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学习动机
设定目标
2
的学习自信心。
帮助学生设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有助于提高学习动机。
3
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提供有趣、互动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结
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成就和教育者的教学策略都有重要的影响。了解学 习动机的分类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帮助提高教育效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与高学业成绩和学习成就相关。
2 消极的学习动机
与较低的学业成绩和学习成就相关。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引导兴趣、提供有意义的挑战和问题来激发学 生的学习动机。
提供实践机会
通过实际参与的活动和实践经验来增强学生的学习 动机。
教师角色和策略
1
鼓励和赞赏
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认可,增强他们
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 学第八章: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参与学习活动时所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了解学习动机的定 义和重要性对于教育者和学生发展都至关重要。
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在动机
个体通过内部的兴趣、好奇心和乐趣来驱动学习。
外在动机
个体通过外部的奖励、惩罚和认可来驱动学习。
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1 积极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课件
保持学生对学习的持续兴趣和投入,需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 反馈和激励,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挑战,并培养其自我调节 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04 学习策略
元认知策略
对自身认知过程的思考和调控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思考和调控,包括对学习计划的制 定、学习过程的监控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这种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学 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相关概念
自我实现、自我效能、成长性动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建构论
总结词
输入 标题
详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 程,强调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 习是新知识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
代表人物
同化、顺应、平衡
相关概念
皮亚杰、维果斯基
03 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
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从 而产生自驱力,即使没有外部奖励, 也会愿意从事该活动。例如,对知识 的渴望、好奇心、探索欲等。
外部动机
指个体为了获得某种外部奖励或避免 惩罚而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例如, 为了获得好成绩、得到家长或老师的 赞扬、避免受到批评等。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
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自我效能 感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动机,因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会影响其愿意投入努力 的程度。
增强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提供成功经验、鼓励和肯定、提供合适的学习策略和资源等。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激发学习动机
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目标导向,促使其产生内部 动机。同时,提供适当的外部激励,如奖励、竞争等,也可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八章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 (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 驱力(奥苏贝尔): •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 求掌握知识并解决问题的倾向。 •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 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 • 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 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 (一)定义: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
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表 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 互作用。 • 推力:学生发自内心对学习的愿望和追求,对 学习起推动作用 • 拉力:与学习的外在后果相关,对学习起引诱 作用 • 压力:与学习的外在环境有关,对学习起强制
第四章
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动机强度与学习效 率的关系 了解并掌握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论、需要 层次理论、动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动 机理论 掌握学习需要的形成和培养 掌握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二、学习动机的结构及作用 三、学习动机与效果
的理由:内容不错的,就指出表达上的问题;文字不错的,就指出立意上 的偏颇。渐渐地,我练就了一双“毒眼”,稍微翻阅一下,便能发现学生
习作里的毛病;养成了一种习惯,不给学生打高分。自以为这两点是“严
师”的必备条件,“严师出高徒”,既然我对学生要求如此严格,那么就 坐等收获,坐等高徒出现吧。
学习动机
但事与愿违,等来的不是令人拍案的佳作,而多是此语言刻板、内容空 洞的习作。更要命的是,不少学生在作文中表现了对写作的厌倦:字迹 潦草,错别字、病句连篇,还有些抄袭之作。我满腔热情,严格要求学 生,希望他们有长足的进步,换来的却是这样一种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究竟那里错了呢? 一天,我无意中听到学生在议论作文。有的说最头痛作文,没材料可写。 有的干脆说,你头痛它干什么?随便找一篇“参考”一下,不就完事了 吗?我还没写就知道只能得几分,认真不认真一个样。后来,还有位几 同学在随笔中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心理健康教育
以上所列各项都无法单独应用来提供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心理健康标准。 综合考虑各方 面要求,大体上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 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 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Leabharlann 念与标准 (一)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
