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程大纲
2024版《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a87d6f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6.png)
03 实验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30%,以培养学 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02
基本原理与方法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
误差来源与分类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识别与处理方法
准确度与精密度
概念、评价方法及提高措施
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达
色谱法技术及应用
气相色谱法
利用气体作为流动相,将待测物质在固定相上进行分离和分 析,如气相色谱仪测量挥发性有机物。
薄层色谱法
在薄层板上进行色谱分离和分析的方法,如薄层色谱扫描仪 测量各种化合物。
液相色谱法
以液体作为流动相,通过固定相上的吸附、分配、离子交换 等作用将待测物质分离和分析,如液相色谱仪测量高沸点、 热不稳定和极性化合物。
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
实验结果评价与报告撰写
1 2 3
结果评价 根据实验目的和分析方法的要求,对实验结果进 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数据的处理、图 表绘制和结果解释等,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 趋势。
报告撰写 按照学术规范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 目的、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以便于 交流和发表。
样品制备
根据分析方法的要求,对 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 粉碎、筛分、干燥等,以 便于后续的分析操作。
实验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实验安全
01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确保实
验过程的安全。
实验操作
02
按照实验步骤和规范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导致实验结果不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85b89a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e.png)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化学现象的解释和应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制定一份详细的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本文将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细致的拟定和分析,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学习。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分析技术和仪器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基础1.1 分析化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 精密天平的使用和误差分析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2.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2.1 样品制备和前处理2.2 化学平衡与反应动力学2.3 分离与富集技术3. 分析方法与仪器3.1 光谱分析技术3.1.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1.2 红外光谱分析3.1.3 质谱分析技术3.2 色谱分析技术3.2.1 气相色谱法3.2.2 液相色谱法3.2.3 离子色谱法3.3 电化学分析技术3.3.1 电解池和电解过程 3.3.2 电极和电流分析法3.3.3 电位滴定法4.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4.1 实验设计和指导原则4.2 分析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定4.3 分析报告撰写要点五、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与学习1.1 讲授分析化学基础理论1.2 示例分析过程和实例分析1.3 提供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目2. 实验教学2.1 实验操作的演示与指导2.2 学生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2.3 实验报告的撰写和评定3. 课堂讨论与互动3.1 学生发表课上或课后作业的讲解与探讨 3.2 学生提问和教师解答3.3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六、考核与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参与讨论等)占总评成绩的50%。
2.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
3. 成绩评价标准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学术报告撰写能力等。
分析化学 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bc6ba9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6e.png)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本文为分析化学教学大纲,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深入理解;2. 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分析化学实验技能和操作方法;3. 培养学生分析化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应用前景和社会意义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a) 分析化学的定义与分类b)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c) 分析化学仪器与设备2. 分析化学实验技术a)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b) 分析样品的前处理方法c) 分析方法的选择与优化3. 分析化学定量方法a) 酸碱滴定法b) 电位滴定法c)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d) 光谱法e) 色谱法f) 质谱法4. 分析化学定性方法a) 离子鉴定试剂的使用与原理b) 离子的分组分析c) 有机物的鉴定与分析5. 分析化学应用领域a) 环境分析化学b) 食品分析化学c) 药物分析化学d) 冶金分析化学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化学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3. 实践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示范分析化学方法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 讨论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实际问题和案例,培养他们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课堂互动:利用课堂问答和答疑环节,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课堂练习和实验报告等;2. 总成绩: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3.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小型分析化学项目,评估其实验设计和报告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课程教材:《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教程》等;2. 网络资源:如在线学习平台、开放式课程网站等;3. 实验室设备:各种分析化学仪器和实验装置;4. 参考文献:相关分析化学领域的学术论文、专业期刊等。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9e52cf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0.png)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大纲旨在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
