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赏析
书愤二首_陆游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书愤_陆游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书愤二首_陆游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书愤二首宋代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译文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
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
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
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岁月流逝,挡不住镜里会照出两鬓秃残的模样,自信我的报国红心却依然忠贞刚强!年老了就该不穿紧身的军装,但悲愤常在,还要让寒光闪闪的宝剑刺向敌人的心脏!曾经近十年驻守在遥远的的博岭的前哨,还要到万里皋兰跃马横枪实现我宏伟的理想!古往今来征战的事无休无止地发生在边远地方,谁能料到现在却让我在这里袖手观望!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萧萧: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今为蜻蜓湖),故曰。
鉴:照。
孤忠: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
餐毡(zhān):指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优愤”句:《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
’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张巡(709-757),唐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
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坚守数月,城破被害春芜(wú):春草。
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
泛指皇家园林。
当时在沦陷区。
颓垣(yuán):断墙残壁。
洛阳宫:汉时东都洛阳的宫殿。
当时在沦陷区。
鬼雄:鬼中豪杰。
书愤赏析
《书愤》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三首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
诗作原文书愤其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其二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其三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注释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
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
楼船,高大的战船。
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
[1]⑤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⑥衰(cuī)鬓:苍老的鬓发。
⑦空自许:白白地自许⑧堪:能够。
⑨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
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⑩楼船:战舰。
11。
名世:名传后世译文其一: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鉴赏其一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陆游《书愤》鉴赏
陆游《书愤》鉴赏陆游《书愤》鉴赏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陆游《书愤》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陆游《书愤》鉴赏原文宋代: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书愤古诗赏析
书愤古诗赏析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抒发了陆游内心的悲愤,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痛苦。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从整体上看,这首诗以激昂的旋律和鲜明的形象展示了陆游内心的愤慨和决心。
诗人运用了明快的对仗和生动的比喻,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描绘出了一幅幅雄壮的画面,使全诗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陆游在诗中回顾了自己的过去,表达了对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无奈。
他以诸葛亮自喻,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痛苦。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批评,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最后,这首诗反映了陆游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他以自己的经历和思考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痛苦,展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总之,《书愤》是陆游的一首代表作,它以激昂的旋律和鲜明的形象展示了陆游内心的悲愤和壮志难酬的痛苦。
这首诗反映了陆游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书愤》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具有激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以书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慨。
以下是《书愤》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书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儿不学诗,老夫何为学?时时刻刻抱群书,不求甚解心自宽。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译文:书愤朱雀桥边的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曾经属于王谢宴会的堂前,如今却飞入了寻常人家。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为何还要学呢?时刻抱着一堆书,不求甚解心情自然开朗。
古人的学问是经过辛勤努力得来的,年轻时的努力才能在老年取得成就。
