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建塔者”——台静农
革命年代的“精神证词”——台静农小说集《地之子》与《建塔者》比较分析
之 子》 到《 建塔 者》 , 是 作者 自身思想逻 辑发展 的必然 , 是 追求进 步 向往光 明的青年 台静农 的“ 精神证词 ” 。
关键 词 : 台静农 ; 《 地之子》 ; 《 建塔者 》 ; 启 蒙; 革命 ; 现实 主义; 浪 漫抒 情 中圈分类号 : I 2 0 7 . 4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2 4 9 4 ( 2 0 1 3 ) 0 6 — 0 0 8 5 — 0 5
未婚夫—— 吴家少 爷 已病 入膏肓 时 , 怜 爱她 的父母 却 以“ 女儿 毕竟 是人 家人 ” 为由, 将她嫁 到夫 家去 “ 冲喜 ” 。 过
门不到三 四天 , 她 就身着 白衣哭 送灵柩 了 。 这 种野 蛮 的“ 冲喜 ” 习俗 , 反 映 了“ 夫为妻 纲 ” 的宗法制 度下 女性 价值 荡然无存 的残酷现实 。 《 新坟》 中的 四太太 , 原来家境较 为殷 实 , 丈夫 在衙 门做 事 , “ 家里是 出一屋进 一屋 , 倒 是何 等的风光 ” 。 丈夫死后 , 她 的理想 在于儿女成人 , 男婚 女嫁 。 但 一场兵 变 , 打 破 了她 的梦想 , 女 儿被大 兵奸死 , 儿子 被大兵 打死 , 家 产被族叔 骗走 , 四太太 只好 流落街 头 , 靠 乞讨 度 日, 最后 精神错 乱 , 整 天 叫着“ 女 儿嫁 了 , 媳 妇娶
张登林 : 革命年代的“ 精神证词”
在这部小说 集 中 , 作 家不仅写 出了传统 等级制 度和封 建习俗造 成 的乡村悲剧 , 而且写 出 了民国初年军 阀横 行和社会 动乱 给乡村 民众 带来 的深重 灾难 。 《 烛焰 》 中聪慧漂 亮 的少女 翠儿 , 便 是夫 权制 社会的牺 牲 品 。 当她 的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专题阅读书目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专题”阅读书目(2010年3月1日)一、作家作品★ 第一个十年鲁 迅:《呐喊》、《彷徨》杨振声:《渔家》、《磨面的老王》、《贞女》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后改名《一生》)汪敬熙:《瘸子王二的驴》王思玷:《偏枯》王鲁彦:《阿长贼骨头》、《许是不至于罢》、《黄金》、《岔路》、《菊英的出嫁》、《柚子》 许 杰:《赌徒吉顺》(或名《吉顺》)、《惨雾》、《出嫁的前夜》、《大白纸》、《台下的喜剧》、《改嫁》彭家煌:《活鬼》、《美的戏剧》、《喜期》、《陈四爹的牛》、《怂恿》蹇先艾:《水葬》、《在贵州道上》、《盐巴客》;《到家的晚上》台静农:《新坟》、《烛焰》、《蚯蚓们》、《拜堂》、《负伤者》、《被饥饿燃烧的人们》许钦文:《难兄难弟》、《老泪》、《鼻涕阿二》、《疯妇》;《这一次的离故乡》、《父亲的花园》、《已往的姊妹们》、《“我看海棠花”》黎锦明:《冯九先生的谷》王任叔:《疲惫者》潘 训:《乡心》废 名:《柚子》、《浣衣母》、《初恋》、《竹林的故事》、《河上柳》说明:以上所列作品部分收录于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茅盾编选)和《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鲁迅编选)中。
其余篇目可见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编,高远东编选:《鲁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1月。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严家炎编选:《彭家煌》,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1月。
《蹇先艾短篇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月。
《许钦文小说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
《许杰短篇小说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7月台静农:《地之子 建塔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8月。
《黎锦明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1月。
