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诗经之风阅读答案.doc
第16课《诗经》两首(练习)
《诗经》两首练习1、下面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睢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B.逑(qiú)荇莱(xìng)C.寤寐(wùmèi)蒹葭(jiān jiā)D.伊人(yī )溯洄(suòhuí)2、名著阅读。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又称“诗三百”。
分为三部分,其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其中的爱情诗大多在诉说相思之苦,如我们学过的《》就描写了一个男子想追寻所爱之人但路远水长,不能如愿,因痴迷而产生幻觉的情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5、《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6、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7、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8、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选取一首,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诗经《风雨》原文、翻译及鉴赏
诗经《风雨》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经《风雨》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风雨凄凄,风吹雨打冷清清,鸡鸣喈喈。
古代诗歌赏析《诗经魏风十亩之间》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②兮,行与子逝③兮。
注:①选自《诗经·魏风》②泄泄,和乐的样子。
③逝:回。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采桑养蚕的工作多由女子承担。
她们在采桑之中,收工之时,都要唱着歌儿,这首诗就是她们在收工前所唱的一首歌。
B.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幅清新的劳动图景,抒写了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C.这首诗不仅写了桑园之大,桑树之多和女子们采桑归来时的悠闲快乐的情景,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宛然一幅怡然悦目的图画。
D.这首诗内容简短朴素,语言明白如话,富有民歌风味,但又言浅意深,触及了普通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一面,自然的生活气息浓厚。
16.本诗无一“乐”字,却处处透露了“桑者”的欢乐,结合文本分析诗歌是如何艺术地表现“桑者”之乐的。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C(没有描写具体的劳动。
)16.参考答案:①运用叠词表现快乐。
“闲闲”“泄泄”写出了采桑女由“十亩之间”到“十亩之外”都是悠闲自得、和乐的样子。
②运用语气词“兮”字,使全诗舒缓而轻松。
诗的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
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
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
评分细则:6分。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参考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无边落木萧萧下百年多病独登台(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评分细则:6分。
【名师讲题】扬之水认为不能用后世的概念将《诗经》定义为“民间文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它在强调《诗经》的文学特征时,忽略了它在伦理层面的意义——而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
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
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
”近代学者曾经认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是恢复了《诗经》本来的面貌。
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
”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
但是《诗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能够概括的吗?显然不能。
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是“诗”也是“经”,它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
“诗”成就了它的美质,伦理成就了它“经”的地位。
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文学对待,我们就会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作当作封建的垃圾处理掉,这对前人的成果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
《毛诗序》说,《诗经》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
从“情”的角度说,它是“诗”。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
人常说“七情六欲”,何谓七情?《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也就是说,这“情”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
情是一种生命活力的表征,一个正常的人如果没有了“情”,不喜不怒,不忧不乐,不怨不惧,这说明他的生命力已经走向衰竭了。
所以《诗序》说:“发乎情,民之性也。
”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表达情感要看对象,要分场合。
八下语文12《诗经》二首
2.【手法探究】《关雎》与《蒹葭》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 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 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 一章就写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 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 ,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 人”,又永远点亮希望之灯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 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一 读一读字音
jū jiū
雎鸠
xìng
荇菜
qiú
逑
mào
芼之
二 写一写字形
yǎo tiǎo( 窈窕 )
wù mèi( 寤寐 )
(一)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 古义:捞取;今义:液体移动。
(二)一词多义 之:在河之洲(结构助词,的) 钟鼓乐之(代词,她) 左右采之(代词,指“荇菜”)
(三)词类活用 1方面,此诗采用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
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 感和音乐美。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 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赏析】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 青青、江平如镜的日子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 法,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用来表现女子那种含 而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本诗语言清新活泼,生动 流畅,民歌气息浓厚,为后世人们所喜爱。
八年级下册语文能力培养2022供新疆使用
