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要点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b03217a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6.png)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单元复习第二单
元知识梳理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进行复和
梳理,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的生长
植物需要哪些条件生长?
- 光线:植物需要阳光照射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 水分:植物需要水分供给,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 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 空气:植物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并排出氧气。
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什么样的?
- 种子发芽: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从而形成幼苗。
- 幼苗生长:幼苗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水分、养分等进行生长。
- 植株形成:幼苗逐渐长大成为植株,根、茎、叶等器官形成。
- 结花结果:植株经过一定的生长过程后,会形成花朵并结出果实。
第二部分:动物的生长
动物是如何生长的?
- 幼体成长:动物从幼体逐渐成长为成体。
- 饮食摄取:动物通过进食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
- 新陈代谢:动物通过新陈代谢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代谢。
- 生殖繁衍:成体动物通过生殖和繁衍后代。
动物生长的特点有哪些?
- 个体差异:不同种类的动物生长速度和方式有所不同。
- 生命周期:动物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如昆虫的完全变态等。
- 周期性生长:动物的生长一般呈现周期性,如鸟类的孵化季节等。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梳理,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和巩固所学知识。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38be86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a3.png)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科学是一门让我们了解自然、认识世界的学科,它贯穿我们整个生活。
在三年级的科学学习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有趣的知识点,其中第二单元是关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点。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是指占据空间、有质量的一切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外部特征,来了解物质的性质。
1.颜色颜色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可以用于区分不同的物质。
例如,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黄色的沙子等等。
2.形状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形状,例如,球形的水珠、长方形的书、圆形的苹果等等。
3.硬度物质的硬度是指其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例如,钢铁比木头更硬。
4.透明度透明度是指物质透光的能力。
例如,玻璃比纸更透明。
5.密度密度是指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例如,铁比木头更密集。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是会发生变化的,这些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1.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外部形态或状态发生改变,但其化学成分不会发生改变。
例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或者从一种颜色变成另一种颜色。
2.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导致物质的性质发生变化。
例如,铁锈是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的物质。
三、物质的分离物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离,这些方法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和需要进行选择。
1.过滤过滤是一种通过筛选物质的方法。
例如,通过过滤器将水中的杂质分离出来。
2.蒸发蒸发是一种通过加热物质使其变成气体,然后将气体冷却成为液体的方法。
例如,将盐水加热蒸发,得到盐。
3.沉淀沉淀是一种通过让溶液中的物质沉淀下来,然后将其分离的方法。
例如,将含有铁离子的水与氨水反应,得到黑色的沉淀物。
4.提纯提纯是一种通过不同的方法将物质中杂质分离出来,得到纯净物质的方法。
例如,将含有杂质的铜加热,然后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离,得到纯净的铜。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为我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940ae6b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e.png)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是关于“学会观察”的内容,由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组成,旨在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观察技能,从而更高效和深入地对自然界中的事物进行研究。
学会观察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1、关注自然界中的生物:学生通过考察自然界中的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来学习观察技能,以便更好地认识自然界;
2、分析物体的特征:通过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重量、功能等特征,来分析物体;
3、探究物体的变化: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变化,例如,植物的伸缩性、温度的变化、细菌的繁衍等;
