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

合集下载

海洋学基础知识

海洋学基础知识
2020/5/5
2)按海流的温度分类:
暖流(Warm Current):流动水团的温度比它所流经海区的 水温高称暖流。一般从低纬向高纬流动的海流为暖流。
冷流(Cold Current):流动水团的温度比它所流经海区的 水温低称冷流。一般从高纬向低纬流动的海流为冷流。
中性流(Neutral Current):流动水团的温度比它所经过 海区的水温相差不大称中性流,一般东西向的流。
2020/5/5
太平洋:东西宽约19000km,南北最长约16000 km,面
积约1.8亿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50%,超过 了世界陆地面积的总和。平均深度为3957m,马里亚纳 海沟的最深处可达11034 m。
大西洋:面积为9336.3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总面积
的25.4%。平均深度为3627 m,最大深度为9219 m。
印度洋:总面积7491.7万平方千米,约为海洋总面积
的1/5。平均深度为3897 m,最深为7729 m。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面积仅为1500万平方
千米,不到太平洋的十分之一。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 平均深度为1097 m,最深为5499 m。
2020/5/5
海 : (Sea) 大洋靠近大陆边缘部分,海的面积只占海洋总面积的11%,
2020/5/5
(1) 风海流(Wind Current)
风海流(Wind Current) :包括风生流和漂流 ,是在海面风作用下形成的海水水平方向的 流动。通常将大范围盛行风所引起的流向、 流速常年都比较稳定的风海流称为定海流, 亦称为漂流或吹流。而将某一短期天气过程 或阵风形成的海流称为风生流。其流速和流 向随风向、风速而变化。
336 风海流的流向随着深度的增加,___________.

中国海洋

中国海洋

约3.4%以上
盐度季节变化特点:
盐度年平均值由北向南逐渐升高 夏季偏低,冬季偏高 近岸区表层盐度季节变化最大
三、海洋资源及其开发
(一)海洋空间资源与海洋运输 宽阔的浅海和滩涂为沿海地带提供了面积较大的、宝贵的 土地资源,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盐化工业的重要基地。
拥有长达约5 000 km的基岩海岸,岸线曲折、岬湾相间, 深入陆地港湾众多,有160多个大于10 km2的海湾,可选为 大中型港址。
台湾岛及东海区
东海: 位于24˚N~34˚N, 120˚E~130˚ E之间, 是由中国大陆、 台湾 岛以及朝鲜半岛、日本 九州岛、琉球群岛等围 绕的边缘海。
海域东北至西南长约1 300 km,东西宽约 740 km。总面积 77×104 km2。绝大部分处 于陆架区,由海岸向东南缓倾斜。岸线曲 折, 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分布了中国一半以上 的岛屿。
(二)海洋水文
东海沿岸有长江、钱塘江、闽江等河川径流汇入,陆坡有强劲的黑 潮过境,加上台湾海峡、对马海峡及冲绳海槽地形及海洋上空大气变 化的影响,使东海沿岸和陆架水体的环流表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 主要有黑潮、台湾暖流及对马暖流、浙闽沿岸海流。
冬、夏季在长江口至杭州湾外东海海域均有一个低盐区,即淡水舌, 分布于长江口外杭州湾东北的开阔区域。
(七)海洋环境污染与防治
海岸工程建设和管理不当, 近海渔业资源过度捕捞,陆源污 染物排 放、船舶油污、海底石 油开采渗漏严重等原因,造成海 洋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现象。 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措施 保护海洋生物资源 防治海上污染 加强陆源污染的控制
(一)渤海
渤海,位于37˚07'N~41˚00'N, 117˚35'E~121˚10'E之间,深入 中国内陆,北西南三面为辽东 半岛、山东半岛等陆地所环绕。 大陆岸线2 500 km,海域面积 7.8×104 km2。渤海平均水深 为18 m,是一个近封闭的浅海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中各种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综合性科学。

海洋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上70.8%的海水。

海洋是环境的产物,能量和物质通过海面、海底和沿岸带的边界传递,也可以通过辐射和地球及天体对海水的引力传递。

海水是混合溶液,包括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和悬浮无机物。

海洋的形态具有广漠而有垠、深又浅、连通又阻隔等固有特性。

海洋学的研究对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

海洋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也是运输和贸易的中介。

海洋对气候环境有影响,包括环流向高纬输送热量和对气温起调节作用。

海洋与气体之间也有相互作用。

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赤潮、海冰、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和海底地震等。

此外,排污与海洋自净能力之间也存在关系。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海洋中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锰结核、金刚石、重晶石、金和锡等。

海洋中的化学资源包括大量的无机盐,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洋中的生物资源也非常丰富。

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大约有26万种,其中海洋动物约16万种,海洋植物约10万种。

为了发展近岸养殖业,我国利用近海15米以内的滩涂,可供养殖2000万亩,自1989年以来已经养殖了634万亩。

其中对虾养殖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海洋捕捞对海洋生态环境有着适度和过度的影响。

海洋药物的提取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同时也在进行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研究。

