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导学案第17课

合集下载

17《孤独之旅》(导学案)(学生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17《孤独之旅》(导学案)(学生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17《孤独之旅》导学案1.过细节分析,说出形象特点。

2.能概括环境特点并能说出其作用。

3.会鉴赏优美语言,能体会出成长的意义。

2课时1.结合时代背景,试着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旨。

结合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旨。

1.查找资料:关于作者鲁迅的生平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途径查找。

2.圈点批注: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圈点生字词,思考本文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3.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个人对课文的理解与全班同学分享,解决彼此的疑问。

同时也可以相互之间出题目相互考察。

4.质疑探究:对小组内仍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全班进行探究,或请教老师,或查找资料。

5.达标测试:完成《学习与检测》的相关练习,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1.自读课文我把课文读了()遍,读通了课文。

我能概括出这个故事的梗概。

2.查阅资料①曹文轩,当代家,家。

江苏盐城人,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②本课节选自曹文轩的小说《》。

《草房子》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说”。

它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和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经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学习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3.查一查写一写,生字词读两遍,不出示答案找同学读,然后再读两遍,写一遍。

嬉.闹()稠.密()雍.()掺.杂()胆怯.()撅.断()空旷.()觅.食()撩.逗()炊.烟()戳.破()旧茬.()镰.刀()驱.除()逃窜.()4.查一查,记一记。

17课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17课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17课《奇妙的克隆》导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

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 1936年获哲学博士。

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

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

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2、关于克隆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

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

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

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

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繁衍()囊胚期()蟾蜍()蝌蚪()鄞县()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孵化()二、快速阅读,感知课文:(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2)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吗?(3)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4)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2)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3)、“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5)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6)文章最后一段。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导学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导学案
4.前秦:4世纪后期,氐族_苻坚_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_黄河流域_。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进行改革,厉行法治,提倡儒学。
【互助探究生成能力】
任务二:【小组探究】
阅读课本“西晋的建立”的内容,包括材料研读,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西晋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西晋统一全国的时间?
答:266年,_司马炎_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_洛阳_为都,史称西晋。
★问题3.西晋初年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的弊端及最终酿成了什么祸端?
答:(1)措施:分封制(大封同姓诸侯王)
(2)这些措施的弊端:诸侯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3)最终酿成的祸端:“八王之乱”。
★问题4.八王之乱的影响是什么?
答:背景:①大封同姓诸侯王;②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③西晋的暴政激起內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内迁路线: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内迁后生活状况:阅读课本第88页“相关史实”
内迁后结果:西晋时,山西、陕西內迁的各族人口,已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课堂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二、八王之乱
1.背景:①_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②晋惠帝统治腐朽。
2.概况: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_中央_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地点:八王之乱主要在_洛阳_一带展开。
4.影晌:①西晋从此衰落。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_人口迁徙_高潮。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七课导学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七课导学案
B.使机器生产完全取代了手工操作
C.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缩短
D.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3.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原子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直接结果
B.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C.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
D.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分工越来越细,联系越来越密切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一、老师点拨,释疑解惑。
1、自主学习点拨: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并加以讲解;对各学习小组总结的知识网络结构进行重审,并进行表扬肯定。
2、探讨学习点拨:在学生展示交流成果后,老师对学生的探讨结论进行点拨评价,肯定学生得出的有价值的成果,同时还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正确的思路和观点。
2、全班归纳总结探讨成果。
学习小组组长展示本学习小组的探讨成果后,全班学生再次进行讨论交流,有班长总结整理讨论结果。
归纳总结
【点拨升华】
(10分钟)
【自主学习反馈纠错释疑】略
【师生交流、探讨点拨】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地点:美国。发生的领域: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核心:电子计算机。标志:信息时代。科技成果:互联网、宇宙飞船(宇宙卫星)、克隆技术。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
A航天技术B电子计算机C原子能技术D生物工程
4.生物工程是在下列哪几个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①分子生物学②遗传学③细胞学④微生物学
A.②③④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无答案)
达标检测
拓展延伸
1.“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材料中“遭到挫折”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反“围剿”B第二次反“围剿”C第三次反“围剿”D第五次反“围剿”
4、红军胜利会师
(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与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
三.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A、①②④⑥③⑤ B、①②⑤③④⑥ C、②①④⑥⑤③ D、①③④②⑥⑤
7.“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B.巧渡金沙江
C.吴起镇会师 D.四渡赤水河
8.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自主预习
知识梳理
一、原因:
1933年秋,调集50万军队,对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 ”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进行。
二、概况:
1.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
2、转折点---遵义会议
(1).内容: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和“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第17课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 导学案

