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山火与透天凉

合集下载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烧山火、透天凉作为针灸专业的针刺手法,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气息,掌握热补凉泻手法往往成为高手的象征。

一、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概述1.烧山火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

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

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

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

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

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法再施也。

”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

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2.透天凉“透天凉”手法属于传统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凉泻法的代表性手法。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细针插入人体的特定穴位来调节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

在针灸中有一些非常独特和高级的技巧和方法,被称为针灸绝学。

本文将介绍两种著名的针灸绝学,“烧山火”和“透天凉”,以及它们各自的操作方法。

1.烧山火烧山火是一种提高体内阳气的方法,常用于治疗阳气不足的症状。

操作方法如下:1)选择相应的穴位: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适当的穴位,如关元、脾俞、肺俞等。

2)准备火罐:用草纸、高度酒和火烧罐内,使其燃烧产生火焰。

3)迅速贴敷罐于选定穴位上,直到罐体完全吸附在皮肤上。

4)保持10-15分钟,直到火焰熄灭。

然后迅速取下火罐。

5)清理皮肤,使用养生药膏或按摩相关穴位以巩固疗效。

2.透天凉透天凉是一种降低体内热气的方法,常用于治疗内热的症状。

操作方法如下:1)选择相应的穴位: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适当的穴位,如大肠经、三阴交、肝俞等。

2)准备冰块:将冰块包裹在纱布内,以防止直接接触皮肤。

3)迅速贴敷冰块于选定穴位上,使其与皮肤充分接触。

4)保持10-15分钟,直到冰块完全融化。

然后迅速取下冰块。

5)清理皮肤,使用清凉药膏或按摩相关穴位以巩固疗效。

除了上述两种绝学,针灸还有一些其他常用的操作方法:1)单穴贴敷:选择特定的穴位,使用灸贴或药膏敷贴,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针刺绵帮:将针刺入患者特定穴位,然后将丝线或毛线绕在针上,配合呼吸运动来提高疗效。

3)针刺持针:将细针插入相应穴位后,用纱布固定在皮肤上,保持一定时间,以增加针刺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技术的实施需要专业的培训和许可。

请勿在没有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尝试这些技术。

烧山火--针灸之绝学“烧山火、透天凉”详解

烧山火--针灸之绝学“烧山火、透天凉”详解

烧山火--针灸之绝学“烧山火、透天凉”详解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01—针灸之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烧山火、透天凉”是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的代表。

首见于泉石心的《金针赋》中,并详细叙述了它的操作方法和主治范围。

后世医家包括近代、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操作方法虽不一致,但均遵循《金针赋》中的操作原则。

各家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研究认识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不同流派、不同学术思想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方面,要师古不泥古,更不要神秘化。

不知何因连最具有权威性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精编教材《针灸学》在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内容中最关键问题:“紧按慢提,紧提慢按”的术式操作,也未作多一个字的阐述。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是取热、取凉手法的代表。

但不是补泻手法的叠加,研究“烧山火、透天凉”应该找到手法技术关键,在手法技术关键方面,发挥总结提高,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应用体会,仅就《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技术关键及几个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紧按慢提,紧提慢按”是《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中的关键技术,这是医家们公认的。

据此,后世医家多认为,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是“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基本形式。

要准确理解、运用、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首先要理解泉石心单式手法“按”“提”的真意。

在《金针赋》十四式单式手法中有“提”“按”法,没有“插”法。

虽然杨继州《针灸大成》有“按者插也”之说,但这是泉石心十四式单式手法百余年之后之说。

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必须理解领会《金针赋》中“提”“按”单式手法之含义,这才是泉石心《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本意,其他后世医籍只能做参考。

