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脑室室管膜瘤的CT_MRI影像表现_肖道雄

合集下载

四脑室髓母细胞瘤影像及鉴别诊断精品文档

四脑室髓母细胞瘤影像及鉴别诊断精品文档

Choroid plexus papilloma
? CT scanning and MRI are the investigative procedures of choice in the evaluation of choroid plexus papillomas. Because of the relatively noninvasive nature, ease, widespread availability, high reproducibility, and great contrast resolution of CT scanning and MRI, these examinations have supplanted all other methods of neuroimaging.
? 增强后多数肿瘤呈均匀中度以上强化,少数可因肿瘤发生 坏死、囊变呈不均匀增强。
? 无明显的宽基底和脑膜尾征是其影像学特点。
脑膜 瘤
Medulloblastoma
? Medulloblastoma is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nervous system tumor in childhood with a mean age between 3 and 7 years . Medulloblastomas arise in the cerebellar vermis and spread rapidly through the cerebrospinal pathways, where they form tumors of variable size along the ventricles .
影像表现
? CT为稍高、等密度,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 信号,边界较清楚,外缘光滑、略毛糙,四脑室受压,向 前上移位,增强扫描病变实质中等程度较均匀强化;

第四脑室区主要占位性病变影像

第四脑室区主要占位性病变影像
➢CPP:CPC=5:1; CPP恶变为 CPC罕见
➢CPP和 不典型 CPP虽然常 见于儿 童, 但年龄 跨度 可以很 大
➢临 床症状 :脑 积水( 产生 过多和 吸收 障碍)
➢预 后: CPP 5 年 生存率 97% , CPC为 26-43%
脉络丛乳头状瘤-病理
由一层柱状上皮细胞围绕在纤细的毛细血管纤维组织周围形 成乳头状结构,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上皮基底部。核 分裂象不多,不侵及脑组织,无坏死。
病例2 男 7岁 反复头痛伴视物模糊26天。
病理:经典型髓母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 是儿童最常见的小脑肿瘤,好发于20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 年,少数发生于成人。儿童多起源于小脑蚓部,成人常发 生于小脑半球
➢ WHO Ⅰ级 ➢ 好发部位依次是小脑-小脑蚓部、视交叉-下丘脑、大脑、
脑室和脑干 ➢ 男女比例大致相等 ➢ 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95%-100%
病例1 男 21岁 反复头痛2月余。
女 41 岁反复头痛2年余
病理:(四脑室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WHO I级)。
髓母细胞瘤
➢ 胚胎性肿瘤,约占颅内神经上皮肿瘤的4%-8%,占原发颅内肿 瘤的2%-7%
➢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75%在15岁以内,4-8岁为发病高峰,男女 比例为2-3:1
髓母细胞瘤-影像表现
➢ CT:多为略高密度,少数等密度,低密度很少,46%肿瘤周围有水 肿
➢ MR: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弥散受限,囊变、出血、 钙化少见
➢ 增强:均匀显著强化 ➢ 可沿CSF播散
病例1 男 4岁 头痛、呕吐半月余,加重伴行走不稳1周。
病理:(四脑室肿瘤)髓母细胞瘤(WHOⅣ级)。
✓乳 头 型 室 管 膜 瘤 ✓透 明 细 胞 型 室 管 膜 瘤 ✓脑 室 膜 细 胞 ( 伸 长 细 胞 ) 型 室 管 膜 瘤 ➢ 室管膜瘤 RELA基因融合—阳性(Ⅱ或Ⅲ级):儿童幕上 ➢ 间变性室管膜瘤(Ⅲ级)

【小睿读片】室管膜瘤MRI病例

【小睿读片】室管膜瘤MRI病例

【小睿读片】室管膜瘤MRI病例【临床病史】女性,63岁,进行性四肢乏力2个月,小便失禁1周。

体检:表情呆滞,意识模糊,检查欠合作。

四肢肌力约4级,肌张力正常,腱放射迟钝,未引出病理反射。

【影像表现】MRI表现:头颅形态大小正常,平扫见双侧侧脑室、三、四脑室均明显扩大,以三、四脑室尤显,四脑室宽径21mm,四脑室旁,双侧脑室前后角旁白质见不规则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

T2WI于左侧内囊和放射冠个见一斑点状高信号影,大者直径7mm。

C+后于左侧侧脑室前后角旁脑质内个见一环形强化结节,分别大约27x12x10mm和15x10x19mm,延髓和小脑扁桃体见脑池内见一三角形强化灶大约15x6x10mm,四脑室、双侧脑室室管膜见散在线状强化。

中线结构居中,所见颅骨未见骨质破坏。

MRI诊断:1、左侧脑室前后角旁、延髓小脑池内占位,首先考虑室管膜瘤,伴室管膜多发转移。

梗阻性脑积水。

2、左内囊、放射冠多发缺血灶。

病因病理:室管膜瘤起源于室管膜,约占胶质瘤的16%,多见于小儿及青少年。

50%发生在5岁以下,幕下占60%-70%,特别是多来自第四脑室;幕上占30%-40%。

病理特点为肿瘤常位于脑室周围或脑实质内,多呈实性,囊性变常见,出血少于14%、50%的肿瘤内有钙化,肿瘤细胞脱落可随脑脊液向他处转移种植。

临床表现:位于第四脑室内肿瘤因易阻塞脑脊液循环,产生颅内高压症状较早,多以头痛为首发症状,伴有呕吐、头晕及强迫头位。

肿瘤增大累及小脑蚓部或半球时,可出现平衡障碍、走路不稳和共济失调等症状。

当肿瘤压迫脑干或颅神经时,可出现相应的颅神经障碍。

幕上肿瘤颅高压出现较晚,病程可长达4-5年。

影像学表现:1.CT表现:①平扫肿瘤呈菜花状的等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

②肿瘤位于第四脑室时,一般在瘤周可见残存的脑室;呈带状或新月形局阳性脑脊液密度区,幕上肿瘤常发生在脑室周围,多位于顶、枕叶。

③20%肿瘤有钙化,呈单发或多发点状,幕下者多见,幕上少见。

四脑室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脑室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脑室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1简述第四脑室肿瘤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比较常见的肿瘤之一。

是指原发于第四脑室的各种肿瘤以及由邻近组织发生的长入第四脑室的肿瘤。

第四脑室是中枢神经系统一个特殊而又关键的解剖部位,毗邻桥脑、延髓等脑干重要生命中枢。

同时又是脑脊液循环的必经之路。

但其代偿空间小,因此第四脑室肿瘤早期常常因脑脊液循环障碍而导致颅内压升高。

发生于脑室顶壁和侧壁的肿瘤易于手术切除;而发生于脑室底部的肿瘤易于侵犯脑干,并向周围脑组织内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完全切除非常困难。

