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功能目的论看《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

合集下载

《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对比分析—从对原文内容的忠实程度角度

《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对比分析—从对原文内容的忠实程度角度
分。
下面就选取 《 葬花吟》 中的诗句对三种英译本进行具体的赏析。 游丝软系飘 春榭 ,落絮轻沾 扑绣帘 。 杨 译 :S o t f l y t h e g o s s a me n g p a v i l i o n s ,
二 、关 于 忠 实
霍 译 :H a s r a k e i n h a n d i n t o t h e g a r d e n g o n e ,
B e f o r e t h e f a l l e n l f o we s r a r e t r a mp l e d o n.
2 o1 4. 3
墨墨
《 葬花吟》 的三种 英译本对比分析
从对 原文 内容 的忠实程度 角度
文/ 胡 莉 莎
摘 要 :《 葬花吟》 是 《 红楼 梦》 中的经典之作 ,现 已有 多种英译本 。本 文选取 了杨宪益 、戴乃迭的译 本,大卫 ・ 霍克斯 的译本和林语 堂的译本 ,从对原文 内容的忠实程度 出发 对三种 译本进行对 比赏析 ,最后得 出结论 :译 文对 原文 内 容 忠 实传 达 的前 提 是 对 原 文 的 正 确 理 解 。 关键词 :《葬花吟》;内容 ;忠实
三 、译 文 分 析
“ 忍踏落花来 复去? " 这一疑 问句表明黛 玉对落 花的怜 惜 ,不忍 心 践踏 ,突出了其多愁善感 的性格特征 。杨译的 “ L o a t h t o ” 即是 “ 不忍 心 ,不愿 意”,表达 j _ } { 了这一情 感 ,虽然 将 疑 问句译 为了 陈述 句 ,看 似不忠 实于原文 ,却 把诗句 的言外 之意 翻译 出来 了 ,仍不 失为 好 的译 作 ;而霍 克斯没有把 原文 中黛玉对 落花 的怜惜 之情 表现 出来 ;林译 想 象程度 较大 ,忠实性 较 差 ,描 写 了 少女 为怜惜 落 花 而 把 它们 笼 到 一 起 ,并 默默祈祷 。显然符合西方读 者 的思维 习惯 ,却 使原 文 的意义 和 意境有 所偏离 ,使读 者很 难 把 葬花 的 主人 公 与 中 国古 代 女子 联 系 起 来 ,因此 ,笔者认 为还应忠实于原 文作 者 ,不 宜有太 多 主观发 挥 的成

葬花吟英文赏析

葬花吟英文赏析

葬花吟英文赏析
一、简介《葬花吟》及其作者
《葬花吟》是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歌描绘了贾宝玉在葬花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悲伤与感慨,以花喻人,寄托了作者对生命、命运和爱情的思考。

二、英语赏析《葬花吟》的诗句
1."The flowers fall,the wind grieves",这句诗句表达了花朵凋谢时,风也感到悲伤的意境。

2."The living envies the dead",生者嫉妒死者,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生死的无奈。

3."A dreamer dreams forever in the dreamland",梦想者在梦境中永恒追寻,寓意着人生的执着与坚守。

三、分析《葬花吟》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1.花:象征美好、短暂的生命和命运的无常。

2.葬花:寓意生命的终结和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3.眼泪:代表悲伤、感慨和无奈。

四、探讨《葬花吟》的情感内涵和主题
《葬花吟》以花喻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命运和爱情的感慨。

诗歌中蕴含着人生的无常、生死的无奈以及爱情的悲欢离合,展现了作者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总结英语赏析的意义和启示
通过对《葬花吟》的英语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主题。

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普世价值。

以功能目的论看《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

以功能目的论看《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

以功能目的论看《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导读:本文以功能目的论看《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以功能目的论看《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王茜(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710128)摘要:以英译的《葬花吟》为例,从功能目的论出发,选择了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和许渊冲的译本等三个版本,从诗歌意象,诗歌韵律和诗歌形美三方面对上述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译本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葬花吟》;功能目的论;英译本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52-0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巅峰之作,早在1830年就开始了对《红楼梦》的英译活动。

本文舍弃传统的直译或意译的研究范式来探讨《红楼梦》的英译,避开简单的归化、异化之争,选择从功能目的论的翻译视角出发,以《葬花吟》为例对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以及许渊冲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为了论述方便,本文把上述三种译本简称为“杨戴译本”、“霍译本”和“许译本”,通过对三种译本不同的翻译策略及方法的描述、比较和评价,来探索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英译之路。

一、基本概念的阐释(一)功能论与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其创始人卡塔琳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中将功能类别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范畴。

她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此后,她的学生在赖斯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并加以完善。

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以汉斯·弗米尔和诺德为代表的这批“目的论”学者从全新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诠释,有效地协调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并指导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努力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而不是采取考虑意译或直译的传统操作方式。

“葬花吟”英译文研究——以概念功能为视角

“葬花吟”英译文研究——以概念功能为视角
理活 动 过 程 , 一 般 只有 一 个参 与 者 即行 为 者 ; 言 语 过 然 会引 起生 理 变 化 , 因此 , 行 为 过 程 也 比较 多 息 的过 程 , 包括讲话者 、 受 话 者 将 选取 部分 典型 展开讨 论 : 以及 讲话 内 容 ; 存 在 过 程 是 表 示 某 种 事 物 存 在 的 过 例 1 . 花谢 花 飞花 满天 , 红 消香 断有谁怜 ? 游丝软
于汉 诗 英 译 的适 应 性 , 从 而为 古诗 译 文 的 赏析 提 供 一 个新 视 角 。
[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法 ; 概 念功能 ; 葬花吟
[ 中图分类号]H 3 1 5 . 9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8 - 5 8 2 3 ( 2 0 1 5 ) 0 8 - 0 1 4 5 - 0 2 [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4— 2 9
l f o w e r s 表 示动 作者 , f a d e和 n y表达过 程 , t h e a i r 和t h e 本译 法 相 同 , 与 原 文保 持 了较高 的一 致 ; 霍 为 了使 语
s k y 表达范围; 三 者 的区别 在于 , 杨 和许 都用 了一个 a s 篇流 畅 , 添加 了 i n t o t h e g a r d e n体 现 出他 以读 者 为 目 统领 翻译 , 采用 时 问状语从 句 , 这 是译 文 的一 大 挑 战 , 标 的翻译 策略 , 使 读者 对场 景 的理 解更 加 具体 化 。第 直 接将 全句 用 于 环 境 成 分 。在 表 达心 理 过 程 的第 二 四句 中原 文 的动 作者被 省 略 , 许 和 杨给 上 一句 添 加 了 句 中, 霍 摆脱 了原 文 的限制 , 用 物质 过 程 的 句子 来 表 主语 , 霍 则 采 取 省 略 的 方 法 。对 待 表 达 过 程 的 “ 踏”

