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第三章 海区气候

合集下载

第三章海洋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章海洋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节
海洋性气候
• 一、定义: • 海洋邻近区域的气候。 • 由于海洋巨大水体作用所形成的气候 。 • 包括海 洋面或岛屿以及盛行气流来自海洋 的大陆近海部分的气候。
第五节
海洋性气候
• 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 1、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 至观测不到日变化。秋季暖于春季。 2、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日数多, 但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 3、在热带海洋多风暴,如北太平洋西南部分 与中国南海是台风生成和影响强烈的地区。热带 风暴(包括台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气象灾害。 4、多云雾天气,湿度大。多数临近海洋的大 陆地区,都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西欧沿海地区 是大陆上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区。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环流在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输送和平 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在地球大气系中,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净辐 射能要多于高纬度地区,为保持全球能量 平衡,必须有能量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 地区输送。 • 近年来,估计结果认为热量输送是海洋与 大气各承担一半。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
• 海洋对热量的径向输送 低纬度(热量多 ) • 低纬度
第六节
• • • • • •
海洋异常
1、南方涛动 2、沃克环流 3、厄尔尼诺现象 4、拉尼拉(La Nina) 5、赤道暖池 6、黑潮
南方涛动
英国数学家沃克爵士(Sir. Gilbert Walker )
气压跷跷板:热带东太平洋与热带东印度洋
海平面气压场反相变化的跷跷板现象- 南 方涛动现象。
夜晚陆风
海陆风的特点
• 海陆风:
• 水平范围可达几十公里, • 垂直高度达1~2公里, • 周期为一昼夜。
第四节
大陆性气候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三章 海洋水体 第一节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_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三章 海洋水体 第一节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_1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1、能够根据图表归纳出海洋表层平均温度、盐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加工、运用地理信息的综合能力。

2、能够根据材料分析红海盐度高的原因,并概括出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3、能够利用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判断三地的纬度及垂直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现代海洋意识,使之初步建立保护与合理开发海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够根据图表、材料概括出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讲授法教学过程:(情境创设)一位老板在中国买了一批货物准备运往欧洲,为了了解货物在路上是否有损失,在吃水线上画了条线。

经过数天奔波,到达红海的时候,发现原先画的那条标志线露出了水面,比吃水线高了许多!不好,轮船变轻了。

老板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清查货物的损失……损失的货物哪里去了?探究一: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问题1:读“我国近海2月和8月表层水温分布图”,回答问题。

(1)我国东海夏季和冬季水温有什么不同?(2)归纳我国的四大海区由南向北表层水温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

(3)台湾岛东西两侧海域的海水温度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归纳总结)一、海水的温度1.时间分布规律季节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2.空间分布规律(1)水平分布规律纬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原因: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偏高; 洋流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偏低原因: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探究一: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问题2:读图,描述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太平洋170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米以下水温随深度变化不大,并保持低温状态。

)☆请判断三个观测站纬度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①<②<③,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垂直分布规律根据课本图,总结海水温度随深度垂直变化的规律。

(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水深1000米以下变化不大,保持低温)(反馈检测)1、看图回答问题8月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等值线分布(1)南北半球的等温线分布有什么不同?(南半球比北半球平直)(2)图中A、B、C、D四处等温线是如何弯曲的?为什么?(“暖高寒低”)2、下面两幅图分别为“某海域等温线分布图”和“某测站水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海洋气候的气候特征

海洋气候的气候特征

海洋气候的气候特征
海洋气候是指受海洋影响的气候区域。

其气候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度稳定:海洋大量的水质可以吸收并储存太阳热量,使得海洋气候具有温度稳定的特点。

海洋气候区域的温度变化很小,即使是在夏季和冬季之间,温度的波动也不大。

2. 降水充沛:海洋气候区域相对湿度较高,气温较低,这使得海洋气候具有降水充沛的特点。

海洋气候区域的降水一般比内陆气候区域更加丰富。

3. 多变的天气:海洋气候区域的天气往往比较多变,因为海洋上的气流、海洋水面温度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天气产生影响。

海洋气候区域一般出现的天气类型包括阴雨天、多云天和霧天等。

4. 海洋生物丰富:海洋气候区域的水温、盐度、营养物质非常适合海洋生物的生长,因此海洋气候区域的海洋生物种类非常丰富。

综上所述,海洋气候具有温度稳定、降水充沛、天气多变、海洋生物丰富等特点。

地理 第三章 海洋环境Microsoft Word 文档

地理 第三章 海洋环境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二节天气和气候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

