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赏析
书愤二首_陆游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书愤_陆游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书愤二首_陆游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书愤二首宋代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译文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
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
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
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岁月流逝,挡不住镜里会照出两鬓秃残的模样,自信我的报国红心却依然忠贞刚强!年老了就该不穿紧身的军装,但悲愤常在,还要让寒光闪闪的宝剑刺向敌人的心脏!曾经近十年驻守在遥远的的博岭的前哨,还要到万里皋兰跃马横枪实现我宏伟的理想!古往今来征战的事无休无止地发生在边远地方,谁能料到现在却让我在这里袖手观望!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萧萧: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今为蜻蜓湖),故曰。
鉴:照。
孤忠: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
餐毡(zhān):指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优愤”句:《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
’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张巡(709-757),唐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
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坚守数月,城破被害春芜(wú):春草。
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
泛指皇家园林。
当时在沦陷区。
颓垣(yuán):断墙残壁。
洛阳宫:汉时东都洛阳的宫殿。
当时在沦陷区。
鬼雄:鬼中豪杰。
陆游《书愤》鉴赏

陆游《书愤》鉴赏陆游《书愤》鉴赏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陆游《书愤》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陆游《书愤》鉴赏原文宋代: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陆游诗《书愤》赏析(附书法图片)

陆游诗《书愤》赏析(附书法图⽚)书愤《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全诗感情沉郁,⽓韵浑厚,显然得⼒于杜甫。
中两联属对⼯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们⼴泛传诵。
这样的诗句出⾃他亲⾝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法⽐拟的。
原⽂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如⼭。
楼船夜雪⽠洲渡,铁马秋风⼤散关。
塞上长城空⾃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更多陆游诗词书法字帖点评宋孝宗淳熙⼗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有⼆,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诗⼈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河破碎,中原未收⽽“报国欲死⽆战场”,感于世事多艰,⼩⼈误国⽽“书⽣⽆地效孤忠”,于是,诗⼈郁愤之情便喷薄⽽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的记忆⾥去的。
想当年,诗⼈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豪⽓,有如⼭涌,何等⽓魄!诗⼈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私,倾⼒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作梗、破坏以⾄于屡遭罢黜?诗⼈开篇⼀⾃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兵进犯事,也概括诗⼈过去游踪所⾄。
宋⾼宗绍兴三⼗⼀年(1161)⼗⼀⽉,⾦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洲⼀带拒守,后⾦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与⾦兵在⼤散关发⽣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杀贼,⽆⼒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
“良时恐作他年恨,⼤散关头⼜⼀秋。
”想今⽇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之⼼何啻于泣⾎?从诗艺⾓度看,这两句诗也⾜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典明志。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书愤》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具有激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以书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慨。
以下是《书愤》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书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儿不学诗,老夫何为学?时时刻刻抱群书,不求甚解心自宽。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译文:书愤朱雀桥边的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曾经属于王谢宴会的堂前,如今却飞入了寻常人家。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为何还要学呢?时刻抱着一堆书,不求甚解心情自然开朗。
古人的学问是经过辛勤努力得来的,年轻时的努力才能在老年取得成就。
书上学来的知识始终浅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世人嘲笑我疯狂不理智,而我嘲笑他们看不透人心。
不见五陵豪杰的墓地,我不要鲜花美酒,只要耕种自己的田地!赏析:这首诗以朱雀桥和乌衣巷为背景,以书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首先,诗人以朱雀桥边的野草花和乌衣巷口的夕阳为景,点明了贫瘠之地。
野草花象征着平凡人民,夕阳象征着衰落和消逝的年华。
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是对权贵豪门的讽刺。
诗人在这里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权贵主导的压迫。
接着,诗人指出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却在学习。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或许是因为课业繁重、社会环境等原因,而老人们却仍然坚持学习,这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人时刻抱着一堆书,虽然不求甚解,但这让他心情宽广。
可见,诗人通过对小孩、老人学习态度的对比,表达了对于知识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不退缩的精神。
接下来,诗人强调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古人学问得来是经过辛勤努力的,年轻时刻苦学习,才能在老年时取得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书愤》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