海洋动力资源包括潮汐、波能、海流和温差。

潮能发电的潜力达到了10亿千瓦,我国已经建有乳山和江夏的潮能发电站。

波能的压力达到了30-50吨/m2,但由于空间分散、时间间断和破坏力大等原因,波能的开发还面临一些挑战。

挪威的XXX的MOW电站在1985年开始运行,但在1988年被冲毁。

苏格兰的Dounreng电站也在安装过程中被摧毁。

海流的能量最低,而温差则难度较大。

海洋资源的利用还包括军事、航运、港口工程和油气开发。

军事利用主要包括作战、布雷和潜艇等方面。

海洋航运的运输量很大,而且航道不需要维护。

第十章 我国的海洋国土习题

第十章   我国的海洋国土习题

二、海洋环境的保护
由于对海洋资源的 掠夺式 开发和过度利用、某些海洋工程建设和 管理不当、陆源污染物排放、船舶及海上机械溢油、人工废弃物倾 倒等原因,使得我国部分海域海水遵受污染、生态系统退化 、自 然资源枯竭、赤潮与海岸侵蚀等灾害频发,直接制约着海洋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任重道远。
11.2012年4月11日,菲律宾海军士兵持 枪登上黄岩岛海域作业的中国渔船,引发 了南海对峙事件,黄岩岛位于( D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12.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自古以来就是 中国固有领土.读图分析钓鱼岛的经纬度 最接近( C )
28°N
B
26°N
A.北纬26°、 东经120° B.南纬26°、 西经123° C.北纬26°、 东经123° 123°E 126°E D.北纬24°、 西经123°
2.我国有些岛屿成群分布,成为群岛,如
庙岛群岛 和
舟山 群岛。其中, 舟山群岛 是我国最大的群岛,附近的 舟山渔场 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有些岛屿与大陆(或岛屿) 之间形成海峡,如 台湾 海峡和 琼州 海峡,它们的宽度
较小、水流较急、深度也较大,多为交通要道。
第二节
一、海洋资源及开发
海洋利用与保护
我国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如海洋生物资源、海 水化学资源、海洋能资源、海底油气资源、航运资源、空间资源 和景观资源等。人们利用它们发展 捕捞 与 养殖 业、制取海盐、 制药、采掘油气、修建港口和航道、填海造陆、发展旅游等。随 着陆地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海洋资源成为我 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后备资源 。
(1)写出数码表示 的海峡和岛屿的名称:① 琼州 海峡 ② 西沙 群岛. (2)海南岛的河流流向是 从岛中心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 由此可知其地势特征是 中高周低 。

第十章 我国的海洋国土(共73张PPT)

第十章 我国的海洋国土(共73张PPT)
但更令人震惊的是,菲方日前公开宣称其15年前“坐滩”军舰是要对 仁爱礁非法占领。菲律宾现政府与15年前的政府不同,但菲律宾作为一个 国家,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公然否定自己的承诺,将失信于国际社会。
洪磊强调,中国政府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和意志坚定不移,我们绝不会 容许菲方以任何形式侵占仁爱礁,不会容许菲方破坏《南海各方行为宣 言》。中方对菲方可能在南海采取进一步挑衅行动保持高度关注和警惕, 菲方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矿产资源丰富
大陆架:石油、天然气 滨海地区:砂、金属矿 海底:锰结核
我国海域已探明海洋矿物资源有65种, 储量约为1.6亿吨;不仅有重金属、稀有金属 ,而且有放射性元素和贵金属,在海底还有钻 结壳、锰结核和热液矿床
我们中国人看日本,总喜欢叫日本为“小日本”, 主要是因为日本面积小,但大家忽略了一个,日本仅 仅是陆地面积小,其海洋国土面积远远大于中国,中 国的海洋国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但其中一半 以上跟邻国有争议,也就是实际控制面积远远小于这 个数字,但日本的海洋国土面积有780万平方公里, 而且争议比较小,与邻国争议部分不到日本总海洋国 土的1/5,因为日本有几个“吃海洋国土”的岛屿, 包括最东端的南鸟岛、小笠原群岛、八重山列岛等等。
2.海岸线漫长(1.8万多千米) 北起辽宁省的鸭绿江口,南到广西北仑河口 3.众多的岛屿
①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6500多个,绝大多数分布在东海和南海。 ②台湾岛和海南岛分别是我国第一和第二大岛屿
③.南海诸岛 (三沙市) 西沙群岛 中沙群岛 南沙群岛
中国海洋国土面积还不及日本 中国40多岛礁遭非法登占
二、海洋资源及开发
在当今全球粮食、资 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 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 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 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 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第三章 海区气候

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第三章 海区气候
南海:1-4月几乎没有;主要在6-10月;8、9月为 最高峰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登陆频率的时间变化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风暴平均每年 登陆我国的有7.8个,菲律宾5.4个,日 本4.3个
季节变化:1-4月无,7-9月最多,峰值 在8月
年际变化:1952、1961、1967、1971、 1974年最多15个;1998年最少3个
1822山竹:910hPa,65m/s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源地的空间分布
源地:3 °-37°N; 10 °-20°N最多 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近海 马里亚纳群岛附近 马绍尔群岛附近 南海中北部(土台风)
热带气旋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安比 温比亚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发生频率的时间变化
低值-粤东近岸: 400 MJ·m-2·月-1
南海中南部:700-750 MJ·m-2·月-1 高值-菲律宾西侧: >750 MJ·m-2·月-1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太阳辐射:夏季
南北差异小,斑块状 渤海:600-650 MJ·m-2·月-1 黄海:530-550 MJ·m-2·月-1 东海、南海北部:650-680 MJ·m-2·月-1 南海中南部:560-600 MJ·m-2·月-1
气候要素 气温 气压 ✓风(大风天数) 云 ✓降水(暴雨日数) 海雾 能见度
水文要素 温 盐 密 ✓浪(最大波高,最大
周期,灾害性海浪) ✓潮(风暴潮) 流
第三节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影响
中心最大风速平面分布 渤海 25-30m/s 黄海 25-40m/s 东海 40-85m/s 南海北部 50-70m/s 北部湾 35-45m/s 吕宋海峡 80m/s 南海中部 55-70m/s 南海南部 40-65m/s 最大在菲律宾以西和台湾以 西90-100m/s

中国近岸海区沿岸流和海岸流对沉积物的搬运

中国近岸海区沿岸流和海岸流对沉积物的搬运

2010年2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 ol.30,No.1第30卷第1期 M ARINE GEOLOGY&QUA TERNA RY GEOLOGY F eb.,2010D OI:10.3724/SP.J.1140.2010.01001中国近岸海区沿岸流和海岸流对沉积物的搬运薛春汀1,2,张勇1,2(1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和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2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摘要:中国近岸海区存在两种海流:沿岸流和海岸流。

