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书愤》赏析
鉴赏陆游诗歌《书愤》,

鉴赏陆游诗歌《书愤》,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陆游的这首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陆游。
这些诗句皆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陆游诗《书愤》赏析(附书法图片)

陆游诗《书愤》赏析(附书法图⽚)书愤《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全诗感情沉郁,⽓韵浑厚,显然得⼒于杜甫。
中两联属对⼯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们⼴泛传诵。
这样的诗句出⾃他亲⾝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法⽐拟的。
原⽂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如⼭。
楼船夜雪⽠洲渡,铁马秋风⼤散关。
塞上长城空⾃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更多陆游诗词书法字帖点评宋孝宗淳熙⼗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有⼆,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诗⼈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河破碎,中原未收⽽“报国欲死⽆战场”,感于世事多艰,⼩⼈误国⽽“书⽣⽆地效孤忠”,于是,诗⼈郁愤之情便喷薄⽽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的记忆⾥去的。
想当年,诗⼈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豪⽓,有如⼭涌,何等⽓魄!诗⼈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私,倾⼒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作梗、破坏以⾄于屡遭罢黜?诗⼈开篇⼀⾃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兵进犯事,也概括诗⼈过去游踪所⾄。
宋⾼宗绍兴三⼗⼀年(1161)⼗⼀⽉,⾦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洲⼀带拒守,后⾦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与⾦兵在⼤散关发⽣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杀贼,⽆⼒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
“良时恐作他年恨,⼤散关头⼜⼀秋。
”想今⽇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之⼼何啻于泣⾎?从诗艺⾓度看,这两句诗也⾜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典明志。
书愤赏析手法及感情

书愤赏析手法及感情《书愤》是陆游的作品,其原文要求会背并掌握主旨感情,今天本店铺就带领大家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手法。
以便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此首古诗。
书愤赏析手法及感情《书愤》原文: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一一八六年)春季。
那时,陆游被免官回家乡山阴已有六年,他六十二岁。
“书愤”的意思,就是用诗歌写出自己愤恨的心情。
写此诗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对金称臣纳贡, 无所作为。
对此,诗人看在眼里,恨在心头,用这首诗把它反映出来。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的开头,追述诗人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
意思是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不知道社会上的事情是多么的复杂和困难,只知道北伐抗金,收复中原,为祖国效力,豪气壮如山。
陆游早年,曾经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大志愿,爱国心切。
他力主抗战,但却遭到南宋王朝中投降派的反对和阻挠,使他不能如愿。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了“世事艰”,这“艰”就是昏庸的皇帝和奸臣误国。
到老来才悟出其中的道理,自然使人产生无限感慨。
诗中,用“北望中原”表示统一祖国,用“气如山”形容豪情壮志,既概括而又形象,给人的印象很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三、四两句,追述过去两次抗金的战例,渲染自己立志抗金“气如山”的英雄气概。
“楼船”指一次水战: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一一六一年)冬季,金朝君主完颜亮率军南侵,曾一度占据了瓜洲,但宋将虞允文的部队造战船抵抗,击溃金兵,使其不得渡江南下,完颜亮被部下杀死。
“铁马”指同年秋季,金兵占领大散关,被宋将吴磷的部队击退,这是一次陆战。
这两句诗,全用名词排列组合,通过对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的形象描写,表现出威武雄壮的军容,气势磅礴,激动人心。
《书愤》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

《书愤》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原文:书愤陆游〔宋代〕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诗歌鉴赏】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陆游《书愤》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2、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3、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4、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5、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6、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7、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陆游《书愤》翻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陆游《书愤》赏析《书愤》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
陆游的《书愤》赏析

尽在:诗句
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可通过扫描本站微 信二维码或者添加: 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 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
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 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千古记载传颂桃园结义,一奶 同胞为之羞愧不如!
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 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 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 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 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 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 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 这自然是无奈之 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 追慕先闲的 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良时恐作他年恨, 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 诗人之 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 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与“夜 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陆游以此自许,可 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 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
《书愤》课文赏析