二、课程目标1.认识和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熟悉常用的分析仪器设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技术;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4.掌握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1.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分析化学的定义和分类(2)样品的制备和处理技术(3)分析方法的选择和评价2.常用的分析仪器设备和实验技术(1)光谱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等)(2)电化学分析法(电位滴定法、电化学方法等)(3)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4)质谱分析法(质量光谱、质谱法等)3.分析化学实验技术(1)标准曲线的建立和应用(2)样品测定和数据处理(3)实验安全与仪器操作规范4.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应用(1)环境监测与分析(2)生物医药分析(3)食品安全与质量监测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实验技术;3.讨论和互动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实验经验和思考问题;4.案例分析和实践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撰写实践报告。
五、评估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参与度、实验报告和课堂作业等;2.期中考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进行考核;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学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占24学时,实验教学占12学时。
七、教材和参考书目主教材:《分析化学教程》参考书目:1. 《分析化学基础》2. 《分析化学导论》3. 《现代分析化学》总结:此份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重要要素。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00f332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2.png)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分析化学(Anal ytical Chemistry)课程代码:08S1107B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化学专业课程学时:总学时60(理论60学时实践0学时)课程学分:总学分4(理论4 实践0)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选用教材:《分析化学》上册(第6版)[M].武汉大学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参考书目:1.《分析化学》上册(第4版)[M].华中师范大学等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分析化学习题解答》上册(第6版)[M].曾百肇,赵发琼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二、课程目标(一)课程具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分析化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分类,明确滴定分析要求,掌握滴定分析的主要方法和方式。
了解分析过程和结果表示的方法,学会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能根据化学计量比进行滴定分析计算,并把分析结果表示成相应的形式,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
掌握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法的基本概念、原理、计算和操作方法。
【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2.了解分析过程中的误差来源、表示方法及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学会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够认识到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中的严格操作、数据记录及处理等过程应该遵循的原则和重要性,灵活掌握各种基本运算,给出正确的分析结果。
善于反思、发现问题,并从实验设计和操作中改进。
【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毕业要求7学会反思】3.结合试样的处理方法,能独立完成采样和制样,能根据试样的特点提出主要采取的措施、方法及注意事项。
熟悉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理解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理解课堂内外自学、小组讨论式学习的作用,既能独立思考,又具备初步的团队合作精神。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在校园生活和学习中践行爱国主义、环保教育、“原创性”科研、食品安全、平衡心态等理念。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c418a55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c.png)
《分析化学实验》本科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 分析化学实验英文名称: Analytic Chemistry Experiments课程编号: A081530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课程属性: 独立设课适用专业: 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 42;课程总学分: 1.5;实验课总学时: 42 ;实验课总学分: 1.5(化学专业)。
课程总学时: 42;课程总学分: 1.5;实验课总学时: 42 ;实验课总学分: 1.5(应用化学专业)。
开设学期: 第二学期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二、课程简介分析化学实验是高等师范学校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即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又是与分析化学理论课紧密配合的课程。
分析化学实验主要内容为定量分析实验, 重点学习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的实验原理及基本操作技能。
本课程需完成10个实验项目, 大纲共安排实验项目12个:基本操作实验2个、验证实验8个、综合实验2个。
12个实验中必做实验8个, 选做实验4个,选做实验由学生任选其中2个实验合计组成10个实验。
在授课结束后对实验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等内容进行考核, 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全部内容。
合计42学时。
三、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 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 树立“量”的概念, 加深分析化学〈定量〉理论部分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为了完成本实验教学任务, 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 必须写好实验预习报告, 明确各个实验的原理和实验内容, 加深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在实验中做到心中有数。
