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ppt 人民版
合集下载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ppt1 人教版共38页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ppt1 人教 版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ppt1 人教 版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ppt 人教版
国内:
党和政府的重视(最主要原因) 2.经济上:实力的增强(保障) 3 .文化教育:教育不断完善(基础)
科学家的努力 国际: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二、“双百”方针
1、“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涵 2 、 “双百”方针的成果 3、 “双百”方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经验教训
1、“双百”方针的提 出
“双百”方针的背景 “双百”方针的提出 “双百”方针的内涵
国际背景:
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系列重 大政治事件,进一步从反方面推动了 中国决策者们加快寻找中国式道路的 探索,从而逐步形成了反对教条主义 的思想束缚,以自由讨论和独立思考 来繁荣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思路。
“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 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 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 鸣”;
及时巩固
1957年7月,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校长马寅初发表《新 人口论》,呼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体现了忧国 忧民的爱国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他的见解 被错误地遭到批判。对马寅初的批判是导致我国人口生 育失去控制的原因之一,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从“双百”方针得不到贯彻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 从中得到怎样的经验教训?
单元复习
现代中国的科学 技术与文化
长泾中学 沈庆
课程标准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 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 作用。 (2)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 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3)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 的经验和教训。
2、“双百方针”的成果
科学领域: 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 老 文学艺术领域 杨 舍——《茶 馆》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PPT精品课件
一、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明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2、列举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 3、总结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共同原因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观点
1、明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 新中国科技有了较全面发展。表现为:建立科
研机构,建立科学研究体系;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 (2)第二个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
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 突破性进展。表现为:第一颗导弹、氢弹爆炸成功、 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 交水稻育成等。
1、明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3)第三个阶段:1978年“文革”以后
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新时期。 A.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 业的新春天。
2005年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 培育成功,此后又成功培育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出“超级杂交稻”
“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 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
成功
一亿次的计算机。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 制成功
每秒运算 130 亿次 的计算
机,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机 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新时期教育改革为先导,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二)教育事业曲折历程的经验教训(启示)
经验教训(启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PPT教学课件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 的《青春之歌》、电影《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 之歌》《红日》《北国江南》等
4、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建国后的17年(1949~1966年),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 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新中国成立 了解新中国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
以来的科技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的杂交
发展
水稻等科技成就
1.1、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 成就
(1)原子弹: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 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境。 ②90年代初相继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重视和平 利用核能。 ③“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2)导弹: ①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②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3)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①过BC的截面截去长方体的一角, 截去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余下的几 何体是不是棱柱?
答:都是棱柱.
②观察长方体,共有多少对平行平 面?能作为棱柱的底面的有几对?
答:三对平行平面;这三对都可 以作为棱柱的底面.
理解棱柱的定义
③观察右边的棱柱,共有多少对 平行平面?能作为棱柱的底面的有几 对?
答:四对平行平面;只有一对可以作为棱柱的底 面.
多面体
旋 转 体
柱体
锥体
台体
球
棱柱的结构特征
4、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建国后的17年(1949~1966年),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 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新中国成立 了解新中国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
以来的科技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的杂交
发展
水稻等科技成就
1.1、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 成就
(1)原子弹: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 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境。 ②90年代初相继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重视和平 利用核能。 ③“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2)导弹: ①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②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3)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①过BC的截面截去长方体的一角, 截去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余下的几 何体是不是棱柱?
答:都是棱柱.
②观察长方体,共有多少对平行平 面?能作为棱柱的底面的有几对?
答:三对平行平面;这三对都可 以作为棱柱的底面.
理解棱柱的定义
③观察右边的棱柱,共有多少对 平行平面?能作为棱柱的底面的有几 对?
答:四对平行平面;只有一对可以作为棱柱的底 面.