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内外学者对此尚无一个公认的界定。 意见分歧源于人们确立心 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有代表性的依据有以下几类。 1.统计常模 假定人的各项心理特质(智力、乐群性、支配性等)的测量值在人群中接近正态分布, 即当一个人的某项心理特质的测量值接近总体平均数时, 他在这一方面就是正常的、 健康的; 另一个人的同一项心理特质的测量值若偏离总体均值较远, 他在这一方面就是异常的、 不健 康的,这一判断依据意味着,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是健康的行为,偏离大多数人的行为则是
本文由ajing79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八章 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有利于 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化与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提 高学校日常教育与教学工作的成效。 在本章中我们将集中讨论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小学生常 见心理困扰、 心理障碍及其成因, 介绍心理评估的主要手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 方法。 本章重点: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 义、心理评估的方法、心理辅导及其原则、心理辅导的方法等。 本章难点: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术语及其标准、心理评估方法、心理辅导方法 等。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品德发展与学习 PPT课件
二、社会学习理论与道德行为培养 1、社会学习理论的要点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 模仿”的方式学到的,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的 道德行为会受到榜样的多种影响,具体有四个方 面: (1)形成新行为。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模仿建 立起新的行为。 (2)消退已有的行为。假如榜样的行为受到惩罚, 学习者可以消退原先具有的行为反应。 (3)抑制已有的行为。 (4)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
第三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这一道德水平的个体已开始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会团体的道德标
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个体能从法律和道义上较为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法律和道
德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契约,人们应该遵守,但如果法律、规则 不合理,也可以修改。
三、品德形成的过程
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 依从 认同 信奉
四、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遗传素质 家庭 学校 社会环境
第二节
儿童品德发展的 理论与教育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道德认知教育 (一)皮亚杰的道德判断二水平论 皮亚杰运用“临床法”对儿童道德认知水平 进行研究,提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经历三 阶段:
2、社会学习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1)合理地说明儿童的复杂道德行为的学习过程 (2)提示教育者重视榜样和“替代强化”的作用 (3)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道德教育的操作技术 ①使用榜样的技术。 第一,选择典型的榜样。 第二,榜样扮演。 第三,榜样目标分步呈现。 ②促进模仿的技术。 第一,反复示范。 第二,主动复演。 第三,及早反馈。 第四,提供模仿的心理安全。 ③促进迁移的技术 第一,适量的练习。 第二,提供变式的情境。
教育心理学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 动机
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个体活动, 维持已引起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以 满足需要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 学习动机
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 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 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强化的种类: ①外部直接强化 ②替代性强化 ③自我强化
– 评价
贡献:①结合联结派和认知派之长,拓展强化的含 义;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有机结合起来.②强 调了人的认知因素和自我调节等中介因素在人类行 为产生和改变中的重要作用.③自始至终采用科学 严谨的研究方法,结论有意义. 局限:三元交互作用论的哲学思想有局限,其理论 带有一定的循环论的色彩.
– 变比率>固定比率>变动时距>固定时距
– 评价
纠正了本能论过分强调个体先天本能的不足. 但把所有人类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强化, 否定了人的主动性和自觉人物
海德,维纳
– 观点
每个人都会寻求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一 个人的行为原因或者是内在的或者是外在的 (海德) ;原因的稳定与否是第二个重要的 维度(维特);总之,个体的行为可以归结 为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四个范畴之中
第二节 学习动机模式与理论
一,本能论
– 概念
本能是指先天的,在五中演化过程中形成并 以遗传方式传递的,不学而能的行为或行为 模式.
– 观点
詹姆斯:人类有清洁,建设等14种本能. 麦独孤: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本能.社 会只是一种结果,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大体 相似的本能趋向的结果.
弗洛伊德: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一个或多个 内在的生物本能所引发的,只是一些行为直 接满足人的本能需要,另一些行为则间接地 满足本能的需要.包括生本能和死本能两类.
最新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
(三)移情训练程序
1、移情:移情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 的情感。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及日常交谈等形式,使幼儿理 解、分享别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 、情感会产生习惯性的理解和分享。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可形成幼儿早 期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基础。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分享他人的情 绪情感并表现进一步的关爱行为,需要有目的的教育过程。2、移情训练的 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编故事、情境表演等。
1.如果你或你的亲人是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许多不便,有人因此而取 笑,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对待残疾人?
2.岁月的流逝会使黑发少年变成白发老翁。如果你是一个行动迟缓、无人照顾的老 人,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老人?
3.如果你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甚至不幸,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 对待别人的挫折、不幸?
