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军阀产生的原因

合集下载

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

第二阶段,从1912年袁世凯窃国到1916年他复辟 帝制遭到全国人民反对而自毖,以袁为首的北洋军 事政治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北洋 军阀达到了权力的最高峰时期。这是北洋军阀的全 盛时期。
第三阶段,从1916年6月袁世凯忧愤而死到1926 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之前,北洋军阀集团由统一走向 分裂,军阀之间尤其是直、皖、奉三系,为争夺中 央政权和地盘,展开长期激烈的割据、混战和派系 斗争。这是北洋军阀的衰落时期。
第四阶段,从1926年7月北伐出师到1928 年12月张学良“改旗易帜”、归附国民党新 军阀,即是北洋军阀的覆灭时期。
三、军阀派系形成与理念
1、以“缘”而结,以“缘”维系 军阀是由血缘、地缘、业缘、人缘 (私缘)组成的政治军事集团,通过家 庭姻亲、门生故吏、同乡同学、结义拜 盟、施恩笼络、利益结合、思想联系等 方式结合在一起。
• 四、吴佩孚(1874年 -1939年),字子玉, 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 锟部管带,颇得器重。 后升任旅长。参加讨 伐张勋复辟。1919年 12月冯国璋病死,曹 锟、吴佩孚继承了直 系军阀首领的地位。 1939年12月4日,日本 牙医受命于土肥原谋 杀吴佩孚,吴在牙医 刀下当场身亡。
五、蓸锟(1862年 -1938年),字仲珊, 是中华民国初年直系 军阀的首领,曾靠贿 选而被选举为第三任 中华民国大总统。芦 沟桥事变后拒绝日本 所请出面组织新政府, 因其保持了民族气节, 被国民政府在1939年 12月追赠为陆军一级 上将军衔。
• 六、黎元洪(1864年 -1928年)。甲午战 争后,投靠张之洞。 武昌起义后被迫出任 鄂军都督。南京临时 政府成立后,当选副 总统。袁世凯篡政后, 仍任原职,伙同袁镇 压革命。1916年袁死, 黎继任大总统,恢复 约法,召集国会。 1917年段祺瑞利用张 勋驱黎。1922年受直 系军阀支持复任总统。 次年又为直系所逐。

历史趣谈北洋军阀是怎样形成的 北洋军阀形成的原因?

历史趣谈北洋军阀是怎样形成的 北洋军阀形成的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洋军阀是怎样形成的北洋军阀形成的原因?
导语:清朝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使清统治阶级认识了两点:一是满籍军队绿营已腐化到不堪一战,不可依恃,而汉人的战争潜力是巨大的;二是由于曾国藩
清朝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使清统治阶级认识了两点:一是满籍军队绿营已腐化到不堪一战,不可依恃,而汉人的战争潜力是巨大的;二是由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对清廷的忠贞,使清廷的统治集团认为汉人仍可信赖。

清末的垂危王朝能苟延数十年,便是由于这个信念得到证实。

可是这只属于对内而非对外。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于外国一直视为番邦,从没有以平等地位相待。

鸦片战争后虽饱受列强的欺凌和迫害,也并不觉悟,直到甲午中日之战,才真正认清自身力量的薄弱可怜。

因为在这次战争中,清朝的海陆军面对小日本竟不堪一击,这一个刺激结束了清廷朝野的旧观念,于是在军事上要整军经武、西法练兵,在政治上要变法图强、除旧更新。

整军经武落到袁世凯身上,演变成北洋军阀自成一系,这是当时清朝统治阶级所没有预料到的。

而变法图强则分为两途:一是康有为公车上书,导致维新运动;一是孙中山先生领导全民革命,创建了中华民国。

袁世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代成了宠儿,对清王朝来说,他取天下于革命党;对革命党来说,他则是继承清王朝的天下。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从国内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交迫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近代军阀的形成是从北洋军阀开始的

中国近代军阀的形成是从北洋军阀开始的

中国近代军阀的形成是从北洋军阀开始的。

北洋军阀的产生有其原因和过程: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

1851年1月,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把清朝满族地主手中的八旗军和绿营兵杀得七零八落。

因此,清朝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汉族地方的力量,号召各地的士绅自行组织地方武装——团练,以抵抗太平军。

