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静为动”手法例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静为动”手法例说

古代诗人在写景状物时候,常常要反复运用到一种技巧,就是化静为动。化静为动的手法在于赋予平常的景物以新的状态,给读者以新的感受,从而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这方面最典型的要属李白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其中的“山衔好月来”就属于典型的化静为动。

唐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曾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草色怎么能入帘呢?实质上作者是使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

唐人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中的“青山欲共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也是此类写法的典型。

王维的《新晴野望》中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对山的描写也是化静为动。

宋朝张耒有诗《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其中的“‘数峰清瘦出云来’即为化静为动。

北宋诗人宋祁在他的《《玉楼春》中曾写出“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即为化静为动的典型,修辞上则使用了拟物手法。而北宋的张先张三影在他的《天仙子》中曾写出“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这其中对花的描写“花弄影”也是化静为动。

王安石在他的《题湖阴先生壁》曾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此处对山的描写“排闼送青”即属于化静为动。

苏轼《江上看山》诗曰:“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其中前四句对山的描写,是非常经典的化静为动。

南宋诗人萧德藻所写的“稚子推窗窥过雁,数峰乘隙入西轩”中对山峰的描写就属于化静为动。

李清照在《渔家傲》中写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此处对星河的描写也属于化静为动。

陆游曾有诗《南定楼遇急雨》,其颔联写道:“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此处的“江山重复争供眼”化静为动的味道很明显。

宋人刘著在他的《鹧鸪天》中写道:“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此处对银河的描写也是化静为动。

杜牧在他的《阿旁宫赋》中有描述阿旁宫的句子“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其实也是化静为动。

元曲作家张养浩在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第一句即写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此句中的“峰峦如聚”即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

清代诗人雪峤曾有诗云:“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无过是吾家。青山个个探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此处对青山的描写从描写的角度是化静为动,从修辞的角度,则是运用了拟人手法。

又比如清才子袁枚之《独秀峰》: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这首诗极言独秀峰孤兀参天,并寄寓了孤高自守的高尚追求。“插‘字化静为动,山由无到有、直冲云天的过程被动态的呈现出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独秀峰的独特姿态。

毛泽东作为一位豪放派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对前人的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也是非常娴熟的。比如他的《十六字令》中的“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刺破青天锷未残”之句,还有他在《七律·登庐山》中所写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以及他的《忆秦娥·娄山关》“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中的“苍山如海”,还有他在《沁园春·雪》中所写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都是化静为动的典型。又如他的《菩萨蛮·黄鹤楼》中的“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中的“龟蛇锁大江”,他的《念奴娇·昆仑》中写昆仑山的诗句“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亦是如此。

鲁迅先生在他的《社戏》一文中曾经写道:“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此处对山的描写,也是化静为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