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道 德信念的特点是其原则性、动力性、坚定性和情绪色 彩。
1.3 道德认识转化教成育者道的德言信行念一有致赖于很多条件
件条
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 合的道德经验
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获得社会反馈
四、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从形式上分为三类: 1.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2.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与道德理论相联 系的情感体验 (二)教师可以采取按以下措施丰富道德情感: 1.将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2.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事道德实践。 3.利用优秀文艺作品,包括故事、小说、影视作品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4.引导学生对道德情境做出正确的评价。 5.重视教师的情绪感化作用。 6.开展移情训练,增强道德敏感性。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333教育综合教育⼼理学】第⼋章问题解决能⼒和创造性的培养教育⼼理学第⼋章问题解决能⼒和创造性的培养问题解决是⾼级形式的学习活动之⼀,是对不同类型知识的综合运⽤。
问题解决能⼒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成效的常⽤标准之--。
问题解决尤其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更是对学⽣是否掌握相应内容以及掌握到何种程度的最有⼒的检验⼿段。
个体问题解决能⼒和创造性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要求。
第⼀节有关能⼒的基本理论能⼒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各种⼼理品质的综合。
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度提出了多种能⼒理论,⼜称智⼒理论。
关于能⼒(智⼒)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两⼤模式:⼼理地图模式和计算模式。
⼼理地图模式将智⼒视作⼼理地图,由此得到智⼒的结构理论(传统智⼒理论);⽽计算模式将智⼒视作具有信息加⼯功能的计算性装置,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智⼒的信息加⼯理论(现代智⼒理论)。
⼀、传统智⼒理论传统智⼒理论主要认为智⼒是⼈脑的内部特性和有待发现的⼼理结构。
主要有以下⼏种。
(⼀)⼆因素理论该理论由英国⼼理学家斯⽪尔曼提出。
他认为智⼒由⼀种单- -的g因素(⼀般因素)和⼀系列s因素(特殊因素)构成,完成任何- -项任务都必须依靠这两种因素。
g因素是智⼒的⾸要因素,基本上是⼀种推理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是遗传的。
s因素有五类:⼝语能⼒、数算能⼒、机械能⼒、注意⼒、想象⼒。
此外,还可能有第六种因素,即⼼理速度。
- -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是相互联系的,--般因素是智⼒结构的关键和基础。
(⼆)群因素论美国⼼理学家瑟斯顿发现智⼒并不是由斯⽪尔曼所说的⼀-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组成,⽽是由若千个介于⼀般因素与特殊因素之间的群因素构成的。
他认为⼈类智⼒由以下七种主要因素(或称⼼理能⼒)组合⽽成: (1)语词理解能⼒(V); (2)⼀般推理能⼒(R); (3)语⾔流畅性(W); (4) 计算能⼒(N); (5)记忆能⼒(M); (6) 空间关系(S); (7) 知觉速度(P)。
(三)流体智⼒与晶体智⼒理论美国⼼理学家卡特尔等⼈认为,⼀般智⼒因素包括两种,即流体智⼒和晶体智⼒。
教育心理学_第八章_语言
句子 这种花生长在沙漠里。 短语 这种花生 长在 沙漠里。
词 这种 花生 长 在 沙漠 里。 语素 这 种 花 生 长 在 沙 漠 里。
音位 Zh e zh ong h ua sh eng zh ang z ai sh ang mo l i。
听众设计:
语言产生时,必须考虑话语所针对的听众,以及你与听众 分享哪些知识。
共同知识来源:
图体成员身份 语言同现:假设稍早的交谈所包含的信息时部分共同点 物理同现:处在同样的物理环境
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 “言语获得装置”。这是人 类头脑中固有的内在的语法 规则。
掌握规则以后,人们就能理 解并说出无穷多的句子。
人们根据规则创造句子
四、语言的种类
口头语言
情景性,简略性,交流性,反应性
独白语言
交流少,开展性,计划性
书面语言
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
内部语言
隐蔽性,简略性 儿童发展中,从外部语言过渡到内部语言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乔姆斯基)
任何一个语句包括两个层次结构:
表层结构:语句形式 深层结构:说话者的含义
一个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表达
老师批评我了 我被老师批评了
一个表层结构可能包括不同的深层结构
转换规则:说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转换关系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语言的能力一部分是先天的
图式的作用
图式的概念:图式是知识的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 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者可以预期的排列 方式。
故事图式:背景,主题,情节,结局 符合图式的文章更容易理解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八章学习策略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八章学习策略重点提示ﻫ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学习策略的构成。
ﻫ (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与方法.(3)教学中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考纲链接1.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2.学习策略的基本特运用有效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学习过程。
ﻫ征:(1)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ﻫ3.学习策略的意义:(1)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2)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3)有利于更好的适应发展。
ﻫ 4.学习策略的构成:学习策略主要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ﻫ 5.认知策略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6.复述策略的概念及常用的方法.(1)复述策略指为了记住某信息不断积极地重复的过程;ﻫ (2)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方法:①排除相互干扰;②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试图回忆;⑥画线。
ﻫ7.精加工策略的方法:精加工策略指为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升华的过程。
常用的方法有:(1)记忆术:①位置法;②首字母缩略词法;③关键词法;④谐音法.(2)做笔记;(3)扩展与引申;(4)提问.ﻫ8.组织策略的方法:组织策略是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
其方法有:(1)聚类组织策略;(2)概括法;(3)纲要法;(4)构建网络法;(5)比较法。
ﻫ9.元认知策略:即监控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
主要有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ﻫ10.资源管理策略:即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和寻求支持策略.ﻫ 11.学习时间管理要注意:(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ﻫ1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效能性原则.13.学习策略训练应包括三种要素:(1)策略及巩固练习;(2)自我执行及监控策略的使用;(3)了解策略的价值及适用的范围.ﻫ14.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行为控制》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八章行为控制知识点汇总第一节需要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需要是一种主观体验,是被自己感受或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有以下特点:①对象性②紧张性③驱动性④周期性。