《书愤》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原文:书愤陆游〔宋代〕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诗歌鉴赏】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陆游《书愤》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2、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3、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4、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5、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6、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7、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陆游《书愤》翻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陆游《书愤》赏析《书愤》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
陆游的《书愤》赏析

尽在:诗句
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可通过扫描本站微 信二维码或者添加: 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 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
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 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千古记载传颂桃园结义,一奶 同胞为之羞愧不如!
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 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 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 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 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 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 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 这自然是无奈之 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 追慕先闲的 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良时恐作他年恨, 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 诗人之 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 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与“夜 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陆游以此自许,可 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 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
《书愤》诗词赏析

《书愤》诗词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追述自己亲历的战斗和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悲愤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主要从情感表达、意象运用、意境创造、对比手法、语言表达、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
1.情感表达《书愤》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十分丰富。
诗人通过对战斗场面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刻画,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悲愤之情。
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质朴自然,读来让人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感波动。
2.意象运用《书愤》这首诗的意象运用十分精妙。
诗人运用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冰河”等意象,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凸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3.意境创造《书愤》这首诗的意境创造十分出色。
诗人通过描绘战斗场面和自然景色,创造出一个雄浑壮阔的意境。
在这个意境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悲愤之情,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4.对比手法《书愤》这首诗的对比手法运用十分巧妙。
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战斗经历和自然景色,凸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悲愤之情。
同时,诗人也将现实与理想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5.语言表达《书愤》这首诗的语言表达十分简练有力。
诗人运用了古朴典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整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简洁明快,读来铿锵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6.思想内涵《书愤》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十分深刻。
诗人通过对自己的战斗经历和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同时,诗人也传递出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展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
7.艺术特色《书愤》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
诗人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创造独特的意境、运用巧妙的对比手法等艺术手段,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诗人也以其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首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中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
诗人抒发了自己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赏析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古诗书愤赏析

3
《书愤》是陆游的一首代表作,全诗感情真挚、慷慨激昂,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 的忧虑和对于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遗憾。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 法,形象生动、语言凝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这首诗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它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 注 在评价这首诗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看,《书愤》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的作品。诗人的悲愤之 情贯穿全篇,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同时,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也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形象生动、语言凝练 其次,从思想意义来看,《书愤》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表达了诗人对于国 家、民族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注。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对比手法的运用:在《书愤》中,陆游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比如首联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与"中原
1
北望气如山"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年轻时雄心壮志和对于时局的忧虑。颔联中"楼船夜雪瓜洲渡"与"铁 马秋风大散关"的对比,描绘了南宋军队在战争中的英勇形象,但也暗示了战争的艰难和形势的严峻。
颈联中"塞上长城空自许"与"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对比,凸显了诗人的壮志未酬和年老色衰的悲凉情感
2
1
这首诗题目中的"愤"字已 经点明了主题。诗人以" 愤"为主题,通过描述金 兵进犯、朝廷腐败、自己 被排挤、百姓受苦等一系 列现实问题,表Biblioteka 了自己满腔的悲愤之情2
3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回顾 了诗人早年的豪情壮志, 对于年轻时的理想与抱负 进行了强烈的描绘。其中, "世事艰"三字已暗示了当 时朝政的腐败和外敌的侵 扰,而"气如山"则表现了 诗人对于国家危局的深切
陆游《书愤》原文+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赏析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鉴赏】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陆游《书愤》鉴赏《书愤》译文及赏析

陆游《书愤》鉴赏《书愤》译文及赏析陆游《书愤》鉴赏《书愤》译文及赏析《书愤》宋代: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书愤》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书愤》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陆游书愤五首赏析

