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心得体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资料多篇教学随笔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资料多篇教学随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今天,新华学校的王晓玲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教学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听完课,有以下三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
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
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观课感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观课感听了谷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感觉收获特别大。
在谷老师的这节课以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与教态,严谨的数学语言,中肯有激励性的评价,让学习过程如潺潺流水,顺畅自然,师生和谐充分互动,更充满了浓浓的探究性,体现了学科特点。
充分落实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打造了信息技术下的生活化、问题化、活动化(富有探究性)的数学课堂,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与研究成果的交流中思维碰撞与共鸣,切实引领学生在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环节。
这节课是成功的,更是精彩的!接下来,就吴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目标达成度方面具体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体会:一。
信息技术有效辅助支持,探究过程完整、深入、有效。
导课谷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点以同一个方向运动变成线;线以同一个方向运动变成面;面以同一个方向运动变成体(这里是一个长方体),直观的动画展示在学生充分的想象交流之后,这样的“学生在前”的理念整节课体现尤为突出。
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下积极性和求知欲。
在学生借助学具找、摸、指点线、面的体验活动中借助课件进一步明确,继而以引领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出示合作探究明确要求;在交流探究结论后利用课件演示平移的方法得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殊途同归获得长方体的特征。
在至少保留多少条棱还能想像出长方体原来的形状和大小的合作操作交流后利用课件动画演示验证想像和明确结论,从而明确长方体长、宽、高的定义给学生以有力的思考、想象的引领,增进了对长、宽、高三条特殊棱的认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
练习环节直观呈现长、宽、高引发思考与想像进一步体会长方体特征的同时,逐步体会长方体逐步变成特长方体、正方体的变化,拓展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最后以直观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及知识经验与学习方法的小结呈现。
二、探究过程扎实,循序渐进。
本次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自主活动,三次有效推进的合作探究活动(一)自主活动体验。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推荐3篇2024年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第【1】篇〗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
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教学体积计算的时候,刚告诉学生要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有同学说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显然有些学生通过自学已经知道了计算公式,但当我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这些同学傻眼了,显然他们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这时引导学生用体积单位摆出的长方体,通过填写长、宽、高、正方体的个数和体积的个数,重而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第【2】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一)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首先要想好“怎样做”。
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征的讨论过程中,首先抛出“怎样去观察这样的两个长方体?它的特征可以怎样分类去研究?”也就是首先解决怎样做的方法问题,这里的讨论价值在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让每个人都能做得聪明获得成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成效。
在教学中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
全体学生认识到只有按“面”、“棱”、“顶点”进行分类观察,分类整理,然后再归纳,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它的特征。
一改以往学习活动无序,结果照本宣读的低效状态,真真将学生的.思路打开,能按照自己的设想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面对的问题。
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二)学生体会到方法的迁移使学习活动是那样的轻松愉快。
在学生观察正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回答:“能不能用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去观察思考?”的问题,顺势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的方法迁移到发现正方体的特征中来,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学习活动是那样的轻松愉快,一方面有效地调剂了当时学生学习的疲劳情绪,另一方面比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迁移能力。
(三)让学生体会到列表整理知识的数学方法的价值。
当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分类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找出来以后,面对这么多的知识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用列表的方法将它有条理地、清晰地呈示出来也就顺理成章,不是一件难事了,让他们比较深的又一次体会到运用列表的方法一一列举的数学方法的价值。
然后通过对表内数据进行分析,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到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了他们之间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纵观全课,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学生的心智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这个过程也就是使新学习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更加直观、形象,主动的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名称及关系。
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精选15篇)
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精选15篇)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篇1对本节课进行回顾、梳理,我认为值得思考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发现自己废话还是很多,课堂语言不够精练,重复学生的话太多。
老是担心学生不懂。
还没等到学生说完教师接着引导说。
我觉得这个环节是比较失败的,主要是教师说的过多代替了学生思维,妨碍了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所得内化,同时也妨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环节比较乱,衔接不自然,对概念的教学不够到位。
但对长宽高变式练习,还是觉得学生都理解了。
3、学生之间评价不到位。
在学生汇报自学提纲中的问题时,教师评价过多,没有充分发挥生生之间的评价作用。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教师及时评价性语言欠缺。
例如,在学生汇报有多少棱和你是怎么知道那些相对面完全相同时,学生汇报的方法比较好或比较新颖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性语言,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时间上的把握不好,比如不用学生填书上的问答,直接给出两个探究的问题“长方体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的哪些棱的长度是相等的?”这样更节省时间。
应该每次备课做到重点要花多少时间,合理把握时间。
6、板书问题,自己字体有点大,显得结构不好看,书写有点随意,切忌书写规范,字体大小适中。
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篇2教学中的不足:1、我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
