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峪绞胎瓷器的地位
当阳峪与绞胎瓷
当阳峪与绞胎瓷修武县的当阳峪,瓷业形成于唐,昌盛于宋。
它东西长2公里余,南北宽1公里许,是我国宋代名瓷产地之一,从当阳峪的一个窑神庙的宋朝崇宁四年所立的《怀州修武县当阳峪村土山德侯百灵庙记》碑文记载:“虽有志者,无以过也,述之而已;虽有能者,无以逾也,继之而已。
”它生产的绞胎透花瓷,至今仅有60余件,珍藏在我国故宫博物院以及美国、泰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的博物馆里。
凡观赏过这种瓷的人无不叹服它的工艺奇特、别具一格。
顺山阳城北行,约5公里许,便进入了群山环抱的当阳峪。
但见山势巍峨山山松柏荡漾,群峰竞秀峰峰鸟语花香。
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山坳里,只见“青烟缕缕升太空,窑炉座座锒壑底”。
这就是宋朝黄河以北最大的名瓷产地——当阳峪。
这里,传说有一面“挡阳宝旗”,每当夏天炎热或瓷窑出瓷时,把“旗”在南山坡一插,顿时整个当阳峪窑场如阴天一般。
窑工们干起活来,非常凉快惬意。
这里开设有窑场百余家,从业万余人。
产品种类繁多,黑白色釉俱全,因受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影响,花纹多以缠枝牡丹为主,透花、剔花、画花、贴花、篦纺、加彩等诸样花色品种繁多,产品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特点享誉中华。
宋朝崇宁年间(公元1102年),工匠们在工作之余,按照他们的设想,反复研究,将不同质地的泥料,根据花朵的纹理颜色绞合成型了一只绞胎牡丹花瓶,试烧后,“开时光彩惊奇异,铜色如朱白如玉。
”绞胎花瓶颜色鲜艳,其表里都是牡丹花,真个是“百朵牡丹里外透,打断骨头连着肉”。
这便是后来举世闻名的绞胎透花瓷。
工匠们当时写诗一首,赞其辉煌:凤绕花瓶放异彩,疑是仙鸟凤飞来。
洛阳牡丹瓶上开,花香透过里中外。
绞胎透花瓷一时成为当阳峪瓷品的主流,堪称当阳峪瓷器的一绝,名声大振,誉满中华和世界各地。
平民百姓,拥有一件,草舍生辉;达官权臣,以家有一件为荣;文人学士,以案头陈设一件为雅;外国洋人,以高价购得一件为幸。
公元1125年间,宋徽宗得知“挡阳宝旗”之事,令三千御林军前往怀州取“旗”。
绞胎瓷—中国古瓷遗失的历史
由于绞胎瓷在北宋时生产时间较短,产量很低,技术难度大,又快速的绝迹,所以存世极少,市场极为罕见,在中外博物馆中收藏品不足60件。因此绞胎瓷产品极具收藏价值。虽然目前还有绞胎瓷存世,但绞胎瓷的工艺却再也无法得知了!
专家推断,1110年-1125年正是北宋战乱时期,社会动荡,治安混乱,当时的宋朝北有金兵来犯,南有方腊作乱,官兵已顾不上保护地方,于是便产生了许多地方武装。此时的当阳峪一带的窑主,凭籍制瓷工匠们精湛的技艺,成瓷销往全国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基业,相传鼎盛时期当阳峪窑业,曾一度产生360位员外,财力可想而知。传说窑主们为了看家护院,防备金兵与来自山中盗匪的骚扰,豢养了大量的家兵。也许是树大招风,也许是窑主们与当时的县衙发生某些摩擦,当阳峪窑区竟被诬陷为“叛军”基地,按当时大宋律令被处以谋反罪将“诛三族”,连同窖里上万名制瓷工匠全部被划为叛军。结果就是超技艺的窖工连同着绞胎瓷的制作技巧被扼杀在血泊中,从此与世隔绝。
古玩市场上古瓷残片可以卖钱的很少,但有一种例外,它就是绞胎瓷。当阳峪绞胎残片小的可以卖五六拾元,稍大一点就成百上千,由此可见绞胎瓷的珍贵。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唐代诞生兴盛于宋朝当阳峪窖的一种名贵的陶瓷品种,它是用红白两种泥料糅合在一起,拉坯形成,再入窑烧制而成。因绞胎艺术是在瓷器还未形成之前,将其创意图案已经设计存在于泥土之中。拉坯成形后的图案贯通于陶器的内外壁,工艺要求难度大,加上造型奇特精美,被中国古瓷专家及收藏者誉为古瓷中的“奇葩”。
每周一宝——宋代当阳峪窑绞胎执壶
每周一宝——宋代当阳峪窑绞胎执壶
藏品名称:宋代当阳峪窑绞胎执壶
年代:宋代
藏品规格:高17cm,口径4cm,腹径10.5cm,足径5.5cm。
藏品说明:当阳峪窑是宋代北方地区著名民间瓷窑之一。
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又称为修武窑、怀庆窑、河内窑、当阳峪窑系、当阳峪窑群等,是中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是民间艺术之瑰宝。
绞胎釉执壶,造型精美,器形规整,釉色均匀,成色一流,保存完好,独特少见。
当阳峪绞胎瓷
产地环境
