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性访谈对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合集下载

明尼苏达心衰患者生活质量量表(MLHFQ)

明尼苏达心衰患者生活质量量表(MLHFQ)
0
1
2
3
4
5
10.使您的性生活困难?
0
1
2
3
4
5
11.使您对您喜欢的食物也吃的很少?
0
1
2
3
4
5
12.使您有呼吸困难?
0
1
2
3
4
5
13.使您疲劳、乏力或没有精力?
0
1
2
3
4
5
14.使您在医院住院?
0
1
2
3
4
5
15.使您因就医花钱?16使您因为治疗出现了副作用?
0
1
2
3
4
5
17使您觉得自己是家人或朋友的负担?
0
1
2
3
4
5
18.使您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
0
1
2
3
4
5
19.使您觉得焦虑?
0
1
2
3
4
5
20.使您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记忆力下降?
0
1
2
3
4
5
21.使您情绪低落?
0
1
2
3
4
5
明尼苏达心衰患者生活质量量表(MLHFQ)
姓名: 性别: 年龄: 科别: 床号: 诊断: 病案号:
在最近的一个月内,您的心力衰竭对您生活的影响
指导语:请在代表您真实观点的数字上划“√”

很轻



很得
1.您的踝关节或腿出现肿胀?
0
1
23Biblioteka 452.使您在白天被迫坐下或躺下休息?.使您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记忆力下降?1估你性纯何站﹖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5A护理模式的应用对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探究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5A护理模式的应用对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探究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 5A护理模式的应用对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探究【摘要】目的:观察5A护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对于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抽签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与观察组(5A护理模式),36例/组,比较2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5A护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效果确切,可以更好的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值得予以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5A护理模式;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慢性心力衰竭为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疾病,患者肺循环与体循环和组织血液灌注不足。

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疾病的临床护理对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1]。

研究为评价5A护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成效,展开如下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接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2例,患者入组时间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抽签法下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接受5A护理模式。

观察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范围在54岁至83岁,平均年龄是(63.28±5.41)岁。

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范围在53岁至81岁,平均年龄是(63.21±5.27)岁。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资料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接受5A护理模式,第一,询问护理,在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就患者基本资料、自诉症状、既往史、自理能力、认知能力、生活质量、疾病认知水平等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并记录。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分析与改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分析与改善
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对比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指标,可以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 供依据。
02
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 分析
患者生活质量的具体表现
1 2 3
身体状况
心力衰竭患者通常表现为疲劳、呼吸困难、水肿 等症状,这些症状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 动能力。
心理状况
心力衰竭患者可能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情绪问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 量。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当前研究的重要性
了解现状
当前研究有助于了解心力衰竭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现状,以及他们的生活质量 状况。这有助于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制定干预措施
通过了解影响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生 理状况、心理状态和社会支持状况,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65岁男性患者,因心力衰竭 导致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经 过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后,生 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案例二
一位70岁女性患者,因长期心力 衰竭导致情绪低落、焦虑等症状 ,经过心理疏导和生活方式调整 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未来改善生活质量的展望与方向
心理支持
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辅 导,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 来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心 理健康水平。
03
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 策略与建议
药物治疗与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患者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药物 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衰的发作,从而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如利尿剂引起的电 解质紊乱、洋地黄类药物引起的中毒等,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和种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全面护理管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全面护理管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全面护理管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全面护理管理对其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全面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结果:总依从率、WHOQOL-100评分:研究组均更高(P<0.05)。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全面护理管理效果显著,可促使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全面护理管理;常规护理;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心力衰竭在临床中很常见,发病率较高,是多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下降,临床上根据病情急缓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慢性心衰可对患者心脏造成慢性、持续性损害,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在一定条件下与急性心衰相互转化,急性发作时治疗不及时,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故需采取积极治疗[1]。

由于该病病程较长、易反复、需长期治疗,多数患者无法遵医嘱定期复查,且多数存在较为普遍的停药、漏服药等依从性下降问题,治疗依从性的下降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和疾病预后,故需加强该类患者的护理。