二、需要的理论。
(选、填、简答)※(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需要的层次越低、越基础,对人的影响也就越大。
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得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
1.生理需要指人类维持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需要。
2.安全需要是人类期盼稳定、安全、保障而避免灾害、威胁、混乱的需要。
首要的目标四寻求稳定、寻求安全。
3.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
4.尊重的需要是当上述三种需要都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尊重的需要开始在需要群中占主导地位,支配人的生活。
两方面:一是要求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敬;二是自尊,5.认知需要是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学习和发现未知的东西会给人们带来满足和幸福。
6.审美需要包括对秩序、对称、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人身上的对行为的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是需要层次的最高点,在上述需要得到满足后而产生。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
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
※(二)奥尔德弗的需要理论三、需要的种类。
依需要的起源可将其划分为生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一)生物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性种族的一些需要。
(二)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
1.成就需要。
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
(填空)人们的成就需要不仅(内容不同),而且其强度也(因人而异)。
成就需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下列条件将会激发人们的成就需要:能让个人独立负起责任来解决问题的那种环境气氛;能制订出中等成就目标并接受“可预测风险”的倾向;有关他们工作进展情况的详细而具体的及时反馈。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那天放学后,泰迪说了一句话才走,他说:“汤普森夫人,今 天你身上的味道就像我妈妈以前的一样。
”孩子们走后,她哭了至少一个小时。就从那一天起,她不再 研究怎样教阅读、写作和算术,而是研究怎样教育孩子。
多年以后,汤普森老师收到一封信。泰迪说,他拿到学士学位后,决定继续留在学校深造;他 还说,汤普森夫人仍是自己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目录页
1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
第二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 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 种学习理论进一步解释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的主动性,突出意义建构和社会文化互动在学 习中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 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单独哪一家的学说,是众 多理论观点的统称。
问题与思考
此时,汤普森夫人才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她为自己的行为感到 羞愧。
圣诞节到了,当学生们送给她圣诞礼物时,她更是无地自容。 学生们的礼物是用明亮的彩纸包好的,上面扎着美丽的丝带,唯独 泰迪的不是。他的礼物是用厚厚的牛皮纸袋包裹的,那纸是从杂货 袋上扯下的。汤普森夫人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打开了礼物盒。里面有 一条水晶石手链,上面有颗水晶石已经丢失了;还有一瓶只有 1/4 的香水。一些孩子开始发笑,她制止了他们。她大声夸赞这只手链 多么漂亮啊,并把它戴在手上,还在手腕上擦了一些香水。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感悟心得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感悟心得
在教育心理学的第八章中,我对于感悟心得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学生观念的形成和改变,以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我认识到学生的观念是在不断形成和改变中的。
观念是个人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而学生的观念的形成不仅仅受到外界的影响,还和内在的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教育者需要注意,不能简单地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关注他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其积极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我明白了教师在学生观念形成和改变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观念塑造的引导者和辅导者。
教师的言传身教和行为示范对于学生观念的形成和改变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的教育意识和职业道德,注重与学生的良好互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最后,我认识到观念的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学生的观念往往是深植于心的,想要改变它们并不容易。
教育者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如阐述事实、引导分析、激发思考等,逐步引导学生改变观念。
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观念变化和进步,并对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思考。
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的第八章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学生观念形成和改变的启示。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会努力成为一名引导学生积极改变观念的教育者。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
第八章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第一节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也不断更新与发展,每一种教学媒体的出现和恰当使用,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多媒体计算机以它存储量大、速度快、频带宽、实时性、能处理多种媒体的软硬件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也迅速地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也由个别化教学向课堂演示教学转变,继之向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转变。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教学内容、手段、方法与模式的深刻变革,使个别化教学的实现成为可能。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促进教学改革几个方面。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有其各自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其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心理学思想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然而,任何一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有其积极的方面,也有其不足和偏颇之处。
