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自然“复活”思想
[整理版]马克思学说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二)马克思学说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学说指责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认为马克思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他的经济学理论具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理念,其主体理论过分张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上导致人们损伤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
这种诘难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我们还是从马克思的生态学与生态经济思想的诞生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来说起吧。
马克思在本书中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境界时精辟地提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接着,他进一步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77]对马克思的这些科学论述,本书在此主要强调三点:1、马克思始终主张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超越。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开始,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对立就被消解;他认为要解决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78]的统一,即是自然的人道主义和人的自然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把两者的统一看作是“人同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马克思的这种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统一的观点,在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中得到贯彻。
“人的自然的本质”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统一,是马克思概括的人和自然的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是同时被理解,在人类劳动生产实践中,自然的人化同人的自然化相互融合,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的双向互动的生动画面。
马克思提供的一幅理想图景表现在他的学说中确实结束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相对立的局面。
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旨趣
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旨趣人的解放问题无疑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是马克思毕其一生的追求和理想。
马克思自然观从属于马克思哲学,其对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论述也是围绕人的解放而展开的。
因而,从人的解放视角进行审视,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旨趣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解放。
马克思在其早期的哲学和政治学研究中开始探索人的解放问题,在中后期进入经济学研究后把这个问题具体化为劳动的解放,并通过对现实生产过程中的雇佣劳动所承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的分析,从社会解放的层面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解放的必然性与现实性。
一、人的解放的前提是劳动的解放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人的解放”是他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进行辩证审视时期所提出的理论命题。
正是基于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之限度的深刻认识,马克思提出了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思想。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将人的解放与政治解放做了原则区分:政治解放不以废除宗教为前提,也不以废除私有财产作为前提;而人的解放,不仅必须摧毁宗教的幻想,也必须首先摧毁资产阶级社会。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人的解放就一般意义而言,主要包括人从自然界和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这两个方面的涵义,也即是说人的解放只有在现实自然的、社会的世界中并利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及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的解放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既然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无疑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的思考就不是仅仅局限于哲学的层面,而是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本身寻求人的解放之道。
为此,马克思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并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研究和批判中,对工人阶级的劳动解放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提出了人的劳动解放问题,并从劳动解放的阐发中对人的解放的涵义、道路和社会条件等作出规律性的揭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概念对人的解放的理论内涵展开了分析。
异化劳动使人在劳动中把自己异化为与人的类本质对立的“非人”,本来人为了自己生命活动的需要而生活,然而生活却成了目的,人的生命活动成了手段,劳动者为了生活就要把生命活动当作手段。
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意义二马克思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生态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与意义。
1.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要求我们,人类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是以承认自然的先在性、客观性和制约性为前提的。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8]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按客观的自然规律办事才会使自然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否则,将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受自然的报复。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9]马克思指出,人不仅是能动的存在,而且也是受动的存在。
人能动地利用和支配自然界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脱离自然界的制约而肆意妄为,也不是要自然界一味服从人类。
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为前提,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无论如何强大,必须受到客观的自然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否则,就是背离了人和自然关系的辩证法。
对于主体的能动性既不能过分膨胀,也不能完全消解,必须强调能动和受动、合规律性和目的性、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之中。
2.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自然观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相互制约,只有从解决社会问题入手,才能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问题。
与抽象自然观脱离人与人的关系去孤立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马克思紧密结合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以劳动为中介的社会生活中来考察。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
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同时发生的,这两种关系互为中介、互相制约。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及其政治意蕴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及其政治意蕴作者:刘日明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年第02期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存在论基础是“对象性的活动”原理,并以此为根据,瓦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抽象的对立关系,建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原初关系。
同时,马克思把社会历史的向度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建立了自然和历史的非思辨统一。
马克思把“人的解放”与“自然界的复活”统一起来,深入到现代世界的本质中而展开了对现代性生产的批判。
