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古代史不同考点考察角度分析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融会贯通学案(江苏专用)
通史体系(一)———————————古代希腊、罗马—————————————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古代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保证了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古希腊人相比,古罗马人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
在扩张征服和统治帝国的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体系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曾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中外关联———————古代中国与雅典社会发展的不同—————————————————————————1.美国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中国的周王号令四方时,古希腊城邦中的贵族们却依然像氏族时代那样商议公共事务,常常召开国民大会对贵族们制定的政策和各种方案进行表决。
摩尔根主要强调古希腊城邦民主()A.受到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B.落后于中国周王的分封制C.是西方文明重要源头之一D.有原始社会民主观念遗风解析:选D题干主要讲述中国与古希腊政治的区别,没有涉及古希腊地理环境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表达出古希腊城邦民主落后于中国周王的分封制的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表明古希腊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着重表达“古希腊……依然像氏族时代那样商议公共事务”,意在强调对原始民主的继承,故D项正确。
2.“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A.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B.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C.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D.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解析:选C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与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相违背,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时代,希腊的奴隶主统治并未没落,故B项错误;孔子主张“仁”以及因材施教,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两人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孔子的思想是中国的本土思想,不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史古代世界及答案
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指导思想: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史观,以史为鉴,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原则:纵横比较,点线面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注意问题:一、横向:阶段特征的整合横向整合即以纵向时间为依据,将教材内容中交叉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勾勒出横向的链式结构,在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它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而是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横向整合,首先要正确划分历史分期①按照时间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三阶段(古代、近代、现代),史界通行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中国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840年,近代史从1840年到1949年,现代史从1949年至今;世界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640年,近代史从1640年到1917年,现代史从1917年至今。
②按照生产关系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③按照生产力的标准,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然后根据历史阶段划分,从政治、经济、文等方面归纳相应阶段的具体史实,分析各方面特征,最后归纳历史阶段特征。
要特别关注中外历史上几个社会转型和巨变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前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世界的16—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后、二战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纵向:专题线索的整合按照内在知识的点联系,从纵向专题的角度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元朝—健全,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主义,到近代三、类比:中外历史的整合从全球史的视角,将历史事物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是2013年山东卷的新视角之一。
2019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全套学案【人民版】
2019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复习指导】因为一轮复习,一般是采用章节式复习,所以笔者主张二轮复习,应该按照通史复习。
采用通史复习时,应注意按历史发展的时空顺序,分阶段梳理、整合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内容,立体呈现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阶段性特征,重新建构整体知识网络。
学习政治文明史,要以政治制度文明为核心,理清线索,把握概念,如郡县制与分封制等;这样;注意各个时期的重要政治观念,如中国古代韩非和董中舒的君主专制理论等;善于运用比较方法,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进行比较;注意联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学习物质文明史,要化繁为简、理清思路;注重归纳,总结规律;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及历史与现实热点的联系等;运用发展生产力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注重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文明精神史,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以天文、历法、科技、教育、医学、史学等栏目为经,以时间顺序为纬,梳理知识点;注意总结规律,尤其要注意中国发达的古代科技不能够顺利转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内容总结】1、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有:①政治上: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②经济上: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以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③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辉煌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绘画的发展、灿烂的文学成就、多姿多彩的戏曲有艺术。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阶段特征】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含解析
专题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统筹理主干]线索(一):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它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线索(二):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秦朝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体制,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直至明初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皇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线索(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后世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线索(四):选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都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高度析高考]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聚焦]考法(一) 拓展教材的宽度1.(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命题者说]解析:选A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
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故A项正确。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第十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含解析)