多面体
旋 转 体
柱体
锥体
台体
球
棱柱的结构特征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习总结课件人民
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
例题 (2017·课标全国Ⅲ,31)右图为1954年某 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
解题规范 一明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实主义绘画 二抓关键: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1954年”“《婆媳上冬学》”,说 明该画反映了社会现实 三析选项:
图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D项 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办学方针,不是艺术想象, 排除
故D项错误
高分策略指导 ——概念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概念型选择题是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对 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与 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 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 这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 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
这类题目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 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 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 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形概念类,即 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需要运用历史概念。
2.特征:文化事业经历了更新、凋零、繁荣的曲折历程;在“双百”方 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导下,出现两个高峰;“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 的凋零为我们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3.教训: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实事求是,处理好文化的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关系等。
高考总复习《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ppt课件
第 39 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 与科技
一、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开拓者
开拓成就
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为 李四光 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 地质力学 理论为 (地质学家) 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是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 钱学森(空 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气动力学家) 和“火箭之王”,使中国导弹、_____原__子_的弹发
背景
①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 新生政权 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 恶化
③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 张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 题
②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 趋激烈 ③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侧重 点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 弹、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 国防实力
①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 重核能的和平利用 ②提出“科教兴国”战 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
C.突破“地球同步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迈入先
进国家行列
D.突破“载人航天关”,是 2003 年“神舟 5 号”宇宙飞
船成功发射
解析: 1970 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突破“上天 关”,故 A 项正确;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 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故 B 项正确;标志着中国航天 技术已经迈入先进国家行列是“神舟 5 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 功,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2003 年“神舟 5 号”宇宙飞船 成功发射,中国航天技术突破“载人航天关”,故 D 项正确。 答案:C
2021年高考复习
30
此课件下载后 可修改编辑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2021年高考复习
31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提出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主管科学和教育工作, 提出“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的号召,科学事业迎来发展的春 天,一系列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并实施。 (2)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 中的变革作用日益凸显。 2.提出标志 1988 年 9 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科学技术 是第 一生产力”的论断。 3.意义 这个论断成为中国实施“ 科教兴国 ”战略的理论基础。
一、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开拓者
开拓成就
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为 李四光 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 地质力学 理论为 (地质学家) 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是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 钱学森(空 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气动力学家) 和“火箭之王”,使中国导弹、_____原__子_的弹发
背景
①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 新生政权 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 恶化
③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 张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 题
②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 趋激烈 ③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侧重 点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 弹、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 国防实力
①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 重核能的和平利用 ②提出“科教兴国”战 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
C.突破“地球同步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迈入先
进国家行列
D.突破“载人航天关”,是 2003 年“神舟 5 号”宇宙飞
船成功发射
解析: 1970 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突破“上天 关”,故 A 项正确;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 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故 B 项正确;标志着中国航天 技术已经迈入先进国家行列是“神舟 5 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 功,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2003 年“神舟 5 号”宇宙飞船 成功发射,中国航天技术突破“载人航天关”,故 D 项正确。 答案:C
2021年高考复习
30
此课件下载后 可修改编辑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2021年高考复习
31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提出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主管科学和教育工作, 提出“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的号召,科学事业迎来发展的春 天,一系列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并实施。 (2)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 中的变革作用日益凸显。 2.提出标志 1988 年 9 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科学技术 是第 一生产力”的论断。 3.意义 这个论断成为中国实施“ 科教兴国 ”战略的理论基础。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ppt课件
措施 ①改造旧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 ②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办学
性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 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全面建 设社会 主义时 期(探 索与发 展)
指导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 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措施
① “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 ② “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 ③办学体制上,国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方针,新建一批工业 大学和专门学院
