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答案

一、选择配套习题(每小配套习题5分,共60分)1.(2011·广东高考)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配套习题配套习题配套习题配套习题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

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解析:本配套习题考查影响侵蚀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地理环境演变的理解能力。

本配套习题要抓住配套习题干中的岩石溶蚀与侵蚀等关键词。

黄土高原为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明显不符合配套习题干中岩石溶蚀与侵蚀,也更不可能是由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引起的;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作用不可能造成岩石溶蚀,所以排除A、B、D选项。

答案: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2~3配套习题。

2.松花江和长江中下游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B.②.③ D.④3.下列地貌的形成属于⑥环节的是( )解析:第2配套习题,松花江和长江所处地区不同,气候不同,水文特征也不同,属于气候因素对水文的影响,对应图中①。

第3配套习题,图中⑥环节表示河流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与其相关的是图中流水侵蚀所形成的沟谷。

A图为新月型沙丘,是风力作用造成的,B图为冰川地貌,D为海浪侵蚀地貌。

答案:2A 3近些年,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界中很多物种濒临灭绝,粮食短缺、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接踵而至,直接危及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持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一系列话配套习题,逐步深入人们的大脑,进入人们的生活。

据此回答4~5配套习题。

4.物种灭绝、生态恶化等现象说明人类活动破坏了地理环境的( )A.净化功能B.生产功能.平衡功能D.循环功能5.粮食短缺问配套习题日益严重,除了人口增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粮食产量下降,配套习题配套习题配套习题配套习题之影响了地理环境的( )A.生产功能B.平衡功能.净化功能D.循环功能解析: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的过程。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必修1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必修1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题干: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描述,正确的是:A、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独立,互不影响B、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C、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上D、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通过单一要素的变化来衡量2、题干: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地域分异规律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来体现D、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意味着各要素完全不同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体现在哪个方面?A、气候、河流、植被和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B、气候和土壤的独立变化C、植被和河流的单独特性D、土壤和动物的孤立存在4、下列哪个地区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最明显?A、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B、非洲的撒哈拉沙漠C、北美洲的热带雨林D、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5、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B.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地域分异规律C. 地理空间结构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决定作用D.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致其具有自组织、自调节的能力6、以下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描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 多样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主要表现B.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C. 差异性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D. 差异性削弱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7、下列哪项地理现象最能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 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影响B. 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C. 土壤对生物群落的影响D. 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改造8、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特征?A.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B. 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C.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差异D. 全球各地的生物多样性9、全球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含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习题一、单选题1. 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 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地进行着水分与热量的交换,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B. 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受地质作用的影响C. 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 ℃,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2—3倍D. 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 ℃,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2—5倍2. 大面积砍伐森林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 水土流失严重③引起全球变冷④许多物种灭绝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2008年11月4日22时,三峡水库成功蓄水至172.47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但无论结果怎样,建设三峡工程是利大于弊。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 材料中所说的哪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A. 气候B. 土壤C. 水文D. 生物4. 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对自然要素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 使生物多样性剧减B. 地方气候更温和湿润C. 土壤肥力下降D. 洪涝加剧5.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①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③陆地环境各要素可以孤立存在和发展④陆地环境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会影响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6.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下的自然带的名称是()A.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 亚寒带针叶林带7. 北大西洋暖流的动能来源体现了哪两个圈层间进行的什么能量的传输和交换()A. 大气圈与水圈间的动能的传输B. 大气圈与水圈间的化学能的交换C. 生物圈与水圈间的化学能的交换D. 岩石圈与水圈间的动能的传输8.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③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④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9. 下列地理现象能够反映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是()A. 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B. 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C. 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D. 沙漠地区生长着骆驼刺,水生植物根系不发达10. 局部的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扩大甚至蔓延全球,其原因有()②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和渗透③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会使全球所有地区环境随之而变化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主要的、明显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不明显的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③答案解析:1.A 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地进行着水分与热量的交换,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含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地理试题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含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地理试题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夯实“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射光板到地球运动轨道、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联合国宣布全球延缓实施“地球工程”。

据此完成第1~2题。

1.“地球工程”旨在遏制下列哪种环境问题恶化的趋势?()A.大气污染B.湿地丧失C.物种灭绝D.全球变暖2.依据整体性原理,联合国延缓实施“地球工程”的理由不可能是()。

