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讲道德经

合集下载

道德经感悟和心得第十四章

道德经感悟和心得第十四章

道德经感悟和心得第十四章道德经感悟和心得第十四章精选篇1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

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

站在23岁的节口,我很庆幸,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能够弥补过去系统的漏洞。

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洗清自己脑袋中的概念,也都会让我去思考,“强与弱”“好与坏”之间如同水流般灵动地变化;经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

他教我聚焦在让自己快速成长的那个面上,他教会我看到刚毕业的自己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倘若能够踏踏实实地布局,勤勤恳恳地走过,时间终会回报自己很多。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去思考“无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天道,结合天,道,法,人整个系统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统来工作。

他教会我要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绪作主导。

比如刚毕业的自己,是职场的菜鸟,在23岁的节点上,是不太可能有作为,因此用心学习业务流程,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方为王道,而非证明自己有多厉害。

我所从事的企业是一家经营相对成熟的500强国企,他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一般选择985/211的大学生,因此自己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逊一筹的,在这个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这对生性要强和心性骄傲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磨砺。

《道德经》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养了我的心灵。

《道德经》读后感(13篇)

《道德经》读后感(13篇)

《道德经》读后感(13篇)《道德经》读后感1一、看作者,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史官是整理和编纂史料史书的职位,所以老子博闻强识,在写书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文献积累和对名著的毕生研究。

二、看哪些人研究过《道德经》并且取得了些怎样的成绩?这里以曾国藩和马云先生为例。

曾国藩在他告老还乡、在老家湖南修养的时候,因为经历了亲人去世,又感慨自己不得志、效力朝廷时上下关系总处理不好,终日苦闷、哀愁。

一天,他偶遇一位老中医,告诉他,你肝火太旺,去读《道德经》!看完道德经的他连连感慨,这本书如此的宝贵,原来我的答案就全在这里面!于是他为了将书的内容吃透,就随身携带,一遍一遍的朗读,一篇一篇的背诵,书不离身。

曾国藩获得什么样的成绩呢?他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并且,在晚清的动荡复杂的时期,曾国藩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善终的官臣。

第二位成功人士,马云,他创造了一个非常伟大的互联网帝国,阿里巴巴系,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完成购买,以及帮助了那些在偏远地区的人们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马云先生走到哪里都一直揣着的一本书,就是《道德经》。

其实中国的领导人无不是老子的粉丝,他们都无不是《道德经》的虔诚的学生。

所以《道德经》对于国家、和企业领导人来说都是必取之经。

三、要看他的同类人怎么评价他。

老子是哲学思想家,那么同类人是如何看待他的呢?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源。

在他的眼中,老子是他唯一承认的中国千年来的思想家。

这是在他研究了中国数千年古代的、当代的思想家之后所给出的一句评价。

当然中国也并不匮乏像老子一样伟大的思想家。

四、看发行量: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就是《道德经》,在德国,道德经的地位仅次于《圣经》,在西方国家,一个出版物能够与圣经的普及度相媲美,足可见它的重要程度。

五、看这部作品的思想发源。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毕生研究《易经》,《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

道德经第十章的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十章的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十章的感悟分享《道德经》第十章可是蕴含着很深的道理呢!就像我们过日子,这里面的智慧那可太有用啦。

你看啊,“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就好像我们做人得身心合一呀,不能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身体又做一套。

就好比我们说要减肥,心里也想得美美的,可嘴巴就是管不住,老往嘴里塞好吃的,那能行嘛!这就是身心不合一啦,得改!“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哎呀呀,这让我想起小孩子那嫩嫩的小脸,他们多单纯多柔和呀。

我们大人有时候就是想得太多,太复杂啦,要是能像婴儿一样心无杂念,那该多好。

遇到事情别那么生硬,柔和一点,说不定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啦。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这就像是我们要经常打扫自己的心灵呀,把那些不好的想法、情绪都清理掉。

就跟打扫房间似的,时间长了不打扫,就会有灰尘有垃圾。

我们的心里要是不经常清理,也会有很多“垃圾”的呀,那可不行!“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治理国家也好,管理一个小家庭也罢,有时候不能太刻意去做什么,要顺应自然。

就像教育孩子,不能老是强迫他们做这做那,得给他们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呀。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这就好像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得像个温柔的女性一样,有韧性,能屈能伸。

不能遇到点困难就炸毛啦,得沉稳应对。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我们懂的东西多了,可不能到处显摆呀,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

