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07课《机器人沿线行走》教学设计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07《机器人沿线行走》教案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07《机器人沿线行走》教案一. 教材分析《机器人沿线行走》是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器人沿线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机器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沿线行走,以及如何利用编程实现机器人沿线的功能。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机器人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但他们在编程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耐心引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编程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和应用。
2.培养学生利用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和应用。
2.难点:利用编程实现机器人沿线行走。
五.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实际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分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机器人设备和学习材料。
2.设计好教学任务和案例。
3.准备好编程软件和相关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机器人是如何沿线行走的吗?”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介绍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讲解相关知识点,如感应器的作用、编程方法等。
同时,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机器人沿线行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尝试编写程序实现机器人沿线行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编程成果,让大家一起分析和讨论,总结经验和教训。
教师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沿线行走,机器人还能完成哪些任务?如何编程实现这些任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第7课机器人沿线行走
第7课机器人沿线行走教学准备网络教室、课件、教学素材一、复习与导入活动A、转转转(展示《机器人总动贝》剧照) 师:认识他们吗?今天王老师带来了一份大礼,要送给获奖的机器人小组,大家准备好了吗?1、条件循环2、传感器设置:选择灰度传感器3、拖灰度传感器到流程图:(学生到场地实练)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知识的讨论,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同伴的知识背景,鼓励理解力较差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所提咼。
二、新授B、绕绕绕1、展示弯道型场地2、带领学生分析:(1)通过实际的操作,建立有效的知识连接,让学生从第3页(共4页)(1)两个场地的区别(2)如何改进程序(3)小组活动计划3、完成任务:绕绕绕(教师巡视辅导)4、学生到场地实践解说:(1)优点(2)不足之处实践层面更好的理解传感器的工作状态。
采用分类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再次形成对于知识图示的二次巩固。
三、巩固C、杳杳杳1、展示错误程序若干2、各小组领回有问题程序3、各小组商议修改方案4、师展示经验版:(1)转速问题(2) 光线问题(3)传感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 u r den pers?nlichen f u 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 e 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a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a des mercialesTO员BKO g^A.nrogeHKO TOpMeno^b3ymrnccH6yHeH u ac^ egoB u HHuefigo^^HMucno 员B30BaTbCE B KOMMepqeckux qe 员EX._____________ 以下无正文 __________。
苏科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机器人沿线行走》教案
苏科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机器人沿线行走》教案一. 教材分析《机器人沿线行走》是苏科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器人沿线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事物。
但部分学生对机器人沿线的原理和实际应用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机器人沿线的原理,学会使用相关设备进行编程和调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机器人沿线的原理和编程方法。
2.难点:如何解决机器人沿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以实际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共同解决问题。
3.讲授法:讲解机器人沿线的原理和编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硬件:准备机器人设备、编程软件、线路道具等。
2.软件:准备相关教学课件、视频、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介绍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机器人沿线行走。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机器人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呈现(10分钟)展示机器人沿线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智能导航、清扫机器人等。
让学生了解机器人沿线的原理和优势,为后续操作打下基础。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机器人沿线行走的编程和调试。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相互交流操作心得,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
老师总结规律,强调注意事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机器人沿线的路径?如何使机器人更好地适应不同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信息技术机器人沿线行走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机器人沿线行走教案导语: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机器人技术则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探索的机会。
本教案旨在通过使用机器人来教授小学生沿线行走的基本技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习指导机器人进行沿线行走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准备1. 一台教学用的机器人。
2. 一片标有线路的地板或纸板。
3. 一个遥控器或计算机程序。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介绍机器人和沿线行走的原理(15分钟)1. 使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机器人,并向他们解释机器人是如何工作的。
2. 讲解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包括传感器的作用和程序的设置。
步骤二:示范机器人沿线行走(20分钟)1. 在地板或纸板上画一条线路,并确保线路是清晰可见的。
2. 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遥控器或计算机程序指导机器人沿着线路行走。
3. 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指令,例如前进、后退、左转和右转。
步骤三:小组实践(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台机器人。
2. 为每个小组提供一片标有线路的地板或纸板。
3. 让小组成员轮流指导机器人沿着线路行走,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步骤四:探索和创新(30分钟)1. 鼓励学生对线路进行一些变化和扩展,例如加入转弯或障碍物。