书上学来的知识始终浅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世人嘲笑我疯狂不理智,而我嘲笑他们看不透人心。
不见五陵豪杰的墓地,我不要鲜花美酒,只要耕种自己的田地!赏析:这首诗以朱雀桥和乌衣巷为背景,以书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首先,诗人以朱雀桥边的野草花和乌衣巷口的夕阳为景,点明了贫瘠之地。
野草花象征着平凡人民,夕阳象征着衰落和消逝的年华。
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是对权贵豪门的讽刺。
诗人在这里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权贵主导的压迫。
接着,诗人指出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却在学习。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或许是因为课业繁重、社会环境等原因,而老人们却仍然坚持学习,这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人时刻抱着一堆书,虽然不求甚解,但这让他心情宽广。
可见,诗人通过对小孩、老人学习态度的对比,表达了对于知识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不退缩的精神。
接下来,诗人强调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古人学问得来是经过辛勤努力的,年轻时刻苦学习,才能在老年时取得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书愤》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
《书愤》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原文:书愤陆游〔宋代〕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书愤》诗词赏析
《书愤》诗词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追述自己亲历的战斗和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悲愤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主要从情感表达、意象运用、意境创造、对比手法、语言表达、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
1.情感表达《书愤》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十分丰富。
诗人通过对战斗场面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刻画,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悲愤之情。
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质朴自然,读来让人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感波动。
2.意象运用《书愤》这首诗的意象运用十分精妙。
诗人运用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冰河”等意象,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凸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3.意境创造《书愤》这首诗的意境创造十分出色。
诗人通过描绘战斗场面和自然景色,创造出一个雄浑壮阔的意境。
在这个意境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悲愤之情,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4.对比手法《书愤》这首诗的对比手法运用十分巧妙。
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战斗经历和自然景色,凸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悲愤之情。
同时,诗人也将现实与理想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5.语言表达《书愤》这首诗的语言表达十分简练有力。
诗人运用了古朴典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整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简洁明快,读来铿锵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6.思想内涵《书愤》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十分深刻。
诗人通过对自己的战斗经历和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同时,诗人也传递出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展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
7.艺术特色《书愤》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
诗人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创造独特的意境、运用巧妙的对比手法等艺术手段,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诗人也以其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首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中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
诗人抒发了自己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赏析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陆游近体诗《书愤》赏析
陆游近体诗《书愤》赏析陆游近体诗《书愤》赏析陆游《书愤》赏析《书愤》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一一八六年)春季。
那时,陆游被免官回家乡山阴已有六年,他六十二岁。
书愤的意思,就是用诗歌写出自己愤恨的心情。
写此诗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对金称臣纳贡, 无所作为。
对此,诗人看在眼里,恨在心头,用这首诗把它反映出来。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的开头,追述诗人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
意思是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不知道社会上的事情是多么的复杂和困难,只知道北伐抗金,收复中原,为祖国效力,豪气壮如山。
陆游早年,曾经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大志愿,爱国心切。
他力主抗战,但却遭到南宋王朝中投降派的反对和阻挠,使他不能如愿。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了世事艰,这艰就是昏庸的皇帝和奸臣误国。
到老来才悟出其中的道理,自然使人产生无限感慨。
