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PPT精品课件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PPT精品课件

一、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明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2、列举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 3、总结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共同原因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观点
1、明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 新中国科技有了较全面发展。表现为:建立科
研机构,建立科学研究体系;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 (2)第二个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
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 突破性进展。表现为:第一颗导弹、氢弹爆炸成功、 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 交水稻育成等。
1、明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3)第三个阶段:1978年“文革”以后
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新时期。 A.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 业的新春天。
2005年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 培育成功,此后又成功培育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出“超级杂交稻”
“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 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
成功
一亿次的计算机。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 制成功
每秒运算 130 亿次 的计算
机,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机 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新时期教育改革为先导,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二)教育事业曲折历程的经验教训(启示)
经验教训(启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专题十五 第36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专题十五 第36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4.影响:文学创作繁荣,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 5.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 花凋零, “样板戏”一枝独秀。 6.复苏:改革开放后,在“双百”和“二为”方向指导下,文艺 创作再现勃勃生机。
主题一
现代中国科技的成就
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
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新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史料主要说明新 中国研制核武器主要是出于防御目的。 2.史料二主要是说明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内、国际意义。史料反映 了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发展空间技术的开始,也说明卫星发射成功 鼓舞了亚非拉和世界人民,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及垄断空间技术的局 面。
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影响。
解析: 选 A。 根据“1958 年”“加速实现”“提前并确定”等可知, 此时处于“大跃进”时期,冒进风气延伸到了科学研究领域,但“1965 年最终合成”,说明这种冒进的风气助推了科技发展,故 A 项正确;材 料仅反映蛋白质人工合成项目的“大跃进”,不能扩大为全国范围内的 科学“大跃进”,故 B 项错误;青年同志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 对象,说明青年在科研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青年是科研 主力,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科研投入,故 D 项错误。
1.史料一主要论述了文艺发展的途径和方针。史料主要强调文艺 家要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体现了创作自由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性。 2.史料二阐述了“双百”方针的目的和方向。史料说明文艺工作 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促进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 3.史料三论述了文艺界存在的主要问题。史料反映“双百”方针 受到“左”倾思想的干扰,夸大了当时文艺存在的问题。
解析:选 C。本题考查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964 年我 国国防事业刚刚发展,没有建立起全方位的国防体系,故 A 项错误;材 料反映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具有了远 程打击敌国的实力,故 B 项错误;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成功, 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打破 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故 C 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 1995 年提出 的,故 D 项错误。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PPT教学课件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PPT教学课件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 的《青春之歌》、电影《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 之歌》《红日》《北国江南》等
4、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建国后的17年(1949~1966年),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 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新中国成立 了解新中国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
以来的科技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的杂交
发展
水稻等科技成就
1.1、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 成就
(1)原子弹: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 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境。 ②90年代初相继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重视和平 利用核能。 ③“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2)导弹: ①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②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3)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①过BC的截面截去长方体的一角, 截去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余下的几 何体是不是棱柱?
答:都是棱柱.
②观察长方体,共有多少对平行平 面?能作为棱柱的底面的有几对?
答:三对平行平面;这三对都可 以作为棱柱的底面.
理解棱柱的定义
③观察右边的棱柱,共有多少对 平行平面?能作为棱柱的底面的有几 对?
答:四对平行平面;只有一对可以作为棱柱的底 面.
多面体
旋 转 体
柱体
锥体
台体

棱柱的结构特征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7-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一、选择题1.以下关于近现代文化的说法完全正确的是()A。

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映了文艺复兴的影响在欧洲的扩展B. 毕加索的名作《向日葵》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C。

德莱赛的小说《美国的悲剧》是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为创作背景的D。

爵士乐是在美洲土著居民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答案】A【解析】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标志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现代史开始的标志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所以从时间上“近代文化”可以排除BCD三项,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故选A项。

2.关于下面两幅美术作品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愚公移山》《格尔尼卡》A. 两幅作品都表达了对法西斯侵略的强烈愤慨与抗争B。

两幅作品不仅造诣高超而且寓意深刻,都是世界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C. 两幅作品均表现了创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D. 两幅作品都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愚公移山》和《格尔尼卡》作品体现思想的比较。

《格尔尼卡》,作者毕加索,创作于1937年,作者通过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愚公移山》,作者徐悲鸿,创作于1940年,作者通过这幅画所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毅力”。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通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

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

(1) 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

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

(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

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

自 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

(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辈子产力”,最后成为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

(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

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引言分析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引言分析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单元引言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引言包括三部分
内容,每一部分内容又都包括三个要点。

第一部分,单元引言正文。

它分三个要点对整章内容做了简要概述:一是说明新中国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二是简要介绍我国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三是总结了我国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前进的历程。