本院实施全面护理管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该护理对其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46~69岁,平均56.02±8.47岁)和研究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45~69岁,平均56.78±8.02岁)。

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遵医嘱治疗、用药指导、基础护理等。

给予研究组全面护理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强化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坚持落实以人为本,护理先行,抓好护理服务质量,努力增强护患关系,实现护患关系零距离,护理技术零差错,护理服务零投诉的护理目标,具体措施如下:1.2.1健康教育。

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

方法共选择7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配合心理护理措施干预。

结果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CQQC总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改善更为显著(P<0.05)。

结论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老年;心理护理;负性情绪;生活质量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之一,好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尤以老年人居多,本病以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心脏负荷过重为主要特点,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发展的终末阶段[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有着逐年升高的趋势[2],其病情重、病情长、预后差,故而严重威胁着我国老年人的健康及生命,需要积极的治疗和护理。

近年来笔者针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在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了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共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辽源市东辽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39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62岁~71岁,平均年龄(69.2±3.6)岁,病程2.5年~7年,平均(4.7±0.4)年;对照组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61.5岁~72岁,平均年龄(69.5±3.4)岁,病程2年~8.5年,平均(4.5±0.5)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包括控制血压、减轻心脏负荷、保护心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等,同时配合降血脂、降血糖、控制尿酸等对症治疗,治疗的同时均给予护理措施干预。

动机性访谈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_夏超颖

动机性访谈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_夏超颖

第22卷第34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Vol.22No.342012年12月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Dec.2012收稿日期:2012-09-10我国高血压防治现状呈现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及不规律服药的特点。

高血压控制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患者缺乏高血压相关知识、保健行为差、服药依从性差[1]。

如何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行为及高血压控制率是护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动机性访谈是一种促进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新方法,是通过帮助患者发现并克服自身矛盾心理,从而引发行为改变的一种指导性、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沟通方法[2]。

本研究采用动机性访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行为干预,旨在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1对象和方法文章编号:1005-8982(2012)34-0066-04动机性访谈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夏超颖1,张小红2(1.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湖南衡阳421001;2.中南大学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摘要: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2011年1~10月,抽取衡阳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高血压患者80名,随机等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给予医院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动机性访谈。

在干预前和出院1个月后分别进行服药依从性、服药意愿、服药信心的调查。

结果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服药依从性、服药意愿及服药信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服药意愿及服药信心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动机性访谈能增强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意愿和信心,提高服药依从性。

关键词:高血压;动机性访谈;服药依从性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Effects of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on medication adherence behavior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XIA Chao-ying 1,ZHANG Xiao-hong 2(1.Operation Room of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Hunan 421001,P.R.China;2.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and Enteric Surgery Research Center,Central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08,P.R.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s effect in improving the medication adherence behavior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Methods 】80hypertensive patients in a three grade comprehensive hospital in Hengyang were recruited and randomly allocated 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routine care.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care.The status of physical activity was investigated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1month after discharge.【Results 】The medication ad -herence,adherence confidence and motivation of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ne month after discharge,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P <0.05).After applying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the medication adherence,adherence confidence and motivation of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Conclusion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can improve the medication adherence,adher -ence confidence and motivation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Key words:hypertension;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edication adherence1.1研究对象2011年1 ̄10月,选取衡阳市某三甲医院高血压患者80名,随机等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评估分析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评估分析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评估分析生活质量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总体满意程度,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健康方面的综合评价。

而对于患有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来说,由于疾病的长期困扰以及相关的身体不适和生活限制,他们的生活质量往往受到极大的影响。

1.1生活质量评估工具研究表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尤其是在身体功能、情感状态和社会功能等方面。

他们常常感到疲乏无力、活动能力下降,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感到困难和不便。

心力衰竭患者还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1.3影响因素影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情况、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等。

家庭支持、社会支持以及医疗保障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二、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评估焦虑抑郁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

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估十分重要。

2.2评估结果研究表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病率较高,有的甚至超过30%。

他们常常感到忧虑、恐惧、无助,对未来充满担忧,容易发脾气、心情低落,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还加速了疾病的进展。

2.3干预措施针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问题,临床医生应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首先是药物治疗,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和心理治疗,对于轻、中度焦虑抑郁患者有显著疗效。

