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王妍

摘要讽刺是《围城》的主要艺术特点。本文试从词语运用、讽刺对象的把握、名人名言的引用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探讨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围城》中巧妙的用词准确地揭示了各色人的嘴脸;讽刺对象的良好把握更为讽刺艺术增加了效果;钱钟书先生名人名言的巧妙结合,使得在讽刺中又透出哲理,让人回味无穷;《围城》中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更加细致地讽刺了人和事的丑态。

关键词《围城》;词语运用;讽刺对象;名人名言;心理描写

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①

钱钟书先生耗时两年“锱铢积累”写成的《围城》为我们展示了方鸿渐从海外留学归国后的一系列生活情景。从点金银行到三闾大学,再到后来的报馆,钱钟书先生对方鸿渐在这些地方碰到的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讽刺描写。方鸿渐从一个地方去到下一个地方,都像是从一座围城,进入到下一个围城。

书评家夏志清评价《围城》说:“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②正如夏志清所说,《围城》是一部最用心经营的小说,书中的字句都是经过了考量与推敲的,然精心推敲出的字句,必有其他小说不可比拟之处。《围城》的字里行间都透着讽刺,这也是读过《围城》的人所津津乐道的。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描绘了方鸿渐及其周围的一群人。这群人渗透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农村到城市,从银行到三闾大学……透过他们的语言、行为、心理等等几方面揭露他们的性格本质,讽刺他们的虚伪。讽刺是这部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灵活的词语运用

《围城》的讽刺艺术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钱钟书先生用词很灵活。灵活的用词,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小说一开始,描写孙太太的孩子在轮船上冲苏文纨“啵!啵!”地吹唾沫,

苏文纨慌得松了手,掏出手帕来自卫。这里用了“自卫”一词。一般情况下,“自卫”都用于害怕别人对自身造成伤害而自我的正当防卫。但“自卫”用在这里,却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苏文纨对孙太太及她的孩子的厌恶及不屑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了苏文纨的清高。

后来方鸿渐被鲍小姐抛弃,下船时又和苏文纨在一起,手傍着她的腰走下扶梯,侍者阿刘因方鸿渐和鲍小姐同居时索钱不成,怀恨在心,当他看到方鸿渐和苏文纨在一起时,他“啐”的一声像痰盂里射出一口浓浓的唾沫。一个“啐”字表明怨恨之深,一个“射”字表明速度之快且有力。把阿刘蓄积已久的复杂而强烈的感情和他的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形神兼备。同时也讽刺了方鸿渐的多情,不专一。

文中对所谓“学者”的李梅亭倒卖药品的描写也十分详细。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当同行的孙小姐感觉不适要吃仁丹时,李梅亭觉得一包仁丹打开后便不能再卖了,便打开一瓶鱼肝油取出一颗给孙小姐吃,然后把盖子拧紧。他明知这解救不了孙小姐的病,可对她无害,并且鱼肝油可照常出售。除此以外就是他的大箱子,上层放学术卡片,下层放西药,就把他学术骗子和投机商人的双重身份勾勒出来了。作者运用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对李梅亭的自私、吝啬、虚伪、丑恶的内心世界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围城》中讲述孙柔嘉的姑母陆太太时,对陆太太的外貌有所描绘,而在写到陆太太的容貌时,用到了“残酷”一词。从未见过有人用“残酷”一词来形容人的容貌,这样的用词很犀利,幽默中又能体会到十足地讽刺,足见陆太太的不堪。

在《围城》中,讽刺艺术和词语的灵活运用是无法分割开的。灵活的词语运用使得讽刺艺术在文中更好地体现出来。

二、讽刺对象

(一)封建制的残余

封建制在中国推行两千余年,对中国的影响可谓是深入骨髓。在很多作家的笔下都可以看到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围城》也不例外。

在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有描写阿Q见到县太爷时腿软不自觉想下跪的的场景,足见封建制的毒害之深;后来阿Q即将被杀头时,围观人群的欢呼以及看热闹都是封建制的保留“传承”。

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方鸿渐等人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病态的文化产儿,他们身上既没有历史上文人的感国忧伤、讲求气节等优良传统,又没有吸收西方文明奋力竞争、尊重科学等进步精神,只是穿上了留学生时髦的外衣,却丝

毫未改变懦弱、卑微的传统文化劣根性。

在《围城》中,最能体现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人就是方鸿渐的父亲方遯翁了。方鸿渐的父亲,虽然有送方鸿渐出国留学这一事迹,但大多数时候还是顽固守旧的。他因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回,而政府并没给他什么名誉,使他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抑郁。他爱国只是为了获得名誉,这位封建遗老爱国的封建性与虚伪性暴露无疑。他还天天记日记,把自己想象中教训方鸿渐的话都写上,以便“流芳百世”,让后人知道他“教子有方”。这种封建遗老的思想是十分可鄙和可笑的。

(二)官场黑暗

方鸿渐回国后踏上仕途,在丈人的点金银行里,他还没有过多地见识到官场的黑暗,真正见识到应该是三闾大学的明争暗斗。

在三闾大学里,有看似很好但实际上却是伪君子的高松年;有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李梅亭;还有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的汪处厚。

高松年说:“请名教授好是好,可是他们有架子,不会好好的为学校服务,也不会服从领导。没有名的呢,他们要依靠学校,能努力为学校服务,学校是个机关,只要有安心受支配的一个个分子就可以了。”③这种话从一个大学的校长口中说出,充分地表现出了高松年狡猾世故。

在方鸿渐的职位尚未确定之时,半旧遗老李梅亭竟说:“教国文是要我许可的,方先生,你好好地巴结我一下,什么都可以商量。”④这种明显带有官场风的说法,充分体现出李梅亭的虚荣、功利。

当方鸿渐回到上海华美新闻社见王先生,看门的十六七岁小孩做了两年的传达,老于世故,明白来客分两类:低声下气请求“对不住,请你如何如何”的小客人,粗声大气命令“小孩儿,这是我的片子,找某某”的大客人。并且认定方鸿渐是第一类的小客人,不通传就说人不在。最终方鸿渐还是托了丈人才进入报馆见到王先生,得到了在资料库整理资料的工作。连进报馆找人都是如此困难,还要看看门人的心情和脸色,可见官场上的这种趋炎附势的风气之浓厚。

(三)学习外来文化不完全的弊端

西方文化推崇自由。而自由,恰恰是当时的中国所缺乏的,所以引得大群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去学习、模仿。但《围城》中说:“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国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⑤在这些人眼中,留洋的作用仅止于了却心愿,让自己灵魂健全,并且他们还拿出痘出痧来做比,足见这些人思想的封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