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略谈原因诺贝尔奖,可以说是科学界领域内的最高奖项了吧!每届诺贝尔奖的颁布,往往都会引起世人的关注,每个人,每一个大学,每一个社会,每一个国家都会以获得诺贝尔奖或者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为荣。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像四大发明,以及一些优秀的著作,至今都有广泛的影响,可以说是,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到了近代以来,中国就没有什么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产物了。
学者虽然不少,但却产生不了一些世界级的学者。
纵观近现代,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拿到一个诺贝尔奖,有的也只是华裔,像李政道,杨振宁,杨振宁.不过据说,好像曾有过这么几次机会:一次是老舍先生,但他却因为种种原因投河而去,被取消了提名;一次是19 65年的结晶牛胰岛素得人工合成,本来这么一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技术成果,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是由于合作认得内部原因“要上一起上,要不上都不上”,没有选出代表人物,从而由于诺贝尔奖的限制被迫放弃。
当然这些也只是听说,是否真实,这儿也不是很清楚。
为什么堂堂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就造就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呢?就其原因,我个人从以下两点分析说明一下:首先是由于中国的教育制度问题。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过分看中学生们的分数,对学生采取了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从而产生的只是一些考试机器。
“高分低能”成为了当前中国一些学生们的一种真实写照。
我们都知道,儿童时代得我们,总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总想用自己得一双小手来创造一些。
于是,一些看似简单、平常的东西从我们的小手中制造出来。
这个时候得我们,可以说是动手能力很强的一个时候。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繁重的课业压着,正日埋头于书山题海中,去追去一种高分得荣耀,时间也都被占用。
另一方面,在接受教育的过程,我们所具有的一些个性被逐步得扼杀掉,棱角被磨平,变得更加得“圆滑”。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摘要: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让国人尴尬而又不解。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的教育问题、科研氛围及环境、科研管理及体制、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政策层面的误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研究历史积累、科技投入、国际合作环境十个方面,从各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的原因。
分析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上面对的障碍,为政府科技工作管理者管理提供参考。
李约瑟博士提出过一个世界级难题:“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而在今天又出现一个同样性质世界级的难题:“为什么诺贝尔奖至今仍旧与中国无缘”。
从上世纪初科学在中国建制化(民国初年) 至今,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50 余年以来, 本土的中国人依然与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令人多少有点难堪的历史事实。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科学家登上世界科技顶峰如此困难呢,本文就从各个方面分析原因。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素:(1)古代的中西方哲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古希腊哲学家发端于自然科学。
哲学家们好奇地、冷静地观察自然、思考自然,密切地关注着自然科学的进展,并从中引出具有哲理的内涵,而且西方的科学家也具有重视自然哲学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哲学”、”处世哲学”,表现出强烈地依附政治与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
(2)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性、精确性,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多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总是用一种简约的、模糊的大而笼统的寥寥数字将自然与社会一揽子地概括进去,成为任何领域、任何事物都可随意套用的“终极至理”,而且这些理论还带有某些故作玄虚的神秘色彩。
(3)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西方科学一向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
他们总是思维奔放,刻意出新,蕴涵着丰富的想像力和惊人的胆识。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上的“守一”和“齐一”,要求人们重圣贤、遵古训,追随圣人遗著,以圣贤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至今中国籍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
为什么至今中国籍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
很多人都在抱怨,如今祖国日益强大,在很多高科技领域已经遥遥领先,比如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云计算、微电子等等,但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中国籍的科学家斩获诺贝尔奖?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诺贝尔奖的规则,第一,诺贝尔奖必须要颁给在世者的,所以不要再咋呼钱学森、邓稼先这些前辈了。
第二,要有新的原创的理论,所以你在美国学了流体动力学和原子物理,回国造了火箭原子弹也不能比肩波尔提出量子力学,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一项新的理论或成果的提出到论证往往要经过若干年,而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较晚,就连现在取得的多数成就都是西方提出的理论,譬如量子纠缠、暗物质、引力波等等都是西方提出的理论。
就拿我们引
以为豪的高铁与载人航天来说吧,其实这些都是舶来品,只是有些我们玩得更好罢了。
当然我们曾经也不是没有影响世界的“原创”,中国当年研究出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时候就有被提名获奖,举办方联系中方,让中方提供的主工程师的名称,但其他科学家就不服了,凭什么获诺奖就只给一个主工程师,当时国内闹得不可开交,最后交上去了20多人的名单,以至于诺奖评选开始时,都不提中国获得提名,20多名诺奖获得者?开什么玩笑。
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坚信不久之后一定会有中国科学家得到诺贝尔奖,并且不知一个。
很多诺贝尔奖都是几十年以前积累的成果,这其中他们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期,近些年获得诺奖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和日本,他们在经济高速发展期经历了很多成果,我们现在就是在积累,后面我们一定会摘取很多诺奖的!