当阳峪绞胎瓷以太行山特有的矸石为制瓷原料,制作流程为选土、炼泥、调色揉泥、制胎(拉坯、编花、贴 片、镶嵌等)、修胎、阴干、打磨、施釉、焙烧(柴或煤)等30多道工序。因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 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复制,也被称之为“编出来的瓷器”,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表里如一的瓷器。著名古陶瓷 专家叶喆民曾评价绞胎瓷为“瓷中君子”,并因其由多色瓷泥相间揉和而成,且所出成品纹饰各不相同,故又言 乃“君子和而不同”。当阳峪绞胎瓷工艺复杂,每道工艺要求极其严格,尤其是在手工制胎的编花和高温烧造过 程中,对不同泥料各项系数的把握都强调精准,因此成品率低,这也是其极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缘由之一。
修武县水资源丰富,河流泉瀑众多。平原河流主要有大沙河、大狮涝河、新河、蒋沟等,山区主要有山门河、 纸坊沟河、清水河等季节性自然河流,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6条。此外,还有总干渠、东干 渠、西干渠、三道河、引黄一干渠等人工渠道和河流。位于北部山区的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内瀑布遍 布,比较著名的有落差314米的华夏第一高瀑“云台天瀑”、落差180米的天门瀑布和落差60米的黑龙潭瀑布。另 外景区内还有总库容1038万立方米的马鞍石水库(又名子房湖)。修武县现存较大泉源主要有:马坊泉、大泊泉、 小泊泉、明月泉等。据勘查,修武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可开采量为9540万立方米。
修武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5℃,春季平均气温14.8℃, 夏季平均气温26.4℃,秋季平均气温15.0℃,冬季平均气温1.7℃。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0.1℃,最热月为7月, 平均气温27.2℃,气温年较差27.1℃。年平均降水量560.4毫米。按照降水分布情况,一年又可分为干、湿两季, 冬半年少,夏半年多,降水主要出现在汛期6—8月。全年降水量1月份最少,只有5.2毫米,7月份最多,可达 154.9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1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62.4小时,光热资源丰富。
中国焦作绞胎艺术瓷鉴赏
中国焦作绞胎艺术瓷鉴赏一、序二、绞胎瓷的历史价值三、绞胎艺术瓷的绞胎技法四、绞胎瓷特色及在艺术瓷装饰中的运用五、绞胎、绞釉、剔花技法的综合装饰六、绞胎艺术瓷的文化价值七、焦作市绞胎艺术瓷的欣赏与收藏八、焦作绞胎艺术瓷名家名作鉴赏一、序古之山阳城,因“焦家的陶瓷作坊”而得名焦作,是唐宋时期负有盛名的瓷都之一,当阳峪宋代瓷窑遗址现存有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候百灵翁之庙记碑》,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窑业繁荣的盛况,特别是焦作当阳峪窑系用绞胎、绞釉、剔花技法装饰的瓷器,以剔花著称,绞胎取胜,其风格独树一帜闻名于世界。
宋“靖康之变”烧制中断,绞胎瓷技艺失传。
目前,因内外博物馆中当阳峪绞胎瓷器存世量仅60余件,现焦作当阳峪宋代古窑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十年来,焦作市金谷斋文化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对绞胎瓷传统工艺进行深入研究,承担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焦作绞胎艺术瓷的研究》课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使当阳峪绞胎艺术瓷形成了独特的陶瓷艺术风格。
首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对此给于高度评价,并欣然题词:“中国绞胎艺术瓷”。
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先生考察焦作当阳峪绞胎艺术瓷博物馆时题词:汲古创新。
绞胎瓷是利用胎内的纹饰变化来装饰瓷器的艺术瓷品种,绞胎艺术瓷的各种纹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复制。
其纹理与瓷质浑为一体,自然和谐,增强了绞胎瓷的艺术魅力。
该瓷同时还采用局部纹饰和名家彩绘相结合,互融互补,浑然天成,充分显示绞胎艺术瓷名瓷加名家名作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利用绞胎技法这一自然纹理,创作山水、花鸟、人物等形象生动、神韵独具,赋予其更加深远的意蕴。
这是绞胎瓷艺术创新的突破。
绞胎纹饰是创作绞胎艺术瓷的基本技法,不同的纹饰有着不同的美学效果,对绞胎技法的研究,创造丰富多彩的绞胎纹饰,是创作绞胎艺术瓷的基本技能和表现手法,纹饰的多样性,表现的艺术主题就更灵活多变,其艺术性、工艺性越强,越富于变化,它的收藏价值也就越高。
