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军阀产生的原因

合集下载

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

第二阶段,从1912年袁世凯窃国到1916年他复辟 帝制遭到全国人民反对而自毖,以袁为首的北洋军 事政治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北洋 军阀达到了权力的最高峰时期。这是北洋军阀的全 盛时期。
第三阶段,从1916年6月袁世凯忧愤而死到1926 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之前,北洋军阀集团由统一走向 分裂,军阀之间尤其是直、皖、奉三系,为争夺中 央政权和地盘,展开长期激烈的割据、混战和派系 斗争。这是北洋军阀的衰落时期。
第四阶段,从1926年7月北伐出师到1928 年12月张学良“改旗易帜”、归附国民党新 军阀,即是北洋军阀的覆灭时期。
三、军阀派系形成与理念
1、以“缘”而结,以“缘”维系 军阀是由血缘、地缘、业缘、人缘 (私缘)组成的政治军事集团,通过家 庭姻亲、门生故吏、同乡同学、结义拜 盟、施恩笼络、利益结合、思想联系等 方式结合在一起。
• 四、吴佩孚(1874年 -1939年),字子玉, 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 锟部管带,颇得器重。 后升任旅长。参加讨 伐张勋复辟。1919年 12月冯国璋病死,曹 锟、吴佩孚继承了直 系军阀首领的地位。 1939年12月4日,日本 牙医受命于土肥原谋 杀吴佩孚,吴在牙医 刀下当场身亡。
五、蓸锟(1862年 -1938年),字仲珊, 是中华民国初年直系 军阀的首领,曾靠贿 选而被选举为第三任 中华民国大总统。芦 沟桥事变后拒绝日本 所请出面组织新政府, 因其保持了民族气节, 被国民政府在1939年 12月追赠为陆军一级 上将军衔。
• 六、黎元洪(1864年 -1928年)。甲午战 争后,投靠张之洞。 武昌起义后被迫出任 鄂军都督。南京临时 政府成立后,当选副 总统。袁世凯篡政后, 仍任原职,伙同袁镇 压革命。1916年袁死, 黎继任大总统,恢复 约法,召集国会。 1917年段祺瑞利用张 勋驱黎。1922年受直 系军阀支持复任总统。 次年又为直系所逐。

历史趣谈北洋军阀是怎样形成的 北洋军阀形成的原因?

历史趣谈北洋军阀是怎样形成的 北洋军阀形成的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洋军阀是怎样形成的北洋军阀形成的原因?
导语:清朝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使清统治阶级认识了两点:一是满籍军队绿营已腐化到不堪一战,不可依恃,而汉人的战争潜力是巨大的;二是由于曾国藩
清朝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使清统治阶级认识了两点:一是满籍军队绿营已腐化到不堪一战,不可依恃,而汉人的战争潜力是巨大的;二是由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对清廷的忠贞,使清廷的统治集团认为汉人仍可信赖。

清末的垂危王朝能苟延数十年,便是由于这个信念得到证实。

可是这只属于对内而非对外。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于外国一直视为番邦,从没有以平等地位相待。

鸦片战争后虽饱受列强的欺凌和迫害,也并不觉悟,直到甲午中日之战,才真正认清自身力量的薄弱可怜。

因为在这次战争中,清朝的海陆军面对小日本竟不堪一击,这一个刺激结束了清廷朝野的旧观念,于是在军事上要整军经武、西法练兵,在政治上要变法图强、除旧更新。

整军经武落到袁世凯身上,演变成北洋军阀自成一系,这是当时清朝统治阶级所没有预料到的。

而变法图强则分为两途:一是康有为公车上书,导致维新运动;一是孙中山先生领导全民革命,创建了中华民国。

袁世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代成了宠儿,对清王朝来说,他取天下于革命党;对革命党来说,他则是继承清王朝的天下。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从国内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交迫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近代军阀的形成是从北洋军阀开始的

中国近代军阀的形成是从北洋军阀开始的

中国近代军阀的形成是从北洋军阀开始的。

北洋军阀的产生有其原因和过程: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

1851年1月,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把清朝满族地主手中的八旗军和绿营兵杀得七零八落。

因此,清朝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汉族地方的力量,号召各地的士绅自行组织地方武装——团练,以抵抗太平军。

这样,便逐渐形成了一些封建军阀集团,其中最重要的,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

地方家庭出身,时任礼部侍郎,因丧母在家,清政府命令他帮助湖南巡抚督办团练。

于是,曾国藩便在湖南湘乡一带大力督办团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湘军。

全军有水师五千人,陆军六千五百人及工匠、役夫等共计一万七千人。

湘军的大小将领大多是曾国藩的亲戚、朋友、学生和同乡。

湘军士兵以营官自招为原则,每个营只服从营官一人,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一种浓厚的封建隶属关系。

湘军将领主要有曾国荃、左宗棠、刘长佑、刘坤一、罗泽南、李续宾等。

湘军于1854年起出省作战,编制逐步扩大,成了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及捻军等的主要力量。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

地方家庭出身,道光进士。

1853年太平军进占安徽时,曾在合肥参与办团练,被太平军击败。

后任曾国藩幕僚。

1861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以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军约七千人。

次年,率淮军在上海、江苏一带与太平军作战。

到1865年,全军达六万人,成为镇压捻军的主力。

淮军主要将领有张树声、郭松林、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形成淮系军阀,是清末反动势力中的一个重要武装政治集团。

