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赏析鉴及体会

合集下载

陆游的书愤全诗赏析

陆游的书愤全诗赏析

陆游的书愤全诗赏析陆游的书愤全诗赏析导语:《书愤》抒发了陆游壮志未酬,岁月不尽,和痛心疾首,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书愤》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该诗是陆游1186年春居山阴时所作。

诗中追述壮年心情,自伤迟暮,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国,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不可复得。

结尾提到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中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之语),正道出了陆游生平的心事,故引以言志。

--引自"语文大观园"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街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匈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俊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计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兆河马,涉渭夜街枚”(《岁暮风雨的的诗句。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嗟峨下临贼。

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书愤》陆游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推荐五篇]

《书愤》陆游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推荐五篇]

《书愤》陆游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推荐五篇]第一篇:《书愤》陆游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书愤》陆游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作品原文书愤⑴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⑵,中原北望气如山⑶。

楼船夜雪瓜洲渡⑷,铁马秋风大散关⑸。

塞上长城空自许⑹,镜中衰鬓已先斑⑺。

出师一表真名世⑻,千载谁堪伯仲间⑼!作品注释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⑹“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

【诗歌鉴赏】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陆游《书愤》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2、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3、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4、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5、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6、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7、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陆游《书愤》翻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陆游《书愤》赏析《书愤》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古诗词是语⽂课程⾥最重要的考试题⽬,同学们要重视起来,以下是⽆忧考整理的⾼⼆语⽂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译⽂、赏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如⼭。

楼船夜雪⽠洲渡,铁马秋风⼤散关。

塞上长城空⾃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 年轻时哪⾥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侵占的中原⽓概有如⾼⼭。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的战舰在雪夜⾥⼤破⾦兵于⽠州渡⼝,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败⾦兵于⼤散关。

我⽩⽩地⾃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的头发早已花⽩。

《出师表》这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赏析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阴家中,已是六⼗⼆岁的⽼⼈。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年(1172)他四⼗⼋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战争的第⼀线,北望中原,收复故⼟的豪情壮志,坚定如⼭。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满怀着收复故⼟的胜利希望,“⽓如⼭”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叹惋!另⼀次使诗⼈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次在夜间骑马过渭⽔,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的诗句。

他曾⼏次亲临⼤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

铁⾐上马蹴坚冰,有时三⽇不⽕⾷”(《江北庄取⽶到作饭⾹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活。

2023最新-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菁选(精选6篇)

2023最新-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菁选(精选6篇)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菁选(精选6篇)《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菁选》,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书愤篇一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

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

楼船,高大的战船。

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

[1]⑤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

塞上长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道济,檀在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

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⑥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师表》。

⑦衰(shuāi)鬓:苍老的鬓发。

⑧空自许:白白地自许⑨堪:能够。

⑩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

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11、楼船:战舰。

12、名世:名传后世《书愤》诗词鉴赏篇二《书愤》宋朝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书愤》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书愤》诗词赏析

《书愤》诗词赏析

《书愤》诗词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追述自己亲历的战斗和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悲愤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主要从情感表达、意象运用、意境创造、对比手法、语言表达、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

1.情感表达《书愤》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十分丰富。

诗人通过对战斗场面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刻画,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悲愤之情。

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质朴自然,读来让人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感波动。

2.意象运用《书愤》这首诗的意象运用十分精妙。

诗人运用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冰河”等意象,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凸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3.意境创造《书愤》这首诗的意境创造十分出色。

诗人通过描绘战斗场面和自然景色,创造出一个雄浑壮阔的意境。

在这个意境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悲愤之情,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4.对比手法《书愤》这首诗的对比手法运用十分巧妙。

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战斗经历和自然景色,凸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悲愤之情。

同时,诗人也将现实与理想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5.语言表达《书愤》这首诗的语言表达十分简练有力。

诗人运用了古朴典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整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简洁明快,读来铿锵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6.思想内涵《书愤》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十分深刻。

诗人通过对自己的战斗经历和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同时,诗人也传递出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展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

7.艺术特色《书愤》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

诗人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创造独特的意境、运用巧妙的对比手法等艺术手段,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诗人也以其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首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中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

诗人抒发了自己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赏析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书愤》读后感

《书愤》读后感

《书愤》读后感《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篇。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悲愤、激昂的豪情和铿锵的韵律,让我深感震撼。

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和挣扎,也领略到了他对世事、人生和文学的深刻见解。

首先,我被诗中流露出的悲愤情感所打动。

陆游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兴衰、世事无常的深深忧虑和无奈。

他感叹自己虽然有心报国,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理想,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我深感同情。

同时,陆游的豪情壮志也让我敬佩不已,他虽身处困境,却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坚持。