运动事件框架下《葬花吟》三种英译文的比较分析

运动事件框架下《葬花吟》三种英译文的比较分析

律、 句法 和字法 集 中体现 了一种 韵 味无 穷 的古典 美 。 《 葬花

Ta l my 的运动 事件 框架 及词 汇化模 式 类型
( 一) 运动事件的语义成分 Ta l my ( 2 0 0 0 ) 提 出语 言深层 的概 念组织 有一 种普遍 存
吟》 是《 红楼 梦》 中的诗作 名篇 。 “ 《 葬花 吟》 是林黛玉感叹身世 遭遇 的全部哀音 的代表 , 也是作 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
对应关 系。对 同一个语 义范畴 , 不 同的语言往往采取不 同的 词汇化模式 。在表达相 同的运动事件 时 , 不 同的语言会有不 同的形式 , 即不 同语言 的运动 事件 的词汇化 模式 是有差 异 的。 Ta l my ( 2 0 0 0 ) 指 出了三种 主要 的词汇化模 式 。第 一种 模式 是 [ Mo t i o n + Ma n n e r / C a u s e ] , 即移 动动 词既 表达移 动 , 还表达方 式或原 因。包括汉语 和除罗曼语之 外的整个 印欧 语系 都属 于这种模 式 , 其 中英语 最为典 型 。第 二种模 式是 [ Mo t i o n + P a t h ] , 即移动动词既表达移动 , 又表达路径 。主要
和背景实体。焦点实体是句子 中关注的焦点 , 是 句子要表 达
的主 旨。激活过程表示事件发生的动力 , 而关联功能是指焦
面分析 了《 葬花吟》 七个英译 文的译者 在翻译过 程 中运用 的
“ 炼字” 手法 。 张智 中对 《 葬花吟》 三种英 译文 进行 了比较 ,
点实体和背景实体的关 系。背景实体是一个参照实体 , 与焦 点实体相 对。关联 功能和背景实体一起构成进行 了评 析 。张军 平对《 葬花 吟》

葬花一吟葬香魂_译诗三种异情韵_葬花吟_三种英译文比较赏析

葬花一吟葬香魂_译诗三种异情韵_葬花吟_三种英译文比较赏析

[收稿日期]2005-02-26 [作者简介]张智中(1966-),男,河南博爱人,教授,南开大学翻译学博士,主要从事典籍翻译及译论研究。

第26卷 第11期2005年11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 L OF H AR BI N UNI VERSITY V ol.26 N o.11N ov.2005 [文章编号]1004—5856(2005)11—0133—04葬花一吟葬香魂,译诗三种异情韵———《葬花吟》三种英译文比较赏析张智中(中原工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 450007)[摘 要]《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诗作名篇,文辞优美,手法娴熟。

此诗在翻译过程中,涉及了典故、诗词用语、人称、口气等诸多微妙而不易传达的方面。

文章对《葬花吟》三种英译文进行了比较,除着眼于以上难点外,还讨论了形美、音美的传译,以及三位译家各自的翻译动机、翻译追求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葬花吟》;形美;典故;口气;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国古典小说中常穿插运用诗词曲赋,或铺张渲染,或承上启下,这一艺术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红楼梦》二十七回中的《葬花吟》,文辞优美,手法娴熟,音韵铿锵,朗朗上口,为后人所传诵,可谓曹雪芹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

透过《葬花吟》呈现给读者的悲哀、秀美之表象,我们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叛逆精神,从而体会到憋闷于林黛玉内心深处的一股抑塞不平之气。

与其说《葬花吟》是林黛玉的一首自挽歌,倒不如说这是一曲青春觉醒的颂歌,它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目前,《葬花吟》主要有三种版本的英译文,分别由翻译名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大卫・霍克斯、许渊冲所译。

为讨论方便,下文将三种译文分别简称为“杨译”、“霍译”、“许译”。

二、形美和音美的传译 从整体而言,《葬花吟》为七言诗,只有两处例外:第16行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和第39、40行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葬花吟》英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比读

《葬花吟》英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比读

《葬花吟》 英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比读

Author: Huang Yuanjun is a teache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Huaihua Medical College, Hunan,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 i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葬花吟》 英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比读

表1 生态翻译学理论实质 翻译本体要素 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过程 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评价 主题概念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活动。 译者首先适应以原文为主要素的生态环境; 然后在译入语生态 环境中选择性地产生出译文。 译者多维度地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 译者集中于三个维度进行转换, 即语言维、 文化维和交际维。 多维转换程度、 读者反馈及译者素质; 整合适应选择度。

