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作品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品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⑽顾:看。

⑾料得:料想,想来。

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⑿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作品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

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

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

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创作背景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原文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原文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原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扩展资料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翻译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

可终究难以忘怀。

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

正在打扮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翻译及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翻译及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翻译及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注释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顾:看。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赏析1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626(高中诗词翻译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626(高中诗词翻译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前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注释】江城子:词牌名。

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孤坟:孟启《本事诗·征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纵使:即使。

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顾:看。

料得:料想,想来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来,生死双方隔绝,什么都不知道了。

千里孤坟:作者妻子的坟墓。

肠断:一做断肠。

【翻译】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江城子 苏轼 诗词赏析

江城子 苏轼 诗词赏析

江城子苏轼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此词词牌名为江城子,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记述了词人当夜所做之梦,及梦中所思之人——其妻王弗。

词中字字句句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进入“幽梦”之乡,并以词“记梦”。

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王弗十六岁时,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

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地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王弗病逝。

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醒后感慨万分,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首哀绝凄清,流传千古的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此词一改苏轼一向豪放雄迈的词风,反见温情,细腻的描写,充斥着哀绝凄清的情绪,使人闻之潸然泪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篇使点出夫妻死别时间为十年这一悲惨的现实,十年时间,无论长短,终为有限,但苏轼与亡妻却横隔与生死之间, “茫茫”而永无休止。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漫长岁月中,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

作者将生死并提,一是阐明题旨,二是强调生者的悲思,接下去“不思量,自难忘”与之相和。

“不思量”看似矛盾,实际是以退为进,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的感情深度。

那种真正的“思量”是深入骨髓之间,无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量”,所以自是“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词人从亡妻的角度写她没有昔日的伴侣在身边相陪,连诉说凄凉的对象也没有。

苏轼《江城子》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苏轼《江城子》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苏轼《江城子》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苏轼《江城子》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江城子已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一)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在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

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上。

(二)十年漫漫生死隔两茫茫。

不用去细思量,你的形影我难忘。

千里遥远的孤坟,竟无处向你诉满腹凄凉。

纵然是夫妻再相逢你也许认不出我,灰尘满面,两鬓如霜!夜里做了个渺茫的梦忽然返回故乡。

在那小门窗,她正在梳妆。

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淋淳热泪千行。

料想得到,她为惦念我年年痛断柔肠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注释】① 十年:苏轼妻王氏去世十年。

② 千里孤坟:王氏去逝后葬在四川。

【赏析】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与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泪水流淌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妻子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赏析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是苏轼为纪念亡故的结发妻子王弗而作。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王弗年仅二十六岁就不幸去世。

对诗人来说,这真是在生活上、感情上、事业上的三重打击。

苏轼对结发妻子王弗爱之深、情之笃,思之切、念之久。

在这首《江城子》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赏析二】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

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了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

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

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

苏东坡曾《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

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与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与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难忘。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泪水流淌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妻子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赏析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是苏轼为纪念亡故的结发妻子王弗而作。

王弗十六岁时嫁给苏轼,她天资聪颖,知书达理,好学喜诗。

《侯鲭录》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年正月的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绽蕾盛开,月色皓洁似水。

于是,就对苏轼说道:春月胜于秋月色: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赵德麟辈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赞道:此乃诗家语也。

可见王弗对诗词的意境体味之独到而深刻,与自己的丈夫苏轼通情知音,心有灵犀。

苏轼一生宦途坎坷,命运多舛。

品行贤淑的王弗,就曾多次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提醒、嘱咐,从中也表现了王弗对夫君的深情关切和远见卓识。

苏轼在为亡妻王弗所撰写的墓志铭中,就曾一往情深地记载了这一幕幕感人的情景。

可见,王弗既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也是文学上的知音,还是事业上的贤内助。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王弗年仅二十六岁就不幸去世。

对诗人来说,这真是在生活上、感情上、事业上的三重打击。

苏轼对结发妻子王弗爱之深、情之笃,思之切、念之久。

在这首《江城子》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赏析二】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

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任知州。

古诗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翻译赏析

古诗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翻译赏析

古诗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翻译赏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前言】《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翻译】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鉴赏】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

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

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

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原文及赏析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原文及赏析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原文及赏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江城子》是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长期流亡之后,对故乡的思乡之情以及对逝去岁月的回忆之痛。