诗中,用北望中原表示统一祖国,用气如山形容豪情壮志,既概括而又形象,给人的印象很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三、四两句,追述过去两次抗金的战例,渲染自己立志抗金气如山的英雄气概。
楼船指一次水战: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一一六一年)冬季,金朝君主完颜亮率军南侵,曾一度占据了瓜洲,但宋将虞允文的部队造战船抵抗,击溃金兵,使其不得渡江南下,完颜亮被部下杀死。
铁马指同年秋季,金兵占领大散关,被宋将吴磷的部队击退,这是一次陆战。
这两句诗,全用名词排列组合,通过对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的形象描写,表现出威武雄壮的军容,气势磅礴,激动人心。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五、六两句,从追叙转入现实,抒发诗人蹉跎岁月、壮志未酬的感概。
意思是说:年轻时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到头来都化为泡影,无法实现,只有虚度年华,空自叹息。
陆游曾以南朝宋代的大将檀道济自比,说自己也是一道抵御敌人的万里长城,可是几十年过去了,国家山河依然破碎,不仅未能收复中原,而且还丢掉了更多的地方。
古诗书愤赏析
3
《书愤》是陆游的一首代表作,全诗感情真挚、慷慨激昂,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 的忧虑和对于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遗憾。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 法,形象生动、语言凝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这首诗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它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 注 在评价这首诗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看,《书愤》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的作品。诗人的悲愤之 情贯穿全篇,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同时,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也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形象生动、语言凝练 其次,从思想意义来看,《书愤》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表达了诗人对于国 家、民族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注。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对比手法的运用:在《书愤》中,陆游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比如首联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与"中原
1
北望气如山"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年轻时雄心壮志和对于时局的忧虑。颔联中"楼船夜雪瓜洲渡"与"铁 马秋风大散关"的对比,描绘了南宋军队在战争中的英勇形象,但也暗示了战争的艰难和形势的严峻。
颈联中"塞上长城空自许"与"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对比,凸显了诗人的壮志未酬和年老色衰的悲凉情感
2
1
这首诗题目中的"愤"字已 经点明了主题。诗人以" 愤"为主题,通过描述金 兵进犯、朝廷腐败、自己 被排挤、百姓受苦等一系 列现实问题,表Biblioteka 了自己满腔的悲愤之情2
3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回顾 了诗人早年的豪情壮志, 对于年轻时的理想与抱负 进行了强烈的描绘。其中, "世事艰"三字已暗示了当 时朝政的腐败和外敌的侵 扰,而"气如山"则表现了 诗人对于国家危局的深切
《书愤》诗歌赏析
《书愤》诗歌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歌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书愤》诗歌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书愤》诗歌赏析1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兵定中原之干云豪气。
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秋风驭铁马缰大散关。
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可以保疆卫国,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诗中“气如山”之“气”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
首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一句,暗写诗人晚年已知世事艰难并流露出愤激不平之意,感叹自己早年不懂得世事的艰难。
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气”字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全句可解释为“北望中原产生决心恢复失地的英雄豪气如山”。
颔联用了“列锦”手法(即意象直接组合),把分别表示军队、时令,地名的名词并列叠加在一起,构成了雄健激越的艺术画面:乘楼船,冒夜雪,奋战在瓜洲渡;骑铁马,顶秋风,激战于大散关。
这两句诗,洋溢着战斗的豪情,展示出报效祖国的雄心。
句中的“气”字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才更能与颔联昂扬之气、雄浑之境相“匹配”:首联为概述早年的豪情壮志,颔联是诗人恢复之志的具体化。
律诗,在章法上颇讲究起承转合。
本诗第二句中的“气”字唯有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等,才能构成突“转”,使得诗歌前两联与后两联形成强度对比,吻合起承转合的章法。
首联写早年胸怀收复中原的如山气概,是起;颔联回顾铁马秋风的战斗经历,是承;颈联抒写壮志难伸的悲愤,是转;尾联于感叹无人可与诸葛亮比肩中流露出悲怆之情,却又不失豪壮之气,是合。
陆游《书愤》原文+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赏析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鉴赏】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陆游《书愤》鉴赏《书愤》译文及赏析
陆游《书愤》鉴赏《书愤》译文及赏析陆游《书愤》鉴赏《书愤》译文及赏析《书愤》宋代: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书愤》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书愤》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陆游书愤五首赏析
陆游书愤五首赏析
《书愤》乃是南宋文学家陆游的绝代佳作,共有五首,其中前三首被称为“九日书愤”,后二首前后呼应成“十日书愤”。
其诗意深远,内容揭示了他对书文之不务实、无行动力的强烈不满。
