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6探究文本意蕴

合集下载

高考小说意蕴主题探究题答题方法总结

高考小说意蕴主题探究题答题方法总结

高考小说意蕴主题探究题答题方法总结小说意蕴解题方法意蕴探究题主要出现在江苏高考试题中,考察类型可以分为主题意蕴、句子意蕴、标题意蕴等。

意蕴指内容的深刻含义,需要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该考虑作品的主旨意义,因此主题意蕴最具有代表性。

下面对这几类题型,尤其是主题意蕴的探究做详细讲解。

一、标题意蕴直接考察标题意蕴的情况不算多,但解读标题意蕴对于探究主旨、探究主题意蕴有一定帮助,例如《药》《审丑》,因此也要稍加关注。

解题思路通常有以下两个方面:1.标题的含义和手法,是否存在双关或比喻象征等。

2.标题与环境、人物、主题的关系,是否能够反映作品的主旨。

例如,对于《审丑》这个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①标题采用了一语双关(或反讽)的手法;② “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这是表层含义;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这是人物1;④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这是人物2.补充:小说题目的考查类型及做题技巧1.小说标题的含意,可以是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

2.小说标题的用意,可以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也可以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甚至可以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等。

3.是否可以替换标题,需要考虑这个题目的优点是否有助于突出某个形象、主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等,同时也要考虑替代的题目是否存在缺点。

二、句子意蕴通过江苏卷历年试题来看,考察结尾句意蕴的情况较多。

小说结尾的意蕴,需要结合小说内容,即情节、环境、人物、主旨来思考。

具体可参考下文对主题意蕴的讲解。

解题思路如下:1.句子的表层意思。

2.句子的深层意思,例如比喻义、象征义等。

3.情感意义。

4.主旨意义。

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 探究文本意蕴专题复习课件 精品

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 探究文本意蕴专题复习课件 精品

里没有战争没有黑暗,有的只是和谐安乐。陶潜 看似在逃离社会,但他的文字中流淌的却是一种 大胆的斥责和无畏的反抗,一种深沉的人生追问。
④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不管有多大,它们 在人生的探寻上似乎是血脉相通的。柏拉图借苏 格拉底之口描绘了一个具有清晰统治原则和丰富 管理手段的理想之国,托马斯·莫尔借神秘旅行 家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讲述了一个没有贫穷、 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花草果木令人心旷神怡、 一切财产共有的乌托邦,当然还有詹姆斯·希尔 顿在《失去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一个在中国西南
现场批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瓦尔登湖的遥想 刘晓娟
①这是一池清澈的湖水,水里的草木鱼石天 光云影,尽收眼底;这是一方宁静的宝地,林中 鸟鸣嘤嘤、松风阵阵,尽在耳畔。阳光的明媚、 世外的宁静召唤着渴望远离尘嚣的大卫·梭罗, 于是他借来一把斧头,来到了这里——瓦尔登湖 畔。
②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 并不壮观,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标记。不 常来游玩的人,不住在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 住,可是它深邃澄澈远离尘嚣。梭罗就在它的岸 边用斧头伐木造自己的房子,独居于林中,方圆 一英里之内没有任何邻居。就这样他每天出去打 水,然后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孤独 了920天。温暖的黄昏,他常常坐在船里吹笛,看 着鲈鱼在周围游来游去,仿佛笛声已将它们迷住。 月光映照在螺纹条状的湖底,湖底零星散落着林
概括地说,角度和层面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和为表达此内容而选用的艺术手法,即“内容” 和“形式”两大方面,在这两大方面内,又包括 较多的具体的角度和层面。
面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的考点要求, 同学们答题时既要对某一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探 究,又要思路开阔,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多想 想。
2.作品的意蕴 作品的意蕴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 多种内容,属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作品的主题 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就主题思想来 说,很多作品的思想又不是确定的,甚至作者想 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 的。更有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更能 发现作品的新意蕴。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 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的。

