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自然“复活”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的自然“复活”思想
摘要:马克思的“自然之生死”特指人化自然之生死。当人化自然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的时候,则是“自然之生”,否则就是“自然之死”。马克思“复活”自然的呐喊本质上也是呼唤人的“复活”。造成“自然之死”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只有用“自由人的联合体”来取代资本主义的“虚假”的生产组织,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遵从物质变换的规律,合理调节和控制物质变换过程,在拯救劳动者的同时“复活”自然,才能实现社会的生态化发展,达到自由的生态化王国。
关键词:马克思;人化自然;复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①。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的“复活”统一于社会的发展过程,生态问题即社会问题、人的问题。循着这样的思路,马克思走上了探求“复活”自然的现实道路。马克思的自然“复活”思想为我们求解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一、自然“复活”的逻辑前提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对古希腊有机论自然观的超越,不仅从观念上宣告了“自然之死”,而且从实践上造成了“自然之死”。有机论自然观坚持“物活论”的观点,古希腊人相信: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②近代发展起来的机械论自然观是对“物活论”思想的颠覆,由此,自然被宣布为一种没有生命的“机械”。美国女性生态主义者麦茜特把机械论自然观对有机论自然观的取代称之为“自然之死”。③从有机论自然观到机械论自然观再到马克思实践论的自然观,经历了一个辩证否定的发展历程。“马克思提出‘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时,其前提预设是:自然已经死亡了。”④而“自然之死”的逻辑前提则是“自然之生”。那么,如何理解“自然之生死”就成为解决自然“复活”问题的关键。对麦茜特而言,“自然之生”指的是有机论自然观的统治,“自然之死”指的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胜利。她认为:“关于宇宙的万物有灵论和有机论观念的废除,构成了自然的死亡。”⑤
马克思的自然之生死观远远超越了有机论和机械论。马克思是如何理解“自然之生死”的呢?马克思说:“在物质的固有的特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更是趋向、生命力、紧张,或者用雅可布·伯麦的话来说,是物质的痛苦。”⑥“紧张”、“痛苦”是生命活力的象征,通常认为只有人及人的精神才会“紧张”、“痛苦”。马克思把精神的属性归置于物质,这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但是,这并没有完全超越有机论的自然观。因此,如果把自然物质的精神特征、生命活力理解为“自然之生”,那便是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误读。
在马克思看来,没有人类干预的天然自然是抽象的“无”,现实的自然是人化自然。自然之生死指的是人化自然之生死。马克思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区分了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马克
思承认天然自然的客观性和先在性,但同时又强调天然自然对于现实的人来说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个自然界,也不是那个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⑧天然自然是非对象性的抽象的自然,人化自然是对象性的现实的自然,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⑨。正是在“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基础上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过程,创造了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生产实践在赋予自然以生命的同时,也使自身获得了重生。
自然的人化过程本质上是在劳动基础上自然的“活化”过程,劳动赋予了自然以人的生命活力,使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即人的外在本质。人化自然具体表现为人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方面,生产资料与活劳动的结合是自然“复活”的前提。马克思说:“当原料和工具成为活劳动的条件时,它们本身又复活了。”⑩“在劳动过程中,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这些过去劳动过程的产品仿佛复活了。”B11“劳动作为这种有目的的生产活动,纺纱、织布、打铁,只要同生产资料接触,就使它们复活,赋予它们活力。”B12可见,自然的“复活”表现在生产资料与活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生产资料作为劳动者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成为人生命的延伸。在这里,自然“复活”的前提是“原料和工具成为活劳动的条件”。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不是劳动者“活”的条件,而是埋葬劳动者的“墓穴”。另一方面,作为生活资料的人化自然,当被人们所享用和消费的时候,恰恰表现为人对自己本质的占有。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独占,使他们垄断了生活资料的分配权。
马克思把“自然之生死”问题置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考察,提出了人化自然范畴。人化自然作为物化的劳动,从其本身的自然存在状态来看,是没有生命的。人化自然是人类生产劳动对象化的结果,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和确证。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当人化自然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的时候,乃是“自然之生”;当人化自然不能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的时候,即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异化状态,则构成了“自然之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出发,分析了“自然之死”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劳动异化使人变成了非人,即劳动者变成了牛马,资本家变成了寄生虫。异化劳动所创造的人化自然即私有财产,不仅不能表现和确定人的本质,反而成为一种与劳动者相对立的异己力量压迫和剥削劳动者。因此,马克思宣告了人化自然的死亡,也即宣告了私有财产的死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死亡。为了拯救死亡的自然,就要“复活”自然,而“复活”自然则必须扬弃私有财产。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B13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了“物质变换”范畴,强调实现自然的“复活”必须要合理地调控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B28劳动不仅激发出人类自身“沉睡着的潜力”,而且拯救了天然物质“沉睡着的潜力”。马克思认为,物质变换的基本内容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这是一种自然必然性。然而,物质变换必须“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B29才能进行。在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下,物质变换过程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