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异同及斯金纳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
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
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
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
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
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教育心理学备考指导之:巴甫洛夫“应答性行为”与斯金纳“操作性行为”辨析

教育心理学备考指导之:巴甫洛夫“应答性行为”与斯金纳“操作性行为”辨析大部分考生在复习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时,经常会觉得学习理论涉及的理论多、人物也多,尤其是行为主义流派的几位心理学家,有实验、有理论、经常让人感到很吃力。
今天中公教育湖南教师招聘网任慧琴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行为主义的两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与斯金纳,并对他们的理论加以梳理与辨析。
巴甫洛夫的理论名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理论名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两者都是条件反射理论,可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区分呢?这个问题的解答可以从斯金纳对行为的分类中得到解答。
斯金纳将人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巴甫洛夫研究的是应答性行为,而斯金纳自己研究的是操作性行为。
如何来区分这两类行为呢?其实我们可以从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实验中找到答案。
巴甫洛夫所做的实验是狗对于铃声的条件反射实验:狗一开始对铃声没有任何发应,仅仅是引起了狗的注意,而随后持续不断地将食物和铃声结合反复呈现给狗,一段时间后,狗听到铃声以为会有食物,就开始流唾液了,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再来看看斯金纳的实验,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只小箱里,小箱里有一个杠杆,按一下杠杆就会弹出一粒食丸,小白鼠偶然间按压了杠杆并获得了食丸,此后小白鼠按压杠杆的次数越来越多。
上述两个实验都在描述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所不同的是,巴甫洛夫的实验可以概括为:刺激——反应的过程;而斯金纳的实验可以概括为反应——强化的过程。
相比较而言,斯金纳所研究的操作性行为要比巴甫洛夫研究的应答性行为更具自发性,是自发的做出某个行为(小白鼠按压杠杆),然后得到强化(获得食丸),此后这种自发行为发生的概率越来越高(小白鼠按压杠杆的概率增加)。
巴甫洛夫研究的应答性行为相比较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就比较被动,狗一开始对铃声没有任何反应,只是随后将食物和铃声同时呈现给狗,一段时间后,狗才对铃声有了反应(流唾液),即条件反射建立起来。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答:首先他们研究的都是外部刺激和主体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其次,见以下表格
操作性条件反射:
小狗学会给人作揖
当小狗遇到客人来的时候,回又摇尾巴又高兴的跳来跳去,有时甚至高兴的举起两只前爪作揖;当小狗表现出作揖动作后,客人便给小狗喜欢吃的食物作为奖赏;如此反复多次呈现后,小狗见得客人后作揖的行为频率便会增加了,经过不断的强化,小狗便学会了给人作揖;
经典性条件作用:
学生考试焦虑的形成
学生会对家长和教师的批评感到害怕,从而产生焦虑;如果学生考试失败后,家长和教师不会对其做出不良反应,学生是不会产生焦虑的,但是,当学生考试失败后,家长和教师对其进行惩罚和批评,学生就会产生焦虑的心理,这两种刺激经反复多次配合作用于学生是,就会使学生产生了一考试,就会产生焦虑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
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
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
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
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
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第一章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
(2)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包含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表 1-1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时间心理学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思想结构主义心理学冯特主张实验自察法(即实验的自我察见解)铁钦纳( E. B. Titchener)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 W. James)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单研究心理杜威( J. Dewey)的主观方面,并且重视心理的客观方面——外显行为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 J. B. Watson)以为心理学一定是对于行为的科学,重申对行为的训练和加强(reinforcement )。
这是 20 世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别。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 M. Wertheimer )重申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考夫卡( K. Koffka)精神剖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S. Freud)假如说结构主义、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19 世纪末常行为的剖析,那么精神剖析则重视异样20 世纪初行为的剖析,并且重申心理学应当研究无意识现象。
20 世纪 50 认贴心理学皮亚杰( J. Piaget)模拟人脑、主张认知加工。
着力研究智慧年月以来的性质,以为智力的实质就是适应。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A. H. Maslow )被视为心理学的“第三种权力”。
侧重于人品方面的研究,重申人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章1.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科学的心理观以为,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应。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1)经典条件反射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2)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以及尝试-错误说的区别

相同点:都是刺激与反应建立联结的过程
异同点: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中是主动接受刺激与反应建立联结,实验中猫无意中发现了食物,但下次又不知道在哪里,通过不断的反复尝试错误吃到食物。