前者是波浪产生的,主要搬运破波带以内的沉积物。

后者是中国边缘海环流系统的一部分,位于破波带外,主要搬运粉砂和黏土细粒沉积物。

在一些中文文献中两者都称作“沿岸流”。

这容易形成概念上的混乱和分析问题上的错误。

为了避免混淆,属于边缘海环流系统一部分的“沿岸流”应该称作海岸流,对于具体的“沿岸流”如“渤莱沿岸流”可以直接称呼为渤莱海流。

两种海流的方向可以相同、相反或者呈一定角度。

山东北部海岸沉积物的空间分布明显地受波浪、近岸环流系统(沿岸流、裂流)及海岸流控制。

关键词:环流;沿岸流;海岸流;沉积物搬运;中国近岸海区中图分类号:P7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0)01-0001-07 当陆源沉积物进入海区后除了入海径流对于沉积物的运移仍然起作用外,受到波浪、潮流、风海流、海洋环流的作用,使其分布的范围远远地超越河口地区。

我国的物理海洋学家将陆架上沿着海岸流动的浅海海流称作“沿岸流”;海洋地质工作者也经常应用“沿岸流”这一术语解释沉积物的长距离搬运。

而研究海滩、障壁坝、海岸侵蚀和海岸工程的工作者则使用另一种概念的”沿岸流”。

本文将讨论这两种不同含义的“沿岸流”对沉积物的搬运。

1 沿岸流和海岸流的含义在近岸带,除了直接由波浪产生往复运动外,还有浪生流系统———沿岸流(Long shore cur rent)和裂流组成的近岸环流系统。

海洋管理学 第八章 海洋区划管理

海洋管理学  第八章  海洋区划管理

第八章:海洋区划管理第八章海洋区划管理Marine Management海洋管理学21.海洋区划是实现海洋经济的区域合理布局,确定不同海洋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基础和依据,是发展海洋区域经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海洋区划为指导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解决海区内各种开发利用活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提供了科学方法。

科学掌握海洋区划的基本内涵、类型和海洋区划的程序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3一、海洋区划概念1.概念:海洋区划是对一国管辖的全部海域或其他特定海域,根据开发利用的目的,按照海域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形成的海域差异而划分的海洋区域。

(160)42.基础:海洋区划的客观基础是在不同类型海域内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以及在同一类型的海域内又具有其一定的相似性。

差异性是进行海洋区划的前提。

具体分析:地理上的:我国的海区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口海岸线长达千米南北跨度为个纬度的北仑河口,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南北跨度为38个纬度,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东西为25个经度,还有大小不同的岛屿具有独特的区域海洋学特征。

有大小不同的岛屿,具有独特的区域海洋学特征。

法律上的:邻近海域陆架宽阔,既有内水和领海,又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彼此法律地位不同,海洋开发和管理都有特殊的制度。

经济上的:沿海的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

海洋区划就是在综合研究不同海域的自然要素结论:海洋区划,就是在综合研究不同海域的自然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科学技术要素的基础上,依据各种海洋5开发利用的区域特点和要求,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做出的海域分区,形成的一些相对独立的经济地理单元。

二、海洋区划类型二海洋区划类型1. 海洋自然区划1海洋自然区划海洋自然区划,是根据海洋区域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中,不同,把海域划分为不同的海区。

中国近海,依传统划分为四个海区,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基于BOPPPS模型的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教学设计探索

基于BOPPPS模型的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教学设计探索

基金项目:国防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理论课题一般项目“‘军事海洋环境预报保障’课程群案例式教学研究与实践”;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想定作业教学法在海洋环境预报保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编号:HNJG-2020-0025)作者简介:王宁(1988-),男,河南杞县人,讲师,从事海洋环境保障研究;杜辉(1987-),男,安徽亳州人,讲师,从事海洋调查和海洋动力学研究;刘科峰(1978-),男,陕西宝鸡人,副教授,从事军事海洋环境保障研究;张永垂(1982-),男,江苏沭阳人,副教授,从事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研究;郭海龙(1989-),男,甘肃卓尼人,讲师,从事物理海洋学研究;陈希(1974-),男,重庆潼南人,教授,从事海洋环境调查与保障研究。

一、前言课堂教学,是本科生教育的重中之重。

有学者将课堂状态由低阶到高阶分为五重境界,分别是:安静(Silence )、回答(Answer)、对话(Dialogue )、批判(Criti-cal )、辩论(Debate )。

其中“安静”的课堂又叫“沉默课堂”,即整个课堂都是教师在讲,没有提问,也没有学生问问题。

在“回答”课堂上,教师会向学生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对话”课堂指教师有问题问学生,学生也有问题问教师,学生和教师围绕课堂内容开展对话。

“批判”课堂指学生对课堂内容提出疑问。

“辩论”课堂则是教师和学生围绕课堂内容进行辩论。

在这五种课堂中,“安静”和“回答”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批判”和“辩论”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

从“安静”到“辩论”,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目前,不少本科课堂以“安静”和“回答”课堂为主,教学效果不佳。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

而“安静”和“回答”课堂一般只能达到“记忆”和“理解”层次。

要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精彩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而BOPPPS 模型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尤其为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模式。