步步高2018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江苏通用课件:第三章 散文阅读-因“形”+悟“神”依文答题 第三章

步步高2018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江苏通用课件:第三章 散文阅读-因“形”+悟“神”依文答题 第三章

学生甲 现场答案
批语 该答案译出了两个“分点”:一是判断句式,二是“而田损不问” 的句意。但漏译了“所以”一词,误译了“隐”字。 最后得分:2分。
学生乙 现场答案
批语 该答案译出了句式、“而田损不问”的句意,尤其是译出了“所以” 这个词,很好。只是把“隐”字译错了,如此翻译,正好与上文的 语境相左。 最后得分:3分。
满分 答案
县令,是用来抚养百姓的,而庄稼损失却不过问,哪里有怜悯 百姓疾苦的心意呢?(得分点:“所以”“恤隐”。)
2.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4分) [原文见“自学在前”第2题]
学生甲 现场答案
批语 该答案译出了“乃禁屠牛”的句意;对句中两个“以”的意思,前者 是误译,后者是漏译;“啸结”一词译得不准,把“啸结”理解成了 “偷盗”。 最后得分:1分。
总批语 该题翻译最大的看点是两个“以”字及“啸结”一词的翻译。“以” 是文言虚词作为“分点”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只要它出现在句中, 就要格外重视,准确翻译。“啸结”,重点在“结”(结伙,聚结), 而“啸”字作为一个修饰语,虽有“打着口哨”意,这里完全可以 虚化不必译出。
满分 答案
又因贼没有牛肉酒水就不会聚集举事,(他)便禁止杀牛,来杜 绝他们的图谋。(得分点:“以”“啸结”。)
学生乙 现场答案
批语 该答案译得较好,尤其能准确译出两个“以”的意思。如把“啸结” 译得更明确一些,则更妙。 最后得分:3分。
学生丙 现场答案
批语 该答案不仅准确译出了两个“以”字及“啸结”的意思,而且准确 地译出了韩滉“禁屠牛”的原因和目的,主语“他”的补出,更反 映了该生平时良好的翻译习惯。 最后得分:4分。
知兵部选。大历十二年秋,大雨害稼什八,京兆尹黎干言状,滉恐有所蠲

2018年高考一轮江苏语文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3节 考点6 探究文本意蕴

2018年高考一轮江苏语文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3节 考点6 探究文本意蕴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答案】 (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 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釐峰“云气滃然如蒸” 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 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 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 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 了山脚”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 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精要点拨 一、掌握探究的原则 1.立足文本,尊重作者 探究题不论要求从何种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 ,万 不可脱离文本凭空发表意见。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 探究题具有开放性,但这种开放并不是完全的开放。其实无论题干如何开放, 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 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所发现。必须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 作者的观点。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 。洞庭东山、 .. 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 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 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 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 (橘名) 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 , 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 ,并不夸张。 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 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 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含答案与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含答案与解析)

____ __ __ __ -------------------- 摇____________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生 __考 _ _ _ __ -------------------- __ _ _“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_ __ _姓 __ -------------------- 洁的表述。

_ _校 ...语文_号 卷__ B.特立独行__ _ 上 D.身体力行 耳濡目染顿悟 答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 _ 题--------------------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无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②①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_ 绝密一、语3.下列诗 (__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____________的结晶。

如果把经 _典仅仅当作一场____________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_耳濡目染领悟 _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_ __ _ _ _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名 _ __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____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__ _ __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__ 学 业毕 ------------- ★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在--------------------(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此_ --------------------言文字运用(15 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能切实A.特立独行 耳提面命 顿悟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济最简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散文作品意蕴类探究题的解答指导