4、应用观察技能:学生学习运用观察技能,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发现自然界中不同的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5、研究有关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的观察结果,从而更有把握地研究自然界。
三年级学习科学的第二单元“学会观察”,从上面提到的内容可以看出,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以更全面、深入的视角来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从而更好地探索它们的内在规律。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让他们发现自然界中不同的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界的能力;其次,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一些具体的实验,比如把一块硬币放入水中,观察它的变化,让学生学会从表面现象中探究物体的
变化规律;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观察游戏,例如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小物件,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
三年级学习科学的第二单元以“学会观察”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探索自然界。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技能,让学生能够从表面现象探究本质规律,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02f0ce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a.png)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知
识点
本文档旨在总结(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基础知识点,以便帮助学生复和巩固所学内容。
1. 太阳与地球
- 太阳是地球的能源提供者,它是一个燃烧着的气体球体。
-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圈约为365天。
-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理经纬度。
2. 月亮与地球
-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绕地球公转。
- 月相是指地球上观察到的月亮表面光亮部分的不同形状。
- 月亮对地球具有引力,导致潮汐现象的产生。
3. 明亮与暗淡
- 光源可以是天然的,如太阳、月亮,也可以是人造的,如电灯、手电筒等。
- 光的传播方式有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 区分明亮和暗淡的方法是用眼睛观察物体的背景亮度以及物
体本身的亮度。
4. 电和电源
- 电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能量形式,常用于电灯、电视、冰箱
等电器设备。
- 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可以是电池或电力网络。
- 电路由导体(电线)、电源和用电器组成。
5. 气体固体与液体
- 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可以压缩和
扩散。
- 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液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具有不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基础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希望这份文档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问。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知识要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086be40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2.png)
第二单元空气单元知识要点一、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结论用塑料袋套空气塑料袋鼓起来证明塑料袋里有空气把注射器向水槽里推水槽里有气泡产生证明注射器里有空气把气球套在塑料瓶的瓶口,气球吹不起来证明塑料瓶里有空气用力吹气球把纸固定在玻璃杯的底部,纸没有湿证明玻璃杯里有空气倒扣在水槽中二、空气占据空间1、在塑料杯底粘一个纸团,把杯子慢慢竖直倒扣在水中,纸团没有被浸湿,这是因为塑料杯内有空气占据空间,水不能接触到纸团。
2、在杯底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压入水中,纸团被浸湿,这是因为杯中的空气被从小孔中挤出。
3、用打气筒连着气针,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一些空气,空气能将水挤出杯子。
三、空气能被压缩和扩张在注射器里装满空气和水,推动活塞,发现空气很容易被压缩,水很难被压缩;拉动活塞,发现空气很容易被扩张。
这是因为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间的间隙很大,所以很容易被压缩或扩张。
四、空气有质量在简易天平两端放入一个充好气的皮球和若干豆子,让天平达到平衡。
取出皮球,用打气筒打入空气,再把皮球放回天平一端的小桶里,发现天平向皮球一端倾斜。
这说明空气有质量。
打入的空气越多,里面的空气微粒就越多,质量就越大。
五、空气的流动1、热空气比空气轻,在空气中向上流动,所以加热孔明灯和热气球中的空气后,孔明灯和热气球会在热空气的升力作用下升上天空。
2、由于不同位置的空气的冷热不同,使空气流动开成风(1)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面的空气(2)暖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
(3)冷空气补充到暧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六、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在空中、地下和水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
1、我们需要空气维持呼吸。
2、我们需要空气来助燃。
3、我们需要利用压缩空气所作充气床垫、轮胎、气钉枪、喷水壶、充气拱门等。
4、我们利用空气流动形成的风来发电。
作者留言:您好!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于分离》知识梳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于分离》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9a03d50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2.png)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于分离》
知识梳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知识梳理