第17课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  导学案

第17课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导学案点击新目标1、记住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理解这些科技、史学巨著在各自学术领域的地位与价值。

3、通过对李时珍、宋应星、司马光的学习,培养学生勤奋钻研、敢于创新的精神。

衔接旧知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在长城上传递。

请问:1、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是秦长城还是明长城?2、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情景创设]播放周杰伦的《本草纲目》一段。

设问: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名叫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其实周杰伦的这首歌的歌名是以我国古代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而命名的。

设问:那么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有何价值?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7课:《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从中去寻找答案吧。

课前小热身请同学们完成表格,从作者、朝代、巨著名称、内容、类型、价值等几个方面归纳比较。

课堂进行时[新课教学]1、议一议①《本草纲目》有何特点?②李时珍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医药学家?③他有哪些品德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总结。

2、想一想我们在中国古代史的上册中还讲到了哪些医药学著作及人物?3、说一说①被欧洲学者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什么书?②为什么这样评论他?③宋应星为何能写成这部科学经典著作?教师解释“天工”、“开物”4、比一比①史学界把司马光同司马迁并称为中国古代史学界的“二司马”,由他们编著的两部书称作“史学双璧”。

由学生讲有关司马光的故事。

②比较《史记》与《资治通鉴》,完成表格[课堂小结]学生朗读表格内容并记忆课堂大练兵l.李时珍是明代的( )A.军事家B.医药学家C.政治家D.文学家2.宋应星是明朝末年杰出的( )A.军事家B.科学家C.外交家D.文学家3.《本草纲目》编成于( )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4.《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A.宋应星B.李时珍C.司马光D.李春5.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C《资治通鉴》D《天工开物》6.“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

第17课《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导学案

第17课《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导学案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导学案开发区实验中学夏晓燕王军贾桂梅▶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的不同。

2.能大胆想象未来的学习生活还有可能是什么样的。

▶教学重难点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的不同。

▶教学策略1.默读教学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认清每个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阅读理解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搜寻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进行深入思考。

3.语言运用学完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未来的学习生活还有可能是什么样的?▶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读题质疑1.谈话导入。

(1)展开想象: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社会面貌日新月异。

我们想象一下,未来的学校会是什么样的呢?(2)引入课题:同学们的想象丰富而奇特,而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笔下未来的学校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2.读题质疑。

读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预设:“他们”是谁?“那时候”是什么时候?怎样“有趣”呢?)【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开门见山,启发学生想象未来的学校,由熟悉的话题引入,令学生兴趣盎然。

接着读题目,引导学生质疑。

板块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说一说:怎样提高默读的速度?2 .归纳提示:不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个别字词的识记上,应侧重于对内容的理解;尽量不回视,多扫视;适当圈点勾画重点词语和句子,保证阅读效果等。

3.快速默读,说说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提炼默读的方法,并运用阅读小技巧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既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又为后面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板块三自主阅读,比较不同1.探究不同,感知环境。

(1)提出问题:《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一课中,“他们”指的是谁,“那时候”又是什么时候?(2)学生明确:“他们”就是玛琪的爷爷的爷爷那一代人,“那时候”是几个世纪以前。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导学案(有答案)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导学案(有答案)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掌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的原因和意义2.知道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的史实3.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学习重点】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学习难点】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______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__________,恢复中国安理会_______________的席位。