用工匠精神打造“绞胎瓷之都”
用工匠精神打造“绞胎瓷之都”作者:***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2年第01期河南省修武县古称宁城,即宁邑之地,是我国第一位制陶官宁封子的故乡。
在修武县西村乡,有一个依靠传承发展工艺陶瓷叫响全国的样板村——当阳峪村。
当阳峪村有412户、1650人,辖两个自然村。
别看村子不大,可名气很大,有着千年历史和人文底蕴。
据史料记载,当阳峪村是唐宋时期的瓷都之一,以当阳峪窑系为特征的南太行陶瓷产区闻名于世。
2021年10月,当阳峪村以其发展活力和独特魅力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古老艺术再放耀眼光芒当阳峪村位于修武县西北部,焦作市北部,距焦作市区仅2公里,位于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
这里北依太行山脉,制瓷原料蕴含丰富,临近黄河水路,交通便利,整体区位优势明显。
绞胎瓷源于唐朝,兴于宋朝。
绞胎瓷是瓷器中的一道奇观,它胎中带有花纹,釉色透明,花色斑驳,自然天成,有“表里如一”的美誉,北宋时已享有盛誉,重要窑址在当阳峪。
然而,这一人间艺术瑰宝,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淹没在历史的尘烟中。
直到20世纪末,才再度走进人们的视线,继而大放异彩。
说起当阳峪绞胎瓷,不得不提到“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柴战柱。
为了传承和发扬绞胎瓷文化与工艺,他不畏艰辛,经过30多年的研究,终于使几近失传千年的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得以重现,并且在传承古老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创新,使当阳峪瓷产品种类由原来的几十种发展到现在的上千种,获得国家专利143项,省科技成果2项,带动绞胎瓷生产企业及手工作坊30多家,还带动了当地特色文旅产业,形成了工艺陶瓷产业带,对当阳峪村村民就业、经济发展等发挥了较强的带动作用。
柴战柱介绍,在宋代,当阳峪窑是北方地区著名的窑口之一,是当时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绞胎瓷是北宋皇家的御用贡品,是民间艺术之瑰宝。
除却巫山不是云——当阳峪孟家瓷坊绞胎瓷巡礼
艺术品A R T WO R K
除却 巫 山不 是 云
,
一 习
引
当阳峪 孟家 瓷坊绞胎 瓷巡礼
的
’
火 目
珲
文, 李鸿安
己
驭 成
人 发 收 现
『 j 、 膳 笛
己 载 了
,
埏 堆
令
:
人 .兰 虬
绞 胎
人 观 止 。 绞
很 多文 人 雅 士 纷 纷 效 仿 。 致 使 在 当时 工 艺 水平 下绞 胎 瓷
供 给 严重 不足 , 很 多 百姓 只 得 将 窑 内 摔 碎 的 瓷 片 作 为 贵
重 的 礼 品 相 互馈 赠 。
绞 胎瓷, 一尊存手, 品位 升 华 到 雅 情 贵 感 的 意 境 ;
一
观 在 目,内心 便 重 返千 年 岁月 。
古 姿新 态 。 绞胎瓷 , 以 新 贵 之 具象 , 鹤 立于 诸 瓷 之 林 , 瓷 情瓷韵 “ 曾经 沧 海难 为 水 . 除 却 巫 山不 是 云” 。固
所以, 落梅惊 风 、 淡淡 如菊的绞 胎 瓷。 自它 诞 生 时 日, 它 的高风 亮节、 肃 肃 如 松 的 君 子 风 骨, 就深 受士大 犬 阶层 的 喜爱 。 相传宋代伟大诗人苏轼 。 第 一 次 去 拜 见 屏丈 。 就 亲 自去 定 制 了绞 胎 瓷 器 , 作 为 登 门大 礼 。 随 后
一
言绞釉 瓷, 也称为绞 花瓷。 其工艺之巧在于先对
所绞 之花进行艺术构思, 而 后 调 制 综 合 多种 彩 釉 , 拟 于
千姿 百态的绞 胎上施 釉。 孟 家 瓷 坊 的 绞 釉 技 艺 标 新立
焦作当阳峪窑系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古称“山阳故城”(以汉代遗存为主的古城址)。
夏商时属冀州覃怀畿内地,《怀庆府志》云:“修武县,商畿内地,为宁邑。
”西周为周文王子雍伯的封国。
《后汉书》云:“周文王子蔡叔监殷,食邑于河内,山阳有蔡城,或曰蔡叔邑。
”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秦属三川郡修武县。
《水经注》云:“修武,故宁也,亦曰南阳矣。
……秦始皇改曰修武。
”汉代、三国至东魏为山阳县,后魏属汲郡山阳县,北齐废山阳县合归汲郡修武县。
唐分属河北道怀州河内郡、河阳三城使孟州、河南府河南郡、郑州荥阳郡。
五代分属怀州、孟州、郑州、开封府。
北宋分属河北西路怀州河内郡、京西北路孟州、京西路郑州奉宁军制、京畿开封府。
元分属燕南河北道怀庆路、孟州、河南当阳峪窑是宋元时期河南北部地区的重要窑场,烧成品种类繁多,剔刻花、绞胎绞釉、细白胎酱釉瓷居同期窑场之首,为宋元时期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区的制瓷技术传播起到了巨大作用。