就像有些人有点本事就到处炫耀,那可不好,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是很低调的呢。

这一章里的道理呀,真的是太实用啦!我们在生活中要是能时刻记住这些,那我们的生活肯定会过得更顺溜。

我们不要老是那么浮躁,要静下心来想想这些智慧。

反问一下自己,我们做到了身心合一吗?我们有没有像婴儿一样保持单纯呢?我们的心灵有没有经常打扫呢?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有没有太刻意呢?面对变化我们够不够有韧性呢?我们有没有保持谦虚呢?总之呀,《道德经》第十章真的是给我们指了一条明路,让我们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内心的平静。

让我们一起努力,把这些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去吧!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道德经第十三章感悟及总结

道德经第十三章感悟及总结

道德经第十三章感悟及总结《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其中第十三章更是被广大读者奉为经典,它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道家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通过研读这一章,我深深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获得了一些感悟和总结。

在第十三章中,老子以水为喻,阐述了道的无为而治。

他认为,水虽然柔弱,但却能穿石、侵蚀铁,这正是道的作用。

水看似柔弱,实则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同样地,道虽然无为,但却能生养万物,成就一切。

这种思想与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却相辅相成。

在道家看来,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

此外,老子还强调了道的包容性。

他认为,道包含了天地万物,没有任何区别和偏见。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为种族、信仰、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冲突和矛盾。

如果我们能够像道一样包容一切,那么这些矛盾和冲突自然会消失。

在感悟方面,我认为《道德经》第十三章对于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

在面对生活中的得失荣辱时,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平静,不被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其次,它告诉我们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

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内在的修养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

最后,它告诉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每一个时刻,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总结来说,《道德经》第十三章作为道家哲学的重要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道家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价值。

具体而言,这一章所传达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核心观念。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我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尊重规律,让事物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而不是过度干预或强行改变。

道德经感悟心得(精选24篇)

道德经感悟心得(精选24篇)

道德经感悟心得(精选2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范文、党团范文、演讲范文、心得体会、合同范本、条据书信、礼仪范文、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ample essays, party and youth group sample essays, speech sample essays, personal experiences, contract sample essays, normative letters, etiquette sample essay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道德经感悟心得(精选24篇)道德经感悟心得篇1《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

《老子》重要争议性字词考辨(一)

《老子》重要争议性字词考辨(一)

《老子》重要争议性字词考辨(一)汪韶军【摘要】古今的《老子》诠释似乎陷入到了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的\"诠释学的无政府主义\"窘境.但通过对地上地下几个重要版本的对勘,可获取更为可信的文本,从而为校准或深入理解老子思想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处择取可能引起思想歧变或错舛的争议性字词进行考辨,以确定\"恒道\"\"以观其所曒\"\"浴神\"\"天地而弗能久\"\"抟气致柔\"\"玄监(鉴)\"等文本,并消除相关的一些误读.【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50)002【总页数】7页(P98-104)【关键词】《老子》;争议性字词;简帛【作者】汪韶军【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1《老子》是中国古代经典中版本最多的一种,加之其思想不易理解,古今的《老子》诠释似乎陷入到了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的“诠释学的无政府主义”窘境。

清代梁章钜曾言,历史上的很多注老解老者“各以私见揣摩,或参以神怪之谈,或传以虚无之理,或歧而解以丹法,或引而参诸兵谋”[1](卷17)。

事实的确如此,还有人或据儒书,或参释典……可就是不能从对象本身出发。

当代许多研究者又自觉地援引哲学诠释学以自壮,为自己的诠释寻求合法性。

他们认为,我们无法还原出文本的原貌,况且文本自己是不会说话的,每个人理解的老子只能是自己心目中的老子,非老子之为老子。

此说确有道理,但问题在于,他们往往把自己超越文本的随意发挥当成老子思想本身。

伴随着上述现象的另一种倾向是回到《老子》本身的冲动,特别是20世纪以来敦煌《老子》写卷、帛书《老子》、郭店《老子》、北大汉简本的不断面世,激起了一浪又一浪寻求最优、最古版本的校注热潮。

这种努力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离应有的效果差距还不小。

《道德经》二十九章读书笔记

《道德经》二十九章读书笔记

《道德经》二十九章读书笔记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物或行或随,或热或吹,或强或羸,或陪或坠。

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杨鹏校订版)天下,究竟是谁的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是“得民心”的君王的天下吗?“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吕氏春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吗?我们暂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旁,来看看偷盗的事情。