笔者认为表述上可以用“插”代替“按”,但操作上必须领会“按”法之含义,按照“按”法的术式操作。

一般认为插有快慢之分,插的幅度较大;按没有快慢之分,按以慢为主,按的幅度要小。

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

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

我国在针刺手法系列研究上是有序进行的和全方位推进的,从而为针刺手法制定规范,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二、烧山火与透天凉古典文献的正本清源研究“烧山火”和“透天凉”是寒热手法的通称。
(一)《内经》中的取热取凉手法是寒热手法的源头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难经•七十八难》中有“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泉石心制定的烧山火与透天凉的经典术式中,各有两次提插,即烧山火之“紧按”与“插针”;透天凉之“紧提”与“徐徐举针”。由此可见“推”与“动”两项单式手法是至关重要的。元•窦汉卿用歌赋的形式高度的概括了取凉取热手法的术式: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动退空歇”和 “推内进搓”八个字,把取凉取热两种手法的用针方向,用力趋势和力度大小都交待的一清二楚。还用“动”和“推”为这两个字来领军,以合于《难经》之意。确可以从这个对句的字里行间品味出两种手法的不同操作特色。正是窦汉卿在《标幽赋》里对“动”、“推”两法的突出的摆法,才进一步使我们清楚了《难经•七十八难》中“动”、“推”两法的正真价值。明•吴崑在其《针方六集》中转入了《标幽赋》,并进行了注解。在本句的注文中,明确的指出:“持针力入谓之推”。这“力入”二字,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他们的烧山火手法集中选项是:徐进(先浅后深)、紧按(着力重按,用九阳之数)、插针、得气、取痠胀针感。透天凉手法集中选项是: 徐退(先深后浅)、紧提(着力轻提,用六阴之数)、举针、得气取麻的针感。
取热:徐进(先浅后深), 含义是针的用力方向要向穴内。紧按(着力重按),含义是进针向内力度要强。用九阳之数,含义是力度量化。在相同机体条件下,取热的力度要大于取凉。插针(按针),是具体的运针方法,是取热手法的关键。得气的性质是先取胀痠的基础针感。总的行针趋势是插针向内,用力要重,要守气,时间要长。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一、烧山火:手法轻,时间短。

①穴位找准。

②一定要得气。

③撵转了以后滞针。

④提插(快进慢出)。

⑤下压(豆许)。

⑥守住这个气,然后等待热感。

二、透天凉:速度快,时间长。

①穴位找准。

②得气。

③撵转滞针。

④提插补滞(快出慢进)。

⑤提针(豆许)。

⑥守气等候凉感。

凉感比热感难,要操作两三次。

提示:给病人治疗时要言语引导一下,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成功的几率。

三、控制方向:共五种,只讲三种。

①撵转法:垂直下针,转到滞针,然后往上走或往下走,如果想往下走它却往上走了没有按照想去的方向走,这时就变换撵转的方向,针感就会向另一个方向放射了。

频率越快传感越快,传感到达病所的时候,再利用补滞方法行针。

②针尖的方向:针刺得气以后,将针尖朝向想要的方向(病所),做提插补滞。

针尖两种:a、入针45度入针,但要在扎针的前后错开的位置进针,这样针尖就落在穴位上了。

刺到针下穴位敏感点撵转滞针做提插补滞法,针感就向针尖的方向走了。

b、直刺到敏感点后撵转到滞针,扳着针柄,针尖向着想要传感方向做提插,即是把针扳弯了,这样做提插气就能到所要的地方。

当传感到所要位置后守住气,就可以做烧山火透天凉入豆许提豆许,等待所过经络全部发热。

③压手按压控制方向:用手按压穴位上下,用压手控制方向,想让气向上走按下面,想让气向上走按下面。

力度补加力,滞稍稍的按压皮肤。

用食指或拇指。

从而达到关闭经脉另一端的作用。

拇指向针尖的方向揉推。

可以达到经气通关过节的作用。

火烧山透天凉的原理

火烧山透天凉的原理

火烧山透天凉的原理火烧山透天凉是一种利用火焰温度的物理原理造成局部降温的现象。

具体来说,火烧山透天凉利用了火的燃烧所释放的热量和火焰结构对风的抓取和引导作用。

火烧山透天凉的原理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火焰热量传导:火焰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通过辐射、对流和传导等方式传递到周围空气。

其中,火焰辐射是主要的传热方式,可以将大量热量直接辐射到空气中。

这导致了火焰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

2. 火焰结构对流和抓取作用:火焰结构在水平上分为火焰根部、火焰身和火焰顶部。

火焰根部位于燃烧物表面,因火焰根部的热胀冷缩作用,会形成力场,通过强制对流,有很大的加速度净对流(即火焰获得连着周围空气的大体运动,不同于同轴周围的气体);火焰身是热释放区域,这里的温度较高,有众多的火焰语叫作,并伴随着明亮的光辉;火焰顶部是火焰的最高部分,这里的温度相对较低。

3. 火焰结构与空气的相互作用:火焰的燃烧会导致大量燃烧物在短时间内燃烧完毕,产生大量烟雾和热气,从而形成一个局部的热气团。

这个热气团会因为火焰顶部温度较低而向上升起,产生对流,进而形成强烈的气流旋涡,这种气流旋涡可以抓取周围的凉风。

基于以上原理,火烧山透天凉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火燃烧产生热量:当火着起来时,火焰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这些热量通过辐射和传导等方式传递到周围空气中。

