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讲座

合集下载

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

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

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摘要:本文主要从“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概念,教学环节体现“学的活动”和教学流程展开“学的活动”来展开论述,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关键词:“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基点王荣生老师的《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中提到,我们要弄淸“什么是阅读?”“什么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是什么?这本书提出的问题给广大语文教师上了一堂课。

语文课堂教学上存在一个现象,很多老师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进行教学,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弄混淆。

一、“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概念“教的活动”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老师教什么,用什么教学方法等等。

“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学生从这节课中学到什么,从中体悟到什么。

“学的活动”包括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在老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的多种学习活动。

1其实,“教的活动” 与“学的活动”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活动。

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但我们不能以“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

二、教学环节体现“学的活动”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大部分老师都是从“教的活动”来评价老师的课,很少从“学的活动”来评价。

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将“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弄混淆,课堂上把“教的活动”变成了“学的活动”。

2教学设计中呈现出来的都是教的活动,教的活动设计的很好,但学的活动没有体现。

这样整个课堂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两种怪的现象是:一、教师“教的活动”结构完整,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

二、教师“教的活动”相对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呆板、单调。

3很明显,这两种现象都体现了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教的活动”为基点。

这点我是深有感触的。

每次我上公开课的时候,我会精心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教师设计的活动多,学生设计的活动少。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探——评《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探——评《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

广告书评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学科学习与考试的基础之一。

大语文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什么、怎么教,是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解决的问题。

由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编著的《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一书就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全书共有四章。

第一章介绍了“阅读”学习领域的知识,解决了准确认识阅读教学的问题。

该章的前四节主要包括阅读的观念、核心、取向、方法、规则和策略,后两节为文学鉴赏和实用文章的阅读。

第二章阐述了阅读教学的任务及其路径,通过不同类型的案例详细说明了“阅读教学”及其路径,解决了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

作者以“何为阅读教学”为前提进行了详细阐述,首先区分了语文课程中的“课文”和其他科目中“课文”的本质差别,并通过阐释课文的特性,为接下来选定教学内容、设计阅读教学、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和第四章解决了阅读教学怎么教的问题。

其中,第三章具体介绍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讲解了阅读教学设计的要领;第四章运用具体案例解说阅读教学设计实务,包括散文、小说、诗歌、实用文和文言文,展示前述学理的运用等。

该书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理念先进,从理论的陈述到具体教学案例的设计,对阅读教学的启发很大。

如在谈论阅读教学的路径时,作者基于学生“学”的角度,列举了三条路径,即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

关于教学内容的选定,作者阐述了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主要依据:文本体式和学生学情。

在这部分,作者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比如:“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只有准确掌握了学生的起点,才能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合理做出取舍,能预设到学生‘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来的’。

真正实现: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等。

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 [王荣生老师:“关于实用文章的阅读教学”在线讨论整理稿]

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 [王荣生老师:“关于实用文章的阅读教学”在线讨论整理稿]

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王荣生老师:“关于实用文章的阅读教学”在线讨论整理稿]问:您策划并主持编撰了《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丛书,确实积了功德!由衷敬佩!谨借此机会代表读者向您致敬!!机会难得,提三个问题请您指教。

一、我粗略判断,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目的有三:1。

体认、积累文化常识;2。

学习言语作品的解读与制作技能;3。

品味言语艺术之美--以资借鉴。

您以为如何?二、把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分成实用与非实用似乎不妥。

建议分成应用文文艺文,这样可能方便于教与学。

应用文是缘于日常生活之需而制作的,文艺文是追求精神生活而创作的。

事实上,某篇文章是否属文学作品,并不能绝然地区分。

能解说一下您是基于哪些考虑而用实用文章这个称谓的么?三、文体论的研究,到底在大学归哪门学科的老师承担?有协调机制么?语文教学太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持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三个文体名实在不是有用的东西--距离生活世界太远了。

您能够介绍一下目前理论界的现状或动向么?--这个问题与本次的论题不无关系,因为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文体是言语作品的第一形式,而一线语文教师偏偏是在不成体系的或根本就不存在具体内容的文体概念之中煎熬!问:1、语文课程具体形态,语文课程理论的这个层面可得到国内学术界的普遍认同?2、国内语文教材的编辑质量,与发达国家语文教材相比,差距似乎不小。

您觉得要改进我们的语文教材质量,都有哪些问题需要先行解决?问:1、这里的实用文章具体指哪些文章?是按照怎样的标准筛选出来的?2、您能介绍一下关于实用文章的阅读教学涉及到哪些课程内容吗?3、关于实用文章的阅读教学是不是应该贯穿基础教育始终?是不是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教学序列?如果前面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应该怎样安排这个序列比较合理?4、晚生主张以您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为理论平台研究探讨形式训练理论。