在秉持公义正直的人们看来,偷盗行为就如同沙子般不能被肉眼容忍。

自诩公义正直的人们,那颗嫉恶如仇的心不容置疑,可是,他们真的就是明辨是非了吗?庄子曰:“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说:“偷一块面包进监狱,偷一条铁路进国会。

”马基雅维利也曾感慨:“偷盗会受惩罚,但是依靠权力的抢劫却不会。

”偷一个钩子,偷一块面包,所偷之物的价值并不大,却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因为偷盗的性质毋庸置疑;那偷了一个国家,怎么不受惩罚反而成了诸侯?其实,假设再进一步追问,又有多少人能够用“偷了一个国家”来表述这种“打江山”的行为的呢?言辞是思想的载体,而思想的背后是观念。

撒切尔夫人说:“注意你的观念,它将决定你的思想;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为;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将变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打江山”与“窃国者为诸侯”折射出了语言背后思想观念的不同。

庄子使用“窃”字,而众人却使用“打”字,背后是基于不同价值观下的对天下本质的理解。

“天将建之,以慈卫之,”(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上天创造了天下,天下是神的器皿,并用祂的慈保护佑着天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一切“熵”的行为,即使暂时逃离了人间律法的审判,但终将难逃神的判决。

心中有了这个观念,思想上就通畅了许多,能够与庄子的“窃国者为诸侯”的言语背后的思想共鸣,可以看清那些“依靠权力的抢劫”行为的本质,许多问题也可以想得更明白一些了。

道德经第十章感悟心得(精选10篇)

道德经第十章感悟心得(精选10篇)

道德经第十章感悟心得(精选10篇)道德经第十章感悟心得精选篇1在如今这个喧闹的社会,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万变。

比起像大众一样的随波逐流,我更愿意在一个惬意而又安静的下午,喝着亲手沏的茶,手捧着一本《道德经》,去感受古人那时隔千年的智慧。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出生在这么一个有底蕴的文明古国,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华可以去吸收,有更多的历史可以去领略。

读书无疑是一种感受历史和文化的好途径。

比起现当代的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联网上如此众多的小说,我更倾心于古典文学。

毕竟那才是真正有营养的作品。

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难免使人们的心变浮躁了,于是人们无法静下心来去吸收那沉淀的文化,反而热衷于一些不切实际的科幻网络小说。

可是我们青少年不能随波逐流,我们应该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干出一番新的事业。

有一段时间,我也沉沦了,开始盲目追求一些没有内涵的书。

直到那次去新华书店,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经》,我轻轻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从此,我便沉浸在智慧的海洋里。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

”可这本书在我的生命里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读着它时,仿佛时间静止了,一段慢节奏的时光便产生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影响,不仅是因为书中的智慧,还有那智慧带给我的心理的变化。

以前的我,也许太年轻了,敢想敢做,没有目的地横冲直撞,结局总是头破血流。

现在,我依然带着年轻的激情,依然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么叫脚踏实地,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一步登天。

梦想,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太远了,远得连在梦里都看得不真切。

可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断地朝着梦想前进吗?在这条路上,难免会孤独寂寞,难免会浮躁,我们应该找到那个照亮梦想道路的指明灯,让它指引着你,不断前进,一步一步地,执着地前进。

所幸的是,我已经找到了,那就是蕴含着千年智慧、为我及时照亮远方的经典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第42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42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42章感悟及体会引言《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被公认为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其中的第42章为人们提供了关于道德的重要指导和思考。

本文将对《道德经》第42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感悟,并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内容分析章节主题第42章的主题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它表达了一种宇宙生成和发展的观念。

解读道生一“道生一”意味着宇宙初创时的无限潜力和无限可能性。

这是无穷无尽的,无处不在的道在宇宙中孕育出的一种元初力量。

一生二“一生二”表示宇宙从混沌中分化出了两个互补的极端,如阴阳、天地或者生死等。

这两个互补相生的极端之间形成了一种力的关系。

二生三“二生三”说明两个极端之间进一步分化出了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络。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多样性。

三生万物“三生万物”表明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宇宙进一步发展演化出了无数的物种和事物。

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世界。

道德指导第42章不仅仅是阐述宇宙生成和发展的观念,还提供了对人们行为和道德准则的启示。

尊重互补第42章中提到的“一生二”和“二生三”强调了事物之间的互补和相互依存。

这种互补性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们应该尊重并珍视与自己不同的他人,接纳不同意见和观点,以实现和谐共处。

推崇平衡宇宙的生成和发展都是基于平衡的原则。

在人类社会中,追求平衡是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们不能过于偏向某一方面,而应该保持平衡,在不同的需求和利益之间找到合适的折衷点。