2. 火焰结构对流和抓取作用:火焰结构会对周围空气产生强烈的对流和抓取作用。

火焰底部和身体部分热气上升,产生对流旋涡,这些旋涡会抓取周围的凉风,将其带入火焰周围。

3. 活化火焰空气:火焰周围的空气会因为火焰热量的作用而变得活跃。

这些活跃的空气会造成局部的热气团,形成气流旋涡。

4. 凉风被抓取和引导:局部热气团的形成会引导周围的凉风进入火焰周围。

由于火焰底部的对流作用,凉风会被迅速抓取并在火焰周围形成气流旋涡。

通过以上的物理过程,火烧山可以实现局部的降温效果。

具体而言,火焰的热量传导导致火焰周围空气温度升高,而火焰结构的对流和抓取作用使得火焰周围能够抓取更多的凉风。

1956年资料8 我对“烧山火”及“透天凉”手法的初步体会

1956年资料8 我对“烧山火”及“透天凉”手法的初步体会

1956年资料8 我对“烧山火”及“透天凉”手法的初步体会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我对“烧山火”及“透天凉”手法的初步体会“烧山火”与“透天凉”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功效:(1)烧山火:用在一切风湿痛症,如坐骨神经痛取环跳穴,在痠胀感觉的基础上,使热放散到足部或全身。

能起舒经活络,治痛散风的作用。

用在眼科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症,取风池穴,使热胀的感觉放散到眼区。

妇科的月经不调,针气海穴,使痠胀热的感觉放散到阴道部,其他一切虚弱症,运用起烧山火,效果都很令人满意。

(2)透天凉:对一切炎症有效,如乳腺炎针大椎穴,使凉胀的感觉,放散到乳部,使病人乳部有发凉舒适的感觉。

对原因不明的高烧病人,体温在38?以上,针风池、合谷穴,使体温下降。

急性结膜炎,针风池、太阳、睛明穴,用此手法,经两三次就愈。

大便秘结的病症,针百会,使凉的感觉,由头部向背部放散,感觉大时可到长强,其他的胸腹胀满效果都好。

对“烧山火”和“透天凉”操作中的认识这两种手法,是在操作中相当复杂而细致的手技,从它的适应症和操作上来看,是完全相反的,烧山火是能除寒,对一切虚弱症有效,操作是三进一退,鼻吸气呵五口,先浅后深,慢提紧按,针时行九阳数。

但透天凉是能除热,对一切实症肌热骨蒸有效。

具体操作,三退一进,门吸气一口,鼻出气五口,先深后浅,紧提慢按,行六除数,这就看出两种手法操作上的区别。

烧山火在操作过程中进多出少,鼻吸气,口呼气,针先浅后深,退针时慢,进针时快,行九阳数,是表示反复的进行,以找热的感应,而透天凉的操作手法,则与此相反,总之我认为针灸医师,掌握了这两种操作手法,就能增加医疗效果,同时也能预测患者收效的快慢,有助于我们的诊断。

如灵枢经九针十二原刺要篇上说:“刺之而气不至,问其无数,刺而气至乃去之,勿复刺,”又曰:“气至而有效,效之言,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烧山火透心凉的具体手法

烧山火透心凉的具体手法

烧山火透心凉的具体手法
"烧山火"与"透天凉"是中医针灸领域中两种特殊而具有代表性的补泻手法,主要通过不同的操作技巧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状态以达到温补或清泻的目的。

烧山火手法:
其特点在于使患者产生热感,适用于寒症、虚证以及需要激发阳气的情况。

具体手法如下:
紧提慢按:进针得气后,先浅层快速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快提慢按),使局部组织受到较强的刺激,产生温热感。

徐徐推进:在保持得气的情况下,逐渐将针深入,并继续运用提插捻转手法,使温热感传导至深层。

透天凉手法:
主要用于清泻热邪或调整亢进的功能状态,令患者感觉凉爽舒适。

具体手法如下:
慢提紧按:进针得气后,采用慢速小幅度的提插捻转(慢提紧按),手法较轻柔且节奏缓慢,减少对组织的强烈刺激。

缓缓退针:在手法操作的同时,缓慢将针退出一定深度,再施以轻柔的捻转和提插,使患者感觉到凉意从深部向表层扩散。

这两种手法都要求操作者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准确把握刺激量和刺
激方式。

并且,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这种传统的手法往往结合了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知识,确保其安全有效。

郑魁山?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术式之异同

郑魁山?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术式之异同

郑魁山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术式之异同“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始见于《金针赋》。

本文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中“烧山火”“透天凉”[5]的操作术式与郑氏“热补”“凉泻”针法[6]术式进行比较分析。

(1)烧山火操作: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令病人自然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得气后,重插轻提9次(行九阳数);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9次(行九阳数);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9次(行九阳数)。