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的“原创”理论还没有定型,还停留在论证阶段。
其实有成就了,不管什么奖给就要不给不强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进步有动力就好,就算把所有诺奖都颁发给中国,我们就真的强大了吗?。
中国人为什么得不了科技诺贝尔奖
中国人为什么得不了科技诺贝尔奖中国人聪明吗?我想这个问题是个地球人就能回答明,很聪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中国人得不了科技诺贝尔奖呢? 我想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自然科学在中国历代都不受重视,中国历朝重文轻武,更不用说归于三教九流的科技。
文化人成天琢磨的就是读书写文章,吟诗作画,有点名气了再发表点救国救民的观点。
自然科学受人冷落是不争的事实,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当官就是要治人,哪有闲功夫研究这些旁门小技呢。
你想想,整个社会的知识界都成了这样,你还指望科学能在中国产生吗?刚恢复高考时,成绩好的都学理科,差一点的学工科,数学不好的只好学文科,成绩一塌糊涂的就只好去苦学英语。
可二十年后呢,学文科的基本上都当了不大不小的官,管得学理工科的一楞一楞的。
你不是当初比我牛B吗?现在轮到我管你了,我叫你上也上不去,走也走不成,让你一辈子不舒坦,你能咋地?于是乎,学理工科的也想着法子去改行,去从政。
如今的高考状元们都学乖了,再不会去碰那些没“钱”景没官运的专业。
以至于更需要高智商的人才参与的数学、理化物理等学科,根本无法招到合格的人选,即使滥竽充数,居然还经常招不满人。
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在一个官本位盛行的体制下,你能指望科研工作者安心本职工作,为人类的科技进步竭尽全力?第二:在中国由于社会压力,很多人干什么都是围着钱转。
很多孩子如果问他以后要干什么,他的答案无论是什么最后都带上一句,正好多好多的钱。
一个人的成就都是靠某种东西驱使的,这并不是便宜,在有志者身上这个东西就是信念,在上人身上这个东西就是利益。
科学家就靠的一种造福人类的信念,中国人之所以得不到科技诺贝尔奖就是因为中国社会大环境抹杀了大多数人身上的这种信念,缺少了这种原动力,怎么可能取得优秀的成果。
第三:就是中国科研体制问题,咱们国家的科学家大多都是国家供给。
很多人搞科研不多,但是发表论文特别多说白了就是刷论文量,评职称。
中国现在的现象是有了高职称衣食无忧。
试析本土中国人尚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
试析本土中国人尚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一年一度的各项诺贝尔奖逐一评出,又让中国人失望了一回,也让中国的时评家们又有机会高谈阔论,反思一下为何中国本土出不了得诺贝尔奖的人才。
“诺贝尔奖与中国”,对于现时我国民众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对于我国科研领域来说,这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令人深思的问题。
如果不算文学奖、和平奖,那么其他的诺贝尔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经济学奖等似可以统称为“诺贝尔科学奖”。
一、基础科学研究不足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中国目前是相对落后的。
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院士特别强调基础科学的重要性。
他指出:“基础科学是所有工程科学最主要的基础,无论欧美,在开展太空研究或者是尖端工程研究的同时,一定花很多功夫培养基础科学。
”他还说:“整个国家的投资,既要照顾到工程需要,也要投入足够的资助在基础科学上,有了平衡发展,我们成为第一流的国家是毫无问题的。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在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经济学等基础研究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大的距离,即使“神六”的辉煌也掩盖不了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滞后。
据说,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大卫格罗斯教授曾表示:18年内,中国也许就能获得诺贝尔奖。
可是接着他又浇了一盆凉水:中国之所以迟迟不能问鼎诺贝尔奖的最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国只注重对科学技术方面的投资,而忽略了对基础科学的研究。
”二、制度不健全科学的生命就在于不同观点的公开争论,在科学界搞一言堂,实质是抹杀了科学的创新性。
受长期封建统治的影响,中国科学界的开放程度不高,评聘制度不完善,竞争机制不健全,致使创新精神得不到支持。
即使是得到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也无人过问,令其自生自灭。
理论权威有权力,没责任,不能对当前其专业学科的发展给与定期评述,仅仅靠单方向的文章评审和项目评审控制学术发展,缺乏公平的竞争性。
事实上,无论是学术权威,还是初出茅庐的学子,都具有平等学术争论的权力,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这是科学能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我国诺奖空白的选题根源
我国诺贝尔奖空白的选题根源本人认为我国诺内尔奖空白的选题根源有三:一、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尤其是近几年,发展速度更是超越了国际平均水平,但是我们国家建国的时间短,建国初期更是一穷二白,和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历史比起来,相差的距离还是很大。
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发达国家把持着诺贝尔奖的选题权,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比较高的阶段,与体制国情建立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关系。
而在中国,社会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社会中还存在许许多多的矛盾,这种许许多多的经济问题,是国家关注的热点,但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这个问题早已经不是热点,他们关注的是更前沿的话题。
所以,经济的发展程度制约了我国向世界前沿进军的脚步,也是导致我国无法参与选题的关键。
此外,研究投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基础理论研究就像奢侈品,美国人在这个领域投入最多也最卖力。
除了加强研究投入特别是基础领域的投入外,还要寄希望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只有等到中国话题成为世界讨论的真正重点,中国才有权利参与诺贝尔的选题。
因为诺奖“选题权”的背后,恰恰是国家的经济话语权。