勉强切除反而会造成患儿预后不良,甚至引起死亡。

因此术前准确定位、定性诊断对手术切除方式、范围及术后根据肿瘤性质辅助以合理的放化疗至关重要。

四脑室区肿瘤的来源•原发于四脑室的肿瘤为起源于脑室组成部分或脑室内组织,例如室管膜瘤和血管母细胞瘤起源于脑室壁,脉络丛乳头状瘤起源于脉络丛上皮,表皮样囊肿起源于皮肤外胚层的先天性肿瘤,为胚胎早期神经沟封闭时,皮肤外胚层的剩件残留下来发展而成;脑室内的转移瘤一般是恶性肿瘤转移至脑室周围脑膜所致。

•而起源于脑室周围组织(如桥脑、延髓、小脑脚及蚓部等)的肿瘤,多与其原发部位分界不清或连接紧密,例如髓母细胞瘤起源于小脑蚓部后髓帆的原始上皮细胞;星形细胞瘤起源于室管膜基质的神经细胞或周围脑组织。

2病例赏析与鉴别诊断髓母细胞瘤好发于青少年男性。

肿瘤实性成分较多、致密,坏死囊变少而小,增强扫描表现多样,典型呈“棉花团状”强化,部分也可均匀明显强化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室管膜瘤第四脑室室管膜瘤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5 岁前儿童和40 岁左右成人,较多见于儿童,无明显性别差异。

肿瘤钙化、囊变多见,且囊腔可大小不一(部分实质亦可见大小一致、分布均匀囊腔),壁光滑,常突破脑室前后壁浸润脑干及小脑蚓部,也可经侧孔和(或)中央孔向桥小脑角区、小脑延髓池方向生长,甚至经枕骨大孔突入椎管内,这种“浇注”形生长是四脑室室管膜瘤的特征性改变。

四脑室区肿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脑室区肿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 1540 ·
广 东 医学 2010年 6月 第 31卷 第 12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Jun.2010,Vo1.31,No.12
参 考 文 献
[1] 葛坚 ,郭彦 ,刘奕志 ,等.超声乳化 白内障吸除术治疗 闭角型 青光眼 的初步 临床 观察 [J].中华 眼科 杂志 ,2001,37(5):
合并 白内障患者 应用超声 生物显 微镜 的价值 [J].国际眼科 杂 志 ,2009,9(10):1892—1894. [8] 郑东健 ,王宁利 ,甄兆忠 ,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 眼白内障术 后房角形态的改变[J].眼科 ,2000,9(3):131—135. [9] 朱思泉 ,王宁利 ,张红言 ,等.白内障超声乳化摘 除联合房角 粘连分离术治疗青 光眼合 并 白内障的 临床研究 [J].首 都医 科 大 学 学 报 ,2005,26(3):263—265. [10]韩霞 ,叶剑 ,王维光.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 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J].中国实用眼科 林 ,吕晓 飞 ,余 国威
南方医科 大学南方 医院影像 中心 (广 州 510515); 河 南科技大 学第 一附属 医院核磁共振 室(河南洛阳 471003)
【摘 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四脑 室区肿瘤的 MRI特征 ,以提 高对四脑 室区肿 瘤的诊 断和 鉴别诊 断能力。方 法 收 集经 MRI检 查并 经手术病理证 实的四脑 室区肿瘤 37例 ,其 中髓母细胞 瘤 l6例 ,室管膜 瘤 8例 ,星形 细胞 瘤 4例 ,血管母 细胞 瘤 2例 ,表 皮样 囊肿 3例 ,胚胎发育不 良性神 经上皮瘤 (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 DNT)1例 ,淋 巴瘤 1例 ,脉络 丛乳 头状瘤 1例 ,转移 瘤 1例 。结果 16例髓母 细胞瘤均位 于 小脑蚓部 ,8例表现 为 “棉 花团状 ”强化 ;6例室管膜瘤(6/8)有 多个囊变 区;2例 星形细胞 瘤(2/4)增 强表现 为“花环状”强化 ;2例血 管母 细胞瘤瘤 内及瘤周均可见流空血管影 ;3例表皮样囊肿呈 均 匀的长 T1长 信 号 ;淋 巴瘤 12呈均 匀等信 号,无 囊 变或 出血 ;脉络 丛乳 头状 瘤边缘 呈波浪状 ;DNT及 转移瘤均表现为均 匀强化的结节。结论 应用 MRI检 查技 术是 目前诊断第四脑肿瘤最好的方法。仔细观察肿 瘤本 身部位 、大小、信 号特 点以及周 围组 织结构的 关 系,结合 四脑 室区肿瘤的发病部位、患者年龄等特征 ,可提 高诊 断准确率。

四脑室占位影像诊断

四脑室占位影像诊断
➢ 起源于任何部位的脉络丛上皮细胞 ➢ 最常见于侧脑室(50%),第四脑室(40%),第三脑室
(10%);约5%多部位 ➢ 发生于四脑室,男多于女(3:2) ➢ 侧脑室常见于儿童(80%),四脑室各年龄均匀分布 ➢ 可有脑脊液播散
脉络丛肿瘤-概述
➢ 分类:
① 脉络丛乳头状瘤(choroid plexus papilloma,CPP):WHO I级 ② 不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atypical CPP):WHO II级 ③ 脉络丛乳头状癌(choroid plexus carcinoma, CPC):WHO III
M-11Y,反复头痛伴呕吐2天余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WHOⅠ级
F-6Y,行走不稳伴恶心、呕吐1年余,嗜睡2天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WHOⅠ级
表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
表皮样囊肿-概述
➢ 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0.2-1.8%,也称胆脂瘤或珍珠瘤 ➢ 胚胎发育3-5周神经管闭合时,外胚层细胞异位所致 ➢ 颅内最好发于桥小脑角区,第四脑室是后颅窝第二常见的
髓母细胞瘤-病理
➢ 细胞排列紧密,体积较小,大小较一致,核大胞浆少,经 典型可见菊形团样细胞排列结构,促纤维增生型中纤维组 织增生明显,可见漩涡状及岛状结构
经典型 促结缔组织增生型/结节型 广泛结节型
大细胞/间变型
髓母细胞瘤-影像
➢ 定位:小脑蚓部(病变前方可见CSF环绕,脑干、四脑室 受压)
➢ 圆形实性肿块,内可见出血、囊变、坏死及钙化(20%?) ➢ CT:高密度 ➢ MR:T1稍低,T2等-稍高,弥散受限 ➢ 增强:多样,典型者呈“棉花团样或云絮状”强化 ➢ 可沿CSF播散
起肿瘤梗死 ➢ 所有脉络丛肿瘤均可侵犯周围脑实质,产生血管源性水肿 ➢ MRS:Cho峰升高不伴有NAA和Cr峰,CPC可有Lac升高