这样,便逐渐形成了一些封建军阀集团,其中最重要的,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

地方家庭出身,时任礼部侍郎,因丧母在家,清政府命令他帮助湖南巡抚督办团练。

于是,曾国藩便在湖南湘乡一带大力督办团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湘军。

全军有水师五千人,陆军六千五百人及工匠、役夫等共计一万七千人。

湘军的大小将领大多是曾国藩的亲戚、朋友、学生和同乡。

湘军士兵以营官自招为原则,每个营只服从营官一人,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一种浓厚的封建隶属关系。

湘军将领主要有曾国荃、左宗棠、刘长佑、刘坤一、罗泽南、李续宾等。

湘军于1854年起出省作战,编制逐步扩大,成了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及捻军等的主要力量。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

地方家庭出身,道光进士。

1853年太平军进占安徽时,曾在合肥参与办团练,被太平军击败。

后任曾国藩幕僚。

1861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以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军约七千人。

次年,率淮军在上海、江苏一带与太平军作战。

到1865年,全军达六万人,成为镇压捻军的主力。

淮军主要将领有张树声、郭松林、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形成淮系军阀,是清末反动势力中的一个重要武装政治集团。

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者组织了洋枪队,后扩编为“常胜军”和“常捷军”。

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的威力,刺激了清朝的统治者,在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以后,洋务派官僚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以“自强”和“求富”为标榜,进行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之北洋军阀的统治

中国近代史之北洋军阀的统治

(5)这些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 斗争。
(6)这些斗争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 入人心,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事件注定要失败; (7)斗争的结果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争取民主 共和,屡战屡败,一直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说明资产阶级因为阶级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 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旧民主主义革命至此宣告终结。时代呼唤新的领导 阶级和新的道路。
【例题】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中共民主 革命纲领的比较。

【解析】(1)与旧三民主义区别:A民族主义:新的民族主义增 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旧民族主义主要是 反对满清统治,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B民权主义:新的民 权主义主张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 由及权利,旧的民权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新的 民权主义已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成为建立反帝反封建 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C民生主义:新的民主主义赋 予“平均地权”新的内容,还提出“节制资本”的办法,即具体 提出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改善工人生活问题。后来,孙中山还将 “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作为“平均地权”的实际内容;“节制资 本”规定,凡有独占性质的大企业、大银行归国家经营,私人资 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新三民主义和扶助农工的政策是紧密结合 的,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适应了革命思潮 和历史发展的需要。

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1928) 阶段特征: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时期, 是中国近代史政治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 孕育发掌时期。 政治上,北洋军阀对内独裁复辟,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政局动 荡;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革命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 但没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及民主科学思潮兴 起,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 命的发展。 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体现了明显的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军阀割据现象

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军阀割据现象

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军阀割据现象中国近现代史被称为“战乱年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军阀割据。

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经历了多次内战、分裂和动荡,其中军阀割据现象占据了一个重要的篇章。

一、军阀割据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军阀割据是指在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内,由多个军阀或军阀集团投资兵权,各自掌握一个或多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等实际权力,形成了多个相互独立、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政治割据现象。

军阀割据的主要特点是:一方面,各个军阀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冲突,因此常常发生小规模的战争或武装冲突;另一方面,各个军阀之间也需要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因为没有一个军阀拥有足够的力量来对付其他所有的军阀,同时也需要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来维持自身的实力和统治地位。

二、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原因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代政治制度不稳定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1.政治制度不稳定。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政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新政府缺乏足够的政治和制度建设经验,政治制度不稳定,无法有效地控制地方势力。

2.社会矛盾激化。

清朝末期,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面临巨大的困境和挑战,社会矛盾激化,各种族群、阶层和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

3.外来势力干涉。

在中国近代史的大部分时期,外来势力一直在干涉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领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挑战。

三、军阀割据的影响军阀割据现象的最大影响就是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分裂和矛盾,导致了严重的动荡和动乱。

具体表现在:1.破坏了国家统一。

中国各个地方势力实力互不相让,在实现政治统一方面存在很大的阻碍。

2.阻碍了经济发展。

军阀割据的存在极为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地方军阀往往对本地政治和经济资源进行严密控制,从而制约了经济活动的开展,影响了民生。

