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次备课素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范文第【1】篇〗一、揭题,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一起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是山字旁,原本指山崖突出。
“为中华之崛起”中的“崛起”就是?(兴起、振兴。
)这是100多年前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志向,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二、认读词语,初读课文,梳理几件事1.课前,你们已经反复读了课文,课文中有几个词语,你能读对、读懂吗?先看这两个——第一组:为之一振中华不振谁来读?这两个“振”的意思一样吗?哪个“振”和题目中“崛起”的意思接近?第二组:修身课光耀门楣这两个词语我们不常见到,谁来读?读文章的时候,遇到有些陌生的词,就要有好奇心。
有没有人通过猜一猜、查资料等方法弄明白课文中这些词的?交流,师出示“光耀门楣”。
2.之前我们学过概括一件事情的方法,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方法,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出示单元篇章页)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把时间、地点和事件中的其他关键人物圈出来。
(生默读思考、圈画)3.交流你找到了几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变化?说说看。
师出示标注:如果课文写了几件事情,借助时间、地点和人物所做的事,就可以把每件事说清楚。
我们来试试看。
(根据示意图,请同学说一说)出示:课文中第一件事写的是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一句呢?我请一位同学读读。
(生读)咦,你发现了什么?(梳理因果)把三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说,也可以按课文的顺序说,自己先练一练。
(生说,点评)三、精读“中华不振”1.课文中有一个关键词叫“中华不振”(板书)什么叫做“中华不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16自然段,画出“中华不振”的词句,可以在旁边做做批注。
(生自读,画句子,批注)2.交流、深化。
(1)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一、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并为之奋斗终身的故事。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主题,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崇高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题,能够复述课文内容,并能用周恩来的事迹激励自己树立远大志向。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主题,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崇高精神。
2. 掌握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会用周恩来的事迹激励自己树立远大志向。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周恩来,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语,思考课文主题。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用周恩来的事迹激励自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课文主题,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课文主题: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崇高精神3. 重点词语:崛起、志向、奋斗、终身4. 叙述顺序:少年时代立下宏愿,为之奋斗终身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学会用这些词语造句。
2. 摘录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进行朗读并背诵。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树立远大志向的短文。
4. 收集关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迹,进行分享。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教学内容:本课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二课时,学习内容为课文第二、三自然段,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周恩来总理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1. 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2. 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的立志经历。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投影。
2. 周恩来总理生平事迹介绍资料。
3. 课堂讨论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事迹。
2. 提问:周恩来总理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深入学习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思考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的立志经历。
2.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3. 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周恩来总理的崇高精神。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周恩来总理的立志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2.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讨论成果。
3.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布置作业1. 家庭作业: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感悟文章。
2. 课后阅读:阅读周恩来总理的其他事迹,了解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
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周恩来总理的立志经历二、周恩来总理的崇高精神三、周恩来总理给我们的启示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感悟文章。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崛”“晰”等10个生字,会写“肃”“胸”等15个生字。
正确读写“崛起、惩处、抱负、胸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本文的主要内容,解读标题的含义二、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却没有得到惩处?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慰那个不幸的女人”?(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2)思考讨论:①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②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谁知,反而。
围观的中国人都,但,?大家只能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却没得到惩处?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女人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慰那个不幸的女人?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三、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看到租界发生的事情后,周恩来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模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模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模板第【1】篇〗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1、交流资料师:同学们,昨天布置大家查找周总理的资料,大家有收获吗?生:有!师:那么,谁来给大家交流交流。
生:周总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这些是妈妈帮我从网上查到的。
师:网络是个信息量非常丰富的资料库。
老师相信大家以后经常会通过这个渠道获取信息。
生:出示“周总理的睡衣”,这是周总理的夫人——邓妈妈,这时她已经七十多岁了,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
大家看,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
看得出周总理是非常简朴的。
师:真好!如果你能说说是怎么找到这张的就更好了。
生:我还从书上看到一个小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生:我在姐姐的课本上找到了一首诗:周总理,你在哪里?……师:我们通过上网、查书、向大人请教搜集了许多周总理的资料。
那课文又给我们讲周总理的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学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1)多媒体一笔一画出示课题,请大家一起书空写。
(2)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题目——生齐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来读一读。
生齐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生齐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二、自读课文随文识字1、自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读,教师巡视)2 、同桌互读师:请同桌同学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对方完全读对又完全通顺,就给他画红旗,如果对方读得有不对或不通顺的地方就帮助他,让他也能得到光荣的红旗。
3 、教师检查师:那些同学的了红旗,请举手;谁在同桌的帮助下,读对、读通顺了的请举手。
三、学习讨论读悟道理1、学习课文,相互交流师:大家要一边认真读课文,一边给感受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反复读。
部编版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2)》