★ 第二个十年:师陀(芦焚):《雾的晨》、《过客》、《秋原》、《女巫》、《百顺街》萧 红:《生死场》茅 盾:《春蚕》、《秋收》、《残冬》丁 玲:《水》吴组缃:《一千八百担》、《樊家铺》、《卐字金银花》、《菉竹山房》叶 紫:《丰收》、《刀手费》、《山村一夜》沙 汀:《在祠堂里》端木蕻良:《 鹭湖的忧郁》叶绍钧:《多收了三五斗》(第二个十年)废 名:《桥》(长篇)、《菱荡》、《桃园》沈从文:《柏子》、《旅店》、《雨后》、《采蕨》、《龙珠》、《媚金•豹子•与那羊》、《萧萧》、《丈夫》、《巧秀和冬生》、《三三》、《月下小景》、《阿黑小史》、《边城》★ 第三个十年:沈从文:《长河》萧 红:《呼兰河传》、《后花园》师 陀:《果园城记》汪曾祺:《老鲁》、《鸡鸭名家》、《戴车匠》、《异秉》等二、理论文献鲁 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茅 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周作人:《地方与文艺》,见周作人《谈龙集》第11—12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台静农先生作品
静农(1903—)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
安徽霍丘人。
中学时代热爱文学,后到北京文学系旁听,又转该校国学研究所边工作边读书。
他是20年代后期鲁迅支持和影响下的文学团体未名社的主要成员。
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地之子》。
集中作品多取材与民间,笔触朴实粗犷,描绘出人间一幅幅苦难的图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早年也写散文,散见于《莽原》杂志上,文字简洁。
抗日战争爆发前,曾任教北京辅仁大学、山东大学等处。
抗战期间在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中文系主任,写了不少鼓舞斗志、救国图存的通讯、报告文学。
抗战胜利后赴台北市,担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
他与鲁迅一直过从甚密,曾编辑了《关于鲁迅及其著作》等书。
[著作书目]
地之子(短篇小说集)1927,未名社
建塔者(短篇小说集)1928,未名社
地之子·建塔者(短篇小说集)1984,人文
死字的彗星(短篇小说集)1985,百花
台静农书法选1987,人民艺术
关于鲁迅及其著作(论文集)编选,1927,未名社
淮南民歌集编选,1928,未名社
台静农散文选: 台静农散文集1947—1989
台静农代表作:建塔者: 中国现代文学百家
记得当时年纪小: 台湾散文名家名品丛编。
2012年漳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2012年漳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2)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饮酒》)(3)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4),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5)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6),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15分)新建云霄石矾塔碑记[清]薛凝度云霄故郡治,扶舆①磅礴,名山环映,独缺东南一面。
漳江自西林至佳洲,合南北港过石关,逶迤弥漫,由是入海。
内有南北涂塞其口,外有南北岐束其腰,出两岐山,始潴而成巨浸。
有小岛突起,其中,巉岩秀削,适当其缺,高数丈如笋尖,旧名石矾。
形家谓之华表②捍门,足以钟灵毓秀,故此地前明科甲极盛。
国朝海氛时,为巨寇系船曳倒,震撼粉碎,云霄文物由是就衰。
康熙时,邑绅陈公天达,于岛石上,募建石塔以补其缺,高不盈丈,低小不称。
乾隆戊戌、己亥间,少尹李公维瀛,相视地形,复与诸生议增其制,以经费维艰中止。
倾颓缺陷,客过是间,辄流连叹息,盖越百余年于兹矣!岁甲戌夏五,诸生集书院会议,照移建文祠捐金例,捐造石塔。
询谋佥同,呈请前任王兰题序,劝捐得集金四千七百有奇,鸠工伐石。
经始于初秋月吉日,阅四月相轮③完具,而塔告成。
扩其址周七丈二尺,增其高计八丈二尺七寸,空其中分为七层,方其外熨为八面,上各辟四门,玲珑洞彻。
其正门颜曰:“斯文永昌”,与将军山对峙,具天乙、太乙两峰,拱护胜概,以壮云霄舆图。
云之士庶,买舟往视者日以百计,咸称巨观云。
又以余金砌石蛇尾渡头,石磴十余丈,乌坵渡头津亭一椽,以利济者。
夫是议之兴也,百年废坠,创兴一朝,宜有难焉者矣!乃陈公募建而规模未称,李公议增而经费难筹,今则一倡议,而绅士皆有同心,殷富乐输。
所有雨风顺轨,朝夕安流,不数月而蒇事,若有阴驱而默相之者。
台静农先生作品
台静农(1902 - 1990),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
字伯简,笔名有青曲、孔嘉等,安徽霍邱县人。
幼承庭训,读经史,习书法,青年时期就读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
1925年春结识鲁迅,后两人关系密切,并参与组织未名社。
1927年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及齐鲁大学等校。
抗日战争爆发,举家迁四川,任职国立编译馆和白沙女子师范学院。
1946年赴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二十余年。