首先,第一首《书愤(一)》,以优美动人的语言叙述了他对书文的失望,在陆游看来,它既不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也不能为国家出现重要的变化,故而颇有怨言:“思止该孤冷,难以助百姓,何必恪尽,无力改天地。
”
第二首《书愤(二)》,则延续了第一首诗意,针对书文的沉闷无味提出强烈的反对,称这种乏味琐碎的读物“竟使谢公人,争世认无聊”。
此外,他更一再强调,仅仅赚得学识,“徒增虚荣者,无益幽谷中”,如果要求事业有所成就,也许需要另辟新路:“谁知垂师行,新途择当兴。
”
接着是第三首《书愤(三)》,这首诗更加激烈,陆游把对贵族阶级所发出的牢骚说得淋漓尽致,表白了自己力不能及的憧憬:“秉烛儒士夜,溢写学士嗔;掷金候臣晨,逐朝王侯眷。
”最后,也暗示了出路在哪里:“但知健心举,奋翅翱游飞,兴来神仙道,崇去羽觞欢。
”
紧接着的是《书愤(四)》,收尾之作。
陆游刻意把自己的思想落地生根,期望能开辟新的道路,否则神仙也是“无益多情客”:“松锁垂佩天,峻想雪泥深;若待空禁吏,谁知失安身。
”
最后一首《书愤(五)》,将前四首诗进行有机结合,表现出陆游自身的思想进化,抛弃原有琐碎无味的书本,投身新的拓荒之路,真正到处探索形式多变的世界。
“努力更有谋,营垒把西东,方拓求变通,亮见无边空。
”
总的来说,《书愤》可堪称陆游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之作,在反映他对书文的失望的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己思想上的转型,令人叹为观止。
宋陆游《书愤》翻译及赏析
宋陆游《书愤》翻译及赏析原文: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翻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
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
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
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古诗《陆游·书愤》注释与赏析
古诗《陆游·书愤》注释与赏析古诗《陆游·书愤》解释与赏析陆游·书愤①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②,铁马秋风大散关③。
塞上长城空自许④,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⑤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⑥间。
【解释】①书愤:书写心中的郁愤。
②瓜洲渡:扬州渡口。
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三十九岁的陆游在京口(今镇江)任通判。
当时抗击金兵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往来于建康、镇江,楼船横江,军容整肃。
③大散关:位于陕西宝鸡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四十七岁的陆游曾任王炎幕僚。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计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
陆游曾多次到过大散关前线。
④塞上长城空自许: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
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宋文帝病危,其弟刘义康恐名将檀道济日后难以钳制,便假作诏书,杀害了檀道济及其所有的儿子,临刑前,檀道济愤怒地喊:“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宋书·檀道济列传》)⑤出师一表:指诸葛亮的《出师表》。
⑥伯仲:兄弟之间的老大和老二。
赏析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
陆游以“擅权”之罪罢官还乡已有六年。
此时六十一岁的他再被起用,感慨万端。
他自嘲当年血气方刚,以为凭着一腔热血就可以收复中原。
哪知世事艰险,自己倾力主战,却反遭迫害,壮志难酬。
回想往日宋军在瓜洲、大散关两地英勇抗敌的旧事,令人振奋。
可是当年的豪情壮志早已落空,如今两鬓斑白,只落得对镜长叹。
诸葛亮坚持北伐,千百年来,有谁能与之相提并论呢?这里诗人以典明志,包含了对诸葛亮的无限仰慕之情。
诗人虽已六旬,但依然渴望建功立业,正所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中,在诗人把当年的雄心壮志和如今的镜中白发来比较,将昔日的抗金胜利与今日的自毁长城来比较,巧用典故,旗帜鲜明,辛辣地讽刺了投降派迫害忠良、苟且偷安的丑态,同时也展示了诗人自己坚持抗战、恢复中原的决心。
高中语文文言文陆游《书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赏析田德义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陆游的书愤赏析
陆游的<书愤>赏析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拿剑,拿剑,痛击狂胡三百万。
”回望中原,你看见萧萧边关,你听见刁斗笳鼓,猛然呐喊。
激愤万千,气势如山,比五千仞摩天之岳还高,比三万里入海之河还长远。
少年时的梦想,壮年时的期盼,都是想恢复中原,恢复那几万里河山。
而梦想是你的,期盼是你的,所有的正义和悲愤都是你的,江山却是那个姓赵的,他只想求得半壁江山的苟安。
于是,你的手,你可以草就军书和锦绣文章的手,你可以抽倚天之剑的手,你充满正气和愿望的手,此时,攥紧的是一把喷血的激愤和疼痛。
狂胡不是你的对手。
你在茫茫夜雪里的楼船猛然一动,就啸气成剑,就剑影刀光,就杀声震天,就让狂胡伏尸百万,那河山就阳光遍布,那遗民就笑语纷然。
秋风里,你铁血强劲的狂飙,就激起万里滚滚烟尘,胡马望尘而逃。
你的对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们躲在阳光射不去的最潮湿的角落,他们附着那个姓赵的家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计你,让你满手的力量无法释放,让你的剑抽不出来。
无路请缨,空怀长风;欲死报国,不见战场。
你只能在那个名叫大宋而其实很软很弱的国度里,把那段长城在内心里修筑,巍巍浩荡,坚不可摧。
但岁月的侵蚀终是抵挡不了,时光使你的貂裘暗淡了光色,使镜中如霜的鬓发更接近秋天。
于是,在你61岁的时候,在你的书房,在你的窗前,在你纵横万卷诗书之时,你想念三国的诸葛孔明,你想他当年怎样力主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你想念《出师》一表中的恳切浩荡之气。
你想,在千年的过往英雄之中,试问有几人可与诸葛伯仲之间,那帮主和派嗷嗷不已的群凶自不必说了,而你胸中的百万雄兵,你那词句铿锵的《出师表》,又是怎样的被遗落?而今又在何方?放翁,无可奈何的你,心事浩淼的你就归老林泉,而你的这一声长叹,却在历史的长空里,回荡千年。
