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地球的力 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神奇的地球引力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神奇的地球引力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与目标教学背景地球引力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也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
而论知识与实践的综合能力,大班幼儿正处于构建阶段,他们既需要知识的引导,又需要实践的能力提升。
通过引导幼儿把地球的引力变得直观化、触手可及,有利于幼儿增强对物质的理解,立体物体的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教学目标•能够简单描述地球的物理现象与引力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地球引力的力量•能够辨认不同物体对地球的引力大小•能够就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思考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地球引力与物体的吸引力、重力的关系2.不同物体对地球的引力大小有差异教学方法1.通过互动讲解对地球引力的概念、物理现象的描述等进行科普2.让幼儿手持球等物体进行实际操作,感受地球引力的力量3.利用重量秤或其他尺测量物体质量与所受引力的差异教学流程1.舞蹈+自我介绍(5分钟)2.推理:科普地球引力的概念与现象(10分钟)3.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地球引力的力量(15分钟)4.重量秤:测量物体质量与所受引力的差异(10分钟)5.总结:巩固知识点,对日常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思考(10分钟)三、教学材料1.地球仪2.直尺、重量秤3.三个球四、教师评价与问题解决教学反思本次教学科普余裕过多,重量秤检查重力的环节过于简单,富有启示但缺乏完整性,建议加强重力的概念描述,同时提供更多具有观赏价值的实验装置,提升幼儿的学习興趣。
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实现,孩子们对地球引力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提升,实践操作更是让幼儿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力量的存在,同时在教学中体现了家园共育的理念,值得肯定。
五、延伸活动1.通过拍照或制作手工模型,对地球的引力和重力进行再现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观察并思考,例如探讨为什么不能在车内逆向行走等。
六、总结通过本次科普教学,大班幼儿对地球引力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并且通过实践操作,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物质内在的力量。
初中物理_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四节 来自地球动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公式G=mg。
3.知道重心的概念。
4.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在建筑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
2.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自制不倒翁。
4.探究寻找物体重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课外阅读了解有关航天中超重、失重的知识。
2.初步认识重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重大意义。
3.能思索如果没有重力将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增强对地球的珍爱感情。
【教学重点】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重力的方向【教学难点】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垂线、汤匙。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以下三种不同物体运动的情况:1.把一个木块举到一定高度放手让其自由下落。
2.将一支粉笔头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个乒乓球在讲桌上沿直线滚动,滚到讲桌边后落向地面。
师:以上三种物体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生:都是落向地面。
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生:这是由于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师:你讲得很好,说明你很善于观察、思考。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种来自地球的力。
(二)进行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1有关重力知识及信息窗内容。
生:阅读。
师:通过以上阅读,你知道了什么?生甲: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生乙: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水往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生丙: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成熟的苹果会竖直下落。
师:大家阅读很认真,而且抓住了要点,讲得很好。
据说正是下落的苹果打在牛顿的头上,激发了他的灵感,打开了揭示引力迷宫的大门。
希望以后下落的桔子、梨子打在你们的头上,你们也能产生灵感,再打开一个个科学迷宫。
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重力的认识也一样,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信息窗”。
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生: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师:对,地球是否也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根据是什么?生:根据物体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地球也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来自地球的力》教学反思范文
八年级物理上册《来自地球的力》教学反思范文
八年级物理上册《来自地球的力》教学反思范文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重力有模糊的认识,但重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苹果落向地面,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等动画,很自然的引入课题。
使学生直观的理解物体所受力的施力物体可能是地球,方向应该是指向地面的,这既能方便引入新课,又能降低学习重力方向时竖直与垂直的区别。
再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信息窗中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重心与稳度关系的理解。
通过视频、课件、实验演示,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出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自制重垂线的过程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识,正所谓物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本节课的创新点:给学生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先独立自主学习,可掌握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再小组讨论找出本节课的疑难问题,实质上也就揭示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实验和自制重垂线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需改进的地方;学困生回答正确时,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语言上也让学生多说、多总结,积极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配套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配套教案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来自地球的力"。
设计这堂课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地球对我们的吸引力,并认识到力的存在和作用。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采用了互动式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通过实践来感知力的存在。
教学的思路是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游戏,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球的引力,并理解力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地球对我们的吸引力,认识力的存在和作用,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
同时,也希望通过这堂课,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题。
是让孩子们理解地球的引力是一种力,这种力是无形的,但又是无处不在的。
是让孩子们通过实践,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气球、小车、弹簧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亲手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
具体的活动过程如下:1. 引入:我向孩子们介绍了力的概念,并通过举例,让他们了解到力无处不在。
2. 实验一:我让孩子们每人拿一个气球,向上抛出,感受地球对气球的吸引力。
3. 实验二:我让孩子们每人拿一个小车,推动小车,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实验三:我让孩子们每人拿一个弹簧,拉伸弹簧,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在课后反思中,我认为这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孩子们通过实践,直观地感受到了力的存在和作用,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
同时,他们也学会了观察、动手和团队合作。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让孩子们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力的例子,并和家人分享。
这样,既能够巩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也能够让他们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堂课设计得比较成功,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来自地球的力》公开课教案
《来自地球的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引力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了解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引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重力的概念:地球引力使物体受到的力。
3. 重力的计算:重力加速度、重力大小。
4. 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自由落体、抛物线运动。