八年级下册语文能力培养2022供新疆使用1.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行辈(háng)冗杂(rǒng)糜子(méi)熙熙然(xī)B.脑畔(pàn) 瞳仁(tónɡ)争讼(sòng) 戛然而止(jiá)C.羁绊(jī)怠慢(dài) 磅礴(bó) 大彻大悟(chè)D.眼眶(kuàng) 潺潺(chán) 怅惘(cháng) 马前卒(zú)(正确答案)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单选题] *A.偏辟登时燎原人情事故B.思慕严峻震憾千呼万唤C.欺侮搏击亢奋叹为观止(正确答案)D.吩咐油馍斡旋兴高彩烈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 这次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题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正确答案)B.不管面对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他总是临危不惧,让人十分钦佩。
C.多么美丽的年华,在此地邂逅人生中第一场大雪,情不自禁地沉醉在冰天雪地的世界,迷恋上白雪皑皑的冬季。
D.从靶场回来的路上,大伙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打靶比赛的情况。
4.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单选题] *A.航天员举着国旗,通过摄像机镜头送出了节日的问候。
(正确答案)B.共享单车具有快捷、方便、灵活,已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学习是否努力是决定我们成绩提升的因素之一。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单选题] *A.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正确答案)B.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国产化商业核电站“秦山第二核电厂”的2号机组核反应堆首次临界试验获得成功,将于年内并网发电。
诗经练习答案解析与答案
[解析与答案]一、积累运用1.答案:A(“氓”应读“ménɡ”,“戟”应读“jǐ”。
)2.答案:C(A.“嗜”应为“蓍”;B.“糜”应为“靡”;D.“骐”应为“淇”。
)3.答案:B(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
)4.答案:C(A、B两项是“比”的手法,D项是双关的手法。
)5.答案:诗诗三百305 诗歌总集风、雅、颂赋、比、兴二、阅读理解6.答案:(1)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2)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可信。
7.答案:纯真热情8.答案:男女是不平等的悔恨多于哀伤9.答案:清醒、刚烈10.答案:爱屋及乌11.答案:远自郊野赠茅荑,诚然美好又珍异。
12.答案:小伙子心理主要有以下内容:姑娘是因为遇到什么意外的事情而不来呢,还是阴晴不定的少女对自己变了心而故意失约不来呢?于是非常着急不安,同时,也借此写出了那个男子对所爱的女子的深情和迷恋程度。
13.思路解析:“谢”应为“辞退”。
答案:C14.思路解析:A.到,前往;/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没实在意义。
B.因为;/在。
C.可是、却;/用来。
D.因为。
答案:D15.思路解析:④⑤⑥讲吴起跟士兵同甘共苦,士卒愿为之效死。
答案:D16.思路解析:“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与原文意思不合,文中的内容与此刚好相反。
答案:D17.思路解析:第①句的考查点为“将”、“取”、“疑之”。
第②句的考查点为“于是”、“贤”、“事”。
第③的考查点为“贪”、“不能过”。
答案:①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
②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事奉他。
③吴起贪恋名利而爱好女色,但是带兵打仗就连司马穰苴也无法超过他。
18.提示:收集有关爱情的名言,看看古今中外的人对爱情的看法。
诗经谷风赏析
诗经谷风赏析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诗经谷风赏析》的内容,具体内容:《谷风》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在抒写弃妇哀怨方面是很有特色的。
尽管作品没有直接对负情男子作明确的谴责,但最初的信誓旦旦和最终的弃如脱靴,仍为此作了有力的点示,具有深刻...《谷风》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在抒写弃妇哀怨方面是很有特色的。
尽管作品没有直接对负情男子作明确的谴责,但最初的信誓旦旦和最终的弃如脱靴,仍为此作了有力的点示,具有深刻的警世作用。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是一个获得平衡的问题。
正如时髦话说的,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少了另一半,这一半就失去平衡垮掉了。
夫妻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夫妻各撑半边天,"人"字就树立起来了,家也就有了。
问题在于,取得平衡容易,保持平衡长久不变困难。
建立家庭容易,维持家庭生活正常运转困难。
追求尽善尽美,追求永恒,是人皆有之的共同理想。
现实可以朝理想前进,却难以完全到达。
中途转向或中途偏航是常有的事,完全达到理想境地却很少见。
常言说,天下没有不吵架的夫妻。
夫妻的争吵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在具体的、有形的、物质的层面上争吵,比如为锅碗瓢盆油盐酱醋抚养子女孝敬公婆之类;在。
理的、无形的、精神的局面上争吵,比如为性格冲突、观念差异、精神追求之类。
可以说,这两个层面大的任何一种争吵,都有可能导致夫妻反目,分道扬镀,形同路人,视若仇敌,至死不相往来,甚至加害于曾经亲女。
手足的对方。
也可以说,天下最亲密的关系是夫妻关系,而天下最危险、最脆弱的关系也是夫妻关系。
然而,同"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不一样的是,对夫妻关系最大的威胁和危险是来自外部,来自外部力量的诱惑。
夫妻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争吵导致"人"字解体、平衡丧失,需要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在时间过程中多次的重复。
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
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那么关于诗经阅读附答案是怎样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
《诗经》阅读材料诗经《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诗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诗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导读: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 jū)(jiū)窈窕( yǎo )( tiáo )好逑(h ǎo )( qiú)寤寐( wù)( mèi )溯洄( sù)( huí)坻( Ch í)荇菜( xìng )2.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_篇,包括风、雅、颂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论述类文本《话说《诗经》之“风”》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的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它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话说《诗经》之“风”(高中阅读)
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整理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整理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国风·秦风·蒹葭》源自于诗经,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行得。
下面是我收集的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1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心。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解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亮、茂密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密的样子3、为:凝聚成。
第1页/共8页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仿佛,似乎。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第2页/共8页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心。