第四脑室肿瘤的CT与MRI诊断分析

第四脑室肿瘤的CT与MRI诊断分析
例的C T和 MR 表 现 。结 果 I 第 四 脑 室 肿 瘤 以髓 母 细 胞 瘤 、 管 膜 瘤 和 星 形 胶 质 瘤 多见 , 瘤 与 发 病 年龄 关 系密切 。C 室 肿 T上 的钙 化 灶 对
肿 瘤的诊 断意义较 大。MR 可以三维成像 , I 准确显 示肿 瘤的位 置及 邻近情 况。结论 第四脑 室肿 瘤的诊 断主要依 靠其 C T和 MR 表 I
中 外 医 学 研 究
21 0 0年 1 0月 第 8卷
第2 4期
C I E EA D F R I N M D C LR S A C H N S N O E G E IA E E R H
影 稼 与 垂
曩 | 蔓|-薯曩 曩 譬 |≯ | 。董 曩 . | . - | 曩。 . 誊|j | | 曩 .曩 曩 | 叠 毒
Kn t u y nh m n . teoc rs t20 ,5 ( ) 12 ie c td u a s Ah rsl oi ,0 117 2 :3 5— is i e s
3 9. 3
【 收稿 日期 】 21 — 8 2 00 0 — 9
( 文编辑 : 妲 ) 本 李
[ 王兴祥 , 4] 冯义柏 , 曹林 生等. 血脂 蛋 ( ) a 与冠 状动脉 病 变的 关
[ ] t skA ,e ee C rn J e a,se m ui ai i 7 S aa M kl h r ,B at , t l er r c s r l C L u c d
a n e e d n rdco o l jr fr o adoa c lr n id p n e t pe itr fr a mao oms fc riv sua l
【 bt c】 O jcv T xlet TadM I eo ac e rnt o eft b i r m adt i ns a e A s at r bete o p r h C n R rr neo t a m r i t r rn o n e a oiv u. i e o e pf m fh b i u sn h oh a o hdg sl

DWI在小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

DWI在小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

DWI在小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李东;焦俊;荆利民;李振强;廉丽敏【摘要】目的利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研究其在诊断小脑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磁共振常规序列、弥散加权序列、增强序列成像检查,收集某院诊断小脑转移瘤患者91例.采用统计学软件,计算出DWI诊断小脑转移瘤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结果观察DWI诊断小脑转移瘤的结果,与金标准病理结果对照,得出DWI诊断小脑转移肿瘤的敏感度为88.24%、特异性为82.50%、准确性为85.71%;分析DWI检查小脑转移瘤,以病理结果为参照,分析其一致性,其符合率达到0.8571,Kappa指数是0.709.结论 DWI成像对小脑转移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期刊名称】《黑龙江医学》【年(卷),期】2018(042)005【总页数】2页(P461-462)【关键词】转移瘤;磁共振成像;小脑【作者】李东;焦俊;荆利民;李振强;廉丽敏【作者单位】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河南新乡453000;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贵阳550004;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河南新乡453000;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河南新乡453000;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河南新乡45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4脑转移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而对于小脑转移瘤的磁共振影像表现详细报道甚少。

为充分认识本病,搜集某院疑似小脑转移瘤91例,对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在2012年5月—2016年6月某院查出疑似小脑转移瘤病例91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38例,年龄28~75岁,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转移瘤51例,血管母细胞瘤30例、室管膜瘤6例、脑脓肿分4例。

原发来源病灶均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外检或手术病理证实,肺来源31例,乳腺来源10例,消化道来源8例,卵巢癌1例,肾癌1例。

临床表现主要为头部疼痛、头眩晕、恶心合并呕吐等。

[深度学习]室管膜瘤的重要临床知识及影像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深度学习]室管膜瘤的重要临床知识及影像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深度学习]室管膜瘤的重要临床知识及影像鉴别诊断(建议收藏)~~~室管膜瘤1【概念及分级】室管膜瘤(ependymoma)是起源于脑室壁或脊髓导水管的肿瘤,由肿瘤性室管膜细胞构成。

一般生长在脑室表面,也可能在毗邻脑室的脑实质组织或者沿着椎管的任何地方发生。

室管膜瘤组织学相当于WHO Ⅱ级。

2【流行病学】室管膜瘤分别占颅内肿瘤的2%~9%,髓内肿瘤的30%~60%,约占成人颅内肿瘤的5%和儿童颅内肿瘤的10%。

男性多于女性,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

在小于5岁的儿童中,室管膜瘤是最常见的肿瘤,发病率呈双峰型:大高峰在5岁,小高峰在35岁。

成年者发生多位于脊髓,且以颈胸段为主。

发生于少年儿童者多位于颅后窝,且以第四脑室为主。

3【临床及预后】临床表现与肿瘤位置有关。

幕下肿瘤常出现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的体征和症状;颅后窝受累时出现小脑型共济失调、视觉障碍等;幕上肿瘤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和高颅压征;肿瘤发生在脊髓时表现为相应的运动和感觉障碍。

室管膜瘤的总生存期和肿瘤位置密切相关。

手术切除程度、病理级别、辅助治疗与无进展生存期相关,手术切除程度是室管膜瘤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4【病理特点】大体标本:呈红色,分叶状,质地脆,有时可见囊变,血供一般较为丰富,边界清。

镜下:常见的特征为界限清楚、胶质瘤细胞密度适中、核形态单一、核圆形或卵圆形和胡椒盐状染色质。

核分裂象罕见或缺如。

室管膜瘤最具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是瘤细胞排列成菊形团或腔隙,有时亦可排列于小血管周围,称之为假菊形团(图1)。

室管膜瘤亚型包括:细胞型、乳头型、透明细胞型及伸长细胞型。

细胞型常见于脑室外,细胞密度较高,但核分裂象不增多,假菊形团常不明显,真菊形团可不存在;乳头型表现为室管膜瘤上皮样细胞形成线状,被覆于脑脊液所经腔面,偶尔可见高密度增生的细胞形成指状突起,被覆平整,紧密连接的单层立方细胞和肿瘤细胞;透明细胞型多好发于年轻人的幕上肿瘤,其组织学特点像少突胶质细胞,可见到核周空晕;伸长细胞型好发于脊髓。