全诗以十年生死之悲壮为主题,深沉而悲切,表达了作者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感受。

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道出了作者被迫离开故乡的曲折经历和漫长流亡的艰苦历程。

十年的时间无疑是漫长的,生死两茫茫更是在无边的苦难中,心灵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而接下来的两句“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更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虽然离散已久,但故乡的记忆却深深地烙印在作者的心中,无法忘怀。

孤坟寂寞无人,无处倾诉凄凉之感,更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苦楚。

紧接着的两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将战乱流离中的疲惫和衰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流亡途中遇到了许多人,但时间的残酷使得相逢的人已经难以辨认,尘满面、鬓如霜成为他们共同的特征。

这一描写既表达了作者的疲惫和破碎,也展示了当时战乱年代人们的艰辛生活状态。

接下来的两句“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揭示了作者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情景。

流亡之时,故乡成了他心灵的寄托,在梦中重新回到故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小轩窗打开,正梳妆,显现出家人期盼着他的归来,温情脉脉。

最后两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表达了作者与家人相见的场景。

面对彼此,已无言可表达,只有泪水成了语言的化身。

年年肠断之处,指的是长期的离散和心灵的折磨,使得彼此间的情感变得更加无法言说。

而明月夜、短松冈则象征着故乡的美好和希望,诗中的情感在这里得以凝聚。

整首诗情感真挚而深沉,使人们感受到作者在长期流亡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流亡岁月的伤痛之感。

白简行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白简行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白简行,青衫湿。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白简行》译文:白简行,衣衫湿润。

千里之外的孤坟,无处诉说凄凉。

即使相逢也未必相识,尘满面,鬓发如霜。

夜晚幽梦忽然回到故乡,小窗前,她正在梳妆。

相互凝视无言,唯有泪水千行。

料想每年在此肠断之处,明月之夜,短松冈。

赏析:《白简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抒情诗,诗中以简洁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首句“白简行,青衫湿”描绘了诗人行走于雨中的情景,衣衫湿润,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悲伤。

接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墓地的思念,孤坟无伴,凄凉之感油然而生。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句诗反映了诗人与逝去亲人久别重逢的无奈,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亲人已不再相识,诗人的容颜亦苍老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描绘了诗人在梦中回到故乡,看到亲人正在窗前梳妆的温馨画面,然而醒来后,现实与梦境的反差,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悲伤。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与亲人相见却无法言语的悲痛,只能以泪洗面,泪水如泉涌。

最后两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以景写情,描绘了诗人在每年明月之夜,都会想起亲人的墓地,感慨万千,肠断之处,已成为诗人心中永恒的痛。

整首诗以白描手法,抒发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情感真挚,语言朴实,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诗人通过对比现实与梦境,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岁月无情的感慨,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哀愁。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全文翻译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全文翻译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全文翻译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wáng)。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5)“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6)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8)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9)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10)顾:看。

(11)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翻译: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译文】十年生死相隔音讯渺茫,即便是强忍着不思念,你的形影也永远难忘。

如今你静卧在千里外的孤坟里,我到哪里去诉说心中的凄凉。

纵此相见了你也不会认出我,我现在是满脸尘土,两鬓如霜。

夜里我在梦中忽然返回家乡,在小屋的窗前,你正打扮梳妆。

我们相对无言默默凝望,只有泪水簌簌流下千行。

料想年年最让我伤心的地方,就在这明月之夜,长满小松林的坟冈。

【评点】本词为悼亡词名作,是苏轼怀念亡妻王弗所作。

苏轼十九岁时,与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的王弗完婚。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1江神子/江城子苏轼北宋梦中了了醉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赏析】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晋代诗人陶渊明斜川之游,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

作品平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说只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

此句表明,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

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

苏轼带着沉痛辛酸的心情,暗示躬耕东坡是受政治迫害所致。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于一番议论后融情入景,通过对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情景的描写,隐隐表达出词人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片后四句以写景为主,极富立体感。

这几句中,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给人以超世遗物之感。

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

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

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境况,是否也会象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呢?那时政治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

苏东坡悼亡词《江城子》赏析解读

苏东坡悼亡词《江城子》赏析解读

苏东坡悼亡词《江城子》赏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本词作于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东坡梦见亡妻,醒来颇多感慨,写下这首词。