中国近海海底地形特征及剖面类型分析

中国近海海底地形特征及剖面类型分析

中国近海海底地形特征及剖面类型分析曹超;蔡锋;郑勇玲;吴承强;卢惠泉;鲍晶晶;许艳【摘要】基于国家海洋局“908”专项的最新海底地形资料,分析中国近海海底地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近岸海底地形继承了陆地地形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海底地形坡降为0.2%‰~1.6%‰,平均坡降约0.8%‰,等深线基本平行于海岸展布,河口区呈舌状向海展布.海底地形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呈两窿两坳的南、北分带特征,并在不同沉积环境和复杂水动力条件下塑造出沉降盆地型、挤压隆起型、沉积改造型和过渡型等4种类型.沉降盆地型和挤压隆起型地形起伏小,沉积物以细粒为主,水流方向单一,易发育海湾堆积平原和水下堆积岸坡等堆积型地貌,同属构造成因的地形;沉积改造型地形起伏较大,沉积物以粗粒为主,多在陆源补给丰富的河口和潮流辐聚区发育大型潮流沙脊,全新统沉积层巨厚,受潮流、径流、海流的后期改造作用明显;过渡型地形陡缓不均,沉积物颗粒不均匀混合,近岸发育阶地状陡坎,远岸发育陆架平原等侵蚀-堆积型地貌,为断陷地块不完全发育和多期次海侵共同作用的结果.【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45)002【总页数】12页(P483-494)【关键词】中国近海海底;地形特征;剖面类型;影响因素【作者】曹超;蔡锋;郑勇玲;吴承强;卢惠泉;鲍晶晶;许艳【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5中国边缘海传统上被认为是被动大陆边缘海,但由于其位于西北太平洋,亚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向陆一侧,既有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海沟体系,又有古特提斯洋残留特征,同时又发育被动大陆边缘的裂谷期断陷沉降盆地[1−3],并非典型被动大陆边缘。

中国区域地理经典课件第五章中国近海

中国区域地理经典课件第五章中国近海

(1)、我国第一宝岛: 台湾岛
台湾岛面积3.578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第1大岛。岛上山地 占2/3,平原占1/3。台湾岛地质构造上位处西太平洋岛弧带, 渐新世至上新世时由地槽回返成为年轻的褶皱带,因而岛上新构 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第四纪冰期低海面时,台湾岛曾与 大陆相连。在地形上,台湾西部为平原台地,东部为山岭。主要 山脉有台东海岸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和阿里山山脉,最高 峰玉山主峰海拔3997米。
1、基岩海岸
我国基岩海岸分布较广,特别是辽宁、山东、浙江、福建、 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全国基岩海岸总长度达5 000多 千米,占大陆岸线总长度的1/4以上。特征是:岸线曲折、岬 湾相间,深入陆地的港湾众多。
2、平原海岸
平原海岸又可分为三角洲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砂砾质海 岸。
三角洲海岸 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平原海岸。 我国不少河流的输沙量很大,河口三角洲发育得很好。如长 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的海岸。
四、海岸带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1、 海岸带资源的日益短缺,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北方沿海水 资源短缺全国沿海优质耕地不断减少以及近海生物资源日趋枯 竭,
2、陆源性污染物及海上倾废排放造成沿海地区污染现象日 益严重,已严重影响海岸带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体的健 康。
3、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导致海岸带资源的浪费。
(4)东方之珠:香 港 岛
香港岛,简称为港岛,是香港三块地方中唯一离开大陆 的岛。港岛上有很多小山,高度都在300--400米,最高峰 是太平山,海拨554米。
港岛的北面有好几条繁华大街,如皇后大道、德辅道、 干诺道等。由于土地少,又多山丘,所以这些街道都是经 过劈山和填海建成的;港岛的南部有著名的深水湾、浅水 湾,这里是香港的主要旅游区和高级住宅区;港岛中部是 香港最繁华的地方,也是香港政府机关所在地,到处都是 豪华商业大厦和购物中心。

海洋学导论

海洋学导论
图4-4 世界主要海上石油 运输路线(Clark,1989)
图4-5表明了海上溢油的分解过程。其中较轻的组分挥发了;水溶性组分 溶于海水;最重要部分——不溶性残渣乳化为小球,最终沉入海底或冲到海岸, 被缓慢分解或者掩埋掉。溢油的危害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和溢油的地区。
图4-5 海上溢油的分解过程(Spears,1974)
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物十分复杂,主要是它与金属能形成稳定络合物。
图4-1 海水的化学组成 (Thurman,1997)
海水的成分分类(P110) ①主要成分 海水中浓度>1mg/kg的成分 (提示:教材中1×10-6 mg/kg有误) Na+ K+ Ca2+ Mg2+ Sr2+ Cl- SO4- Br- HCO3-(CO32-) F- H3BO3占盐份总量的99.9%
天然放射系--4n+2系
天然放射系--4n+3系
天然放射系----(4n)系
人工放射系-- 4n+1系
4.1.4 海洋化学污染物 (P120)
联合国专家组(1982)把海洋污染定义为:直接或间接由人类向大洋和河口 排放的各种废物或废热,引起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或者危及海洋生命 (如鱼类)的现象。
Stumm(1975)把海水中的微量金属元素按照粒子大小分为七种形式见图4-3。
二、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
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是控制金属污染物溶存形式的主要因素之一。用于定
量分析重金属在海水中氧化还原转化。
当海水是一个氧化还原的平衡体系,相对电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半电池反
应为: 电极电位可以表示为
aox+ne—→ared
上述这些成分在海水中的含量较大,各成分的浓度比例近似恒定,生物活动 和总盐度的变化对其影响都不大,所包含的13种元素称为保守元素。

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详解

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详解

海洋生态破坏
海岸工程
危及海洋生物 危害人体健康
♥ 深层次原因
1.人口和资源对海洋的压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
急剧增加,使资源的供求量相应增加。陆地资源的稀缺性, 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三 大问题,主要依靠海洋。
2.现代海洋科技的应用 海洋污染除了由于大量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农药、石
5.污染物组成将有所变化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入海污染物
组成也会发生变化。一方面原有各种污染物所占比重将会发 生结构性的改变;另一方面还可能有许多新的污染物被排放 入海。比如,由于DDT、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被禁止生产和 销售,一些新的农药将投入使用,从而有可能出现新型污染 物。此外,沿海地区兴建大型火力发电站和核电站,极可能 引起海域热污染加剧,放射性污染可能趋向明显。
调节气候
♥ 主要问题
1.入海污染物总量将继续增加 随着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的继续高速发展及趋海人口的密集,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将会继续增加。近些年来陆源污染物年入海量继 续以5%的速度递增,目前我国沿海城镇的污水处理率较低,平均约 为24%左右。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被排放入海,必将加剧近海海 域的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以13%的国土面 积承载了40%多的人口,创造了60%以 上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近海环境系统 已成为国家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核心区 域。我国在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 济方面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海洋 渔业、海水养殖业、观光旅游业等已成 为我国沿海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为沿海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但近海也同时面临着全 球变化多重压力的严峻考验,沿海经济 的未来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海洋环境保 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认识 、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是我国21世纪的 重要战略。

