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x中学的xx老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给大家进行一节高中语文说课,我选择的是《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利用21世纪航天技术,前往月球上的一个岩浆区。

在那里,作者不仅看到了美景,还为人类的进步感到骄傲。

通过描写月球上的情景,文章探讨了人类的科技进步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词组;通过阅读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和评价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行文结构。

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月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提问:“你们对月球了解多少?你们希望有一天能去月球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想象。

2. 预习导入(10分钟)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需要对一些重点词汇和词组有所了解。

我将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预习,并填写一个预习表格。

在小组讨论后,我将抽查几个小组进行表格答案的分享,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

3. 理解阅读(35分钟)通过整体阅读、细读和理解,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和细节。

(1)整体阅读:要求学生在静默阅读课文后,回答几个整体理解的问题。

(2)细读:学生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阅读,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

我将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来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

(3)理解:通过阅读和讲解,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行文结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

4.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航天科技和未来科技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并开展一些相关的讨论活动,增加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思考。

5. 归纳总结(5分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重点词汇和词组,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文章的特点和优点。

高中语文 4.10《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0《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说教材及教学设想《别了,"不列颠尼亚"》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3、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二、说教学流程(一)导入(背景)(投影显示或播放香港回归视频)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

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作家作品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新华社记者。

(三)整体感知1、课文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学生可在阅读后归纳各段大意。

再以标题解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别了"的深层涵义。

1997年7月1日凌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新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新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新闻单元的第一篇。

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

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

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

还有它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及本文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 体会课文“现实场景与历史事实的交叉”这一写作特点,学习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 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

2. 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

教学重点:1.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的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说教法教法: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因此,这一堂课,我会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课文特点
本文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 选中荣获一等奖。学习本文,一是有助于新闻知识的
梳理与掌握,二是能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
自豪感。
05
03 说教学目标 及重难点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 掌握新闻各个结构部分的 基本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
掌握新闻中运用现实场景和背景资料 相融合。
的意识。同时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明确新闻事实与背
景材料完美融合的写法。此环节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完成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文化传承与理解
20
探究二
合作探究(重点)
1、教师点拨新闻的“零点原则” 2、学生讨论,筛选文中作者的主观评价, 讨论新闻中主观评价的作用。 (此部分由课堂时间决定,不必面面俱到)
难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 有用信息的能力。
重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 豪感。
06
04 说教学方法
朗诵法 点拨法
说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发法 交流讨论法
从读中学、问中学、动 中学、练中学来达到乐 学、会学、善学、志学 的目的,以便更好的提 高和巩固自身的能力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7
06 说板书设计
说板书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对比 细节
19
谢谢聆听
“ 不 列 颠 尼 亚”
主体
(2—10 段 )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结尾 (第11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我 利用思维导图来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培养 速读短新闻、筛选出 有用信息的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说课稿(第四单元)——《别了,不列颠尼亚》

高一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说课稿(第四单元)——《别了,不列颠尼亚》

高一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说课稿(第四单元)——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说课稿,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是号,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 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课型:新授课课时: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1课时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具:1.香港回归影音资料.2.课件重点:1.新闻知识的掌握2.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车时,经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且不说法律上是否合乎规范,他们的确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毛泽东同志的.邓小平.江泽民……今年8月22号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那段历史.(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5分钟)二.研讨过程1、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2、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4、大家交流新闻稿5、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2019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6、出示思考问题:(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结构中的标题等角度)(2)?我们学习新闻的意义何在?(联系我们生活的时代特点)(3)?我们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所得所感)分组讨论问题,7各组交流,达成共识:(1)共识:形式好:标题好,主体好/内容好:分析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的结合(通过分析自然的明确新闻本身的内容)(2)共识: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媒体已经成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个途径,提取重要信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国内外大事(3)共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香港回归为我们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为澳门回归提供了好的借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收回香港,我们国力增强了/华夏子孙盼望祖国的大统一,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家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应该把握现在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固阳一中陈婕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以及新课标中对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和学习新闻通讯写作的特点,学习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从而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收集香港回归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重点在于:1、了解和学习新闻通讯写作的特点。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难点在于: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作者新闻场景与历史材料结合起来读写法。