2.20世纪年代初,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1)1971年,_________秘密访问中国。

(2)1972年,_________访华,会见了_________,并与________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并发表了《_____________》。

(3)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5.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6.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的外交布局。

7.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稳定与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归纳中美关系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三、练习巩固1.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B.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及友好合作C.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D.中国的国际威望的进一步提高2.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采取的政策有()①封锁②禁运③包围④威胁⑤武装进攻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3. 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①中国重返联合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建交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下图中两位巨人的握手标志着“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第17课《孤独之旅》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7课《孤独之旅》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7* 孤独之旅学习目标1.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3. 理解孤独是成长历程中的必然和必需,学会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 作者作品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2.写作背景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行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悲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

可是一次意外事故降临了,他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3.知识链接《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

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小说是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陆鹤、纸月等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苦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掌握基础知识】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并规范书写。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ɡ)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ǐ yǔ)觅.食(mì) 撩.逗(liáo)2.词语解释。

厚实①丰富;富裕。

②宽厚结实。

③(学问等)深厚扎实。

④厚。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②失意的样子。

驱除赶走;除掉。

乖巧①机灵。

②(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初步感知文本】1. 速读课文,用自已的话概括小说内容。

答案:人物(主人公):杜小康;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故事情节:开端:杜小康被迫辍学,随父放鸭发展:(2-27):杜小康赶赴芦荡,面对孤独高潮:(28-48):杜小康经受风雨,挑战孤独结局:(49-52):杜小康风雨之后,战胜孤独概括: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7课时《线段、角的对称性(3)》导学案

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7课时《线段、角的对称性(3)》导学案

第17课时第2章第4节线段、角的对称性(3)[学习目标]1、让学生经历角的折叠过程探索角的对称性,发现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点在一个角的平分线上的方法;2、使学生会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3、培养学生实践探索的科学习惯。

[学习过程]活动一画一画,折一折,证一证1.什么叫角的平分线?2.怎样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3. 在一张薄纸上任意画一个角(∠AOB ),折纸,使两边OA、OB重合,你发现折痕与∠AOB有什么关系?结论:4. 把∠AOB,沿着它的角平分线OC所在直线对折,射线OA、OB能够完全重合吗?5.任意画∠AOB,做出它的角平分线OC,在OC上任取一点P,过P画OA、OB的垂线PD、PE. PD、PE相等吗?证明你的结论。

结论:角是轴对称图形,是其对称轴。

角平分线性质定理(文字表述):几何符号:∵∴活动二角平分线性质定理逆定理问题 1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有类似的特征吗?你有什么猜想?问题2 证明问题1中你的猜想。