著有《龙坡杂文》《静农论文集》《中国文学史》等,以人格耿介、文章书画高绝驰名。
台静农先生作品:
《建塔者》
《地之子》
《龙坡杂文》
《白沙草龙坡草》
《静农论文集》( 上、下)
《中国文学史》( 上、下)
《关于鲁迅及其著作》
《淮南民歌集》
《台静农遗稿辑存》
《台静农往来书信》
《台静农年谱简编》。
忆韦素园君阅读理解
《忆韦素园君》阅读理解我也还有记忆的,但是,零落得很。
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连我自己也怕得因此污了赏鉴家的眼目。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
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我只好连身外的水也搅一下,看看泛起怎样的东西来。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
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
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那时我正在编印两种小丛书,一种是《乌合丛书》,专收创作,一种是《未名丛刊》,专收翻译,都由北新书局出版。
出版者和读者的不喜欢翻译书,那时和现在也并不两样,所以《未名丛刊》是特别冷落的。
恰巧,素园他们愿意绍介外国文学到中国来,便和李小峰商量,要将《未名丛刊》移出,由几个同人自办。
小峰一口答应了,于是这一种丛书便和北新书局脱离。
稿子是我们自己的,另筹了一笔印费,就算开始。
因这丛书的名目,连社名也就叫了“未名”一但并非“没有名目”的意思,是“还没有名目”的意思,恰如孩子的“还未成丁”似的。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
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
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
“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
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黄沙梁刘亮程我一直在找一个机会回来,二十年前,当我坐在装满旧家具和柴火木头的拖拉机上,看着黄沙梁村一摇一晃远去时,我就想到了我还会回来。
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个小村庄对我的一生有多大意义。
它像做一件泥活一样完成了。
在我像一团泥巴可以捏来塑去的那时,它把我顺手往模子里一扔,随意捣揉一番,一块叫刘二的土块便成形了。
在那一刻,我还有许多重塑的机会,如果它觉得不满意,可以揉扁,洒点水,重脱一次、再重脱一次。
但我知道一个村庄不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尽管一个人可以把一生时光耗费到村庄。
可是现在不行了。
土块已经变硬、成形。
我再也无法成为另外一个人。
甚至,无法再成为别的地方的人。
尽管我以后去过许多地方,在另外的土地和人群中生活多年,它们最终没有改变我。
在我对许许多多的人生目标感到无望和淡漠时,我发现自己正一步步地走近这个叫黄沙梁的村子。
我记得我们是在哗哗的落叶声里离开黄沙梁村。
满天空飞着叶子,拖拉机辗起的一长溜尘土,像面大旗向东飘扬。
我记住那场风的颜色,金黄金黄。
记住那些树在风中弯曲的样子,这跟每年秋天的风没什么不同。
每年秋天,我们都在一场一场的西风里,把田野上最后的一点粮食收回来,最后一片禾秆割倒,拉回家码上草垛,赶到头一场雪落下时,地里的活已全部干完,一年就算结束了。
腾空的田野里除了放牲口、落雪,再没有人的事情。
只是这一次,我们在这片田野上的活彻底干完了。
我们扔下几十年的生活。
不知将要搬去的那地方的风会怎样地吹乱我们。
拖拉机刚一出村两个妹妹便哭了。
母亲一声不吭。
我侧躺在车厢的最后面,面朝着村子,一把干草遮在脸上,泪水禁不住流了出来。
这是我们第二次搬家了。
或许是第三次。
母亲把我生在逃荒路上那一次我没有记忆,我也从没问过母亲我们从甘肃金塔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那段漫长路途中发生的事情,我相信迟早我会自己想起来,我那时经历的一切,都完整地深藏在我的记忆里。
台静农幺武阅读理解答案
台静农幺武阅读理解答案台静农先生喜欢酒,喝了一辈子的酒,白酒。
身上自然散发着浓浓的酒味。
就像乡下耕作的农人衣服的褶子里面总藏着抖不尽的尘埃一样。
台静农先生喜欢的,大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白酒。
那种出口的货色,他老人家是很鄙视的。
这样的酒品,实际上是包含了文化的一种审美标准。
朴实,朴素,实在,忠厚,真诚,随和,很显然,老先生不喜欢追名逐利。
我们现在很多人表面讨厌可背地里挖空心思在做的两个字钻营。
钻营这样的词在公众场合是不适合表扬人的,我们换个好听的词就变成了经营。
台静农先生是不懂得经营自己的,也不会经营自己。
这样一来,他连喝酒的钱都捉襟见肘了。