马克思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展开的现代社会批判,既与自然生态问题上的无批判的实证主义划清了界限,又与自然生态问题上的伦理批判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自然;政治;对象性的活动;现代性生产D09.1A006507马克思存在论基础上的自然概念,真正触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在“对象性的活动”或“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基础上,建构了人与自然之间现实的、原初的关系。
这种自然观,要求用社会历史、政治的眼光看待自然问题,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解决诉诸于社会改造的历史性实践,把人的解放与自然界的复活统一起来,对既敌视人又敌视自然的现代性生产进行了历史的批判,从而为当代自然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也提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向。
一、马克思存在论基础上的自然概念“自然”问题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此种关系来谈论“自然”是一种纯粹的抽象。
在西方近代哲学中,这一问题是以近代形而上学的方式来言说的,并在“实体”与“自我意识”的对立形式中表现出来。
此种言说方式和表现形式在黑格尔哲学中最为明显和完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黑格尔哲学就是在绝对精神的基础上,把“实体”理解为“主体”,并借助于思辨辩证法来扬弃和克服人与自然之间抽象的对立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之矛盾的逻辑的、思辨的和解。
就此而言,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概述和评价是值得重视的。
马克思说道:“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
浅论马克思自然观
浅论马克思自然观马克思是19世纪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者,他对于自然观的思考对于后来的社会主义和生态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马克思的哲学中,自然是生产和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
本篇文章将从马克思的自然观出发,分析其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马克思关于自然的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说过:“自然物质就是生产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自然的重视。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也对于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有所探讨,他认为自然是万物之母,人类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而且处于自然界之中。
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马克思的自然观基于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他认为人类社会只有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发展。
在马克思的列宁主义经济学中,从宏观上考虑到自然因素的因素,深刻认识到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紧密性,以及发展经济活动的一定限度。
他强调了人类为自身的生态环境发展和生产生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有限的自然资源集合,而这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是尤为明显的。
马克思自然观的意义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于人类社会和生态保护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1.重视自然环保马克思自然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强调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互相依存性和相互作用性,以及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任何工作之一,这对于当代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寻找合适的发展方式。
2.认识经济发展的有限性马克思自然观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对于经济发展的约束。
马克思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发展受到了自然因素的约束。
这种经济发展的有限性在当代已经得到证明,人类在经济发展同时必须考虑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的限制,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不加以限制的过度开采和污染环境已经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环境问题。
3.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自然观对于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从人类和人类社会出现开始,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了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探讨的领域。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之前,自然观大致经历了古希腊自然观和近代机械自然观的阶段。
古希腊自然观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希腊哲学家总是不断在自然界中寻找某种具有统一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自然界、整个世界在希腊哲学家那里虽然不是从整体上,而仅仅是直接的直观的观察结果,本质上是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但是其进步意义在于,其观点是建立在发展而不是僵化的基础上的,这就为以后正确地认识自然奠定了基础。
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以哥白尼为首的科学家开始向教会的权威挑战。
但是这个时期自然观的整体特征是自然界的不变性。
不管自然界是怎样出现的,一旦出现就会是永恒不变、僵化的东西,科学被禁锢在神学之中。
近代机械自然观则是运用机械力学原理解释自然现象,在力学规律支配下的机械运动是自然界的一切运动的动力,导致了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并最终导致了神秘主义。
直到1755年康德学说的出现,打破了第一推动力的禁锢,这时的自然观验证了希腊哲学家的观点,整个自然界不是本来就存在的,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处在不断地流动和无休止地变化之中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了前人观点的合理成分,在19世纪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细胞学说――基础上,建立起了区别于前人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区别于唯心主义,坚持“自在自然”的先在性与客观性;区别于旧的唯物主义,发展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并加上社会历史的自然观,最终建立起了科学的自然观。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认识中。
一方面,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先在性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起点和基础,也是一切唯物主义学说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部分。
自在自然是人类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原始自然和人类世界产生之后,人类活动尚未涉及的自然界,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
浅析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
浅析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摘要: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着人与自然内在协调与统一的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对于指导当代中国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化自然;协调发展;自然观;实践性一、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概念“人化自然”是相对于“自在自然”而言的。
所谓“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界,包括人类世界出现之前的自然界,以及虽与人类同时存在,但尚未被人类活动所触及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化自然”则是指已经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被人类的实践中介过,打上了主体意志烙印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化自然的概念首先由黑格尔提出,是为了说明人类活动引起自然界的日益明显的变化。
但是,他是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提出这一命题的。