中国海洋地图知识点总结

中国海洋地图知识点总结

中国海洋地图知识点总结首先是中国海域划分。

中国的海域被划分为近岸海域、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近岸海域是指沿岸至富裕水平线以内的海域,属于国内水域,受国内法律管辖。

领海是指从基线至12海里范围内的海域,中国对领海享有主权。

毗邻区是指领海以外12海里至24海里之间的海域,主权属于中国,但在这一区域内的外国船只享有自由通行权。

专属经济区是指从基线至200海里范围内的海域,中国有权在这一区域内开展经济活动并行使主权。

大陆架是指沿岸至大陆架边缘的海域,中国在这一区域内享有矿产资源的开采权。

其次是中国的海岸线。

中国海岸线曲折而险峻,拥有许多海湾、半岛、海峡和海岛。

其中,最著名的海湾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南海包括北部湾、琼州海峡、广东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中国的半岛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海峡则有台湾海峡、鹿儿岛海峡等。

中国拥有数量众多的海岛,其中包括台湾、海南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

再次是中国的海岛资源。

中国的海岛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

中国的海域中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南海和东海,南海的石油储量约占全国的80%以上,东海也是我国较核心的石油开发区域,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黄渤海、东海、南海等地,这些海域拥有着众多种类的鱼类和贝类资源,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地,这些地方以其独特的风景和丰富的水上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

最后是中国的海洋保护区。

中国在近年来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陆续设立了许多海洋保护区,这些保护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和资源保护区。

这些保护区的设立对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中国的海洋疆域辽阔,海洋地图中包含着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中国的海洋资源,为海洋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洋学导论-(海流)第五章

海洋学导论-(海流)第五章

北赤道流
信风
赤道
北大西洋—表层环流系统[4种环流首尾相接流场图]
Ⅱ. 热 盐 环 流 温差电池层
深层流散
热盐环流
§5.2 海流运动方程
5.2.1 运动方程 (P145)
0.5学时
海水运动方程,实际上就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在海洋中的具体应用。单位 质量海水的运动方程可以写成:
du =∑ F dt
在直角座标系统中,它的三个分量方程为:
(2学时)
§5.1 §5.2 §5.3 §5.4
海流的成因及表示方法 海流运动方程 地转流 风海流
0.5学时 0.5学时
0.5学时
§5.5
世界大洋环流和水团分布
0.5学时
1.定义
海流 海洋中海水沿一定方向的大规模流动,又称洋流。主要指沿水平和垂 直方向的非周期性流动。海流的强弱和方向用流速和流向表示. 2. 分类(Type):
用红线和蓝线来表示].
● 通常海岸带的潮流分为潮流和余流两种。海岸带实测到的海流通常是 潮流、风海流、地转流等叠加的合成海流,这种合成海流可分解为周期性海流 ---潮流和非周期性---余流。 ● 所谓潮流:潮波内水体的水平运动,称为潮流。它又分为涨潮流和
落潮流,潮位上升时发生水平流动称为“涨潮流”,相反则为“落潮流”
du dv dw =∑ Fx , = ∑ Fy , =∑ Fz dt dt dt
影响和产生海流的力(Causes of current)两大类: I.引起海水运动的力:重力,压强梯度力,风应力,引潮力 Ⅱ.海水运动后派生的力:科氏力(Coriolis force),摩擦力(friction force)
密度是时间与空间的函数, ρ = ρ(t, x, y,z) 单位体积(空间一定)内质量(密度)变化

近海 远海 深远海定义

近海 远海 深远海定义

近海远海深远海定义近海、远海、深远海是针对海洋范围的几种分类方式,它们的定义相对比较模糊,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一、地理分类1. 近海近海是指距离陆地较近的海域,通常是指离陆地200海里以内的海域。

近海包括近岸、沿岸、半岛、湾、海峡、海湾等海洋地形,是渔业、旅游、航运等活动的主要区域。

我国的近海区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3. 深远海深远海是指距离陆地非常遥远的海域,通常是指离陆地500海里以上的海域。

深远海地区水深较深,海底地形更为复杂,温度和压力都比较高,是海洋科研、资源勘探和利用的重要区域。

我国深远海区域包括南极海域、北极海域和赤道附近的中太平洋等海域。

二、海洋经济分类1. 近海近海区域是开发海洋经济的主要场所,涵盖渔业、水产养殖、海洋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也是沿海城市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2. 远海远海区域通常用于开发海洋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也是航运和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深远海深远海区域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多种形态的能源资源,对于海洋科研和开发具有极高的价值。

三、海洋科学分类1. 近海近海区域是海洋生态研究的重要场所,包括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水质监测等方面研究。

近海还是海浪、潮汐、风暴等自然现象的研究重点区域。

2. 远海远海区域通常用于海洋地理、海底地形、海洋生物、海洋气象等复杂领域的研究。

此外,远海还是全球水循环、气候变化等研究的重点区域。

3. 深远海深远海区域是海洋科学家们尚未完全探索的领域,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到海底水文、盐度、温度、地质学等方面,同时也是深海生物、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等研究的重要区域。