师:有哪一位同学能够根据昨晚的电视天气预报,说出今天的天气如何?(晴朗多云,微风等),比如冷热,干湿,阴晴,风雨等,天气现象是我们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

这种自然现象是不断变化的,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不相同。

但是它是短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天气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一、锋面和天气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冷气团:温度低、湿度小、气压高。

暖气团: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

锋的形成——冷暖气团相遇,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

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锋面降水雨区位置主要在冷气团一侧。

1、概念:冷暖气团交界面叫锋面,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做锋线,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2、分类:冷锋和暖锋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

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

冷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可分为三种时态:①将来时,冷锋即将过境,目前受暖气团控制,天气为晴暖或晴间多云;②现在进行时,冷锋正在过境,一般出现刮风、阴雨和降温天气,③过去时,冷锋已经过境,受冷气团控制,气温明显下降,但天气转晴。

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形表示,三角形加在暖气团一侧,冷锋雨区在锋后。

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

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

暖锋用线条加(黑)半圆表示,半圆标在冷气团一侧。

中国沿海各海域各季节主要气象、水文概况

中国沿海各海域各季节主要气象、水文概况

中国沿海各海域各季节主要气象、水文概况一.黄、渤海区A.气象情况1. 风黄渤海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盛行偏北风,以西北风为主,风向稳定,风力较强。

夏季盛行偏南风,以东南风为主,风向不很稳定,风力较弱。

冬、夏季风期之间各有一个过度期,由冬到夏的过渡期稍长,由夏到冬的过渡期则比较快。

1)季风期冬季风于10月即控制黄渤海区,至次年3月开始衰退,盛行期约6个月。

夏季风于4月即出现于我国东南海区,4~5 月间仍有冷空气南下,因此把 4 月份称为转换期。

夏季风的盛行期为 5~8 月,7、8月份为夏季风的极盛行期。

9 月份西伯利亚高压势力逐渐恢复,迫使夏季风撤退,转换为冬季风,这个转换过程较为迅速。

(今天开始,9月已经来到,黄渤海区域马上就要进入这个可怕的冬季季风期了,大连的小伙伴们头发又要乱了,姑娘们裙子马上不能穿了。

)2)风向冬季盛行偏北风;春季是冬季风转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偏南、偏北气流交替出现,风向分布比较紊乱。

偏南季风开始的时间南部比北部来得早,黄海沿岸一般4月份已转为偏南风,而渤海大部分地区5月份才转为偏南风,真正的东南季风,6月份才能到达北部海区。

夏季风6月开始影响黄海南部,7月份到达黄海北部和渤海,多为东南和南风。

渤海由于地理条件所致,东南季风的特征不甚明显。

秋季是夏、冬季风的过度时期。

黄渤海区自 9 月份已经变为偏北风,10月份迅速加强,经过几次冷空气南下,到秋末已形成频率高,风力强劲的冬季季风。

3)大风大风指6级以上的风,是黄渤海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8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可达60天左右,6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可达100天左右。

以冬季强度最大。

黄渤海区的大风,受地形影响,有明显的地区特征:①渤海海峡和成山角附近,为有名的大风地带,在同一天气系统的影响下,风力比其他地区大 1-2 级。

②当冷空气从内蒙进入东北平原之后,由于受长百山的影响,冷空气沿长百山西侧向西南经辽东半岛入渤海和黄海北部,常引起6~7 东北大风,强度大时可达到山东半岛北部沿岸,这种地方性大风冬季较多。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沿海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沿海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CHAPTER
沿海地区应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措施
建立天气和气候监测网络
01
在沿海地区布局气象观测站,实时监测天气和气候变化情况,为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
02
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渠道及时发布天气和气候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范措施。
加强应急响应能力
03
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相关力量开展抢险救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03
02
01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在沿海地区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发展海洋牧场
利用沿海地区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牧场,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提高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加强海堤、防洪堤等水利设施建设
对沿海地区现有的海堤、防洪堤等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其防洪能力。
完善排水系统
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提高排水能力,避免城市内涝。
开展河道整治
对沿海地区的河道进行整治,保持河道畅通,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沿海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目录
引言沿海地区的天气特点沿海地区的气候类型沿海地区天气和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目录
沿海地区天气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沿海地区应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措施
01
CHAPTER
引言
沿海地区位于海洋与陆地交界处,受海洋影响显著。