译林 2012年 NO.6
翻/译/研/究
化环境中构建自己译品的过程图。 同时, 本文也期望能对中国典籍的英译提供一定 的思路和启示。 2. “生态翻译学” 理论阐释 生态翻译学 (Eco-translatology) , 是时代的产物, 是在全球性生态思潮的背景 下派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理论。 其首创者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指出: “生 态翻译学的出现与时代社会与学术发展的方向是相符合的。 ” (2008: 11) 自2001年以来, 胡庚申开始发表一系列论文来构建 “翻译适应选择论” 的新译 学理论体系。 《翻译适应选择论》 的出版正式宣告了该理论的形成, 并引起 2004年 了译学界的强烈反响。 《翻译适应选择论》 以达尔文 “自然选择” 说为理论支撑, 打 破了翻译理论研究的僵局 (李亚舒、 黄忠廉, , 开辟了译学研究的新天地, 2005: 95) 振作起了一种新的话语力量 (蔡新乐, 。 《生态翻译学 2006: 59) 2008年胡庚申发表 解读》 一文, 标志着从翻译适应选择论发展起来的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已 显雏形” (胡庚申, 。 至此, 尽管尚属稚嫩, 生态翻译学已以一种独立的形 2008: 13) 态立于理论界。 该理论没有囿于长期困扰译界的诸如 “直译/意译” 、 “形式/内容” 、 “忠诚/叛逆” 、 “归化/异化” 等种种二元对立之中, 而是试图使翻译理论回归到 “翻 译生态环境, 即社会、 文化环境中去对翻译本质、 主体、 过程及诸多内容进行思考” (刘云虹、 许钧, 。 2004: 43) 那么该理论的实质和主张是什么? 在 《生态翻译学解读》 中, 胡庚申做出了详 解: “生态翻译学研究既是一种‘喻指’, 又是一种‘实指’。 所谓‘喻指’, 指的是将翻译 生态与自然生态作隐喻类比而进行的整体性研究; 所谓‘实指’, 指的是取向于译者 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 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 展研究。 ” (2008: 在 “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的主题概念之下, 该理论将 “译者为 11) 中心” 的理念明确地体现在翻译的定义之中— 翻译是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的选择性活动” , 该理论具体阐述和例证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本体的解释功 能: (1) 翻译过程— 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 (2) 翻译原则—多 “三维” (语言维、 交际维、 文 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3) 翻译方法 — 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 (胡庚申, 化维) 转换; (4) 译评标准—多维度转换程度、 。 基于这种理念, 翻译的各种本体要素都有了新解。 我们可以用下图阐释 2008: 11) 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实质:

《葬花吟》译文对比赏析

《葬花吟》译文对比赏析

《葬花吟》译文对比赏析摘要:《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塑造黛玉悲剧形象的经典作品,文辞优美,意蕴深刻,如何将其译为形神俱备的英文诗歌,是对翻译家自身综合能力的一个巨大挑战。

本文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两个译本作了总体和局部的分析评价,从译诗“三美”、意象运用和典故翻译三方面对它们进行对比赏析,二者虽各具风格,但都成为读者喜爱的不朽佳作。

关键词:三美意象典故忠实对比评析1 引言经典小说《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闪烁智慧与灵性之光的魁宝,它的文学价值至今仍广受全世界的瞻仰。

书中富含中国文化传统的诗词歌赋,或铺张渲染,或承上启下[1],将全书的人物刻画和艺术价值推向了顶峰。

其中《葬花吟》就是这样一段为后世人所传颂的经典作品。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曹雪芹借以刻画黛玉的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现今倍受中外读者欢迎的《红楼梦》英译本,包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及大卫·霍克斯所译的A Story of the Stone。

本文将从译诗“三美”、意象运用和典故翻译三个方面对《葬花吟》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评析。

2 译本“三美”的实现《葬花吟》出现于小说的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2]。

林黛玉天生敏感多疑,因晴雯不开门一事而错怪宝玉,加之宝玉偏巧此时送出宝钗,黛玉心中顿时涌起了万种莫名的屈辱心酸,次日又遇花饯之期,便勾起无限伤春愁思,独自手把花锄,拾起掉落一地的花瓣寻处埋葬。

此时黛玉所吟唱的诗句,便是文辞优美、音韵铿锵的《葬花吟》。

2.1形美和音美《葬花吟》在语言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七言歌行,行文朗朗上口,遣词浅显流畅,抒情酣畅淋漓,音节回环复叠,五十二句诗文如泣如诉,细腻凄美,将黛玉的悲苦命运和高洁孤傲的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成为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之作。

全诗共由十三个四行诗组构成,韵式上主要采用中国古诗惯用的单韵形式aaba,也有变化的韵式如abab、aabb。

成仿吾诗歌翻译理论的再现——《葬花吟》三个英译本之对比赏析

成仿吾诗歌翻译理论的再现——《葬花吟》三个英译本之对比赏析
Vo 1 . 3 4 No . 6 De c . 2 0l 3
成仿吾诗歌翻译理论的再现
— —
《 葬花吟》 三个英译本之对比赏析
周 玉 萍
( 山东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1 0 0 )

要 :《 葬花吟》一诗 因其精妙 的艺术语言 、广 阔的社会 图景 以及 深刻的时代意 义而具 有极高的研 究价
译” 、 “ 许译 ” ) , 可谓 中诗英译 的范本 , 值得深人探 究。现将各译本相关情况概述如下 :
霍译 : 出 自2 0世 纪七 八 十 年代 企鹅 出版社 陆 续 出版 的《 红楼 梦 》 英译 本 1 ’ } l e S t o r y o f t h e S t o n e ,
淮 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 会科学 版) 第3 4卷 第 6期 2 0 1 3年 1 2 月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b e i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尽 管三个译本 的韵式不同 ,但译者在尾韵的 选择上趋 于一致 , 即大都使用长元音和双元音 , 韵 脚 回环 照应 , 错 落有 致 , 意境 之 美 自然 流露 。三个 译本在头韵 的使用上也都十分到位 ,不仅增强了
来最为人称道 、 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 , 是 作者曹雪芹为塑造人物形象、 深化作品主题而精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9—1 0
止唯一一部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中国红学专家 吴世昌先生认为 ,该译本是最完备 、最正确的译 本。 “ 杨宪益 、 戴乃迭 的译本 紧扣原文 , 语言优美生