散文作品意蕴类探究题的解答指导

天高气爽的日子,父亲在向阳的坡地里挖红苕,双臂一抡,锄头吃进土里,再使劲一掀, 几块红苕裹在泥块里忽闪着面孔。父亲丢开锄头,弯腰,双手掰开泥块,取出红苕,像给大 地接生,幸福得自己快要哭出来,而风挟着鸟影在夕阳中归巢于身旁的那片树林。 我对红苕的美好记忆来源于由红苕提炼而成的硬实金黄却香甜无比的麻糖。每场赶集, 父亲都会带回来一块。避开弟妹,一个人到村口的田坎上手搭凉棚翘首等父亲归来,是我儿 时最得意的狡猾。由于卖乖而分得一块最大的麻糖,我会在那晚为自己的狡猾偷着乐得睡不 着觉。 祖父的牙齿快掉光了,他把麻糖装进瓷碗里放到饭面上蒸成糖水,像饮酒一样有滋有味 地抿。这种吃法着实让我在七八岁时羡慕了很久。麻糖多时,我会大块大块痛快地嚼咬,如 雷贯耳,地动山摇。麻糖少时,我就舍不得地含着,让甜水流进咽喉,不咽,坚持到最后, 再咕咚下去,就甜进心里。在同村伙伴面前,我让麻糖在牙齿间冲撞,左而右,右而左,声 音震耳,咣当如擂响一面锣,炫耀旁若无人。麻糖鼓在腮边时,少说话,嘴角漏风会把糖水 漏下去,赶快“咝咝”抽气就能收回。麻糖吃多了,我的龋齿在七八岁的光景,甜掉了。有 一颗滑进肚里,嘴角淌出血来,我一整天都恐慌却假装沉默,不说出自己。晚上,忍了一天 的泪水肆恣流淌在枕边。不知不觉我梦见一条菜花蛇在草丛中偷偷地笑,也在蜕皮,不出半 点声音。我的泪水在梦中风干,而曾想复仇的目光在后来的成长岁月中被许多个温馨的月夜 溶解。 村尾赖头叔家的二毛天生胆小、怯弱,从那次大伙拎毛虫的较量中我敢肯定是这样。他 的这种性格注定了是被乡村游戏儿童鄙夷、贬弃的对象。二毛成天坐在门槛上啃红苕,一堆 红苕皮像包装寂寞的外壳,而我们在他的寂寞之外昏天昏地地疯狂快乐。二毛不时被抢去饼 干,头上还会被敲出一个包,我们照样高呼狂跳,直到赖头叔在二毛嘶声力竭的哭叫中抄起 菜刀冲出来。大伙作鸟兽散。我偏偏在慌乱中失足滚下他家的院坝坎,手臂上至今都明显的 一道疤痕为那段天真稚气、无所事事的童年岁月留下刻骨铭心的见证。“人的天性也许不善 于同情,更多的时候,对自己幸福的肯定源于幸灾乐祸”。如果那时我能明白,也许会给二 毛多一些友好和团结让他啃出红苕的真正味儿。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六:分析主旨意蕴(教师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六:分析主旨意蕴(教师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六:分析主旨意蕴·教师版复习目标1.掌握分析主旨意蕴的原则和方法。

2.掌握常考题型的分析要领。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 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6分)分析关键句子的作用①立足于文本内分析、探究,考查对文本广度、深度的理解。

②借助文本的抓手、切口分析、探究。

如一个词语、句子或标题或者一句评论。

③题干大多不出现“探究”字样,表明实际探究难度的降低。

2019 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6分)分析标题意蕴2018 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分析标题意蕴和作用浙江卷《汴京的星河》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6分)分析句子意蕴知识图要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如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某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

作品的意蕴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它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

但是很多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确定的,或不是唯一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

并且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也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指向,更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

比如涉及的具体探究有句子意蕴、标题意蕴、主旨意蕴、意象意蕴、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探究意蕴讲究角度和层面。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的是“广”字,求的是丰富意蕴;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的是“深”字,求的是深层意蕴。

典型例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看麦熟刘成章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专题复习:“散文探究类题”专项练(含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专题复习:“散文探究类题”专项练(含解析)