黑格尔认为,“有生命的个体一方面固然离开身外实在界而独立,另一方面却把外在世界变成为他自己而存在的:他达到这个目的,一部分是通过认识,即通过视觉等等,一部分是通过实践,使外在事物服从自己,利用它们,吸收它们来营养自己,因此在他的‘另一体’里再现自己。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使用人化自然这个概念,目的是为了论述人的本质力量,也就是人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到自然界身上,借助变化了的自然界表达出来,这种融入了人本质力量的自然就是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可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将自然打上人的印记,在自然中融入人的认识、人的精神。
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是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核心所在,并不是统一于某种物质存在,也不是统一于某种理念或精神。
马克思还说:“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有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了。
[2]”在此,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界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世界而存在,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实践过程。
简谈马克思《手稿》的生态自然观
简谈马克思《手稿》的生态自然观摘要: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阅读,对马克思在关于人道与自然界,社会与自然关系的阐述上有所感悟,在其对自然与人类关系基础之上的理解,结合中国哲学自身的背景试图探讨生态以及当下自然观对于人类的发展,以及人类应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态互动观。
具体做法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的模式,协调发展。
关键词:人道;自然关系;异化;生态互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谈到了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虽然只是淡淡着墨几笔,却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当然马克思在其后来的著作中也有谈到他关于人类与自然界的看法。
本文主要通过对《手稿》的理解,来论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手稿》中关于生态自然观的论述马克思在《手稿》第三个笔记本当中着墨较多的写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存在的;”而“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
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地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地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1]83这段话最能表达马克思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是依靠自然界生存的,当然马克思是首先承认并肯定了自然的先在性和客观性这一前提之下,认为人,社会与自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从整篇文章看,马克思否定了费尔巴哈关于自然的观点,即,把自然看作脱离了人的纯粹的自然界,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当中马克思说道“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
我们同时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
”[1]105从这里我们便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把自然看作“天然的自然”与“人化的自然”,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自然界人的本质与人的自然本质的统一,在人类劳动的过程中,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是相统一的。
重构马克思的生态学——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观的解读
重构马克思的生态学——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观的解读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7期重构马克思的生态学毋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观的解读杨卫军(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教授郑州450001)摘要: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生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生态学的核心;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人类异化,自然异化以及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福斯特系统地重构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就是要恢复作为生态学家的马克思.福斯特重构的”马克思的生态学”,从生态学角度重新梳理了马克思的思想轨迹,使得马克思生态学思想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福斯特对于马克思生态观的解读以及对”马克思的生态学”的重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生态问题的新思路和范式.关键词: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重构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l4—0730(2011)07—0125—05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以其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而着称.他在2o00年出版的《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一书,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福斯特分析了生态学的唯物主义起源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传统,回击了西方环境保护主义对马克思缺乏生态学观念的指责.在福斯特看来,《l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是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三部主要着作.马克思的这三部着作集中表述了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他正是通过对这三部着作的研究,论述了马克思是如何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是反生态的.福斯特强调指出,马克思的世界观是一种深刻的,真正系统的生态世界观,而且这种生态观是来源于他的唯物主义的.因此,福斯特在该书中所做的努力就是致力于系统地重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恢复马克思作为生态学家的本来面目.一,马克思生态学思想的理论基础福斯特认为,要考察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首先要追溯马克思生态学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生态学思想的形成,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摩尔根的人类学及李比希的农业化学密切相关.福斯特认为,由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沉重地打击了传统思想的两个基本信条:本质主义和目的论.”【】’’不仅废除了宗教目的论,而且废除了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回因而为马克思对生态自然观的理解奠定了理论基础.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和启迪,德国思想家恩斯特?海克尔提出了”生态学”概念,并把生态学界定为关于各种有机物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标志着生态学思维的初步形成.在马克思看来,达尔文进化论在自然历史中既打击了神学目的论,也为历史唯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7期物主义奠定了”自然一历史”基础,使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统一起来.在福斯特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达尔文主义者关于物种起源和人类进化的大量着作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研究,形成了关于人类劳动与人类进化之间关系的理论.马克思还对”人类的技术”和”自然的技术”进行了比较:人类技术不同于自然技术,因为它不是由动物贴生的器官所构成的,而是通过工具的社会生产而产生的:这种工具就是”人在社会中的生产器官”.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类能够有效地使用工具,使工具成为人体的延伸,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所言,工具连同因工具而拓展的自然界都成为人类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区分自然技术和人类技术,指出制造工具属于人类的特征.通过这种方式,马克思旨在为自己的关于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普遍理论提供自然一历史基础.恩格斯的《劳动在人类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书中,将马克思的观点继续向前推进.简言之,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福斯特看来,正是达尔文发现了进化论中的唯物主义本质,恰恰这种唯物主义自然观与现代生态学思想相契合,并成为现代生态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福斯特指出:”达尔文本人对自然的进化论的解释来源于他那种固有的,不妥协的(关于自然界的)唯物主义.