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者组织了洋枪队,后扩编为“常胜军”和“常捷军”。

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的威力,刺激了清朝的统治者,在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以后,洋务派官僚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以“自强”和“求富”为标榜,进行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之北洋军阀的统治

中国近代史之北洋军阀的统治

(5)这些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 斗争。
(6)这些斗争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 入人心,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事件注定要失败; (7)斗争的结果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争取民主 共和,屡战屡败,一直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说明资产阶级因为阶级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 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旧民主主义革命至此宣告终结。时代呼唤新的领导 阶级和新的道路。
【例题】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中共民主 革命纲领的比较。

【解析】(1)与旧三民主义区别:A民族主义:新的民族主义增 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旧民族主义主要是 反对满清统治,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B民权主义:新的民 权主义主张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 由及权利,旧的民权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新的 民权主义已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成为建立反帝反封建 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C民生主义:新的民主主义赋 予“平均地权”新的内容,还提出“节制资本”的办法,即具体 提出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改善工人生活问题。后来,孙中山还将 “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作为“平均地权”的实际内容;“节制资 本”规定,凡有独占性质的大企业、大银行归国家经营,私人资 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新三民主义和扶助农工的政策是紧密结合 的,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适应了革命思潮 和历史发展的需要。

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1928) 阶段特征: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时期, 是中国近代史政治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 孕育发掌时期。 政治上,北洋军阀对内独裁复辟,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政局动 荡;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革命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 但没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及民主科学思潮兴 起,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 命的发展。 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体现了明显的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军阀割据现象

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军阀割据现象

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军阀割据现象中国近现代史被称为“战乱年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军阀割据。

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经历了多次内战、分裂和动荡,其中军阀割据现象占据了一个重要的篇章。

一、军阀割据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军阀割据是指在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内,由多个军阀或军阀集团投资兵权,各自掌握一个或多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等实际权力,形成了多个相互独立、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政治割据现象。

军阀割据的主要特点是:一方面,各个军阀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冲突,因此常常发生小规模的战争或武装冲突;另一方面,各个军阀之间也需要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因为没有一个军阀拥有足够的力量来对付其他所有的军阀,同时也需要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来维持自身的实力和统治地位。

二、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原因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代政治制度不稳定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1.政治制度不稳定。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政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新政府缺乏足够的政治和制度建设经验,政治制度不稳定,无法有效地控制地方势力。

2.社会矛盾激化。

清朝末期,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面临巨大的困境和挑战,社会矛盾激化,各种族群、阶层和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

3.外来势力干涉。

在中国近代史的大部分时期,外来势力一直在干涉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领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挑战。

三、军阀割据的影响军阀割据现象的最大影响就是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分裂和矛盾,导致了严重的动荡和动乱。

具体表现在:1.破坏了国家统一。

中国各个地方势力实力互不相让,在实现政治统一方面存在很大的阻碍。

2.阻碍了经济发展。

军阀割据的存在极为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地方军阀往往对本地政治和经济资源进行严密控制,从而制约了经济活动的开展,影响了民生。

3.妨碍了社会进步。

军阀割据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分裂和矛盾,不利于民族团结,也不利于社会进步和现代化。

地方主义_军事主义_近代中国军阀政治探源_高海燕

地方主义_军事主义_近代中国军阀政治探源_高海燕

史学集刊 1998年第3期地方主义・军事主义——近代中国军阀政治探源高海燕 内容提要 对于中国近代军阀政治形成的原因至今仍存在如下争议,其一,为什么民初会建立军人政权;其二,为什么中国的军人政权是由许多军阀分别控制,而不是象亚非拉等国家在二战后形成的军人政权,由一个将军统一控制全国的军队。

过去我们一直围绕着毛泽东的论点,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进行分析。

但西方学者不接受这种分析,因为它只能解释军阀的割据和混战,说明中国难以统一的经济条件和政治环境,却不能说明军阀的起源和军阀政治的形成原因。

另外,对于“军阀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和代理人”的看法,现在也有人提出疑问,认为军阀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密切,军阀混战也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竞争的直接产物。

至于小农经济,它在中国已存在了近两千年,并不是军阀统治时期特有的,这种解释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事实上,近代军人政权和地方势力的膨胀、分化,是中国近代军阀政治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 军阀政治 地方主义 军事主义一、地方分权系统的形成地方主义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所谓地方主义,就是指在中国的一些关键地区,出现了军事和政治权力的中心,它们虽承担政府的某些重要职责,但仍处在国家的体制中心。

当中央政府的集权政治开始衰落时,地方政府就逐渐变为权力中心。

一句话,地方主义直接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下移、地方分权系统的形成和地方政治势力的崛起。

中央集权的象征体现在对官员任免、财政税收和军队控制三个领域的垄断权。

如果政府对这些领域的控制受到损害,就标志着王朝的衰落。

分析19世纪的清政府,鸦片战争给自居天朝大国的清政府以沉重的一击,战败的屈辱和不平等条约的重压使清政府的集权体制面临枪炮的挑战,而50年代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各地农民起义又使清王朝陷入剿匪平乱的内战。

内交外困,和平有序的环境被打破了。

伴随着战争的扩大化,清政府的财政、军事和行政权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浅析中国近代军阀