“散文探究类题”专项练(时间:45分钟满分: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桃园杂记李广田我的故乡在黄河与清河两流之间。

县名齐东,济南府属。

土质为白沙壤,宜种五谷与棉及落花生等。

无山,多树,凡道旁田畔间均广植榆柳。

县西境方圆数十里一带,则盛产桃。

间有杏,不过于桃树行里添插些隙空而已。

世之人只知有“肥桃”而不知尚有“齐东桃”,这应当说是见闻不广的过失。

我这样说话,意在使自家人多卖些铜钱过日子,实在是因为年头不好,连家乡的桃树也遭了末运,现在是一年年地逐渐减少了。

故乡的桃李,是有着很好的景色的。

计算时间,从三月花开时起,至八月拔园时止,差不多占去了半年日子。

所谓拔园,就是把最后的桃子也都摘掉。

最多也只剩着一种既不美观也少甘美的秋桃,这时候园里的篱笆也已除去,表示已不必再昼夜看守了。

最好的时候大概还是春天吧,遍野红花,又恰好有绿柳相衬,早晚烟霞中,罩一片锦绣画图,一些用低矮土屋所组成的小村庄,这时候是恰如其分地显得好看了。

到了夏天,有的桃实已届成熟,走在桃园路边,也许于茂密的秀长桃叶间,看见有刚刚点了一滴红唇的桃子,桃的香气,是无论走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闻到的,尤其当早夜,或雨后。

说起雨后,这使我想起布谷,这时候种谷的日子已过:是锄谷的时候了,布谷改声,鸣如“荒谷早锄”,我的故乡人却呼作“光光多锄”。

这种鸟以午夜至清晨之间叫得最勤,再就是雨霁天晴的时候了。

叫的时候又仿佛另有一个作吱吱鸣声在远方呼应,说这是雌雄唱和,也许是真实的事情。

这种鸟也好像并无一定的宿处,只常见它们往来于桃树柳树间,忽地飞起,又且飞且鸣罢了。

我永不能忘记的,是这时候的雨后天气,天空也许半阴半晴,有片片灰云在头上移动,禾田上冒着轻轻水汽,桃树柳树上还带着如烟的湿雾,停了工作的农人又继续着,看守桃园的也不再躲在园屋里。

——这时候的每个桃园都已建起了一座临时的小屋,有的用土作为墙壁而以树枝之类作为顶篷,有的则只用芦席做成。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理解词句含义(散文阅读)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理解词句含义(散文阅读)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理解词句含义(散文阅读)考点二理解词句含义(意)题型一理解词义(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比邻而居》),完成后面的问题。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这里的“孱弱”是相对第一家实打实、认真的生活而言。

相对于第一家火爆而轰轰烈烈的气味,一缕若有若无的咖啡味道显得较弱。

“不大有定规”的饮食不如第一家的生活规律而有节制。

而“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又不如第一家“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实惠风格。

由此可见,这一家的生活风格“比较具有装饰感”,日常生活气息远不如第一家浓烈。

【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每点1分)一、理解、分析重要词语、句子的原则1.“三不离”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一定要把该词、该句放在全文中去整体理解,在全文主旨的统摄下理解、分析。

2.“以文解文”原则重要词语、句子含义(意)往往是与整篇文章的主旨紧密相连的,这种意思往往在文中多处出现。

因此,在理解其含义(意)时,可以用文中另外的词语来解释要求理解的词句的含义(意)。

二、分清类型,各个击破——理解词语含义“4角度”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联系作者意图,理解深层含义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理解时除了理解在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

高考散文阅读导练:探究意蕴题(考情简述+设问方式+解题思路+典题示例+对点训练)

高考散文阅读导练:探究意蕴题(考情简述+设问方式+解题思路+典题示例+对点训练)