第二节学习中的集体因素及社会因素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心环节,其他环节的进行都要以它为基础,课堂学习的好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气氛是影响课堂学习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有巨大的推动力。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学生在班级这种特殊的群体环境中学习和发展,班级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格成长影响非常大。
班风是班集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整体风貌。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简称,它是学校领导者和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比较突出的、富有该校特色的、相对稳定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倾向。
要全面、积极的建设优良班风和校风,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精神教育力量,对成员的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_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一)学习动机的作用 动机主要有激发行为、为行为定向和维持行为三种作用,学习动机亦是如此。 首先,学习动机能够激发起适当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自觉主 动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其次,学习动机能够为学习行为定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使学习活动指向特定的学习目标。 再次,学习动机能够维持学习行为。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哪个方向努 力。 其次,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 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 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较 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则不高,学习效率也不高。耶基斯与 多德森的研究表明,达到最高作业水平的动机强度为动机的最佳水平。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习活动的目标。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 内在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活动自身成为学 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外来动机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 的目标由学习的结果和意义,学习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造性培养的基本原则(1)协同性 原则(2)主体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 整体性原则(5)兴趣性原则 (二)创造 性培养的内容及方法1.创造意识的培养与 创造性教育2.创造人格的培养3.创造性 思维的培养(1)头脑风暴法(2)直觉思 维训练与头脑体操法4.创造方法的培养 (1)类比模拟法(2)聚焦发明法的训练 (3)设问探究法(4)列举法(5)移植法 (6)逆向求索法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八章学习策略»»名词解释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学习策略[参考答案]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参考答案]在学习活动中,以两个学生为一组,轮流向对方讲解所要学习的材料,当一个学生主讲时,另一个学生听,纠正错误,补充遗漏的内容。
然后,两个学生彼此对换角色,直到学完所要学习的所有材料为止。
以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比独自学习的学生学习和保持的效果要好,合作学习的双方都能从中获益。
主要的记忆术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位置记忆法,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场景中确定一条明确的路线,在这条路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
然后将所要记的内容全部视觉化,并按顺序和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联系起来,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的项目。
(2)缩简和编歌诀,医生在记十二对脑神经时常记口诀:“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在后面”。
(3)谐音联想法,有人记忆马克思生日“1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的资产阶级呜呜地哭”。
(4)关键词法,英语单词“tiger”可以联想成“泰山上一只虎”。
(5)视觉想象法,将“青蛙一桌子”,想象为青蛙在桌子上跳来跳去。
(6)语义联想,在记一个公式或原理时,想一想新公式或原理是如何从以前的公式或原理推导出来的。
简述复述策略的方法。
[答案要点]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随意识记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的、不需要努力的识记。
教育心理学-第8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较低级中枢控制。人们可以一面从事熟练的活动,一面
考虑其他的事情。
9
二、动作技能习得的指标
根据学习的定义,动作技能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内在运 动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内在的运动能力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外显的动
作行为推测出来。这里的动作行为称为表现 (performance)。
相应地,运动能力相对持久的变化,也反映在表现的相
第八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1
本章框架
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性质 第二节 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与条件 第三节 动作技能学习规律的教学含义
2
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性质
一、动作技能的含义
动作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 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
二、动作技能的分类
连续的动作技能/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开放的动作技能/封闭的动作技能
(五)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6
第二节 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与条件
一、动作技能学习的阶段
费茨(T.M.Fitts)和波斯纳(M.I.Posner)概括了较 为成熟的人类学习动作技能的一般过程。他们把动作技 能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7
1.认知阶段 认知阶段也称知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解学习任务,
对持久的变化上,这就是说,动作技能的学习,可以通 过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来判断。
学习心理学家目前主要采用保持测验和迁移测验来测量
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0