如果针下产生热感,少待片刻。

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

如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3度。

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min,待针下松弛时,候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疾按针孔。

(2)热补法操作:进针时,术者左手示指或拇指紧按针穴(揣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得气后),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3~5次,候针下沉紧,连续重插轻提3~5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5次,针尖顶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产生热感。

留针20~30 min,缓慢将针拔出,急按针穴。

(3)凉透法操作: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令病人自然鼻呼口吸,随其吸气时,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得气后,轻插重提6次(行六阴数);再将针提至中层(人部),轻插重提6次(行六阴数);再将针提至浅层(天部),轻插重提6次(行六阴数),此为1度。

如针下未出现凉感,可再施前法,一般不超过3度。

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min,待针下松弛时,随病人呼气将针慢拔出,不按针孔。

(4)凉泻法操作:进针时,术者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揣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得气后),左手减轻压力,右手拇指向后连续捻提3~5次。

候针下沉紧,提退1分(2mm)左右,针尖向有感应的部位,连续轻插重提3~5次,拇指再向后连续捻提3~5次。

中医医案——关节疼痛

中医医案——关节疼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运用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治愈肩痹等三例烧山火与透天凉的针刺补泻手法,是根据《素问·针解》“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的记载发展起来的。

烧山火的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应针深度的1/2时,运行左右捻捻手法9次以候气,若觉针下沉紧,再刺入应刺深度,急行三出三入,慢提紧按的提插捻捻手法,一般就能使针下产生热感。

透天凉的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应针深度,即行左右捻捻手法6次以候气,若觉针下沉紧,再将针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紧提慢按的提插捻转手法,一般能使针下产生凉感。

上述两种手法,同样是以“阴阳立法”、“寒热正治”为目的。

病案一:吕某,女,52岁。

(肩痹案)主诉及病史:右侧肩关节疼痛已逾2年,病起于家务劳累及夜寐露肩受凉。

肩臂疼痛逐渐加重,以致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上举不能平肩,内收手指仅能触及左锁骨下缘,后伸难抵腰部。

每遇寒冷疼痛更甚,肩臂终年怕冷,即在夏季,肩肘部亦需保暖。

肩臂动作不利,略不注意,即感剧痛难忍。

曾经中药和针灸治疗,效果不显。

局部外观无异常。

辨证:病由劳累后复受风寒湿邪稽留经络,致气血受阻所致。

取穴:肩髃、曲池、臑俞、外关、云外(云门穴外侧约2寸,直对腋横纹)。

操作:肩髃、曲池用烧山火手法,其余各穴用捻转泻法,留针15分钟,开始每日针1次,3次后隔日针1次。

针3次后,患者肩痛怕冷等症减轻,8次后冷痛全除,上举已能至耳平,内收可至左锁骨上端,后伸可达腰部。

此后各穴均用捻转泻法,针至15次而愈。

按语本病又称“肩凝证”、“漏肩风”等,属中医“痹证”范畴。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有“…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的记载。

痹者,闭也,闭阻不通之意,故按经络循行部位选穴,针刺手法除应用捻转泻法疏通经络气血外,再结合寒热正治的烧山火手法以治之。

病案二:范某,男,40岁。

烧山火、透天凉秘诀——张缙

烧山火、透天凉秘诀——张缙

烧山火、透天凉秘诀——张缙张缙教授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大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中国针灸学会资深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主任委员、东北针灸经络研究会会长。

从医50余年来,潜心研究针灸学巨著《针灸大成》,并历时20年对这部书做了校释,写成90余万字的《针灸大成校释》一书,受到国内外针灸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引起极大反响。

从20世纪50年代起,张缙教授便开始对“针感”“针刺手法”等经络现象进行研究,在针刺“循经感传”的控制和“气至病所”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他还在古人针刺行针手法的基础上,整理出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为我国针刺手法的规范化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笔者师从张缙教授多年,为探求针刺手法之精髓,常登门拜访,并在临床实践中反复体会和研究,倍感张缙教授针法之神妙。

现就张缙教授复式补泻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作简要介绍。

1烧山火1)烧山火手法概述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

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

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

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

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

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法再施也。

”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杜晓山等老中医的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单操作方法

杜晓山等老中医的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单操作方法

杜晓山等老中医的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单操作方法:前些时间在各个针灸群和论坛,很多人感叹针刺手法复杂。