您觉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问:我最近感悟到:语文是言语文化,并拟以此判断作为个人的语文本体论的基石。

王荣生《关于实用文的阅读教学》

王荣生《关于实用文的阅读教学》

王荣生老师:“关于实用文章的阅读教学”在线讨论整理稿问:我觉得关于”实用文”分类很好,这样更能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以前从静态的文本上分,只了解了文本的结构,这样的知识能有多少作用呢?想问的是,这样的分类对应的阅读方式和策略是什么?问:实用文的阅读方式是什么?谢谢王老师提供的课例,把文本放到活的状态去学,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过这种高屋建瓴的方法,可能不是很适合基础差的学生。

问:个人总结的一点思路,还要请王老师指教:知显性目标:对字词句构成的内容的初步了解,分辨作者的基本观点,可以被告知的知识点。

隐性目标:学生主动获得文本信息的程度分析、对学生掌握情况的预设、要考虑的文本内容与学生所在地域的文化差异、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认知水平。

解显性目标:对构成文本的语言样式的分析,如修辞、结构、重点句等等。

隐性目标:对作者情感思想、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把握及显性目标中各内容的相应作用。

体显性目标: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认同、否定、质疑性质的评价,评价中要有具体的实例。

隐性目标:对作者的思维过程,认识过程、创作过程进行认知并总结。

用显性目标:套用、沿用(结构,思维过程、表现手法……)。

隐性目标:革用、化用(创造性地使用)。

答:《谈中国诗》是”散文”也是”实用文”?文体的界线不存在了吗?我想对一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单从《谈中国诗》文本结构来说,是散文,但从阅读的方式来说,完全可以划分为实用文,换个角度就可以学习更多的内容,但这样阅读不等于抹杀文章本来的文体,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谈中国诗》是”散文”也是”实用文”?文体的界线不存在了吗?我想对一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单从《谈中国诗》文本结构来说,是散文,但从阅读的方式来说,完全可以划分为实用文,换个角度就可以学习更多的内容,但这样阅读不等于抹杀文章本来的文体,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比如有人用快速阅读的方式(提取信息)阅读小说,他是在做实用文章的阅读,尽管他读的文本是小说(文学作品),所以我建议从阅读方式上去把握,而不单看文本类型。

读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

读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

读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王荣生是一位专业的教育家和教育心理学家,他对于阅读教学设计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在他的教学设计要诀中,他强调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并分析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的主要内容,以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一、了解学生的阅读特点王荣生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强调了解学生的阅读特点的重要性。

他指出,不同学生在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阅读特点,以便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学。

根据王荣生的要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平时阅读记录、阅读反馈和与学生的交流来了解他们的阅读水平、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材料,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王荣生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他提出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1. 阅读速度和流利度:王荣生鼓励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阅读速度和流利度。

他建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设计相关的阅读训练活动,如阅读速度测试和阅读理解练习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 阅读理解:王荣生认为,阅读理解是阅读教学的核心。

他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阅读材料,同时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3. 词汇和阅读技巧:王荣生指出,词汇是阅读的基础,并提出了扩充词汇量的方法。

他鼓励学生使用词汇表、词根词缀和上下文等手段来理解生词。

此外,王荣生还强调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如预测、推测和总结等,以便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

三、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的一系列技巧和方法。

王荣生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阅读策略来提高阅读效果。

1. 预测和推测:王荣生建议教师教导学生通过标题、插图、段落开头和结尾等信息来预测和推测阅读材料的内容。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备课模板(国培)PPT课件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备课模板(国培)PPT课件

51
.
名课研习 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
1
52
.
清 纳兰性德:长 相 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3
.
王崧舟老师《长相思》研习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54
.
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读对生字、多音词,停顿
39
.
课例讨论
十五堂议论文
40
.
课例讨论
《七根火柴》
41
.
(二)研判学生自主阅读的状况 选择教学的起点和重点
42
.
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备课备两头
终点:教学目标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起点:学情估量
43
.
学生需要学什么
学生能自主 理解、感受的
学生理解、感受 有困难和问题处
44
30
.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统一
阅读教学目标:指向理 解感受课文的关键处
阅读教学内容:理解感 受课文关键处的知识、 技能、态度、策略
31
.
三、阅读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确定
32
.
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的前提
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 和阅读经验
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
33
.
备课模板之一
1
34
.
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
3班级交流
感悟生命的
段落
学情预估: 1能自主解决字词;2能看懂文章大意;3难解震撼和感悟
62
.
备课模板之三
1
63

听王荣生讲座

听王荣生讲座

听王荣生讲座王荣生教授系列讲座之阅读教学的新进展王荣生教授在讲座前问了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是阅读?2.什么是阅读能力?3.什么是阅读方法?4.什么是阅读教学?这些听起来很简单的问题,我却一个也答不出来。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感到很惭愧。