A.影响生物多样性B.增强太阳辐射强度C.影响气候及生态系统2.B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A.地形、生物、大气、水文、土壤B.土壤、生物、大气、水文、地形C.土壤、地形、水文、大气、生物D.生物、地形、大气、水文、土壤4.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河流水位降低④土壤肥力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④D.①②④4.D5.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

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②气温低③空气稀薄(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地理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在青藏高原的演变过程中,其“牵一发”是指什么?自上而下依次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

(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能力提升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完成第6~7题。

6.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A.①B.②C.③D.④7.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5.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 专题练习 带详解答案解析

5.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 专题练习 带详解答案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一、选择题下图为“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

回答1~2题。

1.图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B.开放性C.整体性D.差异性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河网密布,径流量大C.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D.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3.下图为“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形成示意图,图示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整体性特征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4~6题。

4.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②B.①C.③D.④5.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⑤B.⑥C.⑦D.⑧6.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该实例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A.同一性B.差异性C.开放性D.整体性夏季绿洲的最高气温显著低于其毗邻的沙漠、戈壁,水分的蒸发量也明显较小,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绿洲与周边沙漠、戈壁的这种气候差异,被称为“冷岛效应”。

据此完成7~8题。

7.“冷岛效应”的形成原因是由于绿洲与沙漠、戈壁之间()A.大气环流的差异B.热力性质的差异C.太阳辐射的差异D.距海远近的差异8.“冷岛效应”有助于绿洲植物的生长,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区域性D.综合性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下图)”,回答9~10题。

9.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10.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示意图。

据图回答11~12题。

1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2.此图可以说明()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关系不明显B.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C.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二、非选择题13.读南美洲部分区域图,回答问题。

(完整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习题及答案

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题组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下图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B.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2.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及可能的后果是(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海洋“生物泵”作用的影响可能是( )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4.材料中体现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 )A.循环功能B.转化功能C.生产功能D.平衡功能下图是我国土壤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18河北保定模拟演练)据图可知黑垆土主要分布在(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6.(2018河北保定模拟演练)青藏高原东南部形成红黄壤的原因是( )A.海拔高,热量充足B.较低纬度谷地,水热充足C.海拔低,光照充足D.河流谷地,水源条件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

图Ⅰ示意研究区范围,图Ⅱ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图Ⅰ图Ⅱ7.(2017广东深圳一模)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

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A.洞庭湖平原B.东南丘陵C.山东丘陵D.华北平原8.(2017广东深圳一模)2001—2010年间,研究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练习(1)(答案及详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练习(1)(答案及详解)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一、选择题读非洲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及景观图,回答1-2题。

1.景观图中的高大树木,俗称猴面包树。

树干虽然都很粗壮,木质却非常疏松,可谓外强中干、表硬里软。

这种像多孔的海绵的木质最利于储水。

据此分析,它生长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终年炎热,干湿季分明 B.终年高温多雨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D.终年干旱少雨2.猴面包树在非洲主要分布在( )A.Ⅰ B.Ⅱ C.Ⅲ D.Ⅳ【答案】1.A 2.B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3~4题:3.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B.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会相互制约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D.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会影响气候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A.气候干旱,降水少B.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外流河C.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D.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答案】3.C 4.B【解析】第3题,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4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内流河。

读图,回答5~6题:5.此图可以简单地看成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氧气④二氧化碳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二氧化碳④氧气C.①绿色植物②二氧化碳③动物④氧气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氧气④二氧化碳6.此图可以说明(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5.A 6.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7-8题。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含解析精品教育.doc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含解析精品教育.doc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含解析一、选择题图中M是绿色植物。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2.图中所示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分布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A.①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1.D 2.D解析:图示反映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具有过滤空气,净化大气的作用。

光合作用实现了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形式的改变,也使化学元素发生了迁移,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

右图为“黄土高原某区域景观图”,历史上该区域曾植被茂密,后因自然原因和某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出现图示景观。

据此回答3~4题。

3.该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流水沉积D.乱砍滥伐4.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 B.整体性C.一致性 D.多样性答案:3.A 4.B解析:第3题,该区域曾植被茂密,后由于人类破坏植被,流水侵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而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

