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八章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A、汉密尔顿(注意广度实验)空间上分布的刺激物的广度
B、注意广度的另一种形式是感知在时间上分布的刺激物的广
度。陶布曼(实验):一般来说,刺激物数量越多,呈现速度
越快,判断的错误就越多,而且越趋向于低估。
注意广度的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越集中,排
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广度就越大)、
维持功能
信息只有加以注意才能保持在意识中或进
行进一步地加工,转换成更持久的形式储
存在记忆中。
只有在注意状态下,我们才能对自己的行
为和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对于自我的注
调节和监督功能 意,才使人有可能对自己的行为与特定的
目标相比较,注意反馈信息,并相应的调
节、监督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特定的目标相
一致。
人在注意时行为上会出现各种定向反应,
第八章 注意
1、 注意概述 (P238)
①定义
②功能★
③表现 与指标
★ ④神经机制
注意是一种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
向,其功能主要是选择并将意识集中于某一对象,并对该活动
进行调节和监督。
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刺激有选择地集中,这些刺激就被我们
清晰的意识到,而同时存在的其他刺激,或者被模糊的意识
中有两类:外周过滤器和中枢过滤器。强调中枢过滤
器的作用。
代表人物 多伊齐和多伊齐(提出)、诺曼(修订)
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
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的选择以知觉的强度和
观点 意义为转移。强调了中枢控制过程,选择注意就是加
工系统中这个控制的一部分。通过它,某些信息的编
C、晚期选择模型
观点 没有注意到的内容则模糊。

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黄庭希版《心理学导论》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观点 没有注意到的内容则模糊。
但是,该理论没有对视觉集中性注意的加工机制给出解释。
③资源限制模型(资源分配理论)
代表人物 卡内曼(提出)、诺曼和博布罗
卡内曼把注意看做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
观点 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
制。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
也称目标指向控制注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知觉者控制 被试可以忽略
的注意。
内源性提示。
内源性注意 根据观察者的行为目标或意图来分配注意。
但无法忽视外
内源性注意的发展是渐进的,一开始是宽泛的注意,然后是 源性提示。
狭窄的集中。
外源性注意加
工快于内源性
外源性注意
注意加工,而
也称刺激驱动注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发生的、与当 且两种注意是
动中发展起来的,其中言语(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调控起
着重要作用。
也称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 经过一段时间后对这件工作熟悉了,产生兴趣了,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或
不要求有明显的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
③根据注意指向与集中的加工方向可以分为:内源性注意、外源性注意
时就关闭其他通道。
评价 这个模型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分
配性注意等现象。
代表人物 特雷斯曼
有机体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
B、 衰减模型
着某种过滤器。但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原则工
(中期选择模型) 观点 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并认为许多通道都
能对信息做不同程度的加工。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

202X教师资格证《中学心理学》备考重点:第八章.doc

202X教师资格证《中学心理学》备考重点:第八章.doc

202X教师资格证《中学心理学》备考重点:第八章精心为您整理了“202X教师资格证《中学心理学》备考重点:第八章”供您参考,更多相关资讯,网站将持续为您更新,敬!祝大家新年新气象!202X教师资格证《中学心理学》备考重点:第八章第八章学习策略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1、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2、特征:①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②是有效学习所需的③是有关学习过程的④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有规则和技能构成3、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第二节典型的学习策略一、认知策略(一)复述策略1、定义: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常用的几种方法: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

(二)精细加工策略1、定义: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2、常用策略:①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决、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三)组织策略1、定义:使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2、常用策略:①列提纲;②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③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二、元认知策略(一)概念:1、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①元认知知识(知道做什么):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

包括对人人作为学习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②元认知控制(何时、如何做什么):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心理学复习要点

心理学复习要点

⼼理学复习要点⼼理学复习要点考试题型: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名词解析、简答题、论述题、实例分析。