文 化
背景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②明确方向: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主义服务”的总方向
的 繁 荣 表现
国家设立文化艺术奖项,促进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繁荣 ①“鲁迅文学奖”是为奖励优秀文艺创作而设 ②“茅盾文学奖”是为奖励优秀长篇小说而设
背景
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③1978年,随着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迎
技
来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
术
④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是 第 一
强调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的战略方针
生 产 力
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 一
①实现“双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 壮年文盲 ②职教、普教并举,成教发展 ③初步形成多层次、学科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6
疑难突破
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 (1)中国在汉唐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封建大帝国, 与其对教育的重视、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 (2)中国近代,由于遭受列强的入侵,造成了教育 的落后,国家处于危难之中。 (3)“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秩序被破坏,造成 中国人才的断层。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两方发达国家。 2、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 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需要重视的工作 很多,但两国政府首先投入大量的财力发展教育培养人 才,为两国的崛起振兴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两 同的经济就已跃居世界前列。
性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 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全面建 设社会 主义时 期(探 索与发 展)
指导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 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措施
① “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 ② “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 ③办学体制上,国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方针,新建一批工业 大学和专门学院
文 化
背景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②明确方向: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主义服务”的总方向
的 繁 荣 表现
国家设立文化艺术奖项,促进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繁荣 ①“鲁迅文学奖”是为奖励优秀文艺创作而设 ②“茅盾文学奖”是为奖励优秀长篇小说而设
背景
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③1978年,随着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迎
技
来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
术
④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是 第 一
强调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的战略方针
生 产 力
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 一
①实现“双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 壮年文盲 ②职教、普教并举,成教发展 ③初步形成多层次、学科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6
疑难突破
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 (1)中国在汉唐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封建大帝国, 与其对教育的重视、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 (2)中国近代,由于遭受列强的入侵,造成了教育 的落后,国家处于危难之中。 (3)“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秩序被破坏,造成 中国人才的断层。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两方发达国家。 2、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 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需要重视的工作 很多,但两国政府首先投入大量的财力发展教育培养人 才,为两国的崛起振兴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两 同的经济就已跃居世界前列。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PPT课件 1 人民版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 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史料分析、情境再现、比较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发展 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社业的蓬勃发展,
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 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 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 争鸣。
具要有在代于表激性发的学影生视的作学品习,与并探与究同的学兴或 家趣人,探促讨进一学下生对学作习品方的式感的受转和变认。识。
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科学家的主要 2、教学方法: 事迹,在班上作分组的介绍和讨论,
并谈谈自己的人生感悟。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如: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或对老年、
中年、青年三个年龄段人员的调查访 谈,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的受 教育经历及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
进而联系生活,谈谈如何才能有效保
护好优秀文化遗产。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四、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 1、教学程序: 方法,强调新型的学习方式——即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四、过程与方法 1、教学程序: 传统的教学程序 A 组织上课 B 检查复习 C 讲授新知识 D 巩固与小结 E 布置作业
第二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指导意见
学习 要求
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 等教育;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 国的理想。
【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史料分析、情境再现、比较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发展 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社业的蓬勃发展,
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 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 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 争鸣。
具要有在代于表激性发的学影生视的作学品习,与并探与究同的学兴或 家趣人,探促讨进一学下生对学作习品方的式感的受转和变认。识。
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科学家的主要 2、教学方法: 事迹,在班上作分组的介绍和讨论,
并谈谈自己的人生感悟。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如: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或对老年、
中年、青年三个年龄段人员的调查访 谈,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的受 教育经历及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
进而联系生活,谈谈如何才能有效保
护好优秀文化遗产。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四、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 1、教学程序: 方法,强调新型的学习方式——即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四、过程与方法 1、教学程序: 传统的教学程序 A 组织上课 B 检查复习 C 讲授新知识 D 巩固与小结 E 布置作业
第二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指导意见
学习 要求
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 等教育;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 国的理想。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ppt(新人教版)PPT课件
影响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 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登月第一人:美国 阿姆斯特朗
功一1 颗9 原4 子5 弹年 爆美 炸国 成第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 机的使用、新材料和火箭技术是 空间开发的基础,空间开发又服
务于海洋开发和生物工程。
材料体现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什么 特点?
科学技术转换成生产力的周期
好莱坞谱写了世界电影史上的最 重要部分,电影真正成为影响世界的
好莱坞电影主要类型
战争片 动作片 科幻片 喜剧片 灾难片 歌舞片 卡通片 爱情片 西部片
小游戏:请大家判断以下电 影的类型!