高考散文阅读导练:探究意蕴题(考情简述+设问方式+解题思路+典题示例+对点训练)【考情简述】散文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读者角度来说,理解作品意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作品本身蕴含的思想、情感的把握;二是对作品思想观点和情感态角度的个性思考。

【概念阐述】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

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

“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

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设问方式】(1)(2022·全国乙)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

请对此加以分析。

(《“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2)(2021·天津)李大钊说:“中华自身无所谓运命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

”结合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给到×北工作的的L》方龄贵)(3)(2018·浙江)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汴京的星河》叶文玲)(4)(2017·全国II)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度”等表答题方向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我们的裁缝店》李娟)【解题思路】1.审清题干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蕴涵”等动词和“意蕴”类的名词。

2.探究原则挖掘文本意蕴要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即以题干中涉及的文本内容为依据和基础,可分析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如“与世无争”“和谐相处”“精忠报国”“知足常乐”“中庸之道”等)和人文精神(包含“人生意义和价值”“人的尊严”“社会责任”“悲悯情怀”等),也可分析哲理、美感规律等。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及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6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8页)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 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____________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____________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摇____________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 耳提面命 顿悟 B.特立独行 耳濡目染 领悟 C.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 领悟 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 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②①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 ②荡秋千 ③抖空竹 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 ②荡秋千 ③下围棋 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D.①抖空竹 ②放风筝 ③下围棋 ④荡秋千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2018高考语文江苏卷试题分析梳理

2018高考语文江苏卷试题分析梳理

【2018省考试院试题分析例文1】野芳虽晚不须嗟高考前放假回家,手机传来提示音,老爸发来了一条微信:“儿子,我为你打cll!"不禁哑然失笑。

和许多高中生一样,我和母亲在学校旁租房住,老爸一个人住,不仅地理上的距离带来了疏离感,热衷于网络新词的我,更是和从不使用新语言的父亲,有了淡淡的心理上的疏离感。

父亲是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在语言上曾经有过光辉岁月,为领导写的材料,屡次被表扬,喜爱舞文弄墨的他,演讲得过奖,偶尔在报纸的豆腐块儿也会发现他的文章。

但是现在,父亲的语言已经过时了,他与时代脱节了,已经是一个“油腻男”了。

我开始质疑他的高谈阔论,在我看来,他偶尔使用的流行语都是老古董,我开始嘲笑他的自视清高,我....父..亲没有反驳,只是沉默。

高考誓师。

放假回家,为了避免和父亲尬聊,我急匆匆地往书房赶,谁知一进门,“毛头,我为你打call!",这吓了我一跳,词汇水平还停在十年前流行语的父亲竟学会了新词儿,“打call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就随便用!”“不就是加油助威吗?我知道你们年轻人就好这一口!”父亲炫耀似的晃晃手机,有股淡淡的自豪感。

“你啊,学了两个新词儿就瞎炫,我和你在一块儿只能尬聊,”看见父亲希冀的眼神,我一顿。

我总想,和一个总是痴迷于七八十年代的品质低劣的武侠电影的父亲,又能有多少共同语言呢?父亲的眼神黯淡下来,搓搓手,他尴尬地笑笑,小心翼翼地走出了书房。

放下书包,书桌上的一个小本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本子已被翻得发皱起角,打开一看,题为“疑难生词本”,上面书写着父亲工工整整的字迹.... ....信手翻阅,“怼”,心里抵触反抗;“打cal!",加油助威:“老铁”,对哥们的别称;“杠精”,抬杠成瘾的一类群体.......我鼻头发酸,却又哭笑不得,父亲把我谈论的网络新词都工工整整地抄了下来,想象着那带着一千度近视镜的父亲,在昏黄的灯光下,一边握着手机,一边瞪大了眼抄写的苍老背影,心中竟五味杂陈。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2小说阅读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5探究文本意蕴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2小说阅读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5探究文本意蕴

考点5 探究文本意蕴技法1__熟悉高考常考探究题型,体悟探究角度和方法一、主题意蕴类探究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小说的主题不像散文的主题那样鲜明、集中,而是隐晦、复杂、丰富的。