第⼀章绪论⼀、⼼理学研究的对象:⼈的⼼理现象及其规律。

⼼理现象包括:1.⼼理过程:A认识过程(基础):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核⼼是思维);B 情感过程(动⼒):⼈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观点⽽产⽣的体验;C 意志过程(调控作⽤):⼈在⾏动中⾃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的⼼理过程;2.个性⼼理(简称个性):A个性倾向性(动⼒因素):需要、兴趣、动机、理想;B ⾃我意识:⾃我认识、⾃我体验、⾃我监控;C 个性⼼理特征(个别性集中表现):能⼒、⽓质、性格。

⼆、了解和研究⼈的⼼理的⽅法:观察法(主要)、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产品分析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跨⽂化研究法。

三、⼈的⼼理实质:脑是⼼理的器官,⼼理是脑的机能,⼼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1、感觉:⼈脑对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指⼈脑对直接作⽤于是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区别:感觉是对个⼈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联系:都是刺激物直接作⽤于是感觉器官产⽣的,都是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2、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知觉的种类: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他⼈知觉、⾃我知觉、⼈际知觉);错觉(视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位错觉)。

3、感受性是指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

引起感受性变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感觉适应、感觉对⽐、感觉的相互作⽤、联觉、感觉补偿、⽣活条件和劳动实距等。

4、观察是有⽬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培养学⽣的观察能⼒:A、要明确观察的⽬的任务。

B、要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C、指导观察的⽅法,培养观察的技能:加强观察⽅向的引导;充分调⽤感官,勤于思考;观察时要细致耐⼼,学会运⽤⽐较。

《心理学》复习题集第八章意志

《心理学》复习题集第八章意志

《心理学》复习题集第八章意志第八章意志一、填空1、意志行动的特点是(有明确的预定目的)、(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意志对行动的支配表现在:一是(发动),二是(制止)。

3、意志行动的基础是(随意运动),其重要特征是(克服困难)。

4、引起动机的条件一是内在条件(需要),二是外在条件(主体之外的各种物质刺激)。

5、动机的功能有(激发功能)、(选择和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6、意志行动过程分为(采取决定阶段)、(确定行动目的)、(制定行动计划)、(作出行动决定)、(执行决定阶段)。

二、名词解释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

动机有激发功能、选择和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意志的自觉性: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

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双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

这种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种都想躲避的威胁,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

这种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者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

随意运动:意识支配的运动。

意识不能支配的运动叫不随意运动。

三、简答题1、简述意志与认识、情绪情感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1、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情感过程是人脑对自身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态度的反映。

健康心理学第八章 PPT课件

健康心理学第八章 PPT课件
回顾课程 体验收获
施钢
2006年5月21日
课堂回顾
第一讲:绪论-唤起我们关注自己的心灵健康——意识教育 第二讲:心理学基础知识——叩开一门关于人类自己的学科 第三讲:专题1:积累人生的智慧——智商、情商与为何受困 第四讲:专题2:性、恋爱、婚姻——家庭和谐与幸福人生 第五讲:专题3:心灵捕手——了解助人自助的职业 第六讲:专题4:坦诚、宽容、互助——感悟人性的真善美! 第七讲:专题5:管理情绪、规划人生——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第八讲:课程小结--话 别
成功在于你发挥多少天赋!
成功不在于拥有多少梦想!
成功在于你采取多少行动!
2021/3/18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
17
THE END
话别!
2021/3/18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
18
离别之际内心充满了真诚的感谢
• 感谢于子荣老师、杨建玲老师给我提供机会 和农科院的许多硕士博士很好的分享自己生 命中的体验和收获!
10
关于人性的思考
• 我们人类的人性深处,都有一种被聆听及被理解的渴 求。 只有让我们在自己和别人的身上找出满足这个 渴求的方法,我们才能 – 深刻地了解自己,找到通向自己人生幸福和生活 满意的道路; – 有效地影响他人,使自己赢得欢迎,从人生中获 得自己想要的; – 从自己的旁观者或从属地位转向参与者或主导地 位,在事业中取得更大成功; – 找到自己的爱情或婚姻的幸福,然后安然享受亲 密关系。
• 做好过渡期的心理准备 – 做一个开放的人
• 学会爱自己、悦纳自己 – 做一个实干的人
• 告别心灵的荒漠,远离生命的脆弱
2021/3/18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
8
关爱生命 •呵护成长