第十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纸上)1.有一年,位于辽东的高祖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起草了一篇《灾异之记》奏稿,在奏稿中指责在辽东立高祖庙不合礼制,发生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皇亲和大臣以谢天。
这主要体现了他的哪一主张()A.春秋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君为臣纲2.梁启超指出:“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下列各项符合儒家思想主张的是()A.“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C.“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3.“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挂在某思想家纪念堂大殿内的这幅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
该纪念堂的主人应是()A.朱熹B.程颐C.李贽D.陆九渊4.中国古代某位学者被称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
下列各项中,属于该学者主张的是()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5.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6.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7.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史复习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学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试大纲]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考点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刺史、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探究思考:1、假设你是一位政治家,西周时期的诸侯王、秦汉时期的丞相、唐宋时期的宰相、元朝时期的丞相、明清时期的内阁大臣,你愿意做哪一个?为什么?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其发展趋势如何?3、试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比较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的。
知识梳理: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1)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以拱卫王室的制度。
(2)概况:①前提与目的:以井田制和宗法制为基础,以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为目的。
②对象与内容:对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土地和人口及物资、武装。
③权利与义务:诸侯国可以拥有武装,征派赋役,在自己封疆内对下属再分封,但须承认周王权威,为周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④作用:加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西周贵族集团等级秩序。
(3)特点:受封对象多样;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层层封授。
(4)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逐步崩溃、周王室势力的衰微、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进行,导致分封制瓦解。
2.西周的宗法制(1)概念:是周人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概况: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精品-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板块提升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精练含解析
板块提升(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一、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思想解放与人类文明进步1.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这显露出 ( )A.“尚同”的治世理想B.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C.专制统治的特征 D.百家融合的趋势解析:为了避免出现“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墨子开出的治世良药叫“尚同”,“尚同”的治世理想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专制统治的特征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百家融合的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A2.古希腊的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并且各城邦分别建立起他们自己信仰的神。
他们对神的祭祀仪式非常简朴,祭司从普通民众中进行选任,没有专门的祭司阶层,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
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 ) A.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 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C.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 D.促使了基督教的产生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古希腊这种人神同形共性特点,有利于古希腊人文主义传统的酝酿和发展,故A项正确;这种朴素民主的宗教观,并不能直接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这种宗教观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而非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这属于因果倒置,故C项错误;基督教思想产生于公元前后,对其产生影响的是希腊后期的斯多葛哲学而非材料中的这种宗教观,故D项错误。
答案:A3.五四运动前三天,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一待就是两年。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停留一年。
1922年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来华讲学,停留数月。
1924年印度文豪泰戈尔应邀访华,停留一个多月。
这些现象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新文化运动的发展C.哲学教育受到国人重视D.中国政治领域的巨变解析:材料中的学者不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民主科学的传播和思想解放,有利于各国学者的访华讲学,故B项正确;材料中不仅有哲学家,还有文学家,故不是哲学教育受到重视的体现,故C 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没有政治领域的巨变,故D项错误。
(最新)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板块综合学案
板块一古代史部分板块综合一、古代中国史二、古代希腊、罗马史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1.主要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
(4)注重选拔官吏。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由皇帝决定。
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
2.演变趋势(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始终,但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明朝废除丞相。
②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国家法定机构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的军机处。
(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①封建社会一直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②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等特别突出。
3.历史影响(1)积极方面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②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①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②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考点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5.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6.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7.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专题综述】本讲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本专题内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考查热点集中在思想方面,特别是先秦诸子思想是高考的“常青树”。
文化同政治、经济的关系是重点和难点,要学会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来分析、解决问题。
【简明表格】1.从形式上看:新情境式选择题仍将是本专题最重要的考查形式。
