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3_4 世界的聚落教案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3.4 世界的聚落教案 (新版)湘教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一、聚落的形态(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
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
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
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
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
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第51-55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聚落的形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世界文化遗产的爱护意义,同时包含着人地关系的和谐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要紧形式,运用图片描述都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明白得聚落的形成和进展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
4.了解爱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
采取探究、讨论、展现作品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人地和谐进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聚落的形成与进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爱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1.聚落的形成和进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教学突破聚落的形状,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并在课堂上展现成果、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落的形成与进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能够利用学生熟知的当地素材,以引起学生的爱好、降低教学难度,借此阐明人地和谐的理念。
爱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建议教师创设一种较为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搜集大量图片、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学生预备课前分组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求能表达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并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
查找本地不同时期的地图或景观图片(要求能表达聚落的变化)。
课前分组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文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1.摸索聚落方面自己所知所疑。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摸索对聚落的认识。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第51-55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同时包含着人地关系的协调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
采取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教学突破聚落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当地素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建议教师创设一种较为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搜集大量图片、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学生准备1.课前分组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求能体现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并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
2.查找本地不同时期的地图或景观图片(要求能体现聚落的变化)。
3.课前分组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文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1.思考聚落方面自己所知所疑。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对聚落的认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小组讨论成果的创新性:观察学生小组讨论的创新性,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小组讨论成果的完整性:观察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完整性,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随堂测试:
-随堂测试的完成情况:观察学生随堂测试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地理实践: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实践能力。
3.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聚落与环境相适应的原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地理审美:通过欣赏不同聚落的景观,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3)聚落的景观:通过图片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的景观特点,如乡村的田园风光、城市的高楼大厦等。
举例:请学生观察图片,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特点。
(4)保护文化遗产: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举例:请学生举例说明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聚落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聚落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聚落知识。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景观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形成条件。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设计】一、导入环节(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这一章我们学习的是“世界的居民”,前面三节重点了解的是“民”的问题,如“民”的数量、人种的划分,“民”所使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
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居”的问题,也就是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学生齐读。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让我们带着目标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二、先学环节(一)出示自学指导(读课本60—65页图文资料,在课本上勾划并记住以下问题的答案。
)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主要形式包括和。
一般来说,先有聚落,后有聚落。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城市居民的居住状况相对,发展过程中往往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住房、污染、干扰、供水、犯罪率等。
4.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
乡村民居大多依山傍水,沿、或者分布。
5.在河流处,或在河流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补充:记在课本62页下边)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6.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控制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避免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
(二)自学检测反馈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自学得都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自学的效果。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聚落类型、分布特点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的概念和类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特点和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域的聚落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聚落与环境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2.图片素材: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提问:你们印象中最深刻的聚落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提问:这些聚落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异?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聚落与环境问题,如城市拥堵、乡村人口流失等。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别。
2、使学生能举例说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使学生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使学生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举例分析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学习难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一、聚落的形态1、类型2、城市与乡村的差异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影响聚落的分布的因素2、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学案【教师寄语】乐于探究,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展示!【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别。
2、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学习难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学内容】聚落的形态1、聚落的定义:。
2、聚落的类型聚落一般分为和两大类型。