焦作当阳峪窑系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 杨 喆 亓会锁 刘志钧 ““图1 当阳峪瓷窑遗址图2 大英博物馆藏 当阳峪窑系黑釉剔花瓷片标本江北行省汴梁路。
明分属河内布政使司怀庆路及开封府。
“焦家作”也就是“焦作”的由来,最早见于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的《希玄观碑》碑文中。
清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焦作镇,属修武县管辖。
1945年建立焦作市,1959年修武、博爱两县划归焦作市管辖。
由于最早被人们发现的当阳峪瓷窑遗址(图1)就坐落在现在的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故当阳峪窑系也被称为“修武窑”“焦作当阳峪窑”。
现存宋代崇宁四年的《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石碑载:“时惟当阳工巧,世利兹器。
埏埴者百余家,滋养者万余户”,可见当年窑场林立的繁荣盛况。
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规模的当阳峪窑系,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1.宋代一改以往“抑商”政策,政府减轻商税支持商业发展。
如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当阳峪绞胎瓷:穿越千年窑火而来
陶瓷鼻祖宁封子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无可代替的独家标志,正如绞胎瓷之于焦作。
焦作市修武县古称“宁邑”,是我国第一位制陶官、陶器发明者宁封子的故乡。
宁封子因创造发明陶器的烧制而被奉为我国陶瓷业的鼻祖。
传说,天地初开时,洪水泛滥,百姓们只好住在山上的洞穴里,需要每天下山取水。
他们用潮湿的泥土做成盆状器皿,用来盛水,然而这种器皿很不结实,极易碎裂。
有一次,宁封子在洞中烧烤野兽,他发现火坑底部的硬泥块十分结实坚硬,经过反复思索、多次实践,成功烧制出了结实坚硬、能够盛水盛物的器皿。
随着一批批陶器的成功烧制,宁封子成了当仁不让的制陶专家,被黄帝封为陶正(主管陶器烧制的官员)。
后来的一天,宁封子在窑中架火烧陶,他爬上窑顶去添柴,不料窑顶忽然坍塌,不幸葬身火海。
人们急忙跑出来,看见宁封子的影像随着烟气上升,于是大家都说宁封子火化后成仙了。
从此,宁封子便成了陶神,又称“宁封真人”,受到历代窑业供奉。
当阳峪窑创历史当阳峪窑是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极为精细的一处大规模窑场,是民间艺术的瑰宝。
广义的当阳峪窑是指当阳峪窑及同处于太当阳峪绞胎瓷:穿越千年窑火而来绞胎瓷。
下面,我们就从绞胎瓷的主产地——焦作市当阳峪开始谈起。
当阳峪瓷窑遗址Inheritance传承19行山南麓、生产同类型制品的所有窑场,这些窑场以当阳峪窑为中心,装饰技法有刻花、半划半刻、填彩、三彩和绞胎等,其中以绞胎技法最具风格。
狭义的当阳峪窑又称修武窑,是宋代北方地区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位于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
据考证,此窑创烧于唐、五代时期,宋、金时达到鼎盛,与当时的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陕西耀州并称为中国“四大瓷都”。
在当阳峪村的桥头,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碑后是一处残留的宋代窑址。
不远处是一座窑神庙,现存有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刻一通。
碑上记载“时维当阳工巧,世利兹器。
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户”,可见此地烧瓷历史之悠久、瓷器从业者之众多。
千年古窑当阳峪 表里如一绞胎瓷
千年古窑当阳峪表里如一绞胎瓷
作者:
来源:《科学之友》2021年第12期
柴战柱作品《硕果》
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糅合制胎成型、焙烧而成,被称之为“编出来的瓷器”。
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復制,因其表里如一的特质被誉为“瓷中君子”。
绞胎瓷源于唐,兴于宋,千余年来在河南省焦作市境内世代相传,主要产自当阳峪窑群区域。
2014年,“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本期传承,记者寻访国家级传承人柴战柱,跟随他走进绞胎瓷的华美世界。