很难掌握,尤其是烧山火,透天凉针法隐晦难明,更有甚者不惜花重金去学习,却事与愿违,今特地与大家分享中医大家们的简单操作方法:一、杜晓山老中医的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单操作方法:1、烧山火: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将针再插入1-2分深左右,行重插轻提多次,侯针下有沉紧感时紧握针柄,勿令气散(不使针下脱离针感,意在守气)使针下持续沉紧,直至产生温热感,一次不效,可再重复数次,出针时以拇指轻轻向后捻退约1-2次(以防滞针)最后将针轻轻退出皮肤,速闭其孔。

此法有温阳调气作用,常用于治疗顽麻冷痹等虚寒性疾病,效果确实较一般常用补泻手法为好。

2、透天凉: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将针上提1-2分,行重提轻插多次,再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单向捻转多次,此时守住针下之气,紧提针柄,使针下或全身产生凉感,出针时摇大针孔,急速拔针,不按或慢按针孔。

此法有泻热作用,多用于热痹或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此法简便易学,大家有机会好好体会看看。

二、李世珍、李传岐五世家传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单操作方法:烧山火: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现针感后,刺手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捻转后即紧捏针柄(使局部肌肉紧涩,以免刺深),向下适度地紧压,使之逐渐产生热感;透天凉: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现针感后,刺手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捻转后即紧捏针柄(使局部肌肉紧涩,以免将针拔出),向上适度地提针使之逐渐产生凉感。

提示:这里的紧压和提针,其实针是没有上下移动多少的,只是用那种动作气势,大家去体会吧!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易于掌握!针刺法练习八式:/s/blog_61e9c95f0100ii3l.html名老中医承淡安先生运针不痛针法/s/blog_61e9c95f0100o8rs.html。

烧山火、透天凉的认识误区及操作要领

烧山火、透天凉的认识误区及操作要领

烧山火、透天凉的认识误区及操作要领各位老师、各位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有机会在这里进行一次交流。

我是1986年离开兰州的,尽管离开有30年了,但是乡音未改,走到哪儿还是觉得咱们兰州的山水、咱们甘肃的一切是最亲的,所以口音还是有咱们西北的口音。

今天我们谈一下针灸手法,就是郑魁山老师家传的一些针灸手法。

我想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可能就是烧山火、透天凉手法。

因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可以说是咱们传统的针灸复合补泻手法之大成,应该说是补泻手法的最高境界。

烧山火透天凉有客观指标《内经》中明确提出补法泻法,《素问·针解篇》讲“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就是补了以后阳气会至,所以局部会发热,泻了以后,阳气就会散开,它就会凉。

学了针灸以后,我们讲有那么多的方法是补法,那么多的方法是泻法,但是你认为补了,真的补了吗?你以为泻了,真的泻了吗?要是补了,它温度会上升的,要是泻了,它温度会下降,只有做出这么一个客观指标,大家才能认为你确实做出来了。

要是拿不出一个客观指标的话,有可能就是主观的一种想象,补并不能补进去,泻也没有泻出来,有点像画饼充饥这么一种感觉。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够真正做出烧山火、透天凉的人比较少,我过去看了很多文献,能够做出比较明显的冷和热的感觉的,非常非常少。

其中看了一篇文章,是陆瘦燕老师的,他是南方的一个针灸大家了,非常有名,在谈到做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时候,提到温度的升高和降低大概零点几摄氏度,不到一摄氏度,但是这也就相当了不起了。

郑魁山老师一上手就不一样了,最少都是两到三摄氏度的差别,有的时候甚至升高或降低超过四摄氏度,极个别的人就有这么大的感应,这确实在历史上是非常少有的针灸大师才能做得出来。

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是说,为什么针灸手法可以产生热和冷的效果?过去我拜访了很多针灸老前辈,他们甚至是扎了几十年针的老大夫,一提起这个透天凉都不相信,说烧山火可以理解,因为扎了针有时候可以改变血液循环,而且有一个理论就是说摩擦生热,针动一动,摩擦就会生热,热了以后温度就会上升,所以很多人扎完针温度上升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很常见。

