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教学实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明理学课堂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及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理解思想家主要观点,认识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注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学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提高自身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

难点:宋明理学的评价。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课件:春秋至汉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和所学,归纳儒学地位的变化。

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秦朝受到焚书坑儒的打击,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思想。

一、理学的概念和代表人物

教师展示图片及文字材料: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师:第一,理学本质上说就是儒学,它一方面以儒学为基础,一方面是对儒学的发展。第二,理学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师:根据图片思考,理学有哪些派别?其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

生:宋明理学主要有两个派别,分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有陆九渊和王阳明。

1.概念:

2.派别及代表人物

为什么还会要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呢?我们来探究理学产生的背景。

展示课件:探究问题:理学产生的背景。

图1 河南洛阳白马寺图2 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

师:我们先来看这两幅图片。图1是白马寺,它说明了什么现象?

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师:图2是道教名山。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由神仙方术结合了道家思想逐渐形成。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都是在什么时期呢?

生:东汉。

师:自东汉末年开始,中国社会就一直处于动荡和分裂的环境之中,随后就有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动荡。而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佛教和道教的流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接着看材料。

材料一:“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流传开来。

师:大家都信宗教了,这会对儒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师:看来理学产生的第一个背景,我们已经找到了。

3.儒学产生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广泛流传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板书)

过渡:展示课件:

《三教图》(明o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

的社会思潮。

师:请大家看这幅图,到了李唐王朝时期,虽然国家统一,但由于统治大力提倡崇道、信佛、尊儒的政策,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怎样的思潮?

生:“三教合一”。

师: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下,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当然三者是相互吸收的。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展示材料:

材料:古代中国所有的王朝,都是曾经借助一系列的仪式来确立自身的合法性,这叫“奉天承运”。宋初,在经历五代纷乱,权威失控,又看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斧声烛影,人们又如何确信这是一个拥有合理性合法的政府呢?所以不仅要采用一系列的礼仪,更需要一系列的思想文化策略。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师:通过这段材料,我们还会发现理学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什么?

生:维护统治的需要。

(3)历经社会动荡、北宋统治者需要重建伦理纲常来维护统治

二、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展示材料:

材料一:“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朱子

师:材料中的“生物之本也”告诉了我们理学的第一个观点是什么?

生:理是万物的本源。

师:这个“理”是什么?按照朱熹的意思,是“形而上之道”也。我们可以理解为:每个具体物体之上的共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万物的根本。按照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种观点属于什么哲学类型?

生:唯心主义。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

师:这个仁义礼智和君臣父子是先秦儒家强调的人之伦理,那朱熹在强调什么也是天理?

生:人的伦理道德。

师:那么,当人的欲望和伦理道德相违背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呢?

生:存天理,灭人欲。

师: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理学在人的伦理道德和欲望之间,很明显地看重什么?

师:我们能否看出理学中包含了佛教的思想呢?

生:能。因为佛教强调六根清净,克制七情六欲。

师:很好。同样,强调伦理道德,社会秩序也符合了谁的需要?

生:统治者。

师:很好。通过这些材料和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理学再次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继续处于东方不败的地位。所以,到了南宋以后,理学再次被称为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依据,甚至影响到了海外。

师:那么,理学家认为如何才能很好的克制欲望呢?

展示材料:

材料三:“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师:这里的“格”,就是探究的意思,“格物”,就是探究物体。为什么要来“格物”呢?

生:获得道理。

师:对。这就是理学的另一个内容,叫“格物致知”。那么,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应不应该这么做?比如做化学实验,为什么会出现白色沉淀,要不要钻研?

生:需要。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当时的理学家们看重的是什么?

生:伦理道德。

师:那理学家们格物就不注重科学了,而是直奔哪去了?

师:这叫“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那么,如果这种思想得到推崇,会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生:阻碍作用。

师:到现在我们可以解释了:为什么明清时期中国的科学发展落后于世界。

理学的主要内容:

1.“天理”是万物本源

2.人的伦理道德也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

3.“格物致知”

影响:理学再次被称为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称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依据,甚至影响到了海外。

三、“心学”的主要内容

师:“心学”的集大成者是明朝的王阳明,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他的一则小故事。

展示材料(小故事1):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觉得是什么对万事万物的存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生:“心”。

师:对。这就是“心学”的核心思想,叫“心外无物”。

师:这也是典型的什么哲学?

生:唯心主义。

师:心学明显的是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我们再来看一个小故事。

展示材料(小故事2):

为了格物致知,王阳明曾经一连七天静坐在他办的书院里观察竹子,想悟出竹子的道理。他废寝忘食、目不转睛地看着、想着,一直坐得支撑不住,病倒了,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

材料:“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

师:由于王阳明“格物”的失败,于是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师:王阳明认为人的道德天生就自带的,没必要格物,格自己就成。这就是“心学”的又一个思想“反省内心,以致良知”。

当然,王阳明的心学不仅仅是吸收禅宗的思想,更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那么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呢?请大家阅读教材内容思考。

生:明朝中叶,社会动荡,世风日下。

师:王阳明认为这时人心所坏,想要反省人心,以达到什么目的呢?

生:维护社会秩序。

师:那这又符合谁的需要?

生:统治者。

师:结果怎么样?

生:被大力推崇。

师:很好。

心学的内容

1.“心外无物”

2.“反省内心,致良知”

心学的影响: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也被奉为官方思想。

师:我们把这两种思想放在一起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之处。(见课件略)

过渡: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心学”“理学”的相同之处都是要求人们克制欲望,遵从伦理道德。我们现在就围绕这个话题来辩证地看待理学。

首先,克制欲望去遵从伦理道德会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展示材料: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三寸金莲、残忍的童年

材料一: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材料二:“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师:看完这些图片和文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讨论后回答):由于理学大力提倡伦理纲常,对中国妇女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摧残。

师:很好。我们知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些传统的伦理。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理学逐渐嵌入人们的骨髓,压制了人们正常的欲望,使中国社会失去活力。这正是我们今天提倡人性化的社会所不能接受的。

但是,在理学的影响下,人们的气节、品性也得到一定的熏陶。我们来看一下。

展示材料:

材料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材料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材料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师: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高尚的品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总结,如何正确认识理学。

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师:对待宋明理学,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生: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