心理学基础第8章 思维与语言

心理学基础第8章 思维与语言

二、什么是概念
◇ 概念的种类
•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关系概念 − 合取概念是指根据一类食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 这些属性必须同时存在
例:青年学生
年龄为青年期 职业为学生
二、什么是概念
◇ 概念的种类
•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关系概念
− 析取概念是指根据不同标准 由单个或多个属性相结合而 形成的概念,属性不必同时
一、什么是思维
◇ 思维的特征
•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 直觉思维是指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 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 分析思维(逻辑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得出合 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合理的结论
一、什么是思维
◇ 思维的特征
•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 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 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 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 储存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一、什么是思维
概括性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对经验的改组
一、什么是思维
◇ 思维的特征
• 概括性 − 人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 出来加以概括
“水果”
一、什么是思维
◇ 思维的特征
• 间接性 −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认识
“例:对于植物各部分的分解
一、什么是思维
◇ 思维的过程
• 比较与分类 − 比较是指人在头脑中对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 加以对比,确定他们之间的异同及其关系 − 分类是指人在头脑中根据对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把他们区分 为不同种类
例:胖瘦与高矮的比较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行为控制》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行为控制》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八章行为控制知识点汇总第一节需要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需要是一种主观体验,是被自己感受或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有以下特点:①对象性②紧张性③驱动性④周期性。

二、需要的理论。

(选、填、简答)※(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需要的层次越低、越基础,对人的影响也就越大。

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得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

1.生理需要指人类维持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需要。

2.安全需要是人类期盼稳定、安全、保障而避免灾害、威胁、混乱的需要。

首要的目标四寻求稳定、寻求安全。

3.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

4.尊重的需要是当上述三种需要都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尊重的需要开始在需要群中占主导地位,支配人的生活。

两方面:一是要求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敬;二是自尊,5.认知需要是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学习和发现未知的东西会给人们带来满足和幸福。

6.审美需要包括对秩序、对称、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人身上的对行为的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是需要层次的最高点,在上述需要得到满足后而产生。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

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

※(二)奥尔德弗的需要理论三、需要的种类。

依需要的起源可将其划分为生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一)生物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性种族的一些需要。

(二)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

1.成就需要。

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

(填空)人们的成就需要不仅(内容不同),而且其强度也(因人而异)。

成就需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下列条件将会激发人们的成就需要:能让个人独立负起责任来解决问题的那种环境气氛;能制订出中等成就目标并接受“可预测风险”的倾向;有关他们工作进展情况的详细而具体的及时反馈。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第八章表象和想象【学习目标】 (2)【学习建议】 (2)【学习重点】 (2)【关键词】 (2)第一节表象 (4)一、表象及其特征 (4)二、表象的种类 (5)第二节表象理论 (7)一、表象理论及其研究 (7)第三节想象 (8)一、想象概述 (8)二、想象的种类 (9)第四节想象规律的应用 (11)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性想象 (11)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11)【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表象、表象特征、想象、想象种类的基本概念和表象理论、想象的基本规律,了解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能够运用表象的基本原理和想象的心理品质,分析和解决有关表象和想象的实际问题。

【学习建议】理解和掌握表象和想象的定义、表象的分类、想象的种类、表象的表征过程、想象的基本特征,以及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和想象规律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学习重点】1.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是人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操作和加工的过程。

2.表象是感知决痕迹经信息加工后再作用的产物,它既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表征形式,也是知识表征的形式之一;既可以存储,也可以被加工和编码。