_金针赋_烧山火_透天凉_赋文辨析

_金针赋_烧山火_透天凉_赋文辨析

“烧山火 ” 、 “透天凉” 《针灸大全 · 之名最早见于 梓 岐风 谷 飞 经 走 气 撮 要 金 针 赋 》( 以 下 简 称《金 针 ) 赋》
[1 ]
: “考夫治病之法有八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 至。紧闭插针。 除寒之有准。 二曰透天凉, 治肌热骨 蒸。先深后浅。 用六阴而三出三 入。 紧 提 慢 按。 寒 至。徐徐举针。 退热之可凭。 皆细 细 搓 之。 祛 病 准 ” 绳。 操作方法散见于原文全篇。 “烧山火” 、 “透天凉 ” 笔者研读 原文, 结合教材及 个人临床操作体会, 认为现行教材对原赋文中几个要 、 “透天 点的解读欠准确和恰当, 这是造成“烧山火” 凉” 手法复杂繁琐, 难以为青年学生所掌握的根本原 因。笔者就其中几个要点辨析如下。 1 “先浅后深” “先深后浅” 与 《刺法灸法学 》 为代表的现代观点认为包括 以 施术部位( 天、 人、 地三部) 和进针顺序 ( 烧山火操作顺 序由浅入深, 透天凉操作顺序由深向浅 ) 两个方面的 《金针赋 》 、 含义。该教材以图文形式解读 中“烧山火 ” “透天凉” “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 部分赋文, 规定 。 在此 前 提 下, 中、 深三层 ( 天、 人、 地三部 ) ” 烧山火 “操作顺序由浅入深的分层进入 ……” ; 透天凉“采用 一针贯地后, 按浅、 中、 深三层顺序由深而浅的分层退 出……” 但没有明确指出所刺腧穴处天、 人、 地三层的 具体部位, 而且均匀分层的方式使得实际操作的难度 大大增加。 《金针赋》 天、 人、 地“三才法 ” 的提出见于论下针 : “且夫下针之法, 之法一节 先须爪按而重切之 …… 凡 补先呼气。初针至皮内, 乃曰天才; 稍停进针至肉内,
· 6·
JCAM. May, 2012 , Vol. 28 , NO. 5

79、【倪海厦讲解】烧山火与透天凉

79、【倪海厦讲解】烧山火与透天凉

79、【倪海厦讲解】烧山火与透天凉【倪海厦讲解】烧山火与透天凉第一个口诀,下针的口诀叫烧山火,第二个我们叫透天凉。

这个烧山火,还有透天凉,是我们大补和大泻的手法。

顾名思义,烧山火是补,透天凉是热症。

病人大热的时候,我们用透天凉的手法。

病人里寒很盛的时候我就用烧山火的手法。

烧山火怎么做?你针扎到皮层以后,因在皮层引不到气,你就把针扎深一点,还引不到气,你就再深一点。

所以,第一个先引气。

气一到,皮肤表面一圈会比较红,或病人感觉酸麻胀。

气到了以后,开始把针提到皮肤表面。

心想,底下差不多一寸的距离,针扎到这个点,这是一寸的距离,从这个一寸分三段。

就是天、人、地。

当你在天部的时候进针,我们数是九。

什么叫做补呢?补就是紧按慢提,这就是补。

这就是医书上写的。

怎么样去观想,针下去以后,怎样叫紧按慢提?就是很快速的下去,然后慢慢、慢慢的起来。

你不要去记,假设脚踏车车胎没气了,我要把气打起来。

打气的时候,你会很快的压下打气筒。

若你很快又拔起来,气也就回头了。

所以,要紧按慢提,这就是补。

不要让他回头,所以你要快按下去,慢慢的拉回来。

在天部这个部分,要做九次。

九次做完了以后,再把针扎到人部,在人部又是三分之一寸的地方,再做九次。

再到地部,在这个地部再做九次。

这是烧山火。

顾名思义,烧山火真的是烧山火,那火很大。

比如说,胃家的寒症、胃痛、呕酸。

你怎么知道是寒,脸色青,你一望就知道。

问病人口渴不口,回答:“不渴”。

就算喝也要喝热水,因为里面是冷的。

那你在中脘上可以做烧山火。

如果人很瘦,肚子是平的,中脘就不适当,你就在足三里,胃经的本穴做,你要找肉多的地方做。

足阳明胃经是属土,按照井荣俞经合五俞穴的话,是金水木火土。

所以足阳明的厉兑穴是它的井穴,井穴也是母穴,对不对。

那你如果在厉兑上做烧山火,那这是拷问犯人用的刑罚。

要找肉多的地方做,知道我的意思吗。

我们有很多穴道可以做,哪有跑到厉兑上做的,做完以后脚趾头肿很大,病人是被吓好的,不是真的好了。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针灸干货)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针灸干货)

本文就烧山火、透天凉其手法操作技术关键及相关问题加以分析,文字简约,义理精深,对古今此手法传承阐微发幽,拾遗补阙,实为针灸干货,医家所宜。

“烧山火、透天凉”是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的代表。

首见于泉石心的《金针赋》中,并详细叙述了它的操作方法和主治范围。

后世医家包括近代、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操作方法虽不一致,但均遵循《金针赋》中的操作原则。

各家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研究认识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不同流派、不同学术思想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方面,要师古不泥古,更不要神秘化。