《葬花吟》两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葬花吟》两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从原型批评理论来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原型《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的性格对其一生的影响及其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现实意义[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从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看媒体市场营销商务会谈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爱米丽的悲剧成因—评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互动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用隐喻理论分析英汉商标的语言特色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及其特点关于攀枝花市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调查与分析天鹅的涅槃——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喜福会》中母女关系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离开“美国出品”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浅析英语国家的姓氏习俗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勃莱特.阿什利--《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新女性从花语的不同含义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透过英汉基本颜色词看文化内涵及差异浅议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方法论林语堂对《浮生六记》中比喻的翻译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功能目的论分析说谎的语用顺应性分析佩克拉的忧伤--解读《最蓝的眼睛》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浅析“红”和“黑”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及语义对比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分析《呼啸山庄》的哥特式特征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A Probe into Three Phases for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浅谈西方情人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日语系毕业论文)义务教育的发展—就择校问题进行的探讨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stoms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中英隐私禁忌语对比分析论被动句的翻译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纯真年代》中的双性同体和自我实现目的论视角下的幽默性语言翻译研究—以刘炳善汉译《伊利亚随笔》为例控制学对英语家教影响的实证分析涉外商函的特点及其翻译法律语言浅析商务谈判着装礼仪禁忌《百万美元宝贝》中麦琪性格男性化形成原因分析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主角萨拉女性意识的体现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论英汉动物词汇的翻译方法An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从《人性的枷锁》看毛姆的人生观研究网络语言的特点,影响以及其规范性《孔乙己》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浅析隐喻在口译中的可译度影响英语词汇发展的言外因素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从美狄亚和伊阿宋的故事探究希腊悲剧的复仇情节中文古诗词叠词的研究与翻译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互译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对策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对比分析苔丝和蓓基--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和萨克雷《名利场》用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品特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房间》和《看管人》为例母语负迁移对中学英语写作的影响艾米丽•狄金斯诗歌死亡主题分析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文体学视觉下的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表现海明威战争小说人物悲剧色彩研究天才的悲剧人生——论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Red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Culture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中西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对比xx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课外视听学习调查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 《纯真年代》中爱伦和梅的对比分析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从警察与赞美诗中分析欧亨利的写作风格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黛西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作用Analysis of Conrad’s Ambivalence In Heart of Darkness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人文主义解读英语文化中的禁忌语Oscar Wilde’s A 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从中国戏曲《梁祝》和美国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比较看中美文化差异论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从女性主义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汉译A Brief Analysis of Public Sign Translation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英语专业学生语音学习中的问题On Human Nature in Frankenstein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Study on Translation Methods of Colou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ry Works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幻灭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论《木木》中屠格涅夫的反农奴制思想《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On Aestheticism in Oscar Wilde's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句子结构的不对应性从灵床到坟墓:浅谈中西丧葬风俗之异同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基督山伯爵》中等待和希望的哲学《双城记》中的象征手法分析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通天铁路》中超验主义与清教思想救赎观冲突之探析对中式菜名英译的试探性研究英汉爱情隐喻对比研究从符号学理论角度探讨网络命名的文化倾向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委婉表达从目的论角度看企业推介材料的中译英技巧-以家具产品介绍为例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from the Pe rspectiv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企业简介汉英翻译用情景教学法教语法——马街中学个案研究论肢体语言在中国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人格分析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E-learning的理论与实践商标翻译技巧《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斯佳丽的性格分析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y and Language as Seen in English Idioms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转向成熟的过程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亨利詹姆斯的《戴茜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论《红字》中的孤独感广告翻译中的模因传播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意识流技巧研究从消费文化看《美国悲剧》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An Analysis of Mulan's Character in Moment in Peking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从女性主义分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蝇王》中的象征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网络语言特色分析《红楼梦》两英译本文化不可译性之管窥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论《红字》中的象征论《莫瑞斯》中E. M. 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浅析《不存在的人》中主人公的觉醒论英汉数字习语的差异及翻译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意象批评与重新解读《日瓦戈医生》《了不起的盖茨比》——论美国梦的破灭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浅析英语体育新闻的汉译策略浅谈英汉禁忌语的发展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和生活的态度培养元认知策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Prison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 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英汉拒绝语对比研究Tragedy of a Woman and Society—Comment o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Strategy R esearch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oral English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美文化碰撞背后的价值观差异。

从功能目的论析《葬花吟》二译本

从功能目的论析《葬花吟》二译本

从功能目的论析《葬花吟》二译本作者:李彩霞来源:《商情》2010年第25期[摘要]《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歌代表作,文辞优美,手法娴熟。

《葬花吟》因其精湛且高超的艺术价值值得挖掘和探讨。

本文拟从功能目的论出发,从文化典故,诗歌选词,及人称口气的传达等方面对杨宪益,霍克斯二人的《葬花吟》二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二者宏观翻译方法和微观策略的选择作出客观描述及评价。

[关键词]《葬花吟》目的论翻译策略1 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顶峰。

书中第二十七回中的《葬花吟》,以其丰富细腻的想象,浓烈忧伤的情调见长。

如何将这首耐人寻味、婉约动人的诗词贴切地再现为美丽的英文。

本文拟避开直译异议,归化异化之争,尝试从功能翻译观的角度,以目的论来研究《葬花吟》二译本,杨译与霍译,以期对二者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作出客观描述及评价。

2 功能目的论与《葬花吟》英译功能翻译理论是德国译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J.Vermeer)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突破了对等论的限制。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和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上,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交际性。

因此译者接受原文与创造译文的方法必然来自译文的预期目的。

功能目的论以译文的功能和目的为核心来诠释翻译活动,无疑会对《葬花吟》等诗歌翻译带来很强的指导意义,但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译者难以取舍是忠实地直译还是灵活地意译?有了明确的翻译目的,译者就回避了直译和异译,归化和异化的两难处境,使其成为一种基于文化的抉择。

3 从目的论析《葬花吟》二译本3.1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因素。

目前译界广为推崇的两个《红楼梦》全译本为杨宪益与戴乃迭的《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

两译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亦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葬花吟》英译本比较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葬花吟》英译本比较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葬花吟》英译本比较李欣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葬花吟》在风格上效仿初唐体歌行,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借由此诗感叹身世遭遇,抒写心灵世界。

本文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出发,以杨宪益、戴乃迭的《葬花吟》英译本与霍克斯的《葬花吟》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杨译本与霍译本文化策略差异,探讨如何通过翻译经典文学作品,表现中国古诗的魅力与情怀,为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启示。

关键词:葬花吟;多元系统理论;文化策略;启示。

作者简介:李欣(1993.9-),女,甘肃靖远人,陕西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80-02引言:《红楼梦》作为一本经典文学著作,包含大量诗词曲赋。