它同时也代表了对’目的论终结’(正如马克思所强调)和反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成长壮大.可以说,现代生态学在19世纪中期出现的基础就是达尔文在生物历史学领域所做出的成就,以及其他科学家在生物物理学领域的发现,比如德国伟大的农业化学家尤?冯?李比希所强调的土壤肥质的循环及其与动物的新陈代谢的关系.”l3l这样,福斯特就在19世纪的科学史和思想史中为现代生态问题开辟了一条思想路径.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思想对马克思生态学思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生态学来自于马克思对李比希的关注.德国生理学家希格瓦特(C.Siart)于1815年首次提出物质变换概念,用以指称同呼吸相关的生命体内的物质交换.李比希后来进一步用物质变换概念来阐释自然界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物质交换和联系.马克思继承了李比希的物质变换概念及其内涵,用以批判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农业对人类自然力,土地自然力的破坏,揭露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农业的反生态的本质,深化了他早期的自然观和异化理论. 二,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生态学的核心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对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对伊壁鸠鲁哲学思想的关注,对其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生态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因为,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不仅考察了物种的灭绝以及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人类,而且预见了科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这种自然哲学思想,不仅对l7世纪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许多学者,而且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致力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对马克思来说,伊壁鸠鲁代表了一种非还原论和非宿命论的唯物主义,同时清楚地表达了一种人类自由的哲学思想.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首要假设是:”任何东西都不可由来自虚无的神力所创造.”这就意味着神的力量,连同一切唯心主义的目的论原则,从自然哲学中完全排除.另一个假设是:”自然……决不会将任何东西归于无.”翻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具有生态世界观的倾向,因为, 对伊壁鸠鲁来说,自然界是没有等级的,在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并没有绝然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对此,马克思大加赞赏,在其博士论文的前言中就明确指出:伊壁鸠鲁把神赶出了自然界.马克思指出:”大地创造说,受到了地球构造说即说明地球的形成,生成是一个过程,一种自我产生的科学的致命打击,自然发生说是对创世说的惟一实际的驳斥.”艮显然,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外,费尔巴哈的学说以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也对马克思的自然观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论证到:神学的秘密就是人学,人的本质是宗教的基础和对象;上帝就是放到了人以外的,客观化了的人的本质,只要把宗教的关系颠倒过来,就得到了真理.上帝只是现实的,真正人类感觉的倒置;是人类通过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上帝.费尔巴哈的《未来哲学》及《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等着作对马克思的影响很大.《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最脆弱的部分,即自然哲学方面实现了与黑格尔的决裂.在黑格尔哲学中, “自然本身并不包含其自身自我决定的方法,不能进行其自身有意义的活动;在它完全作为精神存在之前,自然只是思想被迫经历的从抽象到一般这种形式的隔离.”同费尔巴哈坚决地同这种理论决裂,他坚持认为物质世界本身是现实存在的,包括其中的人类及其对世界的感觉.新哲学以人和自然为唯一的最高对象,并完全地将神学溶化于现实的人的本质之中.费尔巴哈认为思辨哲学非但没有动摇神学的根基,事实上反而却成为神学最后的理性支柱和避难所.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的批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它证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是在为神学世界观作理性的辩护和注脚.”在神学世界观中,人的自我意识和物质存在,以及那里可能存在的自由的可能性,都被供放在抽象的精神的祭坛上.因此,思辨哲学的模式必须被更加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所替代.”[81当然,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辩证超越与扬弃.对于伊壁鸠鲁和费尔巴哈的学说也是如此.对马克思来说,伊壁鸠鲁哲学的主要局限在于这样一种事实,即它的唯物主义只是”直观的”唯物主义,这个不幸后来同样发生在费尔巴哈身上.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的错误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7期在于”把可能性抽象化,这种抽象的可能性夸大了偶然和自由意志,从而反对了真实的可能性,真实的可能性也承认必然性,因此是受限制的可能性.”伊壁鸠鲁一样,”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具有思辨的味道,而马克思的目的是使它具有实践性.”【哪可见,马克思对前人的理论成果不是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而是批判性超越与扬弃,是革命性的变革.三,马克思生态学的三个维度1.人类的异化维度.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因发展了劳动异化概念而闻名.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必将产生异化劳动,这具体表现在劳动成果与劳动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异化劳动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1l】以上三种异化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的结果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按照国民经济学的期望和要求, 这就必然使工人在他的对象中被异化,进而又具体表现为”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03]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是第一个发展了人类劳动异化概念的人.但他是在唯心主义领域内抽象发展的,他只把异化看作是脑力劳动的异化.马克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7期思批评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 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黑格尔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4】2.自然的异化维度.福斯特认为,马克思关于自然异化的概念并不比他的劳动异化概念更加抽象,两者都立足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经济冲突的理解.马克思批判英国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15】,这还不包括当时资本主义英国的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戕害.马克思曾提到生态环境的退化也发生在大城市中:”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都不再是人的需要了.肮脏,人的这种堕落,腐化,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义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他的任何一种感觉不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方式存在.”大城市中工人的异化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地步:在那里,光,空气,清洁都不再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黑暗,污浊的空气和未经处理的污水构成了他们的生存环境.由于人类和自然的异化,工人不仅丧失了创造性工作,而且失去了生活本身的基本要素.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导致”异化”问题的批判性分析,他告诉人们,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劳动异化和自然异化的总根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自然异化是同一个过程.当然,马克思”拒绝对异化问题的纯哲学解决方案”.【7】马克思坚持认为, 只有在实践的王国中,在人类历史中,才能发现解决人类对自然异化的方案.”人类对其自身的类存在和对自然的自我异化——构成了大部分的人类历史——同样在相同的人类历史中找到了解决方案——通过努力而超越这种自我异化.”【B]福斯特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通过”联合”的方式废除私有财产而实现的.这种积极的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㈣.人的这种自然本质和自然的人道主义本质只为人类的联合体而存在.共产主义社会不再因为把私有财产制度和积累财富作为工业的推动力而被异化,”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社会与自然芙系的异化维度.如何正确解决自然与社会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也是现代生态学所关注的重点.