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

合集下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与协作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与协作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与协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与协作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国际分工指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依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在国际市场上承担特定产业的生产制造、研发或服务提供等环节。

而国际协作则强调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共同推进全球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际分工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1.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国际分工使各国利用自身优势产业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高效,使得全球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比如,南美洲和中东等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日本、中国等国家则拥有出色的工程技术和较低的人工成本,这种资源的分工使得全球市场效率大幅提高。

2.降低成本国际分工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成本的分担和降低,使得商品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比如,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所以全球很多企业选择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通过在中国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最终生产商品等一系列环节,从而实现成本的降低。

3.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国际分工也有助于全球企业在产品质量和技术方面的提升。

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各企业通过分享技术,市场信息等资源,从而提升了彼此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

例如,苹果公司就将生产分工交给了中国,从而优化了内外部资源、提升了各生产环节的效能,使得 iPhone 长期保持卓越的生产质量和稳步推动了技术的更新换代。

二、国际协作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作用1.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协作可以促进地区内各国的经济一体化。

在美洲、亚洲等地区,一些国家在经济贸易方面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一些国家则建立了区域性的合作机构。

这些机构或区域的建立,帮助各国之间经济、文化、技术等的交流,加强区域内的经济协作,从而促进各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2.促进贸易自由化国际协作也可以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建立公平的国际贸易规则。

各国通过多边贸易体系、各种自由贸易区、经济联盟等方式加强经济联系,共同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选择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选择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选择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逐渐形成了产业分工和贸易合作的一体化模式。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企业,其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已成为必然趋势。

如何进行战略调整,选择正确的国际分工模式,已成为中国企业面对全球市场竞争时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国际分工的基本形式国际分工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资源型分工、产品型分工、区域型分工和垂直型分工四种。

资源型分工是指各个国家以资源优势为基础,相互交换和物物交换进行贸易合作。

例如中国向沙特进口石油,向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以及其他大宗商品。

产品型分工是指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按照自身优势和特点,在特定领域里进行专业生产,然后进行贸易协调和配合,形成一种互补关系。

例如中国的制造业以及德国的机械制造业等。

区域型分工是指以区域为基础,发挥区域内每个成员国的优势互补关系,并进行企业间的协作和竞争。

例如欧洲的汽车产业、日本的电器产业等。

垂直型分工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按照产业链或者价值链的不同环节进行分工。

例如中国从日本进口精密机床,制造高精度零部件,再出口到发达国家实现高利润。

三、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选择1、资源型分工随着近年来中国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许多中国企业选择资源型分工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中国企业主要进口石油、铁矿石、煤等资源产品,并销售加工后的产品。

如中国买入原油,加工后出口到周边国家等。

2、产品型分工由于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中国企业选择产品型分工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中国企业专注于生产特定种类、特殊品质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并将这些产品出口到全球市场。

例如华为、联想、海尔等多个中国品牌已经在全球市场上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3、区域型分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更多地将注意力投向新开发的亚洲和非洲市场,给区域型分工模式带来了机会和挑战。

例如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贸易和投资项目。

中国在国际分工上的地位

中国在国际分工上的地位

中国在国际分工上的地位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分工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在国际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国际分工上的地位,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发展状况。

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其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包括电子产品、纺织品、机械设备等。

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规模经济效应明显。

这使得中国能够以较低的价格生产大规模、高质量的产品。

因此,许多国际品牌选择将生产基地设在中国,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三、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全球价值链是指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环节,包括研发、设计、生产、物流等。

中国承担了许多制造环节,特别是组装和加工环节。

这使得中国能够从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然而,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仍然较低,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这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也是中国在国际分工中需要改善的方面。

四、中国的服务业发展除了制造业,中国的服务业也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增加。

中国的服务业包括金融、电子商务、旅游、咨询等多个领域。

中国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例如,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等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中国的服务业发展为国际分工带来了新的机会,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五、中国的投资和对外援助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不仅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重要参与者,还是全球投资和对外援助的主要国家。

中国通过投资和援助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全球产业链的发展。

中国的投资涵盖众多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

同时,中国还通过对外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

这些举措加深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互动,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贸易的增长,国际分工变得日益重要。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最大贸易国之一,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一方面,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能够为全球市场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

另一方面,中国也在不断升级其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和服务业转型,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多边贸易体制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规则制定,为全球贸易和投资创造了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