其次,我对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产生了共鸣。

陆游在诗中表达了对文学和永恒力量的向往和期待。

他认为,文字不仅能记录历史、传承文化,还能赋予人们智慧和力量。

这种对文学的热爱和信仰,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诗中所体现的“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的豪情壮志,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此外,陆游在诗中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观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腐败,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这种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精神让我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总的来说,《书愤》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激昂的豪情和深刻的哲理,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示和感悟。

它让我更加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追求理想。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首诗会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同时,我也期待自己能够像陆游一样,用文字记录生活、表达情感、传承文化,为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痕迹。

陆游近体诗《书愤》赏析

陆游近体诗《书愤》赏析

陆游近体诗《书愤》赏析陆游近体诗《书愤》赏析陆游《书愤》赏析《书愤》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一一八六年)春季。

那时,陆游被免官回家乡山阴已有六年,他六十二岁。

书愤的意思,就是用诗歌写出自己愤恨的心情。

写此诗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对金称臣纳贡, 无所作为。

对此,诗人看在眼里,恨在心头,用这首诗把它反映出来。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的开头,追述诗人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

意思是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不知道社会上的事情是多么的复杂和困难,只知道北伐抗金,收复中原,为祖国效力,豪气壮如山。

陆游早年,曾经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大志愿,爱国心切。

他力主抗战,但却遭到南宋王朝中投降派的反对和阻挠,使他不能如愿。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了世事艰,这艰就是昏庸的皇帝和奸臣误国。

到老来才悟出其中的道理,自然使人产生无限感慨。

诗中,用北望中原表示统一祖国,用气如山形容豪情壮志,既概括而又形象,给人的印象很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三、四两句,追述过去两次抗金的战例,渲染自己立志抗金气如山的英雄气概。

楼船指一次水战: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一一六一年)冬季,金朝君主完颜亮率军南侵,曾一度占据了瓜洲,但宋将虞允文的部队造战船抵抗,击溃金兵,使其不得渡江南下,完颜亮被部下杀死。

铁马指同年秋季,金兵占领大散关,被宋将吴磷的部队击退,这是一次陆战。

这两句诗,全用名词排列组合,通过对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的形象描写,表现出威武雄壮的军容,气势磅礴,激动人心。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五、六两句,从追叙转入现实,抒发诗人蹉跎岁月、壮志未酬的感概。

意思是说:年轻时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到头来都化为泡影,无法实现,只有虚度年华,空自叹息。

陆游曾以南朝宋代的大将檀道济自比,说自己也是一道抵御敌人的万里长城,可是几十年过去了,国家山河依然破碎,不仅未能收复中原,而且还丢掉了更多的地方。

古诗书愤赏析

古诗书愤赏析
z
3
《书愤》是陆游的一首代表作,全诗感情真挚、慷慨激昂,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 的忧虑和对于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遗憾。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 法,形象生动、语言凝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这首诗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它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 注 在评价这首诗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看,《书愤》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的作品。诗人的悲愤之 情贯穿全篇,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同时,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也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形象生动、语言凝练 其次,从思想意义来看,《书愤》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表达了诗人对于国 家、民族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注。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对比手法的运用:在《书愤》中,陆游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比如首联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与"中原
1
北望气如山"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年轻时雄心壮志和对于时局的忧虑。颔联中"楼船夜雪瓜洲渡"与"铁 马秋风大散关"的对比,描绘了南宋军队在战争中的英勇形象,但也暗示了战争的艰难和形势的严峻。
颈联中"塞上长城空自许"与"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对比,凸显了诗人的壮志未酬和年老色衰的悲凉情感
2
1
这首诗题目中的"愤"字已 经点明了主题。诗人以" 愤"为主题,通过描述金 兵进犯、朝廷腐败、自己 被排挤、百姓受苦等一系 列现实问题,表Biblioteka 了自己满腔的悲愤之情2
3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回顾 了诗人早年的豪情壮志, 对于年轻时的理想与抱负 进行了强烈的描绘。其中, "世事艰"三字已暗示了当 时朝政的腐败和外敌的侵 扰,而"气如山"则表现了 诗人对于国家危局的深切

书愤文学短评300

书愤文学短评300

书愤文学短评300
《书愤》是陆游的一首诗歌,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愤懑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这篇文学短评中,我们将从诗歌的主题、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从主题角度来看,《书愤》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遭遇和国家命运的不满。

诗中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一句,反映了诗人年轻时对国家前途的理想与追求,然而现实却充满了阻碍和挫折,诗人的壮志难以实现。

此外,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暗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忧虑。

其次,从语言角度来看,《书愤》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

诗人通过运用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比喻,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壮观的战争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最后,从情感角度来看,《书愤》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愤懑之情。

诗中的“千载谁堪伯仲间”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敬仰和追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整首诗歌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综上所述,《书愤》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情感的诗歌。

通过对自身境遇和国家命运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痛苦和无奈。

同时,
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展现了诗人卓越的文学才华。

在赏析这首诗歌时,我们应该从主题、语言和情感等方面入手,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陆游书愤赏析鉴及体会