3.妨碍了社会进步。

军阀割据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分裂和矛盾,不利于民族团结,也不利于社会进步和现代化。

地方主义_军事主义_近代中国军阀政治探源_高海燕

地方主义_军事主义_近代中国军阀政治探源_高海燕

史学集刊 1998年第3期地方主义・军事主义——近代中国军阀政治探源高海燕 内容提要 对于中国近代军阀政治形成的原因至今仍存在如下争议,其一,为什么民初会建立军人政权;其二,为什么中国的军人政权是由许多军阀分别控制,而不是象亚非拉等国家在二战后形成的军人政权,由一个将军统一控制全国的军队。

过去我们一直围绕着毛泽东的论点,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进行分析。

但西方学者不接受这种分析,因为它只能解释军阀的割据和混战,说明中国难以统一的经济条件和政治环境,却不能说明军阀的起源和军阀政治的形成原因。

另外,对于“军阀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和代理人”的看法,现在也有人提出疑问,认为军阀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密切,军阀混战也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竞争的直接产物。

至于小农经济,它在中国已存在了近两千年,并不是军阀统治时期特有的,这种解释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事实上,近代军人政权和地方势力的膨胀、分化,是中国近代军阀政治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 军阀政治 地方主义 军事主义一、地方分权系统的形成地方主义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所谓地方主义,就是指在中国的一些关键地区,出现了军事和政治权力的中心,它们虽承担政府的某些重要职责,但仍处在国家的体制中心。

当中央政府的集权政治开始衰落时,地方政府就逐渐变为权力中心。

一句话,地方主义直接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下移、地方分权系统的形成和地方政治势力的崛起。

中央集权的象征体现在对官员任免、财政税收和军队控制三个领域的垄断权。

如果政府对这些领域的控制受到损害,就标志着王朝的衰落。

分析19世纪的清政府,鸦片战争给自居天朝大国的清政府以沉重的一击,战败的屈辱和不平等条约的重压使清政府的集权体制面临枪炮的挑战,而50年代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各地农民起义又使清王朝陷入剿匪平乱的内战。

内交外困,和平有序的环境被打破了。

伴随着战争的扩大化,清政府的财政、军事和行政权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浅析中国近代军阀

浅析中国近代军阀

浅析中国近代军阀摘要:所谓军阀,即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见《辞海》缩印本1979年版37页)。

近代军阀政治是中国近代社会畸变的结果, 是在由君主专制向民主立宪过渡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形态。

今天笔者就谈一谈关于中国近代军阀的那些事。

关键词:军阀、形成原因、形成阶段、影响近代军阀政治的形成, 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从清初到道光年间,中央集权政体尚能运转自如。

到了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廷内忧外患日趋严重,不得不变革中央集权体制,从中央一元集权制逐渐转变为中央和地方二元权力结构,权力不断下移,为督抚专权割据提供了军事、经济基础和法律依据,可以说一个统一国家的强控制削弱, 地方主义便会突现出来, 成为军阀割据的物质基础。

19世纪中叶,人们把强国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强兵上,编练新军乃当务之急,因而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从军队开始的。

时代给军人提供了机遇,他们也因之一改自古以来受人歧视的地位,成为社会中重要的政治集团。

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军人对其专业外的知识普遍缺乏,也不具备深邃、广阔的现代化目光,同时又过分迷恋权力资源,因而不能承担对社会的整合、领导作用,也自然不能成为定型社会基本制度的力量。

相反,由于他们一心追逐本集团的利益,最终导致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其自身也就发展成了军阀。

近代军阀的形成,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递进的时期。

1、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清军溃败,清王朝也差点土崩瓦解。

咸丰皇帝不得不允许各地兴办团练以抵抗太平军。

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因此出现。

这是近代军阀的雏形。

彼时虽说各派之间,与其与清王朝之间存在矛盾,但还没有发展到公开对抗的程度, 清王朝也还没有完全丧失控制能力, 因而没有出现国家公开分裂的局面。

不过, 为内忧外患所困扰的清王朝, 在它与湘淮军阀之间的勾心斗争中更加衰弱, 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2、1895年,湘淮两军在中日战争中一败涂地,人们开始意识到学习日本效仿德国增强军事实力。