目前,也有一些发达国家,故意透露一些带有误导性的题目让中国参与,让中国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结果与成功失之交臂,导入到一个死胡同,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二、我国的行政体制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拥有着独特的国体和政体。
我国国家自然秘学基金作为基础研究经费的重要渠道,也非常支持科学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探索。
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政府在组织科学研究活动时仍占据重要位置,特别是对科研选题有直接的、根本的影响,还存在功利性。
也许是受经济姻长期落后的影响,我国的科技政策始终带有功利主义倾向,初袤与其极为偏离的基础研究也因此受到了冷漠,改革开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技在我国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得到巩固,科学的实际价值观念此得到强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课题立项、课题评奖的重要指标,基础科学研究在实际上被相对的忽视。
大陆科学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
这里面有教育体系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体系的问题。
教育体系只是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如果把人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读书阶段,另一部分是工作阶段。
读书阶段占三分之一,工作阶段占三分之二,读书阶段我们接受的是认知性、填鸭式的教育,那工作阶段我们在现实社会又是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呢?在我不长的工作经历中,我觉得现阶段仍是一个不那么诚信的社会,仍是一个充满潜规则的社会。
我们在读书阶段接受的观念跟社会现实反差太大了。
在我们的幼儿时期,一遍又一遍地被灌输要诚实、守信用的品质,但现实社会是那样的吗?并不是!尤其是作为有管理社会职能的政府部门,作为地方“父母官”的官员们,他们首先充当了不诚实的角色。
父母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老师,那“父母官”何尝不是老百姓们最好的榜样呢?很多时候国家的政策朝令夕改,“父母官”们在公众场合中说的话也不能十分当真,说是一套,做又是一套,有很多不能说的秘密。
现阶段中国仍是一个人情社会,很多时候事情的成败在于是否有关系,而不在于个人的能力。
法律面前并不那么人人平等,政府并还没有建立一个平等的发展平台,让个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有“权”、“钱”的人在社会的地位确实比一般人高太多。
一个光有能力而没有“权”、“钱”资源的普通孩子,要想获得实现个人的自身价值,太难了!这就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个人的奋斗积极性,阻碍了聪明才智的发挥。
另外,要取得顶级的科学成就,我想独立的思维创作空间是必要的条件。
现阶段,我国政府还不是那么的宽容,虽然媒体报道、言论方式等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对大众的意识形态还是有很大的管制,执政政府顾全大局的考虑,因为中国政权还不稳定,国家的安全还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威胁,这就决定了中国还不会有一个完全自由、独立的创作科研空间。
杨振宁先生说二十年之后中国大陆会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我个人鄙见:现阶段的科研环境确实不利于培养出顶尖的科学家。
中国人有句古话——水到渠成,当我国经济发展稳定了,生活水平达到一定富裕水平了,潜规则变显规则了,平等的发展平台体系建立起来了,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自然就会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为何中国大陆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为何中国大陆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挑战性,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奖项。
它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向,有理想,愿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工作者们向着人类陌生的领域大胆探索研究,开拓创新。
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中国成立50年了,为何竟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戴上这顶科学皇冠?从教育方面来说,我们的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结论而轻推理,重解题而轻思考,重成绩而轻过程,重功利而轻素质等一系列弊端。
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下,我们很少能培养出真正的富有创新思维,敢于探索钻研的潜心甘为科学文化事业奉献的人,相反学而优则仕,“鲤鱼跳龙门”,现代版的“范进中举”仍在频频上演。
很多研究人员没有用工研究,把太多的时间花在跟领导打交道上,想着赚钱,没有把研究作为一项理想而追求,所以很难有所成就。
因此,对教育界提倡的素质教育,人们并不领情。
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是许多学校无奈的选择。
从科技史的角度讲,虽说1901年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奖”,而在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进北京,从此往后的半个世纪,中国都处于战乱和列强压迫之中,总体上说,基础科学研究没有什么重大的发展。
解放后,在科技上有了很大发展,但改革之前处于封闭的状态。
还有十年“文革”期间,国际上科技高速发展,而我们对基础研究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这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和积累;对于一个具有世界性前瞻性的高科技项目的研究,一个需要大量的经费,另一个则需要学术积累和学术传统。
对于经费方面,据2010年统计数据,中国科研开发经费只占GDP的1.70%,相对于发达国家2.3%(瑞典达到4%)不但比例低而且绝对数量少,如果按人均则更少,甚至不如像印度这样的国家。
再者,我国目前没有制定明确的“科技投入战略”,政府科技投入和企业科技投入还带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投入在国家发展规划中没有稳定渠道。