本文档旨在对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的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复和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1. 溶解与分离的概念
- 溶解:指将固体溶质加入液体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过程。
- 分离:指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恢复到原来单独存在的状态的过程。
2. 溶解的条件
- 溶质的大小:溶质越小,溶解得越快。
- 搅拌:搅拌有助于溶解,使溶质和溶剂更充分地接触。
- 温度:温度升高,溶质溶解得越多。
- 浓度:溶质浓度越大,溶解得越多。
3. 溶解与分离的实验方法
- 蒸发法:将溶液加热,使溶剂蒸发,溶质留下。
- 过滤法:利用滤纸和漏斗将固体颗粒分离出来。
- 沉淀法:利用加入特定试剂产生沉淀,将溶质与溶剂分离。
- 蒸馏法:利用液体的沸点差异将液体分离出来。
4. 溶解与分离的应用
- 溶解:糖溶解在水中制作饮料。
- 分离:制备食盐可以通过蒸发法,从海水中分离盐类。
5. 安全注意事项
- 在进行溶解实验时,注意不要用手去品尝溶液,以免发生意外。
- 实验完成后,要及时清理工作台和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和安全。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的知识梳理,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3f5371831126edb6e1a1022.png)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一般都有(果皮)和(种子)。
种子的内部构造有(种皮)、(胚根)、(胚芽)、(子叶)。
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种子才能萌发。
2、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1)利用风力:如蒲公英、挪威枫。
(2)利用水力:如椰子、莲蓬。
(3)利用弹力:如豆类的种子。
(4)利用动物:如浆果、刺果等。
3、根可以分为(直根)和(须根)。
胡萝卜的根是一种特殊的(直根).(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养料)的作用。
4、牵牛花的茎是(缠绕茎)、杉树的茎是(直立茎)、爬山虎的茎是(攀缘茎)、西瓜的茎是(匍匐茎)。
5、(茎)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6、叶子都是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
不同植物的叶子,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是不同的。
7、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靠(绿叶)制造的。
8、植物总是向着阳光生长,说明植物具有(向光)性。
观察解剖油菜花时要按照(由外向里)的顺序。
9、花的构造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花的各部分(构造)具有不同的(功能)。
萼片:保护未开的花。
花瓣:吸引昆虫。
雄蕊:制造花粉。
雌蕊:接受花粉。
10、(雌蕊)和(雄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就叫做(传粉)。
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11、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常见的是借助(昆虫)和(风力)。
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如(油菜花)、(桃花)等。
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如(玉米)、(水稻)的花等。
人们常常还会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12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
13、我们吃的食物属于植物的哪部分:甘薯——根、胡萝卜——根、马铃薯(土豆)——茎、西红柿——果实、花生——种子。
三年级科学复习资料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复习资料第二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7bd562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0.png)
三年级科学复习资料第二单元知识点第一篇:三年级科学复习资料第二单元知识点线号学题答得封不名姓内线封密级班密校学三年级科学复习资料第二单元知识点一、填空1、蜗牛的身体包括:头、腹、尾、壳、触角、眼睛、嘴等组成。
★2、蜗牛没有脚,蜗牛的足叫腹足。
蜗主要靠腹足爬行。
★3、蜗牛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
蜗牛休眠后要唤醒它,可以把它放入水中。
★4、蜗牛有牙齿,牙齿长在舌头上。
蜗牛用气孔呼吸,从肛门中排出粪便。
★5、蚯蚓由口、环带、肛门组成。
蚯蚓的身体摸起来总是湿湿的。
★6、蜗牛壳上一圈一圈的线叫螺线。
★7、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是蚯蚓怕水,所以别把蚯蚓长时间放在水里。
★8、蚂蚁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3对(或6只)脚。
★9、、金鱼身上长着鳞片和鱼鳍。
用鳍帮助游泳。
金鱼用鳃呼吸。
★10、象龟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动物。
11、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有100多万种。
昆虫是唯一具有三对足的动物。
★12、生活在海洋中的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
世界上最小的动物叫是蜂鸟。
非洲象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
★13、池塘中生活着很多小动物,数量最多的是鱼类。
★二、判断1、蜗牛、蝗虫和蚂蚁是同一种动物。
(∨)2、蜗牛的两对触角一对长一对短。
(∨)3、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
(∨)4、植物的叶主要由叶片、叶柄构成。
(∨)5、因为蜗牛的身体十分柔软,所以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6、蚂蚁和蚯蚓的身体相差很大,没有相同点。
(×)7、蚂蚁找到了食物会马上把它吃掉。
(×)8、蜗牛的身体有伸缩性,所以不能测量它的大小。
(×)9、蜗牛喜欢吃菜叶。
(∨)10、蜗牛的粘液是用来标识路线的。
(×)11、在砖块下我们容易找到蜗牛。
(∨)12、观察小动物时,我们要爱护它们,不伤害它们。
(∨)13、蜗牛的一对小眼睛长在它的一对触角上的。
(×)14、蜗牛喜欢吃蔬菜,不吃水果。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二三单元+物体的形态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二三单元+物体的形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c01338681c758f5f71f6745.png)