第二十七回出现的《葬花吟》,表达了林黛玉伤感悲痛之情,众人欢愉,她独孤。

众多翻译大师通过对此诗的翻译,让更多外国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更有理有据地欣赏林黛玉这个角色。

也将中国古诗的魅力情怀尽可能表现出来。

目前,学者从很多视角对《红楼梦》进行研究,比如,语言学,主体间性,美学以及符号学。

从多元系统理论对其的研究还尚少。

当前,我国正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因此,从此角度研究《红楼梦》翻译策略很有必要。

1. 杨翻译《红楼梦》的文化策略把中国文化如实介绍给外国人是杨宪益先生一贯的翻译思想。

他指出,我国人民应该知道外国文化遗产,同样,外国人也应该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译者应该尽量忠实于原文形象。

在文化翻译观的影响下,杨译本在翻译《红楼梦》时,通过异化和直译等翻译策略和技巧,将文中涉及的文化词汇给予充分尊重,尽量避免改动原文,也不做过多解释,让读者享受、回味阅读的快感。

本着忠实介绍中国文化的翻译策略,重在传递文化价值。

2.霍翻译《红楼梦》的文化策略霍克斯是闻名于世界的汉学大师,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造诣。

最好的《葬花吟》英文译本-英国著名翻译家霍克斯

最好的《葬花吟》英文译本-英国著名翻译家霍克斯

在互联网上一搜索,就会找到一些《红楼梦》里的“葬花吟”的多种英文翻译,可惜这些翻译基本都是处于简单翻译的层面,翻译曹雪芹的黛玉《葬花吟》首先必须要寄托于《红楼梦》的翻译中,对《红楼梦》的整体文化内涵和语言艺术要有通透的把握,《葬花吟》和一般诗歌不一样,她是小说情节的一部分,对人物刻画非常重要。

其次,《葬花吟》的意境,是小说意境的一部分,有自己的特性,也有整体小说的风貌,这就决定了她的翻译,必然要达到“信、达、雅”的第三点“雅”,通过诗歌能够感受小说,因此,《葬花吟》是这样的一首诗——小说的诗,诗的小说。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艺术性,翻译作品为了忠于原著,往往会丧失一些艺术性,但是,一味的强调语言的精准,就会过犹不及,《红楼梦》毕竟是文学小说,她尽管包含着巨大的思想和文化价值,但是,她毕竟不是依靠思想性和文化性来流传的,她的核心还是文学性。

英国著名翻译家霍克斯翻译的“葬花吟”,是最贴合原著的精神内核,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好的《葬花吟》英文译本,她生动地再现了黛玉葬花的美妙意境。

下面是每句中英文比照:花谢花飞花满天The blossoms fade and falling fill the air,红消香断有谁怜?Of fragrance and bright hues bereft and bare.游丝软系飘春榭Floss drifts and flutters round the Maiden`s bower,评析:榭,是指筑在台上的房子,而非凉亭bower,不过,榭是中国传统建筑样式,用bower虽然不准确,到也是容易让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

落絮轻沾扑绣帘;Or softly strikes against her curtained door.评析:也许译者是为了押韵,将“绣帘”译成curtained door,让人感到无从理解。

闺中女儿惜春暮,The Maid ,grieved by these signs of spring`s decease,愁绪满怀无释处;Seeking some means her sorrow to express,手把花锄出绣闺,Has rake in hand into the garden gone,评析:rake 是耙子,不是锄头。

《葬花吟》三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葬花吟》三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葬花吟》三个英译本比较研究徐层珍【摘要】《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诗篇,其英译本以杨宪益、霍克斯、许渊冲三位译家的比较有代表性。

从意象的传达看,杨氏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多用直译,取得了与原作相似的效果;霍氏从西方文化视角出发,对原文的某些意象做了变通处理,措辞更显生动,有助于西方读者的解读;许氏直译和意译并用,在某些意象的再现上比较成功。

从音韵的再现看,杨氏采用了中国古诗的押韵模式(abcb),以与原诗保持一致;霍氏和许氏则采用了英语诗歌中较常用的联韵模式(aabb),且三位译者在传译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头韵。

所以,三种译文读起来都富有音乐美,难分伯仲;从形美的再现看,三位译者都以诗体形式再现原作形式,诗行和每行的音节数基本上相似,传译出了原诗的形体美。

总之,三种译文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为汉诗英译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值得研究和欣赏。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em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Lin Daiyu's Elegy on Flowers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seven English versions, three of which are rendered respectively by Yang Xianyi, David Hawkes and Xu Yuanchong. The three’s are worth studying. First, from the reproduction of images, Yang Xianyi,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disseminating Chinese culture, mainly uses literal translation to make his version similar to the original in effect, while Hawkes adopts flexible ways to handle some images to facilit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readers, and Xu Yuanchong combines 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 methods to reproduce some images more successfully. Second, from the reproduction of phonetic effect, Yang prefers the rhyme modes of Chinese classicalpoetry (abcb) to try to keep 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al works, and Hawkes and Xu Yuanchong choose the most common rhyme form of English poetry (aabb). Besides, these three translators all use lots of alliteration, so their versions are full of musical beauty equally. Third, from the reproduction of poetic form, three translators all adopt the poetic form, trying to maintain roughly the same numbers of lines and the foot of each line, so their versions reproduce the form beauty of the original works. In a word, in spite of some flaws, three versions offer many useful techniques and approache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poetry into English, which are worthy of note and appreciation.【期刊名称】《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7页(P94-100)【关键词】葬花吟;诗词翻译;“三美”理论【作者】徐层珍【作者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广东深圳 5181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传世之作。