其次是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家庭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问题是当前临床工作中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状态的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真实需求,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关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动机访谈_促进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新方法_侯云英

动机访谈_促进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新方法_侯云英

·心理护理·动机访谈:促进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新方法侯云英 范秀珍 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危险行为)2种。

健康行为的采纳和危险行为的戒除可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增强慢性病治疗效果,促进康复[1]。

然而行为改变并非易事,以提供建议为主的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在行为改变方面收效甚微,仅有5%~10%的成功率[2]。

近年来,动机在行为改变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

M iller[2]认为动机是个体改变行为的愿望,并非内在个性特征,个体的动机可以被影响,并朝着特定的方向发生改变。

M iller等通过对酗酒者的心理治疗,在对动机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促进行为改变的新方法:动机访谈(motiva-tio nal interviewing,M I),逐渐被护理人员认识并应用。

M I的概念M I是通过帮助患者发现并克服自身矛盾心理,从而引发行为改变的一种指导性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沟通方法[3]。

M I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认为访谈双方的人际关系对访谈效果有重要影响。

患者是访谈的主体,护士要尊重患者的思想和情感,运用一系列沟通技巧和方法,营造友好的、支持性的氛围和治疗环境,唤起患者改变行为的愿望。

M I的理论基础M I并非建立在特定理论之上,而是吸收了大量社会心理学的精华,如归因、认知冲突、自我效能和Rogers的移情法。

在M I作用过程和结果的研究中,M I与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联系起来[4]。

跨理论模式为理解行为改变的过程提供了框架,而M I则为促进行为改变的过程提供了具体途径。

跨理论模式认为,患者行为改变的愿望是在考虑了改变的利弊后,认为行为改变有必要的程度。

因此,动机的缺乏是一个认知问题,此时患者还没有意识到行为改变的必要性。

跨理论模式将行为改变的过程分为5个阶段:无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和维持期。

处于无意图期的人,近期内没有改变行为的计划;处于意图期的人开始意识到自己行为上的问题,并计划在近期内采取行动,改变行为;进入准备期的人将于近期实施行为的改变;在行动期的人已产生一些规律的行为,生活形态已有所改变;到达维持期的人,已维持改变后的行为长达6个月以上,作者单位:250012济南,山东大学护理学院不易再受到诱而惑使旧行为复发。

动机式访谈名词解释

动机式访谈名词解释

动机式访谈名词解释动机式访谈是一种受访者自发叙述的访谈方法,由研究者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提供空间让受访者自由发挥,从而深入了解其身心状态、看法、行为以及背后的动机。

它以探究为主要特点,起源于心理学,通过丰富受访者的回答,了解和揭示其底层的动机和深层意义。

动机式访谈的步骤主要有四个:定义研究问题、选择受访者、录制访谈过程、记录数据。

定义研究问题即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根据目标来确定研究内容,开展有重点的研究。

然后是选择受访者,根据研究目的,选取合适的受访者,使访谈内容更贴近研究目标。

第三步是录制访谈,在访谈过程中,采取开放式问题,指导受访者自发叙述,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记录访谈内容,录音录像数据。

最后是记录数据,将访谈内容抽象为概念,分析受访者的动机与基本模式,如此一来,研究所得就更有价值。

在进行动机式访谈时,应当提醒自己注意不要太急躁,要允许受访者自发叙述,尊重他们的想法,提出质疑,深入挖掘受访者的真实内心世界,以此来达到研究目标。

同时,克服主观立场,不做出判断性评价,从而不会影响受访者的反应,让受访者更愿意配合研究者提出的研究问题,回答更真实、更诚实。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要当心访谈效果,仔细钻研受访者的回答,认真记录录像数据,对得到的研究资料进行深入的解读,结合其他研究资料,以达到更好的研究结果。

回顾过去,动机式访谈一直是研究者选择深入探究受访者内心状态的有力工具,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应用广泛。