四脑室室管膜瘤MR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脑室室管膜瘤MR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T1WI呈略高低信号,T2WI脑脊液高信号, DWI高信号,增强扫描多无强化。
髓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程度最高 的神经上皮性肿瘤之一,绝大多数见于儿 童,发病年龄高峰在10以前,肿瘤起源于 胚胎残留细胞,绝大多数位于小脑蚓部, 容易突入四脑室。
MRI影像表现
肿瘤T1WI多数呈略低信号,少数呈混杂信号或等信号, T2WI呈高信号。DWI扩散受限,呈高信号,
可沿第四脑室上下口向生长。有见缝就钻的特点,因 肿瘤生长缓慢,病灶多在较大时才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第四脑室肿瘤常见肿瘤的鉴别诊断
项目
室管膜瘤
髓母细胞瘤 脉络丛乳头 表皮样囊肿 状瘤
好发年龄 儿童 好发部位 第四脑室 第四脑形态 扩大
儿童
成人
小脑蚓部 第四脑室
呈新月状, 扩大 向前或上方 移位
50-60岁 侧脑室、第四脑室 扩大
T1WI等信号, T2WI等或略 高信号,
T1WI上呈略高于脑脊液 的混杂信号T2WI上呈脑 脊液样高信号, DWI上 呈高信号
项目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脉络丛乳头 状瘤表皮样囊肿
强化特点
多强化明显 且不均匀, 少数轻度强 化。
强化较室管 膜明显,可 呈小囊大结 节
明显强化
多无强化
水肿
无或轻度 轻度
无或轻度

小结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以儿童多见,位于第四脑室。 T1WI低或等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DWI呈等或低
信号,肿瘤信号不均质为本病的特点,常合并阻塞性 脑积水。 瘤周常无水肿或轻度水肿。 肿瘤呈塑形生长,可经外侧孔进入桥小脑角池,并呈 舌样通过正中孔突至颈髓后上方。 增强多强化明显且不均匀,少数轻度强化。
脑室外肿瘤多压迫脑室使之变小,常向对 侧移位。

MRI诊断第四脑室肿瘤

MRI诊断第四脑室肿瘤

MRI诊断第四脑室肿瘤*导读:四脑室肿瘤源于四脑室结构,也可由脑室周围结构向脑室内突出生长,肿瘤体积较小时,定位不难,肿瘤体积较大时,往往占据整个脑室,脑室旁的肿瘤则推移挤压脑室,引起脑室变形、消失,造成肿瘤的定位困难,四脑室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影响肿瘤的定性。

……第四脑室肿瘤临床发病率虽然较低,但是临床症状往往严重,所以早期发现并正确诊断,对预后影响很大。

四脑室肿瘤源于四脑室结构,也可由脑室周围结构向脑室内突出生长,肿瘤体积较小时,定位不难,肿瘤体积较大时,往往占据整个脑室,脑室旁的肿瘤则推移挤压脑室,引起脑室变形、消失,造成肿瘤的定位困难,四脑室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影响肿瘤的定性。

本组四脑室肿瘤,髓母细胞瘤发病率最高,占40%,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分别占 25%和 15%,与文献报道相近。

1、髓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发展迅速的原始神经上皮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 分级将它归为Ⅳ级,该病起源四脑室顶下髓帆原始神经上皮细胞的残余,这种细胞在胚胎发育期间向上并向外移行形成小脑的外颗粒层,肿瘤富于细胞成分,可种植于移行通道的任何部位,小脑蚓部或小脑半球。

该病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 5-15岁、24-30 岁,发病年龄越大,病灶越靠近小脑外侧。

有作者报道该病占儿童后颅凹肿瘤的33%,50%发生于 10 岁以内,其中约 90%发生小脑蚓部,突入、压迫四脑室,引起阻塞性脑积水,早期可通过脑脊液(CSF)发生广泛转移,该病发展快,手术易复发, 3年生存率为 60-70%,该肿瘤对放疗较为敏感。

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可见分叶,多数边界清楚,瘤周可见轻度水肿, T1W 呈等低信号, T2W 呈等高信号,肿瘤内可发生囊变、坏死、钙化,囊变部分较小,增强病灶常呈明显强化。

2、室管膜瘤:该病是一类起源于脑室壁内室管膜上皮或脑室周围室管膜巢的肿瘤。

WHO2000分级将它归为Ⅱ级,占儿童后颅凹肿瘤的 15%,该肿瘤有两个高峰期, 10-15 岁,40-50 岁,儿童为成人的 4 -6 倍。

第四脑室肿瘤的CT与MRI诊断分析

第四脑室肿瘤的CT与MRI诊断分析
中 国 实 用 医 刊 2013年 1月 第 40卷第 2期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M edicine Jan.2013,Vo1.40,No.2
· 35 ·
第 四脑 室 肿 瘤 的 CT与 MRI诊 断分 析
李钰 姚 刚
【摘要】 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内肿瘤的cT和 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3例 第四脑室肿瘤患者的 CT和 MRI表现 。结果 第四脑 室肿瘤 以髓母 细胞 瘤 、室管膜瘤和 星形胶质瘤 多见 ,肿瘤 与 发 病 年 龄 关 系密切 。CT上 的钙 化 灶 对 肿 瘤 的诊 断 意 义 较 大 。 MRI可 以三 维 成 像 ,准 确 显 示 肿 瘤 的 位 置 及 邻 近 情况 。结论 第 四脑 室肿瘤 的诊 断主要依 靠其 CT和 MRI表现 ,结合年龄特征 可进一步提 高诊 断准确 率。
DOI:10.3760/cma.j.issn.1674—4756.2013.02.014 作者单位 :277103 山东 省枣 庄市立 第二 医 院 (李钰 );枣 庄市 立 医院 (姚 刚 )
1.2.2 MRI检查 :做 CT扫 描 后 仍 有 31例 诊 断 不 明 确 ,征 得 患 者及 家属 同意 后 做 MRI检 查 ,其 中加 做 增 强 扫 描 l5例 。使 用美 国 GE公 司 0.5Tvectra超导 MRI 机 ,正 交头 颅线 圈 ,行 头颅 轴位 T1WI、T2WI及 冠状 位 、 矢 状位 T2WI扫描 。 2 结 果
the fourth ventricle tumor.M ethods The CT and MRI representation of 33 patients with fourth ventricle tumor proved by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fourth ventricle tum or has much in medulloblastoma, ependym0cyt0ma, astroglioma. There w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occurrence of age.The CT calcif ication had greater significance on the tumor diagnosis.MRI could be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displaied the correct location of the situation and the neighbouring. Con- clusions The fourth ventricle tumor mainly rely on its CT and MRI representation,age feature can fur— ther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脑室内室管膜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ppt课件