英文赏析——葬花吟英文翻译,解析

英文赏析——葬花吟英文翻译,解析

葬花吟The Song of Burying the Fallen Flowers熊文君收集《葬花吟》是小说《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重要篇章。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对于这首诗的英译, 充分体现了其精湛的翻译水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接下来,我们将为您显示它:Good moring,everyone. “ The Song of Burying the Fallen Flowers ” is an important poem to portray Daiyu in one of the four greatest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r. YANG Xianyi and Mrs,Gladys Yang have together translated it into English, which has shown their superb liberal technique and profou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s. next, we will show it for you.1、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As blossom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 当花儿凋零、飞越天际的时候,Who pities the faded red, the scent that has been? 谁来怜叹这落红, 和那曾经的芳香?2、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Softly the gossamer floats over spring pavilions, 蛛丝柔软地浮摇在春光里的亭榭中,Gently the willow fluff wafts to the embroidered screen. 柳絮轻细地飘送到绣着花的帘幕上3、闺中女儿惜春暮, 愁绪满怀无释处,A girl in her chamber mourns the passing of spring, 一位少女在她的闺房中哀悼着春的流逝,No relief from anxiety her poor heart knows; 满心的痛楚忧思不知该如何减轻释怀;4、手把花锄出绣闺, 忍踏落花来复去。

从《葬花吟》两英译本中对比谈归化与异化

从《葬花吟》两英译本中对比谈归化与异化

从《葬花吟》两英译本中对比谈“异化”与“归化”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by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Two Well-knownVersions of Zang Hua Yin摘要:《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歌代表作。

它因其精湛且高超的艺术价值为许多文人所挖掘和探讨。

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葬花吟》英译本在翻译界最负盛名,这两个译本迥异的翻译策略常常被用来对比研究。

本文运用异化与归化的理论对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大卫·霍克斯《葬花吟》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读和赏析,指出不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在目的语文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读者以及文化环境来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葬花吟》;杨宪益;霍克斯;归化与异化Abstract: Zang Hua Yin, the masterpiece of Lin Daiyu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Yang’S Version), has been researched and probed by many scholars for its consummate crafts and superb artistic values. Yang Xianyi and David Hawkes’translation versions of Zang Hua Yin, superior toall others, are often contrastively studied on their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is article aimsto employ“th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heory”to undertake contrastive rea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wo Zang Hua Yin versions respectively by Yang Xianyi and David Hawks.It suggests that domestication and alienation play different role in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In translation,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methods should be chosen regarding to different readers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Keywords: Zang Hua Yin; Yang xianyi; David Hawke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引言:经典小说《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闪烁智慧与灵性之光的魁宝,它的文学价值至今仍广受全世界的瞻仰。

“三美论”:《葬花吟》两个英译本赏析

“三美论”:《葬花吟》两个英译本赏析

“三美论”:《葬花吟》两个英译本赏析作者:杨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4期摘要:诗歌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形式,长期以来,诗歌的译入与译出层出不穷,然而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难度最大的。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理论指导,对《红楼梦》中的诗词《葬花吟》的三个英译本加以简单分析。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论;葬花吟作者简介:杨琼,女(1989.3.1-),籍贯:河南郑州,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4--011、引言《红楼梦》中一百多篇诗词里,《葬花吟》可谓最经典的一首。

本文选取了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译本进行比较,并简单分析了许渊冲先生的译本。

杨戴译1版文更加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再现,更多地采用直译的手法;霍克斯的译本则在用词上有增有减,更偏重于意译手法的使用;而许渊冲的译本则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入手,旨在呈现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

诗歌与其他的文学形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用来吟唱的,强调节奏感,要朗朗上口,自然流露强烈的真情实感。

关于诗歌翻译的标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目前国内译界比较推崇的翻译思路莫过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则,即音美,形美,意美,其实这也是诗歌本身就具有的特质。

本文将从“三美”原则出发,对以上提出的三个译本加以对比浅析。

2、《葬花吟》三个英译本浅析及对比许渊冲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享有“译林奇才”的美誉。

许先生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为我国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所提出的“三美论”更是令广大翻译学习者受益匪浅。

杨宪益与戴乃迭所译的红楼梦可谓是中西文化的合璧,译作中大多采用直译的方法,表达准确直观。

霍克斯的译作也是广为流传的一部,其中意译的痕迹更多一些。

接下来就着重依据三美理论对三个译作中的音美,形美,意美加以分别浅析及对比。

葬花吟英文赏析

葬花吟英文赏析

葬花吟英文赏析【提纲】1.介绍《葬花吟》的背景和作者《葬花吟》是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由女主角林黛玉吟诵,描述了她对生命、爱情和命运的感慨。

林黛玉在小说中是一个极具才情但又命运多舛的女子,这首诗表达了她内心的无奈和悲痛。

2.分析《葬花吟》的英文翻译《葬花吟》的英文翻译为"The Lament of Flower Burial"。

这里,“葬”字翻译为"burial",准确地传达了花葬的含义;"花"翻译为"flower",既体现了诗的主题,又保持了原文的形象;"吟"字则用"lament"来表达,传达了诗人的感慨之情。

3.赏析《葬花吟》的英文表达手法和优点首先,这首诗的英文翻译在词汇选择上非常到位,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翻译为"Tears rolling down her eyes, she asks the flowers, but they remain silent.The scattered red petals fly away like autumn swings."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林黛玉葬花时的悲伤景象,英文表达也富有诗意。

其次,翻译者在表达诗的意境时,采用了意译的方式,如“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翻译为"When flowers bloom, pluck them; don"t wait until there are no flowers left to pick on the branches." 这样的表达既保留了原文的意义,又让英文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的寓意。

最后,这首诗的英文翻译在句式和语法上处理得当,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翻译为"Flowers wither and fall, filling the sky with their decay.Who will pity the redness gone and the fragrance vanished?" 这句话在英文中流畅自然,体现了译者的语言功底。

《葬花吟》三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葬花吟》三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1意美再现的 比较分析
仅为 中国读 者所喜爱 ,也流传 到世界 各地 。 《 葬
意美是 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 ,其传达的手段主 花 吟 》的英 译 本 至 少 有7 种 , 比较 有 代 表 性 的有 以 要借 助 意象 。所 谓 意象 即是 主 观心 意与 客 观物象 在
下 三 种 译 本 :霍 克 斯 ( Da v i d Ha w k e s)译 、1 9 7 3 语言 文字 中的融 合与 具 现 。 《 周 易 》中就有 “ 观物