按理说,像是台晴农这样的人,Kozhikode任何一个人,即便他再不擅于经营自己,也不能过得如此惨淡。
他搞过山东大学的教授,在未名社中颇受鲁迅的器重,与一大批文化界精英都存有较好的交情,在大陆和台湾的一些大学都搞过中文系的主任,这样的人,竟无法确保自己的酒钱,在很多人认为就是不可思议的。
更何况他后来变成了知名的书法家。
一个人存有地位,存有荣誉,存有名声,存有才学,大致就可以化解温饱问题了,像是吸烟饮酒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嗜好,基本可以确保的。
况且,先生喝的不是高档的酒,扣的不是高档的烟。
台静农的家,学生们是可以随便自由出入的。
他没有架子,似乎不像个教授,从来不拒绝学生们的任何邀请,就连游戏也是如此。
这样的大学教授,实属罕见。
真不知道他是怎样经受骚扰的考验的。
要做学问,要写书法,还有生活的琐事,他的时间就那样奢侈地馈赠给他的弟子们了。
他没有酒喝的时候,也跟他的学生要酒喝。
这样掉架子失面子的事情,恐怕除了台静农先生之外,没有一个教授能做得出来。
但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和他的学生建立了那么一种关系,亲密,亲切,亲人一样,从来没有一个人因此而笑话他。
台静农写下过一本小说集《地之子》,其中收录于了他十四篇短篇小说。
这本小说集带着那个时代的气息迷茫和绝望,具备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
辽宁省2021-2022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东北育才、实验中学、大连八中、鞍山一中等2021-2022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张柏春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
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
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明朝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
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治玉石者,既环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
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
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
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
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
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止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
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几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几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时代先知:革命烈士的崇高选誉:-论《建塔者》兼及台静农曾是地下党员问题
Foresight of Times: Highest Honour of
Revolutionary Martyr
作者: 严恩图
作者机构: 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阜阳236032
出版物刊名: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4-36页
主题词: 台静农;《建塔者》;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四·一二'政变
摘要:<建塔者>是台静农经历了国民党军阀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之后带着'苦痛着'的心所写的作品.通过分析<建塔者>的意义,可看出台静农是位信仰共产主义执着追求革命的青年作家.从台静农所参加的一系列上级党组织安排的活动看,笔者认为,台静农曾是中共地下党员.。
台静农的抗战小说
作者: 严恩图
出版物刊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77-82页
主题词: 台静农;抗战小说;大时代;小说创作;国统区;抗战期间;作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游击队;抗战时期
摘要: <正> 抗战期间,台静农以不同的笔名发表不少小说和杂文,在国统区文艺界曾有一定的影响。
他的《大时代的小故事》,先后被香港大时代出版社、重庆文摘出版社出版的文艺丛书,选为短篇小说集的集名(另收入《电报》一篇)。