2. 引导学生探索如何调整程序或指令,以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
3. 鼓励学生尝试设计自己的线路,并与同伴分享他们的成果。
步骤五:总结和反思(15分钟)1. 与学生讨论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鼓励学生归纳总结沿线行走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3. 促进学生对机器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思考,引导他们思考机器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四、教学延伸1.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可以增加线路的复杂性和难度,挑战学生解决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2.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编程软件或工具来编写更复杂的程序指导机器人行走。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07《机器人沿线行走》说课稿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07《机器人沿线行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机器人沿线行走》是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简单的编程,让机器人沿着指定的线路行走。
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机器人编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机器人编程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编程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既要满足基础学生的需求,又要挑战优秀学生的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机器人编程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编程语言控制机器人沿线行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和机器人编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编程语言控制机器人沿线行走。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用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法、分组合作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讲授法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点。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机器人沿线路行走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讲解演示:讲解机器人编程的基本概念,演示如何编写程序控制机器人行走。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编写程序让机器人沿线路行走。
4.交流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编程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编程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器人编程基本概念2.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3.机器人沿线行走的编程步骤4.实践操作注意事项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机器人沿线行走》 说课稿
《机器人沿线行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机器人沿线行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机器人沿线行走》是机器人编程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所选用的教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细的步骤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机器人编程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教材的编排上,先介绍了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为学生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打下基础。
接着,通过逐步深入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机器人的编程方法和控制逻辑。
而本节课的“机器人沿线行走”则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编程基础后的一个综合应用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具体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机器人的基本操作和简单的编程指令,如前进、后退、转弯等。
但是,对于如何让机器人能够准确地沿线行走,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程序逻辑错误、传感器调试不准确等,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2)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机器人编程中涉及到的传感器使用和编程指令。
(3)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机器人沿线行走的程序编写和调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机器人编程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2)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机器人沿线行走的编程思路和方法。
机器人沿线行走(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机器人沿线行走(说课稿)一、教学背景本课是《综合实践》的一节课,适合六年级学生,本课程将通过机器人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并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机器人,掌握基本的沿线行走技能,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2.掌握基本的沿线行走技能;3.了解和掌握机器人编程的基本方法;2.能力目标1.能正确操作机器人实现沿线行走;2.能用图形化编程软件完成机器人控制程序设计;3.能培养创新思维、探究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三、教学重点1.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2.机器人沿线行走的方式;3.机器人沿线行走的控制方式;四、教学难点1.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2.机器人沿线行走的控制方式;采用示范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示范展示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和控制方式,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操作,逐步掌握机器人沿线行走的技能。
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对机器人的介绍和一些有趣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了解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对机器人技术的认知。
2.理论讲解通过PPT讲解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包括什么是光电传感器、为什么要用黑白色条纹,以及机器人如何通过四个传感器控制方向等。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明白机器人自主行走的原理。
3.实践操作接着,让学生拿出手中的机器人进行实践操作,通过PPT展示沿线行走的方式和控制程序的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测试实验。
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过程中,老师要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做法,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检验和评价在实践操作完成后,老师要让学生自评,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操作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进行相应的讲解和点评。