四、教法和学法教法:1、阅读法; 2、提问法(一)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

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

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

这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概括能力。

(二)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

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在本节课中,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一)讨论法: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依据:成功的板书设计要求艺术、直观、揭示 中心、突出重点、思路清晰,突出了语文学科 的特点。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该板书主要特点: ①直观、简洁 ②思路清晰。 ③重难点突出。
板书设计:
概念
新 闻 结构 广义 狭义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现实与历史交叉 今昔对比 细节描写
写作 特色
谢谢观看!
(七)说拓展训练和作业(2分钟)
根据学以至用的原则,我要布置的作业是 让学生回去写一篇关于澳门回归的新闻特写, 500字左右。希望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课堂所学 知识,让所学知识最终回归于实践。
依据:
①毛泽东:“学习目的全在于运用。” ②《新课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
2、板书设计 及其依据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一)总体目标及其理由
1、教学目标 依据: 新课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 性的统一。在教学中,我计划重点达到以下教学 目标:
①知识教学目标:了解新闻的知识 ;品味文章中的 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②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独 立发现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 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语文的学习和训 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而且对于 新闻这种文体比较熟悉。 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鉴赏缺乏探究 意识,阅读过程大多表面化,肤浅化。因 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思考 与探究的能力。
(三)说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中心 2、设问和引导 3、讨论交流与合作 4、自主探究 5、因材施教
以教材为基础,延伸阅读与之相关的资 料,学生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拓宽了知 识面,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可以根 据个人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高中语文 《别了,不列颠》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别了,不列颠》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一、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新闻写作为主。

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2、学习新闻写作3、培养学的爱国主义精神由于新闻写作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作用。

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新闻写作中背景材料的运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互动探究和合作交流。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这是教学中主流方法。

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坏给学生”,具体学法是讨论法、速度法、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由香港的历史导入。

提前给学生布置查找香港历史的相关资料,此时学生讲解,老师最后补充。

这样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新闻知识了解新闻的含义、结构和特点,以及特写新闻的概念。

这是新闻写作的首要前提,是学习新闻写作的基础。

3、感知全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的阅读。

可在学生速度文章之前,出示两个问题:(1)本位有那几个部分组成?(2)找出含有时间性标志的句子。

几个问题的设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讨论,加深理解新闻结构的特点。

4、探究讨论针对特写新闻的特点,我设置这样三个问题:(1)本文选取了那几个精彩场景?(2)新闻写作中背景材料和现实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有何作用?(3)如何让理解新闻写作中个人情感的运用?通过对这样三个问题的讨论,将新闻的重难点逐个击破。

5、拓展延伸我出示两个问题:(1)你对本文的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怎样理解的?(2)中国为什么能在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主权的行使?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更深一层的理解。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将主要从教材、学生、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五大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

这篇文章记录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新闻中的佳作,而且篇幅不长,很适合作为学生学习新闻的范本。

二、学生分析本节课学习的是新闻,学生平时见到的、听到的新闻不少,但真正认真、系统地学习新闻却从来没有,缺乏阅读欣赏新闻的能力。

综合以上的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2、学习新闻写作,学会概括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使命感今天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这篇报道学会欣赏新闻,所以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为学习新闻写作,学会概括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这一目标是高考语文所要求的能力,但学生还需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加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赏析本篇新闻的艺术魅力,又与高考紧密连接,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对祖国日益强大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阅读指导法、问题法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法调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完成问题研究,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同时,配以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四、教学过程一、播放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视频导入新课二、新闻介绍新闻的三个特征:真实性、时效性、简洁性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三、自读把握:学生自新闻全文,找出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第一段)主体:第2段——第10段背景:(三处)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四、合作、探究、展示: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学生选一个发言人展示小组的探究结果(四个人一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每小组选一个执笔人,把你们的探究成果形成答案,一个发言人,向大家展示你们的探究结果。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一、课题名称《别了,“不列颠尼亚”》二、课程课时2课时三、教材内容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

文章记录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对英国撤离香港的几个场景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四、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和生动性,学习新闻写作的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新闻的结构和特点,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新闻作品的艺术魅力,体会新闻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新闻的结构和特点,理解其主题和意义。

品味新闻语言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理解新闻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从新闻中感悟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1.课的类型:新授课、阅读鉴赏课。

2.主要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分析鉴赏法。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环节(5分钟)教学环节: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片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看了这个视频,有什么感受呢?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记录这一历史事件的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

“很激动。

”“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让学生对香港回归有初步的感受。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对香港回归产生兴趣,期待学习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教学环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新闻特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进行概括。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解析: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

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

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

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

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

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

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2、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点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说教材:课文是一篇特写。

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

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复习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先观看三段电视解说词,多媒体展示)2、导入新课,看了几段电视解说词,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二、认识特写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电视解说词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特写。

媒体展示:特写的含义抓含义中的关键词强化理解。

“真实的再现”三、小组的形式学习本文。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用上读书符号。

2、小组学习。

全文选取了几个场景。

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可以选择你喜欢或适合你组的方法进行学习。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3、讨论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别了,“不列颠尼亚”》。