2.从内容上看: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或观点的本质内涵与特征及影响、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对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中国思想理论成果仍将是命题考查的重点。
儒家思想的一些合理成分,如教育理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伦理道德中的诚信;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仁、德、民本思想(以德治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祖国统一),易于和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一些热点问题相结合,来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同时注意儒家的不合理成分,如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存在。
对个性的压抑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妨碍了民主制的产生。
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3.对科技和文学艺术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直接考查教材重要知识点;其二是以新材料、新情境的形式考查某一知识点。
【复习策略】1.古代思想应把握一条主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史设计教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史设计教案我们要辅导高考,就要在研究高考中去辅导高考。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法定性文件.它既是试题形成的源头,又是试题形成的蓝本。
因此,全体教师都要明确《考试大纲》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理应成为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学生备考的依据。
临考前我们切记要和《考试大纲》进行一次面时面的交流——实现对考点的“狂背”。
为提高大家“狂背”的效果和针对性,我们设计了《考试大纲》“串讲、辅导”这一篇目。
它以30%的浓缩容量.确保100%的精华获取,彻底为考生减轻大脑负担。
大家要明确:为什么历史一看就懂,一考就忘?-其重要原因是冲刺阶段没有对基本内容强化记忆。
没有对基本内容的强化记忆,临考也就失去了解题的最起码工具,这点你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哟。
古代部分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西周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默写、背诵提示】(1)西周的建立与灭亡:周武王伐商、牧野之战(现今所在地),周朝的衰落(原因)、灭亡标志(周幽王被杀)。
(2)分封制:分封目的、对象,主要诸侯国(结合地图),受封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崩溃的原因和标志。
(3)宗法制:含义、目的、最大特点、宗法等级体系、影响。
(4)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破解1(1)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周王对诸侯国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属于一种松散的政治联盟关系,周王对诸侯国没有绝对的支配权):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形态(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系下):是君臣关系、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3)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见下一考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主要内容】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默写、背诵提示】(1)秦统一的背景、经过、结果。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 古代史通史概览学案
古代史通史概览古代中国史►阶段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时期的文化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造成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新旧秩序交替的过程推动了思想的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各家学说为以后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阶段二魏晋、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推行完善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强盛稳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辉煌。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理学形成,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总之,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动荡,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阶段三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明清文化异彩纷呈。
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总之,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学艺术的反叛性都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点,中国处于近代的前夜。
古代希腊、罗马史在古代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保证了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古希腊人相比,古罗马人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
江苏省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2.秦汉隋唐【含答案及解析】
江苏省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2.秦汉隋唐【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 历史三峡说” ,将四千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个阶段。
其中的“ 封建” 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的外衣C.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2.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3. 有学者认为“ 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它所体现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 科举制度“ 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的理念是A. 分科考试B. 以德治国C. 公平竞争D. 学而优则仕4.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唐代政府和汉代不同。
若以现在的话来说,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是采用委员制的。
“委员制”的根本目的( )A. 加强君主专制________B. 扩大宰相权力C. 取代“领袖制”D. 防止宰相专权5. “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 材料中“ 共主” 到“ 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A. 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C. 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6.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7.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考点点拨与精析(大纲版):考点3隋唐时期
2019 年高考历史试题考点点拨与精析(纲领版):考点 3 隋唐期间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联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虑,多理解!不论是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仍是阐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阐述题中,问题大多拥有委婉性,特别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添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供给的有限资料,明确观察重点,最大限度的发掘资猜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勒出来,方便频频细读。
只有经过认真斟酌,推测命题老师的企图,踊跃联想知识点,剖析答题角度,才可以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1、〔2017·重庆文综· T14〕周渍《逢邻女》诗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参差羞杀白芙蓉”的句子。
这里所扫写的女装形式流行于A、汉朝B、南朝C、唐朝D、宋代【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在对诗词内容解读的基础上,再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有关知识,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精讲精析】选 C。
诗中妇女的装扮比较开放,应切合唐朝期间的特征。
唐朝社会经济繁华,边境与内陆交往屡次,中外沟通也多,各族各国的风俗渗透中原地区,致使唐朝社会生活发生较大的变化,出现了兼容并蓄,多姿多彩。
那时的女装,流行袒胸窄袖反应了唐朝较为开放的社会民风。
