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与技巧164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理论与技巧》模拟试卷D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A;

5、D;

6、C;

7、A;

8、B;

9、A;10、A;11、B;

12、B;13、B;14、A;15、B;16、C;17、C;18、A;19、A;2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

3、AE;

4、BCDE;

5、ABCDE;

6、ACD;

7、ABCDE;

8、BCDE;

9、DE;10、AB

三、是非判断题

1.错。理由:不包括效果,因为效果是前面四个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它不构成为传播的本质。

2.错。理由:商业广告是商业信息,而公益广告、社会广告、意见广告不是。

3.错。理由:这个观点容易把传播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与买方的关系,从而把本来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简化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播媒介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放到次要的位置;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4.错。理由:一般是存在于传统社会或农村社会中。

5.错。宣传的主体一般不是个人,而是阶级、政党、政府、企业、学校或者其他的社会组织,但又是由个人实现的。

6.错。理由:应该是拉扎斯菲尔德。

四、名词解释

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2分)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符号化、译码和符号解读,即“2+4定律”。(1分)

2.与语言相伴生的非语言现象。又可以称为“类语言”、“伴生符”。(1分)

主要是指:①辅助语言。是指与语言伴生的语速、语调、力度,与文字联系的就是文字的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②回应渠道。③沉默。④口音。(2分)3.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即环境监视功能(1分)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2分)

4.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1分),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2分)

五、简答题

1.一是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1分)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1分)三是双向的互动行为;(1分)四是一种行为及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传播作为系统,包含了五个方面的要素:传播者(传播主体、信源、发信者)、受传者(受信者、传播客体、传播对象、信宿)、信息(内容)、媒介(渠道)、效果。(1分)

2.与拉斯韦尔模式比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区别:第一,对传播的要素,提出了不同的范畴。具体地说,是信源、信息、信道、信宿。这与拉斯韦尔模式中的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四个要素是对应的。(1分)第二,将信息分为“发出的信号”和“接收的信号”两部分。(1分)第三,将媒介一分为三,即“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1分)第四,增加了“噪音”的范畴。(1分)3.①信息归根到底是由人来传递的,而人不可避免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信息加以筛选和过滤;(1分)②在信息的源头和信息的终点之间,必然有若干决定信息中转或终止的把关人;(1分)③在整个社会范围的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充当着把关人;(1分)④随着人的意识的成熟,把关的主动性逐渐增强;⑤不同层次的传播在把关的环节上有所差异。(1分)4.其一,不同阶段先后发展的媒介,从大处着眼,总是沿着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方向前进。例如,传播速度从慢到快、信息量从小到大、信息保真度从弱到强、信息符号从单一到多样。其二,在媒介变革的过程中,新兴媒介必定在信息传播的快、好、广、多等一个或多个方面更加完善,但原有媒介,即使是最原始的媒介,除非是“一无是处”,否则,就不会消失。其三,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

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其四,EPS同时体现出媒介这样一个发展脉络:亲身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分众窄播媒介→为个人的媒介→电子人际互动传播媒介。这正应验了麦克卢汉的预言:人们又回到了部落时代那种面对面的传播。其五,媒介的发展是以加速度向前发展的。(每一点1分,答对4点得满分)

六、论述题

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1分)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2分)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三是利益关系形式;四是非正式形式。(2分)如果我们把施拉姆等人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与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二者的区别:

(答全得5分)

七、综合应用题

着眼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示内容还是寓观点于内容之中;二是一面说理还是两面说理。所谓明示结论,就是明确结论,可以明了意图,但比较生硬;不明示结论,就是只提供材料,将观点寓于材料之中。霍夫兰和曼德尔就“明示结论”与“不明示结论”的效果做了一次测试。结果表明:当传播者明示结论时,

产生了更多的意见改变。然而,研究者也注意到,受众的智力水平和成熟程度在其他的说服方法研究中是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结论是: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明示结论效果较好;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明示结论效果好。相反,可以不明示结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智力水平是以学历高低来代替了IQ测试。(4分)

在“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的问题上,也就是说,究竟是仅仅提供支持传播者一方的观点或材料,还是支持与反对两方面的材料,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当对象的智力水平越高,两面提示的效果越明显,反之,就采用一面提示;如果对象原先持赞成的态度,那就一面提示,反之,就两面提示。(2分)研究者假设:任何一种强烈的不安情绪,比如恐惧、罪恶感、愤怒等,都有驱动性功能,换句话说,它们能够为某种行为提供动机。一项成功的恐惧诉求,能够引发人们紧张的情绪,然后再缓解这种紧张情绪。霍夫兰以一所高中高年级全班的学生为对象,分为四组,让他们分别他听15分钟的讲座。其中三组的讲座是关于口腔卫生的,包含了相同的关于龋齿产生的原因和防治办法的信息。但是,每组讲座内容的结构不同,其中包含的威胁和引起恐惧的材料数量和程度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讲,讲座的确诱发了研究者预期的焦虑感。三种形式的恐惧诉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情绪唤起,其程度与诉求的强度成正相关。具体而言,结论是:重度诉求造成的心理紧张感最大,中度诉求次之,轻度诉求最小。研究者还发现,恐惧诉求的确能够增加人们对传播者所建议采取的行为的服从程度。而令人惊讶的结论是:在改变实验对象对传播者建议的服从方面,是轻度诉求最有效。总的说来,恐惧诉求可以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与紧张心理,至少可以引起他们的重视,从而促使他们采取某种对应的行动。这种诉求方法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应用都比较广泛。就说现在,在家里,在学校里,在单位里,在公共场合里,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比过去高了,那么,有关健康和保健方面的书籍和讲座也开始受到欢迎。但是,恐惧诉求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①重度诉求不一定能够引起对象行为的改变,因为他很可能产生心理上的自我防卫;②如果对象无所畏忌,就没有用,所谓“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是也。(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