不知何因连最具有权威性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精编教材《针灸学》在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内容中最关键问题:“紧按慢提,紧提慢按”的术式操作,也未作多一个字的阐述。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是取热、取凉手法的代表。

但不是补泻手法的叠加,研究“烧山火、透天凉”应该找到手法技术关键,在手法技术关键方面,发挥总结提高,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应用体会,仅就《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技术关键及几个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1、“紧提慢按,紧按慢提”1.1“紧按慢提,紧提慢按”是《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中的关键技术这是医家们公认的。

据此,后世医家多认为,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是“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基本形式。

要准确理解、运用、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首先要理解泉石心单式手法“按”“提”的真意。

在《金针赋》十四式单式手法中有“提”“按”法,没有“插”法。

虽然杨继州《针灸大成》有“按者插也”之说,但这是泉石心十四式单式手法百余年之后之说。

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必须理解领会《金针赋》中“提”“按”单式手法之含义,这才是泉石心《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本意,其他后世医籍只能做参考。

笔者认为表述上可以用“插”代替“按”,但操作上必须领会“按”法之含义,按照“按”法的术式操作。

“烧山火、透天凉”,这次彻底讲清楚了

“烧山火、透天凉”,这次彻底讲清楚了

“烧山火、透天凉”,这次彻底讲清楚了紧按烧山火,紧提透天凉。

气至而有效,治神则效宏。

灵兰会员季度大课又双叒上新了。

本次课程为郑魁山先生学生、李少波学术传承人——李长俊医师为大家解密传说中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形神合一:论烧山火与透天凉的本质》。

烧山火与透天凉,是传统针灸的补泻手法。

烧山火是“补”,操作烧山火可产生针下热,温经散寒,治疗顽麻冷痹等虚寒性疾病。

透天凉是“泻”,操作透天凉可以产生针下凉,泻阳退热,治疗热痹或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真正熟练掌握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的针灸师并不多,以至于烧山火、透天凉的手法慢慢成为传说,甚至沦为笑谈。

李长俊医师说:烧山火与透天凉并不是传说,是实实在在的,我每天都在用,而且也不难学,抓住了要点,肯下功夫就可以学会。

那为什么烧山火和透天凉的手法却濒临失传呢?这首先是因为“教”与“传”出了问题。

比如教材中,烧山火“紧按慢提”的“紧”和“慢”究竟是什么意思?是否有误传?具体怎么操作?比如一切手法的前提是“得气”,如何“揣穴”、“搜穴”、“搓而得气”呢?那“得气”之后又如何“提按”、“捻转”、“呼吸”、“治神”?而为达到更好的效果,“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的手法又可以怎么做?这些问题,在本次会员课中均有详细阐述。

还等什么,精彩片段,先睹为快!灵兰会员课精彩片段灵兰会员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会员频道,学习完整内容【精彩观点】“1、“烧山火”与“透天凉”的手法,关键在体会“紧”和“慢”,此处的“紧”便是《标幽赋》中“沉紧涩”的“紧”,“慢”便是“轻慢滑”的“慢”。

2、取穴准确重在“揣穴”,进针之后要“搜穴”,以“苍龟探穴”之搜法找到最敏感的得气点,同时体会针下“沉紧涩”之感,再做手法。

3、《黄帝内经》中对补泻手法的描述,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

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

”以及“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这之中关键细节在于体会“若”、“如”二字。

火烧山透天凉的原理

火烧山透天凉的原理

火烧山透天凉的原理
火烧山透天凉是指山体火灾发生后,火势迅速蔓延,但山顶上却感觉到清凉的现象。

其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热空气上升:火烧山引发的火势猛烈,燃烧的木材和植被释放大量热能,导致周围空气被加热。

加热使得空气密度下降,形成热空气的上升气流。

2. 上升气流形成的低压区:上升的热空气使得山体顶部形成低气压区域,低气压吸引着周围的空气流向山顶。

3. 清凉空气流入:周围空气流向山顶时,经过自然咽喉或山谷的缝隙,由于空气流速增大,压强下降,使得局部发生低温冷却,带来清凉的感觉。

4. 高海拔效应:山顶相对于山脚部位,海拔较高,气温普遍较低。

当热空气上升到山顶时,往往遇到较低的温度,使得火势减弱,温度降低。

综上所述,火烧山透天凉的原理主要是因为山顶形成的低气压区域吸引周围空气流向山顶,经过咽喉或缝隙流入山顶时发生冷却,再加上高海拔的影响,形成清凉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烧山火与透天凉
“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最早的记载始于《黄帝内经》。

在《内经》
(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曰:“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
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徐风的《金针赋》又提出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并对“烧山火”和“透天凉”做了系统的论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

