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辨析题第一章1.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错。
这句话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完全对立起来。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
这句话表明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形式中有客观容;主观差别有客观根源;主观特征有客观原型。
如果只承认主观作用,否认客观作用,那么将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承认客观作用,而否认主观作用,那么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论】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错。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即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
4.“狼孩”没有意识,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对。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对意识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5.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鬼神是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因而有关这类意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错。
首先,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其次,关于鬼神的意识有客观原型。
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白天所见所闻是客观实在,经过人脑整合、加工后成为主观映象,夜晚呈现于梦中。
7.联系构成运动对。
联系是事物部诸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动是事物或现象变化及变化的过程。
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换一个角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事物相互联系时,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说,联系构成运动。
马概辨析题
一、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答;错。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它的目标是解放全人类,具有阶级属性的。
因此,此命题错误2、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错。
因为适度原则讲的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不要冲破读得限制,而不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冲破度的限制。
3、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对。
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万事万物是发展的,我们的认识更要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提升,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认识事物的本质4、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答:错。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既是相互排斥的,但又是相互统一的5、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答:错。
现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使得在这种生产关系下将生产力更好的发展,但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
6、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因此,生产一件商品花费的时间越多价值就越大。
答:错。
首先,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其次,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平均的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而不是生产一件商品的时间决定的。
7、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真实的反应。
答:错。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是有待于接受实践的减查的,是感性的认识,不能够反应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8、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错。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应,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身的。
答:错。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应,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应。
10、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只有好处,绝无不良影响。
答:错。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首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拉大;其次,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进行;再次,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国际社会会出现不同的治理危机;最后,爆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风险增大。
马克思原理主观复习题(答案)
绪论一、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错误。
哲学仅仅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周遭的总纲领和大规律,规律就像定理公理一样,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只要按照时代环境巧妙的变化运用哲学,就可以继续发展,但就哲学的内核价值而言是不容触动的,否则,就是修改了哲学中的规律原则,导致框架的解构和重建。
2、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3、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的个人思想。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不只是马克思个人的思想。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常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常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常说的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几千所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三、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哪里?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原理作业
作业一、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求它的思想必须与时俱进,而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60年前,所以他们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2、意识就其形式而言是主观的,就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
3、人们做事之前先有目的、计划,而后有行动,所以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的。
4、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5、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二、简答题:1、为什么我们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为什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试用该原理分析建设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3、试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依据及其现实意义。
4、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三、论述题运用辩证否定原理,结合社会和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
一、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不对。
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2、意识就其形式而言是主观的,就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
正确,包含有不依赖于人的意思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形式为感觉知觉表象和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3、人们做事之前先有目的、计划,而后有行动,所以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的。
错误,①具体科学从各自的研究领域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譬如,天体演化的理论证明了宇宙中的天体是统一的;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证明了无机物和有机物是统一的;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证明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是统一的。
马克思辨析题简答题
1.商品的价值就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错)(教材P35)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劳动,前者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后者创造出商品的价值。
(错)(教材P36-37)有一定目的,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特定的实用价值的不同质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被称为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
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7.商品经济其实就是市场经济。
(错)(教材P33-34)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经济范畴。
它们的区别表现在它们的内涵不同。
它们的联系表现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程度。
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方式适应了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经济。
8.在信息经济社会中,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来和实现的。
(错)(教材P53-5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劳动价值论,劳动创造价值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在当代信息经济社会里,知识实际上是一种抽象劳动,所以归根结底,加之的增长还是要通过劳动来实现。
10.“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有两个源泉。
(错)(教材P37)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其中一个源泉,而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一个源泉。
二、问答题(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1.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有什么关系?(教材P34-38)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不是唯一的源泉,抽象劳动时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辨析题+论述