过去对台静农文学创作的研究,多是限于他二十年代创作出版的《地之子》、《建塔者》,至于他在抗战时期的创作,几乎无人提及,这对一个作家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不足。
这里仅就台静农抗战期间的小说创作,略作评价。
论台静农小说集《建塔者》的特殊意义
论台静农小说集《建塔者》的特殊意义夏明钊【期刊名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4【摘要】The Tower Builder is Tai Jingnong's second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The comment on the collection has never been high in the history. "insufficient reflection of real life" and "the pale image of the Characters"are the two typical comments given by Tang Tao. However, the author of the paper comes to a different conclusion on the analysis of its broa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Tower Builder, indeed as the author says, retains "a trace of a great era". The Tower Builder, having the basic features of a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is the literature of this kind in the early times. It is an extension works of The Son of the Land and has a special soci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建塔者》是台静农的第二本小说集。
对这本小说集的历史评价,历来都不高,“生活不足”、形象“苍白”(唐弢语)可视作代表。
2022年河南省平顶山市私立建华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2年河南省平顶山市私立建华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给后花园点灯董桥香港阴雨,台北晴朗。
飞到台北,公事包上的水渍还没有全干。
心中有点感伤,也有点文绉绉。
公事包不重,记忆的背囊却越背越重,沉甸甸的;二十多年前的波罗面包、绿豆汤、西瓜、排骨菜饭、牛肉干、长寿牌香烟、大一国文、英文散文选、三民主义、篮球、乌梅酒、《文星》杂志、《在春风里》、黑领带、咔叽裤原来都给二十多年烈阳风霜又晒又吹又烤的,全成了干巴巴的标本了,现在竟纷纷幻起来,眨眼间复活的复活,还原的还原,再版的再版,把中年风湿的背脊压得隐隐酸痛;止痛片止不住这样的舒服的酸痛。
感伤的文学,文绉绉的乡愁。
薄暮中漫步敦化的南路附近的长街短巷,深深庭院变成摘星的高楼,但是,琼瑶的窗外依稀辨认出琼瑶的窗里;于右任的行草舞出“为万世开太平”的线装文化;金里描红的风铃摇晃出唐诗宋词元曲;仿古红木书柜上的一盆幽兰错错落落勾出墨色太新的笺谱。
台北是中国文学的后花园:商业大厦里电脑键盘的噼啪声掩不住中文系荷塘残叶丛中的蛙鸣;裕隆汽车的废气喷不死满树痴情的知了。
郑愁予诗中的诗人于右任死了,郑愁予却在武昌街化作童话里的老人……就在这样古典的气氛里,林文月的十六岁儿子问妈妈说:“这个暑假,我想读《唐诗三百首》好不好?”妈妈打着哈欠说:“当然好啊,但是千万别存心读完。
”“哦?”“因为那样子会把兴致变成了负担。
”那个深夜,儿子还问妈妈说:“你觉得进入理工的世界再检修人文,跟从事人文研究再兼修理工,哪一种可能性较大?”妈妈说:“研究理工而兼及人文的可能性是比较大。
”“那种心情应该是感伤的”,读来“却反而觉得非常非常温暖”,像林文月到温州街巷子里薄暮的书房中看台静农先生那样温馨:“那里,台先生也刚失去了一位多年知交。
我没有多说话,静静听他回忆他和亡友在大陆及台北的一些琐细往事。
仿佛还记得他把桌面的花生皮拨开,画出北平故居的图形给我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久前,我到徐鼎铭先生处,随手从他的书桌上拿了一本书——《建塔者》,这是一本台湾学者台静农先生早期的作品,繁体竖排版,书中收集了作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写的十二篇短篇小说。
看着看着,让我入了迷:“你知道,我们的塔的基础,不是建筑在泥土和顽石的上面;我们的血凝结成的鲜红的血块,便是我们的塔的基础……”他见我对此书如此地感兴趣,答应让我带回家细细地看。
徐鼎铭先生是台老的外孙女婿,对台老有较深的研究,发表了多篇文章。
在我的要求下,他给我讲了台老先生的一些情况。