或许王教授说的对:阅读能力最差的或许恰好是语文老师。

怎样理解“阅读与理解”?王教授说,阅读应该是学生的阅读,理解也应该是学生的理解。

现在很多语文老师给学生讲学阅读都是老师的阅读和老师自己的理解,完全忽略了阅读理解的真正主体。

学生的阅读离不开其背景知识,这个背景知识包括学生的语文经验,即阅读能力,还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

阅读理解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起来就是阅读理解,即学生自身具体阅读一篇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教师应该摆正自己在讲解阅读过程中的地位和位置。

老师在教授阅读时要尤其关注:谁在读?读的什么?谁的理解和感受?阅读应该是学生的阅读,老师仅仅是帮助学生阅读的。

什么是阅读能力呢?阅读能力,可以描述为掌握阅读的方法。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责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训练。

第一,必须讲究方法。

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取精华。

怎样的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心知其故。

第二,必须使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

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仅仅是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

国文教育的成功与否就看这两点。

”阅读能力是在认字、识词、断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背景对语句进行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对语句的理解。

怎么产生阅读的理解和感受的能力即为阅读能力。

王荣生教授在讲什么是阅读方法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就是这样一首简短的小诗,怎么理解?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很容易就发现这首诗的特别之处:1.没标题,没标点;2.分成了两节。

在理解时,问问自己为什么。

总结阅读方法是:1.眼睛看到应该看到的地方;2.从这里应该看出应该看出的东西。

从课例中谈王荣生教授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

从课例中谈王荣生教授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

从课例中谈王荣生教授“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在教学理念的学习中,王荣生教授讲的“两个转向”具体指的是从关注“教学方法”转向“教学内容”,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学的活动”。

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来谈谈一些做法和感受。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教学文本,会发现它的教育因素十分丰富。

所以我们知道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具体的来说是我们设定的整篇课文的目标和课时目标。

有一篇课文《寓言两则》,选了两个寓言,一个是《揠苗助长》,另一个是《守株待兔》。

教《揠苗助长》的时候,我选的点是那个农夫怎么到田里去拔禾苗,把禾苗一根一根往上拔。

让孩子反复读这几句话,然后想象,这么热的天,顶着太阳,他要到田里边把禾苗一根一根拔起来,这个农夫拔苗的辛苦。

在这里展开想象,对体会《揠苗助长》的这个故事的寓意有多大的意义呢?我觉得意义不是很大。

因为《揠苗助长》这个故事,重要的不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拔苗,而最重要的是虽然做了这么多事因为他做错了,最后这些禾苗都死了,这才是寓意的所在。

让孩子花大量的时间去想象,这个农夫是怎么拔苗的,意思就不大。

所以这个教学内容就选得不是太好。

所以在教《守株待兔》,让孩子想象的是这个农夫守在树下,天天等兔子来。

他等了一天兔子不来,这个农夫会怎么想,怎么做。

孩子说,他坐在树下,等啊等啊,兔子就是不来。

他又想,兔子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来了,我还是等着吧。

回头看看,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都荒芜了,但是他还是不去种田,还是坐在那儿想等兔子撞上来。

让孩子在这个地方发挥想象,就比较有意义。

这个农夫,他老是在做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在等待那种不太可能再来的偶然的机会,正是这个寓言的寓意所在。

从这两个案例的对比中我发现合适选择教学内容,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凝聚着教师的学识和智慧。

一、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发展精选教学内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精当。

首先教师钻研教材要深,要“进得去”“出得来”。

钻进去潜心体会本文,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再在此基础上精选出课堂的训练点。

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 [王荣生老师:“关于实用文章的阅读教学”在线讨论整理稿]

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 [王荣生老师:“关于实用文章的阅读教学”在线讨论整理稿]