浅析中国近代军阀

浅析中国近代军阀摘要:所谓军阀,即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见《辞海》缩印本1979年版37页)。

近代军阀政治是中国近代社会畸变的结果, 是在由君主专制向民主立宪过渡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形态。

今天笔者就谈一谈关于中国近代军阀的那些事。

关键词:军阀、形成原因、形成阶段、影响近代军阀政治的形成, 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从清初到道光年间,中央集权政体尚能运转自如。

到了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廷内忧外患日趋严重,不得不变革中央集权体制,从中央一元集权制逐渐转变为中央和地方二元权力结构,权力不断下移,为督抚专权割据提供了军事、经济基础和法律依据,可以说一个统一国家的强控制削弱, 地方主义便会突现出来, 成为军阀割据的物质基础。

19世纪中叶,人们把强国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强兵上,编练新军乃当务之急,因而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从军队开始的。

时代给军人提供了机遇,他们也因之一改自古以来受人歧视的地位,成为社会中重要的政治集团。

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军人对其专业外的知识普遍缺乏,也不具备深邃、广阔的现代化目光,同时又过分迷恋权力资源,因而不能承担对社会的整合、领导作用,也自然不能成为定型社会基本制度的力量。

相反,由于他们一心追逐本集团的利益,最终导致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其自身也就发展成了军阀。

近代军阀的形成,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递进的时期。

1、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清军溃败,清王朝也差点土崩瓦解。

咸丰皇帝不得不允许各地兴办团练以抵抗太平军。

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因此出现。

这是近代军阀的雏形。

彼时虽说各派之间,与其与清王朝之间存在矛盾,但还没有发展到公开对抗的程度, 清王朝也还没有完全丧失控制能力, 因而没有出现国家公开分裂的局面。

不过, 为内忧外患所困扰的清王朝, 在它与湘淮军阀之间的勾心斗争中更加衰弱, 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2、1895年,湘淮两军在中日战争中一败涂地,人们开始意识到学习日本效仿德国增强军事实力。

探究北洋军阀兴起的因素

探究北洋军阀兴起的因素

探究北洋军阀兴起的因素北洋军阀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个重要的存在。

它生于封建专制政权中,靠着帝国主义的势力生长。

其自身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但对于它的军事体制来说,又具有一定的西方色彩。

它在饱受列强侵扰的晚清中生长,又是逼清帝退位的一股力量,有着诸多矛盾。

标签:北洋军阀;袁世凯;军制改革;争权清末内外交困,内有洪秀全的太平军,外有列强不断侵扰。

反观清朝,旧军日益腐败,国家没有一支强有力的能够压制农民运动和抵御列强的军队。

八旗兵在清人关后已日渐萎靡,康熙帝平定“三藩”靠的都是由汉人编制成的绿营军。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绿营军竞“兵不见将,将不见兵”,迫于国内外的压力,清廷决定训练新的军事力量,由此,湘军、淮军产生。

曾国藩首创湘勇,并用募兵制代替原世兵制。

训练的同时,灌输儒家封建伦理道德,湘军也因此成为一支宗族的封建地主武装。

值得一提的是,湘军以营官白招为原则的成军方法,从组织上办证了曾国藩在湘军中的牢固统帅地位,以及军队私有的性质。

这正为后来北洋军阀所继承。

同治元年,李鸿章组建淮军,用培植亲信的方法,使淮军成为李鸿章的亲信军,另设北洋武备学堂,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皆出于此,这也正展现出淮军和北洋军一脉相承的关系。

到了光绪年间,封建官僚的腐败以及旧的训练方法无法对抗强大的列强,甲午战争使清廷认识到继续改革军队的必要性。

军制改革成为了朝野共同的问题。

胡燏菜根据德国陆军操典练兵,即定武军,于光绪二十一年由袁世凯接管,成为新建陆军的前身。

北洋军阀的兴起和袁世凯有着很大的关系,袁世凯有丰富的军事才能以及擅长投机逢迎,在戊戌政变中可以看出袁世凯的虚伪的两面性。

他趁清廷迫于军制改革的压力,不断上奏练兵主张,争献练兵良策。

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新建陆军成立,袁世凯正式接练新军。

自1895-1899年,袁世凯于小站练新军,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在此被袁世凯重用,成为后来北洋军阀的核心人物,新军逐渐成为一个集团。

“北洋”,在中国近代史中有诸多意思,初为地域名称,总理衙门出现后,清廷设北洋、南洋大臣主管外交事务。

中国近代的军阀混战与北洋政府

中国近代的军阀混战与北洋政府

中国近代的军阀混战与北洋政府近代中国是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内忧外患使得国家陷入了一系列军阀混战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权分化,各个军阀势力膨胀,北洋政府作为当时最高中央政权力量的代表,尽管在某些时候试图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却无法解决军阀乱战的根本问题。

本文将从军阀起源、内外原因以及北洋政府的作用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近代的军阀混战与北洋政府。

一、军阀起源中国近代军阀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后。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民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力量高度分裂的时期。

各地的军阀以及地方政府势力崛起,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形成了一种碎片化的局面。

随着辛亥革命的结束,各种政权争夺战爆发。

在这个过程中,军阀开始崛起并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们通过掌控军队,利用地方政府资源,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

同时,这些军阀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争权夺利,彼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日益加剧,从而导致了更多的军阀混战。