一方面,它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丰富有效的资料,另一方面,受访者也可以获得对对方的尊重,反映出他们的有效性,这将有助于研究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总之,动机式访谈是一种受访者自发叙述的访谈方法,应用较广泛,其步骤有定义研究问题、选择受访者、录制访谈过程以及记录数据,研究者在进行访谈时,要注意不要太急躁,提出质疑,尊重受访者的看法,从而获取有效结果。

另外,研究者也要当心访谈效果,认真记录访谈内容,仔细解读研究资料,以获得更好的研究结果。

护理干预对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护理干预对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护理干预对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研究主题:护理干预对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摘要:近年来,慢性病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

慢性病的存在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还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显著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引言慢性病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健康问题之一。

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而慢性病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持续的负面影响。

因此,寻找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 研究问题及背景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护理干预措施是否对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效果?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将对慢性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差异。

3.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进行。

首先,从不同地区的慢性病患者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并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干预组将接受一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如定期健康教育、康复训练等;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仅继续常规治疗。

然后,通过使用标准化的生活质量问卷,在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的评估。

4.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采集到的数据将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将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样本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并检验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性。

然后,将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

最后,通过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生活质量差异,以验证护理干预的有效性。

5. 结论与讨论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我们期望得出以下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对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的影响。

而且,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护理干预的频率、持续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研究的结果将为慢性病患者护理干预提供依据和参考。

结论: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通过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并借助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希望得出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明确影响程度和有效性。

护理研究选题题目参考

护理研究选题题目参考

选择题:以下哪个选题更适合作为护理研究的方向?A. 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正确答案)B. 分析城市绿化面积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C. 研究新型建筑材料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D. 评估智能手机使用频率与青少年近视率的相关性护理研究中,下列哪个选题更贴近临床护理实践?A. 探究音乐疗法在缓解术后疼痛中的效果(正确答案)B. 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C. 研究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D. 评估城市交通拥堵对居民出行时间的影响下列选题中,哪一项更侧重于护理管理与服务质量提升?A. 护士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B. 优化护理流程对提升患者满意度的效果分析(正确答案)C. 运动锻炼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D. 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对比研究在护理研究领域,以下哪个选题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A. 基于人工智能的护理辅助系统在老年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索(正确答案)B. 城市公园布局与居民休闲行为的关系研究C.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在大学生中的效果对比D. 饮食习惯与青少年肥胖问题的相关性分析下列哪个选题更适合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护理研究?A. 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正确答案)B. 新型医疗设备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评估C. 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D. 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需求的研究在护理教育研究中,以下哪个选题更具研究价值?A. 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正确答案)B. 高中生选课偏好与未来职业规划的关系C. 社区居民对健身设施使用情况的调查D. 网络购物平台用户满意度及改进建议研究下列选题中,哪一项更侧重于护理伦理与人文关怀?A. 护士在患者临终关怀中的角色与策略研究(正确答案)B. 城市规划中绿地分布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C.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估D. 电子产品使用习惯与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关系在护理质量控制研究中,以下哪个选题更具实践意义?A. 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对临床护理质量的影响研究(正确答案)B. 城市交通信号灯设置对交通流畅度的影响C. 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社交能力的影响D. 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学习兴趣的影响下列哪个选题更适合采用实验研究法进行护理研究?A. 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正确答案)B. 城市居民阅读习惯与知识水平的关系C. 电子商务发展对实体店经营的影响D. 饮食习惯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

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

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

方法94例CHF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7例。

干预组出院后实施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出院健康指导。

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

结果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和干预后6个月,对照组改良的欧洲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EHFSCB-9)总分分别为(25.4±7.2)、(25.2±7.1)、(25.6±7.2)分,干预组分别为(25.8±7.3)、(20.9±5.9)、(16.1±4.3)分,两组患者干预前EHFSCB-9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3、6个月,干预组EHFSCB-9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可提高CHF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关键词心力衰竭;自我护理;延续性护理;电话随访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结果,是一种全球性的危害公众健康、高花费的临床综合征[1]。

CHF的治疗目标为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长期预后,降低病死率与住院率[2-4]。

本文探讨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对CHF 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10月本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病情稳定的94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