《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 [王荣生老师:“关于实用文章的阅读教学”在线讨论整理稿]》摘要:把语课里分成实用与非实用似乎不妥,语教学太要坚实理论支持了记叙、说明、议论这三体名实不是有用东西--距离生活世界太远了,学校根据社会要和学生发展要设置课程应该设化类课程科学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运动类课程和劳动类课程问策划并主持编撰了《978-005语教育研究系》丛确实积了功德由衷敬佩谨借机会代表者向致敬机会难得提三问题请指教、我粗略判断语课程教学目有三体认、积累化常识;学习言语作品与制作技能; 3品味言语艺术美--以借鉴以如何?二、把语课里分成实用与非实用似乎不妥建议分成应用艺这样可能方便教与学应用是缘日常生活而制作艺是追精神生活而创作事实上某是否属学作品并不能绝然地区分能说下是基哪些考虑而用实用这称谓么?三、体论研究到底学归哪门学科老师承担?有协调机制么?语教学太要坚实理论支持了记叙、说明、议论这三体名实不是有用东西--距离生活世界太远了能够介绍下目前理论界现状或动向么?--这问题与次论题不无关系因言语形式是语教学着力体是言语作品形式而线语教师偏偏是不成体系或根就不存具体容体概念煎熬问、语课程具体形态语课程理论这层面可得到国学术界普遍认?、国语教材编辑质量与发达国语教材相比差距似乎不觉得要改进我们语教材质量都有哪些问题要先行?问、这里实用具体指哪些?是按照怎样标准筛选出?、能介绍下关实用教学涉及到哪些课程容吗?3、关实用教学是不是应该贯穿基础教育始终?是不是应该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安排教学序列?如前面回答都是肯定那么应该怎样安排这序列比较合理?、晚生主张以《语科课程论基础》理论平台研究探讨形式训练理论觉得要哪些问题?问我近感悟到语是言语化并拟以判断作人语体论基石我思路如下想得到评如友们问题较多或王教授不感兴趣可以不答、社会生活公众使用语词99%都指向我国学门课程分析下些重要学术作品除了语言学论著里有作狭义语言跟义合式简称语词极少乱指公开发表里几乎看不到把语作语言+语言+学语言+化简称用法可以概括语词指向就是我国学里从教儿童识开始、以培养、发展学生面交际智能指归民族共语教育课程二、将语归属化门类下味着语不是严格义科学语也不是纯粹艺术理性思维语教育程将语属从非人工具里救出归化名下公德无量三、社会希望普通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人如何让儿童、少年、青年成长全面发展人?要让他们学习化与科学学会生存与发展学会运动学会知学会审美学校根据社会要和学生发展要设置课程应该设化类课程科学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运动类课程和劳动类课程语应该是、事实也是化类课程主干、主体四、理性上人们早就识到语是种化只是没有公开、明确地表述、宣示出《义教育语课程标准》和《普通高语课程标准》都坦陈语是化重要组成部分--问题就这遮遮掩掩部分上既没有揭示语是化什么部分也没有明确化都有些什么组成要素当然语课标里没有必要阐述化学概念再则化现象确实异常复杂但是语老师不能不教学操作前面壁化五、正面阐明语是言语化先校正我们对化基观念化学界至今没有公认致化定义并不妨碍语教育理论上使用化这词语化哲学上化人类明总称化人二然化给定和行规体系化觉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化人生活样法或生存方式总化是人与生俱质性存方式具有无所不普遍性特征是历史地凝结成生存方式(引北京学出版社00年3月版衣俊卿《化哲学十五讲》)社会学认化是人类适应和改造然环境进行共社会生活验化构成分化元素化丛化模式三层级化功能有整合导向维持秩序和传续况且化是建立象征上(引北京学出版社003年9月版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回头看看语课程标准所述人类化重要组成部分我感觉语不仅是化形式部分(即化物质基础--象征--部分)还是以面言语成品形态遗存下化容部分。

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

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

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阅读教学”,通常指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教学。

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明白阅读教学中“课文”的特性。

正是“课文”的特性,内在地规定着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阅读教学所说的课文,与其他科目中所说的“课文”,有一个本质的差别。

阅读教学的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

学生今天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特定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特定文本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会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学生面对一篇课文,比如《背影》,凭借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产生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然而,学生的理解,可能不正确;学生的感受,可能不到位。

因为阅读教学中的“这一篇”课文,包含着可能高于学生现有语文经验的因素。

或者这样说,学生因语文经验的局限,不足以理解、感受课文中作者所传递的生活经验。

一方面,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是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一方面,对课文,学生可能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赏不着。

这是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基本矛盾。

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就面临两个相辅相成的学习任务:第一,丰富、扩展生活经验,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丰富、扩展语文经验,学习与课文理解和感受相呼应的阅读行为,核心是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中的“课文”上述两个特性,内在地规定着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相应于学生的学习任务,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也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第一,使学生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第二,使学生学会与课文理解、感受相呼应的阅读方法。

从学生的阅读能力现状和发展看,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情境中,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有以下三条。

三条路径,殊途而同归。

一、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一篇课文,学生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赏不着,原因之一,是生活经验及百科知识的不足。

或者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及百科知识,或者受制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及百科知识而陷入“我向思维”①,或者没能将生活经验及百科知识,与阅读这一篇课文发生真切的关联,种种状况往往交织在一起。

阅读教学教什么心得体会(精选5篇)

阅读教学教什么心得体会(精选5篇)