同时,中国也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

然而,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面临一些挑战。

国际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抬头,给中国的出口带来了压力。

同时,中国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等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总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也需要面对一系列的挑战。

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地位,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共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论我国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论我国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跨 国公 司 为 主 导 的 多 层 次 分 工格 局转 变 。 国际 分 工格 局
转 移和重组 , 依照价值 链的分工来 整合全球 资源 , 世界 各国也凭借其 自身 的优 、 劣势在国际分工中 占据着相应 的位置。我们依照他们在 国际分工 中的地位 , 大致将这 些 国家分为三类 : 第一类 是被 动接 受分工的来料加工型 国家 ,这类 国家在 国际分工生产价值链 中处于最低端 ; 第二类是部 分原 材料的采购 和零部件 的制造实行 本土 化的 国家 , 这种类 型较 第一种类 型提 高一步 , 仍然属 但 于生产车 间型的国家 ;第三类 是既具 有研发能 力和名 牌, 也控制着 国际市场 的销售 网络 的国家 , 也就 是不仅 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 , 同时又通过跨国公司主动地在全 球 配置资 源 , 获取最 大的战略利益 的国家 。 此类 国家能 够获得 生产链上 的最大经济利益 。因此 , 我们不能仅凭 找到运用切实的改善措施 。重要 的一点 是 , 问题不 能只 独立针对分包商而解决 , 而是需要分析工地上各主要参 与工程者所能作 出对 改善情况 的贡献 。 主是改善策 略 业 上 的中心点 , 作为支付承包商报酬的业主可 以要求通过 投标/ 承包程序而达较高安全水平 。业主可 向承包 商有 效施压 ,从而使 分包 商做 到并 维持 所制定的安全标准 , 承包商如在这方面下工夫 , 即可确保工地安全计划 的安 全制度及程序都得到所有 分包 商的遵从 。 监理在工程中 实施有效的安全监管 , 利用业主赋予 的权利监督施 工单 位 的管理 。 以通过制定法律将有效的方法推广适 用于 可 各有关方面 。 长远而言 , 订立业 主 、 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 更持久的合作伙伴关系 , 对工地上所有工作人员均有重
分工 格局 中的优 、 劣势地位 的基础 上 , 出如何在 “ 提 十

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的地位分析及对策

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的地位分析及对策

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的地位分析及对策内容摘要: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三者的混合型分工新形态,并最终向价值链分工形态演进。

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新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我国所处分工地位的研判,探讨提升我国分工地位的对策。

一、当代国际分工新格局中国际分工形态的新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际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各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在分工形态上发生了深刻变化。

1、混合型分工新形态的形成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分工形态不断深化发展,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形态。

所谓产业间分工,即国际分工在不同的产业间进行。

如发展中国家从事资源类初级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制成品的生产。

在这种分工形态下,产业边界是清晰的,形成以垂直分工为特征的国际分工格局。

所谓产业内分工,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

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分为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这三大环节。

在这种分工形态下,发达国家着力于研发、品牌营销和控制核心技术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承接着各种产业环节转移,着力于加工制造环节。

而产品内分工,指国际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配件的不同技术含量进行。

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正向着三者混合的方向发展。

2、价值链分工形态的出现如今,商品价值实现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大环节。

首先是技术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分环节。

其次是生产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分环节。

中国国际分工

中国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1、我国在当今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据研究,我国在产品分工体系中的专业化层析较低,主要都一直在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

尽管我国的高新科技高新技术发展迅猛,但是竞争力仍然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导致我国能得到的利益实在非常有限。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处于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低端位置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已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并根据我国的自身固有资源和发展方向确定了加工贸易为突破的瓶颈。

结果,我国不仅在世界贸易总量中的份额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基本上各个阶段的贸易份额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证明我国已经全面参与到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之中,并且并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的加深。

要推进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改革。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中国未来发展日益重要。

中国的对外开放将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理念,为中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中国要在多边与区域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建立一个更加自由、透明、稳定的贸易投资多边机制;第二,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第三,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沟通,理性处理贸易摩擦;第四,主动承担与己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第五,采取援助、投资、合作等多种手段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第六,努力改善国际形象。

未来开放战略中,要着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第一,中国进一步推进贸易投资的自由化,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大力吸收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外商直接投资;第二,大力推进服务领域的开放,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第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中国具有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学习印度、爱尔兰等国的成功经验,采取得力措施发展服务外包。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格局【最新】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格局【最新】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一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分工为根底的,经济全球化开展的根本内容,就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以及国家和地区经济中越来越多的方面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某一环节。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步入新一轮调整,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快速提升,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扩散,使开展中国家在较短时期利用信息产品和网络技术,为其经济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注入了新的动力。