台静农先生是一位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即蜚声文坛的乡土小说家,是一位精研书画、擅长篆刻的书艺家,是一位对文学、史学和哲学都有精深研究和独到见解的大学者,又是一位执教70余年、桃李盈门的教育家。
此外,他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那就是他曾经加入过中国共产党,是一位在30年代活跃于北平的左翼文艺战士。
台静农的思想和创作受鲁迅的影响较深。
他1922年首次发表新诗《宝刀》,192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负伤的鸟》。
1925年,他初识鲁迅,此后两人关系密切,友谊深厚。
同年8月他与其安徽霍丘老乡李霁野等六人加入了鲁迅领导的著名青年文学社团未名社——“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
台静农是鲁迅一生交往最亲密的朋友和得意门生,从一件事上最能看出来。
1927年诺贝尔奖评委斯文赫定建议提名鲁迅做“文学奖”的候选人,并请刘半农征求鲁迅的意见。
曾经是鲁迅新文化运动战友的刘半农,由于自身的蜕变不敢直面鲁迅,即请台静农去函征询。
鲁迅回信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
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
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
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鲁迅的拒绝,让台静农领悟了先生不愿因获奖而成为国民党的招牌、更不愿因获奖而不便于战斗的良苦用心和坚韧意志,也激励了他文章救国的青年热血。
台静农是未名社重要小说家,小说有《地之子》(未名新集,1928年初版)、《建塔者》(未名新集,1930年版)和散见于杂志的若干篇。
他追随时代前进的脚印,早年写过反映青年要求恋爱自由的小说,后来也写过一些怀念革命者和宣传抗日思想的篇什。
但最有成就的是那些始刊于《莽原》半月刊的小说。
这些作品是他乡土小说家的奠基之作,更是他刺向黑暗的利剑。
这些作品以冷峻、沉郁的笔调,写出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鲁迅语)。
香港评论家刘以鬯认为:“二十年代,中国小说家能够将旧社会的病态这样深刻地描绘出来,鲁迅之外,台静农是最成功的一位。
”抗战爆发前,他于北京辅仁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校执教。
抗战时期赴四川,任职白沙国立编译馆,并于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执教并任中文系主任。
1946年,为促进台湾战后文化的复归和重建,赴台从事教育工作,先任台湾编译馆编纂,后执教台湾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在任二十多年间,奠定了台大中文系学术基础,贡献卓著。
台静农晚年出版有书艺论文集《静农书艺集》(1985年)、散文集《龙坡杂文》(1988年)、学术论文集《静农论文集》(1989)等。
并编有《关于鲁迅及其著作》和《淮南民歌集》等。
台静农还是1949年后大陆文学界尊敬的去台作家。
1972年退休,仍任辅仁大学、东吴大学讲座教授,从事教学和写作,1990年因患食道癌在台北台大医院逝世。
台静农曾三次被捕。
《建塔者》中多是反映1925年到1928年与他一起闹学潮反军阀的人与事。
阅读台静农先生的《建塔者》,我不仅看到了民国初年军阀横行和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而且看到了爱国学子为自由,为建新的社会制度之塔而不畏强暴不怕“杀人机”与军阀抗争的一个一个细节。
他笔下的人间闭塞、灰冷、残酷有若传说中的阴曹,到处是邪气朴朴,鬼影幢幢。
由于多是他亲身体会,因而在描写中便融进异常深挚的悲愤之情,这就更增加了其小说的悲剧色彩。
正如现代文学史家杨义先生所说台静农的作品,“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
”台静农的小说《建塔者》,师承鲁迅的现实主义传统,拿起笔作投枪,为建新制度之
塔而呐喊,而抗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大的,刚强而正直的建塔者形象。
“我现在所能记下的只是与先生的遇合,所不能记下的,却是埋在我心中的悲痛与感激。
”生活在言即得咎的恐怖中,他不再谈鲁迅,以至他的学生蒋勋20年后在国外看到鲁迅的著作才知道他与鲁迅的关系。
他对乐舞、歌谣、汉简、碑铭、书画都深有研究,他画梅花,爱书法。
他的书法师法明人倪元璐,张大千许为得倪真意的第一人。
他的学书,不是逃世,只是无奈,《书艺集序》称:“每感郁结,意不能静,惟时弄毫墨以自排遣。
”融身世悲慨于笔墨。
董桥说“他的字里有太多心事”、“像有话说,又不想说”。
就如他的文章,欲说还休。
他回忆晚年陈独秀,引了陈的绝句云:“百艺穷通偕世变,非因才力薄苏黄”,以慨叹陈的暮年遭遇,其实这句诗,又何尝不是他一生最合适的写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