学会正确合理的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掌握天平、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基本仪器的使用, 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2024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2024](https://img.taocdn.com/s3/m/a503e3cc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87.png)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化学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大纲的概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等五个方面,以期对该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一、概述:1. 教学大纲的背景和意义2. 教学大纲的适用对象3. 教学大纲的编制依据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2. 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3.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5.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能力三、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知识a.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b. 分析化学中的常用分析方法c. 分析化学常用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方法2. 分析化学实验技能与实践操作a. 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巧b. 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常见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c. 分析化学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意识培养3. 分析化学中的实际应用a. 分析化学在工业、环境和生物领域的应用b. 分析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c. 分析化学的新兴领域与前沿技术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结合实践操作2. 实验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3. 学生参与式教学方法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5. 合作学习与团队建设五、评估方法:1. 笔试和实验考核相结合2. 课堂讨论和小组报告评估3. 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评分4. 课程综合评估与反馈机制总结: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涵盖了分析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理论水平和创新思维。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希望本文对于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的分析和总结能够为相关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2.112.1分析化学A(Ⅰ)学分2 学时2总学时34 322.112.2 分析化学A(Ⅱ)Analytical Chemistry A学分2 学时2总学时34课程性质:化学类各专业基础课程预修课程: 普通化学、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含量、状态信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测量原理,建立起认识物质的严格的“量”的概念。
基本内容: 本课程包括经典的定量分析及仪器分析两部分,在选材上以无机物分析为主兼顾有机物分析,并以成份分析为重点。
本课程由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及理论、化学分析法、电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光学光谱法等五部分组成。
基本要求:学生应按本大纲具体要求,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掌握各类分析仪器的测量原理;了解仪器的结构及各类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局限性,初步具有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分析手段的能力。
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必要时可另安排适当学时讨论。
课程共计36+36学时,按一学期完成或两学期完成两种安排。
考核方式: 以笔试方式考试为主,期终综合评分,并以课程(Ⅰ)(Ⅱ)分别记分。
教学用书: 吴性良,朱万森,马林编, 《分析化学原理》参考书:[1] 《定量分析》,陶增宁等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2] 《分析化学》(第三版),武汉大学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 《分析化学》邹明珠,许宏鼎,于桂荣编著,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4] 《化学分析原理》,张锡瑜等编著,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5] 《定量分析化学简明教程》,彭崇慧等编,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 《仪器分析》,朱世盛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7] 《仪器分析原理》,方惠群,史坚,倪君蒂,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 《仪器分析》趙藻藩,周性尧,张悟铭,趙文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9] 《仪器分析教程》北京大学化学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 《仪器分析》(第三版),朱明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分析化学A(Ⅰ)第一章绪论(1.5学时)教学内容:0-1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0-2分析化学的变革与发展0-3分析化学的分类及内容0-4分析过程是获取物质化学信息的过程教学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分类、任务与作用,分析化学的发展,以及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分析过程具体环节。
第二章定量分析引论(4.5学时)教学内容:1-1定量分析基本方法1-2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概念1-3小样本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4定量分析的校准1-5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教学要求:掌握:定量分析的准确度、精密度、误差、偏差等概念及相互关系,灵敏度、检测限、选择性、专一性、线性范围等概念。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概念,产生原因及减免方法。
有效数字的意义,数字的修约规则及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置信度,平均值的置信区间的概念及计算,极差和中位值概念。
测定数值的正确表示方法。
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定量分析校准的基本方法,响应函数、校准函数、解析函数,显著性检验的意义和方法-F检验、t检验,异常值的取舍。
了解: 定量分析校准模式,不确定度的概念及意义。
第三章化学分析法导论(4学时)教学内容:2-1溶液的浓度2-2溶液体系中的化学平衡2-3分析中的平衡处理及浓度计算的一般方法2-4滴定分析法2-5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动力学分析教学要求:掌握:浓度的表示方法,定量分析中化学平衡的一般处理方法─酸碱质子理论、质子条件、分布系数法、副反应系数法以及条件反应常数。