二、内外原因军阀混战的产生与中国国内外的一系列因素紧密相关。

国内来说,以地方军阀为代表的势力崛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历史上的政权更迭使得中国的统一性受到威胁。

清朝被推翻后,政权真空的存在使得各地的军阀和地方势力有机可乘,加剧了分裂和混乱的趋势。

其次,地方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以及民众的贫困和不满等问题也为军阀混战提供了土壤。

地方政府在经济和治理方面的失效,使得地方军阀能够更容易地取而代之。

最后,外国列强在中国的影响也是军阀混战的重要因素。

列强的侵略和割地政策使得国家割据的状况更加严重。

列强的干涉以及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使得军阀们拥有了更多的权力和资源去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三、北洋政府的作用北洋政府作为当时最高中央政权力量的代表,尽管在某些时候试图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却无法解决军阀乱战的根本问题。

北洋政府曾试图通过实施统一政策,强化中央权力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然而,由于列强的割地政策和军阀们的利益冲突,北洋政府的努力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中国近代史的军阀混战

中国近代史的军阀混战

中国近代史的军阀混战中国近代史的军阀混战,是诸多历史事件中极为复杂的一段。

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国陷入动荡和分裂的时期,政治经济都处于混乱状态,各地的军阀势力林立,形成了割据局面。

这导致人们的生活跟着陷入了恶循环,民不聊生,自然环境也深受影响。

一、军阀混战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中央政府形同虚设,地方政府和军阀形成了统治阶层,导致国家动荡不安。

同时,外部势力也开始抢夺中国的领土和资源,国土遭到了残酷的侵略,形势更加严峻。

各地的军阀开始崛起,拥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他们提供了保护和安全感,但同时也在地方割据中压榨人民,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军阀彼此间政治经济利益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政治局面。

二、军阀混战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史的军阀混战期间,国家空前动荡,战争不断,人民生活陷入了极度困难中。

很多城市和乡村遭受了战争的摧残,人们饱受饥荒和疾病的折磨。

同时,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争的侵扰,自然环境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导致许多种植物和动物的濒危和灭绝。

此时,大量的难民流离失所,生产力大量流失,社会秩序崩溃,人们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军阀们相互敌对,这种情况下,各地的生产力完全无法得到有效的整合,带来了巨大的浪费和损失。

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日本帝国主义和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疯狂地开采矿产资源,可谓是烧杀抢掠,丧心病狂,这些富足的外部势力加剧了中国的内部动荡。

三、军阀混战的启示中国近代史的军阀混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是保障人民福利的根本,破坏了政治和经济的稳定,自然会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经济的伸缩不定。

其次,这段历史还说明政府的管理是有必要的,在国家存在危机的时候,政府应该采取最果断的措施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尊严。

最后,对外国的侵略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军阀混战不可忽视的因素,这告诉我们,国家必须保持警惕,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其统治特点

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其统治特点

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等北洋军阀,这是中国人民革命的一次伟大胜利。

但是军阀却并没有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消失,1927年背叛了大革命的国民党军事实力派,组成了国民党的新军阀。

(一)“军阀”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拥有武装部队,并能控制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由此可见“军阀”大体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拥有武装,自成派系,割据一方(或控制中央政权)。

在《新华词典》中有关“中国近代军阀”的解释是“拥有军队,霸占一方,为害人民,充当买办阶级、豪绅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走狗。

”这表示中国近代军阀,除了具备了过去的军阀的性质之外,还兼有“充当买办阶级、豪绅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这“近代”的特色。

对于“国民党新军阀”,张同新提出,这是“对1927年叛变大革命后,霸据一方,实行反动统治,互相争权夺利的国民党军事实力派的总称。

”①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并由此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开展,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武装力量和旧军阀系统中的军阀,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他们都有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发展自己势力的要求,但又感到缺乏力量,于是纷纷带着自己的私家军队投靠国民党,并改编军队,于是这些武装力量成了国民党新军阀的主要来源。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⑴大部分是从旧军阀系统中分化出来,整建制地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如南方的原国民革命第二、六、八军(即谭延派,程潜派,唐生智派等湘军),第三军(即朱培德的赣军),第七军(即李宗仁,黄绍,白崇禧的桂军),第九、十军(即彭汉章,王天培的黔军),北方冯玉祥统属的国民联军,阎锡山统属的晋军。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而改变为国民党旗号的原北洋系统的地方小军阀则更多,如夏斗寅,周凤岐,陈调元等。

⑵来自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后组建的所谓“党军”,我党虽曾在这些军队中作过大量工作,但由于这些军队的首领不允许对其军队进行改造,同时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军队的领导权,因此这些军队仍是旧式雇佣军队的性质。

试析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

试析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

试析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内容摘要:1916-1928年间,中国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这一现象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时期演绎到顶峰,长达十几年的军阀混战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异常混乱。

在辛亥革命后形成的北洋军阀集团在袁世凯死后分化,他们依靠手中所掌握的军队以及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大力培植个人势力,拥兵自重,占据不同地区,就此中国形成了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的权威不复存在。

而割据军阀为了扩大个人势力,彼此之间进行战争,造成军阀混战的局面,从原先的中央集权到现在的军阀割据,在清末以来的民族危机下,中国政局发生剧烈变化,军阀割据局面便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

而这一时期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除了受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有关联,而当时的思想界的自治思潮对这一局面的形成也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军阀割据、危机、帝国主义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入侵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当时存在的地方社会政治思潮以及运动密切相关。