结论(文字表述):几何符号: ∵∴活动三 如果点到角的两边距离不等,这个点会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吗?为什么?活动四 你学会了吗?例1 如图,射线OP 在∠AOB 内部,点C 、G 在射线OP 上,CF ⊥OB, CE ⊥OA, GM ⊥OB, GN ⊥OA,,垂足分别为F 、E 、M 、N ,且CF=CE.你有 几种方法证明GM=GN ?[检测反馈]一、填空题1.如图,OC 是∠A O B 的平分线,点P 在OC 上,PD ⊥OA , PE ⊥OB ,垂足分别是D 、E ,PD =4cm ,则PE =__________cm .2.如图,在△ABC 中,∠C =90°,AD 平分∠BAC 交BC 于D ,点D 到AB 的距离为5cm ,则CD =_____cm .3.如图,在△ABC 中,∠C =90°,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AC =15cm ,且CD ∶AD =2∶3,则点D 到AB 的距离为_________. 第1题 第2题 第3题D C BAP O DEC BA CD B AABCDE二、选择题1.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 A. 两条相交直线 B. 线段C.有公共端点的两条相等线段D.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相等线段 2.如图,OP 平分∠AOB ,PA ⊥OA ,PB ⊥OB ,垂足分别为A ,B .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A .PA=PB B .PO 平分∠APBC .OA=OBD .AB 垂直平分OP三、解答题:如图,AD 平分BAC ,∠C=90°,DE⊥AB,那么(1)DE 和DC 相等吗?为什么?(2)AE 和AC 相等吗?为什么?【巩固提升】一、填空题: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距离相等.2.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 ( ) A.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B.三条中线的交点C.三条高的交点D.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2.如图,在△ABC 中,∠C=90°,AD 平分∠BAC ,DE ⊥AB 于E ,则下列结论:①AD 平分∠CDE ;②∠BAC=∠BDE ;③DE 平分∠ADB ;④BE+AC=AB ,其中正确的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1个三、解答题1.已知:在ΔABC 中,D 是BC 上一点,DF ⊥AB 于E,DE ⊥AC 于F,且DE=DF. 线段AD 与EF 有何关系?并说明理由.2.利用网格作图:(1)在BC 上找一点P ,使P 到AB 、AC 的距离相等; (2)在射线AP 上找一点Q ,使QB=QC 。

七上历史第17课导学案

七上历史第17课导学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导学案课型:必修课备课人:周三娟宋建莹审核组:七年级历史组总19课时第17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五胡十六国、前秦南伐、淝水之战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2、过程与方法:讨论法、对比法、填图法、填表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的只能是灾难,政权的频繁更替是战争的恶劣后果之一。

要树立反侵略战争、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观念。

树立各民族平等互助,使我们的祖国共同发展繁荣。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难点:淝水之战。

三、【课时】1课时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什么是“胡”?什么时期以后,我国历史进入民族大交融时期?2、什么是“五胡”?3、什么是“五胡十六国”?他们之间关系?4、后赵是哪个民族的谁建立的?他如何改革?5、高坐的胡床和椅、凳取代汉族原有坐具是在什么时候?6、前秦是哪个民族的谁建立的?他如何改革?7、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方、结果、原因、影响、典故?8、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都城?如何改革?9、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重点?作用?10、什么是“北朝”?【合作交流】(交流成果,方法和问题,兵教兵)【质疑探究】1、列举统一北方的政权?2、与十六国并立的南方政权是哪一个政权?3、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4、结合实例分析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作用。

5、寻找我们自身所带有的民族融合的特征。

6、对于本课,你还有什么问题?勇敢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填图】南北朝的并立。

【班级展示】(展示成果,善于发现,勇于质疑)【测评反馈】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三国中的魏国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A、长安B、洛阳C、许D、殷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李悝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A、氐B、鲜卑C、汉族D、匈奴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最主要原因是()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影响D.学习和接受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6<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A匈奴语B汉语C鲜卑语D胡语7前秦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匈奴B.鲜卑C.羯D.氐6、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学科导学案
学校八年级下册(编号017)
学生班级 _______ 学号________ 小组 _______ 姓名_________
请回答:
(1)你认为这些成就入选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2)我们青少年应如何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浪潮?
三、趣味实践
假如袁隆平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你能代他写一段颁奖词吗?
【反思质疑】
成功收获:
知识缺陷:
学法反思:
激励计划:
第17课科技成就(一)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新中国能取得伟大的科技成就原因在于:新中国的成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国科学家高度的爱国热情和无私奉献;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安全威胁迫使我们加快科技发展的脚步。

2、袁隆平等科学家身上的崇高的使命感,高度的爱国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三、趣味实践
袁隆平,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他成功培育出“东方魔稻”籼型杂交水稻。

他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家常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17课 画影子(导学案)2022-2023学年美术二年级下册 人美版

第17课 画影子(导学案)2022-2023学年美术二年级下册 人美版

第17课画影子(导学案)内容简介本课将讲解影子的绘画技法和表现方法,介绍影子对画面感染和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合理运用影子进行构图和画面设计。