中国区域海洋学

中国区域海洋学
海洋与人类文明
Ocean and Human Civilization
中国区域海洋学
概况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北太 平洋西侧,470万km2海洋(国土)水 域,大陆海岸线总长度达18×103km。 邻近海域陆架宽阔,200m水深以内的 大陆架约150万km2。地形复杂,纵跨 温带、副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四 季交替明显,沿岸径流多变,因而具 有独特的区域海洋学特征。
热带,气候差异很显著。尤其温带海域, 四季交替非常明显;即使副热带海域,也 有相应的季节变化。
世界气候分布图
第二节 海洋水文状况
中国近海的水温、盐度、密度、水色和透明度的分布, 既有显著的区域特征,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一、海面热平衡状况
中国近海海面热量收入的主要分量,是射达海面的太 阳总辐射和海-气间感热的向下输送,以前者为主。海 面失热的主要过程是蒸发耗热和海面有效回辐射。
★东海表层盐度分布的明显特征是,西北部的低 盐与东部至南部的高盐形成强烈对比,她们之间 往往出现梯度相当大的盐度峰;至于峰区的位置 和强度的大小,则取决与长江冲淡水的多寡以及 黑潮高盐水的强弱。
第二节 海洋水文状况
★南海表层盐度的分布,近岸和外海的区域差 异很明显。近岸海域大多受低盐沿岸水的影响, 盐度较低,季节变化较大;外海深水区表层盐 度的分布,则为季风环流所左右。
1、海表层水温分布 海表层水温是随机变化的,但借助于统计计算,可以
得出其平均分布状况。 ★南海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比较均匀。 ★东海表层水温冬季分布的明显特点,是西北低而东南
高,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东北走向。 ★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
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 ★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 夏季各海区表层水温的分布,比冬季均匀的多。

基于BOPPPS模型的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教学设计探索

基于BOPPPS模型的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教学设计探索

基金项目:国防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理论课题一般项目“‘军事海洋环境预报保障’课程群案例式教学研究与实践”;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想定作业教学法在海洋环境预报保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编号:HNJG-2020-0025)作者简介:王宁(1988-),男,河南杞县人,讲师,从事海洋环境保障研究;杜辉(1987-),男,安徽亳州人,讲师,从事海洋调查和海洋动力学研究;刘科峰(1978-),男,陕西宝鸡人,副教授,从事军事海洋环境保障研究;张永垂(1982-),男,江苏沭阳人,副教授,从事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研究;郭海龙(1989-),男,甘肃卓尼人,讲师,从事物理海洋学研究;陈希(1974-),男,重庆潼南人,教授,从事海洋环境调查与保障研究。

一、前言课堂教学,是本科生教育的重中之重。

有学者将课堂状态由低阶到高阶分为五重境界,分别是:安静(Silence )、回答(Answer)、对话(Dialogue )、批判(Criti-cal )、辩论(Debate )。

其中“安静”的课堂又叫“沉默课堂”,即整个课堂都是教师在讲,没有提问,也没有学生问问题。

在“回答”课堂上,教师会向学生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对话”课堂指教师有问题问学生,学生也有问题问教师,学生和教师围绕课堂内容开展对话。

“批判”课堂指学生对课堂内容提出疑问。

“辩论”课堂则是教师和学生围绕课堂内容进行辩论。

在这五种课堂中,“安静”和“回答”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批判”和“辩论”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

从“安静”到“辩论”,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目前,不少本科课堂以“安静”和“回答”课堂为主,教学效果不佳。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

而“安静”和“回答”课堂一般只能达到“记忆”和“理解”层次。

要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精彩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而BOPPPS 模型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尤其为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模式。

高考地理2025年海洋与气候知识点解析

高考地理2025年海洋与气候知识点解析

高考地理2025年海洋与气候知识点解析在高考地理中,海洋与气候这一板块的知识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即将参加 2025 年高考的同学们来说,深入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点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海洋的基础知识首先,我们要了解海洋的组成部分。

海洋包括洋、海、海湾、海峡等。

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面积广阔,深度较大,具有独立的洋流和潮汐系统。

海则是洋的边缘部分,面积相对较小,通过海峡与洋相连。

海湾是一片三面环陆的海洋,其深度和面积通常小于海。

海峡则是连接两个海洋或海洋与陆地的狭窄水道。

海洋的温度分布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在水平方向上,海洋表层温度受到纬度、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低纬度地区的海水温度较高,高纬度地区的海水温度较低。