对于本节课,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的教学理念,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评价分析七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新闻特写,它具有一般新闻的一般特点,同时也有着它独到的一面。

本单元在学习新闻作品的要求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就本课的教学而言,应该力求达到的目标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抓住有用信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部分指出:能阅读多种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学习应该注意新闻事件与历史背景的融合。

因此我设计的教学三维目标是:(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

(2)在对新闻真实性与文学性的了解中,学会提炼要素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把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种新闻中能用到的材料。

(2)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以及对香港回归现场气氛的感受,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教学的重点是:学会把握新闻中的主体和要素。

教学的难点是:能够筛选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种材料对于这篇文章,我的课时安排是1课时。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一、引入在学习进程中,语文教学一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重要的思想文化传承,现代文学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次说课将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别了,“不列颠尼亚”》为切入点,介绍本篇文章的背景、作者介绍、文本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于本篇文章详细地阐述,希望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语言,更好地促进语文思考能力的提高。

二、课文背景和作者介绍1. 课文背景本文是作者刘震云所写的一篇小说,其中讲述了一个老人在空调店里购买空调的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故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变化。

这篇小说在当时的文坛上非常有名,并且被多家媒体选入年度十佳作品。

2. 作者介绍刘震云,是中国大陆著名作家、编剧和导演,被誉为“神经文学”的代表和“危险小说”的开创者。

其作品具有夸张的想象力和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其作品常常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和处境,带有浓郁的黑色幽默风格。

三、文本分析1. 文本主旨《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小说中,主要描写的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在购买空调时,经历了许多事情,最终成功地安装了空调的过程。

同时,小说中还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变化进行了部分描写。

2. 文本结构文章大体分为“局外人”和“局内人”的两个部分。

在局外人的角度看来,老人的做法是很愚蠢的,但将视角切换到局内人,却又能够理性地看待这一切发生的原因。

3. 文本风格整篇小说以幽默的口吻来描写生活中的点滴琐事,在故事的情节之中,有着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同时作者又借小事指引大道,以轻松的笔调,将人物生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呈现出一幅精彩的生活画卷。

四、教学目标和方法1. 教学目标通过对于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小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创作背景,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熟练掌握文本语言,加深语感和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文献分析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将具体的生活经验与文化和思想干系联系起来。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来自——。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新闻作品。

新闻作品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文出色地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中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将它们放在历史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事有一种历史纵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较短,非常适合作为学生学习新闻的范本。

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说学情初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在信息收集、筛选和处理上具有一定基础。

他们在前一课已学过《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接触过新闻文体,这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一)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生字词,了解新闻的特征与结构,理解课文“现实场景与历史事实交叉”的写作特点,体会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2.过程与方法:通过快速阅读课文,筛选信息,理清文中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教学重难点依据:本课运用时间顺序将英国撤离——香港回归祖国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将历史背景与现实背景相结合,语言庄重含蓄,具有独特魅力。

对学生赏析文章语言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筛选文章信息,理清文章结构,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现实场景与历史事实交叉”的写作特点,体会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四、说教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音频、图片信息筛选法: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读要求学会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一篇名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讲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瞬间。

想象一下,当我们站在香港的海岸线上,目送着离开的英国官员,他们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渐行渐远,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

这一幕,仿佛让我们亲历了历史的巨变和国家的兴衰。

香港回归,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事件,更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责任。

通过我们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思考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个精彩的故事,感受历史的回响!(二)、讨论交流一:审题老师:请问,对于本文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你是如何理解它的双关含义的?学生:我认为这个标题有两层含义。

表面上看,它指的是英国“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的离去。

而实际上,它也指代了香港作为英属殖民地历史的结束。

老师:非常好,学生!你对标题的双关含义有很好的理解。

通过表面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到“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的离去,标志着某一段历史的结束。

而在深层次上,标题暗示着香港作为英属殖民地的统治也即将结束。

你的回答非常准确,展示了对标题的深入思考。

继续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师生问答互动,学生可以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理解能力。

老师则可以给予适当的点评,鼓励学生并指导他们进一步提高对文本的理解。

这种互动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谢谢!如果您需要更多的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三)、讨论交流二:线索老师:请注意这个部分,涉及到了四个场景。

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抓住行文线索,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生们:(完成表格)老师:非常好,你们已经完成了表格的填写。

这些场景围绕着一个重要的事件展开,你们能说出这个事件是什么吗?学生A:这些场景围绕着降旗和升旗的仪式进行。

老师:没错!这些场景都是围绕着降旗和升旗的仪式展开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说课稿一、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新闻特写,它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了解新闻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1、掌握学习新闻的方法。