符合研究标准、知情同意后进入本研究。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7例。

对照组男20例,女27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60.21±7.81)岁;干预组男22例,女25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1.43±7.68)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在健康行为促进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在健康行为促进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在健康行为促进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李洋;贾守梅【期刊名称】《护士进修杂志》【年(卷),期】2018(033)022【总页数】4页(P2056-2059)【关键词】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健康行为;促进领域;综述【作者】李洋;贾守梅【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护理学院,上海200032;复旦大学护理学院,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05健康行为是指个体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的行为,包括改变健康危险行为、采取积极健康行为以及遵医行为。

个体通过避免不良行为方式及采取良好行为方式预防疾病、促进健康[1]。

但个体的行为方式是长期重复并自动固定下来的活动模式,对于固有行为方式改变较为困难。

大量研究[2-3]表明,建立在相应理论基础上的行动干预方案是促进行为改变的有效途径,从心理、社会角度构建的行为改变理论对健康行为的预测、预防和干预作用极为显著。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 model,IMB)是目前较为广泛的行为改变理论模式[4]。

IMB模式从信息、动机和行为技巧三个角度阐释了复杂的健康行为的形成与维持过程,旨在引导个体完成行为改变并自觉维持其实施,具有良好的行为干预效果[5]。

现就IMB的基本内容及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护理实践中行为干预研究有所贡献和启发。

1 IMB模式概述IMB模式是1992年由Fisher等[6]学者在进行艾滋病高危行为研究中首次提出的,主要用于预测预防性健康行为和实施健康教育。

该模式借鉴了合理性为理论对于动机的理解,从社会认知理论中引入自我效能的概念,力图通过信息、动机、行为技巧 3 个核心概念解释行为转变过程,阐释各分组与行为改变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及关联的强弱和方向性,并从这种关联中理解和预测预防行为,探讨行为干预的最佳方案[3]。

动机性访谈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改变阶段的影响

动机性访谈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改变阶段的影响

动机性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 )是通过帮助患者发现并克服自身矛盾心理,从而引发患者行为改变的一种指导性、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沟通方法[1]。

动机性访谈由Miller 博士[2]于1983年在一项戒酒的研究中首先提出,随后发展成系统理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慢性病管理,如疼痛控制、心脏康复、糖尿病、减重、预防HIV 等领域,在改变吸烟、饮食和活动、治疗依从性、HIV 危险行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3]。

运动作为高血压病患者的一种非药物治疗的主要方法,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脂、促进机体代谢、调节情绪等,产生一定的降压效果[4]。

1983年Prochaska 和Diclemente 提出跨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 ,TTM ),TTM 将人的行为改变过程分为5个主要行为变化阶段[5]。

本研究为平行对照的实验设计,旨在运用TTM 为理论指导,采用动机性访谈干预的方法,评估相比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改变阶段的效果,为进一步在社区实施运动干预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样本量由研究的意义和影响力的大小决定。

参考统计标准,本研究按双侧α取值0.05,1-β取值0.90,通过预试验确定效应值(estimated effect )取0.7,经查“两样本均数比较所需样本含量表”确定干预组样本量为36例,考虑到失访的情况,初步确定干预组样本量为50例,对照组样本量50例。

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在广州市海珠区某社区卫生中心建立档案的老年高血压患者。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5]: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连续测量3d ,每天测3次,收缩压≥140mmHg (1mmHg=0.133kPa )和(或)舒张压≥90mmHg ,诊断为高血压;②年龄≥60岁;③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④病情稳定,意识清楚。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指在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心室因长期压力或者容量负荷过重的基础上,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正常代谢需要一种综合征[1],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社会年龄结构的改变和冠心病发病率的上升,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之一。

以往大部分关于心衰的研究中,多以病死率作为患者研究终点。

它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控制病情进展、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CHF患者生活质量是近年来评价CHF关于治疗效果和病程的新指标,并已被作为CHF临床研究重点之一。

目前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多以量性研究为主,揭示了影响因素的同时,忽视了患者的真实感受。

质性研究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给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提供了新方式和可能[2]。

标签:心力衰竭;质量;研究1国外质性研究及CHF的研究现状国外护理领域开展质性研究已有一定历史,无论从临床护理、护理教育、还是护理管理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