在研究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充分。
2、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捕捉。
3、练习的设计要更全面、更扎实、更巧妙。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篇3作为工作一年多的教师,也可以称为新教师,在备一节课时我都非常重视重点、难点,重点是这节课学生要掌握的知识,难点是对于学生来讲很难突破的那些知识,一个学年下来我觉得我在重点的把握上还是有所进步,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节课我把重点定在认识长方体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面、棱、顶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磨课心得体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磨课心得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磨课心得体会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对的第一次深入的,所以课的难点就是学习它们的特征从中培养的空间。
在最初的中,活动1我是通过学生观察我手上的长方体去引领学生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在设计时,我正好在上一年级的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其中就有长方体和正方体,所以我觉得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学生应该很清楚,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习来很,我讲起来也很吃力,也很空洞,学生糊里糊涂,我更是急得一身汗,花了太多的时间却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效果。
后来,通过李校长和曹主任给我的一番建议,我恍然大悟,我找到了我接下来突破本节课重点的切入点了。
首先,我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深入的了解,学生对于图形的知识遗忘也是需要顾虑的’,而且学生学习立体图形需要去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的掌握。
后来,我通过整改,将活动1这样设计了,首先,引导学生认识面、棱、顶点,这样慢慢在知识体系中开始建立框架,然后接着让每一位学生带着问题去摸一摸长方体,这样学生活动起来就有了方向标,感受也更深刻一些了。
就从这一点的设计者我明白了,我们在设计一堂课时,起点定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情况,空间观念对于成人来说可能比较简单,但是孩子的思维中空间观念是比较薄弱的,我们要充分地让他们去感受去领悟,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也更易于学生去掌握,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小学阶段图形学习的一个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时不能忽略。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磨课心得体会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对立体图形的第一次深入的学习,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就是通过学习它们的特征从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最初的设计中,活动1我是通过学生观察我手上的长方体去引领学生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在设计时,我正好在上一年级的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其中就有长方体和正方体,所以我觉得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学生应该很清楚,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习来很吃力,我讲起来也很吃力,也很空洞,学生糊里糊涂,我更是急得一身汗,花了太多的时间却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效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
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
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
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
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课反思(四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课反思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是从原有知识的复习入手的,学生在___年级的教材中对长方体有过初步的认识,所以我预先布置了预习作业,安排学生制作长方体并要求他们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入手,自己来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例1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结合学生的预习时的发现,对长方体的特征经行补充和完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和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看、摸、量直观的感受长方体的面是长方形,利用学具中的小棒搭,是学生发现在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会是正方形,利用小组合作拼相对面的环节让学生理解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利用量让学生感知___条棱可以根据长度分成___组每组中的___条都是相对的,并且长度都相等。
学生在动手操作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深刻的了解了长方体的特征,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直观观察和操作后,教师再教学直观图的画法,从直观实物引入对长方体的表象,是学生知道因为视角原因,长方体一般只能看到___个面,从而理解透视图为什么要这样画,通过练习加强学生画直观图的熟练性。
在后面的“课堂小练习”和“课堂小结”环节中,教师采用学生做题,教师点评的形式,是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利用课后时间查漏补缺,更好的学习。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
每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会遇到问题,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
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心得体会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心得体会尹丽娟一眨眼,本学期最难教的一个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就这样在我手上完成了教学。
学生们单元测试考得不尽人意,但却已经尽力。
回想这一过程,我有很多感慨和反思。
这个单元,最基本的要求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会求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这里一共要教学6个独立公式,还要加上体积的统一公式V=sh。
接着,还要求学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要学好这一单元,得突破三座大山——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
按照学生惯有的学习方法,背公式,然后计算。
但是,公式这么多,太容易混淆了,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尽量让学生先理解,再熟记。
棱长总和,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12条边的和”,学生能记好。
比较麻烦的是表面积,看它的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这条长长的公式,看着就头晕,好不容易背下来吧,题目又这样考: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2dm、3dm、4dm,求它前面、上面的面积。
已知教室是一个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8m、6m、4m,教室门窗面积为10m²,如果要粉刷这个教室,要刷多少平方米?刚才的公式是求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那如果单独求一个面或者不足六个面的面积,公式用不了了,怎么办?分析原因,最主要的是大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如果题目不给出图,他们就会无从下手。
我想了一个办法,教学生画出“三线图”,也即画“一横一竖一斜”三条线,分别标上长、宽、高,这样的图画起来不难,学生容易掌握。
有了这“三线图”,再稍微引导一下,学生不难发现,前面(后面)的面积=长×高,上面(下面)的面积=长×宽,左面(右面)的面积=高×宽。
这样,即使忘记公式,只要把“三线图”画出来,一样可以顺利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对于一些实际问题,如粉刷教室,只要刷四周和天花板,地板不用刷,有些学生喜欢先用公式把6个面的面积都求出来,再减去“下面”的面积,有些学生喜欢分别求出5个面的面积再求和,这些方法我都一一给予肯定,顺着学生的思维,他喜欢或者习惯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不强求一定要一个套路去解决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必备1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必备1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简单的几何体。