科技投入管理与调控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引言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然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至今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呢?本文将探讨中国为何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并分析相关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
社会因素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注重应试教育,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缺少对创新和独立思考的培养。
诺贝尔奖通常授予那些在科学和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人,因此,中国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可能影响了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科研环境中国的科研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中国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支持科学研究,但科学研究的自由度较低。
言论和学术自由受到限制,这可能会抑制科学家在创新和研究中的自由发展。
另外,科研评价体系也存在问题,绩效考核过于注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这可能对科学家们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研究造成阻碍。
政治因素政治稳定性中国政治体制以稳定为重,追求社会安定和整体发展,这可能导致对于重大公共事务的关注和投入力度不足。
与诺贝尔奖相关的科学领域需要长期的持续投入和独立思考,而这可能与政治稳定的追求不符。
国家导向的科学研究中国政府对科学研究的导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在投入大量资金来推动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的发展,这种国家导向的科研方式使得科学家们更多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是自由独立的科学研究。
这可能妨碍了中国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中的参与和发展。
文化因素价值观念和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群体利益和维护家庭的稳定,而诺贝尔奖强调个人的创新和突破。
这种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中国科学家更加关注协作和团队合作,而不是独立创新。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对长者的尊重和敬仰,这可能不利于年轻科学家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成果的发展。
社会认可和奖励体系在中国社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与工商界相比,缺乏相应的社会认可和奖励。
中国本土为什么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中国的发展应该说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就凭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多年的发展成果也足以傲视群雄,但是,为什么中国就没有一个本土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这是个很让人费解的问题。
中国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那么中国的土壤里,真的长不出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人善于单打独斗,不喜欢团结合作,而科学研究绝对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达到科学巅峰的,所以中国的诺贝尔科学奖也许一百年后也不会有。
2、诺贝尓文学奖的获得有一定的原因,莫言的小说对于跨越时代的中国社会都有深刻的影响,一部红高粱的电影和电视剧得到普遍的好评足以说明问题,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足以征服世界,今后能不能再出现一个赋有创新意义并且反映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带有普世价值观题材的小说家真的很难说。
即使现在很火的作家也不敢狂妄的宣称自己是第二个莫言。
3、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不可能培养出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这样的体制下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老师教、学生背、考试结束全忘记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不应该称为人才,而是复读机。
诺贝尔奖是不可能让复读机获得的,得了也是对诺贝尔本人的亵渎和玷污。
4、中国现有的科学发展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学术造假行为始终存在,中国评出的那些科学奖、发明奖究竟有多少具有实用价值,有多少转化成了真正的生产力?天知道。
5、中国有句俗话,情愿相信世界上有鬼,也不相信男人的那张破嘴,估计中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有相当一部分连男人的破嘴都不如。
但是这些论文或成果的拥有者却称为所谓专家,不,准确的说应该叫砖家更合适,君不见现在电视上说得最多的所谓专家其实都是冒牌货。
一个盛产冒牌货的国家,怎么会得到世界的认可呢?6、中国的领导者绝大部分都是一个很势利的现实主义者,他们认可的只能是已经被社会认可的成功者,对于许许多多非常具有潜力的科学研究缺乏鉴别能力,也不会投入一分钱,所以,很多可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大奖的项目就这样中途夭折,胎死腹中。
中国科学家再度落选诺奖之反思
贝 尔科 技 奖 看 重 的是 某 位 科 学 家
一
年一度 的诺 贝尔奖都 会牵动 如 美 国 人 口 占世 界 人 口总 数 的 比 对 这 一领域 长 期 的、 革命 意义 的 有 例不 到 5 , % 获得 诺 贝尔科技 奖 的人 贡 献 , 它所 奖励 的是 原 始性 科技 创
第 一 。 我 国 教 育 缺 乏 创 新 精
神 。中 国工程 院 院士 、 清华 大 学教
为然 , 告诫 人们 不要 太在 意诺 贝尔 授 吴佑 寿 曾指 出 : 制约 我们 获 诺 贝 得 的诺 贝尔科 学奖项最多 ?主要应 奖 。诚 然 , 们 可 以找 出诺 贝尔 奖 尔 奖 的关 键 因 素在 于 我 们 缺 乏 创 归 功 于 它 在 推 动 原 始 创 新 方 面采 我