第二部分,学习要点。

点明了本单元课文的三个重点内容: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教育事业的新成果,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第三部分,学习建议。

在讲授本单元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三点:讲清楚各项事业发展的背景,了解各项事业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关注各项事业发展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一种紧密联系的关系,它们把人类的社会生活从本质上地联系起来。

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是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所以存在着某种发展模式,并不断地交互作用,相互扶持。

一方面,新技术的引入,给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新的落脚点,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効豫不决和不懂技术是没有出路的,新技术和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磨合,使得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得到升华提高,形成新的文化弹性和文化深信。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给了今天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模式一个全新的模型。

传统中国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传统,即“礼仪庄重”,这也是现代互联网技术一直追求的,也是现代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

比如,在网络社区中,很多在线互动形式,以及软件程序的操作流程,都是以从容与文明的态度来对待的,这种文明的态度是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借鉴而来的。

总的来说,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为它们在历史上的共同发展,使得其紧密结合起来,互相影响,使中国文化与其它国家的文化有了较大的不同。

科学技术发展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文明实践空间,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诠释方式,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活跃起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与科学技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古代中国成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反过来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影响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1],物化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与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

科学技术决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

反过来,文化具有反作用,它通过影响经济基础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广阔土地,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2]。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民族文化软实力日益重要的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更加突出。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伦理、哲学乃至宗教等,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作用。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1.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科学技术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世界进步的最主要动力之一。

对于中国这个正在步入现代化大道的国家来说,科学技术更是至关重要。

科技的发展可以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巨大的变革与提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科学技术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一、科技创新的推动力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十分注重科技的创新。

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也加大了对科技和创新的支持力度。

2015年,中国政府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推动制造业实现创新和升级,向高端制造业转型。

该计划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提高技术水平,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知识产权,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此外,政府还着力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企业和人才。

2018年,中央财政拨付资金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促进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的推动力不仅来自政府支持,更来自科技企业的耕耘。

中国企业已经成为了全球高科技产业的领导者之一。

例如华为、阿里巴巴等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和海外并购,成为了全球重要的信息技术公司。

未来,中国科技企业还将继续通过技术创新、全球并购等方式,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科技与城市的现代化城市是现代化的缩影。

科技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科技已经成为了城市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城市的交通、水电气、环保等各方面需要都需要使用科技手段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生活质量。

例如,近年来,各大城市加大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力度。

例如,深圳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推广共享单车,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

此外,科技也在城市的建设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高科技设施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而且使得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例如,水利建设、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建筑领域的科技手段运用,使城市的建筑更加安全、节能、舒适,符合人们的需求和生活习惯。

三、科技与教育现代化教育是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13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13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

第13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课程标准1.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重点难点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2.理解党和政府在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

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两弹一星”和“神舟”五号1.“两弹一星”(1)概况①背景:新中国诞生不久,工业体系尚未建立,科技落后,人才缺乏。

②目的:打破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③决策:1955~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果断决定研制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原子弹和导弹①成就:在青年科学家邓稼先的领导下,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②核政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③和平利用:中国先后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为工农业生产提供电力。

(3)卫星①概况:1956年10月,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提议;从美国归来的科学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②成就: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2.“神舟”五号——载人航天(1)背景: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2)成就①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中国的航天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②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飞船返舱并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判断正误(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并且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支柱和强大的软实力。

下面将从以下角度介绍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的知识点。

一、科学技术1.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中国,信息技术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交流,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现代科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的发展方向之一。

在中国,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包括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等。

同时,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

3. 航空航天技术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还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

此外,中国还成功研制了大型客机C919和ARJ21,展示了中国在飞机制造方面的实力。

4. 生命科学技术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疑难杂症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疗,人们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在中国,生命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包括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技术等等。

二、文化知识点1. 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为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了独特的艺术、文化和哲学思想,如中国画、雕塑、书法、诗词等。

2. 新兴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文化也不断更新和发展。

新兴文化包括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等,成为年轻人流行的文化艺术,同时这些文化艺术也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

3. 语言文化中文是中国的传统语言,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中文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学习和使用。

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广中文国际化,许多国家也开始将中文列为第二外语。

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语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科学技术和文化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两个重要支柱,不断推动着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14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14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

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背景(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含义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特点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

5.意义(1)“双百”方针正式成为中国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方针。

(2)“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带来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春天。

6.成就(1)主要内容:反映革命历史题材和火热的现实生活。

(2)代表作品:《红旗谱》《红日》《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

1.原因(1)“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的破坏。

(2)一些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

2.表现(1)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被点名批判。

如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林家铺子》《怒潮》《红日》等。

(2)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被批斗、迫害。

(3)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种、剧目被停演,文艺上形成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局面。