陆游书愤五首赏析
《书愤》乃是南宋文学家陆游的绝代佳作,共有五首,其中前三首被称为“九日书愤”,后二首前后呼应成“十日书愤”。
其诗意深远,内容揭示了他对书文之不务实、无行动力的强烈不满。
首先,第一首《书愤(一)》,以优美动人的语言叙述了他对书文的失望,在陆游看来,它既不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也不能为国家出现重要的变化,故而颇有怨言:“思止该孤冷,难以助百姓,何必恪尽,无力改天地。
”
第二首《书愤(二)》,则延续了第一首诗意,针对书文的沉闷无味提出强烈的反对,称这种乏味琐碎的读物“竟使谢公人,争世认无聊”。
此外,他更一再强调,仅仅赚得学识,“徒增虚荣者,无益幽谷中”,如果要求事业有所成就,也许需要另辟新路:“谁知垂师行,新途择当兴。
”
接着是第三首《书愤(三)》,这首诗更加激烈,陆游把对贵族阶级所发出的牢骚说得淋漓尽致,表白了自己力不能及的憧憬:“秉烛儒士夜,溢写学士嗔;掷金候臣晨,逐朝王侯眷。
”最后,也暗示了出路在哪里:“但知健心举,奋翅翱游飞,兴来神仙道,崇去羽觞欢。
”
紧接着的是《书愤(四)》,收尾之作。
陆游刻意把自己的思想落地生根,期望能开辟新的道路,否则神仙也是“无益多情客”:“松锁垂佩天,峻想雪泥深;若待空禁吏,谁知失安身。
”
最后一首《书愤(五)》,将前四首诗进行有机结合,表现出陆游自身的思想进化,抛弃原有琐碎无味的书本,投身新的拓荒之路,真正到处探索形式多变的世界。
“努力更有谋,营垒把西东,方拓求变通,亮见无边空。
”
总的来说,《书愤》可堪称陆游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之作,在反映他对书文的失望的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己思想上的转型,令人叹为观止。
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本书愤赏析

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本书愤赏析七律《书愤》是陆游爱国诗篇的典型代表,历来评价很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本书愤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本书愤赏析(一)《书愤》作于宋孝淳熙十三年春,这时陆游退居山阴家中。
以六十二岁。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以六年,挂着空衔在故乡居住。
他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一首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首联上句“早岁那知世事艰”是作者现在的概叹。
小小年纪,便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但哪里又会懂得世事的艰辛呢?是啊,正如“少年不知愁滋味”“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廷。
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的。
“中原北望气如山”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心中的愤郁积如山。
一个“气”字足以看出诗人的悲愤。
小小年纪便有抗金报负,可是朝廷正豺狼当道。
看着自己的国土被金兵践踏,老百姓被金兵所害。
怎么不会“气如山”呢?可这如山的愤怒又向何处发泄,诗人只能“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想当年,宋军击退金兵,收复失地的那两次胜仗。
诗人仍记忆犹新。
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这气壮山河的两次胜利斗争。
可以看出作这是多么地渴望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同时也表明宋国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前两联作者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金报负。
早岁的豪情形成全诗气韵雄厚的基调。
从回忆到现实,回应首句诗意转为悲凉。
“塞上长城空自许”“塞上长城”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即意为守边的战士,能保卫国家安全的人。
一个“空”字体现出了诗人对壮志未酬的感慨,南宋有如陆游这种壮志的人甚多,却只能“空自许”可见当时的南宋统治是多么的腐败。
这怎能不让诗人“气如山”而“书愤”呢?这里“空自许”与“世事艰”照应正是对投降派的愤怒。
“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蹉跎,诗人对镜自照,才发现头发已经发白了。
诗人的头发为什么会发白呢?不错,诗人是老了,可更多的是诗人为国担忧啊!南宋有如此要精忠报国的“勇士”却落个壮志未酬,诗人头发怎么不会白呢?颈联诗人感情沉郁悲凉,但感情基调依然斗志昂扬。
书愤赏析[资料]
![书愤赏析[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6a8db1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3.png)
书愤赏析[资料]《书愤》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三首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
诗作原文书愤其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其二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其三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注释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
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
楼船,高大的战船。
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1]鸡西南,是军事重地。
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衰(cuī)鬓:苍老的鬓发。
空自许:白白地自许堪:能够。
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
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楼船:战舰。
11。
名世:名传后世译文其一: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鉴赏其一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古诗《陆游·书愤》注释与赏析