绞胎瓷的故里《当阳峪绞胎瓷古窑的消逝之谜》
没有人像你一样深爱着当阳峪的绞胎瓷,当它消逝800年后的今天,你仍身临其境般为如此众多遇难的卓越制瓷工匠们流泪哀伤......当阳峪古窑瓷消逝之谜如果说要寻找一种最能体现焦作文明史的物质载体,那么就当阳峪古瓷莫属了---河南犹然。
描写一种文明的内涵及其深度,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和尺度,但总离不开“技术”和“艺术”,当你亲眼目睹同了这块土地生活过的先人当阳峪制瓷工匠们精湛的制瓷技术,神奇的艺术表现方式,也许你就知道什么是真真正正的历史“文明”。
神秘的当阳峪位于中原河南西北部的焦作,是一座继新中国建立后而诞生的工业城市,随着辖区国家风景保护区云台山旅游业的兴起,焦作也似一位待字闺中妩媚清秀的妙龄少女,渐渐地走进了更多人的心中。
云台山也被称为河南人民的后花园,然尔就在这座花园城市的后花园--缝山公园的东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子里却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故事。
站在缝山公园的山顶东北望去,当阳峪村尽收眼底,与许许多多的北方山村一样,当阳峪静谧而又祥和。
偶然可以听到的几声犬吠与鸟儿的叽啾。
整个村子北高南低人家不过百户,然尔就在这块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土地上,历史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难解之谜。
绞胎瓷之谜在林林种种的当阳峪古瓷中有一种瓷被中国古瓷专家及收藏者誉为古瓷中的“奇葩”。
那就是“绞胎瓷”。
绞胎瓷也有人叫“搅胎瓷”,当地百姓叫“花馍瓷”,白黑相间或白褐相间、挂着透明釉或绿釉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瓷种。
其纹路变化万千内外一致。
有自然纹与规整纹两类;自然纹如流水潺潺,似祥云驾瑞,如群岚叠翠,若大漠孤烟......很有中国画泼墨的精韵。
神秘端庄。
规整纹更是贴近人们的生活有羽毛纹、草编纹、花卉纹、麦穗纹、旋涡纹、放射纹等精美绝伦朴素典雅。
绞胎瓷目前国家故宫博物馆仅存60余件,保存完好的更是凤毛麟角。
难怪收藏圈的朋友讲:“古玩市场古瓷残片可以卖钱的很少,而当阳峪绞胎残片小的可以卖五六拾元,稍大一点就成百上千”。
上世纪80年代修武县就有人在仿,虽不尽如人意但个别器形已经出现在去年的河南文物拍卖会上了!纵观中国陶瓷发展史能在坯胎上做文章的除去雕刻,便是景德镇的青花和醴陵的釉下彩绘。
当阳峪绞胎瓷概述
当阳峪绞胎瓷概述绞胎瓷是宋、金、元时期焦作当阳峪等窑场烧制成功的。
焦作当阳峪窑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巩县窑的绞胎工艺传统,将这一技术发展到了极致,完成了由陶到瓷的质的突变。
绞胎瓷由高温烧成,胎质细密坚硬、釉色油润光亮,不吸水,是真正符合现代瓷标准的绞胎瓷。
它一出现就迅速的蓬勃发展起来,并向四周邻近地区传播开去。
绞胎瓷是焦作地区当阳峪窑群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成功之作,是独树一帜的杰出作品,焦作当阳峪窑群以善烧精美的绞胎瓷而闻名天下,倍受人们关注,为中国陶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中国陶瓷百花园增加了一个新品种。
一、焦作当阳峪窑绞胎瓷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绞胎瓷焦作人称为透花瓷,纹由胎生、胎中求变、表里如一,一瓷一面,人工制作、变化无穷、工艺性强、装饰丰富。
其制作方法是用黑白或棕白等多种颜色的胎泥,相互交替迭摞、揉和、折迭、盘卷、切刮等特殊技法,再手工拉坯、模压成型或粘贴、镶嵌、拼接成型。
这样胎体上就出现两种以上多色相间、纹理变化多端、十分美丽的图案,再外施以晶莹如玉的透明釉或黄釉、绿釉、棕红釉、孔雀兰釉,三彩复色釉等,再入窑高温烧成。
将繁花似锦的花纹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流动变幻的美感。
绞胎工艺是焦作当阳峪窑群特殊的经典之作,羽毛纹对称整齐,木理纹似木纹流畅,水波纹如行云流水,编织纹如草、竹编般逼真,还有条带纹、石理纹、树叶纹、麦穗纹、蒂纹、涡纹等。
开创了我国陶瓷胎变装饰的先河。
绞胎装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五彩渗化的效果构成了绞胎瓷的特有韵律,巧夺天工。
绞胎瓷也是火的艺术,经高温瓷化表现出的似山似水、似人物百态、似祥兽吉瑞,更似山花烂漫。
我收藏的一件当阳峪窑绞胎平底盏,系1996年窑址砖瓦厂推土机推出,其瓷化程度很高,质地细腻,制作精细,胎薄坚硬,胎体为黑白两色绞成,纹理横竖交织,是北宋当阳峪窑的精品,故宫博物院和焦作市博物馆收藏的一种当阳峪窑绞胎小罐,高9cm ,口径3.6cm,底径5.1cm。
罐体由上下两节对接拼成,色调为褐白相间,施透明釉,是当阳峪窑绞胎瓷的典型制品。