而跨国企业在全球的市场化运作,加快了开展中国家实行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国际分工的多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科学技术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科学技术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如果资本不断积累,而技术不发生改变,就会碰到投资报酬递减,资本的回报越来越低。

从结构变迁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新技术,就不会有新的、附加价值比拟高的产品和产业。

因此,科学技术对一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纵向和横向开展,这不仅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而且也改变了以世界性工农业经济对立而表现出的垂直国际分工体系和大工业时代局限于兴旺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内部的水平分工体系。

科学技术进步为国际分工向纵深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根底,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加到国际分工的行列中来,它们中间不仅有兴旺国家,也有广阔的开展中国家,技术水平接近、经济结构相类似的国家间进行水平型国际分工,兴旺国家与开展中国家进行垂直分工,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体混合型国际分工体系。

在知识经济的初级阶段,唯有通过这种混合型分工体系,才能在较大程度上发挥各种不同技术素质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各国生产力要素配置的合理化、经济化和最优化。

在科技进步促进混合型分工成为国际化分工的主要形式的同时,也推动了国际分工形式的多样化。

知识、技术进一步扩大了社会生产的范围,使原来一些非生产领域变成了生产部门或间接生产部门,如企业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实际上已从研究领域独立成为生产部门。

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学092 2009013203 关彤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国际分工突破了原先的定义范畴,整个世界经济联系跨越了国界,资源和生产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要素成本比较优势进行分配,分工自然而然形成了以核心国家和企业为主导的分工体系。

而此时全球供应链的产生和发展将原先分工的等级体系,转变成了一张在全球版图上的网络,通过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将各节点国家和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向外辐射的国际新型分工体系,并通过各种机制推动了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

参与国际分工,在全球供应链上争取获得最大经济利益,才能真正代表一国真正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真正代表一国的国际分工位次。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垂直型水平型还是混合型在广阔的国际分工空间内我国都占有重要国际地位。

近几年来,对我国现实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已经演化为有关我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讨论和争辩。

但是在我认为我国目前就是世界工厂。

所谓“世界工厂”,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有一大批企业和众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

能够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应该在重要产业有一批企业群在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成为世界的排头兵,其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份额,甚至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

对外贸易方式也是进口资源产品或一些初级产品,通过自己国家发达的研发能力和机械制造能力生产出世界所需要的高级制成品,其进出产品的附加值相当高。

世界工厂的形成不仅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的庞大规模和生产的成熟发达,而且显示了这个国家或地区与外部世界的贸易能力,表现为占有世界制造业工业品出口的相当份额。

浅谈多极化趋势及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浅谈多极化趋势及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浅谈多极化趋势及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

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

世界各种矛盾在深入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突出起来,甚至酿成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

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更加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世界的发展也决不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

国际形势的剧变和动荡促使世界人民进一步觉醒。

具有共同历史遭遇的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主权、团结合作的趋势正在加强。

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

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

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

世界贸易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幅度。

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

这样一种全球经济的发展肯定不能长久地建立在少数国家发达、多数国家落后的基础上。

世界经济需要新的动力,世界市场需要新的补充。

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盛,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

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它们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历史上殖民主义统治以及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已经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事实证明,只有走这样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