《书愤》课文赏析原文呈现早岁①那②知世事艰,中原北望③气如山④。
【1】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楼船夜雪瓜洲渡⑤,铁马秋风大散关⑥。
【2】曾乘着高大的战船在夜里冒雪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也曾骑着配有铁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塞上长城⑦空自许⑧,镜中衰鬓⑨已先斑。
【3】我白白地自许为守边御敌的将领,镜子里面自己衰老的鬓发已经早早地花白了。
出师一表⑩真名世⑪,千载谁堪伯仲间⑫!【4】《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名显于世,千百年来,谁能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名师圈点:①早岁:早年。
②那:同“哪”。
③中原北望:指北望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
④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⑤楼船夜雪瓜洲渡:指陆游40岁任镇江通判时的事。
当时,右丞相张浚督视江淮兵马,过镇江,颇赏识陆游。
张浚积极督练军马,防敌备战,但朝廷偏向议和,张浚处境艰难,最后被罢相。
楼船,有楼的高大战船。
瓜洲渡,长江渡口,在江苏扬州,与镇江隔江相对。
⑥铁马秋风大散关:指陆游48岁时在陕南汉中的经历。
当时,诗人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活跃在大散关前线,并曾经与金兵交战。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即散关,在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
⑦塞上长城: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
檀道济率兵伐北魏,屡次建功,后遭猜忌被杀。
他被拘捕前曾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⑧空自许:白白地自许。
⑨衰鬓:苍老的鬓发。
⑩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的《出师表》。
⑪名世:名显于世。
⑫伯仲间:指不相上下。
名师赏评:【1】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
“气如山”描摹出诗人年轻时立志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2】[对比]领联描写了诗人早年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雄壮场面。
这两句诗全部由名词组成,“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如两幅开阔、壮烈的战场画卷。
《书愤》诗词赏析

《书愤》诗词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追述自己亲历的战斗和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悲愤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主要从情感表达、意象运用、意境创造、对比手法、语言表达、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
1.情感表达《书愤》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十分丰富。
诗人通过对战斗场面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刻画,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悲愤之情。
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质朴自然,读来让人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感波动。
2.意象运用《书愤》这首诗的意象运用十分精妙。
诗人运用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冰河”等意象,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凸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3.意境创造《书愤》这首诗的意境创造十分出色。
诗人通过描绘战斗场面和自然景色,创造出一个雄浑壮阔的意境。
在这个意境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悲愤之情,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4.对比手法《书愤》这首诗的对比手法运用十分巧妙。
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战斗经历和自然景色,凸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悲愤之情。
同时,诗人也将现实与理想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5.语言表达《书愤》这首诗的语言表达十分简练有力。
诗人运用了古朴典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整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简洁明快,读来铿锵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6.思想内涵《书愤》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十分深刻。
诗人通过对自己的战斗经历和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同时,诗人也传递出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展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
7.艺术特色《书愤》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
诗人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创造独特的意境、运用巧妙的对比手法等艺术手段,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诗人也以其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首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中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
诗人抒发了自己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赏析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南宋诗人陆游《书愤》赏析

南宋诗人陆游《书愤》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书愤⑴早岁那知世事艰⑵,中原北望气如山⑶。
楼船夜雪瓜洲渡⑷,铁马秋风大散关⑸。
塞上长城空自许⑹,镜中衰鬓已先斑⑺。
出师一表真名世⑻,千载谁堪伯仲间⑼! [1]书愤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入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⑹“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⑺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书愤陆游·翻译赏析陆游告诉二字,写诗不能只读书,必须要社会实践,靠实地观察以及长年累月的人生感悟积累去写诗,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书愤陆游·翻译赏析,更多杂文阅读请您继续访问(/wenxue)。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鉴赏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古诗书愤赏析

3
《书愤》是陆游的一首代表作,全诗感情真挚、慷慨激昂,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 的忧虑和对于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遗憾。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 法,形象生动、语言凝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这首诗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它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 注 在评价这首诗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看,《书愤》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的作品。诗人的悲愤之 情贯穿全篇,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同时,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也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形象生动、语言凝练 其次,从思想意义来看,《书愤》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表达了诗人对于国 家、民族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注。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对比手法的运用:在《书愤》中,陆游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比如首联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与"中原
1
北望气如山"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年轻时雄心壮志和对于时局的忧虑。颔联中"楼船夜雪瓜洲渡"与"铁 马秋风大散关"的对比,描绘了南宋军队在战争中的英勇形象,但也暗示了战争的艰难和形势的严峻。
颈联中"塞上长城空自许"与"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对比,凸显了诗人的壮志未酬和年老色衰的悲凉情感
2
1
这首诗题目中的"愤"字已 经点明了主题。诗人以" 愤"为主题,通过描述金 兵进犯、朝廷腐败、自己 被排挤、百姓受苦等一系 列现实问题,表Biblioteka 了自己满腔的悲愤之情2
3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回顾 了诗人早年的豪情壮志, 对于年轻时的理想与抱负 进行了强烈的描绘。其中, "世事艰"三字已暗示了当 时朝政的腐败和外敌的侵 扰,而"气如山"则表现了 诗人对于国家危局的深切
南宋诗人陆游《书愤》赏析