部编版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2)一、课题分析1.1 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材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读书学习来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力量。
内容涉及国学经典、榜样事迹等方面,旨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情感目标:激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祖国。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国家荣誉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准备2.1 教学资源•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PPT•录音设备2.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教材•准备笔记本和笔三、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使用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入本课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意味着什么。
3.2 预习导入(10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布置上次课后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自主预习和思考。
3.3 主体教学(30分钟)•讲解文章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分组讨论,让学生展示对文章的理解。
•设计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
3.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个人练习,完成相关题目。
•教师进行点拨,解答学生疑惑。
3.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题目,要求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理解困难。
下节课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加强讲解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朥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正确价值观为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
愿学生在学习中茁壮成长,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句子含义。
•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课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书籍,培养爱读书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关键词语。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课前准备: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课文导入:介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阅读课文: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理解内容,重点解释生词和句子。
4.听读练习: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课文,训练语感和语音语调。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交流思考。
第二课时1.复习:师生一起复习上节课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2.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探讨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
3.情感教育:讨论课文中蕴含的中华情怀,引导学生产生共鸣,激发爱国情感。
4.课文赏析: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作业布置:布置课后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课堂教学应注重内容的讲解和学生的思维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评价学生时,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七、教学延伸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面。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注国家发展的意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体会课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
2、联系全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文中表达“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
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引入揭题1.板书课题。
2.少年周恩来把为中华之崛起确立为自己的读书的目标,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怎样?(中华不振)3.从历史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初感“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1.从第二、第三个故事中找出“中华不振”的词语或句子来,在读中理解、感悟“中华不振”。
师: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教师随机板书一个“?”,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同桌交流)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热烈的讨论,现在我们集体来交流一下,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中华不振”?生:我从第16自然段的“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了她。
”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我从这里写到的中国的巡警局不帮妇女,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体会到“中华不振”。
师:你从租借地里的一幕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有吗?生:我从第11自然段体会到“中华不振”,“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能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租界本来是我们的土地,惹出麻烦来,怎么会没处说理去呢?师:从伯父的话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你呢?生:我从第15自然段: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师:你从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本文以周恩来同志的青少年时期为背景,通过讲述周恩来同志少年时期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以及他为之奋斗终身的故事,展现了周恩来同志崇高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信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树立为国家强大而学习的远大抱负。
三、教学难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视频资料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周恩来生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出示周恩来生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对他的了解有多少?(2)简介周恩来:教师简要介绍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对周恩来产生敬佩之情。
2. 自主学习(1)默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3. 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围绕“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展开讨论。
(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感悟(1)指名朗读: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全班齐读:感受周恩来坚定的信念和为国家崛起而奋斗的精神。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了解了周恩来同志少年时期立下的宏愿,以及他为之奋斗终身的故事。
希望大家能够向周恩来同志学习,树立为国家强大而学习的远大抱负。
六、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围绕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探讨周恩来总理的读书志向以及这一志向背后的深刻含义。
教学内容将包括课文复述、重点词汇解释、背景知识介绍以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理解并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深层含义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远意义,并引导学生将这一理念内化为自己的学习动力和人生目标。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展示背景信息。
- 课文材料:每位学生一份课文文本。
- 词汇卡片:用于复习和巩固重点词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课时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复述:学生分小组复述课文,巩固记忆,理解课文大意。
3. 重点词汇讲解:教师讲解重点词汇,并通过例句帮助学生理解。
4. 背景知识介绍:利用多媒体介绍周恩来总理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讨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分享个人感悟。
6. 案例分析:分析周恩来总理如何将读书与国家崛起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习的长远意义。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突出重点词汇和课文主题,同时辅以图表和简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