浅谈焦作当阳峪绞胎瓷的艺术之美
浅谈焦作当阳峪绞胎瓷的艺术之美作者:李文省李文献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10期摘要:焦作绞胎瓷以其特有的制作工艺和由内及表的胎体装饰效果独具特色,其将实用审美集于一体,把器形与装饰高度结合,从工艺技法到艺术造诣、从表现形式到文化内涵都有着独到的一面。
其浑然天成的纹理效果、内外通透的艺术品格、抽象的视觉装饰手法独树一帜。
在各种工业陶瓷制品日益泛滥的今天,本文通过简要阐述绞胎瓷的艺术特征,分析焦作绞胎瓷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绞胎瓷;艺术特征;美学思想绞胎瓷,又叫“绞泥”、“揽胎瓷”,北方民间俗称“透花瓷”。
绞胎瓷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宋,元以后工艺逐渐衰落几近失传。
其纹理主要以仿制犀毗漆器为特色。
其纹样主要有羽毛纹、席编纹、麦穗纹、云片纹、菱形纹、琥珀纹、花朵纹、木理纹、水波纹等。
这种瓷器装饰主要靠胎体本身材质色泽变化来进行表现,其色泽变化多样,为当时瓷器中的独特装饰手法,也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绞胎器和谐自然的装饰,将瓷器的形、色、质三者进行了和谐统一,实现了工艺与审美的高度统一。
绞胎瓷器的胎质颜色多为白、褐、深褐色,其次为粉红色,棕色。
从纹理变化上看,由于采用纯手工制作,每次色料配比、绞揉次序、镶贴组合方式、块面大小各有不同,制作出的图案也无法雷同,但是从历代绞胎器物或标本中不难发现,不同时代的绞胎纹理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唐代多以抽象写意的长线条绞胎纹为主,器物显得自由洒脱;宋代则多采用精致小巧的点状纹样有序构成为主,更注重器物装饰的内在美;辽金时期的绞胎纹样和器物造型都表现的较为机械呆板,缺少生气和韵味;明代以后,绞胎装饰由整器装饰演变为局部装饰。
总体来看,唐代多以木理纹图案装饰于枕的四侧,枕面饰团花绞胎纹或圆花绞胎纹。
到宋金时期,则以贴面绞胎图案装饰为主,纹样变化更加丰富,有绞胎与珍珠地相结合装饰,也有以团花纹与圆花纹相结合的绞胎纹图案装饰等。
绞胎纹样从抽象演绎到形象组合,无不体现出陶工们杰出的艺术创作水平。
肇始于巩义鼎盛于当阳“当阳峪里说绞胎”系列之一
肇始于巩义鼎盛于当阳“当阳峪里说绞胎”系列之一□首席记者于茂世文图古代中国是不折不扣的陶瓷之国,窑口如云,瓷种如林,可谓天下无敌。
古窑中,当阳峪窑是名窑;在古瓷中,绞胎瓷是名瓷。
修武县当阳峪古窑主要生产白瓷、青瓷(汝瓷、钧瓷)、紫定、白地黑花、刻划花、铁锈花、宋三彩等陶瓷,绞胎瓷产量很小,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不但产量小,且器物体量也小得可怜,几乎不见器高盈尺的绞胎,且大多是只有五六厘米之高的小盏小罐。
当时产量很小,而今存世更少,完整器皿仅五六十件。
无论在绞胎陶瓷创烧之地巩义窑遗址,还是在鼎盛之地当阳峪窑遗址,别说整器,今天就是想寻得一片绞胎残片,其难度,也近乎李白之攀援蜀道。
说起巩义窑,大家都知道其以唐三彩著称于世,乃至它是白瓷、青瓷、青花瓷等瓷种的主流源头,是唐代中国的一座“大成之窑”。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巩义窑创烧了绞胎陶瓷,也是中国绞胎陶瓷的发祥地。
“唐三彩是大唐梦华的一种标志性器物,自1905年发现以来,备受世人追捧。
”巩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前所长席彦召先生说,“但是,在巩义窑遗址,最难寻求的却是绞胎陶瓷。
可以说,在这儿,现在你连个绞胎残片标本都很难寻到了。
”巩义窑遗址如此,当阳峪窑遗址大体类似。
著名古陶瓷收藏家、北京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馆长白明先生在《片面之瓷·如梦似幻说绞胎——唐、宋绞胎瓷》中写道:“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的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曾到过当阳峪,对那里的‘文化遗存’甚为震惊,他谈道:当阳峪的绞胎瓷实在是绝妙,在这里连其碎片都能卖钱,乃当世之唯一……我也曾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过当阳峪窑,并见到过约有巴掌大小的一块宋代绞胎瓷方形小枕头的瓷片标本,只因当时的确是要价不菲,没舍得花钱,竟与之‘失之交臂’。
所以,现在一想到我国陶瓷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以宋代绞胎瓷制作而成的‘杜家花枕’、‘裴家花枕’等稀世珍品,我就有一种要以头撞墙的‘冲动’,肠子都悔青了!”“杜家花枕”现藏上海博物馆、“裴家花枕”现藏苏州博物馆,一般以为,这两件“花枕”,均是唐代巩义窑产品(其与白先生宋代之说,存有不恰)。