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集镇→城镇→【合作共建】一、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海口市因地处南渡江出海口而得名,原为一个小渔村。
海口市拥有秀英港、海口南港、新港三个客货运输码头。
材料2:海口市地理位置优越,南渡江流经其境内。
该市气候宜人,属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材料3:海口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开发历史早,是海南省主要的粮、糖、油等生产基地。
1、从房屋、道路、人口等方面说说海口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2、分析海口市能从小渔村发展成为大城市的优势条件。
3、归纳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备教师设计思路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以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能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区别;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3.认识世界遗产及世界遗产的保护意义。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世界遗产的保护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前自学自学活动:自主阅读课本P60内容,将以下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中进行勾画。
(2min)1.什么是聚落?聚落主要的形式有哪些?2.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区别?自学质疑:如:我的困难(或问题)是:。
课上研学一、自学反馈学生简要说明聚落的定义及类型,与同桌展示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进行简单的辩论赛:喜欢城市生活还是乡村生活,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聚焦问题影响聚落发展和形成的因素。
三、研究分享1. 观看地区特色民居图片资料,小组合作探究影响聚落发展和形成的因素有哪些?2.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畅所欲言。
四、深度构建一.当堂检测:1.下列属于乡村聚落主要从事工作的有()。
A.纺织工业B.饮食服务业C.耕作业D.邮电业2.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住冰屋的说法,正确的是()A.因纽特人特别耐寒B.是为了体现民居特色C.建造冰屋是因纽特人适应环境的结果D.因纽特人喜欢标新立异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一定有聚落B.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定为居民点C.四合院是我国南方地区民居建筑的代表D.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发展的作用,不如人文环境的作用重要(二).梳理反思:学生本节课的收获,感受、疑问。
(三).总结归纳:课后拓学一、巩固知识二、拓展提升调查当地古代建筑旅游景点有无乱刻乱画的现象。
请设计一条保护古建筑、杜绝不良现象的广告语。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镇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城镇的发展过程、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模式一视频导入播放不同的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景观的差异,判断自己的居住地与哪一类景观类似,分析造成景观差异的原因,导入新课。
模式二图片导入特色民居图片导入,直入主题。
你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民居的名称吗?你知道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吗?你知道不同地区民居不同的主要原因吗?通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导入新课。
观察与发现一、聚落的景观特征1.聚落的分类:(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展示几幅有代表性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将这些聚落分类,引出聚落的类型。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乡村和城镇)通过分析聚落的图片及文字部分,了解聚落的含义及分类。
续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探究与讨论2.乡村与城镇的景观差异: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城镇景观图,说出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密集稀疏分散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城镇聚落与乡村的主要差异。
【分组讨论】探究城镇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简单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城镇和乡村景观图,从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方式和交通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比,比较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最后让学生填表比较聚落形式。
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活动交通状况【说一说】阅读材料并结合生活经验,安排两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代表城镇和乡村,介绍自己的“家乡美”,分别说明城镇、乡村的优点,及时总结。
地理七年级上湘教版3.4世界的聚落教案
3.4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够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3.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
(我们还不认识呢?)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来自宁阳英才学校。
对于宁阳英才学校你们熟悉吗?(不),这里我带来了我们学校的一些图片:(欢迎你们去做客)多媒体展示:图片它就是我们美丽的校园,像照片中这样人们集中居住与生活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聚落。
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关于聚落的知识。
多媒体展示:课题世界的聚落新课学习:师: 聚落有两种主要形式,哪两种呢?(学生回答:乡村和城市)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图片过渡: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同时展示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图,比一比并说出它们的差异。
注意阅读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况,商店、学校、医院、农田、果园、池塘的多少,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等情况。
)师:你所观察到的城市和乡村都有哪些差别?学生回答(角色扮演游戏:第1-5小组扮演乡村人、第6-9小组扮演城市人,分别讲出各自的好处),师点评。
过渡:既然城市和乡村有这么大的差异,是不是城市自从人类诞生那天起就存在呢?(不)城市的发展一般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乡村—集镇—城市。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一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聚落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及其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聚落。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地图册或地球仪。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以及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聚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聚落知识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讨论如何保护和发展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3.4世界的聚落学案新版湘教版
3._________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4.阿拉伯语主要流行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____和_______
[导学释疑〕
1、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它的主要形式包括和。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居民大多依山傍水沿山麓或分布
4、世界各地的民居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既能适应当地的又与居民的密切相关。
(2)根据上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让你选择定居的地方,你会首先考虑什么条件?
2、聚落的形成需要很多的条件
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你还能说出一些吗?
3.完成课本63页和65页活动题
〔检查反馈〕
1.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的双层木楼,主要出现在( )
A、炎热多雨的热带B、温暖湿润的温热区C、寒冷干燥的极地D、炎热干燥的热带
(4)从上题分析来看,先有城市聚落还
是先有乡村聚落?
反
思
栏
世界的聚落
集体备课
个人空间
一、课题: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4、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世界三大宗教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高纬度地区的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窗户小而且屋顶大多高耸,原因是( )
A、炎热多雨B、寒冷多雨雪C、温暖干燥D、温暖多雨雪
3.西亚房屋的建筑特点主要是为了( )
A、防寒保暖B、有利于防潮
七年级地理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重
点
4.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完成课本 61 页“活动”的第①题。 (二)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阅读课 本 64~65 页,完 成: ) 5.列举 3 处世界文化遗产: 二、合作探究 专题一: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1.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请在下列条件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适合定居的地方: ①交通闭塞、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 ③干旱的撒哈拉沙漠 ⑤水网密集的长江流域 2.读右图,回答: (1)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什么共同点? ②平坦肥沃的华北平原 ④气候酷寒的南极地区 ⑥资源丰富的地区 、 、
(2)图中①②③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 成为一般城市的是哪一处?为什么?