洋流也会对海水温度产生影响,暖流经过的地区海水温度升高,寒流经过的地区海水温度降低。

在垂直方向上,海水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 1000 米以下,海水温度变化较小。

二、海洋的运动海浪、潮汐和洋流是海洋运动的主要形式。

海浪是由风引起的海水波动,其大小和周期受到风力、风时、风区等因素的影响。

潮汐则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导致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现象。

大潮和小潮的出现与月球、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关。

洋流是大规模的海水流动,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风海流是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例如北赤道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等。

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形成的,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洋流。

补偿流则是为了补偿某一海区海水的减少而形成的,分为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

三、气候的形成因素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最根本能源,由于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了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差异。

大气环流能够输送热量和水汽,调节全球的热量和水分分布,例如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等的影响。

中国海域环境ppt课件

中国海域环境ppt课件

海域环境特点
01
02
03
气候条件
中国海域所在地区气候多 样,包括温带、亚热带和 热带气候,影响海域的水 温、盐度等特征。
水文特征
中国海域受季风气候影响 ,海水温度、盐度、潮汐 等水文特征在不同季节有 所变化。
海洋灾害
中国海域面临多种海洋灾 害,如台风、风暴潮、海 冰等,对沿海地区造成影 响。
海洋生态系统
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环境保护会议和论坛,展示中 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果和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海洋气象研究
研究中国海域的气候变化、海浪、潮汐、海温等海洋气象 要素,预测和应对海洋灾害,保障海上交通安全。
海洋技术发展
海洋探测技术
海洋环保技术
发展高精度海洋观测仪器、无人智能 探测技术等,提高中国海域的探测能 力,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更加精准的 数据支持。
发展海洋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技术 ,降低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负面影 响,促进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保护区建设
建立各级海洋保护区 ,对具有重要生态价 值的海域进行保护。
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 监测,确保保护区的 生态功能得到有效发 挥。
制定保护区的管控措 施,限制人类活动, 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 的干扰。
海洋污染治理
加强陆源污染治理,控制污水 、废弃物等污染物排放,减少 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开展海上污染源排查和治理, 对海上生产、运输等活动产生 的污染进行监管和治理。
生态系统类型
中国海域拥有多种生态系 统,包括珊瑚礁、红树林 、海草床等,支撑着丰富 的生物多样性。
生态价值
海洋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 食物、能源等多种资源, 还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环 境等功能。

3第三章 海岸及海域 中国地理 高教版

3第三章 海岸及海域 中国地理 高教版

面积77×104 km2 ,是由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岛以及朝鲜半岛 与日本九州岛、琉球群岛等围绕的边缘海。平均水深349 m,最深 点为2 719 m。
面积约350×104 km2 ,平均深度1 212 m,大陆架以下为阶梯 状大陆坡,大陆坡向下为水深大于3 500 m的中央盆地,最深处可 达5 377 m。
• 渤海沿岸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辽河,海河,黄河 等河流从陆上带来大量有机物质,使这里成为盛产对虾、 蟹和黄花鱼的天然渔场。 • 渤海由河北,山东,辽宁3省和天津市环抱,总共有13座 环渤海城市。 • 过去的数十年中,丰富优质的渔业,港口,石油、景观和 海盐资源,使得环渤海地区经济具有快速发展的显著特征。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工业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领 域之一。
第三章 海岸及海域
第一节 海域环境 第二节 海洋资源及其评价 第三节 海岸
第四节 海岛
内容结构
第一节 海域环境 第二节
海洋资源及其评价 四大海域、海底地貌、海洋水文
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 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量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
第三节 海岸 第四节 海岛
基本格局、滩涂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基本类型、海岛资源评价
开凿一条人工海河贯通胶州湾和莱州湾,使黄海和渤海之间实现海水流动; 山东半岛将被一切两半,胶东半岛也将成为胶东岛———自去年下半年起, 一个关于建设胶莱人工海河,重现700多年前胶莱河繁荣景象的疯狂设想引起 了山东省乃至全国人民的关注。
黄海
• 全部为大陆架所占的浅海。因古黄河曾自江苏北部沿岸汇入黄海,海水含 沙量高,水色呈黄褐色,因而得名。 • 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西面和北面与中国大陆相接,西北面经渤 海海峡与渤海相通,东邻朝鲜半岛,南以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嘴与济州岛西 南角连线同东海相连,东南至济州海峡西侧并经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与日 本海相通。山东半岛深入黄海之中,其顶端成山角与朝鲜半岛长山串之间 的连线,将黄海分为南、北两部分。 • 黄海的水温年变化小于渤海,为15℃~24℃。黄海海水的盐度也较低,为 32‰。黄海寒暖流交汇,水产丰富,特别是渤海和黄海沿岸地势平坦,面 积宽广,适宜晒盐。烟台以西的山东盐区以及辽东湾一 带都是我国重要 的盐产地。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