当代诗词翻译家许渊 冲先生根据 自己的翻译实 谴 责 之 意 ;运 用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9 — 2 5
“ 独 把 花 锄 泪 暗 洒 ,洒 上 空枝 见
【 作者简 介 】 徐层 珍 ( 1 9 6 4 一),女 ( 汉 ),湖北嘉鱼人 ,副教授 ,文学硕士 。主要研究方 向:英汉翻译与英语教育 。
L a n g u a g e s P r e s s , 1 9 9 9 );许渊冲的 《 葬花吟 》英 凉的意境。如通过 “ 花谢花飞 ,红消香断”的意象
译 ,刊于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7 年版 的其 《 元明清诗 表达了诗人 的惋惜之情 ;借用 “ 柳丝榆荚 ,桃飘与 百 五 十首 》中 。 李飞”和 “ 风刀霜剑”等意象传达 出诗人对社会的
很高的艺术成就 ,而第 二十七 回中的 《 葬花 吟 》
是 历 来 最 为 人 称 道 、艺 术 成 就 最 高 的诗 篇 之 一 ,
顾到 “ 三美 ”l 1 ] 。本 文 即 以 “ 三美 ” 为 指导 ,对 杨 宪益 、戴 乃迭 ,霍 克 斯 和许渊 冲的 《 葬花 吟 》英 译
对 塑 造林 黛玉 的形象 和描 写有 关林 黛 玉 的故事 情 节 文进行 研究 。为 了行 文 的方 便 ,分 别称 为杨译 、霍

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鉴赏《葬花吟》两个英译本

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鉴赏《葬花吟》两个英译本

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鉴赏《葬花吟》两个英译本侯信媚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中的《葬花吟》更是提炼出的精华。

要想把如此的一篇《葬花词》译为英文,更是需要精湛的翻译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来赏析翻译名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大卫•霍斯二个译本。

关键词:《葬花吟》杨宪益霍克斯译作赏析第一部分:引言引言《葬花吟》,汲取了我国古典文学千年积淀下来的精华,其中的多数诗句亦脱离小说本身而作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传唱至今。

《葬花吟》一诗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晴雯的闭门羹。

由此引发出她对爱情的失望与寄人篱下的身世之悲,含泪归去后久未成眠。

次日恰逢饯花之期,她不由得“感花伤己”,独自到花冢前哀悼残红,哭念的诗句就被人们名之《葬花吟》。

《葬花吟》被翻译过多次,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有两个译本,即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译本,及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的译本。

本文将分析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译本(下文简称杨译),此译文运用了“诗歌翻译三美论”,从内容和形式上很好的再现了原文。

二、《葬花吟》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笔下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依凭。

《葬花吟》原文是意美、音美、形美的和谐统一体。

杨,霍二位翻译大家均凭借高超的技艺,再现了原作大部分的美感。

第二部分:分别介绍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

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葬花吟》原文是意美、音美、形美的和谐统一体。

1、原文的意美全诗借葬花为发端,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把心中无限伤感淋漓于笔端。

原文的意美体现在诗词用语的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功能目的论看《葬花吟》的三种英译本摘要:以英译的《葬花吟》为例,从功能目的论出发,选择了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和许渊冲的译本等三个版本,从诗歌意象,诗歌韵律和诗歌形美三方面对上述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译本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葬花吟》;功能目的论;英译本《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巅峰之作,早在1830年就开始了对《红楼梦》的英译活动。

本文舍弃传统的直译或意译的研究范式来探讨《红楼梦》的英译,避开简单的归化、异化之争,选择从功能目的论的翻译视角出发,以《葬花吟》为例对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以及许渊冲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为了论述方便,本文把上述三种译本简称为“杨戴译本”、“霍译本”和“许译本”,通过对三种译本不同的翻译策略及方法的描述、比较和评价,来探索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英译之路。

一、基本概念的阐释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其创始人卡塔琳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中将功能类别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范畴。

她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此后,她的学生在赖斯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并加以完善。

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以汉斯·弗米尔和诺德为代表的这批“目的论”学者从全新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诠释,有效地协调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并指导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努力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而不是采取考虑意译或直译的传统操作方式。

因此,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遵循的最高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目的决定手段”。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依据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的,按照译文特定原则的要求适当对原文进行灵活处理。

在《红楼梦》英译史上,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有两个译本,即杨戴的全译本以及霍克斯的全译本。

两个版本的译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1]。

杨戴夫妇当时受政府委托译红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官方规范的制约。

他们的译文出版方—外文出版社也对他们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外文出版社出版物的读者群中大部分是汉语读者,因此杨戴在翻译过程中多以传递原文文化为特色,尽量做到忠实翻译,并没有太多发挥。

而霍克斯的翻译多是出于个人爱好的选择,他想还原自己在阅读《红楼梦》中文版时的阅读美感,因此他所受的限制并不多。

其次,他的读者群主要是西方读者,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译出语的文化规范和表达范式,他在翻译时处处考虑使译文读者便于欣赏并获得阅读后的乐趣,因此行文流畅最为重要,他并不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

另外一个译本采用的是被称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先生的译本。

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著名的诗歌翻译理论,“三美”论,即在翻译诗歌的时候,要讲求意美,音美,形美,做到以诗译诗。

诗词翻译要尽量还原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就译诗而言,应该照顾到“三美”[2]。

三美之中,意美最重要,音美次之,形美最后。

许渊冲先生没有完整翻译《红楼梦》,只是摘取其中几首著名诗词进行翻译,而其对《葬花吟》的翻译就是他实践其著名“三美”诗歌翻译理论的结果。

“无论哪一位译者,由于使用跟原著不同的语言,面对完全不同的读者群,在不同的文化范畴下运作,受各种各样不同的因素所掣肘,因而在翻译时会有很多各种各样不同的考虑,根本不可能翻译出跟原文一模一样的译文来。

”[3]二、对《葬花吟》三译本的评析诗歌意象美即讲求诗歌的意境之美,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精髓所在,《葬花吟》一诗中富含大量意象。

看似写景,实则在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而在多年的诗歌发展中,很多景物已经带上了特定的情感因素和文化特色,这为汉诗英译带来了一定困难。