资源, 理说 , 按 中国 在 诺 贝尔 科 技 还 是老 师 , 考 试成 绩 的追 求 已达 贝尔 奖无 缘 , 对 一个 主要 因素 就 是基 奖项 上应 该 占有一 席之 地 , 结果 到 一种 疯狂 的境 地 , 但 死记 硬 背成 了
却 并不足 如此 , 占有少 量人 口的欧 学 生夺 取 高分 的法宝 。毫 无 疑 问 ,
创
I V TI N & lNO I’ 、  ̄ EN ) f N Vf ri : “
贝尔奖得主 这样的创新 型人才 。 而这种创新 型人才是具有创 新
思 维 的 , 们 往往 能“ 想 天 开 ” 他 异 ,
如 美 国科 学 家 都 被 鼓 励 以不 同 于
常 人 的思维 方式 去思 考 , 并鼓 励 他
的种种 缺 陷, 可 以种种 理 由贬 低 新精 神 , 别 是有 的 决策者 缺 乏创 取 了卓 有成 效 的措施 , 历来 重视 也 特 如 其 意义 : 是 , 但 我们 依然 以为 , 中国
中国未获诺贝尔奖的社会因素分析
布了《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 一科技体制改革,对中国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 促进作用, 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 两张皮”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性 "+ 科技与经济 “ 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 科技与经济 “ 两张皮” 的现 象是我国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从根本上说 是科技体制不合理, 不健全造成的。 首先,从科技管理体制上看,科技机构独立于 企业之外,科技部门与经济部门分离。在这种情况 下要求科技人员做出特别适合企业需要的成果无 疑是一种苛求。只有企业自己的研究机构才能了解 企业需要什么, 能够接受什么, 有什么困难, 才能选 择企业最需要,最适合的技术,解决企业最迫切需 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从科技运行机制方面看,科技体系条块 分割严重。中科院系统、 国防军工系统、 高校系统、 各部、各地方等几大科技力量基本上维护部门所 有、自成一体的状况。这使得改革一开始就力图解 决的 “ 机构重叠, 力量分散, 低水平重复” 问题难以 解决。 $+ 科研投资主体不合理。我国科技经费的投 入,政府占主导地位,政府 ,-. 经费投入一直在 #%/ 左右,而在美国经济发达国家企业才是 ,-. 活动的主要投资者。现在美国 ,-. 经费的一半以 上来自工业界 0 企业 1 。韩国过去政府投资占大多 数,近十多年来出现了大逆转,目前政府投资下降 — — ")/ ,而民间投资占压倒多数,高达 到 "#/— )%/ 以 上 。 日 本 政 府 ,- . 投 入 和 韩 国 相 当 ,为 我国 ,-. 经费的 !!/ 左右分配给政府 ,")+ 2/ 。 仅 ’%/ 左右分配给企业。 . 机构, 从以上分析和对比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企 业 ,-. 机构,既是 ,-. 资金的主要投资者,又是 而我国恰好相反。 ,-. 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通过前面的有关分析已 ’+ 技术创新主体错位。 经说明, 在美、 日等西方国家,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 业,而不是政府研究开发结构,因为前者的经费投 入和经费使用均占绝对优势。而我国作为科技创新 的主体是企业外的科研机构包括大专院校的科研 机构和政府办的科研机构, 而不是企业。 这种科技创新主体的错位表现出来的弊端是: 第一,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适应性较弱,有闭门造 车之嫌; 第二, 科技成果的推广费用高, 使其难以推 广; 第三, 科技创新经费紧张, 束缚了科技创新的进 一步发展。
我国科学界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
我国科学界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总的来说我国科学界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可以归结于四点:科学知识积累不够;科学研究时间不足;缺乏科学家群落;缺乏科学人才的识别和遴选机制。
关于科学知识的积累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近代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学事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我国基础科学仍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距甚远,尤其是基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
据对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调查表明,科学接代的连续性乃是诺贝尔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就说知识的积累不仅与前人的劳动有关,而且还与两代人之间的智力接力有密切的关系。
孕育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至少要有三代人的知识积累方能见效。
这其中包括教育、科研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
“知识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体现在他们对前辈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思维习惯的潜移默化的继承上,而我国在这方面明显不足。
对中、老年两代中科院院士的抽样估测结果显示,他们出身于专业世家的平均不足30%,而其下一代继续从事高层次科学研究的则不足10%。
正所谓“君子之泽,两世而斩”。
关于科研时间问题,美国科举家人数虽然不足100万,但却是全时科学家人数。
而前苏联的科学家人数号称100多万人,但时间没全用在科研上,折合成全时科学家也只有几十万人。
据调查,我国六七十年代科学家每周工作时间为16小时,如果按全时科学家标准折算,科学家人数要减半,对科研的损害显而易见。
另一位中国学者则从中西传统文化入手,做了如下精辟的分析:西方文化向于具体性、精确性,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多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总是用一种简约的、模糊的大而笼统的寥寥数语将自然与社会一揽子地概括进去。
前者比之后者,更利于科学创造。
中西思维方式也有明显差异。
西方科学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他们总是刻意求新。
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的“守—”“齐—”这种大一统的思想严重地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
国人为什么没有科学诺奖)
今年的诺贝尔4又公布了,又引起了国人的一片诺奖情思,又是一个老问题:为什么泱泱我中华大国,数年无一位诺奖获得者?