第一: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一、中国地理的分割性中国国土辽阔,同时地形复杂多样,北部为辽阔的平原,西部为崇山峻岭,南部是高山丛林,中间被江河湖泊以及山地分割,而这种复杂的地形使中国分割成各个相对独立的地方统治区域,当中央权力衰微之际,这些相对独立的地方区域便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先天的地理优势又为这些割据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而在近代,同样的地理优势被利用,成为军阀割据形成的先天性条件。

近代军阀割据势力在地理优势方面运用的最好的莫过于四川。

四川全省几乎全被高山包围,与外界的交流较为困难,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四川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实行自治。

在袁世凯统治时期,熊克武掌握着四川的军政大权,在护国运动之初,四川便宣布自知,护法运动时宣布不承认北京政府的合法性。

1918年,熊克武以四川靖国总司令之名派军驻防各地,同时收取赋税,就此掌控四川的军政大权,而下面的各防区也依据地理优势形成“小王国”里的割据势力,此后的刘湘、刘存厚等在四川盘踞多年,所依托的就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孔凡义在书中说道“四川省的独立性在传统社会中成为反集权主义的潜流,在军阀政治时代则成为在地方军阀割据的天然屏障”①。

中国近代军阀产生的原因

中国近代军阀产生的原因

1.背景1912年4月,袁世凯取得政权后,由于同盟会的内部分化,于是袁世凯便趁机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实现了中国短暂的“稳定”与统一。

1913年的“宋案”和“善后大借款”后,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

江苏、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先后独立。

由于国民党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二次革命”被北洋军打败。

袁世凯取得“二次革命”胜利后,便开始了发展实业的计划,同时也加紧复辟帝制的步伐。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

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

为了避免国家分裂,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2.形成原因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从国内看(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交迫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从形势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政策发生了改变:由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支持。

于是袁世凯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并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稳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

3.中国近代军阀的特点以上是我们简单介绍了近代军阀产生的原因,那么,中国近代军阀有些什么特点呢?因为学界的认识不一,我们择其比较传统的一种重点介绍,再把其它观点简略介绍。

他们有一支为自己争权夺利的军队中国近代政治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毛泽东所说的:有枪则有权,枪多即权大,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这个特点在北洋军阀身上反映的淋漓尽致。

袁世凯能一箭双雕,使清帝退位和孙中山把政权交给他,就是因为他有一支北洋军。

但是,由于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共和制,使军阀的统治也披上了民主、共和的外衣,他们极力利用一些民主手段,使自己的统治合乎“民意”,具有所谓合法性。

中国近代军阀政治的形成

中国近代军阀政治的形成

中国近代军阀政治的形成作者:张若开曹海苓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摘要:军阀政治是我国在晚清时期出现至清末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形式,它的出现和其他的历史事物一样,有着一个出现、发展和形成的一个过程。

本文在这里简单探讨了一下中国近代军阀政治的形成,并对它的形成作了不同阶段的分析。

关键词:军阀政治;督抚;地方势力中图分类号:G63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6-0027-03军阀政治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传统封建政治社会到资产阶级政治社会的一种特殊政治过渡形势。

19世纪列强入侵和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起义使清政府的统治陷入混乱,特别是在当时清政府的财政、军事以及地方政务体系已经陷入崩溃,为了维持专制统治,清政府开始将中央政府的部分权力下放至地方政府。

这种局面之下促生了中国近代军阀政治的开端。

一、地方势力的崛起作为中央政府的权威,对军权、财政权和行政人事权的掌控是权威的体现,也是对地方有效控制的手段。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以及英法列强的入侵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本就贫弱不堪的军事力量。

在此不利局面下,为缓解统治危机,请政府不得不将这些权力下放与地方政府,以激励其解决日益严峻的战争局势。

但是,在这些中央权力下放至地方后,清政府就已经失去了对地方政府实际的管控能力,基层的统治已经被架空,导致清王朝的统治衰落。

与此同时,在获得了军权、财权、人事任命权之后,地方势力开始崛起,并逐步取代中央政府形成了地方统治集团。

(1)军权最先开始下移。

清政府历来对军权控制的十分严格,按照亲疏远近的关系,建立了绿营和八旗两套军事体系。

清中后期,八旗军已经腐朽不堪,毫无战力而言,甚至由于其军纪败坏成了社会毒瘤。

于是,绿营在清中后期就已经成为清政府的主力部队。

但是,随着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主的农民起义运动的爆发,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是一触即溃。

其实从时代背景来分析,清政府最初将军权下放到地方督抚实属无奈之举。

近代中国的军阀混战与国家统一进程

近代中国的军阀混战与国家统一进程

近代中国的军阀混战与国家统一进程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军阀混战成为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一现象对国家统一进程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一问题,并探讨对策。

首先,军阀混战源于国家的割据局面。

在清朝末年,国家力量的衰落导致各地势力借机崛起,形成了众多的军阀势力。

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

这种割据局面不仅分散了中央政府的力量,而且使得国家无法有效统一。

其次,外国势力的干预也加剧了军阀混战。

在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割地要求导致了一片混乱。

各个军阀纷纷找外国势力寻求支持,使得外国势力在中国内部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这种干预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内部的分裂局面,对国家统一进程构成了威胁。