探究北洋军阀兴起的因素

探究北洋军阀兴起的因素

探究北洋军阀兴起的因素北洋军阀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个重要的存在。

它生于封建专制政权中,靠着帝国主义的势力生长。

其自身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但对于它的军事体制来说,又具有一定的西方色彩。

它在饱受列强侵扰的晚清中生长,又是逼清帝退位的一股力量,有着诸多矛盾。

标签:北洋军阀;袁世凯;军制改革;争权清末内外交困,内有洪秀全的太平军,外有列强不断侵扰。

反观清朝,旧军日益腐败,国家没有一支强有力的能够压制农民运动和抵御列强的军队。

八旗兵在清人关后已日渐萎靡,康熙帝平定“三藩”靠的都是由汉人编制成的绿营军。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绿营军竞“兵不见将,将不见兵”,迫于国内外的压力,清廷决定训练新的军事力量,由此,湘军、淮军产生。

曾国藩首创湘勇,并用募兵制代替原世兵制。

训练的同时,灌输儒家封建伦理道德,湘军也因此成为一支宗族的封建地主武装。

值得一提的是,湘军以营官白招为原则的成军方法,从组织上办证了曾国藩在湘军中的牢固统帅地位,以及军队私有的性质。

这正为后来北洋军阀所继承。

同治元年,李鸿章组建淮军,用培植亲信的方法,使淮军成为李鸿章的亲信军,另设北洋武备学堂,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皆出于此,这也正展现出淮军和北洋军一脉相承的关系。

到了光绪年间,封建官僚的腐败以及旧的训练方法无法对抗强大的列强,甲午战争使清廷认识到继续改革军队的必要性。

军制改革成为了朝野共同的问题。

胡燏菜根据德国陆军操典练兵,即定武军,于光绪二十一年由袁世凯接管,成为新建陆军的前身。

北洋军阀的兴起和袁世凯有着很大的关系,袁世凯有丰富的军事才能以及擅长投机逢迎,在戊戌政变中可以看出袁世凯的虚伪的两面性。

他趁清廷迫于军制改革的压力,不断上奏练兵主张,争献练兵良策。

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新建陆军成立,袁世凯正式接练新军。

自1895-1899年,袁世凯于小站练新军,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在此被袁世凯重用,成为后来北洋军阀的核心人物,新军逐渐成为一个集团。

“北洋”,在中国近代史中有诸多意思,初为地域名称,总理衙门出现后,清廷设北洋、南洋大臣主管外交事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背景1912年4月,袁世凯取得政权后,由于同盟会的内部分化,于是袁世凯便趁机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实现了中国短暂的“稳定”与统一。

1913年的“宋案”和“善后大借款”后,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

江苏、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先后独立。

由于国民党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二次革命”被北洋军打败。

袁世凯取得“二次革命”胜利后,便开始了发展实业的计划,同时也加紧复辟帝制的步伐。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

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

为了避免国家分裂,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2.形成原因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从国内看(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交迫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从形势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政策发生了改变:由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支持。

于是袁世凯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并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稳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

3.中国近代军阀的特点以上是我们简单介绍了近代军阀产生的原因,那么,中国近代军阀有些什么特点呢?因为学界的认识不一,我们择其比较传统的一种重点介绍,再把其它观点简略介绍。

他们有一支为自己争权夺利的军队中国近代政治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毛泽东所说的:有枪则有权,枪多即权大,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这个特点在北洋军阀身上反映的淋漓尽致。

袁世凯能一箭双雕,使清帝退位和孙中山把政权交给他,就是因为他有一支北洋军。

但是,由于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共和制,使军阀的统治也披上了民主、共和的外衣,他们极力利用一些民主手段,使自己的统治合乎“民意”,具有所谓合法性。

军阀们都有一块可以任意搜刮和统治的地盘所谓军阀割据,首先是割据地盘,在这块地盘上,他们可以自订法律,草菅人命,滥施生杀予夺之权利,还可以自订“税制”,随意搜刮百姓财产。

民国以来,中国政坛上曾出现过所谓“自治”“联省自治”的呼声以及“保境安民”,这里虽然寄托了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的善良愿望,但主要还是军阀们玩弄的政治手腕,用以保护自己的地盘免遭别的军阀侵夺。

