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
1.掌握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
2.全面理解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重点难点】
重点:1.工业革命的过程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新课导读:
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革命的史实,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在我们的印象理,革命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可是二百多年前的英国却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革命,这场没有硝烟的和平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们称它为。
【自主学习】
1.1764年,英国的发明了手摇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2. 蒸汽时代:1782年,制成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了“_________”。
3.1814年,英国人________发明蒸汽机车“__________号”;
4.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使用蒸汽机的轮船“__________”。
5.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6、19世纪初,工业革命从英国向____、_____、______等国扩展。
【互动探究】
工业革命为什么率先从英国开始?
【随堂练习】
1.英国工业革命能顺利进行的前提是()
A.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
B.英国瓦特改进蒸汽机
C.英国资产阶级取得了国家大权
D.英国资源丰富,海外市场扩大
2.工业革命最早出现的工业部门是()
A. 冶金业
B.交通运输业
C.采矿业
D.棉纺织业
3.我们使用的许多家用电器的计算单位都是“瓦”,这是为了纪念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英国机械师瓦特。请问他的成就是()
A.发明了“蒸汽机”
B.改进蒸汽机
C.设计内燃机
D.发明汽车
4.人们将改良蒸汽机称为工业革命的“灵魂”,其主要原因是()
A.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B.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C.促进了交通运输业进行革命
D.为了工业部门的机器生产提供了强大动力
5.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主要表现在()
①西方资产阶级逐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③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④促进了先进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
6.促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是()
A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B瓦特发明“蒸汽机”
C瓦特改良“蒸气机” D史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
7.“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威力并不因此而减弱的变革。”恩格斯的这段话()
A肯定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地位 B赞扬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C谴责英国组织“反法同盟” D肯定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拓展延伸】
阅读材料:
(19世纪30.40年代)它使天空被烟雾笼罩,脸色苍白的人们匆匆穿行乌烟瘴气之中……但是,它控制着100万马力的蒸汽机,每年生产出200万码棉布……它生产的生铁占世界经济发达地区生铁总重量的一半以上,它为英国从世界各地带回2——3亿的红利和汇票。英国实际上已成了“世界工厂”?
(1)材料中的“它”指的是哪一事件?
(2)从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世界工厂”所依赖的主要动力机是什么?它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什么时代?
(3)“烟雾笼罩”“乌烟瘴气”说明“它”同时又带来了什么消极影响?
补充知识:
工业革命的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2.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
兴起。
3.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
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上:
①社会性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开始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使命,如:太平天国运动。
2、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近代化方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向西方学习,面对内外危机,洋务派进行了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学习只停留在技术层面。
4、外交方面:由闭关锁国开始走向被迫对外开放。
5、教育方面: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学校—京师同文馆,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