强调学习是渐进盲目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是主动接受刺激与反应建立联结,实验中老鼠无意间发现食物,发现后是知道位置的,发现老鼠加强拨动踏板的行为才会获得更多的食物。
强调强化是增强学习的手段。
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是被动接受刺激与反应建立联结的过程。
实验中将食物放在狗的面前,狗就会分泌唾液,下次将食物放在狗的面前并且摇铃铛,狗会分泌唾液,再下次开始不见食物在狗面前摇铃铛,狗会分泌唾液,如果等来了食物,就建立了联系,如果等不来食物,则下次只摇铃铛不见食物,狗不会分泌唾液。
因此,实验中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强调后天学习是在特定条件下建立联结,也就是说学习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情况下获得。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斯⾦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交流分享:今天和同事交流过程中了解到条件反射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之分,他们有⼀定的区别,联想到上海⾼考试题曾经考过类似试题。
1.经典条件反射及其特征经典条件反射(⼜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个刺激和另⼀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如图)。
经典条件反射具有获得、消退、恢复、泛化四个特征,它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区别,⼜有相似之处。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
如将声⾳刺激与喂⾷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唾液分泌的狗,在⼀段时间听到铃声⽽不喂⾷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然恢复作⽤。
泛化: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如狗对铃声产⽣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也会产⽣反应。
"⼀朝被蛇咬,⼗年怕草绳"便是获得与泛化的最好例证。
2.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亦称“⼯具性条件反射”。
是由美国⾏为主义⼼理学家斯⾦纳20世纪30年代在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的实验⽅法。
他为研究动物的学习⾏为,采⽤精确的测量习得反应技术,设计了⼀种由动物进⾏操作活动的实验箱(通常称斯⾦纳箱),⽤来测定动物完成压杆或按键活动的特定反应。
除了可训练⼤⿏,还可训练猫、家兔和猕猴等实验动物进⾏该项操作。
可分为⾷物性和防御性两种形式。
斯⾦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纳箱中进⾏的。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2
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由美国心理学家斯 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 改变。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 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 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 关。
实用文档
斯金纳实验
实验过程;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 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 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 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 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 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 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 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 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 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 作。
实用文档
经典事例
红花奖励
小狗作揖
实用文档
适当惩罚
3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联系
A.两者都需要强化才能建立起来,并且都有消退抑 制和自然恢复现象。 B.两者都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如果一种条件 反射已经巩固,再用另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原来
的刺激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发射。
C.两者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第六组
实用文档
目录
Content
又是一年蝉鸣时
定义 事例 两者联系 两者区别
实用文档
1
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 (又称巴甫洛 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 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 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 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 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 反应。
实用文档
巴普洛夫实验
实验过程: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 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 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 激,及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 刺激,如铃响,这条狗就会逐渐“学 会”只在有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 泌唾液。
原创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的区别代表人物

原创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的区别代表人物引言在心理学领域,条件反射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过程,以俄国科学家帕夫洛夫为代表的经典条件反射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然而,自帕夫洛夫以来,心理学家们逐渐发现了许多不同的条件反射类型,其中最著名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本文将比较和对比原创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并介绍代表性的人物。
经典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方式,通过潜意识中形成的联结来形成新的反射性反应。
帕夫洛夫的研究发现,当一种原本中性的刺激(条件刺激)与一个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非条件刺激)多次同时出现时,原本中性的刺激会逐渐具备引起条件反应的能力。