临床护理质性研究主要以护理实践为基础,采取多学科融合,发挥质性研究的作用,揭示护理实践活动中现象后面的本质和内涵,研究的课题涉及护理相关和专业问题的诸多方面,成效卓然。

随着生活改变的变化过程美国瑞典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护士所作的《ICU 中临床护理专家的特点》、《未婚母亲孕期生活经历的研究》等均是将质性研究应用在护理专业各个领域的成果[3]。

据统计,心力衰竭的存活率仍然很低,死亡率依旧居高不下,每份死亡证明中就有与心力衰竭有关[4]。

心功能级别越差的患者,病情越严重,活动能力越差,失能症状越明显,对生活的影响越大,故生活质量就越差,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5]。

2国内关于CHF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2.1CHF的流行病学2003年进行的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在全国10个省市中在35~74岁人群中,心衰患病率为0.9%;而杨毅宁等对新疆地区2007年至2009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35岁以上成人居民中,心衰患病率为1.26%;而随着年龄增高,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心衰正在成为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6]。

浅析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浅析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浅析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作者:吴静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5年第12期【摘要】慢性心衰竭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当前疾病谱的改变和人类寿命的增加而引发了一系列临床医学问题。

特别对于如何有效解决慢性心衰竭疾病,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当前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为此,本文研究探讨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相关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质量测评工具简介和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两个方面,后者又可以进一步细化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大方面。

希望为今后提升慢性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奠定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基础。

【关键词】慢性心衰;生活质量;影响因素一、生活质量测评工具简介对于生活质量测评最早出现在美国的社会学领域,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概念,当前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通过广泛查阅已有文献,本文对生活质量的认识比较认可的是WHO的界定[1],即个体根据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价值系统对其生活的主观评价,受到个体的行为方式、目标价值、标准和关注点等因素的影响。

另外,对于生活质量测评的内容,大都包括患者生活质量和疾病特异生活质量两个方面。

生活质量测评的工具主要[2] [3]有简短表格36(SF-36)与12(SF-12)、疾病影响程度量表(SIP)、诺丁汉健康问卷(NHP)以及完好状态量表(QWB)等。

二、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2.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影响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运动耐力下降和性功能下降。

运动耐力下降主要是由于慢性心衰患者心排血量不强,使运输到运动肌肉的氧量不足造成的[4],直接造成患者体力活动受限,运动耐力下降,最终大大降低生活质量。

对于长久卧床的患者而言,肌肉萎缩、肺部感染以及血栓形成等会进一步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心理效应,进一步加大生活质量的降低[5]。

因此,需要合理的提升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训练强度,缓解患者出现的生理障碍,减少活动受限引起的社会角色功能受限的问题出现,增强慢性心衰患者的社会满足感,从而尽可能的提升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徐向静;龚焰;史钰芳;徐文【摘要】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MI)联合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74例AMI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87例,对照组采取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与心理干预,联合组则在其基础上联合MI进行干预.于干预前及干预2周后比较两组自我感受负担[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陪护家属心理负担[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ZBI)]、生活质量[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冠心病(QLICD-CHD)]、心率变异性(HRV)参数[窦性心博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超出50 ms的搏动次数占比(pNN50)]、自我管理能力[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变化,分析干预2周内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2周后,两组、SPB评分及ZBI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联合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干预2周后,两组QLICD-CHD、GSES、CSMS评分及SDNN、pNN50水平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提升(P<0.05),且联合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联合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I联合心理干预可显著缓解AMI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预后.%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I ( motivational interview ) on the self-perceived burde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Methods:A total of 174 cases of AMI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mbin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8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cardio -vascular medicine ,while the combination group adopted MI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nd 2 week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 self-perceived burden [ self-perception burden scale ( SPB ) ] , psychological burden of accompanying family members [ Zarit caregiver burden inventory ( ZBI) ]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cale of the system of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chronic disease ( QLICD-CHD) ] ,heart rate variability ( HRV) parameters [ Sinus Cardiac R-R interval standard devi-ation(SDNN),R-R interval exceeds 50 ms beats ratio(pNN50)],and self management ability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coro-nary ariery disease self-management scale(CSMS)] chang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and the incidence of two groups of cardio -vascular adverse events in 2 weeks was analyzed .Results:2 week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SPB and ZBI scores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P<0.05),and the combination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2 weeks after the intervention,two groups′scores of QLICD-CHD,GSES,CSMS and the level of SDNN andpNN50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P<0.05),and the combination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MI combin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alleviate the burden of self -perception in AMI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and be beneficial to the prognosis .【期刊名称】《齐鲁护理杂志》【年(卷),期】2018(024)005【总页数】4页(P4-7)【关键词】动机性访谈;心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自我感受负担;生活质量【作者】徐向静;龚焰;史钰芳;徐文【作者单位】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4急性心肌梗死(AMI)多起病急骤、发展迅猛,患者主诉胸闷、呼吸困难、胸痛等体征,濒死感明显,对其生命安全形成巨大威胁。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发表时间:2012-12-05T15:18:57.3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1期供稿作者:古思嘉[导读] 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测评包括普通生活质量和疾病特异生活质量两个方面。