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

3.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表象分为不同种类。

根据表象形成时占主导的感觉通道不同,把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触觉表象;根据表象形成的概括程度,把表象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根据表象的创造性分,把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4.表象是信息编码和表征的主要形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独特作用。

主要的表象理论有基本表象理论和双重编码理论。

基本表象理论通过心理旋转来说明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双重编码理论认为,在人脑中同时存在着两种信息编码和存储系统。

5.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

想象最突出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新颖性,其功能有预见、补充和代替。

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第八单元复习提纲

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第八单元复习提纲

第八单元复习提纲学习策略始于1956年布鲁纳等人的人工概念学习的研究。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的运用有效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学习过程。

学习效率的基本特征:(1)主动性,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的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有效性,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过程性,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程序性,是由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规则和技能构成的。

学习策略的意义:(1)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质量;(2)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于发展。

学习策略的构成:1、认知策略;2、元认知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

(这是迈克卡的观点)认知策略:指在对信息加工时所用的方法和技术。

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复述策略: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方法:(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7)试图回忆;(8)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指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升华的过程。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方法:(一)记忆术(1)位置记忆法;(2)缩减和编歌诀;(3)关键词法;(4)视觉想象;(5)谐音联想;(6)语义联想;(二)记笔记(三)提问(四)生成性学习(五)利用知识背景,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组织策略的方法:(1)聚类组织策略;(2)概况法:纲要法;网格法;(3)比较法:对立比较;差异比较;对照比较。

元认知策略: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即监控策略,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有效性。

心理学复习

心理学复习
错觉是对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知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反应。
第四节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根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以把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情况下的记忆,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外显记忆是指个体在意识控制下的记忆,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第三节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其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其中包括生理唤醒、认知解释、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四个主要方面。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包括: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表情是个体在情绪和情感状态下生理和心理以及外部行为上表现的变化或活动,表情是情绪和情感所特有的外显表现。
注意:注意是指个体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
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功能包括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三项功能。
注意的种类
1. 无意注意
无疑注意时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刺激物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刺激的强度;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三是刺激的变化;四是刺激的新异性。
三、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度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一) 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心理学复习资 第八章

心理学复习资 第八章

第八章意志【考试要点】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并掌握意志、意志行动的含义及特点;掌握动机的概念及动机的功能、分类;熟悉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识记驱力、诱引、期望、归因、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培养;懂得意志行动的过程分析,正确区分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掌握意志的品质的内容,识记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自制性、意志的坚韧性的概念;熟悉意志与认识、情感的相互关系,结合学生实际如何进行意志品质的锻炼培养。

【大纲内容与重点】第一节意志的概述一、什么是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意志在人类变革现实的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它对行为活动具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和调节控制作用。

意志与认识、情感过程是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

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词在人的意志中起重要的作用。

一二、意志行动及其特点、意志行动是人所特有的,但不是人的一切行动都是意志行动。

例如,手遇针刺就会缩回,吹口哨,摇头摆脑等一些无意的动作,都不是意志行动。

也就是说,意志行动是具备一定要求和特征的行动。

1.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意志行动和预定的目的分不开,没有目的,就没有意志行动。

人的意志行动,需要根据预期的目的,形成一定的行动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目的的行动。

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读书看报、打球下棋等都是随意运动,意志行动就表现在随意运动中。

换句话说,意志行动必然是随意行动,但是,随意行动并不总是意志行动。

因为,意志行动除了具有随意行动的特征之外,还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困难包括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

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才能使意志行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个人意志坚强的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来衡量。

因此,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第二节动机一,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小学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知识的学习

小学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知识的学习

第八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一、知识及其涵义在不同的时期,哲学家们对知识的性质、知识的价值、知识的分类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描述,《教育大词典》的定义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

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定义是:“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