总结:近海、远海、深远海是三种不同范围的海域划分,其分类标准不同,涉及到地理、经济和科学等多个领域。

不同的海域范围有着不同的海洋特性和功能,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科学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声明:近海区域海洋学是⼀门新开的课,从2011级海洋科学开始学习。

这份⾮常详细的重点也是⽼师给11级学⽣的,虽然有点⽼,但是还是很有⽤。

其中12级海科期末考的题⽬我都有标记(凭着记忆的,所以不完整)。

第⼀章海区地理中国近海海域划分位置,即经纬度范围形状特征(长、宽、⾯积)平均⽔深、最⼤⽔深及最⼤⽔深位置海底地形中国海区地形总趋势地势及地貌特征各海区海底表层沉积特征1.中国近海海域划分(位置,即经纬度范围形状特征(长、宽、⾯积)平均⽔深、最⼤⽔深及最⼤⽔深位置)【长宽应该不⽤记】渤海位置:37°07′N~41°00 ′N ,117°35′E~121°10′E形态特征:形似葫芦状,南北长约480km,东西宽 300km,⾯积约 7.7万km2平均⽔深:18m最⼤⽔深:86m最⼤⽔深位置:⽼铁⼭⽔道附近黄海位置:31°40′N~39°50 ′N ,119°10′E~126°50′E形态特征:三⾯被陆地包围,呈反S型,总⾯积为38万km2其中北黄海7.1万km2,南黄海30.9万km2平均⽔深:44m最⼤⽔深:140m最⼤⽔深位置:(⽼师说海槽南边具体没找到)【填空题第⼀题居然就是要我们填黄海最⼤⽔深位置,⽆语了】东海位置:21°54′N~33°17′N ,117°05′E~131°03′E形态特征:东北-西南长1300km,东西宽740km,⾯积77万km2平均⽔深:370m最⼤⽔深:2940m最⼤⽔深位置:冲绳海槽南海位置:2°30′S~23°30 ′N ,99°10′E~121°50′E形态特征:菱形;长轴为东北-西南向,长3100km;短轴为西北-东南向,宽1200km;⾯积350万km2平均⽔深:1212m最⼤⽔深:5377m最⼤⽔深位置:马尼拉海沟南海以东海域:开阔的太平洋2.海底地形:概述:1. 中国近海地形的最⼤特点之⼀,就是有⼴阔的⼤陆架2. 中国海区地形总趋势是⾃西北向东南倾斜,有⼤陆架、⼤陆坡和深海盆地。

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第七章 海浪

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第七章 海浪

最大波高的 季节变化
第二节 中国近海海浪的波候特征
第三节 几种天气系统影响下的海浪分布
冷高压型 NE-SW走向的寒潮冷锋 波高分布:北小南大 最大波高在锋面过后1~4h 特征波高:渤黄海2~4m;
东海5~8m 南海北部4~6m 南海中部3m 特征波向:渤海NE,NW 黄海N,NE 东海南海NE
台风型

N,NW N,NE NE
浪向
第二节 中国近海海浪的波候特征
风浪:
分为冬季型,夏季型,春季型。秋季接近冬季型。
冬季型顺时针;夏季型逆时针;春季比较分散凌 乱。
夏季型到冬季型转化快 涌浪:
冬季风出现带有 爆发性,夏季风
逐步推进
分为冬季型,夏季型,春季型。秋季接近冬季型。
浪向分布基本与风浪相同
渤海、黄海北部规律性差
第三节 几种天气系统影响下的海浪分布
气旋型风场,风速右半圆>左半圆 最大波高:右后位距中心20~50 n mile 最小波高:左前位
外围海域:广阔的涌浪区,远离中心方向, 波高减小,周期增大,先行涌,右前方最强
台风区内:混合浪,除风场外,还与台风移 动方式、移动速度、路径(转向)有关
台风中心:风小浪大
害性海浪的成因和分布特征
第一节 概论
Space and time scales of physical oceanographic processes.
什么是海浪?
第一节 概论
海洋波动:在各种外力作用下,水质点离开其平 衡位置做周期性运动,从而导致波形传播的现象
海浪:一般指由风产生的海洋波动
第一节 概论
气旋型
第三节 几种天气系统影响下的海浪分布
四季皆有,春季和初夏最多

中国近海海洋学剖析

中国近海海洋学剖析

第一章课程简介讲述的是中国近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海洋科学,主要包括中国近海的海洋水文,海洋环流,潮汐现象,海浪,海洋化学要素,生物特征,海洋资源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是了解、认识、研究与开发我国海洋的基础大洋环流——时间尺度在年以上,空间尺度在1000公里以上渤海:位于37o07’-41o00’N, 117o35’-121o10’E之间,是一个深入中国大陆的浅海,其北、西、南三面被省市包围,仅东面由渤海海峡与黄海沟通相连。

界线:一般以辽东半岛西南端的老铁山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北部的蓬莱角连线为界。

面积7.7万平方公里。

分为5部分: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渤海中央区,渤海海峡区地势从3个海湾向中央及渤海海峡倾斜,坡度只有0’28”。

平均水深18米,最大深度在渤海海峡,老铁山水道附近,约86米。

辽东湾中部有2个洼地,东南部有呈手掌状的分布——辽东浅滩黄海:界线: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嘴至韩国济州岛西南角连线为界。

一般又以东西向最窄处,山东半岛成山角与朝鲜的长山串连线,分为北黄海和南黄海。

面积38万平方公里。

西朝鲜湾,海州湾。

地势向中央及东南方向倾斜,比较平坦,如同一个口朝南开的簸箕。

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140米。

南黄海:黄海槽(34-38N,124-125E),东南向北的长条洼地。

济州岛西部,有海脊和海沟东海:界线:东以日本九州、琉球群岛及我国台湾省连线与太平洋相隔;南界说法较多,说法之一是南至广东省南澳岛与台湾省南端猫头鼻连线与南海相通,面积77万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西北向东南倾斜。