阅读教学教什么心得体会阅读教学教什么心得体会(精选5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阅读教学教什么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阅读教学教什么心得体会1看完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先生的《阅读教学教什么》后,我倍感亲切又觉收获颇丰。

倍感亲切原因有二:第一,我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觉得王荣生教授仿佛我大学时代的恩师(虽然没教过我,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求真务实的探究态度是我校的风格);第二,20xx年我在江苏师范大学进修,班主任步进博士就是王荣生教授的徒弟,步老师当时就用的这本书中的理论指导我们工作坊进行《藤野先生》的备课、评课和作课的。

收获颇丰原因也有二:第一,我明白了旧课程和新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旧课程是老师在备课时想的是如何教好,而新课程是老师在备课时想学生需要学什么,怎么能为学生提供帮助让其更好地学。

第二,我明白了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教学的内容和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学也是我的日常工作,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些理念和做法是错误的。

这本书涉及三大块内容:第一部分是主题学习,第二部分是共同备课,第三部分是课例研究。

第一部分主题学习又分为四个主题:阅读教学研究的新进程;文本教学解读及其要领;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环节的组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面。

第一个主题理清了阅读理解、阅读能力、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与文本体式、文学鉴赏与实用文章阅读等概念的界定并明确了阅读教学及其路径。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凭着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能力来理解这篇文章,不足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不明白应该看哪些地方,看出些什么。

老师就是要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和经验得到提高,从而能够理解课文。

阅读教学的起点一要看文本体式,二要看学生学情。

第二个主题文本教学解读的要领有三个:第一,老师把自己当做普通读者读文本,用常态的阅读状态把握文章的个体特征;第二,老师把自己当做研究者读文本,分析文本中最重要的地方在哪里,必须感受理解的地方在哪里;第三,老师把自己当做语文老师读文本,明确学生阅读的困难点,最终达到“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关注“学”的阅读教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访谈

关注“学”的阅读教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访谈

王 荣生 :在 讨 论 一堂 课 上得 好 不好 之 前 , 先要讨论这堂课 教得 对不对 。如果这堂课教得不
对 ,教 学内容 不妥当 ,甚至有很大 问题 ,那么讨 论这堂课 上得 好不好 ,毫无价值 。而判断一堂课 上得 好不好 ,也不能仅仅看教师如何如何 。我们 的课例 研究表明 ,优秀教师 的课堂教学 ,他们 主 要关注的 ,其实不是教师做什么 ,而 是学 生做 什 么 、学生学得如何 。分析优 秀教师 的成功课例 , 可以发现 ,阅读教学 的一堂课大致 是两到三个教
这首词 的理 解 、感受 ,不断 丰厚 、加深 。上述三
的妻子 、儿女 、父 母 、兄弟姐 妹 ,你 来 向作 者 提 出疑 问、质 问 ,比如 “ 问夫 何 事轻 离别 ,一 年 能几 团 圆 月” ;然后 ,假 如 你 是作 者 ,你 来 回 答亲 人们 的疑 问 、质 问 ,而 答语 就在 这 首词 中 :身在 征 途 ,心在 故 园 。通 过一 问一 答 ,反 复 问反复 答 ,学 生们 进 一 步理解 了这首 词所 传 递 的意蕴 。
感受在横 向之间相互促发 、交流 ,在学 习的流程
中不断递升 、丰厚 。我 曾提过一个建议 ,建议在
公开课上 ,观课者面 向学 生 ,背对教课 教师 ,我 不看你教师在做什么 ,我只看 学生们在做 什么 。 这 就是 我讲 的 ,从 备课 这个 环节 起 ,就要 从 对
三个环节 中,在每个环节 的1分钟 到2 分钟的时 5 0
和 “ 学的活动”的课例7 王荣生 :特级教师 王崧 舟给小学五年级的学 生 上纳 兰性德 的 《 长相 思 》这节课 ,教学设计分 了三个环 节 :借 助注释 ,读懂词意一 展开想象 ,
: i J 例 1.6 201

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

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

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对其文类特征,古今中外众说纷纭。

文体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与之对应的理论研究空缺,给中小学散文阅读与教学带来了难度。