三、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
(一)内部条件
学习动作技能前,学习者必须具备或事先习得一些与所 学的动作技能相关的内容,缺少了这些内容,动作技能 的学习便无法进行。
15
三、在自动化阶段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皮亚杰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
根据他的理论和大量临床研究的事实,分 析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及遵守过程, 并通过一些两难故事的观察实验,把儿童 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岁~5 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 2.权威阶段。这一阶段(6岁~8岁)的儿 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儿童尊重 道德的权威,认为服从有权威地位的人就 是好的。
(三)态度改变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1、顺从:主要是指行为上的顺从,此时
的行为成分与态度的认知、情感成分是 分开的; 2、认同:主要是指认知上的接纳与改变, 这是态度改变的重要前提; 3、同化:主要是指情感上的融入与共鸣。 这是态度改变的真正标志。 举例:登门槛效应,留面子效应。
实验的结果是相当有趣的。实验后将该
任务评为有趣的组是只得到1美元奖励的 组。控制组和高奖励组在看待这项任务 方面没有什么变化。 因此,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三、道德认知理论的教育含义 道德认知理论为言语教学法提供了启示。
言语教学法采取的形式通常是课堂讨论。 言语教学法现有的几种专门技术中最为著 名的,是由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学派和价 值观辨析学派发展起来的技术。 科尔伯格(1975)认为,教师应提供一些 情境, 拓展儿童的道德思维,发展相应的 道德认知结构。一个具体的方法是教师在 课堂中和儿童一起讨论道德困境问题。他 认为,这类讨论可以激发儿童进入新的阶 段。
科尔伯格(1969,1975)还认为,通过向
学生提供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使他们以 矛盾的道德观点来看种种情境,可以促进 道德发展。 价值观辨析学派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 强调人的潜能、价值,认为人的价值观念 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 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价值观辨析学派是通过价值观辨析的策略 来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 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学生被引导经历 一系列活动或使用种种策略。这些策略向 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并鼓励他们作出有 意识的努力去发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观。比 如,有一个策略叫做“塌方模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概述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动机的性质及相关概念(一)动机的性质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二)动机的功能引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三)动机的成分内在的需要、外在的诱因二、学习动机及其分类(一)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的的心理倾向。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社会意义:正确或高尚的学习动机与错误或低下的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与间接的远景的学习动机;范围:普遍型学习动机与偏重型学习动机来源: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三、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一)对学习过程的影响1、对学习动机的启动作用2、对学习动机的维持作用3、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二)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总体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学习的积极性会越高,学习效果会越好;具体来说,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比较复杂,遵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一、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强化动机理论)(一)强化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他们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
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定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此,在他们看来,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因此,他们主张,在学习活动中,应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
(二)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1、只重视外部诱因的控制,无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2、寻求奖励、逃避惩罚的想法对全体学生都不利3、手段目的化的结果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4、短暂的功利取向不易产生学习迁移二、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一)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动机是人性成长发展的基本内在原动力。
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动机,但是未必都专注在功课上。
只有学生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所学的内容符合他们成长的需要,他们才会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内在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的教室气氛,是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条件。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七个层次)2、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马斯洛认为,学生本身先天具有发自内心的成长潜力,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行学习。
在教育上,只有先给学生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各种缺失性需要均获得满足之后,大多数学生才会自发性地继续成长。
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与尊重的需要,家长与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成就动机理论由麦克里兰(D.C.McClelland)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所研究和发展的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驱力。
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阿特金森(1963)在麦克里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某一动机强度的因素有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
其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述:动机的强度=f(动机×期望×诱因)动机水平是一个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诱因为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