这两个定义都是根据哲学认识论中的反映论给出的,强调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布卢姆(Bloom,1986)将知识定义为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

还有一些研究者将知识定义为由信息构成的、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表征(Howard,1995)。

这类定义比较强调知识的结果,未能反映知识产生的来源,因而只是对知识的现象描述。

另外,西方许多心理学家倾向于把知识视作言语信息(Gagné,1985),即用言语符号来标志某种事物或表述某些事实。

这种解释又使得知识的含义过于狭窄,也不能全面说明知识的本质。

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假设为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的结果就是获得按一定方式储存的信息,也就是获得了知识。

当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

”根据皮亚杰的思想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我国学者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储存于个体内的是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之外的,即为人类的知识。

该定义强调知识是后天经验的产物;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知识的范围广泛,从获得具体信息到机体的认知结构的根本变化,都属于知识范畴。

知识是在人们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总结升华的经验总汇,也就是说知识是人们对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它是由人们经过大脑思维和加工以后形成的,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是系统化了的信息。

教育心理学-第8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8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较低级中枢控制。人们可以一面从事熟练的活动,一面
考虑其他的事情。
9
二、动作技能习得的指标
根据学习的定义,动作技能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内在运 动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内在的运动能力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外显的动
作行为推测出来。这里的动作行为称为表现 (performance)。
相应地,运动能力相对持久的变化,也反映在表现的相
第八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1
本章框架
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性质 第二节 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与条件 第三节 动作技能学习规律的教学含义
2
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性质
一、动作技能的含义
动作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 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
二、动作技能的分类
连续的动作技能/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开放的动作技能/封闭的动作技能
(五)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6
第二节 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与条件
一、动作技能学习的阶段
费茨(T.M.Fitts)和波斯纳(M.I.Posner)概括了较 为成熟的人类学习动作技能的一般过程。他们把动作技 能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7
1.认知阶段 认知阶段也称知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解学习任务,
对持久的变化上,这就是说,动作技能的学习,可以通 过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来判断。
学习心理学家目前主要采用保持测验和迁移测验来测量
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0
三、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
(一)内部条件
学习动作技能前,学习者必须具备或事先习得一些与所 学的动作技能相关的内容,缺少了这些内容,动作技能 的学习便无法进行。
15
三、在自动化阶段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

小学心理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八章

小学心理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八章

小学心理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八章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概述识记:1、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3、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4、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识记:1、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2、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研究小学儿童需要发展时,一般将需要分为四种: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

4、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心理动力。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5、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6、根据兴趣的起因,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的持久性,把兴趣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领会: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生理的需要,第二层安全的需要,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的状况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

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游戏活动需要和活动需要。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