以《条件反射实验研究》一书而闻名的伊万·巴甫洛夫是经典条件反射的代表人物。
他通过一系列实验,尤其是在狗身上的实验,揭示了关于条件反射的重要原理。
巴甫洛夫的实验提供了人们对经典条件反射的深入理解。
操作性条件反射相比之下,操作性条件反射涉及到有意识的行为,采用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行为被称为“操作”,因为个体需要采取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预期的结果。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试错和后果来塑造和加强特定的行为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代表人物。
斯金纳在行为心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概念,通过对动物和人类行为的实验研究,展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改变过程。
斯金纳的实验包括使用所谓的“斯金纳箱”,动物在其中被培养和训练,通过特定的行为去触发一种刺激来获得奖励。
这种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为我们理解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原创操作性条件反射 vs 经典条件反射原创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在学习方式、意识参与和行为塑造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学习方式经典条件反射是一种被动学习方式,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通过多次刺激联结形成条件反应。
相对而言,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主动学习方式,个体通过试错和后果来学习和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
斯金纳的刺激——反应理论

斯金纳(1904~)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曾担任美国印第安大学、哈佛大学的教授。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影响下,于1937年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1954年,程序教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递进达到学习目标,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
根据当时的教学现状,斯金纳认为,使用教学机器可以解决其中的许多问题,因而许多人开始对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感兴趣,立志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
一、巴甫洛夫(1849~1936)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
他曾担任俄国科学院院士。
1904年,由于他在消化生理学方面的卓越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奖。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与食物不同的刺激也可以引起唾液分泌,这就导致了他对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是对条件反射的研究。
他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研究,他的条件反射学说被公认为是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的理论。
其主要著作有《消化腺机能讲义》、《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二十年实验》、《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等。
2、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巴甫洛夫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
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
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
”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例如:一定频率的节拍器声响(条件刺激CS)与肉粉(无条件刺激US)多次结合,原先只由肉粉(US)引起狗的唾液分泌(无条件反应UR),现在节拍器单独出现可以引起类似的唾液分泌反应(CR)。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1. 引言条件反射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涉及到环境刺激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联。
在心理学中,条件反射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和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
本文将探讨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种学习方式。
2. 经典条件反射的定义和特点经典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19世纪末提出的。
它主要关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经典条件反射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重复刺激一种中性刺激和一个有反应的刺激的组合,使得中性刺激可以引发与有反应刺激相似的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的典型实验是巴甫洛夫的狗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巴甫洛夫用食物作为有反应刺激,将食物与铃声这种中性刺激同时呈现给狗。
经过多次重复,当只有铃声响起时,狗开始分泌唾液,即表现出条件反射。
3.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定义和特点操作性条件反射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对行为的后果进行评估和调整来学习的过程。
行为是通过试错和反馈来塑造和改变的。
以斯金纳的老鼠实验为例,操作性条件反射可以更好地解释动物行为的学习机制。
在这个实验中,老鼠被放置在一个箱子中,箱子中有一个按键。
一开始,老鼠随机按压按键,直到偶然触发了一个食物的释放器,老鼠会收到食物的奖励。
经过多次尝试后,老鼠会学会只有按下按键才能获得食物,即明确了按键和食物之间的关系。
4.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的区别虽然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都是条件反射的一种形式,但它们在几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关注点不同:经典条件反射关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强调外界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操作性条件反射则关注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强调行为在获取结果方面的作用。
•学习方式不同:经典条件反射主要是被动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基于外界刺激的一致性。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引言条件反射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它涉及到环境刺激和自身行为的关联。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两种重要的条件反射理论。