第二单元物体的形态6 固体、液体和气体知识点1.固体:石头、木块、螺母、沙子、海绵等。
液体:水、牛奶、醋等。
气体:空气、水蒸气等。
2.固体有固定的形状,不能流动。
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
液体、气体的形状取决于容器的形状。
3.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即使倾斜放置的液体,表面依旧会保持水平状态4.水的三种形态分别是:液体的水,固定的冰,气体的水蒸气。
5.烟、雾、哈气不是气体。
实验1.量筒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液体体积一般用毫升作单位,用符号“ML”表示。
2. A量筒的每个小刻度表示1毫升;B量筒的每个小刻度表示2毫升。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稳,视线要与水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3.使用量筒测量水体积的方法:一选;(选择合适的量程)二倒;(将量筒倾斜)三看(眼睛与水面最低处相平)。
4.读出下面的数。
7.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知识点1.固体、液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体积。
固体、液体都有固定的体积。
2.固体、液体都有确定的质量。
3.改变物体的形状,它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冰融化成水后,质量不变。
4.乌鸦喝水的故事,说明了固体占据一定的空间。
实验1.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等。
2.天平所测物体的质量一般用克作单位,用符号g 表示。
3.天平使用方法:(1)水平放置天平。
(游码归零,指针在刻度盘中央)(2)左盘放物品,右盘放砝码。
(用镊子夹取砝码,用镊子拨动游码。
)(3)砝码质量和游码刻度相加就是物体质量。
8 气体的体积和质量知识点1.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2.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它的体积可以改变。
3.气体有确定的质量。
4.气体可以被压缩,它没有固定的体积,有确定的质量。
5.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实验证明了空气有确定的质量。
实验1.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玻璃杯一定要竖直按下去,再竖直提起来。
2.3.气体体积可以改变的实验.3.第三单元太阳和影子9影子知识点1.影子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1)光(2)不透明的物体2.影子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反。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提取》知识梳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提取》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e5ac25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b.png)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提取》知识梳理1. 溶解的概念溶解是指固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而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固体溶质会逐渐与液体溶剂分子相互作用,使其中的溶解物质分散均匀。
2. 溶解与浓度浓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含量。
溶解的过程中,溶质的浓度可以影响溶解速度和溶液的性质。
在相同溶剂下,溶质的浓度越高,溶解速度越慢。
同时,浓度还可以影响溶液的颜色、味道等性质。
3. 溶解过程中的要素溶解过程中涉及三个要素:溶质、溶剂和溶液。
溶质是固体,并且能够溶解在溶剂中;溶剂是液体,能够溶解溶质的物质;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4. 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影响溶解过程的因素有:温度、搅拌、溶质颗粒大小等。
升高温度可以加快溶解速度,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热运动的速度,使溶质分子更容易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
搅拌也可以加快溶解速度,因为搅拌能够使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接触更频繁。
溶质颗粒大小对溶解速度也有影响,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与溶剂接触的面积也就越大,溶解速度越快。
5. 提取的概念提取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从混合物中分离出其中的某个组分或物质的过程。
提取常常利用组分之间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的差异来实现分离。
6. 提取的方法常见的提取方法有:过滤、蒸馏、结晶等。
过滤是利用滤纸、过滤器等过滤物的方法进行分离。
蒸馏是利用液体沸点的不同进行分离。
结晶是通过溶液中溶质浓度超过饱和度后,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方法。
总结:溶解是溶质在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过程,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搅拌和溶质颗粒大小。
提取是分离混合物中某个组分的过程,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过滤、蒸馏和结晶。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提取》的知识梳理。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244914e69eae009581bec54.png)
2.3、蚕蛹的体形粗短,身体呈纺锤形,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长有黑色的眼睛,体色呈褐色。一对触角的雏形。胸部长有胸足。腹足、尾足消失。胸部、腹部都有环节。有气门。胸部背面长出两对翅。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2.3、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养蚕。
变态:蜜蜂、蚂蚁、苍蝇、青蛙、蚊子、蝴蝶、蟋蟀、螳螂、蜻蜓等。
不变态:蝗虫、鱼、狗、猪、猫等。
从卵孵化而来:蚊子、苍蝇、蝗虫、鱼、青蛙、鸡、蜻蜓、蚕等。
由母亲直接生下来:猫、狗、人、羊、大熊猫等。
2.6、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四个阶段。
2.6、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2.7、在人的一生中,出生前后和青春发育期长的最快。身高和体重变化很大。