第4题,破坏植被从而导致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5~6题。

5.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6.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整体性 B.差异性C.稳定性 D.脆弱性答案:5.D 6.A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湖泊先是减小,最后消失。

周围有大量碎屑物质,且为外流湖,水走沙积。

第6题,某一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进而导致环境的变化,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训练及答案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1.2021年3月份我国北方地区出现2021年度首次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天气主要是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发生变化造成的( )A.土壤 B.植被 C.地貌 D.水文 2.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反映了地理环境所具备的( ) A.生产功能B.消费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图中表示的是(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环境的差异性C.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D.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一个地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带也是一个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C.各地理要素具有协调统一的变化过程D.整体功能小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的功能总和5.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向恶性方向发展的是( ) A.植树种草B.修水库 C.围海造陆 D.围湖造田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规律( ) A.整体性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7.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关系的是( )A.abc B.def C.ace D.bdf 8.下列各有关相互联系的实例,不确切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大沙漠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农田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汉平原把旱地改为水田,加剧了土壤的盐碱化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句诗反映了( ) A.岩石圈物质循环B.能量交换 C.生物循环 D.大气循环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 11.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二、综合题12.读下面“乱砍滥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引起的环境变化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检测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检测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1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检测一、选择题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1~2题。

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3~4题。

3.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2,但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 )。

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B.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D.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具有平衡功能4.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结合上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B.地球表面植被覆盖率越来越低,原因在于大气层中的CO2愈来愈少C.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能放出氧气,同时也放出氮气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把有机质转化为元素和简单化合物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物循环过程中( )A.食物链的关系B.物质循环关系C.生态金字塔关系D.能量流动关系下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 )①大气环流②海陆位置③地壳运动④地形变化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7.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③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性④地理环境要素的独立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一个地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带也是一个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功能B.平衡功能C.各地理要素具有协调统一的变化过程D.整体功能小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的功能总和9.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向恶性方向发展的是( )。

高中地理 专题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提升版)(

高中地理 专题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提升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 分数______(测试时间 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滇西北等地的高山上,林线与雪线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

它是由寒冻劈碎、热胀冷缩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

那里没有葱郁的树木灌丛,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

下图中的“花”为在遍地湿润的碎石块间茁壮醒目的一株1米多高的塔黄,叶片呈:“垫伏”(匍匐贴近地面生长)状,结合图文回答1-2题。

1. 下列有关高山流石滩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①流石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冰川堆积②流石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堆积③流石滩的形成与剧烈的昼夜温差和冻融作用有关④流石滩的形成与重力作用和较平坦地形有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塔黄”花色艳丽,叶片“垫伏”于地面,是高山花卉的重要生存手段,下列描述“塔黄”与“流石滩”环境的相关性正确的是()①花色艳丽能吸引有限的动物为其传播花粉②花色艳丽能有效的进行光合作用③叶片“垫伏”于地面,是为了适应强风及碎石松动的环境④叶片“垫伏”于地面,是为了更好吸收地面热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1、D 2、A【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中给出了构成流石滩的石块是由寒冻劈碎、热胀冷缩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

由此可分析,流石滩的形成与冰川沉积和风力沉积基本无关。

其形成与物理风化关系密切如冻融作用形成破碎的石块,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到较平坦处堆积形成。

D正确。

2、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高山环境风力较大,气温低,地温也低,叶片贴地只是适应强风与碎石环境。

A正确。

考点:地貌成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指示作用。

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必修1 第5章---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知能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

据此回答下题。

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准确的说法是(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C.水的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2.关于生物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物改变了大气圈和水圈的成分②生物促进了环境中物质的迁移运动③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其改造的根本原因④生物促进了土壤的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2010·徐州模拟)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C.消费功能 D.选择功能下图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

读图完成4~6题。

4.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土壤条件 B.气候条件C.生物条件 D.地质条件5.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高向低排列的顺序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6.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A.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D.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2010·盐城模拟)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7~8题。

7.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B.大气污染C.森林破坏D.温室效应8.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同一性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试题(含答案)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1.“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的规律()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1.A2.能够把自然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的是()A.地壳物质循环 B.生物循环 C.水循环 D.大气环流2.B 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是()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3.B 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

4.我国南方低山丘陵,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

这种自然景观特征体现了()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复杂性4.A 题干信息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完成5~6题。