在福斯特看来,正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在他成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正如在《资本论》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马克思采用了”新陈代谢”这一概念来定义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J.马克思在两个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一是指自然和社会之间通过劳动而进行的实际的新陈代谢相互作用; 二是在广义上使用这个词汇,用来描述一系列已经形成的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总是被异化地再生产出来的复杂的,动态的,相互依赖的需求和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类自由问题——所有这一切都可以被看作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相联系.这样,新陈代谢概念既有特定的生态意义,也有广泛的社会意义.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和谐问题,并赋之于”裂缝”这一新概念,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反生态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度,加强了对自然的宰制,也必然要带来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种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综合,即农业和工业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形式的基础上的联合,创造了物质前提.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在现代农业中,也和在城市工业中一样,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量的增大是以劳动力本身的破坏和衰退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圜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在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基础上,只有这种生产方式被取消,公害问题才会彻底解决.四,结语在福斯特看来,新陈代谢概念为马克思提供了一个表述自然异化概念的具体方式,自然异化概念在马克思早期着作的批判中居于核心地位.换言之,”裂缝”概念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异化自然”问题的一个派生性概念.这个概念,在理论上主要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严重破坏.其实,在研究“裂缝”概念之前,马克思就较早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问题.马克思指出:”特种土地产品的种植对市场价格波动的依赖,这种种植随着这种价格波动而发生的不断变化,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指望获得直接的眼前的货币利益的全部精神,都和供应人类世世代代不断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7期需要的全部生活条件的农业有矛盾.”【2司由此,福斯特指出,得出如下结论是必然的:在人类与土地的自然关系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以及新陈代谢断裂的观点,导致他得出较为宽泛的生态可持续概念.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学说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先声.福斯特的”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不仅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本质:人的异化,自然的异化和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且探寻了生态危机的本质根源和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以马克思的生态观为指导,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也是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福斯特对于马克思生态观的解读以及对”马克思的生态学”的重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生态问题的新思路和范式,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8ADJ001),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中国化实践路径”(2011一ZD一031),河南省社科规划课题”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2010BZX005),河南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基金课题”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2009BS0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注释:[1】[2】【3】[4J[5】】[8】[9][1O][17】[18][21】[22][美】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11,3616,40,4078,80,6573,88,88~89157~158175~176页.[6】[11】[12】[13】【14】【16】【19]’[2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1,57,54,53,101,112,81,83页.[15][23][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17,916,697页..[24][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52~1553,1552~1553页. (责任编校:程平)。
再释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观
再释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观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誉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马克思对自然的理解和观察是其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是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着自然的演变。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展开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观的论述,分别是马克思的物质观、历史观、政治观和科学观。
一、马克思的物质观马克思的自然观以物质观为基础,他认为自然的存在是由物质构成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分析,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物质财富和人类财富的区别和联系。
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经济秩序通过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得工人阶级只有劳动力是可以卖出去的,这种分离的局面直接导致了工人阶级的财富是虚拟的。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是互相排斥的原子,这些不同的个体之间通过各自的私人利益互相竞争,形成一种利益关系,但也是有限的、片面的和虚假的的。
换句话说,现代社会的财富的真正共同特点是它对人们的实际物质生活所产生的效果,而不是仅仅被认为是符号或象征。
二、马克思的历史观历史是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过程,马克思的自然观也想要强调这个方面。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历史进程是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
生产力越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就会越好。
这个历史进程也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程度得到了全面提高,而这也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人都是世界历史的“某演员”,每个个体对于社会总体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
三、马克思的政治观马克思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还包含了一定的政治色彩。
他认为,资本家占有了生产资料,而劳动者只有劳动力自身。
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管理工作重点就不是集体或者协作,而是通过薪水和利润的关系来控制劳动者。
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不公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斗争自己的利益。
(完整版)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分别是: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
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人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它们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种形态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的,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91·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李怀涛【内容提要】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过生态术语,但他的自然观中蕴含着生态的理念。