3.影响严重影响了文艺的发展、繁荣和学术的进步。

知识点三欣欣向荣的新时期文艺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文艺领域经过拨乱反正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

2.表现(1)短篇小说:代表作是率先揭示了极左思潮对青少年心灵毒害的《班主任》。

(2)长篇小说:一大批文学精品问世。

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战争与人》《长城万里图》《白鹿原》等。

(3)报告文学:受到欢迎。

代表作:《哥德巴赫猜想》。

(4)艺术领域:杰作频出,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双百”方针的实质及意义史料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解读]抓住史料出处标注的时间“1956年”可分析“双百”方针的历史背景;史料中的第二句阐述了“双百”方针的内涵。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人生与书本,书本与人生,两者对爱读书之人来说,是分不开的一回事。

人与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人的精神食粮可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1第一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一、科技一览表二、两弹一星含义:“两弹”指原子弹、导弹;“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

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意义: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人物:“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

三、“东方魔稻”评价:①“东方魔稻”;②“第二次绿色革命”;③中国“第五大发明”;④美国人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⑤中国的“水稻之父”;⑥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二靠袁隆平。

意义: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四、“神舟”号飞船评价:①欧洲媒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②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中国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意义: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①国家的独立(保障);②党和政府的重视;③经济实力的增强;④科学家的努力;⑤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六、中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处于滞后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1870年前后中国滞后的原因:①根本: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清政府腐败,不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③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⑤列强的侵略,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七、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处于滞后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滞后的原因:①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内战;②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③党内长期“左”倾错误的干扰;④对外关系过分强调“自力更生”。

现代性科学技术与社会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

现代性科学技术与社会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
继 续教 育研 究 与社会视野中的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
张 後
( 河南广播 电视 大学 ,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8 ) 摘要 : 从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体制维度考量 中国传统文化 转型, 科 学技 术在近代 已成为一 种社会制 度 ; 中 国传统 文 化漠视技术 , 技 术的社会功能未 受到社会重视 ; 从科 学技术 的价值取 向向度反 思中 国传统 文化转 型, 科 学技 术的价值 取 向是追求社会 的功利和促进社会进 步;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重义轻利 的价值取 向阻碍 了技 术社会 化 ; 但 中国传统 文化
和哲 学以其对人 文、 伦理的 关怀 以及“ 天人合一” 的基 本观念 , 对科 学、 技术 以 及 社会 制度发展提供 了宝贵 的思想 资源。 关键词 : 科 学技术 ; 中国传 统文化 ; 中西比较 ; 现代性转型
中图分类号 : G 4 0— 0 1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4 1 5 6 ( 2 0 1 3 ) 0 2—1 1 9— 0 3
社会把一种特定 的活动接 受下来作 为一 种重要 的社会 功 能, 它是因其本身 的价值才受到尊敬的 ; ( 2 ) 存在着一 些调 整特定活动领域中的行为的规范 , 其 管理方式适 于该 领域 中的活动实现 自 己的目 标 和有别其他 活动 的 自 主性 ; ( 3 )
其他活动领域 中的规范要 在某种 程度上 适应特 定活 动的
社 会向度得到 体制性 的强 有力 的支撑 。这 或许 是 中国古 代技术 曾经辉煌 却不 能持续 发展 的主要 原 因之一 。至 于
技术 的价值本性和伦理 问题 , 中 国古代 可以提供 的只是一
些思 想资源。

近现代史中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近现代史中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近现代史中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与文化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相互辉映,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传播。

而文化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和价值导向。

19 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技术突破。

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使得工厂生产不再依赖人力和畜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开启了机械化生产的时代。

而电力的广泛应用,更是让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电灯、电话、电车等电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内燃机的发明则为交通工具的革新奠定了基础,汽车、飞机的问世极大地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加快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们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缓慢,而工业化的进程使得人们的工作时间更加规律和紧凑,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

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化作品中,出现了更多强调效率、竞争和进步的主题。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认知。

随着天文望远镜、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发明,人类对宏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

这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诸多新的思潮和作品。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充满了对未来科技和人类命运的想象。

20 世纪,信息技术的崛起成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快速。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这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播壁垒,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

互联网的出现催生了新的文化形式,如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等。

这些新兴文化形式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同时,信息技术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和文化竞争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民族存在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相互之间角逐,被置于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广阔和开放的世界历史舞台上,这种竞争和发展的共存使各个国家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空间。

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各个领域,无时无处不在进行着激烈地碰撞与磨合,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巨大作用被凸显出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技术的实力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这个世界历史大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其所处的地位。

当今的世界大舞台无疑是全球化的,从有形的人口、产品、资本到无形的理念、文化、意识形态,这些介质在世界范围内无比自由的得以流通。

这种流通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物理概念的消失,世界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在这里,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受到了冲击,每一个个体与世界整体无比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人类面临着的是全球问题,接触到的是全球资讯。