在本文中,王荣生教授通过详细的梳理、对比与辨析,总结提炼出现代“文学性散文”的阅读要领与教学准则,这对准确把握散文文体特征,科学有效地实施阅读教学启发很大。

*浙江大学文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语文课程研究基地负责人。

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阅读教学占据语文教学的大部分课时。

散文也是阅读教学中问题最多的一个领域,这与散文的文类特征难以把握有直接关系。

一、不安分的“散文”文类(一)从“文章”中被挤出“文章”这个词语,古今经历了一个“变性”的过程。

“文章”原义是“色彩错杂,花文斑斓”,在先秦,特指有文藻的文字写作。

到西汉中后期,“文章”与“儒学”、“儒雅”对举,含义接近现代所谓的“文学”,指经、史、子著述之外的诗赋等文学作品。

东汉末年至南朝,已明确区分出“有韵之文”与“无韵之笔”。

后者约等于中国古代文学史所讲的“散文”,与“诗”对举,包括“古文”、“时文”以及科举文、官方使用的应用文等。

“无韵之笔”,仍是文学,它有暗示性和装饰性的特点。

暗示性,是指不把要表现的内容全部在文章表层展示出来,而是尽量克制,要依赖于读者想象的一种性质。

这使汉语文章表达往往追求一种言不尽意、书不尽言,富有言外之意的效果。

装饰性,是指文章表达强烈地追求着形式美,特别是音乐美。

比如古代独占文坛六七百年的“四六文”(骈体文)就具有极度的装饰性,对句式、字数、音节乃至用典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四六文”以外的文章也或多或少有着句式、字数、音节等方面的装饰性追求。

延续到近代,“文章”一词,一直在两层含义上使用,或包含有韵之文,或只指无韵之笔,总之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学”。

【精品文档】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决读后感-word范文 (5页)

【精品文档】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决读后感-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决读后感篇一:阅读教学设计要诀读后感 (2)如何带领学生阅读——读《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有感兴化市楚水小学徐海芹近期,我阅读了王荣生教授的著作《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颇受启发。

语文课程有五个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尽管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已经走过一百年的历程,但中小学语文教学集中表现在阅读教学,与一百年前的起步时期并无大的改善。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善,“阅读”是必须要攻克的堡垒。

阅读教学的效益低下有许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甚至不顾学理。

“阅读”是怎么一回事?“阅读教学”是怎么一回事?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是使学生掌握并运用‘阅读方法‘。

那么,什么是“阅读”?什么是“阅读能力”?什么是“阅读方法”?一个不懂“阅读”的人,能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吗?一个不懂“阅读能力”的人,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吗?一个不懂“阅读方法”的人,能寄希望于他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吗?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写的这本《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此书共有四章。

第一章,“阅读”学习领域知识,比较清晰地解说了“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文学鉴赏”“实用文章阅读”等概念。

第二章,阅读教学的任务及其路径,比较清晰地解说了“阅读教学”及其路径。

第三章,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解说了“阅读教学设计”的要领。

第四章,阅读教学设计实务,分散文、小说、诗歌、实用文章和文言文,展示前述学理的运用。

现在明白,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语文教师是学生与课文的媒介,在教学设计阶段,建立链接包括两个主要事项:1.找准链接的点,即确定教学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 上海师范大学 王荣生博士

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 上海师范大学 王荣生博士
(一)湘君派(以意逆志)(比兴) (二)屈原派(知人论世)(象征) (三)既是湘君又是屈原(一真一假一虚一实)
(四)其他解读(“我”就是我)(作品在读者中完成) (五)湘夫人派(女性的感觉)
(六)师补说:巫女(世俗的情感—世态风俗)
联系《离骚》,出示钱钟书语

作业:《国殇》多角度阅读
转向二: 从关注“教的活动”转移到“学的活动 ”
【资料】
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

№5《风筝》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 联想注入作品生活的情趣,把抒情与叙事 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联想的手法在《风筝》 一文中也有所表现。它由北方的春想到南 方的春,又由春想到南方的故乡。从写风 筝落笔,引出了一段极具生活情趣的事件, 阻止兄弟做风筝。文章既有景物描写,又 有叙事抒情,把孩提时代的那种童真之趣 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 意味来。
教学设计:确定起点和终点
终点:学习目标
起点:学情估量
合宜的教学内容

研学情,定起点

研文本,定终点
课例学习

1
湘夫人(第二课时)

阅读回执:
根据我个人的阅读,诗歌中的“我”是( )。

导入:
雕像图片 引刘勰语

感受:
师背诵 出示香草图片、实物 学生自读
湘夫人

讨论:“目眇眇兮愁予”——对“我”的 阅读

下面我们再来探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 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 事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蠢”,“骗”,“伪”,“假”, “傻”,“装”,“新”,“心”


指导学生用排除法‚筛选‛(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用检验法进一步解决。 指导学生用比较法来解决。(骗,心)

王荣生教授语文阅读教学讲座课件

王荣生教授语文阅读教学讲座课件

学 生
这 一 篇 课 文 ( 散 文 )
作 者 的 言 语 表 达
个 性 化 的 语 句 章 法
作 者 的 所 见 、 所 闻
个 人 化 的 言 说 对 象
作 者 的 所 思 、 所 感
独 特 的 情 感 认 知
外 在 的 言 说 对 象
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 与“这一篇”课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课
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1
阅读教学的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