陆游书愤赏析鉴及体会

陆游<<书愤>>赏析鉴及体会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鉴赏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故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纪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逝世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好汉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魄力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巨认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损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谋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产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光辉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宏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范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保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努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

陆游《书愤》赏析鉴及体会

陆游《书愤》赏析鉴及体会

陆游《书愤》赏析鉴及体会第一篇:陆游《书愤》赏析鉴及体会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鉴赏: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

《书愤》译文赏析

《书愤》译文赏析

《书愤》译文赏析《书愤》译文赏析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五首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

该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已六十二,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遂成此组诗。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书愤陆游翻译及赏析注释

书愤陆游翻译及赏析注释

书愤陆游翻译及赏析注释书愤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翻译: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决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怒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决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可以。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上下。

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局部。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表达“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重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光阴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书愤》读后感

《书愤》读后感

《书愤》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对《书愤》内容的概述三、分析《书愤》中的主题思想四、评价《书愤》的艺术价值五、读后感及启示六、结语正文:【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瀚星辰中,《书愤》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身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禁想要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读后感。

【对《书愤》内容的概述】《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诗中通过回顾自己过去的壮志豪情和现实中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与关切。

全诗五十六字,字字玑珠,抒发了诗人的愤懑与忧国之情。

【分析《书愤》中的主题思想】《书愤》的主题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忧国忧民,二是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

诗中,陆游对国家的衰败和自己未能为国家尽忠表示痛心。

他感叹时光荏苒,自己的壮志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评价《书愤》的艺术价值】《书愤》的艺术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抒发情感真挚,诗人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二是寓意深刻,通过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反思,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三是语言优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诗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读后感及启示】阅读《书愤》使我深感诗人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国家民族命运的紧要关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担当精神,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书愤》也启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结语】总之,《书愤》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感人力量的诗歌作品。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诗人陆游的才情,更能从中汲取前进的动力。

书愤赏析手法及感情

书愤赏析手法及感情

书愤赏析手法及感情《书愤》是陆游的作品,其原文要求会背并掌握主旨感情,今天本店铺就带领大家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手法。

以便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此首古诗。

书愤赏析手法及感情《书愤》原文: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一一八六年)春季。

那时,陆游被免官回家乡山阴已有六年,他六十二岁。

“书愤”的意思,就是用诗歌写出自己愤恨的心情。

写此诗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对金称臣纳贡, 无所作为。

对此,诗人看在眼里,恨在心头,用这首诗把它反映出来。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的开头,追述诗人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

意思是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不知道社会上的事情是多么的复杂和困难,只知道北伐抗金,收复中原,为祖国效力,豪气壮如山。

陆游早年,曾经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大志愿,爱国心切。

他力主抗战,但却遭到南宋王朝中投降派的反对和阻挠,使他不能如愿。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了“世事艰”,这“艰”就是昏庸的皇帝和奸臣误国。

到老来才悟出其中的道理,自然使人产生无限感慨。

诗中,用“北望中原”表示统一祖国,用“气如山”形容豪情壮志,既概括而又形象,给人的印象很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三、四两句,追述过去两次抗金的战例,渲染自己立志抗金“气如山”的英雄气概。

“楼船”指一次水战: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一一六一年)冬季,金朝君主完颜亮率军南侵,曾一度占据了瓜洲,但宋将虞允文的部队造战船抵抗,击溃金兵,使其不得渡江南下,完颜亮被部下杀死。

“铁马”指同年秋季,金兵占领大散关,被宋将吴磷的部队击退,这是一次陆战。

这两句诗,全用名词排列组合,通过对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的形象描写,表现出威武雄壮的军容,气势磅礴,激动人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书愤》赏析鉴及体会
陆游《书愤》赏析鉴及体会2007-02-16 10:38:23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鉴赏:
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
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
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

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

亦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
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陆游,这是一个不幸的人。

虽出生于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但幼时正值金人南侵,“儿时万死避胡兵”,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虽倾情于表妹唐婉,但终究难违母命而留下一曲《钗头凤》的爱情悲剧;虽自幼好学,“万卷纵横”,早有诗名,但因举考名居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喜论恢复(中原)”,致触怒秦桧而遭黜落;虽有“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杀敌报国之志,但“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报国欲死无战场”,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罢官家居。

无奈英雄失路,晚年只好“身杂老农间”“满眼是桑麻”了,但诗人仍然“寤寐不忘中原”。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竟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

“诗穷而后工”,诗
人个人的不幸往往是民族乃至人类的大幸。

正是人生世相的丧乱给了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的轩昂豪情,“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抑郁和苦闷,……而陆游则将他“六十年间万首诗”留给了中华民族,将他一段崇高的爱国精神留给了人类历史,将他“不拘礼法”,自号“放翁”旷达的人格留给了后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