平均水深370米,最大深度2940米。

海陆架占66%,最大宽度640km,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架之一。

50-60米等深线,以西称内陆架,坡度稍陡,以东为外陆架,平坦开阔。

大陆架外缘是东海大陆坡,陆坡上限水深140-160米,下限600-1400米,主体是冲绳海槽。

冲绳海槽:东海大陆坡斜坡,琉球群岛岛坡,舟状,南深北浅,剖面呈U字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12.1自然环境概况12.1.1地理位置、区划和岸线中国近海,依传统分为四个海区,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一、渤海渤海是中国内海。

是深入中国大陆的近封闭型的一个浅海。

它通过东面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沟通;其北、西、南三面均被陆地所包围,即分别邻接辽宁、河北、山东三省和天津市。

渤海海峡北起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老铁山头),南至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角(登州头),宽度约106km。

二、黄海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闭的浅海。

因古黄河在江苏北部入海时,携运大量泥沙而来,使水色呈黄褐色,从而得名。

三、东海东海位于中国岸线中部的东方,是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

东海西有广阔的大陆架,东有深海槽,故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

四、南海南海位于中国大陆南方,纵跨热带与亚热带,而以热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要特征。

也是中国海疆国界伸展最南之处。

12.1.2海底地形、沉积与构造—、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渤海深度最浅,小于30m的海域近7.2×l04km2,因而海底地势最为平坦,地形也较单调。

若再细分,可分5部分:渤海海峡、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中央海盆。

二、黄海海底地势比东海和南海平坦,但地貌形态却比渤海复杂。

最突出的特征有黄海槽、潮流脊和水下阶地。

三、东海东海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而不同于渤海和黄梅,但仍以浅海特征比较显著。

浅海特征中,尤以大陆架宽广最为突出。

四、南海南海居于深海。

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等形态相当齐全。

海底地形的基本特点是由岸边向海盆中心的阶梯状下降,但突出特征是,南、北坡度缓而东、西坡度陡。

12.1.3径流特征流入中国近海各海区的径流量,彼此相差很悬殊。

即使同一海区,在不同季节,差别也很大。

12.1.4气候概况中国近海北起温带,中经副热带,南至热带,气候差异很显著。

尤其温带海域,四季交替非常明显;即使副热带海域,也有相应的季节变化。

一、渤海和黄海冬季,在大陆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活动影响下,渤、黄海区多偏北大风,平均风速为6—7m/s。

南黄海海面开阔,平均风速增至8—9m/s。

伴随强偏北大风,常有冷空气或寒潮南下,风力可达24.5m/s以上,在渤海及北黄海沿岸,气温可剧降10—15℃,间或降大雪,是冬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寒潮有时能引发风暴潮。

春季开始季风交替,偏南风增多,至6—8月,盛行偏南风,平均风速为4—6m/s。

但遇有出海气旋或台风北上时、风力也可增至10级24.5—28.4m/s以上,又常伴有暴雨,或者引发风暴潮,是夏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渤、黄海的大风带,位于辽东湾、渤海海峡至山东半岛成山角一带以及开阔海域的南黄海中部和南部。

渤海中、西部的大风(阵风>8级)日数平均每年80天左右,渤海海峡达110天,黄海中、南部也可达110天左右。

气温在1月份达最低,渤海平均为-4—O℃,黄海由北至南为-2—8℃,南北温差可达10℃。

最高气温渤海出现于7月,平均为25℃,黄海出现于8月,为24—27℃。

平均年降水量,渤海为500—600mm 左右,北黄海为600—750 mm左右,南黄海可接近1000mm。

雨季在6—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的一半,甚至多达70%。

渤海和黄海还以多雾著称,渤海在4—7月,黄海在冬、春、夏子季,沿岸均多雾,尤以7月为最多。

二、东海东海纵跨温带和副热带,冬季也受亚洲大陆高压影响,以偏北大风为主,平均风速可达9-10m/s。

南部海区以东北风为主,特别是台湾海峡,风向较稳定,风速也较大。

冬季寒潮南下之时,在冷锋过境之后,常出现6—8级偏北风,并伴有明显降温。

冬春季形成于台湾以东、以北海面的温带气旋,对东海影响也很大,常突然出现偏北大风,对航行和捕捞作业造成危害。

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常出现气旋跟台风。

东海的大风带于浙江沿岸、舟山群岛以及台湾海峡。

夏季全海区气温大致为26—29℃,南北差别不大,冬季则较大。

东海的年降水量,东西两侧有明显的差别,东多西少,并随季节有明显变动。

东海的雾期在春、夏两季,以4—5月最多。

三、南海南海位于热带,又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每年9月前后,东北季风到达台湾海峡,11月至翌年4月,全海区均由东北季风所控制。

4月份于马六甲海峡开始出现西南季风,至6月可遍及全海区,而7—8月为最盛期。

南海的大部分海域,东北季风以11月份为最大,多为4—5级,有时也达6-7级,大风区在南海北部、巴士海峡及南沙群岛以西海域。

相对而言,西南季风风力一般较小,多在4级以下。

然而在海南省西部沿岸莺歌海,全年中却以春风较大,4月份的月平均风速为5.5m/s;最小在12月,仅3.4m/s。

年平均大风日数,南海比渤、黄、东海都少,越南近海50天,西沙群岛附近40天左右,南沙附近40天以下。

唯粤东沿岸靠近台湾海峡的区域,大风口数较多些,有的可达100天。

台风是南海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每年乎均有10个左右的台风和强热带风暴活动于南海海域。

南海海域气温终年很高,7月份高达28℃,即使在隆冬1月份,南海南部仍达26℃,北部通常不低于15℃。

南海年降水量为1000—2000mm,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海区北部有干季和雨季之分。

