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方案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
2、教学难点(1)领会“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深刻含义。
(2)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和诗句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场景,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送别的音乐,如《送别》,营造出离别的氛围。
(2)提问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经历过送别?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的送别经历,从而引出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重点突出他在边塞诗和送别诗方面的成就。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王昌龄被贬江宁丞时,辛渐是他的好友,此次辛渐要前往洛阳,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思,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意思是: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烟雨迷蒙的江景图,烘托出了离别的凄凉氛围。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
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
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师板书课题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师:同学出示资料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1,一生坎坷2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 3 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学设计_6

学习目标⒈知识与水平⑴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⑵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⒈复习: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⒉揭题: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⒊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⒋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⒌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个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个带为吴。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交流欲望,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挖掘诗词内涵,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们将完成以下任务:
1.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情感体验和写作方法。
3.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诗词背诵、仿写练习等,巩固所学知识。
4.反思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教学相长。
-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赏析与创作:通过对诗词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写作能力。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体验“冰心在玉壶”的深刻意境。
-写作实践:借鉴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指导学生进行创作,提高写作水平。
4.拓展延伸,提升素养:将诗词学习与文化背景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芙蓉楼送辛渐》的基本内容、背景及文化内涵。
2.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3.学会通过关键词语、句子理解诗词,把握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4.运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5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5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教材简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
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
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
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要写正确)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
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
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0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0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
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
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
你们还明白哪些送别诗?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
六年级古诗词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六年级古诗词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孤寂心情以及坚守高洁品质的信念。
2、教学难点(1)感受诗人含蓄的情感表达,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深刻含义。
(2)引导学生将古诗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体会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解法:对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有与亲朋好友分别的时刻。
在古代,交通不便,通信困难,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
所以,古人特别重视送别,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送别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书课题:芙蓉楼送辛渐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正音。
(4)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3、理解诗意,体会情感(1)学习第一句“寒雨连江夜入吴”①理解“寒雨”“连江”的意思。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②想象画面: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连绵不断的秋雨笼罩着整个吴地。
③体会诗人的心情:这样的寒雨之夜,让人感到孤寂、凄凉。
(2)学习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①理解“平明”“楚山孤”的意思。
平明:天亮的时候。
楚山孤:友人离去后,诗人望着楚山,觉得它格外孤独。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⒈知识与能力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⑵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⒈复习: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⒉揭题: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⒊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⒋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⒌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欣赏王昌龄的写作技巧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了解古代送别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和意境分析。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2 教学难点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芙蓉楼送辛渐》全文。
王昌龄的生平介绍资料。
与送别文化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创造舒适的学习氛围。
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背景信息。
4.2 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分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4.3 分析与欣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欣赏诗歌的意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歌中的送别场景。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送别文化的意义,与现代送别方式进行对比。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2 作业与测验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背诵和分析作业。
通过测验或考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诗歌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鼓励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评价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6.2 诗歌创作练习引导学生以《芙蓉楼送辛渐》为灵感,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0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0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难点: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大屏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
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
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2、自由读诗3遍。