2.6、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2.6、完全变态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蜜蜂、蚂蚁、苍蝇、蚊子、蝴蝶等属于完全变态。
2.6、不完全变态要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蟋蟀、螳螂、蜻蜓、蝉、蟑螂等属于不完全变态。
2.6、动物分类方法2种,一种按变态和不变态分类;另一种按卵生和胎生分类。
2.4、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蚕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着眼睛和1对触角。胸部长着两对翅和三对足。
2.4、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
三对足。
2.5、蚕的一生是从卵开始的。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
2.5、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2.1、小蚕爱吃桑叶,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要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蒸发》知识梳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蒸发》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b8451e1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52.png)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蒸发》
知识梳理
溶解是指固体物质在液体中分散成分子或离子的过程。
其中,
固体物质称为溶质,液体称为溶剂。
1.温度:通常情况下,溶解固体物质的温度越高,溶解速度越快。
2.搅拌:搅拌可以增加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促进溶解。
3.浓度:溶剂中溶质的浓度越高,溶解速度越慢。
1.饱和溶液:当溶解过程中溶剂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时,称为
饱和溶液。
2.饱和度:衡量溶解度的大小,饱和度的高低取决于溶质在溶
剂中的溶解度。
蒸发是指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发生在液体表面。
1.温度: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蒸发速度越快。
2.液体表面积:表面积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3.空气湿度:湿度越低,蒸发速度越快。
溶解和蒸发是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
溶解是溶质从固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而蒸发则是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
溶解和蒸发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例如:
1.溶解:煮咖啡时,咖啡粉溶解在水中成为咖啡;热天喝凉茶时,茶叶溶解在水中成为茶水。
2.蒸发:天热时,湿衣服在太阳底下很快蒸发干燥;水中的盐水经过蒸发可以得到盐等。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蒸发》知识的梳理。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024d23eaa00b52acec7cae0.png)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空气》一、基本知识1.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人们的呼吸离不开(空气),火柴燃烧离不开(空气)。
2.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
水是(液体),石头和沙是(固体),空气是(气体)。
3.生活中,有许多和空气有关的物品。
如:(皮球)、(气球)、(轮胎)等。
4.空气的特征有(无色)、(无味)、(透明)、(很轻)、(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有质量)、(占据空间)、(可压缩)。
5.在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材料有:(塑料杯)、(装水的水槽)、(纸团)、(针)、(打气筒)。
6.在做空气压缩实验时,我们使用的实验仪器是(注射器),我们用(水)和(空气)进行对比。
7.(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容易发生变化,(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很难发生变化。
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空气既没有一定的(形状),又没有一定的(体积)。
8.注射器包括(针筒)、(刻度)、(管口)、(活塞)等几部分。
9.堵住空注射器的管口,用力向下压活塞或用力向上拉动活塞,活塞会(运动)。
这说明空气可被(压缩)或(扩张)。
10.篮球充气就是利用了空气(可被压缩)的性质,用手拍篮球,篮球会跳得很高,是因为(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11.空气很轻,但有一定的(质量),可用(天平)精确地测量到空气的质量。
实验室用的天平一般是(托盘天平),被称量的物体放在天平(左侧)的托盘上。
2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50)枚回形针的质量。
12.空气受热后体积会(增大),受冷后体积会(减小),说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空气受热后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空气手冷后(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的有(孔明灯)、(热气球)。
13.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
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条件下发生的。
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14.在做风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的材料有(蜡烛)、(透明塑料薄膜)、(无盖长方形纸盒)、(蚊香)、(纸条)。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清单科学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清单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2d4b113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5.png)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清单科学第二单元知识清单科学空气-、感觉空气1.我们身边到处基本上空气。
3.石块和水装进开口的杯子里别容易泄漏,空气装进开口的杯了里容易泄漏.4.空气要装进密闭的容器里才别容易泄漏,假如要传递一些空气给其他同学或者其他地点必须把它装进密闭的容器中。