学生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了解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
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
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与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应用亲切、拟人化的口气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长方体这个新朋友,并谈一谈这个新朋友带给你的感觉,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反馈,进行再认识。
并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一人指,一人回答,进一步强化对于顶点、面以及棱的巩固。
3、在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体以后,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记录下来。
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在这一环节,我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让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记录,最后交流总结得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学生的再观察,讨论、辩析、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对于特殊的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他四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并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心得体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心得体会第一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心得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心得体会两位老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都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在教学设计时都有创意,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一点体会如下都是通过活动来感受认识长方体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
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把形体是长方体的实物从诸多实物中辨认出来,作为研究的对象。
因为研究的不是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而是它们共同的几何属性,因此,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即舍去这些实物的颜色、质料、用途等特征,而把它们共同的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
接着,学生边观察边双手抚摸、观察长方体的模型,闭眼想这个模型,感受到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这就为进一步对长方体作科学的认识打好基础。
都是以模型为依托,对长方体做几何学分析,发展逻辑思维。
所谓对长方体作几何分析,是指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研究面与面、面与棱的关系,棱与棱、棱与顶点的关系,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等。
每个学生手中都模型,两位老师教学时,学生随着他们的指点,仔细观察模型,用手指点数面、棱、顶点的数目,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棱又怎样分成长度相等的3组,长方体的三条棱怎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等等。
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如果只有教师手中有模型,那么学生也只能作“观众”和“听众”,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也必然要大打折扣。
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两位老师都强调了必须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从而概括出“三组相对的面面积分别相等”,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等教学过程中,有了形象思维支持,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
让学生通过想象,构想特定的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读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感作文
读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感作文最近读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你说这长方体和正方体,看起来平平无奇,不就是几个面、几条棱、几个
顶点嘛,但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
就说这长方体吧,长长方方的,像个老实憨厚的家伙。
它的六个面,有的
长得一模一样,有的完全不同,就像人的性格,有相似也有独特。
还有那棱,
长长短短的,排着队,像是在比谁站得更整齐。
计算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时候,一开始我还真有点晕头转向,不过多琢磨几遍,也就慢慢搞清楚了。
再看看正方体,那可真是个“方正君子”,六个面完全相同,棱也都一般长,整整齐齐,规规矩矩。
感觉它就是个追求完美的“强迫症患者”,一切都
那么对称,那么均匀。
通过读这些知识,我明白了数学世界里,哪怕是这么简单的形状,都藏着
无数的奥秘和规律。
就像我们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只要用心去观察、去
思考,都能发现不一样的精彩。
而且啊,我还想到,我们人有时候也像长方体和正方体。
有的人性格多样,像长方体;有的人则始终保持着一种坚定和纯粹,像正方体。
但不管是哪种,
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这次读长方体和正方体,不仅让我学到了数学知识,还让我对生活有了新
的思考,真是收获满满!。
小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观课心得
小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观课心得观看了张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以后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而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能力差点的学生来说是有点难度的,而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是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正方体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
下面我对张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感悟总结如下:一、关注学生的学习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因此教学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学会思考,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的一个方面。
教师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体验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也注重了要“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以此调整深化学习活动,使学生对长方体面的特殊之处(有的长方体中有2个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理解,在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
二、联系本质引导辨析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看一看,摸一摸,画画,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得主动,在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时候,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观察交流,自己探索得出长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
的确有所收获。
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所以,这里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只需适当的点拨就可以了。
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相互合作、帮助,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节课力求做到: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由教师给出;凡是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就不由教师包办;凡是能由学生完成的表述就不由教师说出。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8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8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篇1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简单的几何体。