军阀混战对国家统一的进程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由于各地军阀的激烈争斗,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秩序严重破坏。

农田荒废、交通中断、商业停滞等问题层出不穷,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极度萧条,社会动荡不安。

其次,军阀割据局面使得中央政府无法有效管理国家事务,无力对外抵抗侵略。

这导致许多领土被侵占,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最后,军阀混战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各个军阀主导的地区国内大规模的战争,导致很多工业基础设施被破坏,人才流失,影响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为解决军阀混战与国家统一进程的矛盾,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首先,强调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一,建立强大的中央军事指挥机构。

这将有助于统筹各地力量,减少割据现象的发生。

其次,加强法制建设,确保法律的严格执行,打击各种非法武装势力的存在。

通过法律手段,将军阀纳入中央政府的管理体系,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外交往,巩固国家的独立地位,减少外国势力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预。

只有通过强化国家的独立性和权威,才能有效解决军阀混战与国家统一进程之间的矛盾。

总之,军阀混战是近代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国家统一进程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

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

近代中国军阀统治时期与艰难的近代化之路摘要:军阀割据时期通常是指自1916年袁世凯之死到1928年东北易帜,共持续了13年的时间。

这短短的13年却对中国近代化历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地主阶级的军阀与缙绅相结合,组成了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军政集团,对中国20世纪初的政治格局乃至近代化发展历程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文从近代中国军阀产生的独特社会历史背景、军阀集团势力强弱的更替以及1912-1928年间军阀统治对中国近代化的具体影响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军阀政治及其对近代化的影响做出了简要精炼的论述,揭示了在沉重的封建军绅政治因素下,中国近代化之路举步维艰的历史现实。

关键词:民国军阀近代化军绅政治正文:由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历史拉开了近代史的帷幕。

然而,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下,伴随着屈辱与抗争,近代史却是一段沉重伤痛的历史。

中国近代化之路为何布满如此多荆棘,而在这些荆棘中1912-1928年这段时间的军阀政权是发挥怎样的作用?带给中国近代化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对民国军阀政治作出深入的探讨分析,方能得出一些思路。

本人学识浅陋,所论、所思必有所纰漏、错失,敬请师长多多包涵、加以匡正。

一、近代中国军阀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民国军阀是20世纪初影响中国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名义上归属“中央政府”领导,但他们在各地建立自己的势力并为扩大自己的势力采用各种手段,以军队作为主要政治资本,通过不断发展自身实力成为中国的正式主导政府(即北洋政府),但实质上军阀政府依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割据势力。

其主要势力早期为北洋军阀、滇系军阀、粤系军阀等。

后期则由桂系军阀、直系军阀、奉系军阀等取代。

学术界对军阀的定性和军阀割据的历史分期还存在着较大争议,这里主要对1912-1928年间的军阀统治作出讨论。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探究军阀对近代社会的影响,那么,对军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状况就要有所了解。

军阀政权作为军事割据政权理所当然地具有着地域性,而各个派系军阀的地域性最早来源于清末地方汉族地主征讨太平天国时的地方团练。

试析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

试析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

试析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内容摘要:1916-1928年间,中国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这一现象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时期演绎到顶峰,长达十几年的军阀混战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异常混乱。

在辛亥革命后形成的北洋军阀集团在袁世凯死后分化,他们依靠手中所掌握的军队以及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大力培植个人势力,拥兵自重,占据不同地区,就此中国形成了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的权威不复存在。

而割据军阀为了扩大个人势力,彼此之间进行战争,造成军阀混战的局面,从原先的中央集权到现在的军阀割据,在清末以来的民族危机下,中国政局发生剧烈变化,军阀割据局面便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

而这一时期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除了受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有关联,而当时的思想界的自治思潮对这一局面的形成也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军阀割据、危机、帝国主义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入侵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当时存在的地方社会政治思潮以及运动密切相关。

第一: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中国地理的分割性中国国土辽阔,同时地形复杂多样,北部为辽阔的平原,西部为崇山峻岭,南部是高山丛林,中间被江河湖泊以及山地分割,而这种复杂的地形使中国分割成各个相对独立的地方统治区域,当中央权力衰微之际,这些相对独立的地方区域便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先天的地理优势又为这些割据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而在近代,同样的地理优势被利用,成为军阀割据形成的先天性条件。

近代军阀割据势力在地理优势方面运用的最好的莫过于四川。

四川全省几乎全被高山包围,与外界的交流较为困难,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四川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实行自治。

在袁世凯统治时期,熊克武掌握着四川的军政大权,在护国运动之初,四川便宣布自知,护法运动时宣布不承认北京政府的合法性。

1918年,熊克武以四川靖国总司令之名派军驻防各地,同时收取赋税,就此掌控四川的军政大权,而下面的各防区也依据地理优势形成“小王国”里的割据势力,此后的刘湘、刘存厚等在四川盘踞多年,所依托的就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孔凡义在书中说道“四川省的独立性在传统社会中成为反集权主义的潜流,在军阀政治时代则成为在地方军阀割据的天然屏障”。