5.空气和普通物质相比具有这些特征:容易泄漏、非常轻、能够使袋子鼓起来,让袋子鼓起来往后摸起来软软的,会流淌.抓别住.....6.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蔼体三种类型。
水、酱油、可乐等是液体,会流淌;石头、沙子、木块等是固体,有固定的形状;空气、水蒸气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淌。
二、空气能占领空间吗1.空气和水、石块一样,都能占领空间。
2.在做纸别湿的实验时,纸团要粘在杯底防止掉降在水中。
3.在杯子底部扎一具小孔,把杯子里的空气放出去,别再占领杯子空间,杯子里的水会渐渐满上来。
4.用打气筒从杯子底部向杯子打人. 空气占领杯子的空间,杯子中的水会渐渐被挤出来,5.乌鸦喝水的故事里,鸟鸦用小石子把瓶子里的空气挤出,空气占领瓶子的空间越来越少,瓶子里的水就渐渐上升了。
三、压缩空气1.空气占领的空间容易改变,水占领的空间别容易改变。
2.空气占领的空间容易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被压缩的越厉害弹性越强。
3.水占领的空间别容易被压缩,也别容易被扩张。
4.空气占领的空间容易被扩张,被扩张之后的空气有恢复原来状态的本事,由此也会产生一股力量。
5.被压缩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相比较,质量别变,空气粒子的间隔变小了。
6.被扩张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相比较,质量别变,空气粒子的间隔变大了。
7.空气压缩枪利用了被压缩的空气产生的弹力把“子弹”发射出去。
8.利用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创造了充气轮胎、充气城堡,充气坐垫等。
四、空气有质量吗1.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简易小天平能够用来研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析出》知识梳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析出》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71eb2c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b.png)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析出》
知识梳理
本文档梳理了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析出》的相关知识点和要点,帮助学生复和掌握这一主题的内容。
1. 物质的溶解
- 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溶剂中完全混合成一种透明、均匀的混合物,并且能够恢复成原来的物质。
-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进行溶解的物质。
- 溶解是物质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使其发生。
2. 溶解的影响因素
- 温度:温度升高,溶解度一般会增加;温度降低,溶解度一般会减少。
- 溶剂的种类:不同溶剂对相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不同。
- 溶质的种类:不同溶质的溶解度也会不同。
3. 溶解与析出的应用
- 溶解和析出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例如饮料、药物、糖果等的制作过程中都涉及到溶解和析出。
- 溶解和析出也在科学实验和制造业中被广泛运用,例如染料的制备、合成药物、制造合金等。
4. 溶解与析出的实验方法
- 溶解实验:取一定量的溶剂,加入适量的溶质,搅拌使其充分混合,观察是否完全溶解。
- 析出实验:在溶液中加入反应物,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新的固体物质,并观察析出的物质。
5. 溶解与析出的环境保护意义
- 合理利用和控制溶解和析出的过程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 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使用不可降解物质,能够有效降低溶解和析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析出》的知识梳理。
通过复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掌握有关溶解与析出的概念和应用。
祝你学习进步!。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79c8b2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8.png)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1、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2、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燃烧,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
4、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5、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生活,比如,包装使用的泡沫空气垫。
6、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7、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
8、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知道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被测量。
9、一定量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质量的多少可以用常用的物体作为衡量。
10、放飞“热气球”活动,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
11、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12、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13、人们在加热进程中并没有加热热气球本身,而是加热了里面的空气14、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构成风。
15、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16、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17、空气能被压缩,流动,占据空间18、充满气的皮球一拍能跳起来,说明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19、注射筒的活塞能够压下去一点,但手放松后,活塞又会弹回原先的位置。
因为里面装有空气,而空气能够被压缩。
20、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皮球、轮胎、气垫船等都利用了压缩空气的这一原理。
21、打足气的皮球跳得高是因为皮球内有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
22、相同质量的情况下,不同物体有不同的大小。