古思嘉(鄂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436000)【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1-0218-02 1.慢性心力衰竭定义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心室充盈和射血障碍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并且出现体循环与肺循环淤血,左房、左室扩大,左室射血分数减少,左室短轴缩短率缩小等表现。

2.心衰患者生活质量评估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测评包括普通生活质量和疾病特异生活质量两个方面。

本文使用的是疾病特异生活质量量表,用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量表对心衰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测评。

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由21个简单问题组成,包括体力、社会、情绪和经济方面的限制性项目。

其中8个问题主要与呼吸困难和疲劳有关,涉及体力方面的估测;5个问题主要与情绪有关,涉及情绪方面的估测[1]。

患者听完填表指南后,自行完成调查表,完成时间为5~10Min。

计算其总分,总分越低,生活质量越好。

3.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变心力衰竭的患者,特别是慢性心力衰竭,由于病程长,经济负担重,在疾病加重时,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活动受限。

造成患者在心理上的负担。

都会导致生活质量的减低。

3.1 经济因素大多数心衰患者需要长时间口服各种治疗药物,用来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发展。

对患者的经济会产生一定的负担。

由于疾病本身使患者在活动上受到一定得限制,因此从事劳动会受到影响。

从而在经济上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庭的负担。

3.2 症状影响因素心衰患者可以出现呼吸困难,如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

导致患者睡眠障碍,睡眠时间缩短。

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动机式访谈法:改变从激发内心开始

动机式访谈法:改变从激发内心开始

阅读感受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动机式访谈法的理念和技巧。动机式访谈法是一种 以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为基础的心理咨询方法,它可以帮助个体理清自己的内心困 惑,并激发内在的积极动力,从而达到改变的目的。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核心思想——尊重和理解。 它强调了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和关系的重要性,以及通过积极倾听和引导来帮助他 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力量。
内容摘要
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动机式访谈法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中,包括治疗心理问题、管理压力、克服 瘾症、实现职业转变等等。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可以了解如何将该方法应用于不同领域,并从中 获得启发和灵感。 本书还介绍了如何评估动机式访谈法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这些 评估和总结,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该方法的优缺点,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实践技巧。 《动机式访谈法:改变从激发内心开始》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它提供了具体而实用的方法, 帮助读者运用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个人和团体实现行为改变。无论大家是心理咨询师、医生、教师 还是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有价值的启示和帮助。
这本书还强调了尊重和理解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性。心理咨询师应该尊重来 访者的感受和经历,并理解他们的观点和立场。通过建立信任和关系,心理咨询 师可以更好地帮助来访者理清自己的内心困惑,并激发内在的积极动力。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动机式访谈法的价值和意义。它强调了人本主义 心理治疗的核心思想——尊重和理解,以及激发内在积极动力的关键作用。这本 书是一本很好的指南,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动机式访谈法的基本理念和技巧,并提 供了许多实用的案例和建议。我相信它将对心理咨询师、社工、教师等职业人士 提供很大的帮助,并为他们更好地帮助个体发展、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提供 有力的支持。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胡经文; 冯玲凤; 阮慧琴; 李小妹
【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
【年(卷),期】2006(021)003
【摘要】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住院期间的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睡眠影响因素调查表对100例慢性心衰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73.0%慢性心衰患者有睡眠问题,PSQI总分及7个分项得分与国内常模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心功能等级、SAS、SDS和环境质量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影响因素依次为生理(呼吸困难、心悸、咳嗽、咳痰),心理(担心疾病、经济困难、家庭功能不良)和环境(院内噪声、夜间治疗护理)三方面。