这一潮流在新的世纪中将会更加壮大。

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的变化

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的变化

原有产业定位转型之欧莱雅
令中国由单一商品市场和制造基地转 型为设计研发中心
2法国欧莱雅 欧莱雅近日收 购中国本土面 膜品牌美即, 意在通过美即 打开中国大众 护肤美妆消费 领域。
原有产业定位转型之欧莱雅
令中国由单一商品市场和制造基地转 型为设计研发中心
问题: 欧莱雅在中国多 数利润来源于高 端产品,而在大 众护肤美妆消费 领域斩获不多, 给了其他对手以 打开三四线城市 市场的机会。
方案: 1简化决策流程 2中国企划部调 查收集信息职能 同时,以可向日 本总部提出新车 概念设计的建议 3研发中心将向 市场一线(包括 中国)转移
原有产业定位转型之丰田
令中国由单一商品市场和制造基地转 型为设计研发中心
汽车非核心 零部件制造 和汽车组装 基地
制造业上游
设计研发中心 制造业下游
原有产业定位转型之麦德龙
从一线城市往二线城 市开拓市场的公司人
消费示范效应,引领 二线城市消费观念改 变
原有产业定位转型之丰田
令中国由单一商品市场和制造基地转 型为设计研发中心
1日本丰田
左图为专为 中国新型家 庭市场研发 的六坐轿车 丰田悦佳
原有产业定位转型之丰田
令中国由单一商品市场和制造基地转 型为设计研发中心
问题: 1过分追求市场 规模,忽视安全 问题(刹车门) 2管理死板,仅 依靠日本总部进 行决策,因日本 高官不熟悉海外 市场而多次丧失 良机
方案 收购本土面膜品 牌美即 原有管理与营销 人员仍留任,欧 莱雅不会对目前 美即的团队和渠 道做出什么改变。
原有产业定位转型之欧莱雅
令中国由单一商品市场和制造基地转 型为设计研发中心
美即被跨国公司纳入其全球版图
本土团队将成为欧莱雅这家跨国 公司中一支有中国经验的产品研 发设计主力军

简述中国在国际分工里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简述中国在国际分工里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了中国的国门,让中国加入到 世界分工中来。充足廉价的劳动力成了改革开 放之后,中国加入世界分工的一个巨大的竞争 优势。使得发达国家很快就发现中国这个巨大 的市场,中国因此踏上了“世界加工厂”的征 途。
依赖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 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而推动中国经济 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加工出口贸易。2003年中国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就超过了出口总量的 90%,而2012年达到了95.1%。因此,中国最突 出的制造业能力使中国成为了“世界加工厂”
正是由于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所处 的这种地位,又有舆论将中国企业比作“国际民 工”。
增加了我国对贸易的依存度,不利于我 国经济发展。
自2001年加入WTO依赖,我国开始更加广泛地 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并与世界经济紧密融合,不 断攀升的贸易额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 在扩大开放征途中越加稳健的步伐。从上世纪90 年代初至今,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了30个百分点, 而加入WTO这一年,成为外贸依存更是增速上升 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002-2004年,我国外贸依 存度几乎以每年增长10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
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我国认清了当时 经济的基本现状: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比较 稀缺。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比较优势将国 际分工从之前的的绝对成本差异推广到比较成 本差异,国家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实行“两利 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贸易原则, 这种方式可以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是享 受到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并有效提高了劳动 生产率。
贸易双方能得到来自贸易的动态利益。根据比较优势理 论推出,我国可以通过利用发达国家的优势,给我们带来先 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在发展自己的
同时提高了我们再国际上的地位。同时,
我国还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取得规模经 济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可谓是前所未有的。

自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快速、稳定、可持续的增长速度,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下面我将从中国对外开放、外贸出口、外资引进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发展。

其次,中国的外贸出口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出口商品涵盖了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各个领域。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国的出口快速增长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通过参与全球分工,中国在国际分工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量出口产品使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三,中国国际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对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吸引了众多的外资企业。

外国企业通过在中国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此外,中国企业也积极地进行对外投资,尤其是投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

这种投资不仅能够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增强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

最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增长,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中国的市场规模庞大,有助于吸引和促进全球企业的投资和扩张。

与此同时,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也为全球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制造和生产基地。

此外,中国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也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对外开放、外贸出口、外资引进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进展,都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大潮的重要体现。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将继续适应和应对全球经济的挑战,不断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

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

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作者:李淑华生厚良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02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总体背景下,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是我国未来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基本趋势。

一、到2020年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营销能力上的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将不断提高。

(一)工业化中期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构变化趋势对于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我国而言,经济增长还将依靠工业,结合工业化中期工业结构开始出现重化工业化以及高加上度化的趋势,我国工业化中期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构变化将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中仍将占有一定的位置。

任何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都会受到其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的制约。

从工业化中前期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变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看,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贸易还不能过早地放弃,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比较优势来看,劳动力仍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优势要素。

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劳动力密集产品制造上,而且更多体现在劳动力密集型环节的生产上。

因此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产业。

二是我国将在更多的产业领域以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中前期向工业化中后期的过渡,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也将不断加快,工业结构变化将呈现出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特征,在以原材料为中心的发展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演进过程中,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将进一步升级,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橡胶制品等占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木制品、纸制品和印刷、金属加工产品、机电产品等所占比重将持续上升,由此也将带动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中国国际分工的趋势