【二】非选择题2、〔 2017·全国文综· T39〕祖国西北,地区广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的人文特征。
使这里成为各民族繁衍生息、沟通交融的家园。
陕、甘、宁等地区曾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
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
西北的全面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势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兴作出新的贡献。
资料一周、秦、汉、唐定都关中且国势富强,并不是只由于关中农业经济茂盛,周围险塞,关中西北面、北面的山地、高原相同重要。
西周末年,王室失掉了山地中“戎”族的支持,被赶出了关中平原。
秦国控制了山地,“遂霸西戎”,聚集起雄视“山东”的力童;杀身成仁的战士与关中繁华的农业经济,同是支撑秦一致全国不行忽略的要素。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含解析
第三讲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1368~1840年)【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危机。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是其基本特征。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与此相适应,明清文化异彩纷呈。
但与世界相比,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逐渐落伍。
) 【具体特征】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2、经济: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3、思想文化:承古萌新: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西学东渐;4、对外关系:海禁、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尖锐,发展为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4课《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四《康熙皇帝》第一阶段:明朝(1368-1644) 【具体史实】 1、政治:(1)君主专制的强化:①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②设立内阁制(原因、过程、影响)③颁布《大明律》特征:严惩直接危害封建君主统治的行为;增加经济立法内容;严惩贪赃枉法。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落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2.措施(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罚。
(4)思想: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3.性质:商鞅变法是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的改革。
4.意义(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2)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1)实行均田制,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耕化,对后代田制影响深远。
(2)实行三长制,健全行政体制,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集权。
(3)整顿吏治,为改革提供有利的政治局面,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
(4)迁都洛阳,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促进了民族融合。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点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三冗”①分化事权形成“冗官”。
②“养兵”政策造成“冗兵”。
③“冗官”“冗兵”和岁币造成“冗费”。
(2)“两积”①“三冗”造成财政危机,导致“积贫”。
②军队战斗力下降,对外战争连年失败,导致“积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知识点考查角度分析(一)中国古代史一:政治史部分:先秦史部分1:从分封制的文化整合、认同考察(已考)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
虽然与政治认同有相似之处,但是不是同义重复。
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1.(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0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C.陕西 D.山东03.(2011年新课标1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从分封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性考察(未考)A:王族,从所封位置上来看集中在黄河流域(晋、鲁)或者具有军事战略价值的地方(燕、鲁)。
B:功臣,以齐国为例,地处东方作为大藩,大多数史学家认为这是为了与鲁国一起防止商的旧邦造反;有些史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周天子想将功高盖主的吕尚调离中心区域的手段。
C:古代帝王后代,主要是为了拉拢人心,维护统治。
3从违反分封制规定考察分封制或者礼乐制的瓦解(已考)分封制的瓦解从浅层次来讲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1:西周初年,封国面积较小,彼此不交,矛盾较少,也不会形成彼此之间的争夺。
2:西周时期周天子的总体国力远大于其它诸侯,故而就算有反叛之心而无反叛之力。
3:礼乐制刚刚推行,授其约束,心思固然较少。
4:西周时各诸侯国四周均有蛮夷之族,诸侯本身力量不强,内忧不解何以对外。
5:上述情况一变,加上平王弑父,礼乐宗法始乱,故而有了春秋之乱世。
(原创)据《左传》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郑交恶。
这反映了()A:宗法制的瓦解 B:等级制度的颠覆C:分封制的奔溃 D:礼乐制度的破坏01(2017·海南高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02.(2013·全国新课标卷I高考·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4从分封制的进步性入手考察(未考)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之分始定于此。
(原创)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之分始定于此。
这反映了()A:殷商以前“天子”“诸侯”彼此平等B:自周以后才有了真正意义的国家概念C: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文明的演进D:官僚政治开始于西周分封制秦汉宋唐史部分1:皇权加强增加宰相的人数01(2012·山东高考·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0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增加内侍人数(未考)(原创)汉武帝继位之初,严助、朱卖臣等皆以侍中(皇帝私仆非朝廷官员)贵幸用事,可以参与朝政,甚至经常和大臣辩论政事,这()A:不拘一格重用人才B:开辟入仕的新途径C:沿袭了朝议论制度D: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分割相的职权(未考)(原创)宋太宗在位时,任命曹彬攻打幽州,时任宰相的李昉去不知晓此事;攻打辽国时,一日之内六次召见枢密院讨论,而中书事先不预知。
这表明()A:宰相失去军事参与权B:枢密院位列中书之上C:宋代宰相已名存实亡D:太宗未遵守朝廷制度2:中央集权加强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员(未考)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直接任命是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形式,谁任命就对谁负责,这个手段一直延续到了清末增加行政级别(新课标未考)(2014·山东高考·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在地方设置监察(未考)行政区转监察区(未考)3:打击敌方豪强(原创)白居易说:“五陵年少争缠头”唐伯虎说“不见五陵豪杰墓”中都提到了“五陵”(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在长安附近)这一地区是汉武帝以后不断将各地区富商大贾强制迁居到这一地区后所形成的富人区。
这一地区形成的目的是()A:便于向富人征税B:便于加强中央集权C:重农抑商的需要D:为了缓和平复差距(2012·课标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4:对皇权的制约(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对皇权的制约还可以从以下角度出题:谥号、制度设计(三省六部)、谏官、宰相(原创)宋太祖某日在花园玩鸟,一谏官紧急求见,结果只说了一些琐事,宋太祖因打扰了自己玩鸟的兴致而将其门牙打掉,此人捡起门牙,太祖说难道你还要告我不成?谏官回答说,无处可告,但是可以拿给史官看看。
太祖立即向其道歉。
这事反映了()A:宋太祖行事鲁莽B:重史传统影响其言行C:宋太祖不理朝政D:史官拥有较大的职权5:外戚考察从外戚对皇权的威胁和对皇权的加强考察(2015年新课标1 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出现外戚干政的主要原因是()A:皇帝过于年幼B:君权至上的结果D:制约相权需要C:政治腐朽的结果6: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入手考察北击匈奴(2017·全国Ⅰ卷)表 1表 1 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7:由贵族政府到平民政府的转变(未考)此话容易成为正确选项、材料题中出现过秦始皇、刘邦、大臣平民化的演变8:秦汉政治的联系(汉承秦制)(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9:察举制的弊端(未考)外省有考察,而且较多,在此不再赘述(2015·安徽高考·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明清史部分1:君主专制的强化2:宦官(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3:司礼监(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4:中央集权的加强(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