5.“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6.“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5.C 6.A “红色荒漠”实际上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其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

读“某地理事象关联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 B.森林破坏 C.气候变化 D.围湖造田8.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整体性特征7.B 8.D读我国某区域绿洲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9~10题。

9.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10.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9.B 10.B 第9题,由因果关系推理,即可得出答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题(含答案) (1)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题(含答案) (1)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题一、单选题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河流A.位于南半球B.甲地北岸比南岸侵蚀严重C.甲河段径流量大,水能丰富D.湖泊上游河段径流量变化比下游小2.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可能为A.热带季风气候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温带海洋性气候近年来,多肉植物以“天然呆、无公害、治愈系”风靡中国。

图中A地区(阴影部分)是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多肉植物王国”,植物大多叶小、肉厚,这里大部分时间是荒芜的,只在每年8、9月荒漠百花盛开、生机再现,迎来短暂的生长季节。

回答下面小题。

3.该地区多肉植物的特征反映了当地A.高温多雨B.四季分明C.大部分时间气候干燥D.降水充沛4.该地区8、9月份“百花盛开、生机再现”反映了当地A.晴天多昼夜温差小B.气温降低,蒸发量减小C.受湿润西风影响降水多D.太阳直射,光照强5.若A地区多肉植物运往中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过A.白令海峡B.苏伊士运河C.巴拿马运河D.马六甲海峡读“我国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

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自然带甲—乙—丙的这种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是以热量为基础形成的D.在中低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7.图中乙自然带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针阔混交林带C.温带草原带D.温带荒漠带8.下图为我国某山区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题。

图示自然保护区的地势大致特征为()A.由南向北倾斜B.由东北向西南倾斜C.由东向西倾斜D.由西北向东南倾斜9.《中国诗词大会》以清流般的文化气韵引发收视热潮,赛事举办方也到三中开展选拔。

古诗词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

下列诗句中,体现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有()A.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0.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非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读亚欧大陆示意图,回答下列两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B.②C.③D.④答案 A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B.⑥C.⑦D.⑧答案 B读“某地区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量日变化曲线图”,完成3-5题。

3.图中不可能显示的降水规律是( )A.山顶日降水量大于河谷盆地B.山顶昼雨多C.河谷盆地夜雨多D.山腰日降水量大于山顶4.产生图示降水日变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风向B.太阳辐射 C.地形D.坡向5.与河谷盆地相比,山顶白天多雨主要是因为( )A.气温高B.气压低 C.山风D.谷风答案 D C D下表为中国径流带主要特征值。

回答6-7题。

径流系数:某一时段内的径流深(毫米)与同一时段内降水量(毫米)之比6.表中甲、丁径流带所在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流水作用、风力作用 B.风力作用、流水作用C.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D.风力作用、海浪作用7.与表中乙、丙径流带对应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A.荒漠、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针叶林C.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答案 B C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年内分布示意图,完成8-9题。

8.该地区位于我国( )A.华北地区 B.华南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南地区9.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B.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C.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D.一年中春季最干旱答案A D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能正确表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象的是( )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O2 ④CO2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CO2 ④O2C.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CO2 ④O2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O2 ④CO2答案 A11.此图还可以说明 (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 D读甲、乙两种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12-13题。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各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个环境。

C、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意味着各个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是同步的。