这就为探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高考所选探究题尽管角度各异,但几乎都指向小说的主题。

(一)句子意蕴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提审玛丝洛娃[俄]列夫·托尔斯泰①尽管好几十万人聚居在一小块地方,竭力把土地糟蹋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肆意把石头砸进地里,不让花草树木生长,尽管他们除尽刚出土的小草,把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他们滥伐树木,驱逐鸟兽,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

阳光和煦,青草又到处生长,不仅在林荫道上,而且在石板缝里。

凡是青草没有锄尽的地方,都一片翠绿,生意盎然。

桦树、杨树和稠李纷纷抽出芬芳的黏稠嫩叶,菩提树上鼓起一个个胀裂的新芽。

寒鸦、麻雀和鸽子感到春天已经来临,都在欢乐地筑巢。

就连苍蝇都被阳光照暖,在墙脚下嘤嘤嗡嗡地骚动。

花草树木也好,鸟雀昆虫也好,儿童也好,全都欢欢喜喜,生气蓬勃。

②今晨八时监狱看守长走进又暗又臭的女监走廊。

他后面跟着一个面容憔悴、鬈发花白的女人,这是女看守。

③“您是要玛丝洛娃吧?”她同值班的看守来到一间直通走廊的牢房门口,问看守长说。

④值班的看守哐啷一声开了铁锁,打开牢门,一股比走廊里更难闻的恶臭立即从里面冲了出来。

看守吆喝道:⑤“玛丝洛娃,过堂去!”随即又带上牢门,等待着。

⑥过了两分钟光景,一个个儿不高、胸部丰满的年轻女人,身穿白衣白裙,外面套着一件灰色囚袍,大踏步走出牢房,敏捷地转过身子,在看守长旁边站住。

这个女人脚穿麻布袜,外套囚犯穿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显然有意让几绺乌黑的鬈发从头巾里露出来。

她的脸色异常苍白,仿佛储存在地窖里的土豆的新芽。

那是长期坐牢的人的通病。

3.高考语文考点精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散文的标题(讲义)(解析版)

3.高考语文考点精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散文的标题(讲义)(解析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散文的标题(讲义)一、必备知识标题是散文的眼睛,是散文内容、思想主旨的高度概括。

探究好高考散文标题的内涵是做好标题内涵类题型,乃至理解好整篇散文的关键。

不同的散文,标题的类型又有不同。

因此,探究散文标题内涵的方法当然也不尽相同。

因此,本文将从“明确标题类型”、“分析标题成分的表层意”、“联系文章内容,探讨理解标题的深层意(即语境意和延伸意)”等方面入手,比较系统地探讨高考散文阅读标题内涵。

(一)明确散文标题的类型明确散文标题的类型是解答散文阅读标题内涵类题型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那么,散文阅读标题有多少种类型呢?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来划分,散文标题主要有“偏正结构型”、“主谓短语型”、“名词型”等类型。

“偏正结构型”如邓琴的《纸上故乡》、范烟桥的《太湖碎锦》、叶春雷的《庄子的翅膀》;“主谓短语型”有熊久红的《湖殇》;“名词型”的如《司马祠》、楚岩的《老屋》、任林举的《岳桦》。