有人把板子打在教育上,这跟教育关系大吗?
如果说大众的素质水平,那真跟教育有关,但是诺奖这种小几率的特例,还跟教育有直接关系?
其实我们看看国内那些本该出成果的人,有条件拿诺奖的人在干什么,就知道为什么中国出不了科学诺奖
外出做讲座,一个讲座几万元的专家费,每年做课题,一个课题费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年纪轻轻的教授就可以有几套房子,他们每天都在忙着申请课题、拿课题费、外出讲座,他们有时间去做研究去做课题吗
所以,国人没有科学诺奖的根本的原因跟教育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跟社会的利益分配及造成学术造假有很大关系
如果国际上设个学术收入最高诺奖,恐怕我们很容易拿到手。
中国很少拿到诺贝尔奖的原因分析精编版
客观事实:诺贝尔奖给的是基础科研的,我们国家的基础科研水平差太多。
为什么中国的基础科研差:1 行政官僚大学和科研是需要自由的,从来没有行政手段能使文化繁荣科学进步的。
我不知道别的国家是不是都不是这样,但是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科研一定跟中国不一样,就是教授就是教授,科学家就是科学家,不会过多的涉及行政工作。
不参与行政工作,是对真正的科学家的一种能力释放。
我还记得听过一次丘成桐的演讲,他提到一点,他不愿意做哈佛的数学系主任。
顶级的科学家一定是这样,思想自由,精神自由。
不要让他们参与行政,不要用行政约束,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即可,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才华。
而中国,不仅仅是行政干预,外行领导内行。
说的难听点,那些国家部委,有些相关领导,懂个蛋啊~~他们白天开会听听我党报告,晚上各种腐败,他们对科学懂个蛋啊~~让他们来指挥科学的发展方向,真TM逗呢国外的大学是有校董事会,真正的专家学者治学,而不是行政指导。
民国的时候,中国的大学也是这样,那时候也出了很多大师。
蔡元培领导下的北大,蒋梦麟领导下的南开,后来搬到云南的西南联大。
都是教授治学,诠释一个理念,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反观中国当下,不仅仅是行政管控大学。
大学的老师教授科学家都逐渐成了行政关于,他们都有行政级别的。
这TM的都是一群当官的,搞毛科研啊。
这里穿插说一句,那些当了官的科学家一定不是顶级的科学家。
顶级的科学家如果可以不当,一定不会去当官员的。
2 经济的繁荣,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从清末到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其实中国人是迷茫的。
社会怎么发展,个人价值怎么体现,中国人一直在探索,一直在迷茫。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条件好起来了。
中国人找到了一点方向,就是发展经济,更简单说就是赚钱。
尤其是在当下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社会贫富差距也在拉大。
全社会都在赚钱,所谓的大学老师,科研工作者也是一样的,只能赚钱。
在做这样的社会里面,只有赚钱这一个价值观。
中国科学家为何至今与诺贝尔奖无缘
( 制 新的科 学精神 :)
西方文化倾 向于具体性 、 精确性 , 表现不严密的逻辑思维。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 多表 现为直观的 、 比的形象思维方式 , 类 总 是 用一种简约的、 模糊的、 大而笼统的寥寥数字将 自然 与社会一揽子地概括进去 前者 比之后 者, 更利于科学创造 。 中西方思 维 方式也有明显差异 。西方科学 有着 良好的 “ 求异 ” 传统 , 他们总是刻意求 新。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的 “ 守一” “ 和 齐 这种大一统的思想控制 , 严重地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 :中国科学家与外国科学家从素质上 比 , 差距并不明显 差 距 大 的 是 他们所处的科 学土壤 与科学环境。 中庸之道的思维观在把握事物上往往采取模 棱两 可 , 可而 止的态度 缺乏 大胆 创 新 的 适
( 诺 皿尔科 学羹是科 学精神的泰中体现 四)
诺 贝尔奖的科学精神是 “ 创新一求实一献身” 三位一体的科学 意识 。 学研 究是 一种高度创造性的劳动 , 科 科研新成果是
否 具有 科 学 性 , 须 经 过 实 验 的 检验 所 以 , 贝 尔奖 的颁 发 , 必 诺 一般 都 在 科学 发 现 之 后 十几 年 , 让 科 学实 验 有 足够 的 时 间 , 为
国 人诺 见尔 奖 “ 的突 破 ” 零 :
一
、
百 年 诺 贝 尔科 学 奖 的 实 质
( ) 贝尔科 学羹是人 类原 始性创新的重要标志 一 诺 回顾历届诺贝尔奖的奖项 , 重大基础性 的理论创新 , 几乎全部获奖。 而且在 2 0世纪中 , 科技创新的大格 局也无不受到诺 贝尔奖的引导 。据不完全统计 , 9 1 18 10 9 2年期间 , 在物理 学授奖 的成果中 , 开创性成果 占 7 % ; 3 化学 奖的开刨性成果 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摘要: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让国人尴尬而又不解。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的教育问题、科研氛围及环境、科研管理及体制、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政策层面的误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研究历史积累、科技投入、国际合作环境十个方面,从各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的原因。
分析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上面对的障碍,为政府科技工作管理者管理提供参考。
李约瑟博士提出过一个世界级难题:“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而在今天又出现一个同样性质世界级的难题:“为什么诺贝尔奖至今仍旧与中国无缘”。
从上世纪初科学在中国建制化(民国初年) 至今,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50 余年以来, 本土的中国人依然与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令人多少有点难堪的历史事实。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科学家登上世界科技顶峰如此困难呢,本文就从各个方面分析原因。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素:(1)古代的中西方哲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古希腊哲学家发端于自然科学。