故有人说,三十六计中的“调虎离山”对军阀们不凑效,他们的势力有进有退,有伸有缩,但从来不离开老巢,老巢完蛋了,这个军阀的政治生涯也就到头了。

阎锡山、李宗仁之所以同蒋介石始终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就是因为他们两人的地盘始终不曾失去(抗战除外)。

近代军阀大多有列强的背景袁世凯死后,各派军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大多同列强各国保持着联系,作为靠山,并常以中国的利益换取各国的支持。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只是依靠的对象不同,如“东帝”和“西帝”的不同。

对帝国主义依靠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掌握中央政权和沿海、沿边大军阀身上。

内地小军阀则由于列强渗透不够深入而不具备,但小军阀只有依靠大军阀才能生存。

所以,了解帝国主义在华矛盾及利益所在,是了解军阀变幻离合的重要线索或背景。

中国有一个学者沈志华这样说:“对于国家安全利益这一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来讲,世界革命又成为一种手段,或者是对外战略中一种局部的和暂时的目标”。

“如果在列宁时期,俄共(布)以世界革命为已任,企盼在世界革命洪流中解放全人类,甚至没有国界的概念,那么到了斯大林时期,大俄罗斯主义已经在苏联党内根深蒂固。

把苏联的国家安全利益置于其对外政策战略中的最高地位。

”封建主义是维系近代军阀存在的维系网络近代军阀有极强的封建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它反映出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政治文化现象。

▼封建主义的第一个表现是血缘关系血缘政治是最典型的封建政治,封建军阀的本性使得他们只能采用宗法式的管理与控制方式。

在他们看来,自家人保险系数最大。

▼封建主义的第二个表现是地缘关系无论传统军阀还是近代军阀都是地方主义者,他们常用自己的家乡名作为称谓,如袁项城(袁世凯)、段合肥(段琪瑞)等。

军阀正是利用这种乡土认同感以凝聚团体,加强控制。

▼封建主义的第三个表现是业缘关系如同学、同事、师生、结拜兄弟等。

这也是一种封建的相互依存关系,许多军阀,包括蒋介石都非常重视。

4.北洋军阀的兴亡过程第一阶段: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可以追溯一下它的继承源流)起;到1912年初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止,这是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和形成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攫取权力的活动,不仅使自己成为北洋军阀集团的首脑,而且还“培植”了一大批军阀、豢养了一大批政客,成为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袁世凯正因为手中有了这样一个军事集团才轻易地窃取到辛亥革命的成果。

袁世凯死因(项城地处中原,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相命、堪舆、巫术在当时的社会中异常活跃。

悲伤的袁家人在失去几位亲人后,开始认真的思索,发现袁家男人都不满花甲而死。

袁世凯的曾祖父袁耀东仅活到不足40岁就死了;袁甲三1863年因染病去世,算是袁家人寿命最长的一个,也只活57岁袁世凯的亲生父亲袁保中终年51岁,嗣父袁保庆终年只有49岁,堂叔袁保恒只活了52岁。

活着的袁家人对去世先祖寿命进行一番统计后,提出袁家男人生命最大极限为57岁的说法。

袁世凯在心理上受到这样的暗示,晚年的袁世凯虽然十分注重健康,但他最终也没有能活到58岁,在57岁时也就咽了气。

)第二阶段:从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起,至1916年洪宪帝制失败、袁世凯自毙止。

这是袁世凯从获取中华民国政权到帝制自为、终而自毙的历史。

它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利用手中掌握的武装作为支柱,获取更大私利,摧残民主,复辟封建专制制度的阶段。

这一阶段,袁世凯一直领导和维系着北洋军阀集团而居于总首脑地位。

他掌握着一个比较松散的全国性统一政权。

第三阶段:从1916年袁世凯自毙后到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这一阶段的北洋军阀集团由于总首脑袁世凯的死而在内部明显地分立为直、皖、奉三个主要派系。

它们之间既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相互纷争混乱,又为共同反对革命、镇压人民而彼此“联合”勾结。

它们翻云覆雨,把中国拖入到一个极为黑暗困苦的境地;而北洋军阀集团也自食恶果——因同室操戈而自我削弱。

这是北洋军阀集团走向衰落的阶段。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并未能阻止新事物的破土萌芽,滋长繁衍。