学生今天所面对的学习对象,是“这一篇”
独特的文本,学生今天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理
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思想情感融会
散文知识的问题

情景交融

抓主干,去旁支
初步的结论

限制散文

散文教学内容的除旧 纳新
散文教学内容的问题研讨

散文在阅读教学所造成的问题
散文在写作教学所造成的问题
关于散文教学内容的调查与分析
散文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对语文教学的意个链接
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学 生
这 一 篇 课 文 ( 散 文 )
作 者 的 言 语 表 达
个 性 化 的 语 句 章 法
作 者 的 所 见 、 所 闻
个 人 化 的 言 说 对 象
作 者 的 所 思 、 所 感
独 特 的 情 感 认 知
外 在 的 言 说 对 象
课例讨论
1
1

王荣生阅读教学研究的进展PPT课件

王荣生阅读教学研究的进展PPT课件


1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如何阅读 如何找到语句和 对这些关键点,如
文本的关键点? 何做深度加工? 即:看语句和语 即:从这些地方看
篇的什么地方? 出什么东西来?
1
“通过视线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 结合读者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 性思考,这就是阅读过程。”
(2)读者对语篇所涉主题(话题、内容) 的生活经验和百科知识。
(3)理解过程的心智活动,可以表述为阅 读方法的运用,或阅读规则和策略的运用 。
阅读能力,可以描述为掌握阅读方法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 与写作的训练”。“第一,必须讲究方法。怎样阅 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怎样写作才可以清 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心知其故。第二, 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因为阅 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仅仅心知其故,而习 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 就看这两点。”
找到语句和文本的关键点,并对此做深 度的心理加工(精加工)。
3、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
1
主体与对象的关联
如何阅读
阅读主体
阅读对象
阅读能力
功能性的—— 与阅读主体有关
结构性的—— 与文本体式有关
阅读取向:
阅读方法:
哪一种阅读?
如何阅读?
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
哪一种阅读:
如何阅读:
抱着什么目的,怎 在文本的什么地方,
正如阅读研究专家詹森所指出的: “阅读和理解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语义 上的区别,因为没有理解,阅读就只 是在追随书页上的记号。”
1
语文经验(阅读能力)
学生
《背影》 理解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荣生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讲座
王荣生老师这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他的题目是“阅读教学研究的进展”,一是澄清一些关键性的概念,二是明确阅读教学的路径,三是探索阅读教学的设计理路。

因为时间有限,他把重点放在第一点上。

第一个概念是“阅读”: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

理解是个心理学上的词语,还包括感知。

正如阅读研究专家詹森所指出的:“阅读和理解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语义上的区别,因为没有理解,阅读就只是在追随书页上的记号”。

理解需要学生的“语文经验”(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百科知识)。

他以《童年的馒头》中的一段文字为例来说明: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

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城市的小学生对于划线内容的后三处即明显缺乏生活经验,而对第一处划线内容“那时候”的理解显然要运用语文经验——联系上下文。

那么,阅读就要涉及到两方面,一“谁在读”,二“读的是什么”。

就前者言,学生的改变,阅读活动就会改变;就后者言,读的对象(如诗歌、散文等)变化,阅读活动也势必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也就要因此变化。

所以,阅读是学生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百科知识),运用语文经验(语文能力),对某一篇文章产生的理解和感受。

阅读是学生的理解和感受,阅读教学是老师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

(讲到“生活经验(百科知识)”时,这段话挺有新意:“阅读时,动词、形容词可以猜读,名词是不能猜的,因为名词是给事物的命名,很任意,故不宜采用‘根据上下文来猜读’”。


第二个概念是“阅读能力”。

综合心理学的研究,理解的过程大致可以描述为四个方面:
◎字词辨识,句子处理,读者把握语篇的字面讯息;
◎读者根据语篇的字面讯息,推论字里行间没有明言的隐含讯息;
◎连贯篇章和建立语篇结构,使语篇衔接并连贯成为一个可理解的整体;
◎读者把所理解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照与结合,扩展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进而对语篇进行评价。

黑色层次,认字识词断句的基础能力。

用术语来说,叫解码能力(如普通人读医院化验单),一般在小学阶段完成。

红色字体是指结合生活经验产生的自己的理解,它因人而异,因为读者对语篇所涉主题(话题、内容)的生活经验和百科知识各不相同。

蓝色字强调心智活动,强调推论,没有推论就没有理解。

这一部分即需要阅读方法的运用,或阅读规则和策略的运用。

这是高中阅读教学主要完成的任务。

所以,阅读能力,可以描述为掌握阅读方法。

第三个概念是“阅读方法”:形象地说即“眼睛往哪里看”和“从这里看出什么东西来”。

意思是,看语句和语篇的什么地方(如何找到语句和文本的关键点),从这些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对这些关键点,如何做深度加工)。