哲学家们好奇地、冷静地观察自然、思考自然,密切地关注着自然科学的进展,并从中引出具有哲理的内涵,而且西方的科学家也具有重视自然哲学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哲学”、”处世哲学”,表现出强烈地依附政治与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
(2)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性、精确性,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多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总是用一种简约的、模糊的大而笼统的寥寥数字将自然与社会一揽子地概括进去,成为任何领域、任何事物都可随意套用的“终极至理”,而且这些理论还带有某些故作玄虚的神秘色彩。
(3)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西方科学一向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
他们总是思维奔放,刻意出新,蕴涵着丰富的想像力和惊人的胆识。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上的“守一”和“齐一”,要求人们重圣贤、遵古训,追随圣人遗著,以圣贤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这种大一统式的思想控制,严重地抑制了人们思维的个性化,扼杀了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精神。
2中国的教育问题(1)级阶段的教育存在着三个不容忽视的误解:一是以为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而实际上那是拔苗助长。
二是认为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
把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其结果只能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
三是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
(2)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的机会。
(3)学“多”悟少使学习成了负担。
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的脱离的两阶段战略。
(4)应试教育和盲从,使我们的学生把相当多的时间白白花在死记硬背那些考完试就扔的无用教条上,由于缺乏批判意识和鉴别能力。
(5)学生过早地文理分家, 使得理科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甚或相当差劲, 从而缺失科学创造所必须的想象力、直觉洞察力和卓识。
3科研氛围及环境(1)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是科学文化的一个核心。
诺贝尔奖获得者无不具有非实用、非功利的求异创新、勇于探索的优秀科学素质,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他们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敢于挑战传统、质疑权威的叛逆精神,勇于批判、大胆创新的开拓精神,严谨认真、求真求实的务实精神。
(2)诺贝尔奖获得者个人无一不是具有丰富而渊博的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他们能够在更高的高度、更广的视野上更敏锐地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在一个或多个不同的科学领域中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取得成功。
(3)科学研究的客观世界本是一个整体。
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反映物质世界规律的各门科学也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一个重大的科学成果、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共同结果。
(4)欧美科技进展很快,诺贝尔奖得主很多,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或科研单位的科研具有特殊性,即侧重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我国的科研政策取向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即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
(5)他们的研究是非功利性的,研究动机纯粹出于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是真正的“为科学而科学,为真理而真理”。
我国对待诺贝尔科学奖抱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心态,如有什么“集体攻关”、“冲击诺贝尔奖”等等说法,将科学研究的副产品荣誉作为追求的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现象。
而这种功利主义心态在高校的科研政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4科研管理及体制原因在科研管理层面, 现存的问题着实不少。
我们的人才选拔、课题申请、资源分配、站点设立、工作考核、结果验收、成果奖励等规章制度存在许多急功近利、形式主义、不切实际乃至很不合理之处, 有些甚至蜕变为权钱交易的黑市和滋生腐败的温床。
这种状况不仅极不利于出一流成果、一流人才, 而且还会沦为束缚人才的枷锁、扼杀创新的刀剑, 甚至毁人的陷阱。
比如我们的课题申请, 只要腿跑得勤快、表填得天花乱坠、关系搞得热乎, 再暗中塞点什么东西, 这课题费八成就搞定了。
比如我们的工作考核,过分地重物轻人、重数轻质量、重定量分析轻定性分析, 这为乐于打“短、平、快”的人设置了天堂,却把立志争夺“高、精、尖”的“十年磨一剑”者送入地狱; 要知道, 科学是一项累积性的工作, 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 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科研管理人员多年来习惯于或热衷于军事化的管理模式, 动辄搞所谓的大兵团“攻关”,以为这样便可以事半功倍。
殊不知,对于某些技术或工程项目, 攻关也许会奏效; 但是, 对于科学研究而言, 攻关却每每显得无能为力。
5科技成果评价体制与诺贝尔奖评奖制度及程序相比,我国现行科技评奖制度的严重弊端。
我国现在实行的“有条件申报—评审制”就存在着许多严重的弊端。
(1)科学技术之外的因素大量渗透到科学技术评奖活动中,科技奖励本应该注重科学技术本身, 而不应该用科学技术之外的因素来评价科学技术。