ouc近海区域海洋学要点声明:近海区域海洋学是⼀门新开的课,从2011级海洋科学开始学习。

这份⾮常详细的重点也是⽼师给11级学⽣的,虽然有点⽼,但是还是很有⽤。

其中12级海科期末考的题⽬我都有标记(凭着记忆的,所以不完整)。

第⼀章海区地理中国近海海域划分位置,即经纬度范围形状特征(长、宽、⾯积)平均⽔深、最⼤⽔深及最⼤⽔深位置海底地形中国海区地形总趋势地势及地貌特征各海区海底表层沉积特征1.中国近海海域划分(位置,即经纬度范围形状特征(长、宽、⾯积)平均⽔深、最⼤⽔深及最⼤⽔深位置)【长宽应该不⽤记】渤海位置:37°07′N~41°00 ′N ,117°35′E~121°10′E形态特征:形似葫芦状,南北长约480km,东西宽 300km,⾯积约 7.7万km2平均⽔深:18m最⼤⽔深:86m最⼤⽔深位置:⽼铁⼭⽔道附近黄海位置:31°40′N~39°50 ′N ,119°10′E~126°50′E形态特征:三⾯被陆地包围,呈反S型,总⾯积为38万km2其中北黄海7.1万km2,南黄海30.9万km2平均⽔深:44m最⼤⽔深:140m最⼤⽔深位置:(⽼师说海槽南边具体没找到)【填空题第⼀题居然就是要我们填黄海最⼤⽔深位置,⽆语了】东海位置:21°54′N~33°17′N ,117°05′E~131°03′E形态特征:东北-西南长1300km,东西宽740km,⾯积77万km2平均⽔深:370m最⼤⽔深:2940m最⼤⽔深位置:冲绳海槽南海位置:2°30′S~23°30 ′N ,99°10′E~121°50′E形态特征:菱形;长轴为东北-西南向,长3100km;短轴为西北-东南向,宽1200km;⾯积350万km2平均⽔深:1212m最⼤⽔深:5377m最⼤⽔深位置:马尼拉海沟南海以东海域:开阔的太平洋2.海底地形:概述:1. 中国近海地形的最⼤特点之⼀,就是有⼴阔的⼤陆架2. 中国海区地形总趋势是⾃西北向东南倾斜,有⼤陆架、⼤陆坡和深海盆地。

海洋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

气候特征
热带海洋性气候景观海洋性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候型。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小,受海洋影响大。在海 洋性气候条件下,气温的年、日变化都比较和缓,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 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大陆性气候的时间晚;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
由于海洋巨大水体作用所形成的气候。包括海洋面或岛屿以及盛行气流来自海洋的大陆近海部分的气候。海 洋气候有以下特点:Fra bibliotek相关对比
大陆气候对比 气温指标
水分标志 气候大陆度
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是夏日凉爽,冬天不冷,日温差小,所以那里是消暑的好地方。大陆性气候, 气候干燥,冬冷夏热,气温的年、日较差都比较大。
大陆性气候夏日炎热不同的气候,主要取决于地表面性质的不同。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在同 样的太阳辐射下,它们增温和散热的情况大不相同。海水吸收热量的本领要比陆地强得多,辐射到海洋上的太阳 热量很少被反射回去,大部分被海水吸收,并通过海水的波动,把热量存贮在海洋内部。这样,即使在烈日炎炎 的夏季,海洋里的温度也不会骤然升高。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洋里温度的变化要小得多。到了冬季,虽然太 阳辐射减少了,但海洋里所贮存的大量热量开始稳定地释放出来,于是,海洋及其附近地域的温度比同纬度的其 他陆地地区要高。因此,海洋犹如一个巨大的温度自动调节器,使附近地区的气温形成了冬暖夏凉的特点。
西欧位于北纬30-40度左右,受偏西风的影响,从大西洋上吹来的水汽可以影响到。而北美洲的地形是西边 高,中间底,东边略高,从太平洋上吹来的水汽被落基山脉阻挡,只有沿海边缘地区才能受到影响,且有阿拉斯 加暖流经过。所以北欧范围大,北美洲范围小。
气候
位于大陆西岸,南、北纬40°~60°地区。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冬无 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年、日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 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风坡可达2000~3000毫米,甚至更高。这种气候在西欧最为典型,分 布面积最大,在美洲、非洲大陆西岸相应的纬度地带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