学生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了解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
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
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与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应用亲切、拟人化的口气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长方体这个新朋友,并谈一谈这个新朋友带给你的感觉,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反馈,进行再认识。
并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一人指,一人回答,进一步强化对于顶点、面以及棱的巩固。
3、在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体以后,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记录下来。
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在这一环节,我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让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记录,最后交流总结得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范文(二篇)
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反思范文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深深地体会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这段学习期间的反思,我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了改进的方向。
首先,我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理解不够清晰。
长方体是一种有6个面,并且每个面都是矩形的立体图形,而正方体则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即所有的面都是正方形。
我在学习时没有充分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导致在做题时经常会将题目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混淆。
这个问题拖累了我在学习中的进步,并且影响了我对于空间形体的认知。
其次,我在学习中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性没有进行归纳总结。
在这段学习过程中,我对于这两者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仅仅停留在了表面的认识上,并没有深入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这导致了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无法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题。
我发现自己对于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三,我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
这一点表现在我经常会忘记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尤其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更加困扰。
我意识到这是因为我对于公式记忆不够扎实,对于计算方法缺乏实践经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加强对于公式和计算方法的记忆和练习,通过反复做题来提高计算的熟练度。
最后,我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场景了解不够广泛。
在这段学习中,老师的讲解仅仅停留在班级教学的范畴,没有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结合。
这导致了我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无法实际运用。
我认识到要提高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必须要扩大知识的范畴,多接触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的场景。
通过对于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习过程的反思,我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要提高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定义的理解。
其次,我要归纳总结学习内容,加深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
意外的精彩——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与感悟
意外的精彩——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与感悟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有一次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让我受益匪浅。
这次教学既增加了学生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又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接下来,我将分享这次教学反思与感悟。
首先,我决定采用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
我为每位学生准备了纸板,并让他们手工制作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通过亲自动手做,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了这两种立体形体的特点。
他们发现长方体有三组边长,而正方体的边长均相等。
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思维上更深入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我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知。
我带来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纸盒、小方糖等。
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摸索,发现这些物品的形状特征与他们在纸板上制作的形体是相同的。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实际地感受到几何形体的存在,激发了他们对几何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数学属性进行深入剖析。
我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如长方体的六个面彼此平行且相等,而正方体的六个面均为正方形。
通过这种系统化的学习,学生不仅在视觉上掌握了它们的外形特征,更深入地理解了它们的数学本质。
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些趣味性强的互动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
例如,我组织学生进行团队竞赛,让他们通过拼装纸板,展示自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
这样的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巩固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不仅认识到了有效教学的重要性,也深刻理解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的决定性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刺激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我发现,学生们在参与到实际操作中,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能够更深入、更准确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同时,我也意识到,教学不仅仅只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让他们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体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听课体会这次有幸聆听了袁睿老师讲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这个课,收获颇多,感触很深。
袁老师讲的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并且已经会初步判断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
这节课是学生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点的一次飞跃。
同时,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要使学生为进一步为学习其它立体几何图形的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面、棱、顶点各部分的特征,能准确找出它们的长、宽、高。