以“五四”运动为转折而兴起的人民革命潮流滚滚而来。

它有力地冲击着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给中国带来新的曙光。

这一阶段先后由皖、直、奉三个派系更迭和联合执掌着形式上的全国政权。

因为纷争混战与所谓“联合”的变幻多端,历史时期又较长,所以又划分为两个小阶段:(1)从1916年袁世凯自毙起到1920年的直皖战争结束时止,这一小阶段主要是由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执政,皖系军阀以勾结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一系列卖国残民的罪恶活动为其统治特点,北洋军阀集团内部的派系纷争日益显著与尖锐,终于引发了直皖战争的爆发,直系军阀利用了国内外的有利形势,击败了皖系军阀,成为北京go-vern-ment的实际掌权者。

(2)从1920年直系军阀掌权起到1926年8月北伐战争开始止。

这一小阶段主要是直奉军阀间为争夺全国性统治权而矛盾日益激化,以致先后进行过两次直奉战争,北洋军阀集团由于内部派系纷争与混战而自我削弱。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北洋军阀集团再也无力一派当权。

他们为了对抗人民革命而联合掌权。

纷争、混战与联合的变幻无掌成为这一小阶段的特点。

第四阶段:从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起到1928年6月奉系军阀首脑张作霖被迫放弃对北洋go-vern-ment的控制权退往东北,并在皇姑屯被日本炸死止。

这是北洋军阀集团的覆灭阶段。

由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洋军阀集团的各种势力在各地相继溃败,国民party政权代替了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北洋军阀集团至此覆灭。

①直系军阀直系军阀是民国军阀中北洋军阀派系之一,曾长期控制北京政权代表人物为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等人。

其中曹锟在1923年通过有争议的选举成为中华名国大总统。

直系基本上都受到英美的支持。

1916年袁世凯死后,由北洋军阀分裂而成。

因首领冯国璋是直隶(今河北)人,故称直系。

直系军阀,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出以直隶(今河北)人冯国璋为首领的一派。

冯死后,曹锟、吴佩孚继起为其首领。

主要人物有李纯、王占元、萧耀南、陈光远、蔡成勋、孙传芳等。

主要地盘有江苏、江西、湖北三省。

冯国璋原是袁世凯的亲信将领,1912年9月任直隶都督,次年被派南下镇压国民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攻占南京,其部属驻守长江下游一带。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到北京继任总统,其部下曹锟、李纯、陈光远、王占元分别任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督军,构成了直系的基本势力。

②皖系军阀,北洋军阀派系之一。

以其首领段祺瑞为安徽(简称皖)人而得名。

主要人物有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等,皖系军阀头目段祺瑞依靠日本的实力取得控制。

人物简介:段祺瑞一生清正耿介,颇具人格魅力,号称“六不理总理”,在日本人把侵略战火烧进国门后,企图拉他出山,组织一个与南京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完全效忠于日本人的傀儡政权,段祺瑞没有答应。

1933年1月19日,国民政府专使钱永铭持蒋介石的亲笔信函到天津,请段“南下颐养”,段祺瑞随即到上海定居。

③奉系军阀奉系军阀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之一。

因首领张作霖是奉天人,故称奉系。

奉天即现在的辽宁省,省会沈阳亦称奉天。

1907年,没落的清政府将东北地区改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行省,称“东三省”,徐世昌为总督,调北洋新军一部分分驻各省。

驻奉天省新军为第二混成协,奉天省原有旧军八路四十营。

1909年改为中、前、左、右、后五路,统由巡防营务处节制,张作霖任中、前两路统领。

后巡防营中、前两路改编为第二十七师,张作霖任该师师长。

三大军阀斗争关系直皖战争1920年7月,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吴佩孚、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京津地区进行的战争。

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掌握了北京政府的主要权力,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极力扩张其武装力量。

段祺瑞提出“武力统一”的口号,企图利用直系军队消灭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又达到削弱直系的目的。

在政治上,段操纵非法的“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取代直系首领冯国璋为总统;在军事上, 于1919年1月建立辖有三个师四个混成旅的参战军为其嫡系。

直系不甘心皖系的扩张,提出“和平统一”,在英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与段对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