还有两个《书愤》赏析1陆游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是陆游的毕生心愿;然而南宋政权的主和误国,错失时机,使统一大业终成渺茫,他只能暮年书愤,抱憾不已.本篇表现的就是这种爱国志士的强烈悲愤.全诗感情悲壮,气势沉雄,是放翁七律中的代表之作,也是其爱国主义诗歌的名篇诗从早岁豪气,壮年经历的往事回忆入手,至暮年对镜,怅叹诸葛的感慨收篇,发于感愤,落于积愤,突出了一生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可谓忧愤深沉,说尽心事."世事艰"三字,激愤难平."空自许"三字,语蕴沉痛."《出师》"一联,感叹中有冀期,自负兼自励,故前人有评:"结句自负,妙有浑含."(范大士《历代诗发》卷二十七)而"楼船"二句最为受人称道,刻画当年战斗生涯,笔力雄健,意气风发;且整体以名词联缀而成,严格工对,富有特色,虽不用一个动词,也不用一个虚词,却是境界全出,充满张力此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山阴家中,作者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罢官亦已六年,时朝廷忽有除朝请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之命,故情怀以幽愤悲叹与慷慨奋发交集糅生《书愤》赏析2平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街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匈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俊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计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兆河马,涉渭夜街枚"(《岁暮风雨的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嗟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岁月不尽,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仅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惆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沱胄起兵抗金,他还跃跃欲试.《书恢》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一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三首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
诗作原文书愤其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其二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其三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注释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
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
楼船,高大的战船。
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
[1]⑤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⑥衰(cuī)鬓:苍老的鬓发。
⑦空自许:白白地自许⑧堪:能够。
⑨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
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⑩楼船:战舰。
11。
名世:名传后世译文其一: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鉴赏其一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
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
亦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
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
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其二这两首诗是作者七十三岁时在山阴所作。
他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
不然,无诗矣。
”(《渭南文集》卷十五《澹斋居士诗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陆游经常在作品中抒发出浓勃深沉的积愤。
这两首所抒发的,“就是塞上长城空自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
前一首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
“泽中”,指诗人居住之地镜湖。
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
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
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
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
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不屈而死。
我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
此联补足上联之意。
上林苑,汉时旧苑。
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
首二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
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最后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语)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诗人的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
虽然这一首似乎是承接着上一首最后两句,诗人不得不发出无可奈何的叹谓。
这一篇的首联和上篇“壮心未与年俱老”句,意思一脉相承,是说对镜照容,已是两鬓苍苍,但是年华虽逝,而自己的壮心依然炽热,不减当年。
第二联承上: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烁,还是想拼一拼的。
于是想起了当年之事。
那时,他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在今四川璠番东南。
这里泛指川、陕),鏖战皋兰(县名,在今甘肃兰州北)。
然而,时光流逝,那自古以来的关河无穷之事(指征战疆场,澄清山河),在我身上终于无法实现。
当年是壮志凌云,岂料到今日成了一个袖手旁观之人。
其心情之悲痛苍凉,溢于字里行间。
这便是后二联的意境。
陆游的这两首《书愤》诗,笔力雄浑,气壮山河,充分得显示了他诗歌风格特征的一个主要情意,更是陆游整个创作中的精华所在。
写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书愤》两首诗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两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诗词赏析“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
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
亦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闲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
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