第三章 近海中国地理

第三章 近海中国地理
• 夏半年降水量增大,沿岸水旺盛,表层 盐度普遍降低;
• 冬半年蒸发强烈,且沿岸水缩小,表层 盐度普遍增大。
• 近岸区域表层盐度季节变幅最大;外海 区域表层盐度季节变幅也较大;
• 表层以下季节变幅一般不朋显。 • 各海区盐度的分布与变化具有明显的差
异。
19:06:30
第三章 中国近海
• 渤海,盐度最低,年平均值约30‰。
19:06:30
第三章 中国近海
• 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入海 河川径流量的多寡、蒸发和降水量、 海流的强弱和水团的变化。
• 近海盐度空间分布的特点是:表层 低,下层高;近岸低,外海高。
• 近岸区域受陆地径流影响,盐度梯 度大,外海区则梯度小。
19:06:30
第三章 中国近海
盐度季节变化的特点是:
夏季
• 水温分布呈复杂状态。 • 沿岸水温急剧上升,表层水温可达28℃
• 长江口外有一低盐高温水舌伸向东北;
• 海区西北部有黄海冷水舌向东南方延伸,
• 两侧为高温的对马暖流及台湾暖流包围, 水平梯度很大。
19:06:30
• 南海, 第三章 中国近海
水温有明显的热带深海特征,温 度高而年变化小。 • 冬季海区北端最低水温仍在16℃以上,海盆 区在26℃左右,南部大陆架区高达28℃以上。 • 夏季表层水温均在28℃以上,分布非常均匀, 只在海南岛东部,粤东以及越南沿岸等存在 几个范围不大的低温区,为上升流所致。 • 夏季大部分海区的层化现象显著,出现较大 的温跃层。南海深海盆区水温的分布与太平 洋水极为相似,显然是因为同太平洋水充分 交换的结果。
• 东海,盐度的分布主要取决于高盐的黑潮水
及低盐的沿岸水的消长。平均盐度约33‰,黑 潮区高于34‰,江浙沿岸通常低于 30‰。

中国近海海洋学

中国近海海洋学
2 海洋水文状况
(1)海面热平衡状况 中国近海海面的热量收入以射达海面的太阳的总辐射为 主,以海 - 气间感热的向下运送为辅。海面失热的首要进程是 蒸发耗热和海面有用回辐射。 (2)密度的分布 因为遭到水暖和盐度的影响,中国近海表层的密度,冬日 较着大于夏日。 (3)水温和盐度随时间变化 渤、黄东三海大部分都位于温带,四时瓜代较着,表层水 暖和盐度以年周期为随时候转变。 (4)跃层 中国近海各海区内,跃层的种类很多,既有温、盐、密度 跃层,也有其他海洋环境参数的跃层。此中的温跃层最具有代 表性。[2] (5)透明度 渤海的透明度最低,黑潮海域的透明度最高。 (6)海冰的分布与变化 中国近海海冰,仅仅在冬季的时候出现在渤海地区和北黄 海沿岸地区。
(2)黄海:浮游生物以温带种占优势,多为广温性低盐种, 春,秋季节数量最高。底栖动物有较较着的暖温带特点,在黄 海沿岸浅水区,重要是广温性低盐种。[7] 底栖生物的总生物量 的季节性转变由大到小依次是:秋,夏,春,冬。[8] 最主要的 浮游生物资源是中国毛虾,太平洋鳞虾,海蜇等。首要渔场有 海洋岛,石岛,海州湾等。[9]
3 化学、动力与矿物资源
(1)渤海 环渤海沿岸有许多著名的盐区,还有丰富的风能和波能资 源,而且渤海海峡的潮流很强,是潜在的潮流发电能源,并且 有丰富的矿产和油气资源。 (2)黄海 黄海有发达的盐业生产,由于盐区的生产十分发达,还带 动了制碱,制酸,制肥等一系列的化工产业的发展。有丰富的 矿产本钱,和敷裕的风能本钱。[3] (3)东海 东海的盐度固然比渤、黄海的盐度都高,可是因为降水比 力多,以是盐业没有渤、黄海发财。黑超的流向稳定,流速强 盛,具有可观的海流发电量。 (4)南海 南海的海域广阔,波能资源尤其丰富,有利用温差发电的 极好条件。
【参考文献】