开了悼亡词之先河,也成了悼亡词之绝唱。

上阕开始作者并未以通常的写景、写情起头之手法,而是直接进入叙事主题。

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苏妻王井病逝汴京(今开封),夫妻一生一亡正值十年。

因分离已久,茫然不知对方这些年如何渡过。

因此,“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不仅抒发了生者的深哀至痛,也为后面的相逢应不识打下了伏笔。

“不思量,自难忘”,出句貌似平淡,却流露出夫妻间那种深挚的情分。

妻子的音容笑貌早已深入作者脑际,不去想也不会在心中抹掉。

下面点出亡妻的墓地。

“千里孤坟”指其坟葬在眉州彭山,相距作者当时所在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已逾千里。

即使有贴心话想倾诉,亦无法立刻赶到,岂不是“无处话凄凉”?所以,用“十年”和“千里”,将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再加上夫妻间生死界限,以此来强调作者对夫妻不能相见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既然如此,那么只有在梦中沟通了。

但作者并未直接继续写梦,而是先宕开一笔:“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因为十年的仕途失意,生活颠簸不定,神情疲惫不堪,再加上了年纪而容颜哀老,面貌自然变得使亡妻认不得了。

这上阕的最后一句,又将词推向感情的高峰,那悲凉的心境催人泪下。

下阕进入昨夜的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下笔未将凄凉、伤感的气氛继续下去,而是忽地回乡,又见新婚燕尔之情景:“小轩窗,正梳妆”。

作者清晰看到了真实美妙的画面,娇妻在窗前,桌上放些花粉胭脂,对着铜镜梳妆打扮。

紧接着笔锋一转:“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句与上片“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

梦境虽不受时间、空间和生死界限的限制,但即使真能相遇,也会因夫妻分离久远,还由于情感波动,思绪如麻,话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淌不尽的泪水。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与赏析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与赏析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难忘。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赏析一】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

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

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

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

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

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

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

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

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

诗词赏析: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什么意思

诗词赏析: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什么意思

诗词赏析: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什么意思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什么意思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江城子》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本词为悼亡词名作,是苏轼怀念亡妻王弗所作。

苏轼十九岁时,与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的王弗完婚。

王氏贤良聪慧,终日陪伴苏轼读书,二人情深意切,十分恩爱。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王氏病逝;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到密州任知州。

虽时隔十年,他仍然对王弗一往情深,因夜中梦见亡妻,于是写下这首凄楚哀怨的悼亡词。

本词开了悼亡词之先河,被推崇为悼亡词中绝唱。

上片抒写对亡妻永远难忘的思念之情和爱妻去世后自己生活的凄凉、辛酸和伤痛。

词以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开篇,直陈难忘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表达了内心无处诉说的苦闷之情。

十年来,词人在仕途中颠沛波折,历经忧患,早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恐怕妻子认不出自己了,把对妻子的想念与现实中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既道出了死者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的辛酸。

下片写梦会亡妻,妻临窗而作,对镜梳妆,再现当年闺房生活情景。

这样幸福的生活场景,反衬出今日无处无人诉说的悲凉。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刻画梦中悲伤相见的场面,此时酸甜苦辣涌上心头,却相对无言默默凝望,只有泪水簌簌流下千行,表现了深挚的夫妻情意。

直到从梦中醒来,词人仍然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清冷的明月之夜,长满小松林的坟冈,都是自己思念妻子而柔肠寸断的地方,表达出对亡妻永不能忘怀的浓郁情思。

全词感情凝重,词人将梦境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构思巧妙,笔法率直,格调高尚、凄清。

【译文】十年生死相隔音讯渺茫,即便是强忍着不思念,你的形影也永远难忘。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记梦》赏析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记梦》赏析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记梦》赏析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记梦》赏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年苏轼四十岁,刚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不久。

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诗人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词的上阕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

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显示了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深,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一种沉甸甸的哀情,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也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

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

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

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

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

“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不思量”,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全文作者翻译赏析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译文]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出典]苏轼《江城子》注:1、《江城子》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注释】①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②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③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④小轩窗:意指小房的窗下。

⑤顾:看。

3、【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难忘。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泪水流淌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妻子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4、苏轼生平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公元 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

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

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

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

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

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

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

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

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

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

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

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

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

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

“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小轩窗,正梳妆。

”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

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

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

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

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

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

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

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

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

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6、这首词是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所作,苏东坡做了一个遇见亡妻的梦,醒来感慨系之,写这首词,来表达对妻子的怀念。