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透天凉,治肌热骨蒸。

先深后
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

“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其一
寸者,即先浅后深也。

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

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之
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再施也”。

“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
五口”。

“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

若得
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
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书中还非常形象地以诗的形

表达:“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便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

“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

我曾先后向二个民间老中医学了“烧山火”和“透天凉”针法,二位老师
的方法虽有小小的差异,但基本的操作手法是一致的。

这里根据我自己的临床

验和对自身的反复试针的结果,谈谈对这一针法的一些想法。

[/SIZE] [/SIZE]
一、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这一针法的要诀
几乎所有学过一些针灸的人都说知道或称自己会运用“烧山火”和“透
天凉”这一手法,但据笔者的了解和观察,其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了解和

握这一针法。

因而出现了有人甚至否定这一针法在临床上有着特殊的作用。



医生虽也运用这一针法,但对施术后病人是否自觉针下有热感(烧山火)或凉

(透天凉)心中并无把握。

[/SIZE]
[/SIZE]
二、这一手法的要诀是大道至简
有些医生在初使用这一手法时,虽也采用“三进一退”(烧山火)或“三
退一进”(透天凉),但却“强度捻转进针或退针”,这种操作手法是不可取的。

笔者在与一些针灸师交流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包括一些有多年临床经验的针灸
师,在刚开始使用“烧山火”和“透天凉”针法时,如想当然地(有些书上也是
这么写的)用“强度捻转进针或退针”,几乎是不可能成功地达到理想的效果。

你自己想一想,病人所要感觉的是“针下有热感”或“针下有凉感”,你却让他
(她)“酸、麻、胀、痛”一起到,他还能感觉到什么“热感”和“凉感”吗?
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这一手法的要诀就是“提插”。

只需最简单的“上下提插”
即可。

至于你已十分熟练地掌握了这一手法,尤其是手腕的协调性、连续性和频
率的掌握已恰到好处时,采用“适度捻转进针或退针”是可以的,而且患者会更
快感觉到“热感”或“凉感”,这就好像是用“空间换时间”。

对刚使用“烧山
火”和“透天凉”的人来说,一定要用“提插”手法,否则,就算你这次做成了,
也不知下一次能否还成。

[/SIZE]
三、这一手法的关键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烧山火”是指施术后患者自觉针下有热感,此法常用于治疗寒证。

它将
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分进行操作。

方法是进针后浅层为天部,插时用力要重,
提时用力要轻,故称重按轻提(或曰慢提紧按,前为动作,后为时间的表述)。

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病人有热感。

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对于初使用这一针法的
医师来说,你整个提插的时间要15分钟左右才能让患者产生热感。

至于你已十分熟练地掌握了这一手法后,则5分钟以内也能让患者产生热感,这是后话。

“透天凉”的具体操作手法与“烧山火”正好相反。

切记,对初使用这一针法的医师来说,一定要达到15分钟左右的操作时
间,这也就是我所强调的“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SIZE]
四、这一手法的操作要领是手腕的协调性
在运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时,手腕的协调性是很重要的。

这不
仅仅决定了你能否做成这一手法,还会影响你的运针时间及疗效。

医师需经常练
习,以保证操作的连续性和对频率的把握。

[/SIZE] 五、了解和掌握差异性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穴位,医师当时的状态等因素,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
题。

六、有关“气至病所”的问题
我们使用“烧山火”和“透天凉”针法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给患者治
病。

这里也就涉及到了有关“气至病所”的问题。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和对自身的
多次反复试针,有如下的体会:
1)绝大多数患者都会有明显的“针下有热感”或“针下有凉感”;
2)对一部分患者行“烧山火”时,患者的头部、背部和四肢有热感,并微微伴有汗意(个别的四肢无热反应);
3)有些患者有“气至病所”的感觉。

如曾有一个胃寒患者,我在其足三里行“烧山火”手法,约十分钟,病人诉胃部有热感,自觉舒服很多。

至于为何会产生“气至病所”的效果,我个人认为有以下的几种可能:
a)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后,沿经络达其病所;
b)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后,引起病所处的共振效应;
c)以上二者兼而有之。

我在具体施针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所选的穴位,手腕的运针频率有所不
同,感到效果很不错(这里就不展开了)。

另外,在右手运针前、中、后三个阶
段,左手不应闲着,这样会更有利于达到“气至病所”的效果。

此外,我想说明的是,行“烧山火”和“透天凉”针法时,患者不会感到
难以忍受的,相反,他(她)会感到很舒服。

顺便说一下,临床上常常有把“烧山火”和“透天凉”组合使用的,如对
某些寒症重感冒,可先“烧山火”,再“透天凉”,其道理,我想大家应能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