在早期他持人类学的自然观,尽管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但终究把自然归为人化自然,存在生态理念的局限性。
在实现哲学革命变革后,马克思确立了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观,并具体到生产方式的历史分析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科学的生态观。
由此出发,他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资本主义物质变换裂缝进行了生态批判。
马克思自然观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理念,对于回应今天西方生态理论、解决生态危机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都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 生态观 实践作者李怀涛(1973-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讲师、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博士后(北京 100089)。
全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过生态术语,但他的自然观中蕴含着生态的理念。
马克思自然观的演进过程显示了他的生态思想变化。
在早期他持一种人类学的自然观,虽然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但他终究把自然归为人化自然,体现了生态思想的局限性。
在1845年春天实现哲学革命后,马克思确立了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观,并具体到生产方式的历史分析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确立了他科学的生态观。
马克思自然观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理念,以至于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观是一种深刻的、真正系统的生态世界观。
”①一、人类学自然观的生态思想及其局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青年马克思由唯心主义立场转向了唯物主义,他赞同费尔巴哈对于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批判,确立了人类学的自然观。
与费尔巴哈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把握自然不同,他在尊重自然的物质性前提下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而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
但是,他终究把自然归结为人化自然,归结为人的类的活动特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
到他们的生态哲学思想散见 于各个 时期 的著作之 中,马克思 的 自然观在经过一段时 间的相对冷 清 “ 之后 , 成为 当前哲 学研 究 中的一个 ‘ 热点 ’ 问题 。 ”日
本 马克思 主义学 者 岩佐 茂 在 评 论 这 个 问 题 时指 出 ,
然和历史——这是我们在其 中生存 、 活动并表现 自
维普资讯
第 5卷 第 3 期
20 0 6年 9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常
州 信
息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V . No. 1 5 3 S p. 0 6 e 20
J u n l fCh n z o c t na l g f I f r ain Te h o o y o r a a g h u Vo ai l o o Co l e o n o m t c n l g e o
收稿 日期 :0 60 -9 2 0 -32
作者简介 : 孙淑萍( 9 8), 副教授 , 16 . 女, 从事研究方 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注:0 5年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阶段成果 20
t e c aa tr t s o e e oo i to g t, i h i v r a ig u o e e r h n d d v lp n t fMa x m h o h h r c e i i ft lgc h u hs whc ey me n f l rt n i me ta e eo me r i t e — sc h c s n f h c n o s r , d i i a o v r e e s r o g i e e oo y p a t e o d r u n e g . y a l ey n s a y t u d t c l g r i fmo en h ma b i s n ts s c eh c c n
谈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谈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指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观点。
尽管马克思并没有专门写作关于生态学的著作,但他的一些著作中包含了有关生态问题的思想和观点。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他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认为自然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指出,人类通过与自然相互作用来生产和满足生活所需。
他关注的是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以及维系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平衡。
马克思关注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和压迫。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追求无限的利润,导致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污染。
他认为资本主义对自然的剥夺是无情和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而不考虑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也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些思路。
他认为通过社会主义的转型,可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的特质包括:社会资源公有化、计划经济和社会的平等。
这些特质使得社会能更加关注和控制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当代启示。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尊重自然。
人类要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要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对其进行剥夺和压迫。
我们需要关注环境问题。
当前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严重,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减缓环境危机。
这可以包括减少资源的浪费,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应用以及促进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我们需要追求社会公正。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的追逐利润和经济增长是导致环境破坏的原因之一。
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自然资源分配,而不是由于贫穷而被迫破坏环境。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代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以他的观点为基础,我们应当重新认识和尊重自然,关注环境问题,并追求社会公正。
马克思学说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二)马克思学说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学说指责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认为马克思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他的经济学理论具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理念,其主体理论过分张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上导致人们损伤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
这种诘难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我们还是从马克思的生态学与生态经济思想的诞生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来说起吧。
马克思在本书中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境界时精辟地提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接着,他进一步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77]对马克思的这些科学论述,本书在此主要强调三点:1、马克思始终主张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超越。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开始,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对立就被消解;他认为要解决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78]的统一,即是自然的人道主义和人的自然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把两者的统一看作是“人同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马克思的这种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统一的观点,在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中得到贯彻。