理解海洋和海岸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理解海洋和海岸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形成原因
砂质海岸通常出现在被海 洋包围的盆地或河口地区 ,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 口附近堆积形成沙滩。
景观特色
砂质海岸沙滩宽阔,沙质 细腻,是良好的海滨浴场 和旅游胜地。
淤泥质海岸
地形特点
由细粒的淤泥和粘土构成,海岸线平 直,滩涂宽广。
景观特色
淤泥质海岸滩涂肥沃,是重要的农业 和渔业区,同时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 栖息地。
理解海洋和海岸的地形和气候特 征
汇报人:XX 2024-01-28
• 海洋与海岸概述 • 海洋地形特征 • 海岸地形特征 • 海洋气候特征 • 海岸气候特征 • 海洋与海岸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
01
海洋与海岸概述
海洋的定义与分类
海洋定义
海洋是地球上覆盖大部分表面的 盐水体,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 相通的广大水域。
04
海洋气候特征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比较
温度变化
01
海洋性气候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小,而大陆性气候年温差和日温
差较大。
降水分布
02
海洋性气候降水分布较均匀,而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季节变
化大。
风向和风速
03
海洋性气候风向多变,风速较大,而大陆性气候风向较为单一
,风速较小。
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热力作用
01 02
定义与特征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通常持续数月至 数年;拉尼娜现象则是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持续时间较 短。
影响范围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广泛影响,包括改变降水 分布、引发极端天气事件等。
03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尽管人类活动可能对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发生产生一定影响,

中国近海海洋水文气候区划:Ⅱ.聚类分析和模糊聚类软划分

中国近海海洋水文气候区划:Ⅱ.聚类分析和模糊聚类软划分

中国近海海洋水文气候区划:Ⅱ.聚类分析和模糊聚类软划分陈上及
【期刊名称】《海洋学报》
【年(卷),期】1995(017)003
【摘要】本文对文献(1)给出的中国近海历年海洋水文气候要素的主因子分析结果,进行了谱系聚类分析和模糊聚类软划分,把中国近海划分为3个气候带、9个气候区和1个亚气候区,通过与水文季节分布特征及海洋动、植物种类区系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气候区都有其特有的季节特征及生物区系分布特征、均相互对应,从而证明上述10个气候区的划分是合理的。