化学平衡态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滴定、标准溶液、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指示剂、终点误差等概念及有关计算,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要求,各种滴定分析方式的特点及应用条件,基准物质的概念及要求,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4学时)教学内容:4-1酸碱平衡中[H+]的计算4-2酸碱滴定终点的检测4-3酸碱滴定曲线及终点误差4-4酸碱滴定应用(4-5非水滴定)教学要求:掌握:一元弱酸和多元弱酸各种存在形式的计算,用质子条件处理水溶液质子转移平衡关系,溶液中[H+]计算的最简式和近似式。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常用指示剂甲基红、甲基橙、酚酞的变色范围及其选择原则。
强酸碱滴定及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的化学计量点及滴定突跃范围的pH值计算,滴定终点误差计算。
多元酸碱分步滴定时各化学计量点pH的计算。
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酸碱滴定的应用,如:混合碱的双指示剂法测定,铵盐中氮的测定等。
第五章络合滴定法(3学时)教学内容:5-1氨羧络合剂5-2络合滴定基本原理5-3络合滴定终点的检测5-4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5-5络合滴定方式及应用教学要求:掌握:络合滴定化学计量点时的pM、pM'计算,终点误差,影响络合滴定突跃的因素,络合滴定可行性的判断。
指示剂选择原则,常用指示剂类型、变色原理及使用条件。
混合离子进行选择性滴定的条件,控制酸度分别滴定,掩蔽剂的应用原则。
各种滴定方式的基本方法。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3学时)教学内容:6-1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位6-2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6-3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及预处理6-4几种重要的氧化还原方法及其应用教学要求:掌握:电极电位、条件电极电位概念,溶液体系中不同因素对电极电位的影响,并应用Nernst公式计算,氧化还原平衡常数及条件平衡常数计算。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中化学计量点电位计算。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及滴定分析时各种相应措施。
自身指示剂和特殊指示剂,指示剂选择原则。
滴定预处理的意义及预处理试剂选择。
了解: KMnO4法、 K2Cr2O7法、I2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条件。
第七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2学时)教学内容:7-1重量分析法与沉淀反应7-2重量分析法的影响因素7-3沉淀剂7-4沉淀滴定法教学要求:掌握:重量分析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结果计算。
沉淀的形成及沉淀的沾污,表面吸附规律。
晶形及无定型沉淀的沉淀条件。
洗涤液的选择原则及洗涤操作的合理性。
灼烧与干燥。
了解:沉淀滴定的Mohr法、Volhard法、Fajans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条件。
第八章电分析化学法引论(1学时)教学内容:8-1定义、历史与分类8-2 电化学电池8-3 电化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8-4 电化学电池的盐桥与电极教学要求:掌握:原电池、电解池、电解池组成及表达、半电池反应、电池电动势等概念。
电极电位同浓度关系,电极电位及电池电动势计算。
盐桥、可逆电池、不可逆电池、阳极和阴极等概念。
了解: 电极与溶液的界面的电化学过程, 传质过程,电极的类型第九章电位分析法及离子选择性电极(5学时)教学内容:9-1电位分析法基本原理及实验装置9-2离子选择性电极9-3直接电位法9-4电位滴定法教学要求:掌握:电位分析法基本原理,金属基电极、膜电极、参比电极及指示电极概念。
pH 玻璃电极、氟离子选择性电极结构、响应机理及性能特点。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极选择系数K ij。
液接电位对测量的影响及降低液接电位的办法,电位测量中加入ISA、TISAB、的意义和作用。
直接电位法进行定量的主要方法及计算。
直接电位法准确度。
pH实用定义及pH 测定方法。
电位滴定中的电极体系。
了解: 电位型生物电极的原理及应用特点。
第十章电解分析与库仑分析法(2学时)教学内容:10-1电解的基本概念10-2电解分析法10-3库仑分析法教学要求:掌握:析出电位、分解电压、极化、过电位及电解方程式等基本概念。
恒电位电解法及恒电流电解法的原理及特点。
法拉第定律及实现库仑分析的基本条件,恒电位库仑法原理,库仑滴定原理以及确定终点的方法。
了解: 汞阴极电解法的特点,微库仑法原理第十一章极谱分析法及伏安分析法(4学时)教学内容:11-1用微电极电解11-2极谱波方程11-3扩散电流和极谱定量分析11-4其他极谱分析及伏安分析法11-5伏安法的电极进展教学要求:掌握:极谱法原理,电解条件的特殊性,极化电极,去极化电极,外加电压及电极电位,极谱波,扩散电流等概念。
使用滴汞电极的优点及存在问题。
Ilkovic公式中各项物理意义及影响扩散电流因素。
各种干扰电流对极谱测定的影响,极谱测定的三电极体系。
单扫描极极谱法、谱催化波、脉冲极谱法、溶出伏安法的原理。
了解: 各类极谱波方程的物理意义及应用,以及伏安法的电极进展。
※※※※※分析化学A(Ⅱ)第十二章光学分析法引论(2学时)教学内容:12-1电磁辐射的基本特征12-2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2-3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12-4光学光谱仪器的基本构成教学要求:掌握:电磁波谱,光学分析方法的分类。
电磁辐射的透射、折射、散射、反射、吸收和发射等有关性质。
光谱仪对辐射源、滤光片、单色器、检测器的基本要求及其主要类型。
了解:光谱仪的类型及主要构成部件。
第十三章紫外可见区的吸收光谱定量分析(6学时)教学内容:13-1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的获得13-2紫外可见区吸收光谱的主要类型13-3光的吸收定律13-4显色反应与光度测量13-5定量分析方法13-6光度分析法的其它技术13-7分光光度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教学要求:掌握:选择吸收,物质颜色及其互补关系,生色团、助色团、红移、蓝移等基本概念。
吸收光谱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吸收定律的导出及物理意义,吸收定律应用的基本限制。
吸收测量中的化学误差及仪器误差。
显色剂的类型,影响显色反应因素,提高光度法测定灵敏度及选择性的主要途径,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双波长、导数法、示差法等光度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特点。
了解: 光度法研究离子平衡的基本方法,光谱电化学技术。
第十四章红外光谱法(根据教学计划的调整,本章内容已移至后续的《谱学导论》课程中讲授)第十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4学时)教学内容:15-1光致发光理论15-2仪器与实验方法15-3荧光定量分析15-4分子的磷光分析方法15-5化学发光分析15-6光化学传感器教学要求:掌握:分子的单重、三重激发态的去活化过程,荧光光谱及激发光谱的表达、特征,影响发光的因素,分子发光与结构关系,荧光分光光度计的设计特点,发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
荧光分析的基本方法。
分子磷光分析法及化学发光分析法基本原理及应用特点。
了解: 同步荧光光谱法、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的原理及特点。
光化学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特点。
第十六章原子发射光谱法(3学时)教学内容:16-1原子光谱16-2激发光源及试样引入的方法16-3光谱仪器16-4光谱定性分析及半定量分析16-5光谱定量分析16-6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分析教学要求:掌握:原子的激发和电离,激发光源主要类型及特点,选择光源一般原则,典型光谱仪器的光路及其光学特性,定性分析基本方法,内标法原理及定量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