(2)“申报制”给弄虚作假留下了广泛的空间,我国的科技奖励通常与名誉、地位和个人所得紧密联系在一起, 而且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撇开申报者本人的道德品质不谈, 在这些切实的“名利双收”的利益驱动下, 加上非科学技术因素对科学技术评价的污染, 这样的评奖制度给弄虚作假留下了广泛的空间。
(3)“评审制”中的拉关系、走后门现象就丛生。
(4)给科学技术成就分级评奖是极不合理的, 也是违背科学常识的。
6政策层面的误区这就是在制定“科技”政策时过分重技术、轻科学。
作为一个经济上还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让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技术打头阵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必要的。
问题在于,“肉食者”在制定政策时, 有必要使支持科学的力度保持应有的比例, 并随经济的发展稳步增长, 同时要密切监督其落实和执行。
科学研究, 尤其是基础研究, 对于促进高技术进步、增强综合国力、培养顶尖人才、提高国民的智力水平和精神素质, 乃至补充、改造中华文化和丰富人类的共同文化即科学文化都大有裨益, 甚至是人类的其他活动无法取代的。
7经济发展水平低我国目前还是一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 一方面, 我国的国力不能提供大量的资源进行科学技术创新; 另一方面, 我国的国情要求我们迅速发展经济,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科学创新活动, 因为冲击诺贝尔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必须建立在大规模的基础科学研究之上。
而且从研究与发展、成果转化与生产之间的投资比例( 我国为1: 0. 5: 100, 而国外为1: 10: 100) 来看, 我国的成果转化是一个更为薄弱的环节。
我国经济的全面知识化可以说还是相当遥远的事情, 科学创新、知识创新还不能成为我们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当前我国科技和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技术创新( 包括引进吸收的二次创新) 。
科技工作必须坚持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 科教兴国的最终目的是兴国, 科教只是一种为之服务的手段, 这决定了我国大规模地冲击诺贝尔奖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8科技研究历史积累历史的继承性是科学的一个重要特性,它包括科学精神传统和科学知识自身两方面的历史积累。
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发生在欧洲, 科学中心从意大利辗转到英国、法国、德国, 科学精神在欧洲各国得到发扬, 科学知识在欧洲大陆不断积累和创新。
二战期间, 随着爱因斯坦、玻尔、费米等一批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移居美国, 这种科学也随之来到了美洲大陆, 科学也在这里生根并茁壮成长。
显然, 这种科学的历史积累是欧美各国科学家频频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重要原因。
9科技投入不足就拿中国和美国对比来说,1996年,美国全国研究开发经费总额为1846.65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5%。
1996年中国研究开发经费为39.33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17位,仅相当于美国的2 %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4至 1996年连续三年停留在0.5 %上。
2004年,美国全国研究开发总投入为3125.35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8 %;其中,联邦政府投入934亿美元(占29.9%),产业界投入1990亿美元(占63.8%)。
2004年,中国的研发总投入为939.92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至1.23%。
10没有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学研究合作更加地全球化,从往届诺贝尔主的将情况来看,很多的得主并非一个人或来自一个国家,而是几个国家的研究者合作获得。
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保罗·纳斯因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0年俄罗斯科学家阿尔费罗夫、美国科学家基尔比、克雷默因奠定了资讯技术的基础,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等等。
无不说明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各国的科技研究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加强科技合作不但可以优势互补,互相启发,能使人才的使用得到极大的优化。
总结:本文从社会、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分析了阻碍我国科技发展上的因素。
总而言之,只有从根本上改革社会上的各方面问题,才能彻底解放中国科技发展力。
希望政府和科技管理者能够制定出更好的改教育、社会、文化、经济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1]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J].冰点.2007,(4).[2]李醒民.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中国的现实[J].科学管理.2002,(4).[3]倪静安.百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素质对我们的启示[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4).[4]李庚靖,宛姝. 从诺贝尔奖看中国当代的创新教育体系[J].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1).[5]张功耀.从诺贝尔奖的评奖制度说起[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5).[6]刘海峰.我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的原因及冲击对策.南京社会与科学1999,(12).[7]苗体君.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J].教育创新2006,(10).[8]袁祖旺.诺贝尔科学奖获取特点及其启示[J].研究与探索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