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关于实用文的阅读教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荣生老师:“关于实用文章的阅读教学”

在线讨论整理稿

问:我觉得关于”实用文”分类很好,这样更能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以前从静态的文本上分,只了解了文本的结构,这样的知识能有多少作用呢?想问的是,这样的分类对应的阅读方式和策略是什么?

问:实用文的阅读方式是什么?谢谢王老师提供的课例,把文本放到活的状态去学,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过这种高屋建瓴的方法,可能不是很适合基础差的学生。

问:个人总结的一点思路,还要请王老师指教:

知显性目标:对字词句构成的内容的初步了解,分辨作者的基本观点,可以被告知的知识点。

隐性目标:学生主动获得文本信息的程度分析、对学生掌握情况的预设、要考虑的文本内容与学生所在地域的文化差异、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认知水平。

解显性目标:对构成文本的语言样式的分析,如修辞、结构、重点句等等。

隐性目标:对作者情感思想、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把握及显性目标中各内容的相应作用。体显性目标: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认同、否定、质疑性质的评价,评价中要有具体的实例。

隐性目标:对作者的思维过程,认识过程、创作过程进行认知并总结。

用显性目标:套用、沿用(结构,思维过程、表现手法……)。

隐性目标:革用、化用(创造性地使用)。

答:《谈中国诗》是”散文”也是”实用文”?文体的界线不存在了吗?我想对一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单从《谈中国诗》文本结构来说,是散文,但从阅读的方式来说,完全可以划分为实用文,换个角度就可以学习更多的内容,但这样阅读不等于抹杀文章本来的文体,只是角度不同而已。《谈中国诗》是”散文”也是”实用文”?文体的界线不存在了吗?

我想对一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单从《谈中国诗》文本结构来说,是散文,但从阅读的方式来说,完全可以划分为实用文,换个角度就可以学习更多的内容,但这样阅读不等于抹杀文章本来的文体,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比如有人用快速阅读的方式(提取信息)阅读小说,他是在做实用文章的阅读,尽管他读的文本是小说(文学作品),所以我建议从阅读方式上去把握,而不单看文本类型。当然,阅读方式和文章类型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相互制约着。

问:感觉”实用文”这个概念还是有些模糊!

答:是会有这种感觉的。如果您用自己对”这几个字”的理解来理解别人观点的话。讨论语文教学的文章,也就是实用文中的一类——社科文,概念是作者随文定义的(当然是在合理的条件下),所以在理解别人观点的时候,要站在作者的定义(解释)去理解,而不是用自己对”这几个字”(概念)的想法(感想)。——这也可以说是实用文阅读的知识(阅读的方式)之一。

问:如果这样从阅读方式上来划分,那是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成了实用文?这样的话,分成实用文和文艺文是不是有些不妥?因为从文艺文也可以当成实用文来读。所以,我觉得如果要强调实用文实际是强调阅读的方式,所应强调的也是阅读的方式而不是文体。

答:文学作品是有可能被当作文章来读,比如文革时革命小将读”毒草”的小说,同样,文章也可能被按文学的方式来读,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引用的妙处\比喻的巧处。但上面说的都是极端——某种意义上说,是”读误”(不正常的读法——平常人不用的读法)。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应该强调”像正常人那样去读”,也就是把文章当作文章读,把文学当作文学读。我之所以对以”散文”为主导文类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提出异议,就因为它很容易混淆文章的读法和文学的读法,结果教学生的是不伦不类的读法——也就是他们在生活\学习\娱乐时从来不用——也没有用的读法。

问:王老师能否将您做的说明文样章亮出来我们学习学习?我们浙江省高中新课程选用的苏教版教材几乎看不到说明文的影子。

答:《语文学习》11期或12期发表,届时请批评指教。尤其欢迎试教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透露一下,选文是”正式的论”,而不是”科普小品”,其中有一篇选自中学的物理教材。

问:有些新闻是假新闻,但从文艺的角度看,却又是一符合艺术真实的文章,我们又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呢?如果把它选进了课文中,似乎也不妥,但如果不知道它是假新闻,却又可以有很好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在新闻方面,我们到底是要事实重要呢?还是价值重要?

答:请参考我在发表”新闻和言论文章”单元样章的说明:

“新闻报道和言论文章阅读”单元样章[i]

一、单元说明

新闻报道向来是语文教材内容之一,落实到教学内容,则主要是获取事实信息、学习新闻结构、揣摩语句内涵、学习表达技巧。我们认为,这是需要斟酌的。

提高可读性是新闻报道自身的追求。在长期的实践中,新闻在结构、语句表达以及排版形式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规范,这些规范为读者获取信息提供了最大的便利。新闻”力求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甚至要求”不带一个让14岁智力的人感到迷惑的句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获取新闻报道的事实——关于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情的信息,是不需要在中学语文课特意教的。中学语文课需要教的,是把学生提升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也就是说,在新闻阅读教学中,所谓获取信息,主要不是指报道的事实信息,而是指在报道的叙述中乃至报道的背后所隐蔽的信息。因此,新闻阅读教学的要点,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了解新闻结构是必要的,但了解的目的,不仅仅是明了”引题”“导语”等知识,而要把明了的知识转化为阅读图式的自觉。过去的新闻教学,基本上是走”为学写而读新闻”的路子,所谓”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又被狭隘地理解为按所读新闻的结构模式学写新闻。把新闻写作当成一个结构模仿的问题,这是十分肤浅的,而且导致了一个很不正确乃至有害的观念:新闻的真实性被简单地理解为表层的真实——”事实”的被建构性,”努力地通过进取心、机智、精力和智慧”发掘事实的真相,这些都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为公众提供对事件尽可能完整而准确的报道,被悄悄地篡改成了给报道者个人或集团带来直接或间接利益的”报喜”。我们认为,学习写作从来不是单纯的语言表达问题,学写新闻必须让学生像新闻记者那样去写新闻。我们认为,阅读与写作是两桩有区别的事情;为理解而读新闻,与为学写而读新闻,是两种很不相同的阅读方式。

揣摩语句内涵,在新闻阅读不是一个通顺的说法。一方面,新闻报道追求”直达读者”,崇尚简练质朴,一般情况下没有微言大义,因而也不需要揣摩。另一方面,揣摩语句内涵在新闻阅读中通常不含褒义色彩,新闻阅读是理性的、分析的,”揣摩”实际上是鉴别、是分拨,以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从一些教材揣摩语句内涵的题目看,可能是混淆了新闻阅读与散文阅读,误把新闻当散文。这有选文的原因,编入教材的新闻作品,往往是打破常规的优秀作品,有的还积淀为经典名篇,阅读这些作品,已超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