D、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模拟和分析。

2、以下哪个因素最能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一个地区的气候类型B、一个地区的植被类型C、一个地区的土壤类型D、一个地区的河流流量3、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A、影响人类活动B、形成区域特征C、导致生态环境问题D、改变自然环境结构4、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础上,下列哪个过程能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水循环B、侵蚀作用C、风化作用D、土壤肥力增加5、下列关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正确的是()A. 某地区交通不便,但水源充沛,仍能保持较为稳定和高效的自然环境功能B.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每一种生物都独立地维持自身的生态系统C.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之间不再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D. 在一个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6、关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人类生产活动破坏了土壤结构B. 大气污染影响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C. 人类过度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了生物群落的变化D.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平衡,不会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构成威胁7、题目: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B.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变化不会相互影响C.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D.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只有物理联系8、题目:下列现象不能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A. 植被覆盖对土壤的保持作用B. 气候对生物的分布和生长的影响C. 地形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D. 地下水对植被的影响9、【题目】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最能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A.气候条件B.生物多样性C.水文特征D.地形地貌 10、【题目】以下哪个现象能够直接体现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沙漠地区的沙尘暴天气B.旱季和雨季的变化C.季风气候区的降水量D.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变化11、阅读下列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46分)1 .导致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的原因,最可能是()A.生物进化B.环境污染C.环境变迁D.陆地消失2 .下列各地理现象中,反映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有()①雨林地区终年高温多雨,使植物四季常青、高大茂密②澳大利亚从东部向西部的景观变化是:森林一草原一荒漠③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多内流河、沙漠广布④森林减少一水土流失一河流泛滥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 .下图示意图中甲地位于46. 3°N 、83. 7°E ,丙地位于42. 1°N 、87. 5°E ,甲处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1)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方位及判断依据组合正确的是()A.植被茂密,降水丰富C.临近海洋,水汽丰富 B.甲处纬度偏高,降水相对较多D.来自海洋的气流,在甲处受地形抬升4.下图是我国东北林区某地的采伐痕迹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A.北、南、西、东一一热量、光照B.东、西、南、北一一地形、水源C.南、北、东、西一一土壤、水源D.西、东、南、北一一地形、光照新疆天山大气环流模式. _ . ------------------------焚风效应区过渡区降水充沛区(2)这种采伐方式带来的后果,不可能是()A.整体性规律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性规律D.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2)下列关于方框中E 自然带的生物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种类稀少,根系发达B.叶面坚硬且树皮厚C.物种丰富,层次复杂D.叶面宽大,四季常绿 (3)下列叙述中,属于F 环节的是()6 .生物海岸具有的生态功能是()D.防风因沙、保护农田7 .读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A.水旱灾害频繁B.沙尘天气加重C.物种减少D.地震灾害A.夏季降水集中,冬季寒冷干燥B.植被破坏严重容易形成红色沙漠C.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D.河网稠密,径流量大,水能丰富A.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物产品B.防御海浪和风暴侵袭C.防治水土流失 5.读下面“自然地理要素关系图〃,回答下列各(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2)下列有关叙述,属于M 环节的是(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陆地自然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1.“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的规律()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1.A2.能够把自然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的是()A.地壳物质循环 B.生物循环 C.水循环 D.大气环流2.B 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是()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3.B 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

4.我国南方低山丘陵,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

这种自然景观特征体现了()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复杂性4.A 题干信息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完成5~6题。

5.“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6.“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5.C 6.A “红色荒漠”实际上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其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

读“某地理事象关联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 B.森林破坏 C.气候变化 D.围湖造田8.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整体性特征7.B 8.D读我国某区域绿洲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9~10题。

9.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10.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9.B 10.B 第9题,由因果关系推理,即可得出答案。

第10题,图中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据此完成11~12题。

1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水热条件的变化 B.地壳运动 C.植被类型的变化 D.岩浆活动1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D.地理环境的稳定性11.B 12.A 第11题,由于地壳运动,产生了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差异,导致植被类型发生改变。

第12题,图示内容的变化是由地壳运动导致的,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主要地理要素联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甲地理要素是()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源14.有关该区域及该区域解决甲问题合理措施的组合,正确的是()A.西北地区退耕还林 B.华北地区节约用水C.东北地区治沙治水 D.南方地区退耕还湖13.D 14.B 第13题,考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根据图中各要素对甲的影响,答案应为D。

降水量属于气候中的要素,排除A;用水量对地形、土壤影响小,不能和其他因素形成对应,排除B、C。

第14题,在解决水源短缺的问题时,要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华北地区人口多,生活用水量大,工业、农业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同时在春季干旱,故为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节约用水,选B。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

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16.下列对图示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局部气候C.丙──增加 D.丁──加重15.C 16.B 第15题,图示反映的是修建水库后产生的一系列水文条件改变,进而使土壤、生物、气候等发生改变,体现了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各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区域性强调区域内的趋同性和区域间的差异性。

第16题,甲为地下水的变化,修建水库,形成人工湖泊,水位上涨,受其影响,地下水也会上涨;受人工湖泊的影响,局部地区空气湿度增大,降水变率减小,降水量增加,气候改善;上游建水库,蓄水拦沙,导致下游泥沙沉积减少;湖泊的调节作用使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减轻。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气相互作用出现异常的典型代表。