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课文填空、重点词汇造句以及写一篇关于个人学习目标的短文,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并促使学生思考个人学习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评估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202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2021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深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章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通过拓展阅读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2. 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推断。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深层次含义,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正含义。
2. 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能够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教具学具准备1. 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拓展阅读材料。
3. 课文阅读指南: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
4. 课堂讨论记录表:用于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观点和想法。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
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拓展阅读:学生阅读拓展材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实践操作:学生进行相关实践操作,如写作、演讲等,提高综合素养。
6.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文章结构特点:总分总3. 阅读理解能力: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合理推断4. 爱国情怀: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进行一次关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演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3. 制定一个个人学习计划,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部编语文】新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简说-备课素材(部编人教版语文)
【部编语文】新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简说-备课素材(部编人教版语文)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集体备课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集体备课导学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概述本次备课的教材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将了解到读书的重要性,以及读书对于个人和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引导学生讨论“读书的重要性”对于个人和国家的意义,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
2.2 学习课文1.学生课前带读,教师纠音并解释生字生词。
2.教师逐段解读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深层含义。
3.学生跟读、朗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2.3 文本分析讨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意图。
2.4 拓展延伸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不断学习书籍提升个人素养,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2.5 总结回顾检查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三、课后作业1.背诵或复述课文,体会作者的用心与情感。
2.撰写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和感悟。
3.收集有关中华民族崛起的资料,进行阅读并做简单汇报。
四、教学反思本次备课过程中,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注重对于课文的深度理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高效、生动。
通过集体备课的过程,能够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共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益更多,开拓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精选8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精选8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篇一课前准备:布置同学们课前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展示搜集的资料,自然导入。
1.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教师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大屏幕出示要求:⑴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⑴标出小节。
2.检查生字。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是从什么地方读懂的?2.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边读边画。
3.汇报自读情况,共同解决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4.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校长认为周恩来回答的好?5.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引导。
4.开火车读课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分角色朗读课文。
7.老师小结:周恩来在他年仅一叁岁的时候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这个理想,为了这个志向,他努力的学习,发奋的读书,为了建立新中国,为了袓国的强大,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因而深受人国人民的爱戴。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你有什么志向?把你的志向写下来吧!五、学习汉字的书写1.大屏幕出示要求写的字,小组内讨论字的书写。
2.汇报书写情况,师生共同解决。
3.同位之间做扩词练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会认读16个生字,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会写9个字,注意词语的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建议:这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在少年时就有了远大的志向。
一叁岁的周恩来的志向比一般孩子远大,他心里装着中华、而且知道中华现在的苦难,必须崛起还把中华崛起与自己联系起来,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完全不是空洞的口号,是非常了不起的。
现在的小孩子说出的豪言壮语,很难判断是不是由衷的,这就给教学本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反映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立志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散文。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深入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决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课文的表现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感受其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
2. 揭示课题,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深入探究1.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语句。
2.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评并指导朗读。
3. 体会课文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排比等,感受语言的力量。
四、情感升华1.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如何向周恩来学习,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读书。
2. 学生分享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信念。
六、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立志奋斗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中最能体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语句。
2. 结合实际,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向周恩来学习,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读书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学习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感受其崇高的精神品质。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学内容:本课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为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学习,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远意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难句,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2. 体会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及其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命运的影响。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板书设计。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分享对周恩来少年时代的印象。