同时,老师也要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评价,针对学生的差异化能力进行分组,再进行操作测试和复习巩固。
七、教学资源1.机器人硬件及相关软件;2.PPT讲义;3.操作实验指导手册;本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操作实践和理论讲解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机器人沿线行走技能。
苏科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机器人沿线行走》教学设计
苏科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机器人沿线行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机器人沿线行走》是苏科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器人编程的基础知识,通过沿线行走的实例,让学生学会使用编程语言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机器人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
但学生间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编程的基本概念,掌握使用编程语言控制机器人运动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机器人编程的基本方法,能编写简单的程序控制机器人运动。
2.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创新设计机器人行走程序。
五.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教学法: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机器人编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分层教学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机器人编程软件和硬件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设计好教学案例和任务,提前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3.准备课堂用的教学PPT,以便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趣味动画引入机器人编程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机器人有什么了解?机器人编程又是怎么回事呢?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机器人编程案例,让学生对机器人编程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编程任务,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基本的机器人编程方法。
06-07《机器人沿线行走》教学设计
第7课机器人沿线行走【教材分析】本课是机器人单元中难度较大的一课,综合性很强。
本课涉及传感器的使用、电机的使用、变量的使用、条件循环程序设计和分支结构程序设计,是一节机器人知识综合运用课。
由于本课容量较大,要讲透所有的知识点需要两课时。
传感器和电机的使用、条件循环和分支结构程序设计作为第一课时,程序的完善和调试作为第二课时。
具体而言,第一课时讲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前三种情况(直走、左偏、右偏)及变量的使用,第二课时讲机器人行走的后两种情况(完全左偏、完全右偏)。
从整体上看,本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是通过灰度传感器来不断地判断自己行走时的状态,并通过修改电机参数来进行实时调整。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我仔细分析学情后发现,本课的教学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
结合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任务,明确要求,在较难的环节有自学提示卡帮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倡邻近的同学互相帮助,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沿线追踪比赛规则、灰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学会检测“学生机器人”向左偏、向右偏、完全左偏、完全右偏的情况,学会编写机器人沿轨迹线行走程序。
以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编写机器人沿轨迹线行走的程序,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在系统设置中添加和设置灰度传感器,学会检测“学生机器人”向左偏、向右偏、完全左偏、完全右偏,学会编写机器人沿轨迹线行走程序。
难点:学会检测“学生机器人”向左偏、向右偏、完全左偏、完全右偏,理解max变量的含义,学会编写机器人沿轨迹线行走程序。
【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法、任务驱动法。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学习者能够基本熟悉机器人的原理。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刘凯晨(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07《机器人沿线行走》教学设计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07《机器人沿线行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机器人沿线行走》是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器人沿线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机器人沿线的概念,了解机器人沿线的基本原理,掌握机器人沿线行走的编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机器人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
但学生对机器人沿线的理解和应用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机器人沿线的概念和原理,掌握机器人沿线行走的编程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机器人沿线的原理和编程方法。
2.难点:如何解决机器人沿线行走中遇到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机器人编程软件和硬件设备。
2.准备沿线行走的示例程序和任务。
3.准备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沿线的实际应用场景,如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清扫机器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机器人是如何实现沿线的呢?2.呈现(10分钟)介绍机器人沿线的概念和原理,讲解沿线的基本方法,如红外线、超声波等。
并通过示例程序,展示机器人沿线行走的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机器人编程,实现简单的沿线行走功能。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沿线原理。
4.巩固(10分钟)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编程心得,分享沿线的技巧和方法。
苏科版六年级小学信息技术第7课机器人沿线走教案
三.活动三:
情况二
“偏左”
讲解第二种情况CAl
“当左边的灰度传感器测到了450以上的值,默认为它到了白色上,右边的灰度传感器测光值为450一下,它就在黑线上,这时,机器人是偏到了黑线的左边,它应该如何纠正方向呢?”(同步课件)
学生回答:“向右转”。
“谁来跟我一起编写这部分的程序?
在平台上编写偏左的程序(教师演示)
回顾整个程序
勘误程序。
练习先复习整个程序、自我勘误程序后,按场地下载运行机器人。
用多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方面是教学的需要,特别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要,同时又是学生生活的需要。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学生练习,编写第三种情况的程
序(辅导检查)
任务3
五.展示
总结本课学习重点,分小组进入场地汇报作品。
Hale Waihona Puke 机器人沿线走【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有软件平台的知识背景。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了解沿线走机器人的概念。
22)了解沿线走机器人在运行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掌握沿线走机器人的测光值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机器人活动过程。
难点:机器人平台的主要工作菜单的使用。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紫光机器人平台软件、场地若干、机器人。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与导入