他依旧以那首《距离》诗为例: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里就存在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如没有标点,小节之间的空行。

为什么没标点,就要考虑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是为了表达情感和诗意的。

为什么在此空行?表明现实(上小节)与心灵的感受(下小节)之间有道鸿沟。

又如有人讲《藤野先生》,只分析藤野这一人物形象,即是不懂“看”,因为本文选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属于先生各个年龄段典型散文中的名篇(《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的故事》——《藤野先生》——《范爱农》),所表达的重点应是作者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再如有人教学《葛朗台》,让学生列举一大堆评论葛朗台的贬义性的词语,却忽视了作品属于现实主义小说,作者再现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忘记返回到历史的场景中去看人物。

其时正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葛朗台应该就是我们今天的某些人大体表,复杂着呢。

第四个概念是“阅读取向”。

常态的阅读取向,应该把小说当小说读,把诗歌当诗歌读,把散文当散文读。

异态的阅读取向是基于合理的目的、任务,而采取的与通常的不一致的阅读取向。

比如小说,编辑校对样稿,是一种读法;语言学家统计某种句法的使用情况,是一种读法;依据小说中的描写,研究那时的服饰样貌,则是另一种读法。

而变态的阅读取向则是基于某种错误的观念,而采取一种奇特的阅读取向,有意或习惯性地曲解文本。

比如说,有老师要求学生朗诵新闻(课文)就属于典型的变态阅读,因为从不见有人朗读报纸。

同样,以抽象概括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扫读法、跳读法“品味”散文,以论点、论据的标签法“学习”古文等均属此类。

他指出,“为阅读而阅读”,“为学习阅读而学习阅读”,甚至“为语文考试(为答阅读测试题)而学习阅读”,往往导致变态的阅读取向。

王老师再次强调,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要把这种小说当这种小说读,把那种小说当那种小说读。

律诗和绝句的特质要教出来——律诗的关键在格律,格律的关键在对仗,初、中、晚唐诗歌教学的方法应该有所不同。

他举例说,有人把《雷雨》当小说教——要求学生列出周朴园的性格特点,须不知,戏剧的常态阅读只是这样两种,象演员那样读和象观众那样读。

若是前者,则可设计为“如果你们认为他是坏人,那么他‘好’(比如说温情)的地方怎么表演?”
另外,他还举了钱理群评有人教学《走向虫子》的事例——“要读懂并讲清这篇文章,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而不是描写、纪实的散文,更不是抒情的散文。

”因此,文本解读就应该从“说什么‘理’,如何‘说理’”来展开。

对阅读教学的路径,王老师指出了主要的三条。

一是因为学生受生活经验制约,故要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

此处可适当使用多媒体之类,准则就是:让学生明白,但又不能做“常识”老师,要在文章的语境里去理解。

语文老师要把看似生活经验的问题有意识地转化为语文的问题。

二是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抱着正确的目的,合适地看待特定的文本;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

指导与文本体式相应的阅读方法——一是指导学生要有合适的阅读姿态,区分体式,如话本小说就可采用“听”说书的方式来教;一是引导学生“眼睛往哪里看”。

三是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如分小组讨论)。

因为有些课文,离学生的语文经验较近,与学生业已形成的或应该具有的阅读方法较为合拍。

(用心理学的
术语讲,学生有可以利用的相应阅读图式,或只需要对图式精细化,或对图式做具体化的微调。

)还有些课文,多元理解的空间比较大,比如诗歌、童话、寓言等。

(散文、小说、剧本等,可能产生基于文本的有多种解读;童话、寓言尤其是诗歌,多元理解的空间或许非常大,以致“诗无达诂”。

)这些都宜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

如果要补充第四条,那就是老师的讲解,一是老师作为讨论中的一分子参与;一是学生完全借助老师的眼光看课文。

如黄玉峰老师讲《世间最美的坟墓》。

同时还指导了教师阅读教材的三个角度:一是把自己当作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感受和体会,二是以研究者的角度从体式入手来读,三是把自己当老师以我的学生的角度看,看它有什么看不懂的内容。

至于探索阅读教学设计的理路,则以散文教学为例,首先要求老师明确散文是什么?散文阅读是什么?散文阅读教学又是什么?
散文是“被剩余”,凡说不清楚类别的,均叫散文。

“散文无规范”(南帆),所以一讲规范就死,它是写作者独特的经验,一个人有散文是一个样子,一个人不同时期的散文又是不同的样子,基本上散文教学要一篇一篇地设计。

散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分享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体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

因为时间的关系,王老师推荐我们参看
他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的相关文章《散文教学设计的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