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讲道德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可道,非恒道|第一章第一节

2017-03-22

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语言表达不了永恒之道;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永恒的创生的力量。奥利地思想家波普尔认为:凡创造性事件,难以预测。而道的根本特征,就是无中生有的创造。面对“道”这个永恒的创造力量,语言能如何表达和描述呢?

波普尔与老子隔代相通,欲知详情,请点击收看视频。

精神和新娘都说:“来吧!”听见的人也该说:“来!”——启示录22:17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一节课。

第一节课,我们来分析《道德经》第一章开篇的两句话: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这两句话,讲的是语言哲学的问题。

道德经开篇,就讲抽象的语言哲学的问题,显得玄而又玄。

其实,《道德经》讲的道理很简单。随着课程的进展,你会发现道德经的简单结构,看到它本有的简单性。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讲的是语言观,对语言的看法。老子不是讲无为而治吗?这与他的语言观有什么关系?

我们开始讲“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可能有朋友会说,你没搞错吧?应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言名,非常名”。我没搞错。我没有用“常”字,而不是用“恒”字,是有理由的。我解释一下。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道德经》两个抄本,帛书老子的甲本和乙本。帛书甲本的抄写在汉高祖刘邦继位之前,帛书乙本的抄写在汉高祖刘邦继位后,刘邦是公元前202年继位。帛书甲乙本离我们现在都已2000多年了。

帛书甲本和乙本,都是恒字。但后来的河上公本和王弼本,改成了“常”字。为什么要改呢?是为了避讳孝文帝刘恒(前180年-前157年在位)的“恒”字,改成了“常”字,后来的本子就都按“常”字了。

避讳,指古代君主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孝文帝叫刘恒,抄写道德经的时候,里面的“恒”字不能写,要用别的字替换,所以就替换成了“道可道,非常道”。

讲完版本,我们进入内容分析。

“道可道,非恒道”。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个永恒之道。名,可以命名定义的,就不是那个永恒之名。

这样的翻译,对大家理解这两句话,可能没有什么实在意义。还得更细分析。

道,可道,非恒道。是说有一个永恒之道,但我们说不出来,能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个永恒

之道。我们的口头语言,表音的语言,难以表达清楚那永恒之道,与那永恒之道总有距离。为什么语言表达不了永恒之道。这永恒之道有什么特点,让人类的语言失去把握能力呢?我们看看道德经的第四十二章,也许就能理解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道是一个永恒的、创生的力量,不断的在创造。世界是被创造的,并且这个创造仍在继续,永恒进行。

我们人类的口头语言,面对过去的事,可以讲故事。面对正在发生的事,我们可以通报消息。创生过程,创造过程,是指向未来的,这是无中生有的,我们能讲清楚未来的具体创造吗?创造从来具有自发性,未来不可知,所以语言难以指向未来。

凡创造性事件,难以预测。奥地利思想家波普尔以此观点来否定用计划的方法来管制社会。波普尔1957年出版《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波普尔认为,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我们不可能用合理的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

这几条重要吗?讲的都是常识。但这些常识合起来,就否定了计历史规律可以预测的计划经济观点。未来是被创造所影响的,未来是开放的。他的思想,对索罗斯影响很大,索罗斯还创立了开放社会基金会。

我们讲波普尔,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老子。

创造性的事情是无中生有的,难以预测的。而道的根本特征,就是无中生有的创造。面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类的语言的局限性和无力感就表现出来了,是不是?创造是道的特征,除此之外道还有另外一个核心特征。我们继续看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前半截讲的是创造的问题,后半截讲的是平衡的问题。世界的秩序,分为相反力量的相互竞争和互动搏弈,趋向动态平衡。持续的创造过程难以预测,持续的动态平衡的过程也难以预测。是不是?所以语言难以表达这个创造趋动下的动态平衡的秩序。

语言既表达不了未来的动态的创生过程,也表达不了未来的动态的平衡过程。因为道的永恒创生与持续平衡的特征,所以语言无能为力。在创造的这个背景下,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了。

春天,我服从灵魂的指令

写在掌上国学开启之际

我漫步林中小路

在早春的和音中

寻找秘密的花序

头顶的天空晶莹而明亮

那么晶莹,仿佛孩童的幻想

那么明亮,仿佛婴儿新生的时刻

我曾把时光出卖给懒散琐屑

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止步不前

春天里,无所不能的翅膀在生长

在这蛮荒的大地上

神圣的道路开始伸展

创造之杯盛满喜悦

名可名,非恒名|第一章第二节

2017-03-24

老子认为,人类之道和永恒之道之间,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之间是有距离的。

人类之名,跟万物共同的概念,那个共名之间,也是隔着千山万水的,也是有距离的。

老子这种语言与宇宙的真理有距离的语言观,与他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有什么关系?它是针对什么样的语言观而来的呢?敬请收看第一章第二节,本条视频时长10分钟。

太初有名,名与上帝同在,名就是上帝。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Logos,and the Logos was with God,and the Logos was God.------约翰福音1:1

讲完道可道,非恒道。

下面我们来讲名可名,非恒名。名可名,非恒名。是说有一个永恒之名,叫恒名。

这个永恒之名。我们人类的命名和定义的能力,很希望把它定义出来,把它描述出来,或者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但是老子说做不到。那么这个永恒之名指的是什么?

上一节讲的永恒之道,这一节讲永恒之名。

这个永恒之名是什么意思?

我把这两句重新排列一下。

对应起来,这样看(ppt),这就比较清楚。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恒道跟恒名是一对。道和名是一对。恒名就等于恒道之名,恒道就等于恒名之道。

这有点绕口,那么恒名指的是什么。

我们还是要做一下解释,这就得回到语言学了。

我们来看,我们以“人”这个名称作为例子。

这就是人,人有个名叫人,我们命名为人,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各种不同的人种,还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种不同的人。我们都把他称为人。所以人这个概念,这个名称。它就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有别于其它万物的共同特征。

可见,任何一个名它首先都得有个概念。第二它得有个符号,这个符号的中文就是一个“人”字。还有一个发音,中文的发音就是“REN”,所以它任何一个名字,

它都是由概念、符号和发音这三者组成。那么概念的特点它就是抽取共同的特征。

那我们看下面这幅图,万物的共同的本源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说人的共性是什么?所以我们抽象出人这个名。

那么万物的共性,万物的共同本源,万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老子把万物的本源和万物的共性,说成是恒道,就是永恒之道。同样这个永恒之道,它就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