它们对于解释学习和行为塑造在心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别介绍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基本概念、实验研究和实际应用。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和动物在多次重复的刺激下,形成了有机体对刺激的自发反应。
这些反应在重复性刺激下逐渐形成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主要包括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四个要素。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经典实验是巴甫洛夫的唾液分泌实验。
他通过将食物与响铃声同时呈现给实验动物,经过重复多次后,实验动物在只听到响铃声时,也会分泌唾液。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了关联。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
在医学上,该理论解释了许多病理学现象,为医生提供了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在教育领域,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也被广泛运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20世纪初提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受到环境结果的影响。
其基本认识是个体倾向于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达到某种结果,如果行为得到积极结果,个体就会更有可能重复该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经典实验是斯金纳的箱子实验。
他在实验箱中放置了一个按压杆,当动物按压杆时,箱子内会有食物奖励。
经过多次训练后,动物会学会按压杆来获得食物。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行为和结果之间建立了联系。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实际应用也非常广泛。
在教育和训练领域,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被广泛运用,帮助人们培养积极的行为和习惯。
在工业和组织管理中,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被用来设计奖励系统,激励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比较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异同

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异同(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异同大部分考生在复习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一章时,会感到这一章人物多、理论多,尤其在行为主义这一部分,涉及的心理学家都做了很多相关的理论,大家会感到理解起来不太容易也会出现混淆。
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两个主要流派的异同

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两个主要流派的异同:答: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两个主要流派分别是经典条件反射和炒作条件反射。
两者的相同之处:都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并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其中,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S-R联结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两者的不同之处:1、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使狗流唾液的是食物,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白鼠去抓机关?只能说是它身体内部的某些情况,可见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
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与反应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后。
3、反应方式不同。
在形成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的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是通过主动操作达到一定目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含有经典条件反射,也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
补充:对这两种流派的具体表述。
(王老师,你看看我这样描述是否可以。
)一、经典条件反射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概念,后人称为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条件包括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以及条件反射和条件刺激。
由刺激直接引起的,不需要学习的反应较无条件反应,对应刺激叫无条件刺激,这一过程叫做无条件反射。
某种中性刺激与反应本身没有联系,当这种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联系后,每当出现这种刺激,就会有对应的反应,这种过程叫做条件反射。
中性刺激叫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作用的规律有:习得: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叫做条件反应的习得过程。
在此过程中,根据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呈现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同时性条件作用和延时性条件作用与痕迹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条件作用比较

三、强化学说
1 概念 强化: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 强化物: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 强化物vs.惩罚
2 强化类型 正强化vs.负强化
3
强化使用的原则:普雷马克原理(祖母原则)
4 强化的安排
连续强化vs.间歇强化
强化安排
连续强化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十分有效,但对意志力、耐挫力 培养效果不好。儿童和斯金纳箱的白鼠一样,当给予连续强化时, 抗消退力很低,很容易放弃正确行为。一些纵容孩子的父母,很 容易让孩子得到奖励,这会使孩子认为生活太容易、太简单方便, 所以孩子缺乏一些父辈们信奉的传统美德就不足为奇了[1]。
教师要利用这些操作行为技术,引起学生有意义的行为变化。 所以好的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即安排合适的强化序列, 并通过这些强化使学生产生适当的行为反应。利用强化技术 关键在于强化要及时,因此,他特别推崇机器教学。
四、行为的学习
斯金纳认为反应的后果影响进一步的行动,这些后果产生于
外部环境,环境引起行为的变化,一个人将来做什么或不做
– 局限:
• 把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等同起来,简单归结为操作性条件反射,过 于偏狭。 • 不注重人学习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将人等同于学习机器
[练习]理论的应用
第四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学习的基本形式,即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已 经得到了彻底的研究,而那种更普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即
通过观察而进行的学习却基本上被忽视了(bandura,1974)”换
言之,班杜拉就是要弥补传统行为主义的这一大疏忽,因而对观 察学习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1]。 班杜拉关注在复杂社会背景情景中发生的学习.在班杜拉看来, 任何一种合适的学习理论,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个体是怎样在 社会情境中习得一种新的反应的?行为主义者,如斯金纳认为, 是由于个体在做出反应时得到了奖励。尽管证据表明,通过操作
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
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
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
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
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
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21年,郭任远发表《取消心理学上的本能说》。此文震 惊世界心理学界,当时,郭任远还只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
• 郭任远的两项震惊心理学界的实验研究——“鸡啄食的动 作不是天生的”和“猫吃老鼠不是本能”。
鸡啄食实验
• 实验方法:首先把鸡蛋壳弄成透明,然后进行孵化,在孵化的过程中 对小鸡胚胎的活动进行观察。
• 在观察中发现,蛋内的雏鸡由于呈倦卧姿势,雏鸡的每次心脏跳动都 会推动它的头点了一下,由此形成了小鸡点头的习惯,小鸡孵化出来 后,初期这一点头的习惯还保持着,当它点头时的嘴碰到地面偶然地 啄到米粒时,这就受到了强化,由此就形成了小鸡啄米粒的条件反射。
• 因此,郭任远认为,一般人认为小鸡一出生就有啄食的“本能”是错 误的,啄食的动作不是“本能”,而是在胚胎中学习的结果。
条件刺激多次单独出现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共同点
• 1、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需要通过强化才 能建立起来,并且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 • 2、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可以建立多级条 件反射。如果一种条件反射已经巩固, 再用另一个新的中 性刺激与原来的刺激结合, 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 • 3、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有泛化和分化现 象。
不同
经典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5 接受强化 有机体是被动地接受强化, 有机体要学的反应需要它自己 的性质 强化的主动权是掌握在实 去寻找, 只有通过有机体的操 验者的手里 作活动才能得到强化, 它的主 动性较强。 6 可观察到 的行为变化 7行为消退 的方式 被试特定行为的出现 被试行为反应的速度、力量、 同世界实验
• 实验方法:郭任远让人将一只猫和一只小白鼠从小同居在 一个笼子里,人工饲养长大。 • 结果发现猫和老鼠相处得非常融洽,猫捉老鼠的本能不见 了。学生们还拍了一张白鼠骑在猫身上的照片,刊登在美 国《比较心理学杂志》上,轰动美国,引为奇闻。 • 该实验认为,猫捉老鼠不是本能,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 1)及时强化正确答案。 • 2)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 • 3)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 • 4)循序渐进地学习。 • 5)设计一系列强化列联。
• 6)提高了教学效果。
• 7)学习时手脑并用,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程序教学
• 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教材内容加以编排,使教学过 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的一种自动教学模式也 就是程序教学模式。
不同
经典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1 刺激方面 2 反应方面
刺激在行为之前呈现,刺激引 刺激物在行为之后呈现, 刺激 发行为。 强化行为。 有机体的反应是天生就有的 反应是后天塑造起来的
3 强化的时 刺激物作为一种强化, 它在行 强化是在特定行为出现之后, 间先后 为之前就已经被呈现, 它是用来 目的是为了让被试学会实验者 引发特定的行为 所期望的特定的行为反应。 4 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 是不 的操作水平 随意的。 往往有高级的神经系统参与活 动中, 是一种随意的行为
• 采用机器教学必须把教学内容编成程序输入机器,因此, 机器教学就是程序教学,但程序教学不一定要用机器。
程序教学原则
• 一、积极反应原则 • 二、小步子原则
• 三、即时反馈原则
• 四、自定步调原则
• 五、最低错误率原则
程序教学的模式
• 经典程序教学模式——直线式模式 • (斯金纳首创)
• 在这一流程里, 教师把材料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 每一步一个项目, 内容很少。系列的安排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Skinner,Burrhus Frederick
• B. F.斯金纳 ---《迷信的鸽子》
斯金纳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迷信是因 为他们相信迷信行为和某些强化的结 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 不相关。
非关联性强化。
实验过程
• 被试:8只鸽子 • 实验条件: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 20秒落下食丸,不管鸽子做了 什么,每隔 15 秒它将得到一份奖励。 • 实验过程:让每只鸽子每天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对其行为不作任何 限制。在这期间,每个15 秒强化自动出现。几天后,记录鸽子在箱 中的行为。 • 实验结果: 8 只鸽子中的 6 只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反应,如转圈、摇摆、 啄击。
中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郭任远
• 早在1920年,他在美国加 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心理学系读书时,最早提 出了“反本能说”,该学 说曾震动了整个欧美心理 学界。 • 他是我国现代心理学的拓 荒者,创建了我国第一个 心理学院——复旦大学心 理学院。
• 郭任远主张行为学派的理论,终身反对本能论,反对心理 学上的遗传。
教学机器
• 教学机器是一种外形像小盒子 的装置,盒内装有精密的电子 和机械仪器。
• 教学材料分解成小程序。 • 每一个步子就是一个框面,学 生正确回答了一个框面的问题, 就能开始下一个框面的学习。
教学机器
• 原理:
• 1、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 2、 强化理论学说
教学机器
• 斯金纳认为,课堂上采用教学机器,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 比较有许多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