“人的自然的本质”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统一,是马克思概括的人和自然的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是同时被理解,在人类劳动生产实践中,自然的人化同人的自然化相互融合,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的双向互动的生动画面。
马克思提供的一幅理想图景表现在他的学说中确实结束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相对立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探析
发生巨大的变 化 ,而且 整个人类世 界以及他 自己的直观能力 。 甚 至他本 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 了。 当然 , 在这种情况下 , 外 部 自然界 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 。” 马克思在此不仅强调 了 自在 自然对人化 自然 的优先性 , 而且指出 了自在 自然在人类认 识和实践 的基础上 向人化 自然的转化 , 强调 了人化 自然对人类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观是在 自然主义 、 人道 主义和共产 主义三个维度上阐释的 , 自然主义 的道德情感是指对 自然 的尊 重和热爱之情( 以上 已有所论及 ) , 人道主义生态伦理观是指人 道地善待 自然 , 实现科 学认识和艺术创新 的统一 , 共 产主义 的
代 的工业 和交往方式 ,并 随着 需要 的改变 而改变它 的社会制
态都提 出了保 护 自然 的口号 , 却对什 么是 自然 、 为什么 要保护 自然 以及如何保护 自然等基本问题缺少科学而理性 的认识 , 以
至于某些绿色运 动组织所提 出的“ 回到 自然 ” 的思 想 以及其 所
度。 ” 与此 同时 , 马克思也 承认存在 于人类历史之前 以及存在 于
自然 包括 自在 自然 与人 化 自然
马克思的 自然概念包括两部分 内容 :其 一为 自在 自然 , 其 二为人化 自然 。自在 自然包括人类历史 之前 的 自然 , 也包括存 在于人类认识或者实践之外 的 自然 , 也就是作为人类认识和 实 践对象的 自然。马克思强调人化 自然 , 但 并没有忽视和否认 自
最 终用马 克 思主 义生 态伦理 观指 导 当代 社会 构 建环境 友好 型 、 资源 节 约型和 发展
持 续型社会 。
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当代价值(可编辑修改word版)
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当代价值摘要: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成为全球的焦点。
严峻的生态环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
马克思自然观思想是人类生态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马克思在对以往自然观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在其人化自然观理论中提出了许多对当今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哲学思想。
随着生态危机的不断出现和人类自然现研究的转向,特别是对国外马克思的研究和引进,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马克思自然观在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中的重要意义,人们也开始了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入挖掘,并把马克思自然观作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基础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自然观对启发当代人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对我们理性思考生态文明的蕴涵、对我们建设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并把握其发展之趋向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Abstract:With the recent quick deterioration of Earth’s environment, which has threatened the existence of human race, there now is an urgent need to review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nature and reconsider the relation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Marxist view of nature is one of the thinkings for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thought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Marx proposed many bionomic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n his theory of humanized view of nature, which are still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nowadays. With the emerging ecological crisis and turn of the nature study,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Marxist,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view of nature in establishing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us a Marxist view of nature is given adeep excavation,regarding Marxist view of nature a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tudying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关键字:马克思;生态问题;自然观;人与自然Key words:Marx;Ecological issues;Conception of nature;Human and nature一、导言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为人类创造了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
学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心得体会姓名:国晨学院:精仪学院班级:仪表1班学号:2014202186摘要:通过对李老师所教的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自然观作为世界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
它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发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价值;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是从19世纪40年代初开始研究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的,并在完成哲学的革命变革的同时,创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问题特别是对自然观的思想,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和分析当今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据此提出切实的应对之策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对我们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马克思主义关于在自然界具有双重属性、双重地位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
首先,人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一再告诫人们要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和自然的最基本关系是对象性关系,揭示了人和自然关系的本质。
其次,人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在这里,马克思将自然——人——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系统,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去把握自然环境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将自然、人、社会割裂开来的弊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的自然“复活”思想摘要:马克思的“自然之生死”特指人化自然之生死。
当人化自然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的时候,则是“自然之生”,否则就是“自然之死”。
马克思“复活”自然的呐喊本质上也是呼唤人的“复活”。
造成“自然之死”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只有用“自由人的联合体”来取代资本主义的“虚假”的生产组织,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遵从物质变换的规律,合理调节和控制物质变换过程,在拯救劳动者的同时“复活”自然,才能实现社会的生态化发展,达到自由的生态化王国。
关键词:马克思;人化自然;复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①。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的“复活”统一于社会的发展过程,生态问题即社会问题、人的问题。
循着这样的思路,马克思走上了探求“复活”自然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的自然“复活”思想为我们求解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一、自然“复活”的逻辑前提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对古希腊有机论自然观的超越,不仅从观念上宣告了“自然之死”,而且从实践上造成了“自然之死”。