脑室内室管膜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ppt课件

17
室管膜瘤概述
概念:室管膜瘤是来源于脑室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
或室管膜残余组织及脑白质室管膜细胞巢的中枢神经系统
肿瘤,主要发生于脑室内,以第四脑室最为常见。
分型:2007年,WHO将室管膜肿瘤分为 室管膜瘤:细胞型、乳头型、透明细胞型、伸长细胞型 (WHOⅡ级) 间变型室管膜瘤(WHOⅢ级) 黏液乳头状瘤(WHOⅠ级) 室管膜下瘤(WHOⅠ级)
胞,肿瘤常充满第四脑室,发生于成人者常位于小脑半球 是后颅窝第二常见肿瘤,主要见于15岁以前,4-8岁最常见,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4:1),另一高峰年龄在25岁左右 肿瘤属高度恶性,发展快,多在3个月以内,常可早期沿脑
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播散 病变无包膜,出血、钙化及坏死少见
.
25
影像表现 CT:多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实性肿块,境界清楚,多数比
⑤肿瘤多突入对侧侧脑室,或沿脑室通路突入邻近脑室,或
侵入基底部脑实质。 .
22
影像表现CT、MRI
.
23
髓母细胞瘤 星型细胞瘤 室管膜下瘤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型细胞瘤 中枢神经细胞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 脑膜瘤 转移瘤
鉴别诊断
.
24
鉴别1-髓母细胞瘤 起源于小脑蚓或四脑室顶部后髓帆生殖中心的残余胚胎细
.
16
病理 肉眼:灰白色组织一堆,总体积:5.0cm×4.0cm×1.5cm,
切面灰白色,质较细 镜下:簇状细胞核埋入致密的胶质纤维基质中,见微囊形
成 诊断:室管膜下瘤 免疫组化:CK(-),EMA(-),SYN(-),CGA(-),
GFAP(-),KI-67(<1%),S-100(+)
.
.
19
病理
.

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诊断

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诊断

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诊断张俊海;姚振威;李克;汪寅;刘含秋;冯晓源【摘要】目的:探讨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征象,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室管膜下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室管膜下瘤是神经系统良性肿瘤,发病年龄平均40.7岁,具有一定特征性:①肿瘤多位于侧脑窜内,第四脑室、颈髓或颈胸髓、脑实质内亦可发生.②肿瘤多呈类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髓内的多呈条状,边界清晰,病灶内常伴小的囊变,少数有细小的砂粒样钙化.③CT平扫肿瘤呈低或等密度,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1>H-MRS显示为低级别良性肿瘤的代谢波峰.肿瘤内的小囊变区呈更低密度及T<,1>WI更低、T<,2>WI更高信号影,有时瘤内可见流空血管影.④MRI增强扫描病灶一般无或轻度强化,具有特征性.结论:充分认识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可以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Purpose: To study the CT and MRI features of subependymomas.Methods: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and medical imaging data in 27 cases of subependymomas proved by pathological diagnosis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Results: Subependymomas were benign and slow - growing tumors occurred most commonly in middle- aged male, their features included: ① Tumors arose most frequently in t he lateral ventricle, followed by fourth ventricle, spinal cord and brain parenchyma.② The tumors were circular or oval solid mass with clear borders, there were microcysts and occasionally small calcifications in the tumors.③The tumors showed isodense or hypodense on unenhanced CT, slightly hypo or isointense signal on T1 weighted imaging, hyperintense signal on T2weighted imaging and FLAIR imaging, hypointense signal 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The tumors showed low - grade neoplasm' s metabolic features on 1H - MR spectroscopy imaging findings.④ No to mild contrast enhancement were mostly found in tumors.Conclusion: Subependymomas have characteristic CT and MRI features, which are very helpful in pre - operative diagnosis and in post - operative evaluation.【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年(卷),期】2011(017)004【总页数】5页(P289-293)【关键词】室管膜下瘤;磁共振成像;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作者】张俊海;姚振威;李克;汪寅;刘含秋;冯晓源【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病理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室管膜下瘤是神经系统少见的良性肿瘤,呈缓慢地非侵袭性生长,约占颅内肿瘤的0.2%~0.7%。

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的CT、MRI诊断(附4例报告)

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的CT、MRI诊断(附4例报告)
有钙 化 , 块不 均匀 增强 , 肿 周围 环绕低 密度 水肿 遁 。悯 1 wI " 像 1
见左侧脑室体部及胼胝体 区不规则形略均匀等密度肿块伴少 量
钙化 , 略均 匀增强 , 缴毛糙 , 边 双侧 脑 室 均扩 大 。C T诊 断 : 懊 脑 左 I
室室管膜瘤 MR 1 wI I " 像见肿块 呈均匀略低 于脑 白质 信号, 1 _ wI r 2 像呈略均匀 高于脑 白质信 号, 边缘毛糙 , 双侧脑 室 扩大。 MR 诊斯: I 左侧脑室室管膜瘤。手术所见 : 左侧 脑室体部及胼胝 体、 侧脑室前角和室问孔、 第三脑室 、 右侧室间孔均见 肿瘤 , 供血
Mo r t u e Ho Id v lp d 1 a o 。 c c e y 栅 吣I Am a ve ( k p r , 9 6 9 7 4 w e eo e 印 r s 口 h c 宴 r I Ac d Iid S  ̄a o 1 9 , 5; 4
(0 11~O收稿 ) 20 —22
小脑 蚓部 不均匀 低 密度 区 , 不均 匀增 强 , 缘 略清 楚 , 四脑 室 显 边 第
室管腱下室管膜瘤较少见, 国内影像学诊斯仅见少数病例报
道 。作者对 经 C T及 MR 检查 、 经手术 病理 证 实 的 4 报 道 如 I 并 例

示不清。C T诊斯: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 。手术所见 : 第四脑室 内淡 红色肿瘤, 基底在脑室左侧壁。病理诊 断: 室管膜下室管膜瘤 。
维普资讯
解 放 军医 学 杂 志 2 0 0 2年 2月 第 2 7卷 第 8期 Me i L ] 7N e 0 8 dJChnP A Vo 2 2F b2 0
微创外科与传统外科不是对立的, 前者是后者 的补充和发展 。经过一段 时间后, 微创外科技术 可能成为传 统外科 的一部分 认为现代外科 已完全进入到微创外科阶段的提法似不够恰 当, 因为微创外科作为一种理念, 可指导所有手

