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5)“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臣本布衣。(《出师表》)

2.被动句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有罪受罚,又焉移之?(《左传·哀公六年》)

这种句子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施动者则未能引出。如果需引进施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用“为”引进施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示被动。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为……,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

里,“为”的行为施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施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但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3.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略。

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蒙后省略。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③对话中省略。

如: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良日:“(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中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用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①承上文调语省略。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②蒙下文谓语省略。

如: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③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廉颇蔺相如列传》)

(3)省略宾语

文言义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实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做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起。(《廉颇蔺相如列传》)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为状语后置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①省略介词“于”。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②省略介词“以”。

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

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