2 、通过学生的阅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2、掌握学习新闻的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新闻阅读准确的反应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

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把握作者通过新闻想要表达出来的内容。

据此,本节课我主要问题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来教学,并采用对话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在课改精神指导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说流程1、复习有关新闻的知识。

2、自然导入本课。

3、阅读全文,围绕标题、导语、主体来理解本文。

引导学生认识标题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导语,引导学生认识主体部分。

4、找出这些新闻场景。

5、找出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6、文章中找到记者的主观评价,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7、总结如何学习新闻:提炼信息,把握观点。

8、高考链接。

9、小结。

10、布置作业。

四、说反思上完本课自己感觉不是很满意,经过反思,发现主要不足是问题设置偏多、偏难,过高地估计了高一学生的实力,毕竟他们处于由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过渡的时期,他们的思维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

另外就是留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语文组的***,我的说课题目为《别了,不列颠尼亚》。

我将从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的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所选文章主要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和坚定信念。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

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满足了论证严密的学习要求,满足语言逻辑性考察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教材中立德树人和革命文化教育的根本理念。

二、说学情学生现状: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整体对于文本内容的阅读问题不大。

学生问题:对文本分析、文章体裁和历史具体事件的把握上有所欠缺,所以在本文的学习中,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文章体裁和历史背景的了解就尤为重要的环节。

再来就是本文结合历史史实来推动爱国情怀的教育,升华学生对国家的热爱。

三、说教学目标针对上述学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事件背后重大的历史意义。

2.了解文体特征,理清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重点)3.体会重点语句的内涵以及其中寄寓的情感。

(难点)4.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说教法依据《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理解、探究和应用能力的要求,在教与学中采取以下方式:1、诵读与点拨法:学生分层次诵读,在诵读任务中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情感内涵,教师适时引导其排除障碍,解决疑难问题。

2、讨论与归纳法,学生讨论并归纳中国革命历程,锻炼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展示法,充分展示学生赏析语言的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

4、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1.候课提前五分钟到达教室门口,组织学生准备好学案、课本、积累本、笔,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一课时学案环节一知人论世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新闻单元的第一篇。

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

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

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

还有它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及本文的特点,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 体会课文“现实场景与历史事实的交叉”这一写作特点,学习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 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

2. 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的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说教法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
生的独立阅读。

”因此,这一堂课,我会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由于香港回归是97年的事件,当时虽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年。

高一学生记忆不会深刻。

因此,授课前,应安排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独立阅读课文、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所以,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想的。

作为新闻单元的第一篇,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新闻知识,明确这篇新闻的结构。

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在抓取重要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列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

体会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在《东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荣的图片。

让学生带着兴趣一起走进新课。

(二)、复习旧知掌握新知(多媒体展示)
先提问文体知识,由于初中学习过新闻。

所以在这里简单复习新闻定义,而《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特写,所以重点介绍新闻特写。

关于新闻的结构以提问形式明确。

(三)、独立阅读掌握字词
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学生读过后,教师提出需要掌握的字词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在排除字词干扰和独立阅读基础上,学生找出本篇新闻的结构
2.由于结构中,重点是主体部分,我设置两个问题:(多媒体展示)
(1)主体部分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描写的?
(2)这部分写了几个重要场景?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行文思路。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容易明确:主体按时间顺序描写,共抓取了三个重要场景。

(多媒体展示)
(五)、小组合作探究文本
合作探究:
1、新闻事实在篇幅上的特点?(多媒体展示)
这一问题的设置,一是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二是水到渠成地引出本文学习的重点:那就是新闻背景的作用。

新闻大部分笔墨在书写背景上,有自然环境的,更有厚重的历史背景资料。

既渲染了当时交接仪式的氛围,突出英殖民者离港时的悲痛。

又用历史背景烘托现实,增强文章的历史沧桑感和现实的喜悦感。

适时的把德育教育渗透给学生,让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汹涌起来。

这样,本文的重难点就都被突破了。

2、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讨论回答,教师只作适当引导补充。

主要想由此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选点重敲情景再现
最后,教师再一次选点重敲,感受本文重点内容:历史背景。

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香港历史图片,既突出厚重的历史,又再一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当学生看到香港由被占领到回归,再到回归后的繁荣,内心已被爱国情感浸透,此时,结束这一节课。

五、说板书及作业:
板书: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下午4∶30分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晚6时15分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作业:为了体现师生合作共赢,我让学生做本节课的小节,并适时给出作业:学以致用:试关于校园生活写一篇消息,并适当运用背景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