【总页数】8页(P1-8)
【作者】陈上及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2.1
【相关文献】
1.软划分模糊聚类分析法在推求设计典型年降雨过程的应用 [J], 洪登明
2.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在小气候区划中的应用 [J], 赖晓燕;宁正元;郑鹏;王霞;赵艳萍
3.中国近海海洋水文气候区划:I.主因子分析 [J], 陈上及;姚Shi予
4.中国近海海洋水文气候季节的划分 [J], 陈上及;何维焕
5.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某地区气候区划 [J], 王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海北部:450-500 MJ·m-2·月-1 南海中部:550-600 MJ·m-2·月-1 南海南部:600-630 MJ·m-2·月-1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太阳辐射:年际变化
太阳黑子活动11年周期:太阳活动极大值对应太 阳辐射负距平;极小值对应正距平。
渤海近几十年来出现的严重冰情年,大都是在太 阳活动的极大值年附近发生的。
黑潮区:高SST,向大气输送大量的水量和热量(东海 的高云量区)
复习
在海图上标出以下地理位置
济州岛 南沙群岛 对马海峡 琼州海峡 长江口 辽河口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大气环流
平均纬向环流 + 平均经圈环流 + 平均水平环流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大气环流
平均纬向环流 + 平均经圈环流 + 平均水平环流
大气环流
平均纬向环流 + 平均经圈环流 + 平均水平环流
由海陆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地形的影响所产 生;高低压活动中心
亚洲高压(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 1036hPa,冬季) 阿留申低压(1000hPa,冬季为主)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997hPa,夏季) 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1027hPa,全 年存在,对我国影响主要在夏季)
低值-粤东近岸: 400 MJ·m-2·月-1
南海中南部:700-750 MJ·m-2·月-1 高值-菲律宾西侧: >750 MJ·m-2·月-1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太阳辐射:夏季
南北差异小,斑块状 渤海:600-650 MJ·m-2·月-1 黄海:530-550 MJ·m-2·月-1 东海、南海北部:650-680 MJ·m-2·月-1 南海中南部:560-600 MJ·m-2·月-1
范围:5000-7500 MJ·m-2·a-1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太阳辐射:季节变化
南海:季节变化不明显 渤黄东海: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太阳辐射:冬季
渤黄东海:200-250 MJ·m-2·月-1 高值-渤海、黄海西部: 250-260 MJ·m-2·月-1 低值-黄海中东部、东海黑潮区: <200 MJ·m-2·月-1
(第三节)
气候是怎么形成的?
气候要素 •气温 •气压 •风 •云 •降水 •海雾 •能见度
(第四节)
如何描述气候?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太阳辐射:概况 地球上自然热能的总热源 大气活动的基本动力
其空间不均匀性和季节变化是产生气候差异 和季节的原因
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云状、云量、昼长、 太阳活动
高值区在18 °-31°N附近,副高,云量低 低值区,黄海,雨带北移
南海中南部,西南季风,云量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太阳辐射:秋季
总体格局类似冬季 渤黄东海:350-400 MJ·m-2·月-1
高值-渤海、黄海西部: 400-430 MJ·m-2·月-1
低值-黄海东部: 350 MJ·m-2·月-1 东海中北部 375 MJ·m-2·月-1
南海北部:250-300 MJ·m-2·月-1 南海中部:450-550 MJ·m-2·月-1 南海南部:600 MJ·m-2·月-1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太阳辐射:春季
基本成纬向分布 渤黄海:550-600 MJ·m-2·月-1 东海:380-400 MJ·m-2·月-1 南海北部:400-600 MJ·m-2·月-1
第一节 概论
• 什么是气候? •为什么研究气候? • 本章知识结构
什么是气候?
第一节 概论
天气:某地或某海区,在某一瞬间(短 时间)内风雨、冷暖、干湿、晴阴 等大气状态及其变化。
在某一时间段内,大气中各种气象 要素的综合表现及其变化的总称
气候:某地或某海区,多年(较长时间) 常见的和异常的天气状况及其变异
下垫面环境条件:海陆分布
动力性质的差异
粗糙度海洋小于陆地 风速海洋大于陆地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地形
山脉:向阳面气温高于背阳面;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 海峡和峡谷:狭管效应,风大浪大流急 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寒潮南下,不利于夏季风登陆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海流
上升流区:低SST,多海雾
为什么研究气候?
第一节 概论
气候因子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水文要素, 大气是海洋运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温:气温;风;云;蒸发;日照 盐:蒸发;降水 密:主要由温盐决定 浪:风浪 潮:气象潮 流:风生环流
本章知识结构
第一节 概论
气候形成的因子 •太阳辐射 •下垫面的环境条件 •大气环流
(第二节)
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 •寒潮和冷空气 •副高 •温带气旋 •热带辐合带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下垫面环境条件
➢海陆分布 ➢地形 ➢海流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下垫面环境条件:海陆分布
热力性质的差异 对温度影响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海洋小于陆地
海陆风、季风 海陆风:中尺度,沿岸,白天海风,夜晚陆风 季风:大尺度
对湿度影响 海面是水汽主要来源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纬向分布斑块 南北差异冬大夏小 年代际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太阳辐射:空间分布 随纬度增高而减低,尤以南海最明显 渤海:5500 MJ·m-2·a-1 黄海:5000-5500 MJ·m-2·a-1 【西部大于东部,云量】 东海:5000 MJ·m-2·a-1 【最低】 南海北部:5500-6500 MJ·m-2·a-1 南海中部:7000-7500 MJ·m-2·a-1 南海南部:>7500 MJ·m-2·a-1 【最高】
大气环流最基本的状态: 以极地为中心旋转着的沿 纬圈方向的气流
极地东风 中纬西风 热带东风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大气环流
平均纬向环流 + 平均经圈环流 + 平均水平环流
由于太阳辐射纬向分布不 均匀造成,风速比纬向环 流低一个量级
Hadley环流 Ferrel环流 极地环流
第二节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海洋技术专业学科基础课
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
第三章 海区气候
1 概论 2 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 3 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4 海区的主要气候要素特征
教学要求
• 熟悉影响中国近海的主要天气系统 • 了解中国近海气候特征及对海洋物理特性的
影响 • 了解风、温、压、降水、海雾等分布特征,
太阳辐射量纲与量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