- 提问:“你们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的领导人?”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标记生字词,思考问题。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交流-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 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远意义。
-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明白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5. 朗读感悟-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周恩来的宏伟志向和爱国情怀。
- 邀请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分享感悟。
6.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要性。
- 提醒学生要珍惜学习机会,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贡献力量。
板书设计:1.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2. 主要内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3. 重点词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时代、求学经历4.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的宏伟志向,激发爱国情怀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教师导演。
1、师介绍周恩来的人物故事。
(多媒体显示配乐画面)2、导入课题,解题。
(1)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周恩来总理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师指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为我们说说课题的意思呢?(3)带着我们的理解,清晰而坚定地再读读课题吧(师指课题)——(学生齐读)二、检查预习,教师导学。
1、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
思考交流: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检查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多媒体显示)(2)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大家完成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
3、聚焦“中华不振”。
(1)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
请把它找出来?(“中华不振”)(2)对!你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找出来了,是“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齐读这个词。
(3)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来看看当时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不振。
(多媒体播放历史背景资料)(4)观看完短片,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个词(指名读,齐读)三、合作展示,教师参与。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范文(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范文(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喧嚷、得意扬扬、惩办、志向、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同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教师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和名人名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本教案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板书课题。
2、课件出示问题:因为原因而立下的志向。
指名回答后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感知内容(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7~8自然段)1、师: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周恩来的种种疑问,终于有一天他决定亲自去看看。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7、8自然段,按要求进行自学。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第7、8自然段,找出描写出“中华不振”的句子或者词语,并做上记号。
(2)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或词语,想一想,周恩来看到这样的场面会怎么想,怎么做?2、全班交流:下列环节根据同学回答情况作机动处置:第7自然段:(1)(提问找到这里的同学)你从刚才的句子里面感受到了什么?从那些词语里面感受到租界地的繁华?哪些词语感受到巡警的威风?(假如同学一时不会回答,那么老师引导:看到这些,周恩来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气愤?)(2)全体同学带着问题再读句子。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范文(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范文(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的: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第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小黑板。
2、有关周恩来同志的,有关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二、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人物,引入新课。
1、出示周的或课件。
(有条件可用不同时代的)让学生看后问:“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对他还有哪些了解”(让学生交流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教师作补充。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课题生齐读)3、提问:读课题后谁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那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生答)师板书:周恩来。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指名读全文,正音。
2、同桌互读,并交流积累的词语。
3、测读生字,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注重对后进生的测读和鼓励。
)4、指导书写难写的字。
如:“崛”、“嚷”等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主学习。
出示有要求的小黑板学习思考:(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2)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3)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2、合作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课文。
(2)同桌同学交流读文所得。
3、小组交流。
侧重进行自主学习思考“(3)”4、指名汇报学习和交流情况。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试给课文分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作者在描写修身课上的对话时,写出了很多同学的回答,“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为什么不直接写周恩来的回答呢?
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在写周恩来的回答之前,写了其他同学的回答,目的是与周恩来的回答形成对比。
因为无论是“为家父”“为明理”,还是“为光耀门楣”,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读书。
而周恩来读书的目的却是“为中华之崛起”,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
这样通过对比,表明了周恩来的与众不同,突出了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伯父告诉周恩来“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说明了什么?
租界虽然是中国的地方,中国人却备受欺辱,无处说理,可见“中华不振”。
“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让你产生什么感想?
当时我们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政府腐败无能,只会欺压老百姓。
如何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
这是周恩来回答魏校长“为什么而读书”时说的话。
他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
学习、奋斗。
对比其他同学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的想法,更让我们感受到周恩来胸怀的博大和抱负的远大。
“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中华不振”的意思是中华民族没有振兴,受尽帝国主义的欺凌。
从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大多是外国人中,从妇女的哭诉中,从中国巡警的狗仗人势、耀武扬威中,从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中,看出“中华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