他们开始注重活动的结果,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并对智力活动也日益感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被世人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另一个爱因斯 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 宇宙之王”。
问题
什么是意志及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有何特点? 意志行动过程中包括哪些心理阶段和环节? 什么是挫折,如何应对? 意志包括哪些品质?
第一节 意 志 概 述
个体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 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各种困难, 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从内容上划分
非原则性动机冲突 原则性动机冲突
接近-接近冲突(双趋冲突)
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 目标但又不能兼得时产生的内心冲突。 解决方法:选择优越性大的目标(增 大其合意性),放弃另一目标,或两 者都放弃追求折中目标。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义
回避-回避型冲突(双避冲突)
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的事件,但 又必须接受其一方能避免其二的内心冲突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 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 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 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几乎全身瘫痪,不 能发音,但1988年仍出版《时间简史》,至今已出售逾 2500万册,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
思考:
女售票员的行为是一种意志行为吗?
意志与认识、情感过程的关系
1. 认识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基础 2. 意志与情感 认知、情感、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它
们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的不同方面。
讨论:人的意志是否自由
行为主义者的观点 唯意志论者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观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节 意志行动过程分析
联系: 随意动作经由多次重复、相当熟练、失去自
觉性可转化为习惯性动作。 自动化动作受阻后可转入意识状态,变为随
意动作。
在公共汽车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名青 年乘客在买车票时,将钞票丢在地上,售票 员虽然对这种不尊重人的挑衅行为十分厌恶 和反感,但她并未动怒,而是弯腰捡起钞票, 微笑着递给那位青年一张车票,使那位青年 羞愧万分。事后,那位青年乘客写信到公共 汽车队表扬女售票员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问题:动物有没有意志?
意志行动
人的行动是要受意志的调节和支配的,这种 受意志支配和调节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
非意志行动——盲目的冲动行为,习惯性的 和本能的动作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感知觉——外部刺激向内部意识的转化 意志过程——内部意识向外部行为的转化
意志的基本特征
自觉确定行动 的目的
与克服困难 相联系
趋避冲突
G1 +
G2
多重接近-回避(多重趋避)冲突
一个人面对两个和两个以上的目标,每个目标 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个目 标,回避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 起的内心冲突。 如果几个目标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相距较大的话, 解决这种冲突就比较容易。如果几个目标的吸引 力和排斥力比较接近的话,那么,解决内心冲突 就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考虑得失和权衡。
按内容划分
1.非原则性动机斗争 不与社会道德准则相矛盾,仅属于个人爱好、
兴趣、习惯等方面的动机斗争。 2.原则性动机斗争 涉及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准则相矛盾的动
机斗争属于原则性动机斗争。
2.确定行动的目的
目的是指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目的越 明确,人的行动就越自觉,目的越远大,它对 行动的动力作用越大,目的越深刻,被这一目 的所激起的意志力也越大。
一、采取决定阶段
1. 动机斗争
动机斗争是指动机之间产生矛盾时,个体对各种 动机权衡利弊,评定其价值以及解除意志的内 部障碍的过程。
常见的冲突类型有:
趋避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一)从形式上划分
接近-接近型动机冲突 回避-回避型动机冲突 接近-回避型动机冲突 多重接近-回避型动机冲突
心理学第八章
斯蒂芬·威廉·霍金的生平是 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 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 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 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 年之久的情况下做出的,这是 真正的空前绝后。他的贡献对 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 所以媒介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
何与全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
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其残疾程度的吃惊早 已习惯。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 声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 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 通晓。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 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 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 般地逐页阅读。
3.选择行动的方法和制定行动的计划
方法选择与个人的知识经验,能否掌握客 观事物的发展活动规律密切相关。 方法满足两个要求: 1.为实现预定目的的行为设计是合理的。 2.方法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和社会准则及要 求,是合法的。
随意动作:受到意识调节和支配的,具有一 定目的性、方向性的动作,是通过有目的
的联系而形成的条件反射。通常是一些已 经熟练掌握的动作。
思考:一个不会作画的人信手撩鸦,一个不 会打拳的人胡踢乱打?是不是意志行动?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意志行动与自动化习惯动作之间的差异:
区别:习惯化动作可能是不随意动作。 意志行动一定是随意动作。
左右为难,进退维谷。 产生犹豫不决的心理。
解决办法:两害相权取其轻
接近-回避型(趋避冲突)
一个人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两种对立 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 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
当人们远离目标,往往容易看到目标的积极方面,而 忽略或低估其危险性和自己为此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可是随着目标的靠近,危险与代价也越来越显而易见, 从而使人望而生畏,回避的反应倾向迅速增强,使人 半途而废,放弃对目标的追求。
以随意运 动为基础
自觉地确立行动的目的
意志行动与目的是分不开的,离开了自 觉的目的性,就没有意志可言。
意志的发动和制止的力量源泉来源于对 目的的认识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衡量一个人意志力强与弱的客观指 标就是所需克服困难的大小。
意志行动中的困难包括外部困难 和内部困难。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不随意动作:不受意识支配的不由自主的运 动,包括无条件反射动作和习惯性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