辨析题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2.既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是一脉相承的理论,因此,我们中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的所有论断和结论。
不正确。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一脉相承”,是指他们在基本立场、思想路线、基本原则、根本任务上的一致性,即: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都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其最本质特征是实践性,所以,我们在坚持基本立场、原则、方法不变的基础上,必然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对于某些个别过时的结论和论断必须抛弃,不要拘泥于它的所有论断和结论。
3.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错误。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无产阶级是大公无私的阶级,它最尊重科学最需要科学,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辨析题或者简答题
复习题一、辨析题或者简答题1、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
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二者是有区别。
2、“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答案要点]这句话是错的。
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是基础的。
但有了一定物质文明并不意味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3、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不准确。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5、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不应该得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的意识的结论。
首先,人工智能是通过物理的、生物的手段对思维的模拟,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和超过人的思维,但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仍是思维和实践的产物,模拟者不能替代被模拟者,对人类思维活动一般过程和共性的模拟并不能代替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
马哲辨析题及论述题
辨析题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任何范围内都具有绝对的意义。
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意识相对的。
(2)从认识论大范围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又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和物质互相联系。
2.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2)在实践中,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从而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和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满足自身的发展要求,这事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所以,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象性活动。
3.建筑楼房,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才能盖房,所以,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是意识决定物质。
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在建筑楼房之前所设计图纸,决不是人脑自生的。
它是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在对客观世界的合乎规律的把握基础上所产生的认识结果。
这正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表现;(3)题中观点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夸大为决定物质的东西,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
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是对立的发展观。
她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大战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5.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原理(马原)简答、辨析题
辨析: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答:错误。
(1分)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2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分)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
答:错。
(1分)此命题从正确前提出发,偷换了概念,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1)“真理是有用的”,是唯物主义真理观,因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分)(2)“有用的就是真理”,是唯心主义的实用主义真理论,因为有用即真理,把符合主观需要的东西看成真理的内容,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无关,把真理主观化了,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
(3分)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增加。
答:错误。
(1分)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多少;二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2分)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商品价值量不变。
(3分)4、工资是工人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错误。
(1分)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2分)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3分)5、社会意识都属于上层建筑。
答:错误。
(1分)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3分)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马原期末考试辨析题和论述题
一、辨析题第一章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P22答:此观点错误(2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3分)。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P2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此观点错误(2分)。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分)。
3、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P22错误(2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只有在这一问题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才是绝对的;与之相应,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反映论,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先验论(3分)3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P29-30正确(2分)。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实践来实现的(3分)。
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32正确(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性(3分)。
5、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P25答:(1)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由此得出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的结论则是错误的(2分).( 2)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它是一切变化的主体(3分)。
6、。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P28答:观点错误(2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只有反映者而没有被反映的对象是不能自行产生意识的(3分).7、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P45答:此观点错误(2分)。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1分),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分)。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题(辨析题.简答题)
绪论一、简答题:1、大学生该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
二、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个人的思想。
错。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斯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故本题叙述错误。
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建立社会主义。
错。
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并谈谈你的理由?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
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违背了这个要求,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辨析题1、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统⼀规律揭⽰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3)对⽴统⼀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线索;(4)建⽴在对⽴统⼀规律基础之上的⽭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法;(5)是否承认对⽴统⼀规律,是辩证法和形⽽上学两种世界观对⽴和⽃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主要表现在四个⽅⾯:第⼀,实践产⽣了认识的需要。
第⼆,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标准。
(3)总之,⼈的认识是从实践产⽣,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
(3)上层建筑的反作⽤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产⼒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关系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统⼀的关系。
⼀⽅⾯⼆者是统⼀的,它们是同⼀劳动过程的两个⽅⾯,并不是两种独⽴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