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基本原理和绘画方法。

2.掌握影子对画面表现的作用和运用。

3.提高构图和画面设计能力,并能合理运用影子进行构图。

学习重点1.影子的绘画方法和表现技法。

2.影子在画面表现中的重要作用和运用。

3.如何合理运用影子进行构图和画面设计。

学习难点1.应用影子进行画面设计的能力。

2.影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和特征。

学习内容影子的绘画方法和表现技法影子是指物体挡住光线而产生的阴影部分,是绘画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影子的画法应尽量接近真实物体的形状和姿态。

影子的绘画方法有以下几种:1.静物影子的画法:在素描或拷贝中,将描出的物体和影子用粗线和细线区别开来,影子的重度和轻度要有个明显的划分。

2.环境影子的画法:在画有自然环境的画面中,可运用块状法、点状法和遮蔽法等方法描出影子。

3.人物身体的影子:在绘画人物,要注意人物身体或是头发产生的阴影,要运用套笔法描出影子。

影子在画面表现中的重要作用和运用影子在画面表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深度感,还能引导观众的视线,创造出独特的情感表达。

影子的运用需要注意:1.与主体的关系:影子应该与主体之间产生一种有机联系,以便营造出和谐、统一的意象。

2.厚薄轻重:要考虑到光线的方向和强度,来体现影子的厚薄轻重,以更逼真地表现出影子的特征。

3.形状和颜色:根据不同场景和情况,影子的形状和颜色会有所不同。

需要结合情境,创造出最适合的影子表现。

如何合理运用影子进行构图和画面设计影子不仅可以作为细节描绘,还可以作为构图和画面设计的主要元素。

下面是一些影子的构图技巧:1.以影子为主体:通过合理设计和构图,将主体的影子作为画面的主要元素,同时在影子中加入趣味性和情感表达。

2.以影子为辅助:在描绘画中的其他元素时,利用影子来协调画面结构和增加画面立体感,让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和有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下列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
A张衡B蔡伦C张仲景D华佗
3、下列人物中同出一个时代的是:①张仲景②华佗③张衡④蔡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
A.少林寺B.白马寺C.法门寺D.大慈恩寺
5.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A.《春秋》B.《左传》C.《史记》D.《汉书》
定边六中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年--月--日星期---编号:备课组教研组长签字:
历史组
高阳
高阳
自主学习
1、佛教起源于什么地方?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2、佛教为什么会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3、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那么道教对中国文化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兴起
二、王充和《论衡》
三、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写《史记》2.《史记》的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兵马俑的艺术成就2.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



思)Βιβλιοθήκη 2.道教的创始人()教主()教义()
3.王充的作品()内容()
4.史记的作者()体裁(主要记述的是到()的历史。
5.秦兵马俑发现地()地位是()
课前让学生查阅书本完成,
培养自学习惯




请同学说说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课堂巩固
1、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价的是哪部书?
A、《史记》B、《九章算术》C《伤寒杂病论》D《论衡》
1.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其原因是多方面,那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究竟有哪些原因?他是如何写成历史巨著《史记》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宗教在我国古代盛行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说吗?
3、结合你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认识。
策略方法
课前自测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分析讲解课堂检测




1.佛教的起源( )传入时间()教义(
给学生10分钟时间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这些问题。重点问题教师给予概括讲解与点拨。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组织概括能力(教师给以重点讲析)
课题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学习
目标
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6.下列关于道教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其形成于东汉末年②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③它影响着我国古代民俗④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化学和医学的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7.下列关于佛教说法正确的有()
①佛教起源于古印度②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③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白马寺④对我国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以及节日习俗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2、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说明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
3、了解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俑。通过有关图片资料让学生想象秦始皇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威武雄姿,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对雕塑艺术的鉴赏能力。
合作探究
规则:请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难题,然后就要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答题最出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