四脑室室管膜瘤影像

四脑室室管膜瘤影像

鉴别诊断
• 髓母细胞瘤 • 脉络丛乳头状瘤 •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 转移瘤 • 表皮样囊肿 • 海绵状血管瘤
髓母细胞瘤
1、后颅窝第二常见肿瘤; 2、主要见于15岁之前; 3、好发于小脑上蚓部,及 四脑室顶的中线处; 4、出血、囊变、钙化少见; 5、T1WI呈等或低信号, T2WI信号与灰质相似。 6、DWI呈高信号,ADC呈低 信号。 7、增强呈显著强化。
小结
• 儿童室管膜瘤以第四脑室多见,成年人以侧脑室多见。 • 四脑室室管膜瘤有两个高峰年龄,5岁前和40岁左右
的成人。 • 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肿瘤信号不均质
为本病的特点,与钙化、囊变、出血、含铁血黄素沉 着等因素有关。 • DWI呈等或稍高信号;ADC呈等或低信号。 • 增强扫描肿瘤常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间变性室管膜 瘤可呈显著强化。 • 肿瘤形态多不规则,呈分叶状。 • 肿瘤呈塑形生长,可经四脑室正中孔或外侧孔进入枕 大池及桥小脑角池,周围小脑组织可有水肿存在。
脉络丛乳头状瘤
1、起源于脑室脉络丛上皮 细胞,儿童多见于侧脑室, 成人多位于第四脑室,常伴 有脑积水。 2、肿块边缘为绒毛颗粒状、 小结节状凹凸不平。 3、TIWI呈等-稍低信号, T2WI呈等-稍高信号。 4、DWI未见高信号。 5、增强病灶明显强化。 6、可有钙化,囊变少见。 7、小病灶,大积水。
人。 • 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其特点是间歇性头痛,与头位变
化有关,晚期常呈强迫头位,多前屈或前侧屈。小脑症状: 走路不稳,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及肌张力减低。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的患儿往往发生呕吐。 • 室管膜瘤也可顺脑脊液种植并转移。
中 脑 水 管
第四脑室解剖
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
与小脑之间。

颅内脑实质室管膜瘤核磁共振成像表现

颅内脑实质室管膜瘤核磁共振成像表现

颅内脑实质室管膜瘤核磁共振成像表现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颅内脑实质室管膜瘤核磁共振成像(MRI)的表现,以提高脑实质室管膜瘤的诊断正确率。

方法60例颅内脑实质室管膜瘤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肿瘤的位置、大小、生长方式等。

结果第四脑室室管膜瘤32例,侧脑室室管膜瘤11例,颞、顶、枕交界处室管膜瘤17例;实质部分呈均匀增强的有32例,呈环形增强的有28例;轻度水肿比较普遍。

结论颅内脑实质室管膜瘤采用MRI技术进行诊断具有良好的效果,MRI 的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颅内脑实质室管膜瘤;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室管膜瘤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儿童及青年人是多发人群。

一般而言,室管膜瘤主要发生于脑室系统,而部分患者发生于脑实质。

就成年患者而言,室管膜瘤的病灶位置大多在侧脑室,而只有小部分患者的病灶位于大脑半球;对儿童患者而言,室管膜瘤的病灶位置多在脑室系统的第四脑室[1]。

以上几种室管膜瘤类型的临床诊断均比较困难。

脑实质室管膜瘤是一种特殊的颅内室管膜瘤,且临床报道的发病率非常低,患者的病灶多在幕上大脑半球,临床中容易将其误诊为其他颅内肿瘤类型,因此,颅内脑实质室管膜瘤的诊断需要得到改善[2]。

目前,临床中诊断脑实质室管膜瘤主要采用头颅CT检查以及MRI进行诊断。

本院为进一步明确MRI在诊断脑实质室管膜瘤中的效果,特选取了相关病例6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进行专项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于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颅内脑实质室管膜瘤患者60例。

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60岁,18岁以下17例,18~30岁22例,30~40岁12例,40岁以上9例;病程1个月~5年,平均病程(3.1±1.5)年。

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肢体麻木无力、视物模糊、眼球震颤等。

脑积水是多数患者的并发症。

1. 2 检查方法仪器选择:采用德国Siemens Harmony 1.0T MRI仪进行扫描。

[神经影像]“室管膜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

[神经影像]“室管膜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

[神经影像]“室管膜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室管膜瘤【临床表现】室管膜瘤(ependymoma)是一种生长较缓慢的来源于室管膜细胞的胶质瘤,WHO分类为Ⅱ~Ⅲ级。

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少数可见于中老年人。

室管膜瘤无固定的临床特点,症状取决于肿瘤所在位置。

常出现癫痫和颅内压增高。

脑室内的肿瘤定位体征少。

【MRI表现】1.脑室内型(1)以第四脑室多见,其次是第三脑室后部、侧脑室体部或三角区。

(2)肿瘤呈可塑性生长,即“溶蜡征”,肿瘤沿脑室通路突入邻近脑室。

第四脑室肿瘤可沿着正中孔或侧孔蔓延到延髓背侧面和小脑脑桥角区。

肿瘤常可浸润邻近脑实质,边缘不整(图1)。

(3)肿瘤在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上呈等或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囊变较多见,出血少见。

(4)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

2.脑实质型分完全实性型、部分实性型及大囊型3种类型。

多位于顶、颞、枕叶交界区,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的肿瘤易发生大的囊变和钙化。

(1)完全实性型多为WHO分类Ⅱ级,好发于邻近脑膜的区域,边界较清,瘤周多无水肿,平扫与脑灰质信号类似,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性强化。

(2)部分实性型多为WHO分类Ⅲ级(即间变性室管膜瘤),好发于脑实质深部邻近脑室区域,形态欠规则,可见浅分叶,边界欠清,瘤内含多发囊性结构且出血常见,瘤周有轻中度水肿。

实性部分在T1WI 以混杂稍低信号为主,T2WI以混杂稍高信号为主。

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可见不均匀强化。

(3)大囊型多为WHO分类Ⅱ级,相对少见,好发于脑表面与脑膜有较长的接触面,多为体积较大的类圆形偏心性肿块,囊性部分位于脑实质侧,脑表面侧囊壁明显增厚或见壁结节,边界多清楚,水肿常见,而出血少见。