海区南部其实并无真正的“干季”,因为那里全年各月的降水量均超过蒸发量。

南沙群岛的年降水量可达2200mm,年降水日数多达170天。

南海海雾较少,主要出现在北部湾和广东沿岸海域。

12.2海洋水文状况12.2.1海面热平衡状况中国近海海面的热量收入的主要分量,是射达海面的太阳总辐射和海—气间感热的向下输送,但以前者为主,在渤海和北黄海,均占热收入的80%以上,在秋季几达100%。

夏季在黑潮主干区,通过海—气感热交换形式向海洋传输热量,但充其量不过1%,而春、秋、冬三季,几乎全部来自太阳辐射。

南海亦然,因为那里终年炎热,海气温差几乎为0。

海洋失热的主要过程是蒸发耗热和海面有效回辐射。

相比之下,蒸发耗热在秋、冬称为失热的主要途径,海面有效回辐射则为春、夏季的主要失热分量。

就全年而言,中国近海海面热通量代数和为负值,这就意味着总效应是海洋失热。

然而,中国近海各海区年平均海面水温并末逐年下降,究其原因在于,海区三维全热量平衡中,还有重要的一个分量-热平流-在起作用,这就是强劲的黑潮暖流不断地向中国海实施平流热输送。

每年黑潮输入东海的水量,约为长江年平均径流量的1000倍,其流入和流出东海的水温差,冬季可达3-10℃,通过干流而输入东海的热量之大,显然不能低估。

通过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输入南海的热量亦相当可观。

正是这巨额的热平流,大体上抵销了海面的失热,才使得各海区年平均水温大体不变。

12.2.2水温场、盐度场、密度场一、海表层水温分布南海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较均匀;尤其是广阔的中、南部海域,水温都在24—26℃上下,水平梯度很小。

北部近岸海域水温稍低,粤东沿岸因有来自台湾海峡的低温沿岸流,致使该海域的月平均表层水温可下降到15℃左右。

然而这一带海域表层的年平均水温(22.6℃),仍然比渤、黄、东海高得多。

当然,与南海南部相比,则属于相对低温区。

东海表层水温冬季分布的明显特点,是西北低而东南高,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东北走向。

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

当然,随着纬度的升高和逐渐远离暖水舌根部,水温也越来越低,即从14℃降到2℃。

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即使渤海中部至海峡附近相对较高,也不过1—2℃。

由于渤海水浅,对气温的响应较快,故1月水温比2月还低,三大海湾顶部的水温均低于0℃,往往在1-2月出现短期冰盖。

渤海沿岸海洋站,也曾有关于过冷却水温的测报。

夏季各海区表层水温的分布,比冬季均匀得多。

渤海和黄海的大部分海域,均为24—26℃。

浅水区或岸边水温较高,连云港和塘沽海洋站曾测报31℃和33℃。

然而,在某些特定海域,如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顶端,却出现明显的低温区;朝鲜西岸低温区更显著,大同江口附近甚至可低达20℃。

东海和南海比渤海、黄海更均匀,绝大部分海域为28—29℃。

南海南部及黑潮进入东海之处曾有高达30℃的报道,泰国湾表层水温在4月份达最高,为31℃。

南海某些海洋站也报道过更高的水温。

与渤海、黄海类似,东海和南海也在某些沿岸海域,如舟山及浙江沿岸、海南岛东部、粤东及越南沿岸等,出现小范围的低温区,这多是夏季季风等因素所致上升流的影响,潮汐混合也对近岸低温区的形成起了不小的作用。

二、水温的铅直向分布冬半年在偏北向季风的吹掠之下,感热交换和强烈的蒸发,使海洋的失热更加剧,涡动和对流混合的增强,可使这一过程影响到更大的深度。

渤、黄海的全部以及东海的大部分浅水海域,混合可直达海底,在深水区也可达100m乃至更深,致使这一上混合层内水温的铅直向分布极为均匀。

这种状态维持时间的长短,因海区而异,一般是由北向南递减。

渤海可持续半年多(10-翌年4月),黄海缩短至5个月(12-翌年4月),东海北部4个月(1—4月),到东海南部,则只有3个月。

三、盐度分布渤海的盐度,在四个海区中最低,年平均仅30.0,海区东部至渤海海峡略高,平均可达31.0,而近岸区域则只有26.0上下。

盐度分布的变化,与沿岸水系的消长关系密切。

黄海表层盐度的分布,既与沿岸流系的盛衰有关,也受黄海暖流及其余脉的强弱进退所左右。

东海表层盐度分布的明显特征是,西北部的低盐与东部至南部的高盐形成强烈对比,它们之间往往出现梯度相当大的盐度锋;至于锋区的位置和强度的大小,则取决于长江冲淡水的多寡以及黑潮高盐水的强弱。

南海表层盐度的分布,近岸和外海的区域差异很明显。

近岸海域大多受低盐沿岸水的影响,盐度较低,季节变化较大。

外海深水区表层盐度的分布,则为季风环流所左右。

盐度在铅直方向的分布,浅水海域和深海各有特点。

浅水海域盐度的铅直向分布,类似于水温,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冬季同性成层,夏季在上、下均匀层之间由跃层。

深水海域盐度的铅直向分布,层次较多也较复杂。

四、密度的分布由于受水温和盐度的综合作用,中国近海表层的密度,冬季明显大于夏季。

冬季又以渤海中部、北黄海中部、南黄海东部至东海中、北部海域最高,密度超量可大于25.0。

东海南部及南海北部因水温较高,密度超量降到24.0上下;南海中、南部水温更高,则进一步降到22.0左右。

相对于各海区中部的高密水,沿岸水则密度较低。

密度的铅直向分布,与海水层结是相应的,一般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五、水温和盐度随时间的变化渤海、黄海和东海的绝大部分部位于温带,四季交替明显,表层水温和盐度随时间的变化,以年周期为主。

当然,在不同的湾区也各有差异,在其他层次,变化的情况则更复杂。

中国近海表层盐度的年变化,区域差异较大,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河口浅海型,外海型及混合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