那要怎样才能明确散文标题的类型呢?笔者认为首先要理解现代汉语语法中的“主、谓、宾、定、状、补”六种成分。

而有一句口诀可以概括这方面的语法。

如:“主谓宾定状补,六种成分要分清楚。

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状谓后补。

”其次,要理解标题中成分的词性。

如,《纸上故乡》中的“故乡”是名词词性,由此可以推断“纸上”是修饰“故乡”的定语。

那么“故乡”是中心语,而“纸上”是修饰语。

因此,《纸上故乡》就是“偏正结构型”的标题。

同理,《太湖碎锦》、《庄子的翅膀》也是如此分析。

而熊久红的《湖殇》中的“湖”是名词词性,后面的”殇“是动词词性,死亡的意思。

由此可知,《湖殇》就是“主谓短语型”标题。

《司马祠》、《老屋》、《岳桦》都是名词词性,因此就是“名词型”标题。

明确散文标题的类型,就意味着离正确理解散文标题的内涵又更近了一步。

(二)分析散文标题成分的表层意要分析并理解散文标题成分的含义,就必须要知道各成分的字面意思(即表层意),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考散文阅读考点突破:分析线索及作用(考点解读+知识储备+解题要领+答题模板+随堂演练+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考点突破:分析线索及作用(考点解读+知识储备+解题要领+答题模板+随堂演练+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考点突破:分析散文的线索及作用(考点解读+知识储备+解题要领+答题模板+随堂演练+答案解析)一、考点解读1、什么是线索?线索是全文发展的脉络,贯穿文章始末,使文章化零为整,浑然一体。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2、常见的线索类型: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空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

⑥见闻线索: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二、知识储备——梳理线索及分析其作用如果说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那么线索就是这条轨迹的路标。

线索贯穿全文脉络,找到了线索,分析结构就水到渠成了,作品的思路结构自然也能了然于胸。

线索能够指引读者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主要线索类型: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

1、时空连“线”看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确定线索,这些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

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不同的处所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

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2、因物取“线”一“物”在文中反复出现,很可能是线索。

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个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纺车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文章主旨。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第3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第3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

考点3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技法1__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高考选考词语的类型对于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词语。

“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即通常所说的“词语”;“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具体说来,有下面几种类型: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二、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

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

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

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

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

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

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

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

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第6节 散文 探究文本意蕴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第6节   散文 探究文本意蕴

二、方法探究 做探究题成功的基石是:紧扣文本,尊重文本,在文本中 寻找依据,提取有效信息,通过联想把文本信息、试题要求和 自己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在具体做题过程中,尤其注意三点: 1.善于选择探究切入角度 因为高考考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探究,所以做 探究题选择从哪个角度切入探究很重要。是从主题角度,还是 从表达技巧角度;是从作者角度,还是从“我”的角度;是作 深层探究,还是作广度视角探究。这些,既要从题干中“读” 出来,又要根据题干要求,选择一个或多个切入角度。特别要 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进行多方位的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 联系较为密切的方向作为探究视角。
知识与题型
一、考点探究 1.角度和层面 所谓“角度”,是指看事情、问题的立足点或出发点。总的角 度便是读者的角度。较具体说,散文有具体材料、结构和情感角度 等。 所谓“层面”, 是指某一层次和某一方面。 它与“角度”有交 叉、包含关系。例如,时代背景层面(角度)、细节描写层面(角度), 语言表达层面(角度)等。 概括地说, 角度和层面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为表达此内容而 选用的艺术手法, 即“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 在这两大方面 内,又包括较多的具体的角度和层面。 面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的考点要求, 同学们答题时既要 对某一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探究, 又要思路开阔, 从不同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 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 显影,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 诗, 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 垂钓,是一境界。能够不与人伍的独钓又是一境 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 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
联系人生种种如荒 野无灯的处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6 探究文本意蕴技法1__掌握探究的原则和方法(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太湖碎锦范烟桥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

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

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

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

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

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

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

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

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

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

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

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

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

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

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

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

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

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

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

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

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

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

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

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

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

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

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

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

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

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

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

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

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

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

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

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

不仅有色,而且有声。

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

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

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

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

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

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

”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首先要理解所给语句的含义,“远眺”时一览无余,可得总体、宏观之美,又能略去无数瑕疵,朦胧之中富有诗意。

“近观不如远眺”即为此意。

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看法,就是要结合具体内容,不能脱离文本。

【答案】(示例一)赞同。

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

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

如文中东山莫釐峰“云气滃然如蒸”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

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示例二)不赞同。

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

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精要点拨一、掌握探究的原则1.立足文本,尊重作者探究题不论要求从何种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万不可脱离文本凭空发表意见。