中国近代军阀政治的形成

中国近代军阀政治的形成

中国近代军阀政治的形成
张若开;曹海苓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9)006
【摘要】军阀政治是我国在晚清时期出现至清末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形式,它的出现和其他的历史事物一样,有着一个出现、发展和形成的一个过程.本文在这里简单探讨了一下中国近代军阀政治的形成,并对它的形成作了不同阶段的分析.
【总页数】3页(P27-29)
【作者】张若开;曹海苓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 内蒙古赤峰 024000;赤峰学院, 内蒙古赤峰 024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53
【相关文献】
1.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的形成及特征 [J], 胡玉海
2.论中国近代军阀政治产生的社会根源 [J], 袁文伟
3.中国近代军阀政治探源 [J], 久玉林
4.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的形成及其影响 [J], 赵学聪
5.现代化、权威危机与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的形成 [J], 孔凡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背景1912年4月,袁世凯取得政权后,由于同盟会的内部分化,于是袁世凯便趁机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实现了中国短暂的“稳定”与统一。

1913年的“宋案”和“善后大借款”后,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

江苏、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先后独立。

由于国民党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二次革命”被北洋军打败。

袁世凯取得“二次革命”胜利后,便开始了发展实业的计划,同时也加紧复辟帝制的步伐。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

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

为了避免国家分裂,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2.形成原因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从国内看(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交迫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从形势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政策发生了改变:由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支持。

于是袁世凯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并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稳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

3.中国近代军阀的特点以上是我们简单介绍了近代军阀产生的原因,那么,中国近代军阀有些什么特点呢?因为学界的认识不一,我们择其比较传统的一种重点介绍,再把其它观点简略介绍。

他们有一支为自己争权夺利的军队中国近代政治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毛泽东所说的:有枪则有权,枪多即权大,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这个特点在北洋军阀身上反映的淋漓尽致。

袁世凯能一箭双雕,使清帝退位和孙中山把政权交给他,就是因为他有一支北洋军。

但是,由于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共和制,使军阀的统治也披上了民主、共和的外衣,他们极力利用一些民主手段,使自己的统治合乎“民意”,具有所谓合法性。

军阀们都有一块可以任意搜刮和统治的地盘所谓军阀割据,首先是割据地盘,在这块地盘上,他们可以自订法律,草菅人命,滥施生杀予夺之权利,还可以自订“税制”,随意搜刮百姓财产。

民国以来,中国政坛上曾出现过所谓“自治”“联省自治”的呼声以及“保境安民”,这里虽然寄托了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的善良愿望,但主要还是军阀们玩弄的政治手腕,用以保护自己的地盘免遭别的军阀侵夺。

故有人说,三十六计中的“调虎离山”对军阀们不凑效,他们的势力有进有退,有伸有缩,但从来不离开老巢,老巢完蛋了,这个军阀的政治生涯也就到头了。

阎锡山、李宗仁之所以同蒋介石始终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就是因为他们两人的地盘始终不曾失去(抗战除外)。

近代军阀大多有列强的背景袁世凯死后,各派军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大多同列强各国保持着联系,作为靠山,并常以中国的利益换取各国的支持。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只是依靠的对象不同,如“东帝”和“西帝”的不同。

对帝国主义依靠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掌握中央政权和沿海、沿边大军阀身上。

内地小军阀则由于列强渗透不够深入而不具备,但小军阀只有依靠大军阀才能生存。

所以,了解帝国主义在华矛盾及利益所在,是了解军阀变幻离合的重要线索或背景。

中国有一个学者沈志华这样说:“对于国家安全利益这一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来讲,世界革命又成为一种手段,或者是对外战略中一种局部的和暂时的目标”。

“如果在列宁时期,俄共(布)以世界革命为已任,企盼在世界革命洪流中解放全人类,甚至没有国界的概念,那么到了斯大林时期,大俄罗斯主义已经在苏联党内根深蒂固。

把苏联的国家安全利益置于其对外政策战略中的最高地位。

”封建主义是维系近代军阀存在的维系网络近代军阀有极强的封建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它反映出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政治文化现象。

▼封建主义的第一个表现是血缘关系血缘政治是最典型的封建政治,封建军阀的本性使得他们只能采用宗法式的管理与控制方式。

在他们看来,自家人保险系数最大。

▼封建主义的第二个表现是地缘关系无论传统军阀还是近代军阀都是地方主义者,他们常用自己的家乡名作为称谓,如袁项城(袁世凯)、段合肥(段琪瑞)等。

军阀正是利用这种乡土认同感以凝聚团体,加强控制。

▼封建主义的第三个表现是业缘关系如同学、同事、师生、结拜兄弟等。

这也是一种封建的相互依存关系,许多军阀,包括蒋介石都非常重视。

4.北洋军阀的兴亡过程第一阶段: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可以追溯一下它的继承源流)起;到1912年初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止,这是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和形成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攫取权力的活动,不仅使自己成为北洋军阀集团的首脑,而且还“培植”了一大批军阀、豢养了一大批政客,成为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袁世凯正因为手中有了这样一个军事集团才轻易地窃取到辛亥革命的成果。

袁世凯死因(项城地处中原,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相命、堪舆、巫术在当时的社会中异常活跃。

悲伤的袁家人在失去几位亲人后,开始认真的思索,发现袁家男人都不满花甲而死。

袁世凯的曾祖父袁耀东仅活到不足40岁就死了;袁甲三1863年因染病去世,算是袁家人寿命最长的一个,也只活57岁袁世凯的亲生父亲袁保中终年51岁,嗣父袁保庆终年只有49岁,堂叔袁保恒只活了52岁。