尊重多样性第42章中的“三生万物”说明了宇宙中多样性的重要性。

在人类社会中,尊重、宽容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宗教、种族和价值观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我们应该珍视多样性,反对歧视和偏见,营造一个充满公平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合乎自然《道德经》强调合乎道的行为准则。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合乎自然的行为意味着与宇宙和谐相处,遵循道德原则,顺应自然规律。

道德经里的人生哲学(2)——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道德经里的人生哲学(2)——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道德经⾥的⼈⽣哲学(2)——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图⽚来源于⽹络《道德经》第⼆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焉⽽不辞,⽣⽽不有,为⽽不恃,功成⽽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成现代⽂: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相克相⽣,难和易相辅相成,长和短互相显现,⾼和下互相充实,⾳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因此圣⼈⽤⽆为的观点看待世事,⽤不⾔的⽅式施⾏教化,任凭万物⾃然兴起⽽不为其创始,有所作为,但不加⾃⼰的倾向,功成业就⽽不⾃居。

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就⽆所谓失去。

这章相信很多⼈都看过,通常理解为逻辑学⾥常说肯定即否定的关系,即我们先给“假恶丑”下个定义,那么与之相对的就是“真善美”,同样的没有“真善美”,“假恶丑”也就⽆从提及了,世间万物都是相⽣相克,相辅相成的。

⽼⼦⽤这个观点来表达“⽆为”的思想,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规律的,咱们就不要吃饱了撑的横加⼲预了。

图⽚来源于⽹络这些东西相信⼤家都⽿熟能详了,咱们今天从另外⼀个⾓度来理解这张内容。

三国曹魏著名经学家王弼的《道德经注》中有这⼏句话,“⾃然已⾜,为则败也。

”“智慧⾃备,为则伪也。

”“使功在⼰,则功不可久也。

”钱钟书先⽣说“⽼⼦所谓“圣”者,尽⼈之能事以效天地之⾏所⽆事⽿”,意思是说在这个世界⾥,花开花谢、草荣草枯、潮起潮落、⽉盈⽉缺、昼夜交替、四季轮换等等,⾃然界的⼀切都有⾃⼰的规律,并按照各⾃的规律完美运转,⾃然⽽然,绝⽆任何造作。

这⾥的⽆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是不应该因个⼈意愿去破坏⼀些本来及很完美的事情。

即今天的主题——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所谓“度”可以理解为凡事懂分⼨、知进退,适可⽽⽌。

守不住“度”,便会失了分⼨,结果变成了“毒”,不仅达不到⽬的,反⽽会害⼈害⼰。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解读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解读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解读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主要探讨了“道生万物”的观点。

老子在这一章里强调了道的无上伟大和崇高,指出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一切有形物质都是从无形的气中衍生出来的。

这种从“无”生“有”的观点体现了老子独特的宇宙观。

老子还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他对世界产生过程的独特描述。

这里的“一”可以理解为混沌初始的物质,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多样性;“二”可以理解为阴阳两极,代表了事物的对立和矛盾;“三”则可以理解为冲气,即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第三种东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能量或者生命力。

此外,老子在这一章里也强调了道的伟大和崇高,指出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一切有形物质都是从无形的气中衍生出来的。

这种从“无”生“有”的观点体现了老子独特的宇宙观。

在理解这一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道的概念:老子在这里所讲的“道”,并不是指具体的事物或道路,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表示宇宙的本原、规律或真理。

无中生有:老子的观点是“无中生有”,即从无形的状态中产生有形的物质,这与传统的“有生于无”的观点有所不同。

阴阳学说:老子在这一章里提到了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两极相互作用产生万物。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宇宙观:老子的观点表达了他对宇宙的看法和理解,即宇宙是
由无形的气和有形的物质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总之,《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主要探讨了道的概念、宇宙观和阴阳学说等哲学问题,表达了老子对宇宙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道德经第十四章感悟理解

道德经第十四章感悟理解

道德经第十四章展示了道德经对于养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性的理解和感悟。

本章强调了控制欲望、克制自己的执着,以及避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重要性。

首先,道德经告诉我们要控制欲望,不要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和权力。

它提醒我们,追求过度的物质财富只会让人们更加贫穷和痛苦,而不是带来真正的幸福。

相反,保持适度的欲望和满足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克制自己的执着。

它警告我们不要过于執著于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以免沈迷於自我,那樣只會使自己與他人產生衝突和矛盾。