活动一:
设置灰度传感
器
L师生问候。
2.机器人舞蹈。
复习灰度传感器和循环语句。
六年级全一册信息技术第7课机器人沿线行走(教案)
机器人沿线行走教学目标1、了解走黑线的虚拟机器人结构。
2、能动手搭建一个可以走椭圆的机器人。
学情分析学生有较好的机器人搭建基础,能熟练使用我校机器人平台软件。
对机器人课程非常感兴趣。
重点难点让学生知道机器人结构和完成任务时间的关系,从而知道如何搭建一个最实用的机器人。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设疑导入上节课我们简单的认识了虚拟机器人搭建平台知道了如何搭建一个简单机器人的方法。
下面我来提问几个问题看看同学们上节课学的怎么样问题1、虚拟机器人中积木的翻转方法有哪几种?如何删除不要的积木?如何移动积木?问题2、rcu部件是用来做什么的?机器人控制模块(RCU)可比作机器人的“大脑”,机器人要实现各种功能都是靠它来指挥。
好,今天我就带大家来学习机器人沿线行走活动2【讲授】新授搭建一个可以沿黑色轨迹行走的机器人师:沿黑色轨迹行走的机器人需要哪些基本部件啊?两个马达、两个灰度传感器、和积木结构、rcu部件。
1、师演示:机器人搭建师:观看老师操作搭建出走椭圆的机器人。
(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观看,演示清楚)注意演示积木方向调整注意演示积木搭建方法注意演示使用的传感器、RCU部件、马达等。
注意点:搭建完机器人后,设置好端口号。
师:什么是端口?端口就是机器人程序识别机器人的设备的接口,根据定义的端口可以编辑相应的程序控制机器人设备的运行。
仿真实验:师演示保存机器人,进入虚拟平台导入机器人,导入场地,导入策略(制作好的灰度程序)测试搭建机器人场地跑动性能。
活动3【活动】重点突破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机器人有什么区别,他们在椭圆形的黑色跑到上能跑出什么成绩,为什么?师演示:搭建的不同结构的走椭圆的机器人在仿真平台上跑出的成绩。
师: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做我们的上机操作任务。
安排学生上机任务:完成跑椭圆机器人的搭建,并测试看看跑一圈要几秒,做的快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搭建一个更加漂亮的机器人,并测试跑动速度,并比较两者的差别,并告诉老师机器人搭建过程中是不是越漂亮越好,为什么?师:原理分析(告诉学生后面根据原理编写程序)由两个灰度传感器夹着黑线走,当左边灰度传感器看到黑线,设置两个马达速度使机器人向左转;当右边灰度传感器看到黑线,设置两个马达速度使机器人向右转;其他情况,机器人直走。
机器人沿线行走(教案)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机器人沿线行走(教案)教学背景在机器人领域,沿线行走是一个非常基础、却又很重要的技能。
机器人的沿线行走能力往往影响着其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
本教学内容适用于全国各地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在机器人编程领域中,逐步提升对编程知识和软件应用工具的理解。
此外,本教学方案还将对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控制系统的设计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教学目标1.了解机器人的沿线行走原理和方法。
2.学习使用mBlock编程软件,学会图形化编程。
3.训练小学生学习设计问题的能力。
4.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和方法由教师讲解机器人的基本概念,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原理和方法。
本节课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孩子们展示一些机器人沿线行走的实例。
第二步:学习使用mBlock编程软件让学生们了解mBlock编程软件的基本功能,并讲述mBlock软件如何应用于机器人编程。
由老师对软件的基本功能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使用步骤。
第三步: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将自己的机器人放在黑线上,使用mBlock软件编写程序,控制机器人沿着黑线移动。
让学生自己完成系统的设计,观察系统的运行效果。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加入自己的想法,设计更为复杂的控制系统。
第四步:分享成果学生进行分享交流。
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设计成果,让所有人一起欣赏和交流。
老师可以指出一些创新点,鼓励小朋友们多尝试,多创新。
教学反思机器人的沿线行走是机器人编程的最基本的应用之一,这个课题的难度不大,但是对孩子们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很好的提升。
在教学内容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思维方式和动手实践,教会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编程知识。
为了更好的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来传达沿线行走的原理和方法。
并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发挥出自己的灵感,不断探索和创新。
通过这个课题,可以让孩子们更多地体验到编程带来的乐趣,也能为孩子们今后编程、机器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器人沿线行走
机器人沿线行走教学内容教材版本苏科版教学课时共1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机器人的传感器,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其工作原理。
2、学会操控机器人,认识到机器人沿线行走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在“循线”中让学生感悟机器人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1、灰度传感器的使用。
2、行走程序的设计。
教学难点灰度传感器数值的理解,行走情况的条件判断。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修注栏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播放机器人舞蹈视频,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从而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以下问题:1、什么是灰度传感器?2、初步认识灰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三、动手实践,体验成功任务一:机器人沿线走1、观看视频,了解意图。
2、动手实践,设置问题:师:这个机器人是如何行走的?师:机器人如何找到线的?3、展示灰度感应器,灰度感应器如何感应到线的。
设计意图:观看机器人沿线走的视频、揭示灰度传感器。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既能感受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又能感受到本节课机器人行走方式的不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团队合作,不断创新活动二:机器人走8字提示:1、完成机器人走8字,要找准8字的交点2、注意场地和轨迹线间的光值3、小组合作,完成活动二(1)连接计算机和机器人,运用机器人学习平台,设置机器人走8字的程序。
(2)动手实践测试机器人,并能做到仔细观察,测试成功的给一颗星,没有成功的回到座位上修改程序。
设计意图:学生对程序需要实际检测。
此环节既能让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也能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的魅力。
五、优化程序、编译运行1、我们的程序还不够完善,如何优化程序。
2、对于测试中我们发现的问题,例如机器人偏离线路,该如何解决。
设计意图:教师将有问题的程序集体讨论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讲解原因,这样能让学生发现一些常见的错误。
六、课堂总结,感受运用1、总结本节课所学。
机器人沿线
4、学生到场地实践 解说:(1)优点 (2)不足之处实践层面更好的理解传感器的工作状态。采用分类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再次形成对于知识图示的二次巩固。
3、巩固
C、查查查
1、展示错误程序若干
2、各小组领回有问题程序
3、各小组商议修改方案
4、师展示经验版: (1)转速问题 (2)光线问题 (3)传感器设置问题 (4)行进速度问题
培养学生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
4.行为与创新
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然学生领会到新科技的魅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了解机器人平台的基本界面
难点:机器人平台的主要工作菜单的使用
教学
准备
教学素材课件
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意图及个性化修改
1、复习与导入活动
A、转转转(展示《机器人总动员》剧照)师:认识他们吗?今天王老师带来了一份大礼,要送给获奖的机器人小组,大家准备好了吗?