《拯救大兵瑞恩》 《第一滴血4》
《憨豆先生》
《小鬼当家》
《泰坦尼克号》
《罗马假日》
《怪物史莱克3》
《海底总动员》
国别பைடு நூலகம்作者
作品
内容
文学
美国
德莱塞
《美国的悲剧》
批判美国 生活方式
法国
罗曼.罗兰
《约翰.克里斯朵夫》
反映音乐 家的失败
文化
法国 贝克特
《等待戈多》
主题不明 确
美术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为抗议德
国法西斯创作了《格尔尼卡》
艺术
音乐 爵士乐源于非洲,发展于美
国南部,特点是即兴演奏。 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代
电影 名词,以娱乐大众目的。
出谋划策
《美国的悲剧》 剧照
法被 国誉 作为
家 20
世
纪
罗 曼
最 伟 大
•
罗的
兰小
说
毕加索(1881—1973)
1937年4月26 日 发生了德国法西斯 空军轰炸西班牙北 部小镇格尔尼卡的 事件。镇上的1600 多无辜居民惨遭屠 杀,毕加索义愤填 膺,随即拿起画笔, 进行构思,终于以 此事件为题,画了 这一幅震撼画坛的 《格尔尼卡》。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PPT课件2 人民版
学生活动:根据图片反映的内容,不同阶段的成就和特征。
(2)结合图片,分析教育发展的原因和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3)结合图片,通过介绍学校知名校友的事迹,让学生体会科教 兴国的内涵。树立勤奋学习的理想。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标要求
学 习 要 求
知道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 的开拓者;知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 开放以来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认识科技 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理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 自主创新的精神。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和发展的有关 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 特点和性质。
了解“文革”时期开展的所谓“教育革命”的史实, 认识“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它 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断层”和 “人才断 层” ,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严重损失。 了解新时期教育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 国”战略的伟大意义,正确理解科技教育与政治、经 济的辩证关系。
提出
作用和影响
知识· 梳理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双百”方针的提出 “十年动乱”与文化凋 零
十年动乱从文 化领域开始 十年动乱使文学艺 术受到严重破坏 (原因)
知识· 梳理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双百”方针的提出 “十年动乱”与文化凋 零 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方针的提出与发展 文化体育事业的巨大成就
学法指导
(1)切入点: 一定时期的科技文化教育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科 技文化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2)发展规律:科技文化教育具有传承性、创新性; (3)把握方法:
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ppt 人民版
广东大亚湾 核电站
浙江秦山核电站
学思之窗
猜一猜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 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 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 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 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 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 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 好的梦想。 杨利伟 他是谁? ________
袁隆平在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世界粮食基金会将本年度世界粮食奖 2001年,袁隆平获得第 授予袁隆平和蒙蒂· 琼斯。袁隆平被誉 一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为“杂交水稻之父”。该奖项是世界 农业研究工作方面的最高荣誉。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 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 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 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 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 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 ;二靠袁隆平。
香港市民庆祝我国 首次载想中的月球基地
1983年 12月22日 ,中国第一台 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 机——“银河”在长沙研制成功 。 1992年 11月19日 ,“银河— 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在长沙通 过国家鉴定。 1997年 6月19日 ,“银河—Ⅲ” 并行巨型计算机在北京通过国家 鉴定。 2002年中国研制运转速度可达每 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结论:党和政府重视科技,为科技发展采取了 一些重要措施。
取得成就的原因
1 .国家的独立(保障)
2 .党和政府的重视 3 .经济实力的增强 4 .科学家的努力 5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ppt 人民版
(4)重点结合该时期“扫盲教育” 与展示新时期扫盲数据认识扫盲教育 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教育方针的提出:
1949年《共同纲领》第五条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 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 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 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专题内容的认识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曲 折历程。在现代化建设的艰难历程中摸索前进,取得了巨大 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随着建国初“双百方针” 的提出,在文化教育界和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但是,党中 央指导思想的失误,反右斗争扩大化与文化大革命的兴起, 在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历程中,“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 我国的文化教育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党中央坚决贯彻“双百方针”,提出“科教兴国” 战略,我国的文化教育科技事业不断振兴,走向辉煌,取得 巨大成就
文学作品:《红岩》 《红日》《红旗谱》《雷锋之歌》等
电影作品:《上甘岭》英雄儿女 五朵今花 青春之歌等
戏剧作品:龙须沟 茶馆 关汉卿 文成公主等
学生活动探究
火红年代 激情燃烧 斗志昂扬
欣赏电影主题歌曲和学生演唱歌曲一起感受理解该时期文艺 创作的主要时代特点。(“我的祖国” “英雄赞歌” “天仙配” “洪湖水浪打浪”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北风吹”等)
教学重点:“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实践;
文化事业发展的时代特征及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理解“双百”方针的内涵;
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 经济的辨证关系
教育方针的提出:
1949年《共同纲领》第五条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 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 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 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专题内容的认识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曲 折历程。在现代化建设的艰难历程中摸索前进,取得了巨大 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随着建国初“双百方针” 的提出,在文化教育界和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但是,党中 央指导思想的失误,反右斗争扩大化与文化大革命的兴起, 在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历程中,“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 我国的文化教育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党中央坚决贯彻“双百方针”,提出“科教兴国” 战略,我国的文化教育科技事业不断振兴,走向辉煌,取得 巨大成就
文学作品:《红岩》 《红日》《红旗谱》《雷锋之歌》等
电影作品:《上甘岭》英雄儿女 五朵今花 青春之歌等
戏剧作品:龙须沟 茶馆 关汉卿 文成公主等
学生活动探究
火红年代 激情燃烧 斗志昂扬
欣赏电影主题歌曲和学生演唱歌曲一起感受理解该时期文艺 创作的主要时代特点。(“我的祖国” “英雄赞歌” “天仙配” “洪湖水浪打浪”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北风吹”等)
教学重点:“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实践;
文化事业发展的时代特征及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理解“双百”方针的内涵;
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 经济的辨证关系
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总结课件 人民版必修3
“双百” 方针遭破 坏,出现 文化凋零 局面
党中央发 起“上山 下乡”运 动和“教 育革命”, 教育事业 遭到破坏
一部分科学家 排除干扰,取 得了一定成就, 如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袁 隆平培育成功 籼型杂交水稻 等
阶段 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
科技事业
改革 开放 以来
(1978 年至 今)Fra bibliotek邓二恢方化的如化小为复针事发设艺平,业展立术”“提中迎春各奖总双出国来天种项方百文 新 , 文“ 向 ” ( ,邓三中教完中成“职两小个央兴善国就业基平面提国教教斐教提向出育育然育””出立事、”“战,,实中法业高“,科略党现等,.