沉寂近千年的“瓷中君子”
沉寂近千年的“瓷中君子”作者:殷晓章来源:《检察风云》2015年第10期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是北宋时期北方最大的瓷都,当阳峪绞胎瓷有别于其他瓷器的纹饰,它内外通透,表里如一,被称为“瓷中君子”,其代表性器物被故宫博物院、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等珍藏。
2014年12月3日,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虽然身披历史名瓷光环,但当阳峪窑火毕竟熄灭了近千年,传统烧制技艺也失传了,要重拾辉煌,还尚待时日。
绞胎瓷制作工艺繁杂随着细微的响动声,师傅面前的电动轮盘飞速旋转起来。
轮盘上放置的由各种颜色糅合成的泥团,在他手中也变得温顺起来。
他双眼紧盯着毛坯,双手时而合拢,时而外扩,动作灵活,富有节奏和韵味。
时间不长,一件毛坯花瓶的轮廓就出现在眼前。
坐在车间一角的这位师傅,名叫柴战柱,他是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的两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另外,他还是中国传统工艺大师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拉坯仅是制作当阳峪绞胎瓷的关键工序之一,一件绞胎瓷要经过调泥、拉坯、修胎、雕刻、上釉、烧制等80多道工序,最后经过20多天晾干,才能入炉烧制。
从入炉到出炉,还要三天多时间。
每一道工序都是赋予其生命和灵魂的过程,毛坯花瓶虽然还显质朴,但细细打量,它已经隐隐透着神韵和灵秀。
柴战柱所在的焦作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的车间,就坐落在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口左侧,厂房紧邻当阳峪瓷窑遗址。
如今,这座规模不大的北宋古窑遗址被罩在玻璃房里保护起来。
透过玻璃,依稀可见遗址上有当年烟熏火燎的黑褐色印迹。
站在村口的仿古牌坊前,可以看到上边挂着的四个牌子,这是当阳峪村的四个“国字号”称号:当阳峪瓷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阳峪绞胎瓷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里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绞胎瓷之都”;2014年12月3日,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全球仅存珍品几十件这是一个寻常的冬日午后,没有风,阳光暖暖柔柔的。
河南焦作小山村,产的瓷器竟比汝瓷还珍贵,被称为“瓷中君子”
河南焦作小山村,产的瓷器竟比汝瓷还珍贵,被称为“瓷中君子”文章约2300字阅读时长约4min2017年5月30日在中国嘉德(香港)2017春季拍卖会上,一款北宋(960-1127)至金(1115-1234)当阳峪窑绞胎羽毛纹折沿盘,拍卖出了413,000 港元,折合人民币约36万元。
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上脏兮兮的盘子,能拍出这么高的价格呢?在我国已知的唐宋窑址中为外人首次发现的先例,河南焦作市的当阳峪窑绝无仅有。
不仅工艺精湛,制品华美,而且在磁州窑型陶瓷器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绞胎瓷窑遗址-修武县位置它位于河南郑州市西北的修武县,据《修武县志》记载说是在'县西北四十五里'(约22公里),而其西南方约4公里为原来的焦作市。
在《大清一统志》和《乾隆府厅州县志》二书内均曾有产瓷的记录。
实际上早在北宋元符三年至熙宁四年间(1100-1105年),该地就曾建祠立碑,记述当时烧窑的盛况。
然而与其它一些名窑同样是长期未能发现窑址。
修武县-当阳峪村-绞胎瓷窑遗址1933年偶然被瑞典人卡尔贝克和英国人司瓦洛相继发现后,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后来在古董市场上不断出现一些白地绘黑花、白地刻划黑花,或赭地剔划白花纹饰的精品及残片。
这类瓷器及残片目前在国内外仍有所保藏,并且曾长期被列人'磁州窑',继而出现'修武窑'(日本)或'焦作窑'(英国)之类的别称。
当阳峪绞胎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些原为某古董商当年搜集的这类精品残片,图样优美,刻线流畅,堪称白如凝脂,黑似刷漆,望之精彩异常,印象殊深。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窑的现状,1951年陈万里老师曾亲往修武考察,获得少许绞胎瓷片,并指出:'当阳峪的作品,向来是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因之如此,一个重要窑场是被忽视了。