相反,应该学会放下个人的私心,尊重他人的观点,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最后,道德经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柔软而坚韧。

它比喻水的柔软性和自然的适应性,让我们明白在世间生活中,适应变化和与环境和谐共存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水能适应各种不同形态的容器,我们也应该学会适应不同的情况和环境,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谦卑。

总之,道德经第十四章给我们传达了养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性。

通过控制欲望、克制自己的执着,并像水一样柔软而坚韧,我们可以实现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个人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这样的生活态度能够带给我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第十章汇总10篇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第十章汇总10篇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第十章(汇总10篇)心中有不少心得感悟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感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大全,供大家借鉴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第十章篇一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

这些智慧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随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

历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读认为无为的思想过于消极,是不思进取。

其实,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状态,是“为”到极致才能达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种“为”与“无为”之间的转化就像阴阳两极的关系,是辩证的客关规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环沪事业部有着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尔设置一些小激励,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务,可以获取精美小礼物。

从“为”的角度来看,单次5km对于不常锻炼的人来说是需要一点毅力来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对于跑半马甚至全马的大神级人物来说,完成单次5km不在话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样,不用刻意,轻松完成,那么这种状态就有点接近“无为”了。

又比如,我们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猎面很广的行业,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复杂,所以对流程的规范性要求也很高。

大家都走过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为种.种不合规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线下沟通不到位而导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复杂的流程要反复“折腾”,刻意而“为”,才能通过审批。

读后感∙随着工作熟练度的增加,我们走流程前已经懂得做好线下沟通,流程规范也早就心中有数。

这时,走流程这项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为”就可以顺利完成,这种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离“无为”近了一点。

道德经的智慧-第十三章

道德经的智慧-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道德经思想的现代企业管理启示老子是中国古代另一位和孔子、孙子等伟大思想家比肩齐名的智者,他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人生的更高智慧:它描述的是一种主动接受的状态,一种灵活的态度,意味着顺其自然,遵守事物的规律,在承认困难和问题的前提下冷静客观地寻找解决的方法。

这种人生智慧其实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是可以借鉴的一种手段。

老子在函谷关前着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着。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

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老子道德经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着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中国企业管理具深刻影响,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1、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客观世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一是“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关系。

你做一件事,一定不要过头,欲望要有限度。

道德经二十一章读后感和理解

道德经二十一章读后感和理解

道德经二十一章读后感和理解稿子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来和大家聊聊《道德经》二十一章,这可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呢!这一章里说的那些道理,就像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在我耳边轻轻诉说。

它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一开始我还不太明白,后来仔细一想,这不就是说真正的大德,是要遵循道的嘛。

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得有个正确的方向和原则,不能瞎走乱撞。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这个东西啊,模模糊糊的,看不见摸不着。

但仔细想想,好多重要的东西不都是这样嘛。

比如说爱,你能直接拿出来给人看吗?不能,但我们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感觉就像在告诉我们,虽然道很深奥神秘,但里面有精髓,而且是实实在在、值得信赖的。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觉得困难的事情,只要深入去探索,总会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还有“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的名字从古至今一直都在,通过它能观察到万物的初始。

这不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传统美德,不管时代怎么变,它们一直都很重要。

读完这一章,我觉得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好像又深了一点。

就好像在迷雾中找到了一点方向,虽然还不是特别清晰,但心里有了盼头。

怎么样,小伙伴们,你们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感受呀?稿子二嘿,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唠唠《道德经》二十一章,真的太有意思啦!一开始读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我就在想,这大德的模样,原来是跟着道走的呀。

那是不是说,我们想要有高尚的品德,就得先找到那个正确的“道”呢?“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就好像在说,别看表面神秘,里面可是有精华的,而且绝对靠谱。

这让我想起自己努力学习的时候,一开始觉得知识点乱糟糟的,可认真钻研下去,就发现了精华,也相信自己能学会。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哇,道的名字一直都在,还能让我们看到万物的开端。

感觉就像有个永恒的智慧在那里,一直指引着我们。

读完这一章,我就觉得自己好像多了一双特别的眼睛,能看到一些以前看不到的东西。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强暴的人死无其所。

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注释: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2、二:指阴气、阳气。

“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

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

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5、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

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6、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7、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

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引语]这一章的前半部分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

这是继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

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

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的。

对后一段内容,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段文字与上一段讲的原理关联不上,疑为三十九章文字错移本章。

另一种说法是两段前后虽然不相密切关联,但意义仍相近。

这是讲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事物相反相成,双方并非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杨鹏学道德经的第一本书的读后感