结论慢性心衰患者的睡眠质量较差,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控制影响睡眠的各种因素。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胡经文; 冯玲凤; 阮慧琴; 李小妹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陕西西安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系陕西西安 71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相关文献】
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J], 潘华良;刘艳梅
2.肝癌术后患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J], 戴晓萍
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J], 叶盛清
4.晚期肿瘤患者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J], 李宁;孙瑞;于雷;丛明华
5.某医院38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贫血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J], 陈白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机性访谈对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对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纠正心衰的治疗,在药物的种类、剂量以及护理措施不变的前提下,给予患者相关知识宣教及注意事项;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干预的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干预。

结果:干预组在访谈后1个月和3个月的时间内生活质量上的MLHFQ评分明显低于入院时(P<0.05);干预组在访谈后生活质量的MLHFQ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

结论:通过对HF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可以明显缓解或消除其抑郁或焦虑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动机性访谈;慢性心衰;生活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HF)是指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的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能满足全身代谢的需要,从而导致患者的神经激素系统激活和血流动力异常等临床综合征[1]。

临床多表现为运动耐力下降、体液潴留或其他心脏病或非心脏病。

HF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严重阶段,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2-3]。

本文旨在探讨动机性访谈对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慢性心衰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4例。

其中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7±14.5岁;按Duces分期可分为A期3例,B期21例,C期10例;干预组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8.9±12.6岁,按Duces分期可分为A期2例,B期21例,期11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动机性访谈干预小组
团队共6名成员,且全部经过专门培训,熟悉HF相关知识、心理学相关知识以及放松心态的技巧等,并与患者确立共同的目标,帮助患者领悟。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纠正心衰的治疗,在药物的种类、剂量以及护理措施不变的前提下,给予患者相关知识宣教及注意事项,另外给予其他对症治疗和配合性护理,并且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干预组则在进行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干预,首先,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交
流,在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并评估患者的主要问题以及对各方面的护理需求,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对患者存在的负面情绪进行相应的疏导,从患者的认知程度和知识掌握情况入手,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的习惯,同时鼓励患者积极学习相关的自我防护知识,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1.4 疗效评价
对所有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动机性访谈后1、3个月时间内,根据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表(MLHFQ)进行评分,评分分数与患者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分数越低,则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访谈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在访谈后1个月和3个月的时间内生活质量上的MLHFQ评分明显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访谈后生活质量的MLHFQ评分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访谈前后心率及血压的比较
访谈后3个月时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脉压差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

3 讨论
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患者的不适,所以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重视HF患者的生活质量,动机性访谈是临床上应用的越来越多的一类干预方式,主要是通过解决患者的个性化问题,从而使患者的抵触情绪得到缓解[4],从而为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结果显示,动机性访谈后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说明动机性访谈能较好地提高HF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心衰发生时,交感神经激活,导致心率加快,因此临床上经常以心率加快的程度来判断患者心衰的严重程度[5]。

而HF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可以减轻心理应激,减少与应激有关的激素的分泌,降低耗氧量,减慢呼吸和心率,从生理上能调节心率和呼吸,并使血压趋于正常。

综上所述,通过对HF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可以明显缓解或消除其抑郁或焦虑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凤,闫玲玲,付小奎,等.家庭访视对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8):195-196.
[3]黄淑梅.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7):1258-1260.
[4]李宏升,陈苏宁,刘晓蕾,等.参草通脉颗粒对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2):91-93.
[5]吴冬雅.记录心脏健康日记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1):8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