河边芦苇密又繁,早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八年级语文新方法测试卷一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新方法测试卷一及答案1、下列语句不是出自《红楼梦》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B.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C.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正确答案)D.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2、1称对方的父亲可用“家父”。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3、1“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下一句是“唯见江心秋月白”。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下列对《红楼梦》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红楼梦》中“宝黛初会”时宝玉有摔玉举动,摔玉的原因是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
可见宝玉性格率真任性。
B.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可见林黛玉多思多虑,小心谨慎。
C.小说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了出来。
D.宝钗对宝玉的通灵宝玉上面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几个字很好奇,她的丫头莺儿认为通灵宝玉上的字与宝钗项圈上的字是一对。
(正确答案)5、1《琵琶行》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分别为李白和杜甫,两人均为盛唐诗人。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6、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气喘quǎn 包裹guóB、脱缰jiāng 监视jiān(正确答案)C、抵挡dāng 怨恨yuānD、凫水fù跳跃yào7、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亘古(gèng)襁褓(qiǎng)粗犷(guǎng)美不胜收(shèng)B.炽热(chì)抖擞(sǒu)字帖(tiè)面面相觑(qù)(正确答案)C.晌午(shǎng)蓦然(mù)苍劲(jìng)弄巧成拙(zhuō)D.哽咽(yè)尴尬(gān)辐射(fú)气冲斗牛(dòu)8、关于《红楼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贾元春是荣府的大小姐,因为德才兼备,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话说诗经之风阅读答案
话说诗经之风阅读答案话说诗经之风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考察项目,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话说诗经之风阅读答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话说诗经之风原文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的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话说诗经之风语文考试卷
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诗经》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B. 《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
C.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
D. 《诗经》中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和贵族创作。
2. 下列关于《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赋:直接陈述事物,不加修饰。
B. 比:用一种事物比拟另一种事物,使读者产生联想。
C. 兴:借助自然景物或具体事物抒发情感。
D. 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应用广泛,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3. 下列关于《诗经》中的诗歌主题,不属于劳动歌谣的是()A. 《采薇》B. 《关雎》C. 《君子于役》D. 《蒹葭》二、简答题1. 简述《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 解释《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并举例说明。
3. 结合《诗经》中的诗歌,谈谈你对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认识。
三、论述题1. 《诗经》中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请结合具体诗歌,分析《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如何欣赏《诗经》中的诗歌?请举例说明。
四、作文题目:话说《诗经》之风要求:以《诗经》为主题,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诗经》的认识和理解。
字数不少于500字。
评分标准:1. 内容:紧扣主题,论述清晰,观点明确。
2. 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段落分明。
3. 语言:准确流畅,富有文采,无错别字。
4. 格式:符合要求,卷面整洁。
《中华诗词之风》2023年课后答案
《中华诗词之风》2023年课后答案中华诗词之风 2023年课后答案
本文档为 2023 年课后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华诗词之风。
第一题:填空题
1.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作品。
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是《静夜思》的开头两句。
3. 唐朝以前的古代诗歌称为古风。
4.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5. 白居易以咏史为主要题材的诗人之一。
第二题:阅读理解
诗词解析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能表达情感,还能传承历史和文化。
通过阅读诗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物的生活和思想,领略其独特的审美观。
诗词鉴赏
1.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2. 《静夜思》是李白的经典之作,以简洁、工整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静夜思索的情景,给人以宁静和美好的感觉。
3.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叙述离别的情景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第三题:创作题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不少于四句的诗句表达你对中华诗词之风的认识和喜爱。
如流泉潺潺,情意融融;花香醉人,诗波荡漾。
结束语
中华诗词之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和欣赏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表达。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华诗词之风中汲取养分,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说诗经之风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考察项目,下面就是为您收集整理的话说诗经之风阅读答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话说诗经之风原文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的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
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它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
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
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
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话说诗经之风阅读答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
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认识到这些才能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参考答案:
1、A(“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在文中没有依据)
2、B(“所有人”错,文本中说的是“大部分人”)
3、D(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