3.根据以上分析,说说有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专题二:
第1页 共2页
1.请你来当设计师。阅读课本 63 页的内容后,帮助以下地区的居民设计适合 他们居住的房屋,并说明理由。 A、高温潮湿的地区:
B、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
C、寒冷、多雨雪的地区: 2.(1)下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的做法正确的有: ①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 ②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 ③在著名的文化遗产地过度发展旅游业 ④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 (2)我们为什么要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世界的聚落
课 题 世界的聚落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说出聚落的主要形式,描述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 2.会简要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3.知道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保护世 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 难 点 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关系 预 设流程 一、自主学习 (一) “聚落的形态” (阅读课本 60~61 页,画记并填写: )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是什么? 3.填表比较乡村与城市聚落的特点: 生产活动 城市 乡村 农业生产 人口分布 密集 低矮、 稀疏 道路较稀疏 环境较好 建筑特点 交通特点 环境污染程度 个性化设计
3.4 世界的聚落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4)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一、学习目标(自学时,你要攻克以下目标,试试看吧)1、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
2、正确分析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4、、有意识的提取地理信息,学会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规律。
二、重点、难点(这是本节问题的关键,好好把握哦)1、重点:①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难点:①城市发展的过程、聚落形成的条件三、学习过程(这里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好好表现哦)㈠基础知识储备你的亲戚朋友中有哪些住在城市里,哪些住在城市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一样吗?㈡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我们大家各来自于城市还是农村?2、全方位互动互动1:①我们同学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农村和城市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我们称其为聚落。
你能用最简炼的语言总结聚落的概念及形式吗?聚落:形式有无农④请大家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对乡村和城市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提示:根据其各自存在的问题)城市乡村⑤许多乡村聚落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比如欧洲、非洲、亚洲的乡村聚落就有明显的差异,如图,你能将下列的乡村聚落对号入座吗?互动2:乡村和城市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先有城市还是先有乡村?带着这些问题,分头行动,利用P52活动所提供的图文资料,体会乡村发展为城市的四部曲,完成活动1中所设计的问题。
互动3:①世界各地的民居是不同的,读P52活动2材料完成活动要求。
②观察图3-22图3-23,总结东南亚民居、北非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根据①②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是与当地的和密切相关的。
③有人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
”这种做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④请同学们搜集信息,谈谈应该怎样保护世界文化遗产?1、实践探索世界许多大城市往往临河、临湖、临海分布,或者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在河流人海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聚落
课题世界的聚落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说出聚落的主要形式,描述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会简要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重点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保护世
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
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
关系
预设流程个性化设计一、自主学习
(一)“聚落的形态”(阅读课本60~61页,画记并填写:)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是什么?
3.填表比较乡村与城市聚落的特点:
生产活动人口分布建筑特点交通特点环境污染程度
城市密集
乡村农业生产低矮、稀疏道路较稀疏环境较好
4.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完成课本61页“活动”的第①题。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阅读课本64~65页,完成:)
5.列举3处世界文化遗产:、、
二、合作探究
专题一: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1.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请在下列条件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适合定居的地方:
①交通闭塞、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②平坦肥沃的华北平原
③干旱的撒哈拉沙漠④气候酷寒的南极地区
⑤水网密集的长江流域⑥资源丰富的地区
2.读右图,回答:
(1)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什么共同点?
(2)图中①②③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
成为一般城市的是哪一处?为什么?
3.根据以上分析,说说有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专题二:
1.请你来当设计师。
阅读课本63页的内容后,帮助以下地区的居民设计适合
他们居住的房屋,并说明理由。
A、高温潮湿的地区:
B、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
C、寒冷、多雨雪的地区:
2.(1)下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做法正确的有:
①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
②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
③在著名的文化遗产地过度发展旅游业
④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
(2)我们为什么要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三、展示提升
四、归纳总结
五、训练巩固完成基础训练P.35~36 的内容。
六、知识链接
云南傣族的竹楼: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潮湿,人们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木资源,搭建竹楼,通常屋子没有门窗,便于通风透气,既凉爽又干燥;竹楼房顶坡度较大,利于雨水的快速倾泻。
草原上的蒙古包: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游牧民族创建了拆装容易、搬迁简便的蒙古包。
黄土高原的窑洞:窑洞的成功建设主要是黄土具有直立的特点,再加上黄土保暖性好,该地区自然环境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光线充足,窑洞一般背风建设,可以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
因纽特人的雪屋:地处北极地区,冬季漫长、寒冷、黑暗。
为防风雪,御寒冷,因纽特人就地取材,用雪砖垒砌成圆顶的“冰雪屋”,之后向下深挖洞。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