增强扫描可见实性部分及囊壁呈中度不均匀性强化。

图1第四脑室室管膜瘤A、B.分别为横断面T1WI及T2WI,示第四脑室内占位,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病灶边界清楚;C.T2 FLAIR,示病灶呈均匀的高信号,且通过第四脑室正中孔向下呈“溶蜡样”生长;D.DWI,示病灶呈高信号;E、F.为增强扫描,示病灶呈明显强化,矢状面见肿块沿第四脑室正中孔向下生长,幕上脑室扩大,有积水【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多在5岁前发病,多位于侧脑室三角区。

不同部位室管膜瘤MRI特征的对比分析

不同部位室管膜瘤MRI特征的对比分析

不同部位室管膜瘤MRI特征的对比分析吕国士; 王德韧; 云浩; 左宏【期刊名称】《《CT理论与应用研究》》【年(卷),期】2006(015)004【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部位室管膜瘤的年龄分布及其MRI特征。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室管膜瘤,所有患者均行了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患者的年龄分布并在MRI图像上观察肿瘤大小、位置、生长方式、信号特点,有无囊变和出血及肿瘤的强化方式。

结果58例室管膜瘤中,27例(46.6%)位于幕上,患者年龄大部分分布在30-50岁之间,侧脑室占20例;20例(34.5%)位于幕下,年龄分布多在20岁以前,绝大多数位于四脑室;11例(18.9%)位于脊髓内。

不同部位室管膜瘤信号特征无明显差异性,96.3%幕上、95%幕下、45.5%室管膜瘤呈不均匀显著强化,70.4%幕上、55%幕下、18.2%脊髓室管膜瘤可见瘤内囊变,45.5%的脊髓室管膜瘤可见脊髓本身继发性囊变。

29.6%幕上、20%幕下及9%脊髓室管膜瘤可见瘤内出血。

80%侧脑室肿瘤侵及对侧侧脑室,四脑室室管膜瘤中,16例沿着侧脑室正中孔浸润,12例通过外侧孔累及桥小脑角,全部脊髓室管膜瘤沿脊髓长轴中心性生长,1例终丝室管膜瘤合并有椎间孔扩大。

结论不同部位室管膜瘤在好发年龄、囊变及强化方式存在着差异,可塑性生长是脑室内室管膜瘤的显著特征,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总页数】6页(P48-53)【作者】吕国士; 王德韧; 云浩; 左宏【作者单位】河北张家口解放军251医院影像中心河北张家口 0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广西不同产区烤烟部位特征对比分析 [J], 徐雪芹;陈志艳;曾德芬;王维刚2.不同部位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 [J], 朱承峰;初建国;韩璐;宋玉芳;王亚萍;张丽芝3.不同部位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对比分析研究 [J], 邓加强;周珲堃;钱奇锋;朱海峰4.不同类型癫痫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对比分析 [J], 黄婷; 熊维; 李娜; 李晶5.胃癌不同部位特征和预后的对比分析及临床意义 [J], 韩涛;夏文彬;吕扬;梁寒;王东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2 年第 31 卷第 6 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783· 显强化; 23 例 MRI 术前确诊; 另 2 例分别误诊为血 管母细胞瘤和胶质瘤。33 例中共有 22 例肿块内有 12 例肿块与脑干分界欠清晰, 29 例继发脑 囊变区, , 15 , 3 19 例伴有室旁间质水肿 例重度脑积水, 积水 例肿块几乎占满第四脑室且均表现为优势向下生 长。 3 讨论 在 2007 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 室管膜瘤属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的第 4 类室 类中, ICDO 编码 9391 /3 , WHO 分级Ⅱ级, 管膜肿瘤, 室管 膜瘤又分为细胞型、 乳头状型、 透明细胞型和伸长细 胞型
[13 ] 围 2 ~ 68 岁, 其发病高峰年龄与文献报道相似 。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以细胞型室管膜瘤为主, 肿
天坛医院神经放射科 3 位高年资影像医师独立阅 片, 两位或两位以上医师统一意见后记录结果 。 2 结果 20 例 CT 检查中, 病灶密度以等 / 略高 / 略低密
CT 值范围 21 ~ 48 HU; 10 例发现钙化, 度为主, 呈多 1 例呈边缘线条样, 发点片状, 病灶钙化范围占肿块 总体积相对极小; 13 例发现“浇注 ” 现象 , 主要向 。 CT 双侧侧孔生长 增强扫描大部分病例实性部分 和( 或) 囊壁呈不均匀强化, 囊变坏死区无强化。 术 前 CT 准确诊断者 3 例, 其他误诊为髓母细胞瘤、 星 DTPA 增 形细胞瘤等。25 例行 MRI 常规平扫加 GdT2 WI 稍高 强扫描, 病灶大部分呈 T1 WI 稍低信号、 信号, 发生囊变和 ( 或 ) 钙化的肿块信号常混杂, 囊 T2 WI 均为高信号; 25 例均可发现不 变区可呈 T1 WI、 “浇注 ” 同程度的 现象, 横轴位 T2 WI 上可较好观察 到肿块向双侧孔生长, 甚至达桥小脑角区, 亦可向后 矢状位图像可较好观察肿块超 生长达小脑延髓池, 过枕骨大孔向下生长达延髓背侧或颈髓水平; 21 例 肿块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以斑片状强化为主, 可有 3 例中重度强化, 1 例无明 环形强化, 但环壁不规则,
搜集
2008 年 4 月至 2011 年 7 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3 例第四脑室室管膜瘤患者资料, 男 20 例, 女 13 MRI, 8 例单独行 CT 检 例, 年龄 2 ~ 68 岁, 回顾性分析其 CT 和( 或) MRI 表现。 结果 33 例中有 12 例同时行 CT、 13 例单独行 MRI。20 例 CT 检查中, CT 值范围 21 ~ 48 HU, 查, 病灶密度以等 / 略高 / 略低密度为主, 有 10 例发现点 “浇注” DTPA 增强扫描, 片状钙化, 有 13 例发现 现象, 术前 CT 准确诊断本病者 3 例。25 例行 MRI 常规平扫加 GdT2 WI 稍高信号, 25 例均可发现不同程度的 “浇注 ” 21 例肿块呈不均匀轻中度 病灶大部分呈 T1 WI 稍低信号、 现象, 3 例中重度强化, 1 例无明显强化, 23 例 MRI 术前确诊。33 例中共有 22 例肿块内有囊变区, 12 例肿块与脑干 强化, 29 例继发脑积水, 3 例重度脑积水, 15 例伴有室旁间质水肿, 19 例肿块几乎占满第四脑室 。 结论 分界欠清晰, 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 室管膜瘤 第四脑室 X 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第 MRI 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MRI 是目前诊断该病的最佳方法, MRI 表现, 四脑室室管膜瘤的 CT、 综合分析 CT、 可提高
DOI:10.13437/ki.jcr.2012.06.034
· 782·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2 年第 31 卷第 6 期
中枢神经放射学
MRI 影像表现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的 CT、
* 肖道雄,孙胜军 ,彭吉东,杨