另⼀⽅⾯,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命性的统⼀?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命性的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述经典辨析题及答案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要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全面地论证了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同时它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世界观”,“新”就新在它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从所谓纯客观的角度去直观事物,也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而是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事物,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视角、新天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题目
A.绪论一、单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创造性2马克思的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A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 《神圣家族》 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D 《德意志意识形态》3.从1872年到 1904年这一革命和平发展时期,出现的机会主义主要是 ()A第二国际修正主义 B拉萨尔主义 C杜林的社会主义 D英国工联主义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根本上说是 ( )A为了政治权力而进行的 B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 C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进行的 D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5.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辩证法 D辩证方法6.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 )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7.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8.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克思 D威廉·配第9.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奠定了这样的基础()A剩余价值论 B劳动价值论 C再生产理论 D流通理论10.“真理多元论”的观点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机械论的观点二、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学说,因此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库。
答案要点: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因为,马克思主义提供给人们的只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指导原则,而不是适应一切时代永恒不变的结论公式;它揭示的是自然、社会、思维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不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它阐发的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最终转化为更高级社会形态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论述某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转化的具体过程。
所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它不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三、辨析说明题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正确。
①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②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③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即实践的规律。
⑤这一科学命题指明并论述了“物质实践决定观念”,说明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深刻揭露了旧历史观的根本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2. 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错误。
①社会发展从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的、前进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
这上上升性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②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
焉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前进方式。
③社会民展的曲折性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事物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周期性曲折。
社会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又回到自身,表现为一个发展周期。
如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再到新的无阶级社会,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巷道主义公有制等;另一类是以反复为特点的曲折,在社会发展中,由于新生事物在开始时是弱小的,当旧事物得势时,事物发展就会缓慢、停滞,甚至倒退,从而呈现出曲折性。
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着新生事物迟早要中用旧事物,使发展中的曲折性得到克服。
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形而上学的“循环论”“直线论”“悲观论”以及“一帆风顺”的幻想都是错误的。
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工按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来办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简答题和材料题
(一)辨析题(页1—页9)1、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错误。
①这一论断是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定而不是对所有哲学的规定。
②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哪一个学派都不能成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错误。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
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
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
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
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3、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错误。
①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这两大派别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
②一元论和二元论回答的是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它们不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这个命题掩盖了唯物主义何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从而也掩盖了二元论的不彻底性的唯心主义实质。
因而,该命题是错误的4、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1)这是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它抹杀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这个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2)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
(3)这一命题也是同语反复,没有揭示出不同存在的共同本质。
5、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任何范围内都具有绝对的意义。
错误。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2)从认识论大范围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又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和物质互相联系。
6、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马哲考试辨析题及论述题
第一部分辩证的唯物论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错误。
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
(1)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
(3)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
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阻碍哲学的发展。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答:错误。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10、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就是说,任何思想、意识都无例外地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
答:错误。
(1)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
而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反映,只会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意识,同错误的意识作斗争。
四、论述题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怎样的?答:两者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上的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科学概括和抽象。
它不仅适用于人们已经认识到的物质形态,而且适用于人们尚未认识而今后将被发现的物质形态;不仅适用于自然界,而且适用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
因而它是共性,具有绝对性。
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是指物体、物质结构及其具体属性,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发展和深化;它只适用于解释自然界,不适用于解释人类社会,因而它是个性,具有相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Ch1答:正确。
(4分)因为观念即意识,意识是物质在人的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5分);所谓能动的反映,就是有目的、有选择和有创造性的反映,(2分)因而是受意识主体的主体因素影响和“改造过的”反映。
(1分)1.归根到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正确。
(4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共同决定的。
(6分)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事物,必须能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使主观认识见之于客观实际,才能够检验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只有实践才能使主观认识见之于客观实际。
(4分)其次,能够充当检验真理的终极标准的事物,必须对所有的认识和实践主体来说都既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即对任何认识和实践主体来说都具有同样的规律性要求)、又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可观察性),其检验结果才可能客观、公认。
只有实践才既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又具有直接现实性。