5、各小组展示修改后的程序 通过和人的实证对比,让学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受到传感器的定义概念。
四.小结
与颁奖总结本课学习重点,并为获奖小组颁奖。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知识的讨论,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同伴的知识背景,鼓励理解力较差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所提高。
教后记:
维扬实小北区校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学科备课预案
教学
内容
第7课 机器人沿线行走
主备人
郭寿稳
教学
时间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能够了解沿线走机器人的概念。
⑵能够掌握沿线走机器人的测光值的过程。
⑶了解沿线走机器人在运行中的重要意义。
7、机器人沿线行走
师总结:我们的程序还不够完整,在解决一些会出现完全偏离的线路的时候,我们还要添加两段程序。
课件展示其他弧度较大的线路,介绍后两种情况,完全左偏和完全右偏。
五.总结
介绍机器人沿线行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亚马逊机器人仓库运输,无人驾驶车辆等,提高学生对本课的认识,感受机器人沿线行走的优点。
板书计
师:对于简单的、弧度较小的线路,我们用今天学习的三种情况就能解决问题。
学生动手编译下载程序,按完成的先后顺序到线路上测试程序,学生排队。教师挑选有问题的学生纠正程序错误。
学生整队测试机器人,测试成功的给一颗星。没有成功的回到座位上修改程序。
设计意图:学生对自己编写的程序需要实际检测。此环节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能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教师将有问题的程序集体讨论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讲解原因,这样能让学生发现一些常见的错误。
二.深入研究
活动1:灰度传感器的试用。
学生和教师用灰度感应器获取线上、线下的灰度值,确定灰度值的分界点。
师: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初步了解了灰度传感器,谁能试试编写实时显示两个灰度传感器数值的程序。
完成表1:
灰度1传感器数值
灰度2传感器数值
传感器在白色上
传感器在黑色上
在白色上面的数值□在黑色上面的数值(填写>、=、<),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讲解的比重比较高。在程序设计的环节,教师讲解、学生模仿的方法仍然是比较高效的。通过分析和模仿,学生迅速了解在线上的条件、在线上电机的操作,最终模仿完成程序。
活动3:
分析左偏和右偏的情况,
课件出示:
学生自主探究,用机器人在学习纸上测试,得出数据完成表格2。
如果同时符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情况 4: 机器人完全
左偏
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当机器人的传感器
引发迁移,在已有
完全脱离轨迹线时,它的值是什么情况?如何 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
知道机器人完全左偏呢?
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机
生:思考并回答。
器人沿线行走的几种更
师:当机器人检测到两个传感器的值大于 为复杂的情况,并想出
【教案设计:王蕾(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black,并且 max=0 时,表示机器人完全左偏, 办法解决。
这时可以让左边直流电机加快速度,右边直流
电机倒转,调整机器人在轨迹线上行走。
实验流程:
(1)编写程序,并下载程序。
(2)“编译”。
(3)下载线将计算机与学生机器人主板接
口连接。
(4)将程序下载到学生机器人的主板芯
片。
(5)启动机器人。
上。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程序的初始化工作。
2.学生按教材的步骤完成操作。
师:设置系统设置中的“传感器设置”,设
置均为“灰度传感器”。
学习过程
情况 2: 机器人左偏
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生:同步练习设置。
师:选择传感器控件中的“灰度传感器”2
个,并设置参数。
生:同步练习设置。
师:演示直流电机的参数。
生:同步练习设置。
利用“单分支”控件来判断机器人是否左
偏,如果条件符合要求就进行调整。
(学生实验、教师辅导)
学习过程
情况 3: 机器人右偏
教师与学生活动 师:如果机器人向右偏,应该怎样调整机 器人? 生:小组同学相互讨论。 师:向右偏时,左边的传感器的值小于等 于 black 值,右边的传感器的值大于 black 值。 设置左边直流电机速度慢,右边直流电机速度 快,就能调整机器人,同时也要设置 max=1。 (学生实验、教师辅导)
上,那么它的左传感器读到的值就会大于 black
的值,右传感器读到的值就小于或等于 black
的值。当向左偏时,机器人应该怎样调整,回
到轨迹线上来呢?