中国国际分工的趋势

中国国际分工的趋势中国国际分工的趋势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不断发展和调整的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参与的领域和程度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下面将从中国对外贸易、劳动力分工和产业分工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国际分工的趋势。

首先,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国际分工趋势。

中国是全球最大贸易国之一,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水平在不断提升。

在国际分工中,中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制造业领域。

中国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基础,通过低成本劳动力和规模经济实现竞争力。

然而,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正在逐步从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这体现了中国对外贸易国际分工的趋势是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型领域转移。

其次,中国劳动力分工的趋势。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分工逐渐明确和加深。

在国际分工中,中国劳动力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城镇劳动力,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二是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劳动。

这种劳动力分工一方面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互动和发展,提高了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水平;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城市劳动力资源过剩和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正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的力度,促进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最后,中国产业分工的趋势。

中国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一直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加速,中国产业分工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中国正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另一方面,中国也在加强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共同开展产业链协同和分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这体现了中国产业分工的趋势是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环节和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建设。

综上所述,中国国际分工的趋势是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型领域转移。

全球化下国际分工模式的变迁分析

全球化下国际分工模式的变迁分析

全球化下国际分工模式的变迁分析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模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这个变化的过程,不仅涉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同时涉及到市场和资本的重构,因此这个话题也无法完全避免与经济、贸易等诸多领域产生联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非常繁重而复杂的议题,下面我们将尝试从多个角度,从该话题的多维度分析,来深入探讨这项主题。

一、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间根据自身的发展重点和优势,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以中国为例,中国政府在经济领域对世界市场做了许多不同的调整,效果显而易见。

东南沿海地区是现在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政府在这里推行的政策非常聪明。

尤其是当年的特区政策,虽然一些波折和困难,但基本上都成功地实现了。

他们首先吸引外资,通过其自身的劳动力优势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来保证了生产成本,随着生产和经济形势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萌芽,最终变成了一个世界实力。

同时,中国将一些传统行业外包到低成本地区,例如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这个举措大大缓解了国内工业和城市化的压力,同时也为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单元创造了市场和人力资源。

而在其他发达国家,例如德国和日本等,它们通过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品质,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地位。

但是有时候,这种发展模式也会受到发展中国家成品出口的挑战,如大量的廉价产品,以及对本地区品牌和市场的消耗,等等。

因此,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要在全球市场中赢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和发展重点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这是长期的任务。

二、从劳动力和技术角度分析对于个人来说,国际分工也有各自的有利和不利之处。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许多进口商愿意在这些国家从事低端工作,这使得人们往往在极端条件下工作,因为他们的工资非常低,而这又反演加剧了这种恶性循环。

但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工作也可以推动工作人员进步技术和增强自己的能力,这些优势有时是不能忽视的。

浅论中国国际分工地位

浅论中国国际分工地位
二 、 国长 期 所 处 国 际分 工地 位 的特 点 及 分 析 我
通过利用比较优势理论 ,中国有效地利用 了 自身的一些
所以 , 国长期 以来是属 于第一种类型 的雌界 le , 我 i ‘与其说是 “ 世界工厂 ”不如说是“ , 世界加 r 。 厂”
( )Maei hn ” 入 两 舴 境 地 二 “ d C ia 陷 n 伴 随着 中 国 出 口产 品 量 的 不 断 扩 大 , f 早 已 成 为承 接 l 世 界 制造 业转 移 的 重要 基 地 ,Maei C ia 也 被 越 来 越 多 “ d n hn”
21 0 0年第 5期 总第 7 期 9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0MI C RES ARCH GUI E DE
No5, 01 . 2 0
Se ilNo7 ra .9
浅 论 中 国 国际分 工地 位
李 思 阳
( 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 院, 京 ) 北

要: 改革开放之初 , 中国结束 了闭关锁 国的经济政 策, 积极参 与国际分工。在这一过程 中, 比较优 势理论成
优势 , 比如 , 低廉 的劳动力 成本和宽松 的对外开放政 策 , 引进 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 , 加速丁业发展 , 使经济增 长速度持续处
于 世 界 前 列 。 是 在 带 来 对 外 贸易 大 幅 扩 张 的好 处 刷时 , 带 但 也 来了不利的一面。
收稿 日期 :0 0 0 — 2 2 1— 1 1
电 、 织 品 、 具 等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和 一些 非 核 心零 部件 的生 纺 玩 产 上 , 少 有 属 于 自己 的世 界 品牌 和 大 型 的 制 造 业 跨 国公 司 。 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
【内容提要】比较优势原则仍然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进行国际分工定位的原则。