23、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说明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4、当物体吸热升温后,微粒的运动速度加快,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e82dc9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18.png)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
1. 物体的性质
物体的性质是指物体在特定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特性。
常见的物体性质有颜色、形状、大小、质地、透明度等。
2. 物体的分类
物体可以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按形状、用途、颜色等分类。
3. 物体的相互关系
物体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相互关系。
常见的相互关系有接触关系、重叠关系、分离关系等。
4. 物体的变化
物体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一些变化。
常见的物体变化有形状
变化、颜色变化、状态变化等。
5. 纸的种类
纸是一种常见的材料,有不同的种类。
常见的纸的种类有白纸、彩纸、包装纸等。
6. 木头的来源
木头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获得。
常见的木头
来源有树木、竹子等。
7. 研究物体
研究物体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行。
观察物体可以通过用眼
睛仔细看、用手触摸等方式。
实验物体可以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来
了解其性质和特点。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dec8807d48d7c1c708a145c2.png)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要点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要点1、在观察活动中,能做到:(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2)保持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3)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4)对不知情况的树洞,不能随意用手去掏。
2、蜗牛的特点:生活在地面潮湿之处,有壳,身体柔软,有触角和眼睛,吃菜叶等食物,会排泄,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用铅笔轻轻碰它的身体,会缩回壳里。
3、蜗牛的壳顺时针旋转的叫右旋,逆时针旋转的叫左旋。
身体分为(头、腹、壳)三部分,头上有两对(触角),前对短后对长,长触角上有(眼睛),有牙齿。
和蜗牛相似的软体动物有:(田螺、扇贝)等。
4、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爬行时身体像微小的波浪,并留下痕迹。
它可以在线上、吸管上、树枝上、玻璃、圆珠笔上爬行,但不能在沙土上爬行。
、蜗牛的壳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6、蜗牛休眠了,可以将蜗牛放入水中让其醒。
7、蜗牛用气孔呼吸。
8、怎样饲养蜗牛?A、在饲养箱和广口瓶内,先铺上一层粗沙,然后铺上一层潮湿的土壤,再放进几条树枝和几片落叶,形成一个蜗牛生活的环境,我们就可以饲养蜗牛了。
B、每天傍晚用青瓜和菜叶给蜗牛喂食,第二天早上把食物残渣处理干净。
、每天观察蜗牛的生活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
9、我们观察的蜗牛是用肺呼吸的,在水中一般不会淹死。
10、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但不宜长时间在水中。
11、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爬行时,身体伸缩式前进。
12、和蚯蚓相似的环节动物有:沙蚕、蚂蟥。
蚯蚓的环带是(生殖器官)。
13、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应(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14、蚂蚁属于昆虫。
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六只(脚)。
1、蚂蚁的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
5.①像食盐、砂糖在水中发生的现象叫作溶解现象。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水面的弯圆面的最低点要与所要量取的刻度线相平,观看时眼睛与刻度线相平。
③往水中加入食盐或砂糖时,待这勺食盐或砂糖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勺。
④同样多的水能溶解不同物质的量不一样。
50毫升水中能溶解18克食盐或100克砂糖。
⑤哪些因素会影响方糖的溶解?(1压碎方糖2加热3搅拌)
⑥怎样使一块方糖在水中尽快溶解?(首先将方糖压碎;然后给水加热,并且在加热水的过程中不断搅拌。
这样方糖才能尽快在水中溶解)
⑦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壁。
6.①蒸发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且蒸发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②哪些因素影响蒸发的快慢?(1面积,面积越大蒸发越快;2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3空气的流通速度,空气流通速度越快蒸发越快。
)
③怎样制作浓盐水?(在水中加入食盐,当水中不能再溶解食盐时,浓盐水就制作好了。
)
④蒸发皿在加热浓盐水时要注意什么?(加热时,要带护目镜,以防伤害眼睛。
等看到有白色的晶体析出时,要用玻璃棒慢慢地搅拌。
搅拌时,身体不要凑得太近,以防止蒸发皿中的固体溅出来烫伤皮肤。
)
⑤怎样把食盐析出来?(将盐水加热,加快蒸发,就能将盐析出来。
)
⑥食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
食盐的来源多种多样,可分为海盐、池盐、岩盐三大类。
⑦海盐是海滨地区以海水灌注盐田,然后蒸发而成。
我国海盐主要产区集中在河北、天津、山东、辽宁等地。
⑧池盐是由内陆的咸水湖湖水蒸发而成的。
我国的池盐主要产地有青海、新疆、西藏、宁夏和山西等地。
⑨岩盐是由海水沉积物被地壳变动埋藏在地下形成的。
我国的岩盐多产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
7.①怎样将食盐中的铁屑分离出来?(利用磁铁能吸铁的性质,用磁铁把铁屑吸出来。
)
②怎样把食盐中的沙子分离出来?(1把有沙子的食盐放入水中,使食盐溶解;2过滤,得到盐水,分离出沙子,为了得到干净的盐水,可更换滤纸多过滤几次3把盐水加热,加快蒸发,得到干净的食盐)
③怎样过滤?(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是指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是指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是指倾倒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