杨鹏学道德经的第一本书的读后感

杨鹏学道德经的第一本书的读后感篇一杨鹏学道德经的第一本书的读后感最近我读了杨鹏的《学道德经的第一本书》,哎呀,这可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啊!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多特别?” 结果一读起来,就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吸引住了,根本停不下来。

书中对道德经的解读,让我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了好久,突然有人给了你一盏明灯。

也许你会说,这是不是太夸张啦?但对我来说,真的就是这种感受!以前我觉得道德经那就是高深莫测的天书,跟咱普通人没啥关系。

可杨鹏这本书,把那些复杂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让我发现,原来道德经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说,书中提到的“无为而治”,一开始我觉得这不是啥都不干吗?这能行吗?后来仔细想想,也许这不是让我们啥都不做,而是不要刻意去追求,顺其自然,可能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有时候拼命去争取一些东西,结果却不尽人意,是不是就是因为太刻意了呢?再比如“福祸相依”,我就想啊,有时候我们遇到挫折,觉得天都要塌了,可说不定这正是一个转机呢?谁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好事。

就像我上次考试没考好,那叫一个郁闷,觉得自己太失败了。

可后来我努力学习,弥补不足,下一次考试居然进步了好多。

这难道不是福祸相依吗?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都有点不一样了。

不过,我也在想,这是不是只是一时的感悟呢?我能把这些道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吗?我觉得这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总之,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道德经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多了一些思考。

篇二杨鹏学道德经的第一本书的读后感哇塞,读完杨鹏的《学道德经的第一本书》,我这小心脏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你们能想象吗?一开始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的,心想:“不就是一本解读道德经的书嘛,能有多厉害?”结果呢,我被狠狠打脸了!这书里讲的那些关于道德经的理解,简直就像是给我的脑子来了一场大洗礼。

比如说“道可道,非常道”,以前我就觉得这啥呀,云里雾里的。

《道德经》英语翻译的文化对比研究——以S.Mitchell译本、林语堂译本及杨鹏译本为例

《道德经》英语翻译的文化对比研究——以S.Mitchell译本、林语堂译本及杨鹏译本为例

作者: 季之楠;罗媛
作者机构: 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14-15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2期
主题词:�道德经》;英语翻译;文化对比
摘要:�道德经》本身蕴含高深哲学理念,吸引无数东西方学者不断对其做出新的阐释。

当代著名学者、美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访问学者杨鹏先生2016年于美国出版英译本Dao De Jing,在文化翻译的大背景下,赋予《道德经》新的文化内涵。

以往《道德经》英译对比研究多集中在译介历史及其发展过程,或借翻译理论探讨译本翻译技巧策略。

本文以杨鹏翻译的Dao De Jing 为主要研究对象,与美国另两大通行版本S.Mitchell的Tao Te Jing、林语堂翻译的Tao Te Ching对比,把研究重点放在《道德经》深厚文化底蕴的转换上,探究三位译者对《道德经》丰富文化和哲理思想传递的具体差异及形成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可道,非恒道|第一章第一节2017-03-22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语言表达不了永恒之道;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永恒的创生的力量。

奥利地思想家波普尔认为:凡创造性事件,难以预测。

而道的根本特征,就是无中生有的创造。

面对“道”这个永恒的创造力量,语言能如何表达和描述呢?波普尔与老子隔代相通,欲知详情,请点击收看视频。

精神和新娘都说:“来吧!”听见的人也该说:“来!”——启示录22:17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一节课。

第一节课,我们来分析《道德经》第一章开篇的两句话: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这两句话,讲的是语言哲学的问题。

道德经开篇,就讲抽象的语言哲学的问题,显得玄而又玄。

其实,《道德经》讲的道理很简单。

随着课程的进展,你会发现道德经的简单结构,看到它本有的简单性。

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讲的是语言观,对语言的看法。

老子不是讲无为而治吗?这与他的语言观有什么关系?我们开始讲“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可能有朋友会说,你没搞错吧?应当是“道可道,非常道。

名言名,非常名”。

我没搞错。

我没有用“常”字,而不是用“恒”字,是有理由的。

我解释一下。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道德经》两个抄本,帛书老子的甲本和乙本。

帛书甲本的抄写在汉高祖刘邦继位之前,帛书乙本的抄写在汉高祖刘邦继位后,刘邦是公元前202年继位。

帛书甲乙本离我们现在都已2000多年了。

帛书甲本和乙本,都是恒字。

但后来的河上公本和王弼本,改成了“常”字。

为什么要改呢?是为了避讳孝文帝刘恒(前180年-前157年在位)的“恒”字,改成了“常”字,后来的本子就都按“常”字了。

避讳,指古代君主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孝文帝叫刘恒,抄写道德经的时候,里面的“恒”字不能写,要用别的字替换,所以就替换成了“道可道,非常道”。