活着的袁家人对去世先祖寿命进行一番统计后,提出袁家男人生命最大极限为57岁的说法。

袁世凯在心理上受到这样的暗示,晚年的袁世凯虽然十分注重健康,但他最终也没有能活到58岁,在57岁时也就咽了气。

)第二阶段:从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起,至1916年洪宪帝制失败、袁世凯自毙止。

这是袁世凯从获取中华民国政权到帝制自为、终而自毙的历史。

它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利用手中掌握的武装作为支柱,获取更大私利,摧残民主,复辟封建专制制度的阶段。

这一阶段,袁世凯一直领导和维系着北洋军阀集团而居于总首脑地位。

他掌握着一个比较松散的全国性统一政权。

第三阶段:从1916年袁世凯自毙后到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这一阶段的北洋军阀集团由于总首脑袁世凯的死而在内部明显地分立为直、皖、奉三个主要派系。

它们之间既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相互纷争混乱,又为共同反对革命、镇压人民而彼此“联合”勾结。

它们翻云覆雨,把中国拖入到一个极为黑暗困苦的境地;而北洋军阀集团也自食恶果——因同室操戈而自我削弱。

这是北洋军阀集团走向衰落的阶段。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并未能阻止新事物的破土萌芽,滋长繁衍。

以“五四”运动为转折而兴起的人民革命潮流滚滚而来。

它有力地冲击着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给中国带来新的曙光。

这一阶段先后由皖、直、奉三个派系更迭和联合执掌着形式上的全国政权。

因为纷争混战与所谓“联合”的变幻多端,历史时期又较长,所以又划分为两个小阶段:(1)从1916年袁世凯自毙起到1920年的直皖战争结束时止,这一小阶段主要是由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执政,皖系军阀以勾结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一系列卖国残民的罪恶活动为其统治特点,北洋军阀集团内部的派系纷争日益显著与尖锐,终于引发了直皖战争的爆发,直系军阀利用了国内外的有利形势,击败了皖系军阀,成为北京go-vern-ment的实际掌权者。

(2)从1920年直系军阀掌权起到1926年8月北伐战争开始止。

这一小阶段主要是直奉军阀间为争夺全国性统治权而矛盾日益激化,以致先后进行过两次直奉战争,北洋军阀集团由于内部派系纷争与混战而自我削弱。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北洋军阀集团再也无力一派当权。

他们为了对抗人民革命而联合掌权。

纷争、混战与联合的变幻无掌成为这一小阶段的特点。

第四阶段:从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起到1928年6月奉系军阀首脑张作霖被迫放弃对北洋go-vern-ment的控制权退往东北,并在皇姑屯被日本炸死止。

这是北洋军阀集团的覆灭阶段。

由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洋军阀集团的各种势力在各地相继溃败,国民party政权代替了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北洋军阀集团至此覆灭。

①直系军阀直系军阀是民国军阀中北洋军阀派系之一,曾长期控制北京政权代表人物为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等人。

其中曹锟在1923年通过有争议的选举成为中华名国大总统。

直系基本上都受到英美的支持。

1916年袁世凯死后,由北洋军阀分裂而成。

因首领冯国璋是直隶(今河北)人,故称直系。

直系军阀,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出以直隶(今河北)人冯国璋为首领的一派。

冯死后,曹锟、吴佩孚继起为其首领。

主要人物有李纯、王占元、萧耀南、陈光远、蔡成勋、孙传芳等。

主要地盘有江苏、江西、湖北三省。

冯国璋原是袁世凯的亲信将领,1912年9月任直隶都督,次年被派南下镇压国民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攻占南京,其部属驻守长江下游一带。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到北京继任总统,其部下曹锟、李纯、陈光远、王占元分别任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督军,构成了直系的基本势力。

②皖系军阀,北洋军阀派系之一。

以其首领段祺瑞为安徽(简称皖)人而得名。

主要人物有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等,皖系军阀头目段祺瑞依靠日本的实力取得控制。

人物简介:段祺瑞一生清正耿介,颇具人格魅力,号称“六不理总理”,在日本人把侵略战火烧进国门后,企图拉他出山,组织一个与南京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完全效忠于日本人的傀儡政权,段祺瑞没有答应。

1933年1月19日,国民政府专使钱永铭持蒋介石的亲笔信函到天津,请段“南下颐养”,段祺瑞随即到上海定居。

③奉系军阀奉系军阀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之一。

因首领张作霖是奉天人,故称奉系。

奉天即现在的辽宁省,省会沈阳亦称奉天。

1907年,没落的清政府将东北地区改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行省,称“东三省”,徐世昌为总督,调北洋新军一部分分驻各省。

驻奉天省新军为第二混成协,奉天省原有旧军八路四十营。

1909年改为中、前、左、右、后五路,统由巡防营务处节制,张作霖任中、前两路统领。

后巡防营中、前两路改编为第二十七师,张作霖任该师师长。

三大军阀斗争关系直皖战争1920年7月,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吴佩孚、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京津地区进行的战争。

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掌握了北京政府的主要权力,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极力扩张其武装力量。

段祺瑞提出“武力统一”的口号,企图利用直系军队消灭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又达到削弱直系的目的。

在政治上,段操纵非法的“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取代直系首领冯国璋为总统;在军事上, 于1919年1月建立辖有三个师四个混成旅的参战军为其嫡系。

直系不甘心皖系的扩张,提出“和平统一”,在英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与段对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