此词开了悼亡词之先河,被行家视作悼亡词中绝唱。

上片一开始,作者并未以通常的写景、写情起头之手法,而是直接进入叙事主题。

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苏妻王弗病逝汴京(今开封),夫妻一生一亡正值十年。

因分离已久,茫然不知对方这些年如何渡过。

因此,“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不仅抒出生者的深哀至痛,也为后面的相逢应识打下了伏笔。

“不思量,自难忘”出句貌似平淡,却流露出夫妻间那种深挚的情分。

妻子的音容笑貌早已深潜作者的脑际,不去想她,她也不会在心中抹掉。

下面点出亡妻的墓地。

“千里”指其坟葬在眉州彭山,相距作者当时所在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已逾千里。

遥远的孤坟,即使寂寞,有贴心话想倾诉,亦无法立刻赶到密州,岂不更添“凄凉”。

所以,用“十年”和“千里”,将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再加上夫妻间生死界限,以此来强调作者对夫妻不能相见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既然如此,那么只有在梦中沟通了。

但作者并未直接继续写梦,而是先宕开一笔,用设想“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因为在这十年中,苏东坡仕途失意,生活颠簸不定,神情疲惫不堪,再加上年化而容颜哀老,面貌自然变得使亡妻认不得了。

这上片的最后一句,又将词推向作者隐痛的高潮,那悲凉的心境催人泪下。

下片进入昨夜的梦境,然而作者下笔未将凄凉、伤慷的气氛继续下去,而是忽地还乡回到新婚燕尔之情景,“小轩窗,正梳妆”。

作者清晰看到了真实美妙的画面,娇妻在窗前,桌上放些花粉胭脂,对着铜镜梳妆打扮。

紧接着笔锋一转:“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句与上片“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

梦境虽不受时间、空间和生死界限的限制,但即使真能相遇,也会因夫妻分离久远,还由于情感波动,思绪如麻,话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淌不尽的泪水。

这里写的不是梦境,而是人间真情。

最后三句是作者从梦中回到了现实,作者料想在异地短松岗的墓地,亡妻伴着明月,长年孤独悲伤地思念着丈夫。

7、在词中所说的“千里孤坟”旁,也就是在王弗坟墓所在的山坡旁,苏轼亲手种下了三万棵雪松,以此来纪念自己的亡妻,可见苏轼与王弗的感情之深。

但是我发现这首《江城子》还有一个小小的谜团,那就是苏轼既然渴望与亡妻相会,怎么又会说“纵使相逢应不识”呢?“纵使相逢应不识”应该是一句很白的话,就是说恐怕我们见了面你也认不得我了。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后来又说“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呢?所以真正的解答应该在于,词的标题虽然是《记梦》,但词中真正记梦的应该只是下阙,而上阙说的并不是梦,而是苏轼这十年以来的心态。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在“纵使相逢应不识”的前面,苏轼说“不思量,自难忘”。

也就是说不去想却已刻刻难忘,这说明这种意识已经成了一种刻骨铭心的存在,用心理学词汇准确地说也就是成了一种自觉的潜意识。

随后的“纵使相逢应不识”的感觉其实也应该是这样的。

那么苏东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被王弗认识的直觉呢?其实,苏轼自己在词中也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尘满面,鬓如霜”。

一般的解读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认为是尘土满面、星鬓如霜让苏轼自觉难以面对自己的妻子。

也就是苏轼觉得,即使这时妻子王弗真的再看到自己,也会认不出年华老去的苏轼了。

但苏轼为什么会这么想呢?这是不是只是一般人的年华老去之感呢?我们知道王弗16岁嫁给苏轼,死的时候刚好26岁。

他与苏轼结婚的这十年,正是苏东坡一生中最锐意进取,也最春风得意的十年。

这十年里,苏轼与苏辙兄弟高中进士,名满天下,被授官职,层层提拔,那叫一个“春风得意马蹄疾”啊。

可自从王弗死去到苏轼写下《江城子》后的这十年呢?苏轼卷入由王安石变法引发的新旧党争。

前面新党得势的时候,他由于反对新政,被王安石这一派排挤;后面旧党得势的时候,他又强调王安石变法中也有可取的地方,结果又被司马光这一派排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