袁老师在课堂中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1、有效利用学习起点。
在引入新课部分,教师先出示一张纸,然后一摞纸,让学生感受形和体的关系。
在让学生回忆长方体的相关内容,“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等这些问题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2、小组合作实效性强。
袁老师在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的方法研究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都有哪些特征?”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又能够让学生在这样一个相对开放的研究问题中充分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与探究水平。
3、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信。
比如,让学生来前面展示如何数面的个数,数棱的条数,上来展示的学生所使用的方法说的不清楚,老师此时能够即时肯定学生的方法。
给学生自信。
学生在后面的汇报中越来越精彩。
总来说之,本节课袁老师力求做到:“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由教师给出;凡是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就不由教师包办;凡是能由学生完成的表述就不由教师说出。
这三个凡是贯穿了全堂课教学的始末,”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最新7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最新7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教者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创意。
一、通过活动与感受认识长方体。
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
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是长方体的实物(学生已学过长方体的初步认识),作为研究的对象。
接着,学生边观察边双手抚摸、玩弄长方体的物体,,感受长方体的形式,为进一步对长方体作科学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以模型为依托,对长方体做几何学分析,发展逻辑思维。
所谓对长方体作几何分析,是指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研究面与面、面与棱的关系,棱与棱、棱与顶点的关系,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等。
每个学生手中都模型,教学时,学生随着老师的指点,仔细观察模型,用手指点数面、棱、顶点的数目,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棱又怎样分成长度相等的3组,长方体的三条棱怎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等等。
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必须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从而概括出“三组相对的面面积分别相等”,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等教学过程中,有了形象思维支持,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
通过想象,构想特定的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还必须把分析的结果综合为整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
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
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
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
2024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心得
2024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心得听完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课程,我对这两个几何体的特性和计算公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它们具有不同的形状和特点,但是计算表面积的方法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首先,长方体是一种具有六个面的几何体,其中包括三组相对平行的面。
它的每一个面都是一个矩形,因此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通过计算每个矩形面的面积并累加得到。
根据课堂上学到的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表示为:表面积 = 2 * (长 * 宽 + 长 * 高 + 宽 * 高)这个公式很容易记忆,也很简单易懂。
通过计算长和宽、长和高、宽和高的乘积,并将它们相加起来,我们就可以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
听完课程后,我进行了一些实际的计算实例,发现这个公式适用性很广泛,并且计算结果准确可靠。
与长方体相比,正方体是一种更加特殊的几何体,它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正方体的特点之一是,所有的面都具有相同的边长。
因此,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简化为计算一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并将其乘以6(正方体有6个面)。
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表示为:表面积 = 6 * (边长 * 边长)这个公式非常简洁明了,它直接给出了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通过计算边长的平方,并将其乘以6,我们就可以得到正方体的表面积。
听完课程后,我尝试了一些实际的计算例子,发现这个公式非常便于使用,而且结果也是非常准确的。
值得注意的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们只需要知道它们的尺寸参数,而不需要了解内部的结构和细节。
表面积是用来描述几何体外部的特征,它直接与体积无关。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只需要考虑几何体的尺寸参数,就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它们的表面积。
在课程中,我还学到了一些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应用技巧。
例如,当我们知道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时,可以通过已知的体积和相应的公式,解方程求解出尺寸参数,然后再计算出表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心得
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心得体会
两位老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都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在教学设计时都有创意,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一点体会如下都是通过活动来感受认识长方体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
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把形体是长方体的实物从诸多实物中辨认出来,作为研究的对象。
因为研究的不是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而是它们共同的几何属性,因此,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即舍去这些实物的颜色、质料、用途等特征,而把它们共同的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
接着,学生边观察边双手抚摸、观察长方体的模型,闭眼想这个模型,感受到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这就为进一步对长方体作科学的认识打好基础。
都是以模型为依托,对长方体做几何学分析,发展逻辑思维。
所谓对长方体作几何分析,是指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研究面与面、面与棱的关系,棱与棱、棱与顶点的关系,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等。
每个学生手中都模型,两位老师教学时,学生随着他们的指点,仔细观察模型,用手指点数面、棱、顶点的数目,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棱又怎样分成长度相等的3组,长方体的三条棱怎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等等。
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如果只有教师手中有模型,那么学生也只能作“观众”和“听众”,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也必然要大打折扣。
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两位老师都强调了必须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从而概括出“三组相对的面面积分别相等”,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等教学过程中,有了形象思维支持,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
让学生通过想象,构想特定的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两位老师都把分析的结果综合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