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外,没有一处足与当阳相媲美。
'当阳峪窑和磁州窑制品特征作了具体的对比:1.当阳峪窑的胎质较粗,多呈灰白、灰黑或黄褐色,有的烧结不够充分,而吸水性较强。
绞胎瓷整理资料
当代河南绞胎陶瓷艺术的发展烧制现代绞胎艺术陶瓷,十不成一;烧制仿古绞胎,百不成一。
仿古绞胎,准确地说是仿宋绞胎,完全依照传统制作,费时耗力,动辄烧裂,百不成一,绞胎瓷烧造难度,是其他陶瓷难以比肩的。
烧制绞胎瓷,难;既然难,宋代当阳峪缘何知难而进,创造了绞胎瓷的不世辉煌?!杨峡,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焦作市工艺美术学会名誉理事长、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焦作市科技局副局长。
杨峡因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焦作绞胎艺术瓷研究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博览会铜奖等。
“2001年,(焦作)市委、市政府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把挖掘开发绞胎瓷旅游产品项目下达给了市科技局。
为此,市科技局成立了以我为组长的科技攻关小组,组织全国各地一批当代陶艺家、工艺美术大师及陶瓷工程技术人员,潜心研究当阳峪绞胎瓷的质地成分、工艺原材料、制作技法,并运用现代科技,通过不断试验,使绞胎瓷工艺得以重见天日。
”当然,他领导实施这一绞胎艺术瓷研究课题,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先生的指导,也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的首肯。
如今河南培养了一批绞胎陶瓷艺术创作人才,能够担当起传承、创新绞胎瓷文化的重任。
中华瓷魂千年工艺内外相通表里如一不可复制。
河南的胶胎瓷是瓷器中的一道奇观。
它胎中带有花纹,釉色透明,花色斑驳自然天成,纹理结构表里如一,内外有序.栩栩如生。
河南绞胎瓷,制作之精美,为世之绝无仅有,为当世名贵瓷器之珍品每一件作品都有其不同的纹理特色,其纹理结构只有相似没有相同,不可复制”, ,被诠释为“君子和而不同”。
绞胎工艺是河南陶瓷艺术的特殊之作,羽毛纹对称整齐有序,木理纹似木纹流畅,水波纹如行云流水,编织纹如草编、竹编般逼真,还有条带纹、石理纹、树叶纹、麦穗纹、蒂纹、涡纹等,开创了我国陶瓷胎变装饰的先河。
绞胎装饰,由胎而生五彩渗化的效果,构成了绞胎瓷的特有韵律,巧夺天工。
它以独特的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在陶瓷产品中独树一帜,成为诸瓷之王,堪称制瓷极品,尤以羽毛纹.编织纹.麦穗纹等规则纹理作为代表的作品具有极高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崇宁四年碑文记载“斫轮至于轮扁,飞鸢至于墨子,天下之绝工也,赏观当阳,陈立子基之徒造范瓷器皆得百灵之妙意,亦天下之绝工也……”这一段记载 与“解牛之技”“削锯之解”等历史典故前呼后应,从而充分证明了当阳峪“ 陈立子基”的门徒所造范的瓷器,表现了德应侯的妙意,所烧造的瓷器亦堪称“天下之绝工也”。早在五十年代,我国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对当阳峪的烧造成就作了精辟的论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调查北方诸瓷窑之后深有感受的说:“此间碎片小块散在田间,较大而花纹特别的都为当地所拣去,碎片而能卖钱,我于北方除了当阳峪外,还未曾见过呢”,“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以外,没有一处足与当阳峪相媲美。磁州的治子窑以及安阳的观台窑(在漳河两岸)终逊当阳一筹。而一切文献所列举的磁州窑或磁州型的瓷器,毫无疑问,有一部分是属于当阳峪,也就是说,磁州窑的荣誉,应该有一部分归属于当阳峪窑”(《文物参考资料》1952年第一期“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窑址报告”,“谈当阳峪窑不入皇室,史书不予记载,致使有关当阳峪的资料和高超的技术很少保存和继承下来。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士大夫阶级对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艺术持有偏见,认为民间艺术形象简单或技法低劣,因而缺乏著述介绍。当阳峪窑的烧造工艺同其它民间工艺创造一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切不可忽视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