5. 实际应用:重力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引力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动画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力概念。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讲解地球引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演示实验:用实验验证重力加速度的存在,让学生感受重力。
4. 讲解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分析自由落体和抛物线运动的特点。
5. 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重力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引力、重力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方面的表现。
4.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重量的秤、自由落体实验装置。
2. 多媒体教学资源:地球引力动画、重力实验视频、相关图片和图表。
3. 网络资源:关于地球引力、重力的科普文章和视频。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宽敞、明亮,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 实验区:具备进行重力实验的条件,如悬挂绳子、测量重量等。
3. 网络环境:便于查找和分享关于地球引力的相关信息。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时45分钟。
2. 课堂活动分配:导入(5分钟)、讲解(15分钟)、实验(10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总结与评价(5分钟)。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
《来自地球的力》的说课案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章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因此本章具有预备性和基础性。
重力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对初高中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概念,对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2.由力的三要素确定重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重力。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重力是怎样产生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点:1.重力的产生.2.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3.重心的理解及确定(五)教学难点:1.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确定三、教法与学法(一)说教法: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探究、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学生在初中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因此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物理_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课题:《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设计思路及理念重力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生活。
本节课立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借助视频、图片、投影仪等多媒体工具,运用“比较、归纳、综合分析和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结合大量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感知、理解和记忆新知识。
最后鼓励学生利用重力知识学以致用,实现了从物理学习走向社会应用的设计理念。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设计以下三个环节:1.什么是重力通过视频(苹果落地,瀑布飞流直下,鸟在空中自由下落,跳水运动员落向水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关于重力的物理现象,启发学生并给出重力的概念,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2.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1)根据学生的猜想,先让学生通过一个小探究来判断重力大小与形状和质量是否有关。
接着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改进:让学生不局限于只使用质量已知的勾码进行科学探究,又提供了大米、黄豆等多种质量未知的物品以及天平,实验范围更广泛。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经历更加严谨的科学探究过程。
(2)在数据处理方式上,改进教材中直接让学生计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而是让学生自由利用已有知识、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比值法、描点法)来得出实验结论。
经历实实在在的实验探究过程,不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3.重力的方向通过自制教具(重力演示仪)进行实验演示,接着利用幻灯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出重力的方向,感受物理就在身边。
再让学生利用重力方向知识解释现象、进行准直活动,学以致用,使学生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开始是从生活场景走向物理学习,而此环节又从物理学习走向社会领域的应用,突出物理知识形成和应用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充分实现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二、课前准备1.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是力学一章的重点章节。
《来自地球的力》公开课教案
《来自地球的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各种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状改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2. 力的作用效果3. 实验探究:力的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分类。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探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例子,如拉扯一张纸,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2. 讲解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分类,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状改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4. 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6.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分类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资源1. 课件:用于展示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摩擦板等,用于演示和探究力的作用。
3. 参考资料:提供给学生,以便课后进一步学习。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物理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力的相关知识。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亲身体验力的作用。
3. 开展力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地讲解了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十、课后作业2.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效果。
3. 思考如何利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6.4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全一册物理
《来自地球的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能够掌握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学生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通过重力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重力的方向和重力加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其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球、细线、弹簧测力计等)、小组讨论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导入语: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走路时脚会牢牢地贴在地面上?为什么跳起来后总会落回地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秘密,学习关于重力的知识。
播放视频:展示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失重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提出问题:地球上的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视频和问题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约35分钟)重力的概念(约5分钟)讲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上的物体。
举例:拿起一本书,感受书的重量,这就是地球对书的吸引力产生的重力。
学生活动:让学生举手感受自己的重量,体会重力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亲身体验,帮助学生建立重力的直观概念。
重力的产生原因(约5分钟)讲解:重力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这种吸引作用是由于地球的质量巨大而产生的。
实验演示:用细线悬挂小球,让小球静止后细线总是指向地心,说明小球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学生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演示和观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产生原因。
初中物理_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课题:《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设计思路及理念重力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生活。
本节课立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借助视频、图片、投影仪等多媒体工具,运用“比较、归纳、综合分析和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结合大量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感知、理解和记忆新知识。