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

探究题具有开放性,但这种开放并不是完全的开放。

其实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

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所发现。

必须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观点。

2.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既是探究,就应明正误、优劣、支持或反对态度,切不可模棱两可、东拉西扯、词不达意,或者简单武断、空洞偏激。

既要阐明观点,又要作有理有据的分析。

“理”与“据”应从文本中来,应从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积累中来。

二、掌握探究的方法1.因形悟神法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用此法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情感。

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探究题前两个答题要点就可以用此法得出。

根据第4、5段文字“它绝不……它不会……都江堰不会……而都江堰仍旧……”可以悟出“都江堰是上善之作”。

根据第9段文字“李冰……李冰的众多后任……他们与都江堰同辉”可以悟出“李冰及其后任者是上善之人”。

2.见微知著法它要求善于从文本中的材料尤其是细微的材料中挖掘(探究)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如《上善若水》探究题第三个答题要点“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就是由此法探究出。

根据第7段作者“一想到黄河……”这些现实问题,不难觉察到作者写都江堰、谈李冰及其后任者的真正意图:都江堰及其修护者,在向今人昭示着“上善”的文化理念,即第三个答题要点。

3.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

有“入”有“出”,有“内”有“联”,文本才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

4.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

如文章论古,探究就要想到它的对立面——今;文章写的是对某类现象的忧思,探究则要想到它的对立面——呼唤或追求。

技法2__掌握主要探究题型的探究要点一、探究文本意蕴题(一)探究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考点2《四堡雕版》),完成文后的题目。

1.文中的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

要分析每一个问句在其所属段落中的作用,尤其要注意到五个问句整体上的关系及共同起到的作用。

说明理由时,要结合原文,从整体上作出理性分析。

【答案】①第一个问句,表明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中间三个问句,表现作者在面对四堡雕版现实窘境时的痛心、无奈与不甘;最后一个问句,表现作者对四堡雕版前途的担忧,强烈呼吁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拯救。

②五个问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历史兴衰和未来命运的反复思考与追问,形成文章内在有机的文脉,串起全文。

☞精要点拨探究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与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在答题方法上是相同的,都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只是前者在选取句子上不同,它一定选取最能涵盖全文主旨、情感或关涉文章的多数内容的句子作探究,不像后者可以选取一些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

前者之所以叫探究,是因为它强调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

一般而言,第一个点是该句的表层意思,第二个点是背后的意思,第三个点是与主旨、情感相关的意思,第四个点可能是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的意思。

(二)探究标题的丰富意蕴(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考点2《纸上故乡》),完成文后的题目。

2.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一类题目的解答要注意答题的严密性,要联系文章的主旨。

本题是对标题含意进行探究,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扣住文字来写的:“我”读别人的文字,得到慰藉;“我”自己的文字纾解了乡愁;“我”所描绘的故乡,鲜活在“我”的心底。

这就是“纸上故乡”的含意。

【答案】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意思对即可)☞精要点拨标题意蕴主要表现在:①标题自身义(表层义);②在文中的含意,主要包括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③主旨(情感)义。

探究时宜由表及里,结合材料内容,尤其要关注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并联系主旨、情感,不难探究出其多重意蕴。

(三)探究文本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1技法2《在母语的屋檐下》),完成后面的问题。

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目,明确探究要求,把握探究实质,题干中要求结合全文概括“母语的多重意义”,实质上是筛选提炼母语的价值、作用,即母语在人生、社会、民族等方面的作用;其次要从文中筛选“母语的价值、作用”等相关信息,要尽量全面,逐段筛选,因为题干中强调“多重意义”,例如,文章第四段说“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这表明了母语对一个人理解世界的重要意义,它最早打通了人与世界的联系;最后将筛选出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答案】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

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

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