【摘要】 目的
MRI 特征, 探讨第四脑室室管膜瘤的 CT、 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 方法
室管膜瘤起源于室管膜细胞, 约占颅内肿瘤的
作者单位: 341000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肖道雄、 彭 吉东) ; 10005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 孙胜军) ; 116027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 杨 超) ; * 通讯作者
1% ~ 4% , 主 要 发 生 于 脑 室 内, 以第四脑室最常 [1 ] [2 ~ 6 ] , 见 。关于第四脑室区肿瘤的报道较多 其中, 室管膜瘤较髓母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要少见得多, 在 [2 ] 影像学上易误诊 。笔者搜集近 3 年内在首都医科 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3 例第 四脑室室管膜瘤患者资料, 报道如下。
[8 , 9 ]
1 1.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搜集 2008 年 4 月至 2011 年 7 月在北京天坛医 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3 例第四脑室室管膜瘤患者
33 例中, 资料, 男 20 例, 女 13 例, 年龄 2 ~ 68 岁。大 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颅高压症状和小脑症状 , 如头痛、 头晕、 恶性、 呕吐、 行走不稳、 眼球震颤、 视物 模糊等, 间歇性、 反复发作, 后期持续性加重。 少数 吞咽、 构音等功能障碍。 患者有呼吸、 1. 2 检查方法 33 例中, 12 例同时行 MR、 CT 检查, 8 例单独行 CT 检查, 13 例单独行 MRI 检查。 头部 MRI 扫描采 使用 用 GE 1. 5 T 或 Siemens 3. 0 T 磁共振扫描仪, TE 9. 8 头部线圈。MRI 平扫行 T1 WI ( TR 2000 ms, ms) 矢状位、 TE 84 ms) 横轴位和 T2 WI( TR 4500 ms, 横轴位扫描。25 例行 MR 增强扫描, 对比剂为 GdDTPA 0. 2mmol / kg 体重, 经肘静脉快速推注, 注射后 矢状位、 冠状位 T1 WI 扫描, 扫描参 立即行横轴位、 数同平 扫 T1 WI。 CT 扫 描, 层 厚 为 4. 50 mm /9. 00 mm, 层间隔为 4. 50 mm /9. 00 mm。 1. 3 图像分析 使用 Neusoft 软件进行图像观察和测量, 由北京
CT and MRI Features of the Fourth Ventricle Ependymoma
XIAO Daoxiong, SUN Shengjun, PENG Jidong, et al. Ganzhou People’ s Hospital, Ganzhou, Jiangxi Province 341000 , P. R. China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7 ]
瘤细胞形态一致, 呈片状分布, 局部常可见血管周围 假菊形团。肿瘤细胞伸出细长的胞质突起附着在扩 张的薄壁血管周围, 形成血管周围无细胞核区。 在 部分病例还可见特征性的室管膜裂隙和室管膜菊形 区, 瘤细胞呈假复层排列成腺样或裂隙样。 室管膜 瘤细胞中等分化, 有丝分裂不活跃, 除间变型室管膜 瘤外, 无假栅栏状坏死。 室管膜瘤的特征性结构为 血 管 周 围 假 菊 形 团、 室管膜裂隙和室管膜菊形 [14 ~ 16 ] 。本组有 7 例病理诊断为间变性室管膜瘤 团 或部分呈间变性室管膜瘤结构, 其余均为细胞型室 管膜瘤。1 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GFAP 阳性, Olig2 散在 阳 性 细 胞, Vimentin 血 管 阳 性, EMA 阴 67 散在少许阳性细胞 性。1 例间变性室管膜瘤 Ki核。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常呈分叶状, 境界清楚, 形态 极不规则, 常突破脑室前后壁侵犯脑干及小脑 , 也可 经 侧孔和( 或) 中央孔向桥小脑角区 、 小脑延髓池方
。室管膜瘤起源于脑室或脊髓中央管室管
主要发生于脑室内, 以第 膜细胞或室管膜残余组织, [10 , 11 ] 。 四脑室最常见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的临床表现非常多样, 与其 大小以及是否有软脑膜转移密切相关 , 主 生长部位、 要表现为颅高压症状和小脑症状 。早期因肿瘤随体 头晕、 位变动堵塞中脑导水管可出现发作性的头痛 、 恶性、 呕吐、 行走不稳、 眼球震颤、 视物模糊等, 而后 间歇性、 反复发作, 持续性加重, 部分患者可有呼吸、 吞咽、 构音等功能障碍。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呈良性 [12 ] 过程, 生长缓慢, 病程可达 10 余年 。第四脑室室 5 岁前和 40 岁左右, 管膜瘤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 较多见于儿童, 无明显性别差异。 本组病例年龄范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T and MRI features of ependymoma in the fourth ventricle. Methods 33 pa-
13 females, ging from 2 to 68 years) confirm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tients with fourth ventricle ependymoma ( 20 males, gy were collected from April 2008 to July 2011 i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 The CT and ( or ) MRI featur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12 patients underwent both CT and MRI, 8 cases underwent CT scan and 13 cases underwent MRI alone. On CT images ( 20 cases) , the lesions showed equal, slightly high or slightly low density masses with CT value range of 21 - 48 HU. Punctate calcifications were found in 10 cases," Casting" phenomenon in 13 cases, and 3 cases were accurately diagnosed preoperatively. On plain and enhanced MRI images ( 25 cases) ,the lesions showed slight hypointensity in T1 WI and slight hyperintensity in T2 WI. “Casting”phenomenon in varying degrees was found in 25 cases. The images of 21 cases showed mild or moderate heterogeneous enhancement 3 cases showed serious enhancement, and 1 case showed no enhancement. There were 23 cases accurately diagnosed preoperatively. Among the total 33 cases, cystic areas were showed within the tumors in 22 cases ,unclear boundaries with brain stem in 12 cases,secondary hydrocephalus in 29 cases,serious hydrocephalus in 3 cases,paraventricular interstitial edema in 15 cases,masses filled the fourth ventricle in 19 cases. nostic accuracy. 【Key words】 Ependymoma 4th ventricle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nclusion Ependymoma in the fourth ventricle shows certain CT and MRI features. MRI is the best method to diagnose the diseas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T and MRI performance could improve the dia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