而这样的世界地球村的形成无疑是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伴生物,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指数函数速度的增长,把人类从记忆中的农耕劳作、手工经济、祭天祈福、兵车马行的古代社会带入到了如今的现代化大生产、电子化生活、交通便利的全球社会。

然而,国家仍然是民族的存在主体,仍然是国际活动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仍然是各个国家民族不变的主题。

各国在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武器强大自己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同样成了各个民族用作保护自己的特色化发展、抵制全球化浪潮的另一件武器,科学技术和文化成了新的国际形势下各国维护国家主权的两把利器。

传统的国家主权主要是指领土、领海、领空的主权。

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肆虐、大国关系的新的变化,国家主权问题更涉及到信息主权、生态主权、文化主权等更广阔的范围。

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需要军事实力、经济水平、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共同的保障。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底蕴和深厚科学技术实力的国家,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领域涉及众多知识点。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2.节能环保技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节能环保技术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以及环境监测、废物处理等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3.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之一。

原材料的替代和技术的提升,已经使得新能源汽车成为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点。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现代文化的多元发展1.传统文化:中国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医、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并不断被传承和弘扬。

国家也在不断推广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研究。

2.文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艺类业态也在不断变革。

网络文学、电影、短视频等形式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文艺生活。

3.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也被视作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如奥运会、世界杯等,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符号。

三、科学技术和文化融合的新意义1.实现文化传承:当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科技能够成为帮助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的有力手段。

比如,通过数字化技术来保存传统的文化史料,让人们更加方便直观地接触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2.促进文化创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和工具。

在现代文化的创新过程中,科技的引导和辅佐,可以更好地推动创新的健康成长。

3.创造新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和科技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还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和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 二战以后,科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 系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3、科技使管理日益现代化。科技在管理中广泛 运用,使管理实现了科学化。科学与管理相结 合,使生产力实现了大发展。 总之,它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 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2、列举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一)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4.6
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发射成功
1964.10.16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6.10.27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17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3、总结新中国科第技3课发展汉的代共的同思原想因大一统
1 .政治上:国家的独立(保障)
国内:
党和政府的重视(最主要原因) 2.经济上:实力的增强
3 .文化教育上:教育不断完善
科学家的努力
国际: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4、如何理解科学第技3课术是汉第代一的生思产想力大一统
1、科技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现代科技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 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在“大跃进”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 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 临崩溃边缘。
3、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
(1)“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明确
目标; 成就:2001年,我国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共扫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二)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73 年 1983 年
1997 年 1999 年 2003 年
2005年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 培育成功,此后又成功培育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出“超级杂交稻”
“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 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
成功
一亿次的计算机。
专题五复习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 术与文化
课程标准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 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 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3)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 验和教训。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明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2、列举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 3、总结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共同原因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观点
1、明确新中国科技第发3展课的三汉个代阶的段思想大一统
(1)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 新中国科技有了较全面发展。表现为:建立科
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三)现代中国教育概况、成就、意义
1、扫盲教育:
概况: (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以识字教育
为主,“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 (2)扫盲写入1982年宪法;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20世纪末扫盲
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新时期教育改革为先导,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二)教育事业曲折第历3程课的汉经代验的教思训想(启大示一)统
经验教训(启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
(3)第三个阶段:1978年“文革”以后
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新时期。 A.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 业的新春天。
B.1985年,在科学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指导下,科 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 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 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 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5、必须正确认第识3的课几汉个代观的点思想大一统
(1)新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原子能技术、空间 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 息技术等诸多领域,以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 平。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3)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 (4)科技创造是科学家勤奋钻研的结果
1970.4 1975.11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 1 号”发射 返成回功式遥感卫星发射成 功
中国从此拥有了导弹和原子弹结 合的战略核导弹。
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两年多时 间,而同样技术发展速度,美国 用了七年,苏联用了四年。
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第一颗卫星。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 先进国家行列。
二、现代中国教第育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教育事业曲折历程的经验教训(启示) (三)现代中国教育成就 (四)教育与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五)当代教育面临挑战的原因和对策
(一)现代中国教第育3的课发展汉历代程的思想大一统
1、文革前:“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研机构,建立科学研究体系;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 (2)第二个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
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 突破性进展。表现为:第一颗导弹、氢弹爆炸成功、 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 交水稻育成等。
1、明确新中国科技第发3展课的三汉个代阶的段思想大一统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 成功
每秒运算 130 亿次 的计算
机,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机 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飞船安全返回 Nhomakorabea础
“神舟” 五号宇宙飞船发射 成功
“神舟” 六号宇宙飞船发射 成功
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 航天技术的国家。
载人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 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 安全返回地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