生:回答提问。
师:对了,我们只要设置左边直流电机的
速度快,右边直流电机的速度慢,就可以调整
机器人,并且还需设置 max=0。请同学们看教材
中的程序。
学生看书。
的光值的中间值。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测量场 识难点,在讲解中,注
地的光值。今天老师已经测量好了,给出这个 重语句的介绍,以便让
中间值,它为 450。
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理
还有一个变量为 max,记录机器人在运行中 解。
的状态,max=0 表示机器人向左侧偏,max=1 表
示机器人向右侧偏,max=2 表示机器人在轨迹线
那么怎么调整机器人呢?
生:对比完全左偏的情况,尝试实验。
(练习实践、教师辅导)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仔细研究教材后发现,本课的教学难度较大,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结合本节课的三个
任务,要求明确。较难的环节有自学提示卡帮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完成任务时,提倡邻近的同学互相帮助,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在设计活动
(1)学会检测学生机器人向左偏、向右偏、完全左偏、完全右偏。 (2)理解 max 变量的含义。学会编写机器人沿轨迹线行走程序。 【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法、主题活动。 【课时安排】 安排 2 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和主题活动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激趣导入
情况 1: 机器人在
黑线上
运行学生机器人。
(教师演示一遍)
学习过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分成各个学习小组,由小组组长演示第
二遍)
师:当机器人完全偏向右边时怎样调整
通过机器人小组的
呢?大家还记得当机器人向右偏时,max 设置的 合作,让学生进行知识
情况 5: 机器人完全
右偏
值吗?对了,当机器人向右边偏时,max=1。那 巩固,为后续学习打下 么当判断到两个传感器都在白色区域,并且 基础。 max=1 时,就表示机器人是完全右偏了。
第 7 课 机器人沿线行走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课。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机器人的行走、直流电机的设置和测量传感器的光值,综合这些 知识点编写学生机器人沿轨迹线行走的程序,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机器人是怎样沿 着一条不规则的轨迹线行走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含义及有效的活动方式,并 且能较为熟练地利用机器人平台进行编程操作。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沿线追踪比赛规则。 (2)了解灰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学会检测学生机器人向左偏、向右偏、完全左偏、完全右偏的四种需 纠正方向的情况; (4)学会编写机器人沿轨迹线行走程序。 2. 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编写机器人沿轨迹线行走的程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精神;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4. 行为与创新 合理规范地使用“学生机器人平台”软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会在系统设置中添加和设置灰度传感器。 (2)学会检测学生机器人向左偏、向右偏、完全左偏、完全右偏。 (3)学会编写机器人沿轨迹线行走程序。 难点:
展示:机器人沿着直线走。
(学生实验、教师辅导)
师:机器人的轨迹并不总是直线,由于惯
进入到较为复杂的
性,机器人总会偏离黑线轨迹。当机器人向左 程序中,让学生可以在
偏时,大家思考传感器读的光值会是什么样 实际的环境中理解程序
的?
的意义。
生:讨论、汇报。
师:当机器人偏向左边时,左边的传感器
就在白色区域,而右边的传感器还是在轨迹线
主题时,难度适中,合理可行。教学过程中,任务设计卓有成效,既考虑到五年
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限,又考虑到他们操作技能还比较不足。在任务设计
时,我始终紧扣“沿线”这条主线,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学生学习起来有梯度,
更能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最后布置的作业更具创新性,使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
力,完成最好的作品。
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观看机器人沿线行走视频。
积累感性经验,让
(学生感受什么是机器人沿线行走)
学生初步了解具体的活
师:机器人最基础的动作就是沿线行走。 动过程。
今天,就让我们手中的机器人成为一个运动员 机器人沿线行走)
1.添加两个变量。
详细、细致地演示
black 表示传感器在轨迹线上和白色区域 过程,帮助学生克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