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交换读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 3 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学设计_5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抓重点诗句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3.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当时孤寂、凄冷的心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授课用时:一课时辅助教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明确任务)(生背诵学过的相关离别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离别诗,不但学习这首诗,也学习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更重要的是领略作者的风采。
(出示课题)二、简介作者及背景(感悟作者在逆境中与辛渐真挚的友情)三、初读诗歌(理解字面意思)1、生读,师纠正。
2、生结合注释再读。
3、引导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理解诗歌字面意思,大体把握诗意。
⑴、理解词语寒雨:一方面理解为自然界的寒冷,体现季节特点;深层次的理解是作者正处在谤议贬谪之中,体现了惆怅的心情。
连江:大雨弥漫着江天。
楚山孤:山不会孤,孤独的是作者。
与前面的“寒雨”都使用了移情的手法。
冰心、玉壶:比喻人的清廉正直,心的纯洁。
⑵、感悟诗意昨夜镇江下了一场绵绵秋雨,凄风冷雨让人倍感忧伤;天刚亮,就送别好朋友回洛阳,远望你将行经的楚地,使我感到楚山孤影般的孤独。
如果洛阳的亲友向你问起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象盛在玉壶的冰那样洁白透明。
4、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
四、理解感悟,品读(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1、想象送别前场景夜晚,烟雨弥漫江天,芙蓉楼上,两个老朋友饮酒话别。
2、想象话别内容①、质疑:诗中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一问一答似乎不一致,试想一下洛阳的亲友到底问的是什么?②、继续质疑:诗人为何这样回答?师生共同探寻诗中的故事,再现情景,体会主人公情感:朋友谊、离别情、贬谪苦、不屈志。
3、师总结,生背诵。
五、拓展延伸(解疑虑)出示《芙蓉楼送辛渐》(其二),引导学生找寻答案。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大概意思。
能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吟、诵多种形式,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诗人虽屡次遭贬但仍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
教学重点采取多种形式,读出古诗的古韵,领悟诗中意境。
教学重点采取吟诵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师:自古离情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凄美、永恒的话题,古代多少文人墨客都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又一篇的美文佳作!1.关于送别诗,你知道哪些?师:老师想在这里问大家,关于送别的诗你知道哪些?同学填写复习单,学生能找到两首送别诗。
2.引出本课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师:对于王昌龄,你了解多少?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1)释题。
师:谁知道又芙蓉楼现如今位于我国的哪个省哪个市?(江苏省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什么?(润州)。
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送别了一位好友,他的名字叫什么?(辛渐)没错,辛渐,他既是王昌龄的好友,同时,他还是王昌龄的同乡。
辛渐就要回到故乡,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
(2)齐读课题:芙蓉楼送辛渐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通过三读,学习古诗(一)一读: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1.师:朋友分别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自由读古诗,用上我们学到的三读法,分三步来读古诗:一读,标好平仄,读准节奏;二读,结合注释,读懂诗意;三读,抓关键词,悟出诗情。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完成以上三步。
2.生自由读,展示读3.(出示课件三)课件出示标完平仄符号以及停顿符号的古诗。
六年级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六年级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和自己坚守高洁品质的决心。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2)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所以古人特别重视送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正音。
4、全班齐读。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平明:天亮的时候。
楚山:泛指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山。
古代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体会情感1、再读古诗,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前两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天亮时诗人送别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楚心情。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⒈知识与能力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⑵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⒈复习: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⒉揭题: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⒊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⒋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⒌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大概意思。
能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吟、诵多种形式,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诗人虽屡次遭贬但仍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
教学重点
采取多种形式,读出古诗的古韵,领悟诗中意境。
教学重点
采取吟诵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诗人简介、创作背景)的学习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自古离情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凄美、永恒的话题,古代多少文人墨客都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又一篇的美文佳作!
1.关于送别诗,你知道哪些?
师:老师想在这里问大家,关于送别的诗你知道哪些?
同学填写复习单,学生能找到两首送别诗。
2.引出本课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师:对于王昌龄,你了解多少?
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1)释题。
师:谁知道又芙蓉楼现如今位于我国的哪个省哪个市?(江苏省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什么?(润州)。
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送别了一位好友,他的名字叫什么?(辛渐)没错,辛渐,他既是王昌龄的好友,同时,他还是王昌龄的同乡。
辛渐就要回到故乡,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
(2)齐读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通过三读,学习古诗
(一)一读: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1.师:朋友分别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自由读古诗,用上我们学到的三读法,分三步来读古诗:一读,标好平仄,读准节奏;二读,结合注释,读懂诗意;三读,抓关键词,悟出诗情。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完成以上三步。
2.生自由读,展示读
3.(出示课件三)课件出示标完平仄符号以及停顿符号的古诗。
师:这首诗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请同学们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自由读两遍。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
6.男生读,女生读。
(二)二读,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说出大体诗意。
1.师: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后,我们再结合注释,大体了解整首诗的意思。
请同学们默读注释,试着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2.通过注释,学生说一说诗歌的大体意思。
3.生说诗意。
是啊!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
清晨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洛阳的亲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看结合注释,我们就能把古诗的意思说出来了,看来结合注释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三读,抓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其实,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1.时间。
师:咱们来看前两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这两句诗中,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其实王昌龄写了两首古诗,这首古诗是诗人王昌龄清晨在芙蓉楼送别友人时写的,还有另外一首古诗是是王昌龄在头一天夜里与辛渐饮酒话别时写的,我们一起来读
一下!(课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
是呀!窗外秋雨绵绵,而芙蓉楼内,两人却在饮酒作别,此情此景,会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能想象当时的画面吗?能,(忧愁、凄凉……)那么,这种情感,在我们的前两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寒、孤)
2.情景预设:“寒”
①师:这里的寒,仅仅只是指的“寒冷的秋雨”吗?(不是)那还形容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诗人的心寒)
②诗人为什么心寒?是因为他的朋友也要离他远去了,所以王昌龄心里很是不舍?