古诗《陆游·书愤》注释与赏析古诗《陆游·书愤》解释与赏析陆游·书愤①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②,铁马秋风大散关③。
塞上长城空自许④,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⑤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⑥间。
【解释】①书愤:书写心中的郁愤。
②瓜洲渡:扬州渡口。
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三十九岁的陆游在京口(今镇江)任通判。
当时抗击金兵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往来于建康、镇江,楼船横江,军容整肃。
③大散关:位于陕西宝鸡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四十七岁的陆游曾任王炎幕僚。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计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
陆游曾多次到过大散关前线。
④塞上长城空自许: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
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宋文帝病危,其弟刘义康恐名将檀道济日后难以钳制,便假作诏书,杀害了檀道济及其所有的儿子,临刑前,檀道济愤怒地喊:“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宋书·檀道济列传》)⑤出师一表:指诸葛亮的《出师表》。
⑥伯仲:兄弟之间的老大和老二。
赏析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
陆游以“擅权”之罪罢官还乡已有六年。
此时六十一岁的他再被起用,感慨万端。
他自嘲当年血气方刚,以为凭着一腔热血就可以收复中原。
哪知世事艰险,自己倾力主战,却反遭迫害,壮志难酬。
回想往日宋军在瓜洲、大散关两地英勇抗敌的旧事,令人振奋。
可是当年的豪情壮志早已落空,如今两鬓斑白,只落得对镜长叹。
诸葛亮坚持北伐,千百年来,有谁能与之相提并论呢?这里诗人以典明志,包含了对诸葛亮的无限仰慕之情。
诗人虽已六旬,但依然渴望建功立业,正所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中,在诗人把当年的雄心壮志和如今的镜中白发来比较,将昔日的抗金胜利与今日的自毁长城来比较,巧用典故,旗帜鲜明,辛辣地讽刺了投降派迫害忠良、苟且偷安的丑态,同时也展示了诗人自己坚持抗战、恢复中原的决心。
书愤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书愤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书愤宋代: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注释: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bìn)已先斑。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赏析(一)
《书愤》作于宋孝淳熙十三年春,这时陆游退居山阴家中。
以六十二岁。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以六年,挂着空衔在故乡居住。
他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一首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首联上句“早岁那知世事艰”是作者现在的概叹。
小小年纪,便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但哪里又会懂得世事的艰辛呢?是啊,正如“少年不知愁滋味”“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廷。
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的。
“中原北望气如山”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心中的愤郁积如山。
一个“气”字足以看出诗人的悲愤。
小小年纪便有抗金报负,可是朝廷正豺狼当道。
看着自己的国土被金兵践踏,老百姓被金兵所害。
怎么不会“气如山”呢?可这如山的愤怒又向何处发泄,诗人只能“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想当年,宋军击退金兵,收复失地的那两次胜仗。
诗人仍记忆犹新。
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这气壮山河的两次胜利斗争。
可以看出作这是多么地渴望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同时也表明宋国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前两联作者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金报负。
早岁的豪情形成全诗气韵雄厚的基调。
从回忆到现实,回应首句诗意转为悲凉。
“塞上长城空自许”“塞上长城”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即意为守边的战士,能保卫国家安全的人。
一个“空”字体现出了诗人对壮志未酬的感慨,南宋有如陆游这种壮志的人甚多,却只能“空自许”可见当时的南宋统治是多么的腐败。
这怎能不让诗人“气如山”而“书愤”呢?这里“空自许”与“世事艰”照应正是对投降派的愤怒。
“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蹉跎,诗人对镜自照,才发现头发已经发白了。
诗人的头发为什么会发白呢?不错,诗人是老了,可更多的是诗人为国担忧啊!南宋有如此要精忠报国的“勇士”却落个壮志未酬,诗人头发怎么不会白呢?
颈联诗人感情沉郁悲凉,但感情基调依然斗志昂扬。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要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报效朝廷。
诗人当时已61岁,李白曾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当时年老的陆游对此却漠然无视,可见,他的爱国之心是多么强烈。
他是多么想要实现亲自带兵抗金的愿望,可朝廷却没有给他机会。
陆游在《示儿》中曾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最终没有“北定中原日”,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却也只能含恨而去。
书愤赏析(二)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街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匈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俊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计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兆河马,涉渭夜街枚"(《岁暮风雨的的诗句。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嗟峨下临贼。
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尽,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
陆游不仅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
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
"切勿轻书生,上马能
击贼";"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
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
"塞上长城",典出《南史》,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
这种怅惆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
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沱胄起兵抗金,他还跃跃欲试。
《书恢》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
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这一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
"空自许",跟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