而本文所指的三种英译本没有按照原文的形式排列,而是充分发挥英语诗歌的排列风格,把英译诗歌分为13个诗节,每节四行,这样的排列使得英译本更加明朗。

三个版本的译者在对原诗的理解上有许多共通之处,体现在对一些诗句意象的翻译上[4]。

而诗句中动词的翻译直接表现了诗文所营造的悲凉气氛,几位译者对于一些主要动词的翻译有许多相同之处,诸如:“花谢花飞飞满天”,杨戴译为:As bloom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霍译为:The blossoms fade and falling fill the air;而许译则为:As flowers fall and fly across the skies。

由此可见虽然文化背景不同,翻译目的不同,由于译者对于原诗同样的理解,产生出了近乎一致的译文,都是通过对景物的描述,再现了暮春时节的画面,勾勒了一种悲怨的气氛。

由于中英文化思维差异,委实难以完整再现原诗意境,但是三种译文的译者通过不同的方式,迎合不同的翻译目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上文所述,杨戴译《红楼梦》时为了更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文化特色,较多采取直译法再现原作,尽量忠实于原诗意象,发挥之处并不多。

而许译本在翻译意象时也比较忠实,其在保证意象翻译贴近原文的基础上,更加照顾音韵和形式的美感。

相比而言,霍译本的处理方式就比较灵活洒脱。

在意象翻译上的差别诸如:“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句,杨戴译:Who pities the faded red, the scent that has been?许译:Who rues the red that faded, the scent that dies?霍译:Of fragrance and bright hues bereft and bare。

从中可以看出霍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完全把握整首诗的意象,忽略了一些诸如“飞花”、“落絮”等重要的意象,杨戴译本和许译本有诸多契合之处,并尽量贴近原文意象,他们在很多地方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手法。

霍克斯译本较为灵活,更多地采用了意译,这样更加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诗歌特别讲究韵律,读来朗朗上口,颇具意味。

刘勰曾说:“诗为乐心,声为乐体”[5]所以诗歌和韵律是不可分割的。

中英文诗歌具有不同的韵律范式。

总体来说,汉语用韵呈现单一化,多用尾韵。

而英语用韵则呈多元化,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可押头韵、尾韵等等。

因此在翻译中国诗歌的时候,如何传译原诗的音韵美就成了一大难题。

诗歌原文中的韵尾也是不同的,这种韵尾的变化传递出了诗人愤懑的情绪和悲愤的感情。

原诗的韵尾如表1。

<imgsrc="/Ebook2/ebooks/14-236/14-236-1301/1000 .jpg" />在尾韵的选择上,杨戴译本采用的是隔行押韵,即:abcb,其中一些译句突显了翻译者的娴熟手法;霍译本采用的是两行转韵:aabb。

虽然这种英雄体对偶句,韵脚鲜明,但是霍克斯因为要整体押韵,造成了译文的一些不足,其中不乏一些韵脚只是大致押韵,如bower/door(第一节), intact/back(第五节)等。

许译本采用的是对仗押韵,即:aabb。

由于许渊冲先生践行“三美”原则,这样的译本读来朗朗上口,颇具诗味,许译本的韵脚运用的最为精准也最为流畅,也尽量不损害译文诗意。

同时,这三种译本为了增加译文的旋律感和节奏感,都使用了头韵。

尾韵在中文诗歌中被广泛应用,头韵在英文诗歌中被广泛应用。

因为头韵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利于表达感情,渲染气氛。

在翻译《葬花吟》时,几位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母语诗歌范式的影响。

霍克斯的英译本采用了最多的头韵,它较多承袭了英诗特色。

因此,霍译本则更易被西方读者接受。

相较而言,杨戴译本和许译本多受汉语诗歌范式影响,在运用尾韵技艺上较为娴熟,而在头韵的使用上则不如霍译本。

由于《葬花吟》三译本的译者各自怀有不同的翻译目的,因此在还原诗歌“形美”的过程中所关注的内容也各不相同。

许渊冲先生注重保持诗歌翻译时的“形美”,即在保证意美,音美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形美。

身为“三美”诗歌翻译原则的践行者,笔者以为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对于中国诗歌英译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此处以《葬花吟》最后一节英译为例。

原文为“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四句每行七字,押abcb韵。

这是全诗的最后一节,点明了林黛玉乃至大观园各位女子的身世遭遇,因此是曹雪芹在本诗的点题之笔。

三个译本中,许译本当属紧随“形美”原则的译文,这四句长短一致,用韵精彩,读来朗朗上口。

相较而言,杨戴译本较忠实于原文,最后的一个问句切合原诗最后一句的感叹。

而霍译本中The bloom of youth, too, sickens and turns pale这句非常具有英语诗歌的韵味,抓住了“便是红颜老死时”这句所要表达的真意,却没有直译原文,因而这个译本更加出彩,具有一种异域风情,为西方读者广为接受。

三、结语三个译本预期功能和目的各有不同。

杨戴译本的读者群多是国内读者,因此他们在翻译《葬花吟》时多采用贴近原诗的直译手法,根植于中国文化,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传译;而霍译本的读者群多是西方读者,为了扫清读者的阅读理解障碍,霍克斯不拘泥于原文,跳脱出原文,领会原诗之情,以求神似,多是套用英诗范式,形成了优美灵活的英译本;许渊冲先生在中诗英译过程中践行“三美”原则,做到以诗译诗,因此得到的《葬花吟》英译本既忠实于原文意象,并尽量还原了原文的音美和形美。

因此,不考虑译者的翻译背景和目的,就片面地探讨各译本孰优孰劣是不可取的。

译者可以根据其翻译的预期目的,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

上述三个译本各具特色,在《红楼》译学中各领风骚,拥有各自的研究价值和启示。

参考文献:[1]李姝瑾.匠心独运两丛菊,译笔平分一脉秋—从功能目的论析《红楼梦》菊花诗二译本[J].红楼梦学刊,2008,(4):111-125.[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73-81.[3]王宏志.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4]刘肖杉.《红楼梦》中《葬花吟》两英译文比读与赏析[J].外语教学,2007, 28(5),91-94.[5]刘勰.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