《书愤》是南宋诗人 陆游 创作的一首 七言律诗 。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书愤 ⑴早岁那知世事艰 ⑵ ,中原北望气如山 ⑶ 。
楼船夜雪瓜洲渡 ⑷ ,铁马秋风大散关 ⑸ 。
塞上长城空自许 ⑹ ,镜中衰鬓已先斑 ⑺ 。
出师一表真名世 ⑻ ,千载谁堪伯仲间 ⑼ ! [1]书愤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 隆兴 元年(1163),张浚 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 乾道 八年(1172), 王炎 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入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 南郑 (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⑹“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
陆游书愤五首赏析

陆游书愤五首赏析
《书愤》乃是南宋文学家陆游的绝代佳作,共有五首,其中前三首被称为“九日书愤”,后二首前后呼应成“十日书愤”。
其诗意深远,内容揭示了他对书文之不务实、无行动力的强烈不满。
首先,第一首《书愤(一)》,以优美动人的语言叙述了他对书文的失望,在陆游看来,它既不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也不能为国家出现重要的变化,故而颇有怨言:“思止该孤冷,难以助百姓,何必恪尽,无力改天地。
”
第二首《书愤(二)》,则延续了第一首诗意,针对书文的沉闷无味提出强烈的反对,称这种乏味琐碎的读物“竟使谢公人,争世认无聊”。
此外,他更一再强调,仅仅赚得学识,“徒增虚荣者,无益幽谷中”,如果要求事业有所成就,也许需要另辟新路:“谁知垂师行,新途择当兴。
”
接着是第三首《书愤(三)》,这首诗更加激烈,陆游把对贵族阶级所发出的牢骚说得淋漓尽致,表白了自己力不能及的憧憬:“秉烛儒士夜,溢写学士嗔;掷金候臣晨,逐朝王侯眷。
”最后,也暗示了出路在哪里:“但知健心举,奋翅翱游飞,兴来神仙道,崇去羽觞欢。
”
紧接着的是《书愤(四)》,收尾之作。
陆游刻意把自己的思想落地生根,期望能开辟新的道路,否则神仙也是“无益多情客”:“松锁垂佩天,峻想雪泥深;若待空禁吏,谁知失安身。
”
最后一首《书愤(五)》,将前四首诗进行有机结合,表现出陆游自身的思想进化,抛弃原有琐碎无味的书本,投身新的拓荒之路,真正到处探索形式多变的世界。
“努力更有谋,营垒把西东,方拓求变通,亮见无边空。
”
总的来说,《书愤》可堪称陆游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之作,在反映他对书文的失望的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己思想上的转型,令人叹为观止。
陆游《书愤》全诗翻译及赏析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上下。
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假设定失萧曹。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局部。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表达“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古诗《陆游·书愤》注释与赏析

古诗《陆游·书愤》注释与赏析古诗《陆游·书愤》解释与赏析陆游·书愤①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②,铁马秋风大散关③。
塞上长城空自许④,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⑤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⑥间。
【解释】①书愤:书写心中的郁愤。
②瓜洲渡:扬州渡口。
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三十九岁的陆游在京口(今镇江)任通判。
当时抗击金兵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往来于建康、镇江,楼船横江,军容整肃。
③大散关:位于陕西宝鸡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四十七岁的陆游曾任王炎幕僚。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计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
陆游曾多次到过大散关前线。
④塞上长城空自许: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
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宋文帝病危,其弟刘义康恐名将檀道济日后难以钳制,便假作诏书,杀害了檀道济及其所有的儿子,临刑前,檀道济愤怒地喊:“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宋书·檀道济列传》)⑤出师一表:指诸葛亮的《出师表》。
⑥伯仲:兄弟之间的老大和老二。
赏析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
陆游以“擅权”之罪罢官还乡已有六年。
此时六十一岁的他再被起用,感慨万端。
他自嘲当年血气方刚,以为凭着一腔热血就可以收复中原。
哪知世事艰险,自己倾力主战,却反遭迫害,壮志难酬。
回想往日宋军在瓜洲、大散关两地英勇抗敌的旧事,令人振奋。
可是当年的豪情壮志早已落空,如今两鬓斑白,只落得对镜长叹。
诸葛亮坚持北伐,千百年来,有谁能与之相提并论呢?这里诗人以典明志,包含了对诸葛亮的无限仰慕之情。
诗人虽已六旬,但依然渴望建功立业,正所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中,在诗人把当年的雄心壮志和如今的镜中白发来比较,将昔日的抗金胜利与今日的自毁长城来比较,巧用典故,旗帜鲜明,辛辣地讽刺了投降派迫害忠良、苟且偷安的丑态,同时也展示了诗人自己坚持抗战、恢复中原的决心。
陆游的书愤赏析