师:是呀!因为对好友依依不舍,这一送就是几十公里呀!(出示课件),这是如今江苏省的地图,当时王昌龄在如今的南京市,古时候称之为江宁,他在那个地方任江宁丞,送辛渐送到如今的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润州,这两地相隔六、七十公里呀,这样的友情深不深?(深)浓不浓(浓)就带着这浓浓的深情再读这两句诗。
③过渡:是呀!朋友就要远离了,诗人对他依依不舍,一送就是几十公里,再加上当时天气原因,寒冷的天气,寒冷的心情,终于在清晨一别友人,“平明送客楚山孤”
3.预设:“孤”
你还从哪个字能感受到诗人非常忧愁、苦闷呢?“孤”
①诗人眼中的楚山为什么是孤独的呢?(因为自己觉得孤单,所以
看到的景物也就孤独了)(借景抒情)
诗人作此诗时,已远离了亲人,远离了朋友,来到了江宁任江宁丞,可以说,在这里,辛渐是唯一能说说真心话的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位朋友要走了,王昌龄舍得吗?不舍得!用不舍的心情来读这两句诗。
②一个“寒”字,一个“孤”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3.离别的时候到了,我们回忆一下古代的诗人,会在离别之时,送给朋友什么?(祝福、礼物)(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歌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那么,诗人,王昌龄送给辛渐的是什么?一句话“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通过注释我们已经知道了它是比喻作者有一颗纯洁的心,那么玉壶呢?
玉壶:玉制的茶壶。
玉代表着永恒。
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那颗纯洁的心就如放在玉壶中一样。
为什么要送给好友一句话?表明了什么?(表明诗人清廉正直的品格永远不变。
)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当时王昌龄的处境。
生读资料。
你从资料当中读到了什么?
当他被贬第一次时,他想让家人知道他”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他被贬第二次时,他想让家人知道他”一片冰心在玉壶”。
无论是在边塞驻守,还是在官场,他都想让家人知道他“一片冰心在玉壶”。
是的,我们知道,王昌龄是一个边塞诗人,他在边塞驻守多年,作
了很多的边塞诗。
谁会背他的边塞诗。
《出塞》《从军行》
从这两首诗中,你能体会到王昌龄为什么要送辛渐这句话?(王昌龄是想告诉他的家人朋友他始终有一颗爱国之心,始终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清廉正直的心,从未改变过!
能不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后两句话!
所以,王昌龄在边塞时,他没有忘记“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他还没有忘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没有改变的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崇敬之情,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配乐齐读、学生合作一人读一句)
三、吟诵古诗,抒发情感。
1.师:读呀读,诗人的情感用读已经无法足以表达,那就让我们来吟诵吧。
东汉以后,凡诗文皆可吟诵,结合咱们画的平仄,第一遍同学们听,第二遍如果你行就跟着吟一吟。
2.生展示。
3.放陈少松老先生的吟诵,学生听。
4.好友合作展示。
四、总结
送别,自古就是一个人们不愿意面对的场面,可是同学们现在已经六年级了,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你们就小学毕业了,分离在所难免,如果你有什么想对同学说的话或者是想对他做一个什么样的动作,现在给
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来表达对自己好朋友的送别之情,好吗?(生表达情感)
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利,导致一别好友,可能造成终身不能再次相见的局面,所以王昌龄在送别好友的时候,会显得格外的忧愁、凄凉。
但是现在,我们交通便利,即使哪天我们分别了,也会很快联系上。
送别虽然悲伤,但是同学们并不孤独,这一次的分别也是为了下一次更美好的相逢,希望同学们能在接下来的小学时光中尽情绽放、不留遗憾!
下课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现在到了同学们跟老师分别的时候了,请同学们记住咱们一起共同学习的40分钟,把它留在自己珍贵的记忆中,好!同学们,下课!
六、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
读:平仄、注释、关键词
吟:忧愁凄凉清廉正直
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