抗震性能。
当然, 振型特征判断还与宏观振动形态有关。
对结构整体振动分析而言, 结构的某些局部振动的振型是可以忽略的, 以利于主要问题的把握。
注意上面这句话的意义说明了,某些局部振动可以忽略掉,那么如何判断某些局部振动呢?就转到我们上面所讨论的问题上来了,可以采用振型总剪力的大小来判断或者振型质量参与系数来判断。
忽略某些总剪力很小或者质量参与系数很小的振型,而保留那些相对较大的振型,这样说的话,就没有必要强制制要求将总剪力最大的平动周期作为第一平动周期了!第一扭转周期的确定也没有什么疑惑。
那个审图中心的意见有问题!(1)如果一个结构X,Y方向周期相差很大时,前几个平动周期往往是一个方向的(如均为X方向或均为Y方向)。
此时要求Tt/T1<0.9即可。
(2)如果一个结构X,Y方向周期相差不大时,应使第一第二振型周期以平动为主(此时第一第二振型分别是X,Y向),此时要求Tt/T1和Tt/T2均<0.9。
这是容易作到的。
另附手头一些资料,不知对大家有无帮助:(1)高规4.3.5条的条文说明主要意思:Tt与T1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耦连影响,结构扭转效应明显增大。
(2)2002年9月版SATWE用户手册124页:振型的方向角0度是X 方向,90度是Y方向。
依次类推。
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明确知道结构刚度的薄弱方向。
两个第一侧移振型的方向角,代表了水平地震作用的两个近似的最不利方向。
(3)2002年9月版SATWE用户手册124页:主振型的概念:对于地震引起的结构反应而言,参与振型贡献最大的就是主振型。
衡量贡献大小有2个指标较合适,一是基底剪力贡献,二是应变能贡献。
基底剪力贡献较易为工程技术人员接受。
SATWE给出每个振型每个地震方向的基底剪力贡献。
用于判断每个地震方向的主振型。
PS: 周期比计算方法:1)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判断:从计算书中找出所有扭转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按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
同理,将所有平动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2)第一周期的判断:从列队中选出数值最大的扭转(平动)周期,查看软件的“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看该周期值所对应的振型的空间振动是否为整体振动,如果其仅仅引起局部振动,则不能作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要从队列中取出下一个周期进行考察,以此类推,直到选出不仅周期值较大而且其对应的振型为结构整体振动的值即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值得注意的是,在判断复杂结构的第一平动周期时,还应考察该振型产生的基底剪力是否为各振型中的最大值,如果该振型产生的基底剪力很小,就不是第一平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