一般来讲课题越难,解决课题后获得的满足感就越大。
成就动机模型的心理机制是,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往往是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就动机水平低的人往往是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烦恼。
四、成就目标理论20世纪80年代由德维克提出。
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能力实现观;一种是能力增长观。
持有能力实现观的学生倾向建立表现目标;而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倾向建立掌握目标。
持表现目标的学生其学习主要是做给别人看的,被称为自我卷入学习者;持掌握目标学生其学习是为了个人成长,被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
五、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的海德(F.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的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途径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他认为,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体内部。
他将别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和工作难易等称为外部原因。
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外部环境,那么个人对行为的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
他将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和努力等成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应当对行为结果负责。
罗特(J.B.Rotter,1966)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韦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结果的成败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等。
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韦纳的归因模式:维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1、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以预测此后的学习动机;2、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很重要的;3、长期消极归因不利于学生个性成长;4、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六、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的。
班杜拉运用自我效能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启动和改变。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到通过认知因素而形成的对结果的期望的影响。
认为行为的出现并不是由随后的强化决定的,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的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决定的。
班杜拉将期望分为结果期望与效能期望。
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之区别:Ex:跳高选手对自己能否跳出2.38米的成绩判断是「效能预期」;这一成绩是否能为他赢得奖牌、社会荣誉、自我满足,是「结果预期」。
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之区别:Ex:跳高选手对自己能否跳出2.38米的成绩判断是「效能预期」;这一成绩是否能为他赢得奖牌、社会荣誉、自我满足,是「结果预期」。
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之区别:Ex:跳高选手对自己能否跳出2.38米的成绩判断是「效能预期」;这一成绩是否能为他赢得奖牌、社会荣誉、自我满足,是「结果预期」。
个人行为结果效能预期结果预期个体效能感的来源1、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观察他人所获得的经验。
3、言语劝说:来自他人的说服。
4、情绪唤醒:情绪的性质和水平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这四种影响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取决于它们是如何被认知评价的,即受到归因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且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困难面前敢于面对困难,且斗志昂扬。
3、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
4、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活动时信心十足,情绪饱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充满焦虑与恐惧。
自我效能感在教育上的意义1、影响学习成绩2、影响努力程度3、影响坚持性4、影响积极的情绪5、影响任务的选择6、影响目标的确定七、学习动机的自我价值理论学习动机的自我价值论(self-worth theory)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文顿(M.Covington)提出的。
科文顿的自我价值论主要是从学习动机的负面影响着眼,企图探讨“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肯努力学习?”的问题。
(一)学习动机的自我价值论的基本观点1、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2、个人把成功看作是能力的展现,而不是努力的结果3、成功难以追求,则以逃避失败来维持自我价值4、学生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随年级而变化,低年级学生更相信努力,而高年级学生更相信能力。
(二)学习动机自我价值论的教育意义1、学习动机问题反映了教育的反效果:越是能力高的学生越不肯努力;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不喜欢读书。
2、应该切实根据现实问题思考教育目标。
3、有些学生并不为获得好成绩而付出必要的努力,这可能是出于保护自己的个人价值的目的。
八、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有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选择。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只有体验到行为是由自我决定的,才能真正产生内在的动机。
实验表明,具有自主支持性的教师比控制性的教师更能促进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研究表明,提供外在动机反而会降低学习者的内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内化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化动机是指由外在因素激发个体对学习活动的意义的内在认同和追求,并成为学习的主导动力。
该理论认为外部动机和内在动机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从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经历外部动机、内摄性动机、认同性动机和外部动机几个过程。
并强调学习动机激发的重点是外部动机的内化。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一、教学吸引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2、加强学习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注意力;3、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二、兴趣激发1、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已有动机和兴趣的迁移;3、加强课外活动,发展学生兴趣。
三、反馈与评定反馈要及时反馈要具体反馈要经常四、奖励与惩罚五、合作与竞争六、归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