有机论自然观坚持“物活论”的观点,古希腊人相信: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
②近代发展起来的机械论自然观是对“物活论”思想的颠覆,由此,自然被宣布为一种没有生命的“机械”。
美国女性生态主义者麦茜特把机械论自然观对有机论自然观的取代称之为“自然之死”。
③从有机论自然观到机械论自然观再到马克思实践论的自然观,经历了一个辩证否定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提出‘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时,其前提预设是:自然已经死亡了。
”④而“自然之死”的逻辑前提则是“自然之生”。
那么,如何理解“自然之生死”就成为解决自然“复活”问题的关键。
对麦茜特而言,“自然之生”指的是有机论自然观的统治,“自然之死”指的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胜利。
她认为:“关于宇宙的万物有灵论和有机论观念的废除,构成了自然的死亡。
”⑤马克思的自然之生死观远远超越了有机论和机械论。
马克思是如何理解“自然之生死”的呢?马克思说:“在物质的固有的特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更是趋向、生命力、紧张,或者用雅可布·伯麦的话来说,是物质的痛苦。
”⑥“紧张”、“痛苦”是生命活力的象征,通常认为只有人及人的精神才会“紧张”、“痛苦”。
马克思把精神的属性归置于物质,这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
但是,这并没有完全超越有机论的自然观。
因此,如果把自然物质的精神特征、生命活力理解为“自然之生”,那便是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误读。
在马克思看来,没有人类干预的天然自然是抽象的“无”,现实的自然是人化自然。
自然之生死指的是人化自然之生死。
马克思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区分了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
马克思承认天然自然的客观性和先在性,但同时又强调天然自然对于现实的人来说是一种抽象的存在。
“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个自然界,也不是那个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⑧天然自然是非对象性的抽象的自然,人化自然是对象性的现实的自然,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⑨。
正是在“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基础上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过程,创造了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生产实践在赋予自然以生命的同时,也使自身获得了重生。
自然的人化过程本质上是在劳动基础上自然的“活化”过程,劳动赋予了自然以人的生命活力,使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即人的外在本质。
人化自然具体表现为人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一方面,生产资料与活劳动的结合是自然“复活”的前提。
马克思说:“当原料和工具成为活劳动的条件时,它们本身又复活了。
”⑩“在劳动过程中,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这些过去劳动过程的产品仿佛复活了。
”B11“劳动作为这种有目的的生产活动,纺纱、织布、打铁,只要同生产资料接触,就使它们复活,赋予它们活力。
”B12可见,自然的“复活”表现在生产资料与活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生产资料作为劳动者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成为人生命的延伸。
在这里,自然“复活”的前提是“原料和工具成为活劳动的条件”。
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不是劳动者“活”的条件,而是埋葬劳动者的“墓穴”。
另一方面,作为生活资料的人化自然,当被人们所享用和消费的时候,恰恰表现为人对自己本质的占有。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独占,使他们垄断了生活资料的分配权。
马克思把“自然之生死”问题置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考察,提出了人化自然范畴。
人化自然作为物化的劳动,从其本身的自然存在状态来看,是没有生命的。
人化自然是人类生产劳动对象化的结果,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和确证。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当人化自然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的时候,乃是“自然之生”;当人化自然不能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的时候,即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异化状态,则构成了“自然之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出发,分析了“自然之死”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
劳动异化使人变成了非人,即劳动者变成了牛马,资本家变成了寄生虫。
异化劳动所创造的人化自然即私有财产,不仅不能表现和确定人的本质,反而成为一种与劳动者相对立的异己力量压迫和剥削劳动者。
因此,马克思宣告了人化自然的死亡,也即宣告了私有财产的死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死亡。
为了拯救死亡的自然,就要“复活”自然,而“复活”自然则必须扬弃私有财产。
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B13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了“物质变换”范畴,强调实现自然的“复活”必须要合理地调控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
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28劳动不仅激发出人类自身“沉睡着的潜力”,而且拯救了天然物质“沉睡着的潜力”。
马克思认为,物质变换的基本内容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这是一种自然必然性。
然而,物质变换必须“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B29才能进行。
在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下,物质变换过程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缝”B30,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生态危机即自然的病态和死亡。
马克思认为,要弥补和修复物质变换的“裂缝”,拯救和“复活”自然,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人类要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就必须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
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B31。
物质变换的范围和程度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物质变换的效率和频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但是,这并不是造成物质变换“裂缝”的根源,也不是自然的病态和死亡的原因。
物质变换“裂缝”产生的根源在于物质生产活动的资本主义社会组织方式。
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组织方式,才能做到在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统一的原则下,自觉实现对物质变换过程的调节和控制,从而实现社会的生态化发展。
“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
”B32只有当人类遵从物质变换的规律并合理调节和控制物质变换过程的时候,人类才能拯救自己和“复活”自然,达到自由的生态化王国。
注释①⑦B13B16B19B20B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128、120、128、122、122、97页。
②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华夏出版社,1999年。
③⑤麦茜特:《自然之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④曹孟勤:《论自然界的真正复活》,《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3页。
⑧⑨B24B25B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0、48、33、83、84页。
⑩B17B29B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0、393、24、97页。
B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4页。
B12B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6、201—202页。
B14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
B15张志扬:《偶在论》,三联书店,2000年,第2页。
B18罗骞:《人的解放与自然的全面复活——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生态哲学之基础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9期。
B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32页。
B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75页。
B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B30B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16、926—9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