(4分)所以,只有实践才具备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最终标准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因而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最终)标准。
(2分)1.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所有垫付资本的产物和增加值。
Ch4答:此观点错误。
因为,所谓剩余价值,即雇佣劳动力的劳动创造出来的高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劳动中的剩余劳动的产物。
资本家所垫付的资本实际上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两部分,只有可变资本即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才会因为雇佣劳动力的剩余劳动而创造出剩余价值。
所以不能说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所垫付资本的产物和增加值。
2.经济全球化既有其积极后果,也可能有其消极后果。
Ch5答:正确。
经济全球化的人类社会历史后果具有双重性,它既可能给人类社会历史带来积极的后果,即促进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也可能给人类社会了出差带来消极后果,即妨碍或甚至贻害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进步。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究竟给人类带来的是积极后果还是消极后果,取决于人们能否正确认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3.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
Ch6答:正确。
所谓人的自由发展,即摆脱了旧式分工对人的束缚和强制、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和人对“物的依赖性”、由人根据自己的才能和爱好来实现的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人在德、智、体、美、能等各方面协调发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因为:从精神实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关于现代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而所谓人类解放,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4. 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
Ch4答:正确。
因为:不同商品的价值本质上都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即无差别的社会必要劳动,所以,不同商品的价值并无质的不同;所谓商品的价值的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时间,而不同的商品其各自中所凝结着的这种劳动时间确实有可能互不相同,所以不同商品的价值可能有量上的不同。
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
Ch6答:正确。
因为,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第二,社会主义这种史无前例的新生事物的发展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参考;第三,面临资本主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需要有一个逐步探索和正确认识的过程。
简答题:1.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h1答:因为:所谓矛盾,即是事物内部不同因素之间或不同事物彼此之间既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状况。
(3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使矛盾双方各自都不可能始终停留在原有状态、都必然因为受到来自对方的影响和作用而发生运动变化,从而必然导致由矛盾双方构成的事物本身发生运动变化。
(7分)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答:所谓实践,即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能动地探索、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社会性活动。
(“实践”定义,2分)一个真实的实践活动包含着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工具三个构成方面。
(实践的基本构成因素,2分)实践具有物质性、能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属性,2分)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
(2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决定认识。
因为: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3分)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分)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3分)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分)1.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ch3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归根到底受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所具有的在某些具体情况下不完全受社会存在决定的一面。
其主要表现有: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又称不同步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社会意识自身发展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且能动的反作用。
其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ch6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 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Ch5答:一方面,资本主义具有其以前的社会制度无可比拟的巨大历史进步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使资本主义最终必然将被社会主义所替代。
论述题:1.试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h1答: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时时有、处处有,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统一体; 其二是指矛盾的共性,即不同矛盾之间的共同性。
所谓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矛盾或矛盾的不同方面彼此之间的相互不同性、差异性。
(3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不可混淆,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其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体现着共性。
(10分)上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5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在现实认识和实践中,只有认真坚持按这一原理办事,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可能导致失败。
(7分)例如,……。
(恰当举例说明上述重要实际意义,5分)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正确对待领袖人物的看法。
Ch3答:所谓人民群众,即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但却未在史书上留下其个人印记的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人们。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这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决定性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决定性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同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受一定主客观条件制约的。
所谓领袖人物,即占社会人口的极少数、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特别重大的个人贡献、因而在史书上留下了个人印记的人们。
对于领袖人物,一方面必须承认他们个人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具有重大作用,他们往往比一般群众站得高、看得远,具有非凡的知识、思想能力和才干,在重大社会历史活动中发挥着领导和组织作用;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领袖人物也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其个人的重大历史作用是以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基础的。
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领袖人物就将一事无成。
所以,我们应当注意把充分发挥领袖人物的重大历史作用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力是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统一起来。
例如,。
2.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Ch3答: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厂发展状况的规律,又叫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生产力决定上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于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向适应的时候,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因此,为了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的原理,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坚持和实践这一原理,按照这一原理办事,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否则,就可能使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乃至归于失败。
因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离不开社会主义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料的高度丰富和发展,而这些生活资料的高度丰富和发展,归根到底都有赖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必须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的原理。
所以说,坚持这一原理对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例如,。
(举正反两方面实例来说)1.谈谈你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与实质的理解与看法。
Ch5答:所谓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化,资本占有权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发生变化,资本家采取了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在促使工人自觉服从资本家意志的同时,一定程度地改善了工人的生活状况和在生产中的地位;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表现方式的变化;国家行政机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呈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的政治影响日益扩大。
造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其中,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另外,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所产生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等等,也都是促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不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