鲁迅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 等)
中教育、成人 教育发展,高等 教育已成体系
邓小平提出“科学 技术是 第 一 生 产 力”的论断,中国实 行“科教兴国”战 略,科技事业再上新 台阶,如运载火箭领 域里的“神舟”系 列宇宙飞船发射成 功,信息技术领域 里的巨型计算机研 制成功,生物工程 领域里的基因测序
[理性思考] 从以上知识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科技、 教育、文化都经历了起步—挫折—发展的阶段,当政治稳 定、经济发展、政策正确的时候它们就会发展,反之就会 出现挫折。这说明政治、经济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 用,也体现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 反映”。
二、科技、教育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科技、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社会经济的需求是科 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为科学研 究提供各种物质条件,科学技术只有同经济密切结合, 其价值和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教育也离不开经济 建设, 经济投入的多少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 要依据经济的发展适时作出调整。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联系
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必修三: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专题八“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
本专题的基本思路
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更新和教 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有力推动了思 想文化和教育的进步。
教学中应注意理顺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与科 技发展之间的关系,理顺文化科技发展与社会政 治和经济的关系。
思考讨论:
教育方针提 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背景和实施 措施及影响?
新中国“扫盲”教育成 就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中国共扫除文盲 2.03亿,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 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年轻的中国摘掉了世界 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必修三教学参考》
材料二:1984年以来,在国际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 际扫盲奖评选活动中,中国先后有11个单位获奖,其中 有6个单位获大奖。中国突出的扫盲成就得到了国际社 会的充分肯定,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文化
人
“文化从何而来?由人化文;文化是做什么的?以文化人。了解
当代中国文化,就是了解当代的中国人。”
寻找与守望(代序)
——孙家正 (文化部长)
多少个严寒酷暑
拨开岁月的迷雾
多少个孤灯通宵
远离现代的喧嚣
凝视你尘封的斑驳
攀缘峭立的山崖
感受你会心的微笑
踏遍那荒草萋萋的古道
守望 守望 守望
寻找 寻找 寻找
一千年一万年地守望
专题内容的认识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曲 折历程。在现代化建设的艰难历程中摸索前进,取得了巨大 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随着建国初“双百方针” 的提出,在文化教育界和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但是,党中 央指导思想的失误,反右斗争扩大化与文化大革命的兴起, 在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历程中,“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 我国的文化教育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党中央坚决贯彻“双百方针”,提出“科教兴国” 战略,我国的文化教育科技事业不断振兴,走向辉煌,取得 巨大成就
一千遍一万遍地寻找
守望初衷
寻找源头
守望未来
寻找根脉
守望精神的家园
寻找回家的小路
守望一个民族的骄傲
寻找我的魂牵梦绕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 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建设。”
文化
社会
“双百”方针
提出过程: 教师补充
1951年,国内关于京剧问题发生 争论,毛泽东认为各种戏剧形式都要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他为戏剧研究 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953年,中央决定就中国历史问 题、中国文字改革问题、语文教学问 题进行研究,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 会向毛泽东请示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 毛泽东提出要“百家争鸣”。
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 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实行“双百” 方针。
提出背景与目的
结合教材第一、第二自然段内容,以及对 “文化”的理解,组织学生讨论:
结合“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已经学过的知识讨论该 时期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新中国建设的影响。
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的关系
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探讨党中央没有贯彻“双 百”方针和出现“八亿人口八个戏的原因——加深理 解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的关系。
补充有关”样板戏”、 “忠”字舞的知识,以便 帮助学生对新中国文艺成就宏观上整体的把握。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 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 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 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 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 的责任”。 —— 邓小平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 的决定》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 新精神与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 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 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 义。 ——1999年6月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重点结合该时期“扫盲教育” 与展示新时期扫盲数据认识扫盲教育 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教育方针的提出:
1949年《共同纲领》第五条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 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 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 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必修三教学参考》
合作探究:新中国“扫盲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感受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1970年,福州,小 学生在模仿革命样板戏 《红灯记》主角李玉和的 表演。
大学生
说明:浙江平阳知青 在学习批评邓小平文 件。
说明 1968年,广东高州,知青胸带
大红花乘车下乡当农民。当时流 行的口号是:“满怀豪情奔赴广 阔天地炼红心”。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977-2007
确立社会主义 新型教育制度
提出社会主义 教育的方针
建立完整的国 民教育体系
教学策略
(1)师生共同回顾奠基时期已学的 历史知识,了解教育兴起的时代背景。
(2)组织小组自学归纳该时期我国 教育取得的三方面的成就。
(3)展示图片与历史资料重点探讨 新中国教育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实施措 施及影响?
学生交流:为了推进浙江省和谐文化建设,
作为高中生的你该怎么做?
本课教学以对“文化”概念理解为灵 魂,突出“文化”与“人”、“社会”的 关系;
以“双百”方针的提出、在实践中的曲 折发展为教学主线开展教学,思路更清晰, 重点会更突出。
课标要求
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 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理解“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类)、判徒、特务、资本家。知识分子不是革命的依靠的
力量,而是被改造的对象。“四人帮”把知识分子称作
“臭老九”,即黑八类中的第九类。
——《文革中
的教育》
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开展学生交流:
1、文革中教育的特点?(教育方针改变,教育为政治服务。)
2、文革的教育导致的后果?(各抒己见——感受“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的道理。
认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 报效祖国的理想。
说明:学习本课内容可联系本模块“学习与探 究之二:‘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开展 学习与探究活动。“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 命”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教学重点:建国初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
立;新时期“科教兴国”及教育发展的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道理;
专题教学基本方法
1、要引导学生将本专题内容放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道路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背景中去考察,理 清文教科技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归纳整理知识,把握历 史的时代特点,能分析不同阶段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 特征。
3、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关注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发 展与周围身边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激发人民 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
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大 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为调动一切积极因 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设问探究:“双百”方针的实质?
思想解放,自由民主,以人为本
“双百方针”的实践
50-60年代前期的文艺繁荣
艺术大师
郭兰英
梅兰芳
王文娟
合作探究: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
发展的原因及成就
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 并结合家庭、社会、学校对教育的重视状况等 因素,能对教育发展的原因有一个比较全面的 认识。从而落实基础同时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能力
访谈活动设计
以小组为单 位,围绕“三代 人眼中的教育” 这一主题设计一 个访谈活动的方 案
文学作品:《红岩》 《红日》《红旗谱》《雷锋之歌》等
电影作品:《上甘岭》英雄儿女 五朵今花 青春之歌等
戏剧作品:龙须沟 茶馆 关汉卿 文成公主等
学生活动探究
火红年代 激情燃烧 斗志昂扬
欣赏电影主题歌曲和学生演唱歌曲一起感受理解该时期文艺 创作的主要时代特点。(“我的祖国” “英雄赞歌” “天仙配” “洪湖水浪打浪”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北风吹”等)
1977年高考
历史小故事: 建议招收的应届高中毕 业生占招生总
数的1%。 小平同志发脾气 报名数惊人的高 570万 印《毛选》的纸用来印考卷
恢复高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1983年
学生讨论:结合80年代以来的国际国内背景,理解“三 个面向”教育指导方针的含义与重要性.并认识我国的教 育方针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
切入主题 —引起兴趣与注意
展示我家被临海市政府评为“教育世家” 的照片,介绍前两代从教与我们这一代从教 情况:从年收入、评职称、获奖与荣誉。让 学生感受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变化之大。
标题教学-宏观把握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949-1965
“文化大革命”中“教育的革命” 1966-1976
新时期文化事业的繁荣
利用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的关系,结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发及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与发展等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党中央为什么会重新确立 “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