陆游的<书愤>赏析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拿剑,拿剑,痛击狂胡三百万。
”回望中原,你看见萧萧边关,你听见刁斗笳鼓,猛然呐喊。
激愤万千,气势如山,比五千仞摩天之岳还高,比三万里入海之河还长远。
少年时的梦想,壮年时的期盼,都是想恢复中原,恢复那几万里河山。
而梦想是你的,期盼是你的,所有的正义和悲愤都是你的,江山却是那个姓赵的,他只想求得半壁江山的苟安。
于是,你的手,你可以草就军书和锦绣文章的手,你可以抽倚天之剑的手,你充满正气和愿望的手,此时,攥紧的是一把喷血的激愤和疼痛。
狂胡不是你的对手。
你在茫茫夜雪里的楼船猛然一动,就啸气成剑,就剑影刀光,就杀声震天,就让狂胡伏尸百万,那河山就阳光遍布,那遗民就笑语纷然。
秋风里,你铁血强劲的狂飙,就激起万里滚滚烟尘,胡马望尘而逃。
你的对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们躲在阳光射不去的最潮湿的角落,他们附着那个姓赵的家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计你,让你满手的力量无法释放,让你的剑抽不出来。
无路请缨,空怀长风;欲死报国,不见战场。
你只能在那个名叫大宋而其实很软很弱的国度里,把那段长城在内心里修筑,巍巍浩荡,坚不可摧。
但岁月的侵蚀终是抵挡不了,时光使你的貂裘暗淡了光色,使镜中如霜的鬓发更接近秋天。
于是,在你61岁的时候,在你的书房,在你的窗前,在你纵横万卷诗书之时,你想念三国的诸葛孔明,你想他当年怎样力主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你想念《出师》一表中的恳切浩荡之气。
你想,在千年的过往英雄之中,试问有几人可与诸葛伯仲之间,那帮主和派嗷嗷不已的群凶自不必说了,而你胸中的百万雄兵,你那词句铿锵的《出师表》,又是怎样的被遗落?而今又在何方?放翁,无可奈何的你,心事浩淼的你就归老林泉,而你的这一声长叹,却在历史的长空里,回荡千年。
还有两个《书愤》赏析1陆游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是陆游的毕生心愿;然而南宋政权的主和误国,错失时机,使统一大业终成渺茫,他只能暮年书愤,抱憾不已.本篇表现的就是这种爱国志士的强烈悲愤.全诗感情悲壮,气势沉雄,是放翁七律中的代表之作,也是其爱国主义诗歌的名篇诗从早岁豪气,壮年经历的往事回忆入手,至暮年对镜,怅叹诸葛的感慨收篇,发于感愤,落于积愤,突出了一生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可谓忧愤深沉,说尽心事."世事艰"三字,激愤难平."空自许"三字,语蕴沉痛."《出师》"一联,感叹中有冀期,自负兼自励,故前人有评:"结句自负,妙有浑含."(范大士《历代诗发》卷二十七)而"楼船"二句最为受人称道,刻画当年战斗生涯,笔力雄健,意气风发;且整体以名词联缀而成,严格工对,富有特色,虽不用一个动词,也不用一个虚词,却是境界全出,充满张力此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山阴家中,作者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罢官亦已六年,时朝廷忽有除朝请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之命,故情怀以幽愤悲叹与慷慨奋发交集糅生《书愤》赏析2平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街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匈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俊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计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兆河马,涉渭夜街枚"(《岁暮风雨的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嗟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岁月不尽,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仅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惆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沱胄起兵抗金,他还跃跃欲试.《书恢》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一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