最后鼓励学生利用重力知识学以致用,实现了从物理学习走向社会应用的设计理念。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设计以下三个环节:1.什么是重力通过视频(苹果落地,瀑布飞流直下,鸟在空中自由下落,跳水运动员落向水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关于重力的物理现象,启发学生并给出重力的概念,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2.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1)根据学生的猜想,先让学生通过一个小探究来判断重力大小与形状和质量是否有关。
接着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改进:让学生不局限于只使用质量已知的勾码进行科学探究,又提供了大米、黄豆等多种质量未知的物品以及天平,实验范围更广泛。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经历更加严谨的科学探究过程。
(2)在数据处理方式上,改进教材中直接让学生计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而是让学生自由利用已有知识、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比值法、描点法)来得出实验结论。
经历实实在在的实验探究过程,不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3.重力的方向通过自制教具(重力演示仪)进行实验演示,接着利用幻灯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出重力的方向,感受物理就在身边。
再让学生利用重力方向知识解释现象、进行准直活动,学以致用,使学生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开始是从生活场景走向物理学习,而此环节又从物理学习走向社会领域的应用,突出物理知识形成和应用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充分实现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二、课前准备1.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是力学一章的重点章节。
来自地球的力教学反思
来自地球的力教学反思
《来自地球的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一段壮观的瀑布视频引入,通过分析,并根据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总结,从而很自然的得出重力现象。
再经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信息窗中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重心与稳度关系的理解。
通过视频、课件、实验演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通过Excel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处理,提升思维的纵深度,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通过练习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重力的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让学生深刻体会,物理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本节在以下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
1、学生通过预习,可掌握大部分的基础知识,老师主要讲疑
难点、易错点。
2、提高课堂学生思维量,适度提高知识密度,适度提高知识
难度,应是努力的目标。
通过这节课,暴露出我在教学上的一些问题。
比如,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要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当学生回答的问题有偏离时,及时进行引导;同时在课堂的环节设计上要注意创新;语言上也要做到简单明了有重点,坐牢老师尽量少说,学生多说多总结,积极打造一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
“来自地球的力”教后感
“来自地球的力”教后感
王恩华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中学刊》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重力是最常见的一种力。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是在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又是以后学习力的平衡、压力和浮力等知识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这个教学内容的要求是“通过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唼验设计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王恩华
【作者单位】济南市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7
【相关文献】
1.真情点燃,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散步》一课教后感言 [J], 徐元邦
2.“来自地球的力”教后感 [J], 王恩华
3.《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 [J], 许永生
4.对中学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的实践探索——以《来自地球的力》课堂教学为例 [J], 王小丹
5.核心素养理念下探究性教学——“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案例2(初中) [J], 陶昌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来自地球的力》
实施效果
信息技术的 作用
丰富讲授内容以及讲授形式,提升课堂的可视度及课堂容量,满足学生的不同认知风格和 起点差异,继而破解学生理解和吸收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引入时借助多媒体,插入视频,观看航天员在外太空的生活情景,与地球上的生活形 成强烈冲突,从而引入来自地球的力--重力,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重力 大小,方向,作用点上都应用到了多媒体技术,根据需要插入实景图,动画,小视频等, 这有助于丰富讲授内容以及讲授形式,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提升课堂的可视度及学习效 率,继而破解学生理解和吸收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有助于展开知识建构,引发 高阶思维活动。
《来自地球的力》教学反思
基本信息
能力维度 所属环境 微能力点 教学环境
县(市、 区)
学校
姓名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A6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八年级 多媒体教学环境
学科 物理
教学主题 教学内容及
分析
教学目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改进提升
通过视频,课件,演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小组探索,总结出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不仅突破了本节的重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需要 改进的地方是在后进生正确回答问题时,应给予及时认可和鼓励,并且要多让学生来总结 结论,从而打造高质量,高效的课堂。
自评等级 ☑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教学对象及 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难点
八年级学生的年龄主要介于 13—14 岁之间,他们的认知特点是,逻辑思维能力开始 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具备初步的分析综合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对身边的事物充满 好奇,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物理又是初中新开的学科,所以对于物理中的问题,学生 有很强的探索欲望。并且学生有被人欣赏和认可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 需要的满足,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
《来自地球的力》评课稿
《来自地球的力》评课稿
《来自地球的力》评课稿
本节课夏老师首先给出几个小实验,上抛的粉笔,下落的乒乓球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由此引入课题,给出重力的概念。
既然是力,怎么来描述重力的三个要素。
先探究重力的大小,以“猜想—实践—验证—反思”等一系列的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去探索。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体验可能性,探索数学思想、方法并获得结论,且能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对于重力的方向,让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和生活中重垂线的应用,找出重力的方向,比较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
通过画地球周围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将课堂引入高潮,这个练习的设计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
最后引导学生找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给出规则和不规则物体的寻找方法,学生易于接受。
本节课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能够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有老师的热情鼓励和学生忠恳的评价,学生的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学习心理得到了满足。
从而营造了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地球的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一段壮观的瀑布视频引入,通过分析,并根据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总结,从而很自然的得出重力现象。
再经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信息窗中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重心与稳度关系的理解。
通过视频、课件、实验演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通过Excel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处理,提升思维的纵深度,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通过练习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重力的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让学生深刻体会,物理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本节在以下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
1、学生通过预习,可掌握大部分的基础知识,老师主要讲疑
难点、易错点。
2、提高课堂学生思维量,适度提高知识密度,适度提高知识
难度,应是努力的目标。
通过这节课,暴露出我在教学上的一些问题。
比如,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要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当学生回答的问题有偏离时,及时进行引导;同时在课堂的环节设计上要注意创新;语言上也要做到简单明了有重点,坐牢老师尽量少说,学生多说多总结,积极打造一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