讲完版本,我们进入内容分析。

“道可道,非恒道”。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个永恒之道。

名,可以命名定义的,就不是那个永恒之名。

这样的翻译,对大家理解这两句话,可能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还得更细分析。

道,可道,非恒道。

是说有一个永恒之道,但我们说不出来,能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个永恒之道。

我们的口头语言,表音的语言,难以表达清楚那永恒之道,与那永恒之道总有距离。

为什么语言表达不了永恒之道。

这永恒之道有什么特点,让人类的语言失去把握能力呢?我们看看道德经的第四十二章,也许就能理解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说道是一个永恒的、创生的力量,不断的在创造。

世界是被创造的,并且这个创造仍在继续,永恒进行。

我们人类的口头语言,面对过去的事,可以讲故事。

面对正在发生的事,我们可以通报消息。

创生过程,创造过程,是指向未来的,这是无中生有的,我们能讲清楚未来的具体创造吗?创造从来具有自发性,未来不可知,所以语言难以指向未来。

凡创造性事件,难以预测。

奥地利思想家波普尔以此观点来否定用计划的方法来管制社会。

波普尔1957年出版《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波普尔认为,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

我们不可能用合理的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

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

这几条重要吗?讲的都是常识。

但这些常识合起来,就否定了计历史规律可以预测的计划经济观点。

未来是被创造所影响的,未来是开放的。

他的思想,对索罗斯影响很大,索罗斯还创立了开放社会基金会。

我们讲波普尔,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老子。

创造性的事情是无中生有的,难以预测的。

而道的根本特征,就是无中生有的创造。

面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类的语言的局限性和无力感就表现出来了,是不是?创造是道的特征,除此之外道还有另外一个核心特征。

我们继续看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前半截讲的是创造的问题,后半截讲的是平衡的问题。

世界的秩序,分为相反力量的相互竞争和互动搏弈,趋向动态平衡。

持续的创造过程难以预测,持续的动态平衡的过程也难以预测。

是不是?所以语言难以表达这个创造趋动下的动态平衡的秩序。

语言既表达不了未来的动态的创生过程,也表达不了未来的动态的平衡过程。

因为道的永恒创生与持续平衡的特征,所以语言无能为力。

在创造的这个背景下,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了。

春天,我服从灵魂的指令写在掌上国学开启之际我漫步林中小路在早春的和音中寻找秘密的花序头顶的天空晶莹而明亮那么晶莹,仿佛孩童的幻想那么明亮,仿佛婴儿新生的时刻我曾把时光出卖给懒散琐屑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止步不前春天里,无所不能的翅膀在生长在这蛮荒的大地上神圣的道路开始伸展创造之杯盛满喜悦名可名,非恒名|第一章第二节2017-03-24老子认为,人类之道和永恒之道之间,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之间是有距离的。

人类之名,跟万物共同的概念,那个共名之间,也是隔着千山万水的,也是有距离的。

老子这种语言与宇宙的真理有距离的语言观,与他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有什么关系?它是针对什么样的语言观而来的呢?敬请收看第一章第二节,本条视频时长10分钟。

太初有名,名与上帝同在,名就是上帝。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Logos,and the Logos was with God,and the Logos was God.------约翰福音1:1讲完道可道,非恒道。

下面我们来讲名可名,非恒名。

名可名,非恒名。

是说有一个永恒之名,叫恒名。

这个永恒之名。

我们人类的命名和定义的能力,很希望把它定义出来,把它描述出来,或者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但是老子说做不到。

那么这个永恒之名指的是什么?上一节讲的永恒之道,这一节讲永恒之名。

这个永恒之名是什么意思?我把这两句重新排列一下。

对应起来,这样看(ppt),这就比较清楚。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恒道跟恒名是一对。

道和名是一对。

恒名就等于恒道之名,恒道就等于恒名之道。

这有点绕口,那么恒名指的是什么。

我们还是要做一下解释,这就得回到语言学了。

我们来看,我们以“人”这个名称作为例子。

这就是人,人有个名叫人,我们命名为人,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各种不同的人种,还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种不同的人。