加入WTO之后中国现实的选择是力争成为国际性的现代制造业中心。

中国具备成为现代制造中心的比较优势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处在要素驱动转向投资、创新驱动阶段“入世”与经济全球化为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巨大机遇。

短中期内中国不具备成为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基础和条件研发活动与服务业的发展应围绕提升制造能力而展开以避免盲目性。

【摘要题】对外开放与中国【关键词】比较优势/制造业/研发业/服务业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理性定位应该是取代上个世纪中后期日本的地位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生产制造中心。

这一结论的主要论据有三:其一目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在全球竞争体系中最具优势的竞争要素仍然是劳动力包括高素质劳动力和简单劳动力;其二研究与开发优势的形成不仅有赖于知识存量和知识增量有赖于超常规模的资本投入而且必须以强大的制造能力为基础;其三服务业尤其是面向生产、管理与资本运营的服务业必须有其服务对象即制造业同时服务业的高度化也必须有先进的技术硬件作支撑。

一、理论分析:比较优势仍是全球化下国际分工的基础与原则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潮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分工协作体系正在形成它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生产制
造、研究开发、管理运营。

把中国定位于现代制造业中心就是将经济资源重点配置在新兴产业和经过现代技术改造过的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同时对其他两个环节也有所注重的国际分工定位和产业竞争战略。

在全球化生产体系的三个环节中研究开发环节居于关键地位管理运营环节能获取较多的国际分工利益生产制造环节则处于较低的层次。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将中国定位于生产制造环节呢?以比较优势作为国际分工的基础和原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首先提出的。

20世纪30年代的H—O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比较优势学说的经典理论地位但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实践对比较优势学说似乎形成了挑战。

围绕着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二战后国际分工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循着两条脉络:一是继承比较成本学说根据实践的变化修正和发展比较成本学说如新要素理论、动态周期理论等循着这一方向形成的研究成果扩大了比较优势的内涵指出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特征但仍然坚持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的基础与原则;二是从全新的角度去研究贸易产生的基础及国际分工所应依据的原则如产业内贸易理论、公司内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等。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因而寻求产品的差异性并以差异产品为基础进行规模扩张是进行分工、获取贸易利益的有效途径。

表面上看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结论与比较优势学说的主张似乎是不一致的但确定差异产品的过程本身就是比较优势、劣势的过程扩张规模以降低成本的过程就是创造比较优势的过程。

产业内贸易理
论所研究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水平分工发展到产品间分工、零部件分工和工艺工序分工阶段的条件下各国如何进行分工并获取贸易利益的问题其所依据的分工原则仍然是比较优势。

公司内贸易理论分析了跨国公司进行公司内贸易的动机、利益和格局显然公司内贸易是与国际直接投资紧密联系的而跨国公司在决定是以投资还是出口的方式进入外国市场时比较优势、劣势的分析始终是其基本的分析方法。

由此不难看出跨国投资即要素的全球化流动与配置是国际分工的一种新形式其所依据的原则仍然是比较优势。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贸易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简而言之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政府通过鼓励特定产业产品的出口或限制其进口来达到改善经济绩效的政策体系。

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比较优势分工原则的确形成了挑战因为这一政策蕴含着这样一个理论逻辑和政策导向:某国某一产业即使处于比较劣势或没有比较优势通过政府干预仍可实现国际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

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依赖于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条件其成效也令人存疑。

正如保罗·克鲁格曼所指出的虽然我们不能证明此类政策毫无用处但是我们可以证明它们并不总能发挥作用。

换言之逆比较优势而进行国际分工如果取得成功的话也是一个特例并不能成为各国进行国际分工定位所应遵循的普遍的原则。

著名国际竞争战略学家M.E.波特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竞争优势理论实现了战后国际分工贸易理论两大发展脉络的融合实现了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波特认为国
家竞争优势形成的根本点在于主导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又取决于资源要素、需求因素、支柱产业及产业配套状况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在解释二战后国际贸易新格局方面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以这一理论为指导美国重新赢回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因而竞争优势理论成为经济全球化下各国进行国际分工定位、实现和挖掘比较优势的主要指导理论。

波特的竞争优势既包含了一个国家的初始比较优势——主要取决于资源禀赋又包含了后发比较优势和潜在比较优势——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创新的制度、组织和理念因此从本质上看竞争优势仍是比较优势是超越了传统涵义上的比较优势的比较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