读图完成17~18题。

17.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A.区域性特征 B.差异性特征 C.开放性特征 D.整体性特征18.关于图中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决定着东南信风的强弱B.厄尔尼诺年份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降温C.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D.厄尔尼诺年份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份相反17.D 18.D 第17题,地理环境是由气候、植被、水文、土壤、地貌等要素共同组成的,当其中一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先是洋流发生变化,随之影响了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水文、植被等,是整体性特征的表现。

第18题,东南信风是由副高压吹向赤道低压的风,与表层海水运动无关,A错;厄尔尼诺年份是南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降温,而不是整个东太平洋海域,B错;拉尼娜年份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C错;厄尔尼诺年份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份相反,D正确。

19.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自然地理环境呈现整体性特点,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描述最可信的是()A.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水含沙量增加B.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C.洪水期时,河流携带大量矿物质到河口,加剧咸潮危害D.北美西部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携带到北太平洋,利于渔业资源的发展19.B 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水携带泥沙的能力下降,含沙量减少,A错。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以风力侵蚀为主,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

B对。

洪水期时,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矿物质到河口,水量大,水位较高,不会发生咸潮危害,C错。

北美西部有高大的山脉阻挡,主要位于盛行西风带,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携带向东吹向大西洋,不可能吹到太平洋。

D错。

20.生物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其它要素,下列关于生物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正确的是()A.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大 B.植被加快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C.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 D.森林加大径流的季节变化20.C 有植被覆盖的地区,白天温度不会太高,夜晚温度不会太低,昼夜温差小,A错。

植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使地表径流量减小,季节变化减小,D错。

植被能拦蓄洪水,使水流速度减慢,减慢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B错。

生物的出现、生长,根部伸入岩石缝隙,使岩石的风化、破碎的速度加快,C对。

二、综合分析题(共3题,共40分)21.下图为“太平洋附近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甲图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水温分布,乙图为太平洋在大洋东部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的情况。

(1)说明正常年份大洋东部水温较低的原因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的正确环流方向。

(2)我国出现干旱与全球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依次推断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发生了什么变化、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的正确环流方向、大气环流的强弱变化。

21.(1)受东南信风吹拂表层海水向西流,表层海水流走底层冷海水上升补充形成上升流,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呈顺时针方向,即大洋东部为下沉气流,大洋西部为上升气流。

(2)大洋东部赤道附近海水增温(如乙图),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升高,洋面气压变低,气流上升,沿岸降水增多;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降低,洋面气压升高,气流下沉,使沿岸干燥少雨,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呈逆时针方向;东西方向温差变小,气压差变小,大气环流势力变弱。

解析:第(1)题,根据大洋环流原理,图中赤道南部的洋流为南赤道暖流,大洋东岸的洋流为秘鲁寒流;根据剖面上的水温分布,赤道附近东部为冷水,西部为热水。

这样可以提炼出图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在大气环流、大洋环流的综合作用下,太平洋赤道附近洋面东西向存在着热力差异(东冷西热),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即可正确绘出洋面上的大气环流方向。

根据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和降水的知识,下垫面热的地方为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下垫面冷的地方为下沉气流,降水不易形成。

将这些原理同图中地区相对应,可以判断出太平洋赤道附近西岸多雨,东岸少雨(东岸还叠加了寒流的影响)。

第(2)题,下垫面热力差异的减小导致图示的热力环流减弱或消失;西部的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东部的下沉气流减弱,降水增多。

22.读下列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1:甲、乙两幅区域图。

材料2: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

(1)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2)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降低22.(1)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

(2)从上至下依次为A、B、C 解析:第(1)题,湖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有调节气候(对气温和降水都有明显的影响)及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功能,能够净化水体、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如湖泊面积减小,湖泊变为陆地,气候的大陆性则增强,洪涝灾害多发,水体净化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随之减少,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第(2)题,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少,蒸发增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则减弱,空气的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会加剧荒漠化的趋势。

23.阅读青藏高原的有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对我国和亚洲地区产生许多方面的影响。

中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与环境变迁等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材料二:喜马拉雅山脉山区共有15万多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川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