我们都把他称为人。

所以人这个概念,这个名称。

它就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有别于其它万物的共同特征。

可见,任何一个名它首先都得有个概念。

第二它得有个符号,这个符号的中文就是一个“人”字。

还有一个发音,中文的发音就是“REN”,所以它任何一个名字,它都是由概念、符号和发音这三者组成。

那么概念的特点它就是抽取共同的特征。

那我们看下面这幅图,万物的共同的本源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说人的共性是什么?所以我们抽象出人这个名。

那么万物的共性,万物的共同本源,万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老子把万物的本源和万物的共性,说成是恒道,就是永恒之道。

同样这个永恒之道,它就得有一个共同的概念对不对?我们人有那么一个区别于其它万物的共同特征,即人。

那么万物也有一个共同的概念,对不对?这个共同的概念就叫恒名。

所以恒名就等于恒道,恒道等于恒名。

老子认为,人类之道,也就是我们人类能够用语言去表达的,人类之道和永恒之道之间,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之间是有距离的。

那么人类之名,也就是人类去命名,人类去给予名称,人类去定义的这一切,跟万物共同的概念,那个共名之间,也是隔着千山万水的,也是有距离的。

这些都是语言学的问题,跟老子的政治哲学,跟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是什么关系呢?这么一种语言观就是说语言,我们人类所运用的语言,跟宇宙的真理,跟天道,跟万物的共同的本源,它之间是有距离的。

我们人类的语言它内涵的真理性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道。

它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万物共同的本源特征。

老子的语言观与他的政治哲学有什么关系呢?老子是史官,这个史官他不仅要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他要制定历法,他要观测天象,他还要祭祀神灵,祈祷占卜。

他还要组织朝廷大典仪式,记录君王朝臣的这些言论,甚至还要起草政府的文件,还要管理朝廷的重要档案等等。

所以史官他既要关心宇宙的纯知识,关心天文地理的演变,他同时也要关心国家的治理,他要关心政治。

所以他既是纯知识的探索者,同时他又是政治统治、国家治理的一个思考者。

这个在道德经里面表现得非常充分。

老子的这种语言观,这种人类的语言、人类的文字跟永恒之道和永恒之名是有距离的语言观,和他的政治哲学有什么关系?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老子的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就一句话大家会怎么表达?估计大家会说无为而治。

没错。

一说起老子大家都知道他主张无为而治。

但是老子的语言与宇宙的真理有距离这样的语言观,与他无为而治的执政哲学有什么关系?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课我们要把语言和道有距离这样的一个语言观,跟无为而治的执政哲学之间的逻辑,把它打通。

我们做学术的都知道,任何一个思想者、写作者,他思考和写作的时候,其实都有一个潜在的对话对象,或者说潜在的批判对象。

老子这样的语言观,认为语言缺少真理性的这样的语言观,它是针对什么样的语言观而来的呢?也就是说老子他所面对的语言观,他想批判的语言观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关于语言的起源的思考,历史上中国人是怎么想的。

有一个比较有名的传说,《淮南子·本经》里面有一个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大家看这个很传奇,仓颉发明了文字,这个时候上天就把粮食粟像雨一样的下下来,鬼吓得夜半都哭起来了。

还有传说是仓颉到黄河和洛水的交汇处的时候,有一个灵龟爬上来,这个灵龟背负着神秘图案,献给仓颉。

仓颉就把这个图案记下来,这就是文字的来源。

综合这些传说,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关于语言的来源有以下几个共同点:第一、语言是起源于神的。

源于上天,源于神;第二、语言增加了人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什么地方?你看,天雨粟,鬼夜哭。

语言能让上天帮助你,下粮食,语言也能够让妖魔鬼怪害怕。

所以这个语言是神秘的,语言是通神的。

人一旦拥有了语言,上通天,下通鬼。

能够得到上天的帮助,能够让妖魔鬼怪畏惧逃窜。

所以,语言是一种权力,是一种能力,很神秘的一种能力。

所以《易》里面说:“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能够做什么?能够让天下兴动起来所以中国人的关于文字的来源,是具有神圣性的这种感觉。

这不仅是中国人,上古时期从古埃及到古希腊。

人们普遍都认为文字来源于神,具有神圣性。

是人神之间沟通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媒介。

而老子则例外。

(待续第三节)名可名,非恒名|第一章第三节2017-03-24老子认为,人类之道和永恒之道之间,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之间是有距离的。

人类之名,跟万物共同的概念,那个共名之间,也是隔着千山万水的,也是有距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